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碳要闻:国家认监委发布第一批CCER审定与核查机构名单

一周碳要闻:国家认监委发布第一批CCER审定与核查机构名单
2024年06月14日 16:56 新京报

转自:贝壳财经

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国家认监委发布第一批CCER审定与核查机构名单

6月11日,国家认监委发布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资质审批决定。第一批具有减排项目审定和减排量核查机构资质的机构一共有5家,分别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机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零碳解读:2023年,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各项政策、机制和项目方法学相继准备完毕,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正式启动。此次,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资质的审批通过标志着全国CCER市场完成所有环节准备工作,CCER项目开发将进入爆发期。

2.国家发改委发布钢铁等4个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连续发布《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等4个文件,积极推进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碳工作。

零碳解读:“十四五”时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分别降低13.5%和18%,并且为约束性指标。在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幅度滞后于时序进度的情况下,此次专项行动计划面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提出了明确的减排目标,未来,以上行业将成为节能降碳的重点发力方向。

3.上海发布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清单

近日,国网上海电力联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首次公开发布“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清单”。本次发布的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清单是上海建立的全国首批真实溯源、严谨认证的绿电消费核算凭证,并据此构建形成国内标准统一、权威可信的绿电消费认证体系。

零碳解读:作为经济和人口大市,上海用电量巨大且外来电占比较高。因此,加快上海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就需要改变上海用能和用电结构,更多地购买绿色电力。但在绿电交易机制尤其是跨省区交易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上海绿电消费面临较大阻碍。此次,发布的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清单可对关键数据和减排效果进行核算追溯,有助于打造绿电消费认证体系,促进城市绿电消费。

B、行业动态

4.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启动

近日,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山东省港口集团将依托青岛港构建港口氢气供应体系、高效加氢体系、用氢安全管控体系“三大体系”,打造港口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应用示范、多场景应用示范、多元化应用示范“三个示范”,建设氢能产学研创新发展平台、氢能贸易枢纽平台、氢能港口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

零碳解读:作为理想的未来清洁能源,氢能在重卡和港口运输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据悉,此次启动仪式上,山东港口青岛港与10家氢能港口建设生态合作伙伴进行了集中签约,这为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5.宁德时代反超LG海外动力电池用量榜首

6月10日,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除中国市场外(下称“海外市场”)的全球动力汽车电池用量数据。今年1-4月,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电池用量共计27.7GWh,同比增长16.2%。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的使用份额已达到27.4%,一举反超LG位居首位。

零碳解读: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已被广泛安装在特斯拉、宝马、奔驰、沃尔沃等外国品牌车辆上。但随着欧美等国对我国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加重,国内动力电池厂商需要在出海方面积极寻找备选方案。

6.格力打造不用电费的空调

6月11日,在2024 SNEC大会开幕式上,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将要打造格力光伏空调,致力打造不用电费的空调,主要采用全球首创“光储空”技术,利用三缸双极压缩机、光伏驱动、钛酸锂电池三大核心技术,预计在2050年前可累计减少碳排放1000亿吨。

零碳解读:空调是我国夏季用电耗能的重要领域,在我国以煤电为主的背景下,空调耗电量和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不容忽视。利用太阳能和储能技术从根源上将空调用电改为新能源电可以根本上减少空调用能产生的碳排放,助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C、国际看点

7.德国第一季度约6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近日,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德国生产并输入电网的电量为1215亿千瓦时,其中58.4%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自2018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第一季度所占比例最高的一个季度。

零碳解读:受制于欧洲能源市场的动荡,近年来德国加快自身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其中,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便是重点发展方向。从今年一季度德国电网数据看,德国不仅完成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高比例发电,还实现了新能源电力的高比例上网,这说明德国在智能电网和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发展较快。

8.世界气象组织:未来5年全球气温升幅大概率突破1.5摄氏度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WMO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最新通报》。报告指出,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水平暂时高出1.5℃的可能性为80%。这是一个严正警告:我们正日益逼近《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气候变化风险阈值的上限。

零碳解读:近两年,全球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今年6以来,我国华北多地、印度新德里等地气温维持在40摄氏度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和加快演变的气候变化,全球亟须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D、数据透视

9. 1-5月全国绿电绿证交易量超1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327%

根据中电联数据,今年前5月,我国绿电绿证交易量超1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327%。其中,绿电交易电量1481亿千瓦时;绿证交易3907万张,对应电量390.7亿千瓦时。2023年,全国绿电绿证交易总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1.4%。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数据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10. 本周全国碳市场总成交量37万吨,最高价达96.50元/吨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6月11日至14日,本周全国碳市场最高价96.50元/吨,最低价92.83元/吨,收盘价较上周五下跌1.46%。本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370905吨,总成交额35695,050.50元。截至本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60926547吨,累计成交额26598197534.56元。

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专题碳讨

我国节能降碳的行业和地区空间在哪里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涉及钢铁、炼油、水泥及合成氨等行业。并对以上4个行业提出了明确的节能降碳目标,2024—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在钢铁、炼油、水泥及合成氨行业合计节能约3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400万吨。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要通过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以及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在2024-2025年两年内完成节能量约1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2.6亿吨的目标。

国家进一步加快推进节能降碳行动的背景是“十四五”前三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两个约束性指标下降幅度不及预期,如果要如期实现“十四五”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那么2024-2025年我国节能降碳的任务将会无比艰巨。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下降为何大幅不及预期,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应从哪些行业和地区入手,值得关注。

图/IC图/IC

能耗和碳排放较快增长的背后是稳定经济的考量

节能降碳是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能源尤其低碳能源的利用效率,但在能源技术突破或能源转型进展遇阻时,节能降碳可能会让经济发展或产业发展压力加大。

“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遭遇较大的下行压力,尤其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服务业领域,这导致占我国经济比重过半的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但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和电力消费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这背后除了煤炭保供、电气化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疫情冲击下,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动荡加剧,我国加大了对能源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的生产保供重视程度,通过加大对能源化工和制造业的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GDP增速长年高于工业和制造业增速,2020年后,在服务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工业和制造业成为带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2021年两年,我国GDP增速低于工业和制造业增速,其中,2021年GDP增速更是低于制造业增速近3个百分点。相比低能耗低排放的服务业,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往往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重点领域。这可能是“十四五”前半程我国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进展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图/IC图/IC

中西部地区重工业领域是节能降碳的重点发力方向

2023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进展滞后于预期,并相继约谈了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安徽、广东、重庆等省(市)的节能主管部门。

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是此次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不及预期的集中区域。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正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偏重产业,加快推进自身工业化进程。同时,我国能源工业和新能源制造业等产业发展也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可能也是中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从产业角度看,此前《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提出,推动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和建材行业节能降碳行动,2024—2025年,以上行业合计节能75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20200万吨。此次,国家发改委也特别针对钢铁、炼油、水泥及合成氨等行业出台专项节能降碳行动计划。

以钢铁为例,作为工业和制造业的基础原料,钢铁行业是我国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来源,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以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10190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近年来,虽然房地产投资减少了对钢铁的需求,但我国钢铁产量基本维持在10亿吨左右,这说明我国其他工业制造领域正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或经历产业扩张,其中,可能包括新能源产业领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从产业的地区分布看,我国钢铁产能主要集中在河北、江苏、山东等东部地区,按照此次节能降碳行动计划,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的生产地区将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这也意味着该地区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将面临考验。

图/IC图/IC

节能减排需要加强电价碳价协同,畅通成本传导机制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在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

由此可以看出,这距离“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设定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5%和18%目标相差较大,2024-2025年我国节能降碳任务艰巨。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节能减碳工作需要在较低的经济成本下进行,也不能影响正常的产业活动和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成本约束和传导机制。

首先,应将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尽快纳入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对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成本约束,由此倒逼钢铁生产企业加快自身设备改造或能源转型步伐,推进节能降碳进程。此外,还需完善电力市场价格机制,取消高耗能行业的价格优惠,并实施分时电价政策,通过电价机制改变高耗能企业的用能用电行为。

其次,应畅通生产和消费段的价格传导机制,让电价和碳价的成本变动可以影响到用户侧的消费行为。如目前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碳配额履约成本便无法向下游用户有效传导,扭曲了市场用电的价格信号,不利于激发用户的节能降碳积极性。

图/IC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陶野    校对  赵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