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智慧城市发展要防止“华而不实”

深化智慧城市发展要防止“华而不实”
2024年05月27日 04:05 媒体滚动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自2014年国家八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战略以来,这10年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些问题,较突出的是,片面追求表面好看,实际效果不佳。深化智慧城市发展要求我们努力克服这个问题,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持续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升级版的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推动城市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然而,只有首先完善公共设施本身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加以数字化赋能,才能实实在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例如,福建省福州市虽然多雨,但近几年城区没有出现大面积内涝,这得益于该市在全国率先创建数字化水系联排联调工作机制,统一管理城区所有库、湖、河、闸、站、厂等水系要素,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各水系要素进行智慧、精准管控。而这个数字化机制之所以能基本消除“在城市看海”的现象,又是建立在完善排水防涝基础设施本身建设、补齐相关短板的基础上。比如福州2018年启动晋安河直排闽江通道项目,将原先河水2小时的入江时间缩短为45分钟,使江北城区排涝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超过10年一遇。

    有的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之所以华而不实,一个重要因素也就在这里。国务院有关方面在2022年曾指出,某省会城市建成的雨水管道与建成区面积相当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差超过一半;排水明沟等设施“十三五”期间改造达标率仅20%;计划投资534.8亿元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已投资的196.3亿元中,实际与海绵城市相关的仅占32%。可以想象,排水防涝基础设施本身如此薄弱,数字化程度再高的“智慧水务”也只能成为一个花架子,难有用武之地。再如,如今很多城市通过建设智慧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对人、车、路的实时监测、精确量化,但要有效提升城区通行效率,根本还在于提高道路网络密度、通达性。否则,路网布局不合理,断头路不少,再“聪明”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对堵车也是徒唤奈何。

    数字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要避免走上“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形式主义道路。可以说,搞好水务、电力、燃气、交通等公共设施本身的建设是基础,基础牢固就能解决基本问题;数字化改造是提升、锦上添花,两者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只重视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这类“高大上”的东西,不肯花钱、下力气扎实做好公用设施本身的建设,相关举措就可能沦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基础设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