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事前预防”先手棋

下好“事前预防”先手棋
2024年05月11日 04:35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 本报记者 吴姝静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如今,这句话已深植应急管理系统各级人员的心中,他们深知,防止灾害的发生永远是救灾的第一步。

  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场场都是硬仗。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018年成立应急管理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打出了防灾减灾组合拳: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发行万亿元特别国债、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建设数字防灾减灾综合服务平台……显然,这一系列“上下贯通”的重大举措就是要将安全预防责任压紧压实,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地方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社会救援力量负责人等民主党派成员,请他们就自身研究领域以及相关救援经历谈认识、话体会、提建议。

  打通应急救援的部门边界

  大应急观

  “这里是森林防火重点区域的监控画面,下面是重点危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监控画面,右边是水库河流的水位画面,那一块是其他各区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一进天津市武清区应急管理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显示屏。

  在这里,气象局、地震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委、消防支队等视频信号信息资源正在共享,并保持24小时联网实时监测,一旦监控数据发现安全隐患即可自动报警,应急管理中心即刻作出判断、核查、响应。民进天津市委会委员、武清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马红丹说:“台风预警、洪灾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各类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的建设,让应急响应形成了高效联动的整体合力,真正实现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

  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张兴凯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设适应未来发展的大国应急体系。经过积极探索,目前我国应急体系建设正逐渐实现多灾种综合一体化处置,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应急管理体系正在形成。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实现了全灾种的统筹应对。”2023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介绍说,“构建大安全、大应急的框架体系,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九龙治水’‘各灾各管’的模式,形成了统筹管理、统分结合的新机制。”

  相关专家举例说,如今我国的气象预报已缩短至3个小时,精准到镇。这意味着,基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接到气象局的信息通报后,可以精准调配资源力量,做好所涉地区重点人群的提前撤离,特别是独居的老人,学校、低洼片区和危房所在地的居住人群,实现靠前值守。

  “大安全、大应急的框架体系的构建,使得应急管理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马红丹说。

  落子基层

  预防灾害发生的第一道阀门

  基层是安全风险管控的“最后一公里”、就是现场,是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的“最前一公里”、最前线,同时,基层群众也是最容易被灾害事故伤害的群体。从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的主题来看,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是破解防灾减灾难题之钥。

  “推进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现代化,必须做好基层群众的防灾救灾工作。”张兴凯表示,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更有保证、更加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民革党员、湖北省襄阳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罗必生坦言,各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共同面临着的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的难点在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强等。

  针对上述问题,张兴凯建议,“要落实中央部署,做细做实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各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出台政策、制定标准,让企事业单位保证安全应急投入,同时确保基层安全应急能力的持续性投入。”

  天津市武清区曹子里镇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大表,上面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曹子里镇副镇长潘志刚告诉记者,这是189名应急网格工作人员的名字。曹子里镇设有三级应急网格员制度,要求网格员对自己所负责区域的企业、社区、街道等进行定期“安全体检”,一旦出现险情,直接责任到人。以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确保应急监管无遗漏、全覆盖。

  全面提升全民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不仅要靠“国家队”“正规军”,也要充分发动社会组织,做好宣传教育、培训指导,共同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赣南救援队就是其中一员,“在应援任务之外,我们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开展‘三大员建设’活动。”民盟盟员、江西省赣州市赣南救援队队长杨舒文介绍,“三大员建设”即我是“应急员”,积极参与灾害救援;我是“宣传员”,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我是“安全员”,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劝阻和消除。

  民建江苏省委会现代服务业委会委员、常熟市应急志愿者协会会长徐静霞有着十余年的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经验,曾参与土耳其地震救援、西藏依噶冰川搜救、河南水灾救援、河北涿州水灾救援、甘肃青海地震救援等重大国内外救援工作的她,深知提升基层应急第一响应能力的必要性。

  徐静霞说,为了更好解决基层应急第一响应能力不足的痛点,常熟市应急志愿者协会先行在常熟市多个街道开展试点,建立社区应急驿站,组织一批具有应急救援专业能力的志愿者工作面向基层社区。做到平时维护社区安全,及时发现致灾因子并及时上报、处置;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好防灾、减灾措施;在灾害来临之时参与到救援行动中。“让应急救援需求和应急救援专业服务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交汇,在专业救援力量到达之前,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挽救生命。”

  智能化

  应急减灾工作的关键一招

  在天津市武清区应急救援保障基地,两个连体大罐模样的装置引起了记者注意。“这是应急净水设备,在灾害刚刚发生的应急状态下,让人民群众及时喝上饮用水就靠它。”据马红丹介绍,该装置适用于一些有湖泊、河流的地区,当灾害发生时,应急净水设备可就地取材,将河水雨水直接净化到饮用水的标准,迅速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需求。

  “我们现在有4台设备,一小时可以净化8吨水,可保障约几千人的每天饮用水需求。”据了解,在历次实战演习中,应急净水设备都发挥了重要的应急功效。

  众多受访者表示,随着我国科技力量蓬勃发展,先进救援手段和装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灾害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也降低了救援人员的风险和负担。

  ——在森林防火领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判读卫星热点,快速通知基层核查,跟踪林火扑救动态,实现对森林火灾的“打早、打小、打了”;

  ——在毒害性事故或有爆炸隐患的灾害现场,通过侦查机器人入场侦查,将相关数据传输回来,有助于指挥中心对救灾人员的调配、防止救灾人员陷入生命危险;

  ——夜幕降临,“天灯”亮起,光照范围广、可移动、能抗7级强风的无人机照明设备,可以让救援工作实现24小时不停歇;

  ——“龙吸水”应急排水车是堰塞湖、桥下积水的克星,该装置可通过200米外遥控控制实现高速排水,每小时最大可排3000方积水,并可将积水排到2公里之外的地方;

  ——上连卫星、无人机,下连各级应急中心指挥大厅、水陆两栖车、机器人、布控球、单兵对讲机,应急救援指挥车让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灾害情况的及时掌握和精准调度;

  ……

  “科技发展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应急减灾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张兴凯表示。近年来,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新材料的使用使涉及危险品生产装置(工艺)的本质安全化水平显著提升;新的信息技术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调度指挥提供了高效、精准、便捷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和灾害事故处置效能;新的无人操控技术,实现了生产场所的少人化、无人化,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安全风险。

  杨舒文说,近年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加强了政府专职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建设,为应急救援队伍添置了声呐、光学声波、红外线探测仪,以及视频实时传输信息系统等一大批先进的救援装备,精心织密“人防+技防”两张网,形成了灾害防范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良好态势。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或装备应用到应急减灾实战中,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民建天津市河北区十一支部主委、天津市环渤海紧急救援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陈伟说。

  嘉宾观点

  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首席科学家 张兴凯

  中国特色的大国应急管理体系,是以健全的安全应急法律制度保障、依法推进,用系统安全思维、融合现代科技和管理要素、科学系统建设的现代化体系。该体系适应中国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风险管控的特点,以保障人民高水平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事前预防、全面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全过程的能力建设。该体系建设过程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安全文化,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坚持防灾共治、减灾互鉴、抗灾一体、救灾互助,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参加建设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在共治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在共享中不断增强安全感。建成该体系以及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格局为世界其他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民革党员、湖北省襄阳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罗必生

  灾害发生时往往导致道路中断、人员被困、食物短缺等突发状况,常常等不及外来救援,而人民群众如果具备较强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就能在灾害来临前准备识别灾害前兆信息,及时采取避险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

  民进天津市委会委员、武清区应急管理局局长 马红丹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在预防、功夫在平时,必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安全防范和源头治理。为保证及时高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要在平日练好内功,提前风险研判,在重点敏感时期、高风险时段和区域,实施指挥、力量、装备“三靠前”,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先期处置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致公党党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导 汪云甲

  面对自然灾害,有备才能无患,只有未雨绸缪,做好充分预想预测和科学分析研判,以“随时可能有事”的心态做好防灾减灾的各项应急准备,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安全生产方面,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将防灾减灾工作关口前移,狠抓源头防控、常态管控、监测预警,不放过任何一个苗头隐患,不放松任何部位的风险监测,真正实现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更多声音

  民革河南省委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与科技处(应急服务处)处长 裴宗厂

  应急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灾害风险需要监测、判断、预测、预报、预警、预防等系列过程,这个过程既要有专业知识的“专科大夫”作为技术支撑,同时还需要高素质的管理水平的“全科大夫”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实现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发挥,还要注重培养使用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

  民盟福建省宁德市委会主委、注册安全高级工程师 陈思文

  防灾减灾主要难点在于防灾减灾知识如何普及。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方式方法,探索百姓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宣传形式,只有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全社会的防灾避险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民盟盟员、江苏无锡蓝天救援队副队长 乔科军

  参加救援工作7年,我深刻感受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也看到了救援响应机制、社会救援队伍的逐步规范化。目前,各地建立了以消防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专业救援队,同时建立健全行业系统内的救援队伍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自建的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救援队伍等。特别是针对社会民间救援队的专业救援技术考核鉴定更加统一、全面、严格,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救援队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

  民建会员、天津市应急局特聘应急救援专家、果仁张(食品)有限公司董事 张力

  我经营着一家生产型企业,深知防患和预防的重要性。我们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作出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措施,按工作区域、工作类别,设置不同的安全生产专职岗位,做到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排除隐患,保证企业生产安全、顺利进行。

  民进江西省抚州市工委副主委、抚州市应急管理局四级调研员 邱敏

  为加强基层群众的防灾减灾技能,在组织开展全民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打造安全主题影院、应急避灾示范点、学校生命教育安全体验馆、安全文化景区和应急物资储备点等安全素质提升保障工程,让企事业管理人员、安全员、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全文化熏陶,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加强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的能力。

  (注:排序不分先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天津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