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近五年在宁转化发明专利50多项
校地企牵手,科研有目标转化有市场
6月11日,记者从中国药科大学获悉,近五年药大与南京生物医药企业紧密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颇有成效,已在宁转化落地发明专利50多项,重大新药研制工作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生物医药是南京重点打造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创新药”一词今年更是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药创制不易,药大有何“秘籍”?
“药大的经验是要强化校地企合作,实现科研有目标、转化有市场。”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介绍,校地企合作其实并不是“新招”,很多地方、高校都在推进。“只是我们的合作真的非常紧密,可以用‘亲’‘早’来形容。”
郝海平介绍,“亲”,是指药大和很多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地点就设在学校里,大家在一个地方办公,像一家人一样。“早”则体现在合作早。比如药大的老师发现了一个新靶点,企业会早早介入,判断、评价它的转化潜力。对具备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大家共同组建交叉学科联合研发团队共同开展应用研究、转化工作。
当天,在中国药科大学玄武门校区内,圣和药业药物研发研究院院长张小猛便开心地和记者“预告”了一则好消息,“我们有一款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圣瑞沙’,预计本月即将获批上市。在该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药大给予了很多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动物模型试验和安全评价等方面和药大有较为深入的合作。”
据悉,早在9年前,圣和药业就和药大共建了研发中心,瞄准单抗及多抗类生物药开展原研创新。同年,恒瑞医药与药大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恒瑞南京研究所成立,主要负责小分子创新药的处方前研究以及新型高端制剂的研发和转化。如今,两家研发中心均已硕果累累。“我们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的教授团队合作,已经推动了两款1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涉及慢性肾脏病贫血、骨骼肌松弛治疗领域。”恒瑞南京研究所所长王捷介绍。
“校企合作是互赢互惠。”张小猛提起自己多次调研的经历,“在和高校老师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老师们的基础研究非常全面和扎实,有很多成果。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遇到速度慢、资源整合受限等问题,导致成果迟迟不能转化落地。但这块正好是我们企业的强项,大家正好强弱互补,共同促进新药研发的速度和成功率。”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今年年初药大还与鼓楼区政府联合成立了中国药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赵维俊最近就正忙着对照鼓楼区在健康经济的产业布局和创新发展方向需求,梳理药大科技成果清单,“不能一股脑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得‘挑’出适合属地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再因地制宜地转化。”
这个校地企的合作朋友圈还将扩大,更多的高校院所、社会资本将加入。记者了解到,当前,中国药科大学正在筹建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拟联合多家高校院所、医院、企业和社会资本,依托玄武门校区,集聚高端人才、遴选优质项目、有组织开展原创药物研发和创新产品孵化,打造一站式新药研发平台和体系化、贯通式的创新成果转化平台。
【责任编辑:关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