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与芙蓉 唤作拒霜最宜霜

花蕊夫人与芙蓉 唤作拒霜最宜霜
2024年05月27日 01:53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花蕊夫人与芙蓉 唤作拒霜最宜霜

张大千创作的《花蕊夫人》画像碑刻

成都世园会园区里娇艳的芙蓉花

《芙蓉蜜蜂》 齐白石

《红白芙蓉图》南宋 李迪

王霜/文 冉玉杰/图
王霜/文 冉玉杰/图
王霜/文 冉玉杰/图 王霜/文 冉玉杰/图

前言

初夏时节,本应是芙蓉花沉寂之时,但在成都世园会展区里,蓬勃的芙蓉花海却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种不同花色的芙蓉花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其清雅高洁的美丽姿态、坚韧顽强的生命活力点亮了成都的初夏,用芙蓉花开的盛景,喜迎八方来客。

成都自古号“蓉城”,蓉与城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勾勒出了成都最诗意浪漫的一面。金秋之时,满城芙蓉竞相绽放,如同城市的精灵,用娇艳的花朵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成都与芙蓉花的深厚情缘,宛如一曲悠扬而唯美的古乐,穿越历史的烟云,留下了经久不衰的回响。

芙蓉花既是成都的妆容,亦是成都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符号,而与这株“花中仙子”最为契合的,当属“蜀中才女”——花蕊夫人。苏东坡笔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描绘出花蕊夫人优美的身姿;那句慷慨激昂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让花蕊夫人卓越的才华流传千年……若无花蕊夫人的倾心钟爱,世间便少了一座四十里锦绣芙蓉装点的花城。正是她那份对芙蓉花的深深眷恋,化作了孟昶笔下的满城芳华,让成都绽放为“芙蓉城”,流传千古的浪漫与美丽。

芙蓉映“花蕊”

花城缘千年

成都大街小巷种植的芙蓉,属于锦葵科木槿属,又称“木芙蓉”。 这种优雅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身姿挺拔可达5米,花瓣如圆月般饱满,千百年来,为城市绽放出了一抹别样的风华。木芙蓉原产中国,气候温润的成都平原,为芙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芙蓉花寓意着高洁、纯净与坚贞。正如古诗所云:“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又被称为“拒霜花”,在秋霜的侵袭下,芙蓉依旧傲立枝头,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让人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奋发向前的力量。

芙蓉与成都在历史文化中相生相融,自五代时期起,芙蓉便在成都广泛种植,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花蕊夫人这位五代时期的传奇女子,以她的美丽与智慧,更是将芙蓉花与成都的美和张力发挥到了极致。实际上,花与人之间的相遇,并非偶然,二者在才貌与品格上的惊人契合,让历史传奇成为奇妙的“城缘”。

正是因为这段花与城的情缘,使得芙蓉与花蕊夫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极常见的“主角”。宋代大文豪苏轼曾用“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的文字为芙蓉花“作注”。

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张立就写下了“四十里城花发时,锦囊高下照坤维”的诗句,将芙蓉城的繁盛与美丽描绘得如诗如画;宋代文人周必大则为芙蓉所倾倒,写下“君不见蜀都之城百里长,无数芙蓉遮女墙”的动人篇章;清代张人龙建芙蓉书院,将对芙蓉的热爱融入了文化教育之中……

如今,芙蓉花早已成为成都的市花,蕴藏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与文化魅力。这些历史与诗篇,如同珍珠般串联起成都与芙蓉花的千年情缘,让这份美丽与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佳人生蜀地

临寒花正浓

芙蓉,花中仙子,瓣似圆月、色若朝霞。花蕊夫人,亦是五代时期的绝代佳人,她不仅拥有倾城之貌,更兼具聪慧之才。她的美丽,如芙蓉般清新脱俗;她的智慧,又如芙蓉般内敛而深沉。花蕊夫人钟爱芙蓉的娇艳与纯洁,将这份情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她与孟昶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为芙蓉花与成都的缘分注入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五代十国时期,烽火连天、铁骑驰骋,中原大地饱受战乱之苦,而此时的成都却拥有了遍城的芙蓉,也出现了花蕊夫人一般美好的女子。“拒霜”的芙蓉不畏严寒迎风独立,正如五代乱世中的成都自守一方乐土,表现出了蜀地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守信念的精神。

花蕊夫人不仅以其美貌名扬天下,更以其卓越的才华而备受赞誉。后世对花蕊夫人文采的惊艳之情,起源于那部流传了千年的《宫词》。

《宫词》的发现,其实源自一次偶然。宋朝终结了五代乱世后,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朝廷为丰富藏书,下令各地进献图书。王安石的胞弟王安国,在审阅来自四川、湖北、陕西等地的书籍时,在一本残破不堪的书卷中发现了几张旧纸,上面赫然写着“花蕊夫人诗”的字样,推断此文为五代后蜀时的花蕊夫人亲笔所写。这些诗作极为精妙,与唐代诗人王建所作的宫词风格相近,令人赞叹不已。王安国当即将这些诗作抄录并收入宫中藏书,甚至回家后还向兄长王安石背诵了几首。这些诗作很快在朝廷中传开,成了当时的热门话题,备受赞誉。

经过后世考证,五代时蜀中的花蕊夫人,先后出现过两位。其中之一,应是前蜀皇帝王建的小徐妃,另一位则是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而《宫词》的作者,则并非孟昶的花蕊夫人,而是王建的小徐妃。

这个论断最重要的支撑点,在于《宫词》中的那句“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日”,其中“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而“官家降诞日”指的是皇帝的生日。若《宫词》为孟昶之妃所作,则此处的“官家”自然是指孟昶,但孟昶的生日在史书中明确记载为十一月,而非七月。此外,《宫词》所描述的多为前蜀宣华苑的景物,因此浦江清先生认为这些诗作应为前蜀花蕊夫人之作。

不过,无论是哪位花蕊夫人,都堪称乱世中的绝世佳人,她们不仅有着如花般的倾城容颜,更以绝世惊艳的才华,让后世无数人为之神往。其中后蜀花蕊夫人所作的那首“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至今仍广为传颂。

千年之后,花蕊夫人已经成为古代蜀地才女的代名词。花与人在气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使得她们成为彼此极为契合的注解。

离蜀诗犹在

名花又向荣

花蕊夫人如同芙蓉一般生于“秋霜”之季,在困境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魅力与才情,却也未能逃离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命运。公元965年,当宋军兵临成都,孟昶无力抵抗,城头降旗升起,花蕊夫人被迫离开她深爱的故土,踏上了前往汴京的艰难旅程。在离开成都的那一刻,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哀伤。行至葭萌驿时,她挥泪留下了半阙“采桑子”,那“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的诗句,不仅表达了她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更将面对国破家亡时的悲怆留在了世间。

到了汴京后,花蕊夫人依然如傲霜芙蓉那般仪态万千,在朝见宋太祖的金殿上,她以一首《述国亡诗》,在“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文字中,完美地将心中的遗憾与惋惜融入其中。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她卓越的才情,更体现了她从容不迫、坦荡磊落的气魄。她用自己的坚持与才华,洗去了世人眼中“红颜祸水”的偏见,展现了女性坚韧不屈、智勇双全的一面。

花蕊夫人的一生,与芙蓉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芙蓉花,在秋风中摇曳生姿,虽经历风霜却依然保持高洁与美丽。花蕊夫人亦是如此,她在乱世中保持着自己的气节与品格,她的才华与气魄在国破家亡之后表现得尤为极致。她与芙蓉花共同拥有着坚贞不渝、高洁美丽的品格,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清代诗人王培荀在《花蕊夫人故宅》中感叹花蕊夫人的绝世之美,以“海棠委地香销歇,谁道名花又向荣”的诗句,表达了对花蕊夫人逝去后的惋惜,同时也寄寓了名花终将再开的希望;黄俞在《花蕊夫人宅》中,则以更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蕊夫人故宅的荒凉与变迁。“歌舞当年进蜀王,应怜遗址牧牛羊。”追忆了花蕊夫人曾经的繁华与荣耀,而今只留下一片荒芜,让人不禁唏嘘;清人吴文锡在《青城山吊花蕊夫人》中,将笔触转向了花蕊夫人被俘后的境遇——“内家本事诗犹在,城上降旗恨未休。”他借花蕊夫人的诗作,表达了对她才华的赞赏,同时也揭示了她内心的悲痛与无奈。而“试问葭萌题驿外,有无水殿任梳头”一句,则道出花蕊夫人即便在困境中,也保持着高洁与尊严的品格。著名画家张大千画花蕊夫人像并题诗道:“青城辇道尽荒烟,环佩归来夜袅然。差胜南唐小周后,宋宫犹得祀张仙。”再次将花蕊夫人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花蕊夫人虽已远去,但她的影子却永远留在了成都。后人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不断追忆着这位传奇女子。在他们的作品中,花蕊夫人如同芙蓉一般,既有绝世容颜亦有倾世傲骨。千年间,芙蓉如诗如画,细细织就了这座城市的华裳。从古老的蜀国城墙下,到今日锦江的波光里,芙蓉的花色与花香早已渗透进成都的每一道脉络,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和深入,芙蓉花再次用她的绚烂增添了成都的色彩。在成都市植物园,各类芙蓉品种竞相绽放,诉说着千年的传承与美丽;在天府芙蓉园,千亩花海随风摇曳,承载着成都的浪漫与风情;在金堂鲜花山谷,500余亩的芙蓉花海,如诗如歌,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而在这个初夏季节,芙蓉打破了花期的束缚,盛放在成都世园会的绿野之间。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