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散”的故事

  ▌韩仲魁

  这是改革开放后一个普通人家从贫穷到富裕的真实故事。

  我们胡同有个铁路公寓,是火车乘务人员休息的地方——火车到北京站少则待几小时,多则待一天。火车要检修加水、加煤或加油,乘务人员也要抓紧休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大潮正澎湃,由此带来的商机,给了乘务人员,也给了铁路公寓旁的老郭家。

  老郭是河北唐山人,1958年招工进了北京,三年出徒,正式当了工人。老郭聪明勤勉,技术很快一流,几年后回乡娶了个比他小五六岁的漂亮媳妇儿。带着媳妇儿回到北京,厂里同事一番热闹,老郭能喝,大家都夸他是条汉子,媳妇看在眼里,但大伙儿都在兴头上,她也不敢说什么。

  婚后的老郭和媳妇儿,就在我们胡同租房安了家,小日子有滋有味。看着漂亮媳妇儿,老郭心里美滋滋的,几年间,挺宽敞的屋里就多出了五个孩子。

  老郭岁数渐大,又喝酒,日子就感觉有点累了。

  一家七口,靠老郭四十多块钱的月工资,媳妇儿偶尔接些零活。那个年代,差不多家家都是紧巴日子。

  老郭有点肉腥就要喝两口酒,这毛病害了他。他媳妇总嘟囔“早晚你若喝过去,这一家老小吃啥去?”听急了,老郭会冲媳妇暴躁,骂她:“臭娘们,不盼点好!”就这样打打闹闹。

  事儿却真的来了!

  眼看着郭师傅倒地不起,急得他媳妇大喊大叫:“快来帮忙呀!”邻居赶紧借来平板车帮忙拉到了医院。

  郭师傅得了瘫症,下半身几乎动不了,脑子、说话还没事。

  郭家的日子,愁上加愁。

  靠单位给补助,街道帮助(给工厂糊纸盒),日子一天一天没滋没味。老郭犯愁,后悔贪嘴贪喝。看着满屋跑动的孩子,两口子没了笑脸,没白日没黑夜地糊纸盒——五个孩子,大的上中学,最小的才几岁。老郭常常自己打自己嘴巴子,郭嫂就哭着劝:“别吓着孩子。多糊点纸盒,大闺女初中毕业找个工作,日子慢慢就好过了。”

  改革开放之风吹来了。常常在胡同里晒太阳的郭师傅,总见乘务员大包小包往铁路公寓拎包,脑子灵光的郭嫂问郭师傅:“咱要是办个个体户,乘务员买的这些东西,咱进货,捣鼓捣鼓,差价不就都是咱的了吗?”

  郭师傅说:“你做梦吧?咱没有临街房,就是给办了执照,你怎么去售卖?”

  “咱可以弄个排子车在公寓边上。你看摊,我进货。”郭嫂想得明白也说得干脆。她几次到居委会,又到工商所,诉求困难、请求帮忙,终于,工商破例批准了他们——允许郭师傅用板车销售商品,工商和铁路公寓沟通,在门口台阶旁划好了地,规定“不能出线”。

  两口子感恩不尽。

  摊商得有名字吧?无论工商怎么说,郭师傅就只认定“雨来散”,他说,下雨、下雪都摆不了摊,政策若是有变,他的摊子也干不了了……

  “雨来散”成了胡同第一家个体户。

  郭嫂和大女儿蹬排子车四处进货,郭师傅每天坐公寓门口看摊,最晩要等夜里12点来自云南的那班火车。坐在破旧的椅子上,郭师傅几乎一天不动地儿。

  累!

  但有钱挣,日子一天天过去,夫妻俩眉角越来越舒展。

  慢慢地,郭家人和乘务人员都熟了。

  看门房的赵师傅常年夜班。赵师傅对郭师傅说:“咱俩晚上成伴儿了。”郭师傅说:“要不是穷,谁愿遭这罪!您还多照应点。”“您客气。我这是补差,儿子自己过,老伴儿走了,看门房也算有事干。”

  北京人善聊,人性好,还愿意帮忙。

  一晃一年了,各路火车乘务人员只要提前跟郭家打个招呼或留下钱和购物单,再到北京站,就可以直接去郭家取走物品。公寓门口摊车上的物品成了展示品。

  郭嫂脑子灵光,为人热情,会说话,她比以前更能耐了,粮店的挂面、方便面,批发点的俏货,她一个电话就能给送到家。郭家实际成了商品中转站,甚至成了往来东西南北的列车乘务人员的供应商——郭家只赚一点差价。别小看了这一点差价,改革的前十年,点石都能成金。

  郭师傅不声不响发了财,换了新残疾车,能到处跑了,穿着也变了,说话底气足了,有时少不了还吹个牛。

  邻居笑怼:“没有郭嫂,你能个屁!”噎得郭师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郭嫂不易!十来年里她跑进跑出,忙前忙后。

  见了世面的家庭妇女郭嫂,变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的快乐大忙人,顶起了家庭这根柱子,靠头脑经商风风火火。

  郭家终究“鸟枪换炮”,成了胡同里的有钱人家,还不显山露水。

  眼看胡同里接连又开了五六家个体户,僧多粥少,乘务人员订购东西不像以前那么多了,聪明的郭嫂跟丈夫商量:“竞争大了。油盐酱醋茶和小吃食明显卖得少了。最畅销的是烟酒,可咱没有那路子,且投机的成分愈来愈厉害,弄不好会出事……”郭师傅没等听完就火了:“别自己吓唬自己!”俩人吵吵好几天,郭师傅拧不过媳妇儿,只好问,“那怎么办?”郭嫂说:“就做小食品,能挣多少挣多少。遵纪守法不会有事。”

  大权在媳妇儿手里,郭师傅再出摊就图个乐和,他心里明白,媳妇的话没错。

  又一年,春节后没两天,郭师傅的媳妇儿对他说:“儿女都大了,咱七口人每天挤在不到二十平方米的两间小屋里,满屋堆放着卖的东西,连下脚的地儿都没有。我跑了一趟南二环外,看了那里的商品楼……”

  郭师傅抢过话头,说:“咱附近胡同,盔甲厂、泡子河、小羊毛……都拆迁了。咱这儿,估计也等不了三两年。等给了拆迁费,就都有了。现在,哪有那么多钱买房?”

  “六十多到七十多平方米的楼房,我想买两套房。”郭嫂眼睛瞪着郭师傅,“这么多年没告诉你,怕你嘴大,满街吹牛!”媳妇儿一出口,吓得郭师傅不知说什么好。

  本来是为了自家住得松快一点才买房,谁知房价变化那么快!偌大的北京城,有多少想买房的人!不经意间,郭嫂一脚又踢出来一个可经营的大项。

  郭嫂仿佛开了窍。

  一天,铁路公寓旁的摊车挂了一块牌,“感谢铁路公寓所有人,感谢工商税务,感谢街邻。”同时宣布:“雨来散”正式停业。

  接下来,北京站东街扩建,我们胡同拆迁,郭师傅家乔迁新居……都是喜讯。

  铁路公寓还在原地,迎来送往着铁路职工。“雨来散”却已经消失。胡同里,除了几家个体商户,又多了小饭馆。

  再后来,听说郭嫂开了中介公司,成了老板。捣鼓几年,她在房产界成了小有名气的富婆——一个家庭妇女,在改革浪潮中,抓住机遇,学会“游泳”,从小买卖到大买卖,把握时运,重新定位自己,郭嫂成了我们胡同里走出来的大能人,成了锐意进取的劳动者、创业者。

  这一则脱贫致富的故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至今日,我依然感慨多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