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 山水蜀城胜事多

阆中: 山水蜀城胜事多
2024年05月27日 00:45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阆中古城

阆中以其独特的山水之姿,藏匿于蜀中腹地。经过百里密植古柏的剑阆古蜀道,“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的阆中古城映入眼帘,只见群山环抱、碧水萦绕,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古城阆中,山水相依,胜事繁多,引人入胜。

阆中自古便是军事战略要地,历代为郡、州、府、军、道治所,多以亲王重臣驻守。三国时,蜀国(公元214-263年)名将张飞在此镇守七年。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与南宋名将岳飞一起遇害的岳飞爱婿张宪是阆中人,此地旧有张宪祠庙,现已重建。这里的人们还传颂着伏羲文化,流行着巴人遗风。据《山海经》和《路史》记载,中国远古帝王伏羲的母亲华胥曾居此,并在这里孕育了伏羲。公元前330年左右,这里曾作为中国古代巴国的别都。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慕名而来,为阆中的山水所吸引,挥笔写下了《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经过唐朝滕王李元婴所建的南楼参观阆中的古迹名胜,把酒兰舟,问签锦屏。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巷尾,张飞庙前思英雄,永安寺内祈安康,感受着这座古城的历史韵味和生活气息,感叹“阆中胜事可肠断”。如今南楼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清代重建的华光楼,紧邻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为了应对夏天江水上涨,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共四层,三重檐,歇山式盔状屋顶,盖翠绿色琉璃瓦。清代阆中诗人金玉麟《夜登华楼》诗写道:“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是当时上下华街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古城之内,古街古巷,古色古香。青砖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两旁。石板路上,车马如梭,行人如织。清初,四川省临时省会曾设于此,建有四川乡试的考棚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记载,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阆中士民重教育,社会上诗词、书法、绘画、文章兴盛。历代名人佳作遗留甚丰。文物古迹在这里也备受爱护,喜文好古之风盛行。国家文物局原文物保护司巡视员郭旃曾在20世纪80年代来阆中调研后说,“阆中的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都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归功于热爱家乡的阆中人民和有才识、有气魄的当地领导。”是的,古迹得以存,贤人志士功。就在旧城改造为主的20世纪90年代,阆中市委、市政府请来了原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王景慧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团队,为阆中名城编制保护规划,开辟新区,搬迁市政府,保护古城。华光楼、张飞庙、巴巴寺和以古天文遗迹为主的古迹等以及大片的传统民居、历史街区均被严格按原状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继续生活在古城的居民们继续传承着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崇尚和谐。

城市营建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诗意的栖居理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表示,城市规划建设就是要领悟地域环境特质、彰显地域文化精神。阆中市的规划建设始终秉持着保护历史、传承文脉、发展现代文明的理念,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阆中名城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古城风貌的保护和修复,让游客在欣赏古城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这样的做法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阆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张飞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