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新质生产力最新成果呈现 第20届文博会开幕 北京展区亮相

首都文化新质生产力最新成果呈现 第20届文博会开幕 北京展区亮相
2024年05月23日 19:10 北青网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馆)开幕。15号馆内,占地达1023平方米的北京展区,以“科技赋能新文旅 创意引领新生活”为主题。该展区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邀请130余家文化企业、园区和机构参与线上和线下展示。其中,亮相线下展馆的530余件展品、19项互动体验,突出品牌强、数字亮、文化厚、科技硬等特色。

“最美长城”空降文博会

而本次文博会上,让步入展厅的观众第一眼就能看到上天铺地的巨幅高清显示屏,采用4K无人机实景取材,结合数字电影级特效技术,将“最美长城”第一次带到深圳文博会现场。北京是长城资源的富集地,长城也是北京文化和旅游的大IP。

近年来,北京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战略定位,始终坚持主场传播、主流传播、主力传播、主心传播首善标准追求,积极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叙事体系、传播体系,以新时代首都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双奥之城”等顶级核心概念为统领,着力打造北京顶级国际传播IP。伴随北京入境游快速恢复,顶级国际传播IP“全世界都可以相信北京”也再次高调亮相深圳文博会。

今年一季度,北京入境游客实现同比3倍增长,游客量达46.9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的67.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7亿元,增长240%,恢复到2019年的71.9%。为优化服务,北京已在732家酒店、61家景区、86家剧院和2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处,新增外卡POS机891台,外币兑换点、ATM机36个,推动入境游支付便利化,提升完善北京文旅服务环境,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顶流”文化设施首赴文博会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带流量属性是今年北京展区的一大特色。

其中,首次来到深圳文博会现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以其“开放即顶流”的特殊“体质”,通过多种类型展陈,在文博会实现线上线下流量互转。三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不到半年,累计接待观众游客225.9万人次,已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

成为首都文旅体验新地标的三大文化设施,也成为各类文化艺术创作的主题。北京展区委托国家非遗传承人师亮精心创作“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叶画作品于现场展出。小小的银兴叶片上,绘制了三大文化设施从外观到内在的空间之美,方寸之间尽显神奇。数字版《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将北京画院八位艺术家联袂创作的27.4米丹青长卷,进行了数字转化。观众可通过屏幕一览大运河北京段横亘在“山”“海”之间的壮阔景象,及一河两岸新时代胜景。

优雅的建筑、高标准的服务,是支撑三大文化设施成为顶流的内核。在北京展区,观众可以看到北京城市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爆款——智慧书桌和室外流通机器人。智慧书桌,集文献检索、咨询回答、海量数字资源、个性灯光、学习辅助等功能于一体,一张桌面就可以解锁城图知识宝库。室外流通机器人“小图”,是招手即停的流动借阅车。它可以随时现场借还图书,办理虚拟阅享证,甚至承担运送书籍这样的体力活。

还有AI通州大运河主题合拍机、《传承大运》国礼级工艺美术精品、北京城市图书馆智慧书桌、室外流通机器人等众多文化展示交相呼应,充分展示北京以首善标准在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新成果。

设“旧书新知”专架 古籍修复技法现场体验

在展览现场,北京展区在第一个互动展位设立了“旧书新知”专架,这里有1927年出版的《沉沦》、1930年出版的《寄小读者》、1933年出版的《朝花夕拾》《野草》、1934年出版的《边城》……更是有1938年出版的《统一战线与抗战前途》、1938年再版的《论新阶段》、英文版的《论联合政府》等红色文献。

展示了300余种二十世纪80、90年代的旧书以及红色文献和新文学书籍40余种。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日报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献》,1941年曹禺出版的曹禺创作的《北京人》等,非常珍贵。

今年,“旧书新知”系列活动在北京如火如荼展开。北京已构建市、区两级旧书实体书店交易网络,50余家实体书店开展旧书业务;打造报国寺、钟鼓楼等常态化旧书展销品牌,已举办40余场、接待10万余人次,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创办首届全国古旧书交易年会,汇集9省市、40余家知名古旧书从业机构,实现销售收入近400万元;推动旧书市集走进北大、人大、北外等高等院校,师生踊跃参与、反响热烈;策划“旧书”元素融入地坛、厂甸等2024年新春庙会,60余场旧书主题文化活动陪市民过大年;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作用,开展社区居民旧书交流、交换活动数百场;组织近50家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开展旧书捐赠活动,征集约2万册图书用于丰富基层群众阅读需求。

此外,展览现场,片羽存真、御扇临风折扇文创,以及古籍修复技法现场体验,也从多角度贯彻“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的文化理念,让经典书籍重新焕发历史和文化价值。

科技文化融合 《女史箴图》逐帧看还能看懂

字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但是如今的年轻人想要欣赏,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一副古画为什么是珍品?到底好在哪?书法、印章到底写的什么?为什么是“神作”?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次观赏就能得到解答的。

而本次文博会的北京展区展出的文化遗产信息模型数字互动应用却能让慕古画之名而来观众,看一次就能看懂。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应用不仅能让目前现存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出现在观众面前,还能逐帧放大到让作画用的绢布纹理都能清晰可见的程度。而且其上历代文人题跋、词句、藏印等也不用担心“看不懂”,通过该应用,瘦金的书法、篆体的章,各种门槛颇高的古代艺术文字,都可以用“点译”的方式让现代观众快速读懂。

AI与文创和文物保护结合以实例的方式展现在文博会北京展区中,以科技手段“活化”文化遗产,深化数字融合文旅产业。

在北京展区,从宏观到微观,处处可见数字科技助推高效能文旅产业的崭新尝试,也呈现了北京大力发展科技文化相融合的“十年答卷”。

鲸世科技的沉浸式体验IP场景“如梦·守护神”讲述屋脊神兽的新故事。当红齐天的时空穿梭机VR单人座椅,可同时配备旋转、侧倾、震动、互动等体感模块,让座椅运动与故事情节完美贴合,极大降低眩晕;另有VR大空间PVP团队对抗类竞技游戏《零界特工》满足玩家在 100平方米空间内自由行走互动对抗所需。

现场,另有《故宫以东·探城Live》、文旅元宇宙CNFT、南中轴重要文物燕墩数字化修复、伟大的细节——三维数字展品互动鉴赏、琉璃厂元宇宙、圆明园四十景图、《淡墨水云乡》手游AR虚拟现实融合体验、百度文心一格AI画作等众多文科融合展项。

“屏幕上这个眼睛,其实它是跟随人群来移动的。”“只要用App扫一下这个徽章,上面的‘神兽’不仅能‘站起来’,还能在手机上与人互动。”“我们用文心大模型,一秒就能补足《富春山居图》的残卷。”“当新兴科技与传统碰撞,赋予传统文化和艺术更现代的表达,也让文化遗产能更快的被年轻一代所接受。”……

在这些目不暇接的展项背后,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日渐呈现出新业态持续增长、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效果显著等特点。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140.1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787.7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8.5%。2023年1至10月,北京“文化+科技”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22.8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69.0%。据2023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最新发布,北京近八年来持续保持第一。

新文创品牌亮相 文创园区现场“逛”

逛逛逛、买买买,是参观深圳文博会的一大乐趣。北京展区自然为观众的逛买之旅备足“货”。

国礼级工艺美术精品、非遗艺术中国礼物文创产品、丝路金桥“一带一路”工艺品、《盘金彩绣》系列工艺品、活版文创、国潮文创……北京文旅新产品现场就可以买回家。

不仅如此,一些站在“巨人肩头”的新文创品牌也在此次展会上亮相。

“予寻是工美去年设立的新品牌,主要面向青年一代新消费人群。用国礼的审美打造更符合青年消费者心境的文创产品。”北京工美集团副总经理王晶晶表示。在这里有“请勿蕉虑”的芭蕉扇、有“见字”文房四宝礼盒、有能组成“京”字的四季冰箱贴、还有“鱼”型的手机支架……“不仅有北京的文化底蕴,还兼具功能性和趣味性。”

而作为北京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北京也把各文创园“搬进”展区。观众站在一步一空间区域,就在可沉浸式“走进”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77文创园、798艺术区、首创·郎园Station、隆福寺文创园、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北京坊、E9区创新工场、“新华1949”文化金融与创新产业园、首钢园等空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北京市推进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建立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区专项工作组,已于2022年认定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

8K高清看《茶馆》 “演艺之都”亮实力

在文博会北京展区现场,观众不用门票就能观看国家大剧院的歌剧《托斯卡》、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这些8k高清视频在现场通过京东方75寸超大屏幕播出。这种融合了多业态、多领域技术的文化艺术创作,展现出演艺之都的蓬勃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营造精品迭出、市场活跃、氛围浓厚的演艺环境。

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印发《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继续打造“大戏看北京”“会馆有戏”等重点品牌活动,全方位推进“演艺之都”建设。2023年北京共举办营业性演出49524场,观众1138.5万人次,票房收入23.04亿元,与2019年相比,场次、观众、票房分别增长117%、9.5%、32.1%,创造历史新高。

同时,为更好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更具创新活力的国际影视高地,今年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加大资助力度扶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推动影视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完善影视拍摄服务保障机制、支持影视基地建设提质升级等方面推出务实举措,为影视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田野

责任编辑:梁燕(EN00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北京市 旧书 文博会 长城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