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布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

江苏公布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
2024年06月14日 13:05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金雕、豹猫等多年未有记录的物种回归视野,东方白鹳、江豚等物种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宝华玉兰、中华虎凤蝶等珍稀物种越发丰富繁多。近日,江苏对外公布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及发现物种更新情况,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较2022年增加1939种,增长率超28%。其中,珍稀濒危物种大量出现,共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

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

2017年开始,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已有88%的县(市、区)全面完成调查任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介绍,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南方红豆杉等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独花兰、野大豆、中华虎凤蝶等野生保护动植物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黄胸鹀、青头潜鸭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数量有所增加,出现频率明显提高。

“去年,在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组织下,我院对全省近50万条调查记录进行深度处理,经过格式统一、数据校对、意见征求等阶段,最终形成我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物种更新成果。”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说。

据了解,江苏共布设近万条调查样线,覆盖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4大类群与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尤其关注了生态保护空间等重点区域。调查结果显示,陆生生物调查增长多,陆生昆虫、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增幅分别为52%、40%、16%。

“得益于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完成了长江沿线、环太湖地区、宜溧山区等重点区域的调查任务。”陆嘉昂表示,江苏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等生态工程产生积极效果,推动物种栖息生境不断恢复。

此外,调查发现陆生维管植物2800种,相较于2022年共增加801种。新增记录到独花兰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种,发现江苏新记录物种毛脉槭、鞭叶耳蕨。调查发现陆生脊椎动物521种,相较于2022年共增加72种。新增记录到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包括小灵猫、中华秋沙鸭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鹰雕、白腹山雕等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发现陆生昆虫2933种,相较于2022年共增加1015种。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虎凤蝶、拉步甲和硕步甲3种,其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发现蕈步甲和方胸青步甲等多个物种。调查发现淡水水生生物2588种,相较于2022年共增加51种。长江江苏段鱼类及江豚数量明显增加。中华鲟、胭脂鱼、水禾等珍稀濒危物种被记录发现。

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

为更准确反映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江苏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传统的形态学观测基础上,2013年江苏开始率先探索环境DNA技术应用,并在2019年实现技术方法的业务化应用。近年来,声纹识别、声呐探测、AI图形等也逐步应用到鸟类、鱼类、江豚、藻类等智慧监测中。”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旭文介绍,江苏进一步强化规范标准技术引领,制定发布水生态监测评价地方标准4项,建成水环境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

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江苏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入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江苏建兴高速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被生态环境部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先进实践成果在全国宣传推广。发布会上,一批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网络的成果向社会公布。

“2023年,围绕我省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典型的特点,3个站点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成为国家网的一部分;今年又推荐了8个站点开展第二批国家站点申报。”李旭文介绍,根据全省本底调查成果,识别出全省“一横两纵+”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分布格局,布设20个省级观测站点,全面覆盖全省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同时南通、泰州等不少设区市也已经建成多个地方站点。

2022年以来,江苏作为全国6个生态质量样地监测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完成138个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任务。2023年,在全省布设森林、湿地、城乡等6大类470多个生态质量样地点位、148个水生生物监测点位,高标准、常态化开展监测工作。此外,连续20年开展全省生态类型和格局变化监测,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长效机制

江苏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6%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负荷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江苏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3年6月,江苏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生态保护工作会议,总结部署新时期新阶段生态保护工作重点任务。

从2020年开始,启动《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还先后制定修订了近20部相关地方性法规,涵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等诸多领域。

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构建“1+8+N”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政策框架。

2018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江苏率先印发《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划定8大类407块8474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江苏又划定了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构建了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相结合的生态空间格局,将22.49%的陆域面积严格保护起来,维护各种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空间。

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管执法的同时,江苏扩大“生态分母”,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生态岛”试验区是江苏立足于高强度开发省情实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创新举措。“我们根据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分布,统筹划定合理片区,在自然恢复的基础上实施科学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提升区域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邹鹏说,目前已在吴中、溧阳、南通等8个地区启动第一批“生态岛”试验区试点,总投资14.9亿元。经初步评估,“生态岛”试验区项目在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等方面产生明显效益。

“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长效机制,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进程,推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覆盖’,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水平,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尹荣尧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江苏省 野生动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