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来潍,看校地如何双向奔赴

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来潍,看校地如何双向奔赴
2024年05月26日 14:00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为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高端人才项目对接引进、落地转化力度,5月25日,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暨2024中国·潍坊高端人才技术成果交流会举办。

来潍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除去工信部直属,他们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国防七子”,科研实力毋庸置疑。

本次从七所高校来潍的嘉宾中,除去两院院士和有关校领导,更多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校地合作、大学生就业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应届毕业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代表。从人员邀请上看,潍坊意在推动更大范围的校地合作和招才引智。

会上,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与潍坊市联合发布协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倡议,工信部直属高校先进技术成果潍坊转化基地揭牌,并为七所高校校园引才大使颁发聘书;部分重点合作项目进行签约。

“气场”相合

初夏时节,万物欣然。在潍坊富华大酒店前长廊般的梧桐树荫下,年轻学子面带笑意矫健走过;几名年长教授不时拿出手机,拍下跳动的绿叶。

“国家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理解,企业的需求,就是工科院校的‘大地’。我们这些工科院校和潍坊这座制造业强市,气场相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新技术处处长沈建新教授形象地说。

潍坊是七校的生源大市,七校也为潍坊培养、输送了不少毕业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挺说,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该校向潍坊输送毕业生290人,其中本科生171人、硕士研究生105人、博士生14人,他们都为双方构建互融共生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哈工大还与潍坊诸多企业联合实施重点项目、共建高能级研发平台,解决了一大批“卡脖子”难题。3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仅培育潍坊籍学生201人,还与潍坊围绕人才培养、干部交流、科研攻关以及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紧密合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凤栖于梧,海纳百川。潍坊道承齐鲁、襟连海岱,历史文化厚重、富有文人气质。这里产业优、基石强。在工业领域,潍坊曾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工业规模山东第二,拥有4个千亿级产业,居全国制造业百强市35位。前不久,潍坊被工信部、财政部列为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这里活力旺盛、增长韧性。今年1-4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2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96家,发明专利年均增长24%。全市37个大类行业中有31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到83.8%。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增速分别达到25.0%、22.3%、18.5%;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13.1%。

“北京理工大学是山东省和潍坊市一直以来的好伙伴、老朋友。今天的深度‘链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山东省和潍坊市站位高远的视野格局,不仅彰显了重视科技、渴求人才、渴望创新的壮志雄心,更展现了把握主动、谋求发展、赢得未来的无限可能。”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美帅说。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雄与邹美帅在大会上发言和接受采访时均表示,近年来,潍坊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与学校的优势学科布局高度契合。“我们希望双方开展有组织、成体系的合作,实现由零散项目合作到校地企集成攻关的转变,共同构建原始创新力量高度聚集、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的创新发展格局。”邹美帅说。

哈工大也在持续推动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向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化。“我们先后与潍坊市开展了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特别是学校积极同潍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高端装备、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共同谋划跨区域联合攻关,着力攻克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刘挺介绍说。

三方共赢

交流是双向的,成功也是共享的。

来到潍坊参与活动,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詹浩第一次来到潍坊,就找到了契合点。“现在中央强调要加强原始创新,像我们这样的工科学校,最强的其实并不是从‘0到1’,我们更多应该做的是从‘1到0’。从工程和实际应用中,去寻找基础问题来推进解决,在‘0到1’‘1到0’的双向发力中来促进原始创新。”詹浩告诉记者。

谈到结合,詹浩说,潍坊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转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工程上的问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把这两方面的力量更好结合,就能进一步促进潍坊的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他认为,校地强强互补就会有“1+1>2”的效果。一方面能提升学校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另一方面能加速地方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吕继强也认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需要加深,“高校的短板在于不了解一线的应用场景,而潍坊有很丰富的场景,加强合作,我们与企业联合攻关,对于双方都是互补,都是进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甄良介绍,潍坊企业与该校联合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已成为校内奖项种类最多、覆盖范围最全的项目;学校还与高密市分别选派人才挂职,探索形成了常态化的干部互派交流机制,有效促进了校地融合发展。

“我觉得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把校地合作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比如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和地方领军企业等优质资源深入合作,丰富学生们实践实训的形式和平台;潍坊企业可以面向学校老师开展“揭榜挂帅”提需求,可以与我们合作培养专项人才。校地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作越活跃,潍坊在学生们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越强。这样,把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整个链路打通,形成正向循环。”詹浩对于这篇文章充满信心,他坚信这件事对潍坊有益、对学校有益、对广大师生有益情。

共哺希望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以新技术,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进行变革。潍坊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更注重人才这一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

高校已然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黏合剂、高端人才的集聚地、颠覆性创新的发生器。走出去、引进来,潍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没有闲着。从去年年底开始,潍坊市委书记刘运等人先后率队,密集出行,奔赴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开展对接交流,加强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探讨在人才、资源、科研、平台、成果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主要负责人也率队到潍坊市考察调研,促成更多优秀人才到潍坊创业就业、更多科研成果在潍坊落地转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时常关注到潍坊的消息,他期待推动潍坊“双招双引”,加强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希望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深度对接潍坊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开展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推动更多合作项目在潍坊落地生根、更多优秀人才来潍坊创新创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树春告诉记者,“牵手潍坊,北航播下的一粒种子已经成长为一棵小树。”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轻量化材料技术落地潍坊诸城,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克服初创期市场的艰难,公司已经实现三年盈利,预期2024年产值过亿,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将继续携手潍坊,深化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支撑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的源头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北航在航空、航天、信息、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学校高水平创新资源与地方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智慧动能。”刘树春介绍说。

“我本人对潍坊有着很深的印象,借这次机会来到潍坊,参与了我们学校材料学院和昌邑浩信股份建设联合创新中心的活动,还揭牌了产学研合作基地,这次来潍坊还是收获蛮大的。”詹浩说。(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鹏 报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潍坊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