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能源港” 壮大“产业港” 繁荣“枢纽港”

发力“能源港” 壮大“产业港” 繁荣“枢纽港”
2024年05月27日 03:37 媒体滚动

中海油滨海LNG项目现场图。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何玥颐

通讯员 魏为 盛伟为

2024年5月18日—19日,在江苏滨海“绿电+冷能”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上,35个产业项目签约,覆盖绿电、冷能应用、高端制造、冷链等重点领域,总投资额达355.8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一期扩建工程6座大型储气罐基本竣工,正在进行氮气置换和管道压力测试,预计6月可以正式投产。其中,单罐容量最大27万立方米,为全球之最。投产后,滨海LNG储量位列全国第一。

滨海港,是盐城沿海发展的主战场,重构区域经济版图、实现盐城北部隆起的动力引擎,逐步落实“能源港起步,产业港壮大,枢纽港繁荣”长期规划,吸引更多出口制造型企业落户发展。

深水良港聚能源,破题区域发展

月亮湾,位于滨海港,是盐城582公里海岸线上唯一的近海沙滩。其一端,矗立着10个“气墩墩”,直径近90米,高超60米,这是中国海油LNG储能罐;另一端,是成片的发电“大风车”,单个超高90米。

漂洋过海的LNG与不知疲倦的海上风电,汇聚在此,推动滨海港成为蓄势而起的“绿能港”。在科技浪潮下,滨海产业规划聚合“向新力”——建冷能交换中心,将LNG气化时释放的冷能“变废为宝”,打造纯绿能的“低(零)碳产业园”,推动实现全面追溯绿电认证……

依海而生的滨海,势向海洋要效益。回溯历史,从1985年萌发建设港口,到1996年命名为“江苏滨海港”,定位于特大型、综合型深水大港,滨海港建设之路开启。

“海港建设是从上到下‘头号大事’。”现任盐城市黄海新区港口局局长王立新,1997年时任职滨海港一期工程技术股副股长,陪同各方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主政领导,沿着滨海港的海岸线不知走了多少遍,见证滨海港从准备到蓄势起飞的过程,深度参与港口规划与建设。

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推进,2009年,滨海港开发建设迎来“破题点”——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电投”)将滨海港作为“北煤南运”战略的首选港址,计划投资超千亿元组合项目,先期投资100亿元建设5000万吨储配煤中心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海上风电项目。在储配煤项目建设中,就包括建设10万吨级航道工程、10万吨级煤码头等。

“这一项目的落地证明了滨海港的价值和潜力。”江苏滨海开发区副主任沈力1997年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在滨海县临淮乡,现在被统一称为滨海港经济区。

能源港起步,产业港壮大。随着2009年国电投项目“落子”,滨海拉开深水良港建设的序幕。同年,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和贸易运输的中港池防波堤建设启动,1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也同步启动。2018年,滨海紧抓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开展30万吨级深水码头建设研究。其中,滨海港区定位进一步明晰,成为带动苏北地区和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口岸。2024年,滨海港正加速成为国内最大的国家综合能源保供基地。

产业链逐步完善,港口壮大“起飞”

产业项目,是港口建设的“驱动器”。

时间回到20年前。2004年9月,盐城市政府和中海油签订推进江苏滨海LNG项目建设协议,联合淮河能源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规划年接收能力2000万吨,分三期建设,滨海港进入新发展阶段。

而就在该项目落地过程中,由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也在推进中。

2006年的滨海港依然是一片野海荒滩。沈力对滨海港的建设历程历历在目。“当时港区内主路不是平整的水泥路,车子开得快一点,人坐在车里都要碰着头,基层干部更是天天守在工地上,修路、通水、落项目。”

2019年5月22日,中国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一期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桩基。2022年9月26日,来自卡塔尔的“阿尔卡莎米亚”号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靠泊滨海港码头,向3号储罐输送首船21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国内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正式投产。

“LNG年接收能力达到2000万吨后,相当于气态天然气280亿立方米,按家庭每户每月用30方天然气算,可供全省居民使用约3年。”江苏中海油公司计划控制部总经理罗石磊说,目前项目一期扩建300万吨6月份全部建成投运,二期400万吨已列入省重点项目,三期1000万吨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1000亿元营业额,带动下游配套产业200亿元。

据悉,LNG项目全部建成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600万吨、二氧化硫62万吨、氮氧化物32万吨,相当于植树1.6亿棵。

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中国海油滨海“绿能港”,列入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

目前“绿能港”还包括:滨海港片区海上风电资源规划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其中近海100万千瓦、深远海96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400万千瓦(近海100万千瓦、深远海300万千瓦),海上光伏规划装机容量475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140万千瓦。通过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3万亩盐田光伏铺设等方式,可对293平方公里的滨海片区产业项目全部供给绿电资源。

绿色枢纽大港,驶向世界

依托绿色能源产业基础和海上风光资源优势,滨海探索低(零)碳产业园、“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零碳工厂“三位一体”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其作为能源保供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7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47%。

距滨海港码头十分钟车程,绿色围挡围起一片片工地,工程建设开足马力。其中一处是“滨海LNG冷能综合利用示范区”,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变废为宝”的产业建设思路,围绕年周转能力2100万吨LNG能源基地,挖掘深冷、中冷、前冷资源,建立生产、物流、休闲、民用等一系列产业集群。

江苏青禾冻干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建设LNG冷能低碳冻干食品项目,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192条冻干线,全部建成后年可节约用电2.2亿度。

“这个位置太好了,距离码头只有十分钟车程,下了产线就能上船出海,节省物流成本。生产用的是冷能,整体成本比其他地方降低三成以上。”该公司总经理杨嵘对于冻干食品生产有着清晰的规划,咖啡、早餐、宠物食品,还可以延伸至饮料和中药,出口方向主要是美国欧洲日韩等。此外,该公司冻干食品的生产设备制造放到了滨海的低(零)碳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创利用LNG冷能冻干的绿色工厂。

在滨海港工业园区低(零)碳产业园,解决企业降碳需求的“园区碳池”已经投入运行,建立园区级“碳、证”交易中心,简化企业绿证/碳信用相关办理流程,解决碳中和最后一公里难题。从今年3月至今,产业园核心区已有5家企业入驻。

随着“园区碳池”规模的增长,对有“碳中和承诺”“可再生能源消费指标”“减碳需求”等企业吸引力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现在更多考虑入驻企业的碳指标,希望吸引更多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型企业入驻。”沈力说。

“我们正在加快构建以绿色电力供应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电网改造完成后,将实现绿电全程物理可追溯。”盐城市滨海县委书记吴启标介绍,滨海已与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标准基金会达成深度合作,可为出口企业提供绿电、绿证相统一的认证服务,最短办理时限可缩短至三天以内,绿电已成为滨海最显著的发展标识。

“绿电物理可追溯是滨海的独特优势,电证一体是应对碳税认证体系变化的不二法宝,冷能利用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对于广大深耕欧美市场、需要绿电支撑的企业来说,滨海一定是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吴启标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LNG 江苏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