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黄帝万年历·滦州版》在唐山问世

国内首部《黄帝万年历·滦州版》在唐山问世
2024年06月14日 12:22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新闻网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角志伟)甲辰端午节前夕,由滦州市著名文史专家高俊信与卢龙文史学者张兴民合作编制的《黄帝万年历·滦州版》正式问世。《黄帝万年历·滦州版》始于公元前4713年,讫于公元9999年,服务历史时空跨度14712年,电子版共176544页。

一部史书,开启民间学者解读历史“接力赛”

2022年2月,高俊信发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罗琨所著的《商代战争与军制》一书,书中有“帝辛十祀征伐夷方日程表”一节,引发了高俊信的浓厚兴趣。帝辛十祀征夷方始于帝辛十祀八月甲午,终于帝辛十一祀五月癸卯,历时 250 天。高俊信在研究中发现,该日程表弥足珍贵,是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界对出土甲骨卜辞研究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

这一成果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夏商周三代史研究的高俊信萌生了解读《帝辛十祀征伐夷方日程表》的想法,并着手作了许多基础性准备工作。他认为,一旦如愿,将锁定帝辛十祀的唯一具体年代,获取许多商殷历史的真实情况。

《商代战争与军制》一书中记载:帝辛十祀九月征伐夷方4天的甲骨卜辞日名是甲午、己酉、辛亥、癸亥;帝辛十祀十月征伐夷方甲骨卜辞的日名是:癸酉、癸未、乙酉、丁亥、己丑、辛卯、癸巳、甲午、乙未、丁酉、己亥、辛丑共14个。

以上帝辛十祀是哪一年?众多甲骨文干支日名又是哪月哪日?目前国内学界尚无人解读。高俊信认为,遇到《商代战争与军制》一书中的帝辛十祀十月征伐夷方甲骨卜辞的日名是有生之年的一大幸事,解读夏商周时期的干支日名,使其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

解读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需要借助《万年历》。目前我国存世的《万年历》版本甚多,其中当首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刘安国教授的《日梭万年历》较为准确。该历书始于公元1583年(明万历11年癸未),时间跨度4000年,用它解读帝辛十祀的干支纪日明显超出其服务范畴。除此之外,许剑伟先生在《日梭万年历》的基础上研发的《寿星天文历》也是一个较为流行的版本。但该历设有公元0年,周赧王在位8年,实际在位59年,从公元前842年至公元前2070年的基础数据是夏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商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西周始年为公元前1046年,致使该历的夏商周三代的纪年完全坠入历史盲区,无法使用。

两位知音,不畏寒暑“干支海洋”觅真金

为解读《帝辛十祀征伐夷方日程表》,高俊信向好友张兴民推荐了《寿星天文历》(许剑伟版),并提出将其中的14760页的字幕删掉重来,尝试改编《寿星天文历》。张兴民当即表示同意,并开始了工作。张兴民以《夏商周纪年表》《中华五千年纪年表》等为据,编制程序,于2022年12月6日,推出了《黄帝万年历·滦州版》。

为保证该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高、张二人对《黄帝万年历·滦州版》进行了严格检校。检校工作以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元年甲戌)至公元前2697年(黄帝元载甲子)这一历史阶段为重点,重中之重是公元前 827至公元前2357年的14760页。

在检校过程中他们发现,《历表》中的武王伐纣日程比文献记载提前了一个月又两天。他们依据《国语·周语·伶州鸠语述天象》获取了西周初年改历的节点,于2023年2月7日形成用改后的周历修订前1122年正月、二月、闰二月月历的想法,并于2023年2月25日完成这一重大修改。致使困扰人们3000年的牧野之战之“二月甲子朝” 被解读为:牧野之战发生在“二月甲子朝”,即公元前1122年2月28日甲子(二月初四)。

《黄帝万年历·滦州版》的面世,使人们查阅公元前2697年至今的公元纪年、古今干支纪日成为现实,是文史工作者解读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之年、月、日的工具书,是居家必备的永不过期的日历表。

在采访中,高俊信先生向记者介绍了该书电子版的使用方法。欲查找公元以后的某一个纪年,则在黄色字幕上方的“公元2024”栏内,鼠标选中“2024”敲回车键,添加所需年份,用同样的方法添加月份,点击“确定”即可。查找公元前的纪年,在年份栏内先填写“BC”或“-”号,之后添加年份、月份,点击“确定”即可。

呕心沥血,当代历书续写华夏青史

《滦州志·纪事》记载:“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至东郊,立圣贤古有功者之后,封孤竹等国各有差。”

《读史方舆纪要》载:“商王武丁时,析孤竹之地,封功臣为黄洛侯国,黄洛盖今州治也。”

“武王克殷,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文献通考》记载,商王武丁“丁巳嗣立,五十九祀乙卯崩。”

《纲鉴易知录》记载,武王克殷事发“周武王十三年己卯。”

这些隐藏于古代典籍的蛛丝马迹透露出一个真实的信息,滦州处于存世千年的文明古国孤竹国的核心区域。

本世纪初,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专程到滦州。滦州市新城福至园《回望滦州》文化墙上有“孤竹封国于公元前1748年”的石刻,教授得知这一消息颇为震惊,专程来滦考察孤竹封国的纪年。

巧合的是,2011年4月2日,高俊信因写作需要开始了对孤竹文化、夷齐文化、夏商周三代史的研究。通过对《滦州志》和《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等浩如烟海史料的研究比对求证,高俊信编撰了《夏商周纪年表》一书,并于2019年1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的问世将我国《历史纪年表》从公元前841年庚申上溯至黄帝元载甲子公元前2697年。社会各界予以高度评价,有关学术机构给予充分肯定,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人在著作人项下破例署名并认为:“您的《夏商周纪年表》是一部用心之作,内容艰深,诚为一项壮举……”

此书问世后,年逾八十的高俊信始终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

如今,面对经过多次修订问世的《黄帝万年历·滦州版》,记者提出,《滦州志》记载的“商汤十有八祀乙未封孤竹”究竟是哪一年呢?很快,通过这部万年历的查询,得知是公元前1766年,商积年是644年。《万年历》中的孤竹封国为何与滦州福至园《回望滦州》文化墙上的精美石刻不一致呢?

高俊信介绍,在新编《滦州通史》里,目前还有孤竹封国于公元前1582年、武王克殷于前1046年、前1035年夷齐饿于首阳山的提法。高俊信先生做了如下说明:我国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间存有“尾数定天干”“ ÷12余数定地支”规律、六十年一循环规律、公元纪年会自报身世规律、深度融合太岁文化。

商汤十有八祀乙未封孤竹是公元前1766年的结论与《夷齐录·题跋》“商汤乙未封孤竹国至嘉靖戊申盖三千三百一十有三年矣”相合(3313-1547=1766)。很明显,商汤十有八祀乙未是公元前1766年。

在对夏商周三代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百度“商汤十有八祀乙未是公元前哪年?”聆听AI智能回答也是公元前1766年。

采访中,高俊信还向记者展示了用《黄帝万年历·滦州版》解读《帝辛十祀征伐夷方日程表》的全过程:帝辛(纣王)十祀(十年)十一月份的干支日名共10个,依《夏商周纪年表》可确认帝辛十祀是公元前1145年丙辰。而打开公元前1145年12月份(殷历十一月份)的《黄帝万年历·滦州版》,令人惊喜地发现《万年历》显示着前1145年12月31日十一月廿九庚午是冬至!高俊信告诉记者,这个日期和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张培瑜先生所著的《夏商周时期的天象和月相·二分二至表》的记录日期完全一致!

《夏商周时期的天象和月相·二分二至表》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所取得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其826页标注BC1145年12月31日庚午(十一月廿九)0时41分冬至。

综合以上几个出处,完全可以充分相信,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夏商周纪年表》《黄帝万年历·滦州版》《夏商周时期的天象和月相·二分二至表》《帝辛十祀征伐夷方日程表》对帝辛十祀的纪年、月、日的数据是相同的、准确的。因此《黄帝万年历·滦州版》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写实经典。

《黄帝万年历·滦州版》编程数据以《夏商周纪年表》《中华五千年纪年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为主体,并借鉴了《四库全书·荟要》摛藻堂藏本的《历代通鉴辑览》。

据高俊信介绍,古人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早有论断,认为“黄帝以来迄共和以前纪年,备书甲子,无一阙疑,一若二千年间,相系而下,绝无所疑者”。他说,我国历代都有纲鉴类编年史,如《帝王世纪》《皇极经世》《皇王大纪》《通鉴前编》《通鉴外纪》《文献通考》等,以及古老的各姓氏家谱等。一直以来,世人对这些古文献的总体评价是:依据正义、表里六经、资料翔实、至公至正、备书纪年、准式万世、集史学之大成。

古往今来,中华传统文化中干支纪年法,一直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黄帝万年历·滦州版》这部新版万年历跨越华夏上下五千年,把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干支纪年,上溯到了公元前2697年,为研究典籍记载、挖掘历史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和贡献性,而且在社会文化传承方面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人物简介:高俊信

高俊信,河北省滦州市人,多年来热衷于孤竹文化、夷齐文化、夏商周三代史的研究,近年获取多项学术研究成果,著有《夷齐庙》《夏商周纪年考》《<皇极经世>考》《乡风民俗》(合著)《鉴〈吴氏宗谱〉编〈吴国年表〉》《<两表>定乾坤》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如《仲康日食与夏始年》《对宾组五次月食卜辞唯一认证的解读》《武王克殷日程表》《夏商周纪年表>辑成始末》等。其中多部作品的观点收录于《百度百科》(即《百度文库》)并被创建为百度新词条,为《智能回答》系统所采纳,作为该系统播报的文献依据。他所著的系列文化产品——《夏商周纪年表》《中华五千年纪年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高俊信的研究成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作出了原创性、奠基性的贡献,为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传承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黄帝万年历·滦州版》这部万年历,被定性为历史教学参考书,对于专业撰稿人、出版界文稿编审人员、文史工作者、历史教学人员来说,是必备的工具书。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有的媒体甚至把它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事件”。

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阶段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初步确定夏朝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也于2000年10月出版。这是本不厚的书,连同附录、后记在内,只有118页,约10万字,却是200余位学者5年心血的结晶。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这是因为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朝代。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这就是说,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

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改变这一状况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是无法由一己之力来完成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改变“有世无史”的时间已经成熟。

第一个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学作系统研究工作的学者是西汉晚期的刘歆。刘歆的推算和研究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世经》的主要内容后被收录于《汉书·律历志》。从刘歆以后一直到清代中叶,又有许多学者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推算所用的文献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文献,所以很难有所突破。

晚清以后情况有些变化,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作年代学研究,这就扩大了资料的来源。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又为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进入20世纪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为填补中国文明史的空白,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领导小组,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这个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就有200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