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茶壶”的幸福农民—贵山“观茶”系列报道之湄潭篇

“第一茶壶”的幸福农民—贵山“观茶”系列报道之湄潭篇
2024年05月23日 10:33 环球网

来源:贵州日报

视点

湄潭县城中心天壶公园山顶,与湄江河为邻的紫砂色“巨型茶壶”引人注目。

这是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地标性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茶壶”。壶高73.8米,面积5000余平方米,于2006年建成,现今用作茶文化陈列馆。

“湄江绕湄城,藏有聚宝盆,谁人识得破?骆马驼金银。”很多年前,这一谜语在湄潭县广为流传。“天下第一茶壶”的高调问世,让谜底一望而知。

地处北纬27度的遵义市湄潭县,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2023年,湄潭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值75.03亿元,综合收入180.12亿元,30万余茶农人均增收1.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来自茶产业,连续四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孕育出“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大佳茗。

一个典型的西部农业县缘何成为全国第一产茶大县?这与湄潭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传承弘扬茶文化、探索创新茶科技上久久为功密不可分。用“一片绿叶”谱写出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协奏曲。

“一叶成业”日子美

“到湄潭当一个幸福农民!”近些年,不少到过湄潭乡村的外地人,被当地产兴业旺、环境优美的田园诗情迷住,由衷艳羡湄潭农村的“绿富美”。

4月中旬的湄潭县,正值春茶采收季,从一座座山头绵延到村庄的茶海中,采茶工忙碌的身影、茶青市场热闹的交易、茶叶加工厂里转动的机器,链接成茶产业生产端的生动风景。

产业兴带来日子美。深入农家探访,一幅交通四通八达,孩子进城读书,农人城乡“两栖”,种茶育人兼顾的“富春山居图”,成为“幸福农民”的生动注脚。

“春茶开始采摘以后,早上送完孙子进学校就赶车回去,50分钟左右到家,帮着家里的老伴一起管理茶园采摘茶青。”4月16日一大早,栖居湄潭县城的范朝江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后,便搭上开往老家复兴镇随阳山村的公交车。

作为湄潭茶叶核心产区的一名茶农,范朝江家中种植了10余亩茶叶,老两口每年能从茶业“绿色银行”得到8万元左右的收入。

据随阳山村党支部书记万永梅估算,随阳山全村像范朝江这样为了娃娃读书,县城和乡村两头跑的“两栖家庭”有300余人。

茶产业富了随阳山当地村民,更带动了许多“外乡人”就业。

每天下午五点至七点,位于随阳山村茶青市场旁的公交车站,乘车人络绎不绝。

来自凤冈县龙泉镇六里村的采茶工蔡兴敏今年51岁,她来此采茶已经有七、八年光景。“比外出打工轻松,时间也自由,春茶这段时间一天有近200元的收入,每年勤快点能赚2万多元。”蔡兴敏高兴地说,既能挣票子,又能管孙子。

“全村有1.4万亩生态茶园,户均10亩以上,需要手工采摘的黔湄601品种占了半数,采摘期长达9个月。”万永梅说,家家户户的茶园面积宽,大部分茶农都需要请采茶工。

“我们村离凤冈县城10公里左右,有直达公交车,采茶工主要来自凤冈县,采茶高峰期时每天达上千人。”万永梅估算,随阳山村每年支付给凤冈县采茶工的工资达数千万元。

湄潭县随着茶产业步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还涌现了一批转型“二产”和依靠技术挣钱的新型农民。

湄潭县彬杰茶叶加工厂是随阳山村68家茶叶加工厂之一,加工厂负责人陈正林每年加工炒制茶叶成品达到了5万余斤。如今,陈正林在县城买了一套100余平方米的房子,方便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

“新茶事”还体现在20多名“机采师”身上。随阳山村村民陈国贵前几年在外县承包茶园采收,每年能获取10余万元收入。今年,因要在家陪伴孩子学习,他就在家乡承包茶园采收。“揽到活干的时候,每天纯收入在800元左右。”陈国贵说。

“随阳山村是湄潭茶农过上幸福生活的缩影。”复兴镇党委书记彭星感言。

“壶中乾坤”变奏曲

追寻湄潭县茶叶发展路径,核桃坝成为推进茶产业壮大的关键点。

要是没有亲耳听到村里老人们的讲述,很难想象,核桃坝村这个“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昔日曾在“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的民谣中苦熬。

置身茶园制高点远眺,一垄接一垄向远方延伸的茶园,将核桃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贵林的思绪拉回了激情如火的岁月。那是40年前,从“老支书”何殿伦开始,村“两委”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核桃坝人种茶制茶售茶,让小茶叶长成大产业。如今,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名优干茶上百万斤,产值超2亿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2万元以上。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产业,在一些人家进城或外出安居,茶园闲置以及采茶工紧缺的情况下,核桃坝村探索尝试流转土地经营权,吸引上千采茶工定居,从事种茶、采茶等。

“我们村的茶农,要从开春忙到初冬。”4月18日,核桃坝村茶农杨芬腰挎茶篓站在茶垄间,边采茶边与记者交谈。

2010年,杨芬一家从沿河自治县中寨镇搬来核桃坝村。之前,在浙江打工的杨芬和丈夫听说在湄潭种茶收入稳定,而且当地党委政府对外地人和当地人一视同仁,有不少外县人在核桃坝村安家落户。于是,一家人搬来核桃坝村流转土地种茶叶,让孩子就近上学。时间一晃就是10多年,杨芬已变成了种茶能手,4亩左右茶园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一家人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湄潭人。

核桃坝村的蝶变,见证了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轨迹。从湄江河畔走向世界的湄潭茶产业,一直扮演着贵州茶产业“先行者”。

翻阅湄潭县茶史: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农场落户湄潭,推开了现代茶工业的大门。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湄潭设立。1958年前后,“黔红”“黔绿”两大知名茶叶品牌在湄潭问世,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湄潭茶场是全国8个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之一。

踏着时代的鼓点,改革开放让湄潭茶产业迎来蝶变。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核桃坝良种场建立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黔湄系列无性良种大量推广。以核桃坝村为起点,湄潭茶叶产业化之路掀开序幕。

“从上世纪80年代核桃坝村‘老支书’何殿伦带领7个党员带头种茶,到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核桃坝村的变迁见证了湄潭茶叶发展轨迹。”湄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瞿欣含如数家珍介绍道,上世纪90年代,核桃坝村家家有茶园、户户有技术。2002年前后,湄潭县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发展茶叶种植,茶产业从核桃坝村扩散到全县。2007年,全省吹响茶产业发展集结号,此时湄潭县茶产业进一步挺进现代农业之路。依托茶产业“接二连三”有力推进了乡村“富学乐美”,2022年,湄潭县成为了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兴茶富民”幸福地

这些年,湄潭县永兴镇马义村成为贵州最大的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种专家陈正武点赞该村是“贵州茶苗第一村”。

湄潭星兴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国洪介绍,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依托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术指导,茶苗畅销省内外。“黔湄601是大家公认的‘摇钱树’,全县种植的黔湄601茶树品种,超过70%都出自我们马义村。”

黔湄601究竟有何来头,成为茶农口中的高频词。

“黔湄601是靠手工采摘的名优茶原料,可从3月持续采摘到10月,能够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因此是全县重点推广种植的茶树品种。”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李燕丽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黔湄601就在全县推广,现在黔湄601占据全县一半左右的茶园面积,这种茶叶可制成白茶、红茶、黑茶等,是贵州针茶和“遵义红”的原料。

家住湄江街道求是社区的搬迁群众王明英自从2019年搬迁入住以后,由丈夫外出务工挣钱,自己在家上管老人、下管娃娃之余,每年采茶不仅补贴家用,她还像城里家长一样,给孩子报了一个书法兴趣班的课程。

4月18日中午,记者在求是社区见到了36岁的王明英。“要不是今天去孩子学校参加活动,我就背着竹篓上茶山了。”一见面,王明英笑着说,“一年采茶总收入不低于2万元,足够日常生活开销。”

地处县城的湄江街道求是社区,是一个易地移民搬迁社区,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让搬迁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求是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汤胜群说:“今年开始,社区统一组织50多名群众前往金花村采茶,让大家投身茶产业获得稳定收入。”临别,汤胜群建议,“绿富美的金花村值得一看。”

记者驱车赶往湄江街道金花村。漫步金花村的茶海,茶山上忙碌的不仅有茶农,还有游览金花村“七彩部落”的游客,举起镜头定格美丽茶园风情和七彩和美乡村。

“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华丽嬗变何止金花村!当下,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湄潭茶园已然成为城乡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游玩的“后花园”。

湄江河畔,绿茶领舞,红绿齐飞。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披绿叠翠、产业基础筋强骨壮的湄潭县以农为本、以茶为重,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新格局轮廓凸现,如今的湄潭乡村,已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城里人休闲观光的美丽田园。(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徐海婴 范力 向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