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哪里,美术就在哪里——走进青年美术教师的创新课堂

生活在哪里,美术就在哪里——走进青年美术教师的创新课堂
2024年05月14日 10:42 环球网

来源:光明日报

张文(左)把设计吉祥物的经历当作教学素材分享给学生。受访者供图张文(左)把设计吉祥物的经历当作教学素材分享给学生。受访者供图
汪月月常常鼓励学生用画笔把心之所想自由大胆地表达出来。受访者供图汪月月常常鼓励学生用画笔把心之所想自由大胆地表达出来。受访者供图
罗麟璇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因为他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成就感的来源。受访者供图罗麟璇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因为他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成就感的来源。受访者供图
钮周通过剪纸一类的美术教学实践,努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受访者供图钮周通过剪纸一类的美术教学实践,努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受访者供图

每个年龄段都有爱上美术课的学生。

那些水彩描绘的画卷、颜料涂就的纹理、水墨晕染的意蕴,会印在记忆里,伴随人成长,从幼年到成年。

美术课上,学生们能练就一双懂得观察的眼睛,会在心里埋下一颗持续生长的美的种子。美术课外,这颗种子能带他们在生活中领会个性审美与共性情感的关系,用更深邃的思考与更具鉴赏水准的观察来了解他们所身处的世界。

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创造力爆棚”的美术教师们。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指导下,他们深耕专业技艺、留心自然变化、关注社会生活、体察人文思潮,他们用艺术的画笔描摹,更用思想的画笔塑造。

教室里、山野间、社区旁……在与青年美术教师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徜徉艺术世界的欣喜与获得感。对美术、艺术与美育,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体悟。让我们听听他们关于“美”的故事与心声。

用画笔表达内心、描绘世界

“画面最左侧是一个拿着武器正在喷火的恐龙,旁边稍矮一点的是它的同盟。右侧是参与战斗的另一个阵营。”拿着一幅看似乱糟糟的画作,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栖凤小学美术教师汪月月聊得起劲,“这是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的作品,尽管很多内容都以线条表示,但他的构思连贯清晰。”

汪月月坦言,一开始她并不理解学生的作品想表达什么,但她相信,“笔尖的线条就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外化”。因此她耐心地仔细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孩子们的笔画间是有神韵的。我也会让他们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鼓励他们把心之所想自由大胆地表达出来。”汪月月说。

在青年美术教师的课堂上,美术不仅可以是学生表达内心的方式,还可以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手段。“远到‘有风的地方’大理沙溪,近到‘江南水乡’南浔古镇,再到山水诗歌环绕的楠溪江,我们在自然与传统中找寻创作的灵感,用作品传递生命力。”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部教师张文带领学生用脚步和经历触发生命体验。

“沉淀下来的民族记忆是美育的根。”张文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美育的一个重要逻辑是扎根,帮助学生找到土壤,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从身边出发,美术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一段卫生纸、几根水彩笔,折叠、剪裁、点染,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体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扎染。”《花手帕》课堂上,汪月月让美术成为学生的一项技能。

在美术的园地中耕耘,他们以热爱、专业和钻研,一个人带动一批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艺术的高光时刻——那些分享时眼里有光、内心澎湃的瞬间。”张文说,“我们找寻艺术在社会空间的多元化表达方式,让艺术服务社会、走进生活,让美术成为技能和抓手。”

生活的旷野里灵感无限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及花器设计者是张文的另一个身份。“平日里,我会带我的女儿到杭州的各个角落感受四季轮回、感知城市发展。因为看过美好才能创造美好。”张文常常把那段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吉祥物的经历当作教学素材分享给学生。

艺术创作的确离不开生活感知。张文和孩子一起欣赏西湖的四季,爬上拱宸桥感受两岸的古色古香,沿运河行走感知城市的发展脉动。“秋日良渚稻田的金黄、博物馆里青瓷的细腻温润、水汽氤氲中西湖山水的墨色悠悠,这些都是创作的灵感源泉。”张文介绍,“我想让游客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里的气质,记得住‘江南忆’。”

工业设计和动漫设计的学科背景让张文对产品和形象有了更好的把握。但他更相信,“美是感受力”。“接小朋友放学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吉祥物最纯粹的喜悦之姿。”张文的艺术设计始终与生活交融,“下课铃声响起,小朋友像放了闸的河水,奔涌而出。那种雀跃、欢快与纯真,就像运动员们夺奖时带给人的感受一样。”这一切,他的学生感同身受。

独特的环境与记忆是成长的底色,也是美术的基因。“家乡的景色是最好的美术课素材。”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中心小学罗麟璇介绍,学校合并前,他在蕉岭县长潭镇中心小学任教。一节《找颜色》的美术课,让他和那里的学生一起,记录下曾经或许熟视无睹的斑斓多姿。

“仲夏,推开门,满目金黄涌现,稻香混着花香钻进鼻子。秋天,格桑花、水库码头、尽染的枫树林铺满目之所及。”罗麟璇告诉学生,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鸟语花香,是很多人无法体验的独特。用画笔记录,本身就是美术创造。在一笔一画的涂抹中,学生更珍视生活,也更热爱家乡。

“以美学的经纬编织,社会资产成为美育资源。”张文认为,艺术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他鼓励学生关心时代变化、留意身边人体验、服务社会需求,“要跳出艺术看艺术,在现实中找寻艺术创作的多样可能性”。

张文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文化馆、乡村文化礼堂,分享当地形象IP设计理念,也交流地域特色文化故事。“美育资源就在百姓身边。具体场域中,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找到艺术语言的真正表达方式,艺术修养和创作也更加精致、有序。”张文说,“和学生一起创作、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我感觉自己也在进行‘新陈代谢’。”

“美丽人生,我们引路”

“青年要有社会责任心,做时代大潮的推动者。”张文的目标是做学生的身后人,潜移默化地带动、引导,点燃学生内心创造的火种。“艺术是表达的方式,美术创作中,那些或柔美或雄浑、或磅礴或隽永、或曼妙或沉重的情感得以表达,引人思索、触动内心。”

罗麟璇说,看到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创作的连环画,自己会格外满足。“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美术的表达无论对错,学生的性格如画面一样多元。”罗麟璇说,“在和他们每个人平等对话交流的同时,我会鼓励他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发挥想象力,都要彼此欣赏。”

“美术的学习和影响是伴随终生的,言语无法描述的地方,美术还在。”罗麟璇始终这么认为,这也是他总想多跟学生相处的原因,“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莫大成就感的来源。”透过美术,他想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培养审美能力。

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美术也成为交流的突破口。二年级的小名不爱说话、不善交际,在汪月月的课堂上,他第一次找到“安全感”。

“看到他用粉色彩笔画的桃花,我感受到微风习习、桃花飘落的美感。”汪月月向班级学生分享了小名的作品,那时,她只是听说这个孩子“脾气有些怪”。“后来才知道小名是孤独症儿童。”汪月月说,“我不会排斥,也不会格外照顾,只是会平等地关爱关心着他。”

孤独症儿童有自己的特长,汪月月常留意小名的状态。“他会把在家里画的画卷得整整齐齐带来,批改作业时小名也更愿意靠近我,有时还会轻轻摸摸我的衣角。”汪月月很欣慰,“这是他在表达信任,是美术连接了我们,拉近了彼此间距离。”

“艺术不是割裂,而是融合。”张文说,“艺术的表达或许个性,但艺术成长更需合作。跨界、联动是更重要的能力,学生面对的不会只是纯粹的艺术和学术问题,而是广泛的社会问题,是基于普遍人文关怀的艺术和情感表达的问题。”

在张文看来,艺术创作从来都不能闭门造车,“艺术是桥梁,沟通古与今、人文与技术、大众与时代”。青年美术教师也是如此,他们用画笔、颜料、刻刀,架起与学生心灵、人格沟通的桥梁,成为他们美丽人生路的向导。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