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课程思政模式 提高立德树人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课程思政模式 提高立德树人质量
2024年05月27日 03:07 媒体滚动

转自:光明日报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把课程思政作为大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质量的切入点,扎实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党委有关课程思政的决策部署,在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师德师风、考核激励等方面探索实践,构建课程思政“四强化四提升”模式,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 提升组织力

  课程思政建设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受到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学校出台《中国人民大学深化本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办法;同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联盟。

  学院党委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学校课程思政文件为抓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把好“指挥棒”,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切实把课程思政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建立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副院长牵头落实、学生部门参与、各系具体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并与学校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上下统一、特色彰显的课程思政建设与运行机制。

强化“五融入” 提升创新力

融入国家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有非常明确的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学院以培养国际胜任力为目标,打造国际新闻、涉外法治人才等实验班,在大外语中传承大思政。近年来,学院承办了北京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北京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首届北京市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和第二届“外教社杯”北京高校青年人才国际胜任力大赛。在外语课程思政师资培训、外语课程思政教材设计、用外语传播好中国声音、外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等诸多方面下大力气,体现了学校思想引领和办好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担当。建成国际会议口译、跨文化交流和智能写作一体化智能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打造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高地。

融入学生思政育人过程。学院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自然融合不够、课程思政素材较少、教学方式单一、推进速度较慢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中心,整合校内外语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全面覆盖外语专业和全校公共外语课程,形成具有人大特色的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制定《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导向,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不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把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或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体现和开展课程思政,并具体分解落实到每门课程中,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通过课程思政在实施层面的系统设计,使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门课程相互配合,充分体现出课程思政内容和效果。

融入教学组织全过程。外国语学院和各专业教学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方法讨论和交流、现代教学技术学习与应用等活动,使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组织过程。学院将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在学校评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课程教材选择思想性强、针对性好、认可度高的精品教材,在专业课程分级组织过程中有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科技文明及贡献、中国历史名城介绍、中国文化名人名著介绍等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硕成果,从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交汇的角度思考人生,增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融入教学创新。学院通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翻转课堂、慕课)、教学内容创新(融入国家政策方针,紧密结合时事,分析社会现象)、教学活动创新(全程化体验式教学)、教学手段创新(角色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学评价创新(学生互评、社会评价、教学效果问卷)等方法,不断更新并加强课程教案与课件的互动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学院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将国庆70周年庆典、冬奥会报道、反映科技进步先进水平的有关航空航天及高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课堂内容,采用课前观看相关外语视频资料,课堂上进行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价值观思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师德师风 提升引领力

  教研室、教学团队、教学与实践工作坊等教学基层组织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学基层组织及教师。学校和学院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和改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坚持“让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原则,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运行、引领、考核、保障、成效“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体系,努力打造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不断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纳入师资队伍培训的重要内容,将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培养贯穿于二级学院师资建设全过程。以校级“123‘金课’”和“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为抓手,通过本科教学督导制度和党委委员听课机制,探索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通过开展专家解读、“课程思政工作坊(沙龙)”“视野·思想·教育——优秀教师谈教书育人分享会”等多渠道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目前,学院已形成课程思政名师的示范引领,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为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保障。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金课,大学生英语教学团队荣获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特等奖,王建华教授团队获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二等奖。

强化考核激励 提升落实力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考核和监督机制提供的制度保障。二级学院课程思政考核和监督体制机制的健全程度,与课程思政的实施动力和落实效果密切相关。学院党委在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奖评优中,把德育考核放在首位,使育人先育德的原则和“立德树人”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制定课程思政实施评价办法,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效果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体现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评奖评优制度和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学校把课程思政、师德师风作为对教学基层组织和教师教学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职或评优中,认真评估教师平时的师德师风表现及落实课程思政情况。通过督导,使课程思政体系的落实和提升成为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历来重视与海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德国科隆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俄罗斯国立莫斯科罗蒙洛索夫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教师交流及互派学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点交流合作项目。此外,学院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打造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作者:刘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