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第16次高考后回家帮母亲喂猪:在班上被称“学霸”,仍想当老师

唐尚珺第16次高考后回家帮母亲喂猪:在班上被称“学霸”,仍想当老师
2024年06月14日 15:58 媒体滚动

转自:九派新闻

6月9日,还有一个月就满35周岁的唐尚珺结束了第16次高考,平稳度过了“高十八”的生活。

在此之前,他像其他普通高中生一样,每天坐在河北衡水的一间教室里复习备考,清晨起床、做操、上课、午间休息和晚自习,很少回家。

因年龄与其他学生差距较大,学校破例给唐尚珺提供了一间单人宿舍。身为80后,他仍能融洽地与班上的00后同学一起吃饭,打篮球。

唐尚珺告诉九派新闻,离开河北回广西高考的当天,几名玩得比较要好的同学都出来相送。他人缘不错,复读到第15个年头,每年都能交上两三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朋友。在班上,他被称呼“学霸”“大哥”。

对35岁的他来说,坚持还是上岸,这是个问题。身边的好朋友和家人都劝他去读大学,“他们说,不管你考得怎么样,都应该去读了,走出这个高中,不要在这里面徘徊那么久。大学是一片新的天地。”

但在分数出来之前,他仍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再复读,“假如我考得不是很好的话,真的也不敢保证,确实没有办法给一个确定的答复。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6月9日晚,考完最后一门出来的唐尚珺。图/九派新闻 周雨禾

【1】倾向报考师范专业

唐尚珺的家乡上思县在广西首府南宁以南100公里,位于崇左和防城港之间。道路两段都是高大的桉树,农作物以甘蔗为主,一片郁郁葱葱。

6月,正值广西最热的天气,南宁到上思的路上,天气却雾蒙蒙的,时不时飘着小雨。

9日晚,结束最后一门生物考试的唐尚珺从上思中学考点走出来。他没注意天气的变化,提到出考场后心情一般,做题的感觉不是特别好,但高考的落幕仍给他带来一丝轻松。

9日晚,高考结束后,上思阴转晴,出现巨大落日。图/九派新闻 周雨禾

唐尚珺被称为“高考钉子户”的故事始于2009年。

他1989年出生于上思县一个距城70多公里的山村,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据澎湃新闻,唐尚珺小学毕业时,村里几十个小孩中,只有3个考上了县里最好的初中,他是全乡第一,但上中学后成绩落下。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高考,考了372分;2010年,他复读后考了405分,刚上本科线,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回忆起高三、高四的生活,唐尚珺向九派新闻解释,当时得了一种头晕的怪病,完全学不了,“高中三年差不多每个学期都会晕。头晕的话吃什么药,打什么针都没有用,所以第一次考试特别不理想。”

而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就听当乡村教师的父亲讲过20世纪90年代有邻村学生考上清华的故事。那人毕业后当了官,回来给家乡修路,“光宗耀祖”。

唐尚珺希望,自己以后的大学,至少得跨长江,渡黄河。清华大学成了他孩童幻梦的实体。

此后,被大专录取后的唐尚珺向家里谎称在南宁读书,实际上拿着家里给的学费回了钦州二中重新复读,接连拿下了475分(2011年)、505分(2012年)、530分(2013年)、573分(2014年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587分(2015年被吉林大学录取)、625分(2016年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的成绩。

2016年,27岁的唐尚珺高考成绩第一次过600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他本想着直接去读大学,同年,其父确诊肺癌晚期。他看到有民营高中的招生信息说,考上600分奖10万,便开始新的复读之路。

2017年起,唐尚珺被厦门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等名校录取。2023年,35岁的他第15次高考,原打算去华中师范大学念师范类专业,最终因志愿被退档,再次复读。

今年,唐尚珺估计分数应该和去年相差无几,他仍倾向于报考师范专业,填“服从调剂”。

【2】对母亲感到愧疚

6月10日正值端午节,唐尚珺考完高考,回到钦州的一处农场,母亲在这里帮大哥一家喂猪。

农场位于钦州以南17公里,“山村”的概念在这里显得格外明确。大雨滂沱,行驶的汽车车窗覆盖一层水帘和雾气,桥洞也布满积水。穿过鸭圈、猪圈,唐尚珺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在一旁的小屋迎接。

端午节,唐尚珺和母亲一起望着窗外的大雨。图/九派新闻 周雨禾端午节,唐尚珺和母亲一起望着窗外的大雨。图/九派新闻 周雨禾

唐尚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母亲生他时已40岁,目前已年过七旬,一口客家话,身材矮小,但非常爱笑。

年复一年,唐母赶集,每次遇到别人问“小孩现在在哪读书”,她都无法应对,只能“头低低地走”。这让唐尚珺非常愧疚。

相较于儿子的高考,她更担心儿子的婚姻大事,在饭桌上劝说道,“钱可以在成家后慢慢找工作赚,结婚了就有赚钱的欲望了。”

唐尚珺笑着不答。他告诉九派新闻,自己目前比较享受“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生活。在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个人的认知也很有局限,总觉得考大学才有好出路,所以一直复读,希望能提高成绩。

自2014年开始,25岁的唐尚珺再没要过家里一分钱。他花得少,在学校用老年机,吃食堂,四五百块能用一个月,奖金刚刚能维持复读生活,解决不了更多问题。不停复读,不为挣钱,主要是不甘心。

“假如初中时,家族里有个大学生,能帮忙规划一下就好了。我觉得能考上清北的人,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天赋异于常人的,剩下10%到20%可能就是靠努力,但资质肯定也不差。还是不一样,我们都是靠自己摸索,当你慢慢摸出门道,已经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错过那个最好的年华。”他说。

【3】复读的风景在于终点

也不是没有后悔的时候。

唐尚珺告诉九派新闻,假设能回到过去,最想回到2018和2019年的时间点,那样的话,现在已经读完大学毕业了,那两年的高考成绩也相对较高。

“当时还是想考清华。因为在平常模拟考试中考了623分和645分的成绩,感觉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就是觉得下一次会好起来。”

一位和他相熟的媒体人告诉九派新闻,唐尚珺外表柔和,但内心有着疯狂的一面。他对自己坚守的事情相当清晰,一些犹豫的话语可能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执着。

几年前,唐尚珺骑着电动车载朋友去了西藏。其中有一段路,他的车已经没电到不敢开灯,两个人又冷又饿,深夜才骑到县城充电。回忆起那个时刻,他说没想过放弃,甚至认为不能回头,“回头也是那么难走,可能比往前走更艰难。”

对于这段旅行,他的形容是冲动但有意义,一路上,有心酸也有风景,“感觉和复读很像,但复读的风景在于终点。”

他认为复读的过程很像每年都骑车去一次西藏。很疯狂,可能没几个人能做到。他考虑过,自己35岁了,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也并不好找。但已经奋斗了这么多年,还是得有一个好的结果。

走过16年高三后,再回忆起复读的初衷,唐尚珺感到百味杂陈,他羡慕好友、昔日同学何汉立已经组建了家庭,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但深感已经不能回头。“反正已经不能回头了,硬着头也是要往前走。”

端午节,唐尚珺母亲。图/九派新闻 周雨禾端午节,唐尚珺母亲。图/九派新闻 周雨禾

【4】学生气 

私下里,唐尚珺说话温软,冷不丁会开个玩笑。谈起人生感悟时,偶尔有语文课文的影子。

35岁的他几乎没上过班,主要靠着补习学校给的费用、家教打工挣的钱来生活,有空的时候会回家帮家里人喂猪,做农活。

曾经,唐尚珺跟着两个叔叔进厂做了两个月的工,起初在一栋全封闭的楼里印刷手机屏幕,由于化学试剂刺鼻,两天后他又换了份工去做游戏手柄。

还有个没有做家教的暑假,他用开去西藏的电动车跑了七八天外卖。由于对道路不熟悉,找不到地方,一些小区禁止外来电动车进入,步行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他捧着一份客户点的小龙虾外卖,想着干脆吃掉,不干了。

唐尚珺帮母亲喂猪。图/九派新闻 周雨禾唐尚珺帮母亲喂猪。图/九派新闻 周雨禾

近几年,唐尚珺敏感地关注到大哥养殖农场的生意也不太好。他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即便报农学志愿,开个养殖场,也一样做不下去,他对当律师或医生又不感兴趣,想来想去,还是想当个物理教师。

2024年是广西首届新高考,语文高考作文主题为“面对未知”,他写下了一篇议论文,“这些都有技巧”。

2023年,川大哲学系硕士毕业的陈涛创业失败选择送外卖。有人用陈涛举例,不明白唐尚珺为什么坚持,“考上了名校,也有人干不下去,送外卖。”

唐尚珺回答,“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要享受过程,追求结果。”

他希望上大学后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认为35岁就老了。“拿中年定义30岁到40岁,太残酷了。不应该是到了这个年纪我就该怎么样。”

采访的最后,唐尚珺引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总结自己复读16年的经历。

“本来,这里有一条大路可以走,大家都走那条路。大路旁边有一条小道,我穿过去,但又不认识那条小路,独自一个人走,没有方向。当他们走到他们所谓的终点的时候,我还在路上开辟自己的路。小路上可能杂草丛生,我也不知道方向,有风景比大路更美,但也错过了很多风景。”

九派新闻记者 周雨禾 吴小川 广西钦州报道

编辑 万璇 肖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