转自:衢州日报
祝龙光
一条仙霞古道,跨越两千多年,蜿蜒二百余里。她像一条绿色的纽带,串起了沿途秀美的山水、田园和村庄。峡口,作为江山南部的重镇,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在古道上熠熠生辉!
(一)
峡口历史悠久,区划常有变动。据境内山岩尾、肩头垄等文化遗迹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峡口便有人口居住。北宋时,峡口属须江县江山乡三公里,南宋至清初,名称及隶属关系多有变化;清雍正年间,改为江山乡峡口庄;宣统二年(1910),江山县改设23个自治乡镇,峡口为自治镇之一;民国后几经变迁,仍为镇制;新中国成立后,镇域内多次设区公所。现在的峡口镇域,由原峡口、王村、三卿口、大峦口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衢州府奉文在峡口旧街复设同知署,故峡口镇流传着“小小江山县,堂堂峡口府”的民谣。
素有“浙闽咽喉”之称的峡口,仙霞古道穿境而过。从江郎山下的脉岭至姜村弄,便是峡口的地界,然后经旧街、峡口、枫石、三卿口,至窑岭抵保安、仙霞关,一路南行。与古道相衔接的还有经廿七都通遂昌、达浦城,以及抵江西广丰的大道。如今,205国道、黄衢南高速,还有县乡村道、康庄工程,更是纵横交错,构成了现代快捷的交通网络。
明、清至民国初,峡口的水上运输也较便捷,京、沪、杭运往闽北与赣东的物资,除至清湖用肩运外,也有部分改用箬篷小船至峡口上岸。廿七都山区的竹木、柴炭、土纸、靛青等土特产,均由竹筏运峡口集散。峡口古镇林立的码头和渡口,如下街头渡、周王庙和天成行巷码头等,无不见证着昔日水运的繁忙。
(二)
置身峡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水青山。据《峡口镇志》记载,全镇拥有山林面积26.9万余亩,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都相当高;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5座,最高峰为靛青洋尖,海拔1384米。
绿色的峡口,长期秉承“在山吃山,靠山养山”的理念,杉木毛竹成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镇域内广渡一带的毛竹,与仙霞关上的毛竹一起,曾走出国门,运往朝鲜等国家,支援兄弟邻邦的建设大业。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江华视察峡口,当看到这里茂盛的山林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79年3月12日实行全国植树节以来,全镇的植树造林运动方兴未艾。1980年,大峦口与三卿口,分别被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用材林基地和油桐基地。此后,全镇上下又先后开展了速生丰产林、杉木板栗示范林、笋用竹林、雷竹笋用林、生态公益林、“万亩毛竹”示范基地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以来,全镇着力打造“千元山”,实施“一村万树”,创建“森林城镇”等一系列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生态镇”“省绿色小城镇”等荣誉称号。在发展林业和保护古树名木的同时,茶园、猕猴桃园和杨梅、蓝莓基地的开发成绩斐然。
峡口溪流纵横,水塘星罗棋布,更有库湖相连,碧波荡漾。峡口的溪流,均属钱塘江水系。最大的为峡口溪,发源于海拔1169米的苏州岭北坡,由东南向西北贯穿峡口全境,经凤林后汇入须江。次长的为广渡溪,古名广川,发源于乌峰尖北坡榄树底,全长28公里。再就是发源于元家殿的三卿口溪,全长12公里。此外,还有不少小溪流,以及峡口水库的东、西两条干渠。这些溪水渠水,簇拥着古老的峡口镇,常年奔流不息。
峡口丰富的水资源,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经浙江省政府批准,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省水电工程局二处施工,总投资1900余万元的峡口水库,于1966年9月动工兴建,1973年5月开始发电并全面竣工。一座雄伟的大坝,横贯于东牛头闯山与百花岩之间,坝高46米、长286米,总蓄水量634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680万立方米,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象。每当溢洪时,一巨幅白练从坝顶挂下,银光闪烁;坝底像千百条白龙在翻腾,吼声如雷,银珠飞溅,蔚为壮观。2001年,国家又投资在峡口水库内24公里处的白水坑,建造以防洪、发电为主,结合灌溉、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2003年10月,坝高101.3米、坝顶长236.79米的水库主体工程完成。群山环抱的白水坑,巍巍大坝屹立,库内波光粼粼,船只竞相遨游。两大水库的建成,改变了旧时峡口“十年六洪五旱,岁岁有赈蠲”的历史,促进了种养业的发展,为当地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峡口有股神奇的峡里风。此风日落而起,日出而止;有风则晴,无风则雨;天越晴朗,风则越大,堪称奇绝!明·天启《江山县志》载,此风从长峡谷口中吹出,“呜呜有声,潭水旋荡,须臾披拂怒号,门壁震动”。清·同治《江山县志》记:峡口东面万山丛叠,有风洞在峡里潭。洞口石壁上有“天地呼吸处”5字。每当大风刮耳,彻夜方息,人称为“峡口吹”,六七里以外寂无闻,风至处禾稼尤美。
(三)
古道的兴起,促进了镇村的繁华和人口的集聚。峡口的集镇始于旧街,经历了旧街、老街和当今新街纵横的时期。旧街坐落大峦口溪之北,原为衢知署的驻地。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复设的同知衙门,为两进式院落。衙门南侧为古宏寺,北侧是关帝庙。旧街两侧,临街有一座三开间的牌坊,一处“大公馆”,两处“公馆”(驿站)。清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入闽途经时烧毁。民国十三年(1924),军阀孙传芳部经过峡口时,旧街的建筑再度被焚毁。
位于大峦口溪之南的老街,于清代缘溪而建,康熙年间逐渐繁荣。街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形成上街、中街、下街。从老街两侧,又分出詹家、酒坊、柴家、刘家、皆书、江祠、童家、炭行、文昌阁、天成行、三圣殿等数十条长短不一的次级街巷。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军侵犯峡口、仙霞关,老街一半建筑被焚毁,后陆续重建。据市文物部门2008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称:“峡口老街分布在街道两侧的清代、民国时期金融商贸建筑,有百余间,硬山顶屋面,布局完整。”如今的峡口集镇,更是条条新街相连,楼宇鳞次栉比,店铺琳琅满目。
集镇上的公共古建筑,星罗棋布。仅镇区就有文昌阁、观音阁、水星楼、财神庙、周王庙等,古宏寺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明洪武初年重建,明正德十二年(1517)再次重建,分前中后三堂及厢房。宗祠大厅更是众多,周氏、黄氏、谢氏、汤氏等,错落有致,寄托着人们浓厚的乡愁。
随着古道的延伸和大道的衔接,镇域涌现了一批像三卿口、广渡、柴村这样久负盛名的古村落。柴村明代的大厅,清代的峿峰塔、八角井;广渡清代的大公殿、石牌坊,民间流传“广渡祠堂南坞井”的毛氏宗祠遗迹;三卿口清代的制瓷作坊,古道上的文昌桥,以及王氏宗祠等,无一不是古代公共建筑的瑰宝。据统计,全镇的明、清古民居1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8处。这些古民居,宛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古镇的土地上,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芒。
(四)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文化名人往返仙霞古道,留下深深的足印。峡口这一镶嵌在古道上的明珠,为许多名人所青睐,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明·徐霞客在《闽游日记前》记载了“至峡口”“宿于山坑”的经过;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中,写下了自“念八都”,一路经小竿岭、仙霞关、保安、姚(窑)岭,进而抵达峡口的情况;林则徐《丁亥日记节录》里,更是详细记录了清道光七年二月八日“申刻,至峡口住”,九日“黎明行,过苏岭,入关帝庙”,赞美峡口境内“牡丹、山花俱盛开”“沿途山花烂然,深红浅绛,间以紫白”的景致,以及田野大麦结穗、小麦扬花、菜花芳香袭人的景色。明代诗人方太古,清代诗人查慎行、桑调元、江堤、谭献等途经峡口,触景生情,赋诗填词,吟诵峡口的诗词不仅在民间流传,还被收录地方志等史籍。
吾族东南美,人贤地益灵。峡口秀美的山水,曾孕育了一代代无数杰出的古镇骄子,生活在仙霞古道两旁的古镇人又以智慧才华和辛勤的付出,为秀丽的家乡增光添彩。据清同治《江山县志》记载,自宋以来,峡口镇域科举入榜者30人,其中进士10人。近现代史上,更是人才济济,灿若星辰。他们中有早年投身红军,浴血奋战的老战士;有在白色恐怖中从事地下斗争,前仆后继的老党员;有奔赴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参加“百团大战”的老八路;有参加皖南新四军,后前往江苏开展地下工作的女交通员;还有多名为新中国诞生抛头颅洒热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舍命的英烈。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峡口又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中有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有知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潜心研究,在科学领域颇有建树的领头人,有辛勤笔耕、著书立说的知名文化学者,有寓居海外,在多学科取得杰出成就的专家。还有更多守望家乡、造福家乡的乡贤,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奉献社会服务家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先进群体,峡口才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仙霞古道上,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峡口镇政府供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