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壮 让永良飞叉走上更大舞台(图)

王文壮 让永良飞叉走上更大舞台(图)
2024年05月14日 05:27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天津市武清区的王庆坨镇每年都会举办热闹的花会表演,永良飞叉表演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王庆坨镇耍飞叉盛行于明清时期,是天津皇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舞蹈、音乐、武术、杂技于一体,以表演形式展现,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极富观赏性。如今,永良飞叉已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活态民间绝技。2009年,永良飞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永良飞叉第五代传承人王文壮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让永良飞叉成为天津的文化品牌。

  活态传承民间绝技 

  从镇上小舞台到世界大舞台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永良飞叉和它的起源。

  王文壮:王庆坨自明末清初时期就有飞叉会,距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天津传统的民间绝技。“飞叉”是从古战场上的兵器钢叉推演而来,由柄(枪杆)、耳(峰尖下面的环)、峰(三个枪尖)组成,后来人们把它演变为民间表演的用具。明清时期,在朝居官者经常会带些京城技艺班子回故乡王庆坨为家人举办喜、寿宴,耍飞叉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宫廷文化”的影响和融入,也使飞叉表演的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人们都称之为“圣会”。

  1875年,第一代传人张雨新在王庆坨镇组建了飞叉会;第二代传人曹尔桐扩大了飞叉会规模;第三代传人房永和出身武术世家,把武术因素融入飞叉招式中,飞叉者更显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第四代传人吴国良在继承传统飞叉招式的基础上,将飞叉招式拓展到了140余个,形成飞叉完整的套路、招式体系。房永和与吴国良培养的数十名弟子,均被全国各地杂技团招聘,他们把飞叉表演带上了舞台,带到全国各地。正是这二人的推动,使飞叉声名鹊起,“永良飞叉”就是把房永和与吴国良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

  永良飞叉现已师传至第七代,年龄最小的学员只有8岁。我们还有一个60多个人的表演队,经常参加一些大型活动进行展示。

  记者:永良飞叉的特点是什么?

  王文壮:永良飞叉以“腿功”见长,它的招式演化于武术套路,其演练特点刚猛浑厚,技巧性极强。一柄飞叉“离手不离身”,将飞叉高高抛起,再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接住。它需要调整肌肉松紧用力的大小,通过移形换步、上下协调的动作来控制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所有动作要求身手灵活,一环紧扣一环,手、眼、身、精、气、神要统一协调,并且跟乐器配合(踩着鼓点完成动作),动作健美,花样繁多,滚、爬、旋要求干净利落,尤其哑叉(没有声音)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永良飞叉的基本功没有三五年练不下来,这就更需要练习者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

  在表演形式上,永良飞叉表演分单人、双人、多人演练,双人或多人花样传练,翻练和滚练,坐着和躺着练,板凳高桌上练,夜间火叉,台上演练,五鬼传说演练,踩街走着练等多种形式。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流星火叉、迷人哑叉等。上场、下场要求是武术式子,如单人二踢子、背叉旋风脚、双人打花棍、空手对钢叉(二人传叉)、单手托叉式、双手拖叉腾梁架海式等。至今我们还保存着飞叉招式白描图、传统鼓镲谱、飞叉演练图、传承谱系图及《津门飞叉》等资料,并一直研习传承。

  记者:永良飞叉在何时最为兴盛?

  王文壮:永良飞叉兴起于清代,在上世纪50年代最为兴盛。农闲时大伙儿就会自发地组织一场表演,来庆祝丰收。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事时,这种民间表演集会也最为盛行,大家走上街头,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非常热闹。这种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每年过年,王庆坨镇还会举办这样的盛会。

  随着国家对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永良飞叉也走出了村镇,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更大的舞台。1999年,永良飞叉有幸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2008年,走出国门,赴澳大利亚参加“中华乡土艺术文化节”活动,获最高演出奖。2009年,永良飞叉被天津市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天津市第三、五、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均获金奖;在全国第六、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分别获银奖、金奖。多次参加央视、天视等媒体“五一七天乐”“群英汇”“体育榜样”“记忆天津——我们的非遗”等栏目的录制展演,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永良飞叉,也喜欢上了永良飞叉。

  年轻血液注入带来希望

  现代教育模式助力传统技艺传承

  记者:您是如何成为永良飞叉第五代非遗传承人的?

  王文壮:12岁时,我正式拜师吴国良先生,跟师父学习永良飞叉技艺。在王庆坨镇没有人不知道永良飞叉的,师父那时也是家喻户晓的飞叉大师。我从小就看飞叉表演,觉得这飞叉耍起来怎么那么好看,招式多得让人目不暇接,我看得都入迷了。后来长大了,我就决心要拜师学艺。那时除了上学,空闲时间我都在练习飞叉。永良飞叉是很吃功夫的,单是把飞叉抛起来,让它在身上一直旋转不落地这个基本功,就得练一两年。刚开始练习时一定是很枯燥的,我记得我刚练习的时候,因为接不准飞叉,飞叉掉下来砸得身上到处都是伤。

  15岁那年,我凭借永良飞叉技艺考进了武汉杂技团。那时我们去全国各地演出,永良飞叉表演非常受欢迎,总能收获不少的掌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永良飞叉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项民间技艺的传承成了问题。1993年,我回到家乡,和师兄弟们一起重建了“永良飞叉会”,我们想要把这项即将失传的民间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记者:永良飞叉的传承进行得顺利吗?

  王文壮:一开始还算顺利。那时想要组建“飞叉会”,就得招徒弟,我们就跟街坊四邻说,谁家里有孩子想学的都可以送过来。永良飞叉在我们当地的知名度很高,再加上那时电脑、电视还没有普及,孩子们放学了也没什么可玩的,家长们也希望他们能多学一门技能,所以送过来学的孩子很多,能有上百人。可永良飞叉很难上手,想学会必须得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苦。时间久了,不少孩子学着学着就不来了。再加上有的孩子确实肢体不是很协调,学了很久也学不会,也就慢慢被淘汰了。最终,我们能挑选出来的传承人也就不过三十人。

  记者:近些年,您在永良飞叉的传承上又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呢?

  王文壮:2021年,永良飞叉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我们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虽然永良飞叉目前已传承至第七代,能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永良飞叉,并且坚持下去,我是感到很欣慰的。但我认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艺的传承,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永良飞叉,知道天津还有这样一项民间传统技艺。

  这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了“非遗进校园”传承方式的实践,确定武清区两所学校和王庆坨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飞叉传承培训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多孩子在看完我们的表演后,表示很喜欢,也有兴趣想要学习。家长们对我们也很支持,因为永良飞叉不仅仅是一种表演,也是很好的体育锻炼项目,练习过程中,飞叉在全身各部位击打、压搓、滚动,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现在每周两次,我们会进校园给孩子们授课,还组织了“校园飞叉队”,带领孩子们到处去演出和比赛,也收获了很多的奖项和荣誉,这份自豪感也激励了孩子们继续学下去的决心。

  记者:对永良飞叉的未来,您还有怎样的希望?

  王文壮:作为永良飞叉非遗传承人,我身上一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并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在我的手上失传。可喜的是,这些年来,在传承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让我看到了希望。非遗传承是一条漫长且困难重重的道路,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大的责任,他们能够坚定地选择永良飞叉,是源于内心真正的热爱。我希望,在未来可以让永良飞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看到永良飞叉。永良飞叉作为王庆坨镇乃至天津的文化品牌,希望我们的表演让世人感受到天津传统文化不朽的魅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武术 天津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