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招投标“猫腻”还需铁腕

根治招投标“猫腻”还需铁腕
2024年05月26日 02:05 兰州晚报

“一些投标人抱团结成利益共同体,有的政府投资项目串标企业达百余家”“提前联系30余家公司串通拉高标价,将原本9000余万元即可竣工的项目,抬高至1亿余元中标”……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记者梳理多地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发现,有人将不少政府投资项目视为“唐僧肉”,串标行为屡禁不止并形成“地下产业链”。

招投标,是一些大型项目所采用的一种采购方式。理论上,招投标是一种可以促进竞争的手段,尤其是公开招标。从招标人的角度,让自己的采购需求触达更多潜在供应商,尽可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竞争,以便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服务等。对投标人来说,通过公开招标渠道,可以获悉更多的商业机会,参与竞争,靠实力赢得生意。

不过,在一些领域,围标串标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些从业者自己没有相关资质,就“挂靠”有资质的单位,被挂靠的单位则收取中标金额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分享中标收益。还有专门搞串标的职业黄牛、工程掮客。他们神通广大,有的可能和招标方有关系,有的甚至能及时拿到评标专家的联系方式,向他们行贿。还有能够侵入评标专家库的“黑客”为他们提供专家名单和联系方式。

还有,除了常见的围标、串标、陪标等行为,一种较为隐蔽的专家假评标“借标生财”现象同样值得警惕——少数专家充当“黄牛掮客”,与招标人、投标人、中介串通勾结、暗箱操作,打分“畸高”或“畸低”;个别专家甘于被围猎,不按规定标准评标;甚至趁机敲诈勒索。

在经济学中,招投标的作用是发现局部均衡价格,使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达到最优双赢状态。而弄虚作假的招投标,不仅人为增加交易成本,还可能出现转包和非法分包等现象,催生“豆腐渣工程”。于是,“饿死同行,坑死甲方,吓死百姓”的招投标乱象屡见不鲜。

“有油水的地方最容易滑倒。”工程建设领域资金密集、权利集中且相对封闭,极易产生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行为,历年也是腐败问题的“高发地”,而招投标环节的问题尤为突出,一直以来是监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去年,最高检在官方网站发布了一批依法惩治串通招投标犯罪典型案例。最高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招投标环节问题突出,在工程建设、设备采购等多个领域,串通投标、行贿、受贿等违法犯罪案件多发,给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造成隐患,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招投标乱象,归根到底是制度和监管存在漏洞与薄弱环节。这要求监管部门能与时俱进完善相关制度,管好链条各环节上的人,扫清人为撕口子、绕路子、架空制度的盲区,严格落实每个环节的制度要求。

有专家认为,我国刑法规定,串通投标罪的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些大项目围标串标获利高达千万元,一些人为利所驱,心存侥幸,不惜铤而走险。因此,应考虑加大对这一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对不法分子形成强大震慑。

是该重拳出击了。

小马飞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公开招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