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谋划,联创推进,保障实施——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的“三师负责制”工作实践和创新

整体谋划,联创推进,保障实施——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的“三师负责制”工作实践和创新
2024年06月13日 18:02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上海肩负着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的作用。资源环境紧约束是上海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坚定不移实施城市更新,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吴淞创新城位于上海北部门户地区,跨外环线南北与中心城交接,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其前身为吴淞工业区,现状存在产业结构滞后、用地绩效低下、安全事故多发、综合交通环境差、地区能级和品质不佳等一系列问题,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的城市主城区副中心功能形象不相匹配,亟待更新。

以吴淞创新城为核心的大吴淞地区是区域整体更新的典型案例,也是在重点地区专项规划编制中引入“三师负责制”工作模式的首批试点。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含城市设计、景观)师、责任评估师等工作团队集成联创,坚持国际视野、世界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注重理念创新和实施操作,高质量编制《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积极探索重点地区专项规划编制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大吴淞地区在上海主城区中的区位

版权所有: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PART.1

“三个转变”推动发展理念创新

深度挖掘大吴淞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天然河网脉络,面向未来城市核心功能,塑造彰显具有中华风范、江南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基因,使大吴淞地区实现由一般地区向城市核心区的全方位更新蝶变,坚持走集约型、内涵式、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地区发展理念上,强调三个转变:

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突出高品质蓝绿空间营造,使大吴淞地区城市面貌由灰色变为绿色。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紧紧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构筑产业发展集群,实现产业由钢铁冶金向智能智造转变。三是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按照高品质城区要求,增加公共服务、居住、休闲等功能,使地区功能由单一变为复合,由厂区向城区转变。

PART.2

“集成联创”推进工作模式创新

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在“三师负责制”的总体框架下,市区上下联动、多专业团队协作、设计与实施协同,共绘大吴淞地区发展一张蓝图。在工作组织上,由规划设计团队牵头,汇集国内外、多专业高水平咨询和设计团队,开展定制化的“三师”联创。在工作安排上,通过整体空间战略研究、业态发展和城市设计、专项规划编制3个阶段,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1.整体空间战略研究阶段:“双师”先行谋格局

在整体空间战略研究阶段,扩大范围开展区域性、整体性研究。基于浦江两岸空间的完整性、历史的关联性、功能的互补性、周边重大市政交通设施的协同性,本次工作在原吴淞创新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北部高铁宝山站及国际邮轮港区域、南部蕰藻浜沿线区域、东部三岔港楔形绿地区域等进行统筹研究,适当扩大规划范围至110平方公里,整体谋划功能和空间布局,发挥协同联动效应。同时,聚焦约41平方公里重点更新区域,浦江西岸以原宝钢不锈钢、特钢等为主体,经过多年准备,原有企业逐渐停产搬迁,转型条件已逐渐成熟;浦江东岸的三岔港地区作为全市最后一块未实施的楔形绿地,面积约6.6平方公里,建成后将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连接成片,在吴淞口区域形成蔚为可观的生态节点。

“双师”先行,旨在谋划地区功能定位、空间格局和总体风貌。本阶段由市规划院上规公司、交通分院组成的责任规划师团队,以及市地调院的责任评估师团队,面向整体研究开展联创工作。其中,责任规划师团队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结合空间战略研究及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优化整体空间、提炼发展意象、塑造区域格局。责任评估师团队通过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工作,识别重点转型和更新区域。两方面工作相互支撑校核,稳定地区整体空间格局。

2.业态发展和城市设计阶段:“三师”联动强支撑

业态发展和城市设计阶段,在整体空间战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研究和设计,落实整体格局、提升与地区实际情况的匹配度。一是聚焦重点问题、应用最新理念方法,强化专项研究支撑。二是进一步识别重点地区,开展详细设计,落实先进做法,提高设计精度。

进一步完善“三师”架构,强化重大研究支撑、深化重点片区设计。本阶段在责任规划师团队的统筹下,进一步引入产业、航运、水利、地下空间、绿色低碳等专业设计单位,针对地区重点问题,通过集成设计加强各专业的统筹协同,实现立体作业、交叉推进、成果整合。建立由国内外高水平设计单位组成的责任城市设计、景观师团队,针对重点地区开展精细化的片区详细设计工作,进一步支撑总体功能格局、空间布局、风貌要求的品质化、在地化、整合化提升。

3.专项规划编制阶段:多方合力促实施

专项规划编制阶段,对整体战略及空间格局进行校核和优化,统筹第二阶段工作成果,进一步将工作成果向规划管控内容转化。

继续动态调配“三师”力量,前置谋划实施安排。在前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本阶段责任规划师团队在“三师”团队的支撑下,将设计蓝图转化为规划落地管控,打通精品方案的实施路径,突出近期建设的实施落实,同时强化战略留白控制和弹性安排。责任评估师团队引入土地、资金评估团队,开展土地收储、自主转型相关前期工作,为后续联动多方力量共同高质量推进规划实施做好准备。

PART.3

“三师”协同探索编制方法创新

在全过程、分阶段“三师”联创模式的支持下,本次规划方案设计方法体现出高站位、广协同、重品质、促实施的特点。

1.以区域格局视角明定位

责任规划师团队紧扣国家和上海的战略重点,着眼区域整体格局,明确地区总体战略定位。厘清大吴淞地区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等大战略、大格局、大思路中的定位和作用,提升视角、凸显意义,提出“三江交汇、上海之门”的空间意象和上海产业转型示范区、智能智造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的功能定位。

在规划范围上,基于该地区黄浦江、长江、蕰藻浜三江交汇和黄浦江沿岸北部门户的独特区位,整合吴淞创新城、宝山站枢纽、宝山城区、浦东三岔港等重点区域,整体塑造上海主城区北部重大产业战略空间、高铁宝山站+国际邮轮港复合交通枢纽,以及黄浦江、长江口交汇处城市门户区域格局,进一步联动资源,激发动力。

“三江交汇,上海之门”意象示意图“三江交汇,上海之门”意象示意图

版权所有: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规划范围示意图规划范围示意图

版权所有: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以全方位评估识机遇

责任评估师团队重点发挥强资信、明期权、可持续的支撑能力,在大吴淞地区首创开展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工作。按照“厘清底版、构建指标、评估分类”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兼顾普适性又体现差异性的指标体系,制订了“三步走”的工作方法。第一步,全要素数据汇集。汇集规划资源、产业、统计、税务、科创、生态等全要素数据资源,形成产业用地空间数据“一张底图”。第二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吴淞创新城老工业基地特点,优化形成覆盖3大类、9中类、40项指标的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第三步,开展评估分级。对标全市和宝山区产业用地绩效水平,按用地绩效将吴淞创新城产业用地分为鼓励支持、保留提升、观察整改、整治退出4类,为地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

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为方案制定和推进实施提供支撑。针对功能布局,通过算大账、总账、统账,识别转型潜力空间(未来战略性功能的承载空间),支撑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的方案谋划。面向规划实施,通过评估作价、显化价值,支撑地区更新模式、实施时序的可持续安排。

3.以百年文脉铸吴淞基因

与三江交汇的区位相对应,大吴淞地区的独特文脉深深地根植于地区因水而兴、创新图强的发展历程当中。

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之处,大吴淞地区拥有千帆竞渡、大气开敞的滨水门户形象。鲜为人知的是,在灰暗厚重的厂房之间,历史上南北纵横的小桥流水和绿意盎然同样延续至今。

大吴淞地区黄浦江现状照片大吴淞地区黄浦江现状照片

版权所有: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宝山区浅弄河实地照片宝山区浅弄河实地照片

版权所有:上海市上规院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责任规划师、景观师团队挖掘地区历史水网绿脉,探寻大吴淞自然基因。设计从显化空间特色、提升生态效应、强化水动力性、鼓励公共活动等角度出发,恢复和优化地区蓝网绿脉格局,扭转地区原有的消极灰暗形象,重塑地区品牌和吸引力。在自然基底的基础上,塑造连续、活力的生态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优化蓝绿空间布局,将原有封闭连续的沉闷空间分割形成众多尺度适宜、适合漫步的城市洲岛,将原有难以亲近的绿地、河浜渗透进城市当中,既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也形成了更具韧性的空间形态。

大吴淞地区历史水系格局示意图(1927年)大吴淞地区历史水系格局示意图(1927年)

版权所有: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蕰藻浜沿线蓝绿空间效果图蕰藻浜沿线蓝绿空间效果图

版权所有: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概念性方案,具体以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项目设计方案为准

责任规划师、景观师团队探寻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大吴淞地区人文精神。历史上,大吴淞地区依托水陆门户的区位,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近代以来,伴随上海的开埠实现了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教育、百年军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吴淞地区作为全市乃至国家重要的钢铁和能源工业基地,为我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辉煌的发展历程铸就了大吴淞开放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为地区的转型重生埋下了伏笔,也留下了承载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的遗存和记忆。责任城市设计师团队发挥设计赋能作用:在功能上,延续和发扬地区产业发展定位,通过探索适合未来创新的空间组织方式,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支撑地区产业发展向创新、低碳方向转型;在空间上,以开放创新的态度严肃谋划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通过对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中厂房建筑、设备、构筑物的保护、展示和功能置换,使其在与城市、市民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新生,塑造历史与未来对话共生的独特风貌。

蕰藻浜南岸区域城市设计效果图蕰藻浜南岸区域城市设计效果图

4.以世界标准创未来之城

责任规划师团队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责任城市设计师、景观师团队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相互配合,针对重点地区开展详细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以吴淞门户组团为例,在整体空间格局的指导下,浦江两岸分别结合浦西侧城市集中建设区、浦东侧三岔港楔形绿地的基地条件,形成一高一低、一刚一柔、联动辉映、独具特色的标志性门户形象。在设计过程中,责任城市设计师、景观师团队密切配合,共同促成了城市与生态的互动与共融。其中,浦西侧结合东西向的十里长卷公园,形成城市建筑与公共开放空间的融合界面。在开放空间内同样融入精品城市公共建筑,促进公共活动、提升活力;浦东侧在整体生态空间基底当中,点状布局功能性建筑,通过仔细雕琢建筑的布局、尺度、高度、风貌等,实现城市开发与生态本底的和谐共融。

六大重点城市设计片区(上)、两大重点景观设计片区(下)

版权所有: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吴淞门户组团设计效果图吴淞门户组团设计效果图

市政基础设施的品质提升是上海近年来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之一。在大吴淞这样面向未来的高品质地区,“三师”团队密切配合,统筹设施基础功能保障、运行效能优化和综合品质提升等目标,将设施选址、风貌、建设形式等纳入联创工作范畴,通过集成设计,实现设施综合效用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对地区整体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5.以制度联动保实施贯通

在本次工作伊始,就创新性地采用了市、区、开发主体联动的联合工作推进模式。具体来说,市规划资源局会同宝山区、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及宝武集团、上实集团、外高桥集团等开发主体,市、区两级衔接,管理、实施两方联动,共同推进地区规划设计方案的精细化编制。在此过程中,市规划资源局、宝山区、浦东新区政府重点关注地区定位、空间结构、功能布局、整体和公共利益等,宝武集团、上实集团、外高桥集团等土地权利人及其他地区开发主体共同参与,在规划设计阶段即前置考虑后续实施因素,进一步提升规划的可落地性。

当前,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即将由规划编制转向建设实施阶段。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建绿后建城”“成熟一块、开发一块、建成一块,同时为远期预留战略空间”的原则要求,责任规划师、评估师团队密切配合,坚持整体统筹,超越单一地块、单一项目财务平衡的综合、可持续价值理念,细化地区后续下层次规划编制和转型更新的时序安排。责任城市设计、景观师团队继续跟进地区下层次规划设计工作,确保将专项规划阶段的优秀理念、方案继续向实施方案推进。

近期,加强低效用地腾退和土地收储工作,重点聚焦蕰藻浜航道工程、轨交19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北部高铁宝山站周边、东部邮轮母港周边、浦东三岔港等重点地区,以及黄浦江、蕰藻浜等结构性蓝绿空间,加快推进实施,激活地区价值,重塑地区格局,促进功能开发。黄浦江沿岸的集装箱码头等地区预留作为远期发展空间,待条件成熟时再有序推进。

后续,大吴淞地区的“三师”联创模式还将延续到规划实施全过程,聚焦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助力规划蓝图高质量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