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条财经 乔治
编辑|陈晨
风品|李莉
刚刚落幕的2024年北京车展,让新能源电车再火一把,各种新品引爆社交圈,不断刷新车迷的认知上限。不过若将目光移到海口,你可能会被街头不充电不加油的氢燃料汽车驻足。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3月30日,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启动仪式在海口举行。20台海马7X-H有序排开,十分亮眼。率先在海口市内提供网约出行服务,穿梭于城区、机场、高铁站、码头等。
相比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有续航里程长、快速补能、低温性能好、可彻底回收利用等优点。聚焦海马7X-H车型,一次加满氢气仅需3至5分钟,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百公里氢耗低至0.87kg,可在零下30℃高寒环境中正常使用,电堆使用寿命30000小时。众多优势聚集,一时间海马风光无两。
但不得不说,当下国内新能源市场还属电车时代。上述新品有多能打,贡献多少销量仍要打个问号。可看看最新业绩单,留给海马的腾挪空间、等待时间还有多少呢?
1、一季度“开门黑” 亟待规模效应
4月23日,海马汽车发布年报季报:2023年营收25.84亿元,同比增长7.25%,净利-2.02亿元、同比减亏87.12%。改善之态令人振奋。然2024年一季度营收4.32亿元,同比减少57.97%;归母净利-8591万元;同比增亏64.89%。
年亏又季亏,且开年营收下滑,难免让外界泛些嘀咕,盈利能力何以羸弱?2024全年业绩又会怎么走?
分行业看,2023年房地产开发业务同比下降89.51%,由3.39亿元降至0.41亿元;占比由2022年的16.54%降至1.63%;汽车制造收入23.75亿元同比增长27.51%,占比从78.35%升至93.25%。作为一家传统汽车企业,主业占比增长无疑是件好事。
但拉长时间线,2017年以来整体成长性、稳健力难言乐观。2016年净利润为2.3亿元,2017 、2018 年转负为-9.94 亿元,-16.37 亿元;营收2016年为142.39亿元,2017年为96.83亿元,2018—2019年为100.79亿元、52.98亿元,堪称断崖式下坠。
好在2019年、2021年净利转正,分别录得0.85亿元、1.12亿元;但扣非净利依然为负,录得-7.31亿元、-4.33亿元。2022、2023年则净利持续为负。
众所周知,汽车是极烧钱的生意,尤其处于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车企。以“三剑客”蔚来、小鹏、理想为例,2023年分别营收556.18亿元、306.76亿元、1238.51亿元,净利润为-207.2亿元、-103.76亿元、118.1亿元。即便理想如愿盈利,也是成立8年来的第一次。放眼整个新能源车圈,此前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获此殊荣”。
总结理想扭亏原因,销量拉升贡献首当其冲。其财报显示,2023年营收1238.51亿元,同比增长173.5%,全年共交付新车 376,030 辆,同比增长 182.2%。可以说,快速起量、规模效应是摆脱亏损泥潭的不二法门。
2018年以来,海马汽车销量一度持续下滑,从6.76万辆一路降到2万辆左右。时间拉回到2016年,彼时海马可谓“鲜衣怒马”,年销量216,468辆,同比增长19.3%,领先14.9%的行业增速。142.39亿元的总营收达到历史高值,妥妥的实力“白马”。
遗憾的是,2017年出现拐点,年销14.04万辆同比下滑35.14%,业绩更出现近8年首亏。2018年向下势头更猛,全年销量腰斩仅售出新车6.7万辆。2019年-2020年继续降至2.95万辆、1.78万辆。2021年回升到2.95万辆,2022年又下降17.35%至24392台,好在2023年同比增长14.62%达到27957台,但仍不及2021年水平,仅为2016年的六分之一。
且增势能否延续要打个问号。2024年一季度销量合计仅1871辆,同比下降82.58%。主要车型均大幅减少:SUV产品前三月销量分别为567辆、480辆、480辆,同比分别减少60.82%、80.97%、88.89%;MPV车型为119辆、148辆、77辆,同比分别减少73.67%、82.71%、93.25%。
在竞争格局日益固化、强敌纷纷崛起的大背景下,海马上述起伏跌宕的销量表现自然不是加分项。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表示,汽车产业拼的就是规模效应,销量、交付量指标是重中之重。当下正是新能源车企们爬坡升级、跑马争夺市场、重塑市场的关键渗透期,保证销售是新老企业生存下去的前提。尤其面对头部竞品的一轮轮价格战,只有规模够大才能抗住内卷,为残酷竞争留下腾挪空间。
不算多苛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2024年1-3月,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560.9万辆和56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6%和10.7%。其中,中国品牌贡献尤为突出。乘用车共销售339.2万辆,同比增长26.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9.6%,市场份额增长7.4个百分点至59.6%,,堪称获得一个“开门红”。
面对行业繁华,海马汽车却出现季度“开门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背后有何牵绊呢?
2、研发费连降三年 靠啥赢在未来
大市场更强竞争,一切产品力说话。
公开信息显示,海马汽车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最早车厂之一。靠MPV“起家”,无论早期的普利马,还是后来的福美来MPV、海马7X,都有不俗口碑。
然随着时代更迭,新竞品分食,自身产品线逐渐老旧,海马市场竞争力开始下滑,销量渐渐神勇不再。据车主之家统计,2023年海马8S和海马7X的月均销量一直在三位数;海马7X-E单月销量更只有两位数。产品线单薄,难言多少市场存在感。
虽然2023年销量止住跌势、同比增超14%,可不足3万台的体量依然显得羸弱。要知道,比亚迪仅2023年12月销量就达到34万台、理想为50353辆、吉利超15万台、长城突破11万台。
追其原因,除了行业强敌环伺、竞争激烈,自身往期的错付误判也值反思。
2017年至2023年,海马研发费分别为4.80亿元、6.31亿元、2.03亿元、2.66亿元、2.46亿元、2.35亿元、2.12亿元。能看出2019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后体量一直未破3亿元,且近三年连续下滑。2024年一季度研发费0.45亿元,同步再降13.9%。
都说不创新无未来,在新老交替、格局重塑的汽车业表现尤为明显。从业者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落伍不掉队,可谓纷纷加码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竞争力黏住用户。
以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为例,前者仅2023年前三季研发投入就达85.44亿元(含资本化研发投入加费用化研发投入47.07亿元),同比增长64.74%,主要用于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等高新技术领域研发布局;后者研发费34.42亿元,涨幅达65.09%。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海马汽车靠什么驱动核心成长、赢在当下未来呢?
浏览车质网,一些成熟车型的品控质疑声不容忽视。
3、从强势跨界到卖资自救,氢能故事好讲不
客观而言,为提振业务、成长性,企业一直不缺努力。据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海马集团旗下拥有汽车、金融、地产三大产业板块。
2013年,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海马公园在郑州上市,拉开了海马汽车进军房地产的大幕。据创业邦,2015年,海马以总价5.97亿获得郑州经开区76亩地,成为当时新地王;一年后又豪掷15.32亿拿下郑州经开区的地王…… 以至曾有舆论称企业为“被造车耽误的卖房能手”。
金融方面,2008年海马汽车成立了海马财务,后又相继设立海田小贷、海田金融、海马基金等金融公司,还参股了海南银行。2017年更拿下“一照难求”的寿险牌照。
只是一番跨界,业绩却每况愈下、接连出现的亏态,引发外界盲目跨界、不务正业的质疑。
终于2019年,海马汽车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万分紧急下,退居幕后6年的海马汽车董事长景柱宣布重回台前。通过“卖房”“卖资”、转让股份等方式,解决了流动性危机,2021年5月成功“摘星脱帽”。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权益之计。如果核心盈利能力不根本改善,海马危机就不能彻底解决,2022、2023年企业连续录得亏损。据海马汽车官网,景柱重返前线后曾坦言 " 当前面临的困难比前几次创业都要大 "。
显然,这位行业老帅对脱困是有清晰认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寒,除了跨界步子太大,选择为小鹏代工也值考量。
据长江商报统计梳理,海马汽车自有品牌2022上半年销量仅3113辆,仅占总销量的23.72%。过多依赖代工,造成企业缺少自家拳头产品、研发力下滑、进而迭代滞后失去差异化优势。
当然,海马汽车也有战略创新布局。早在2013年,就开始投资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中国最早开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的整车企业之一。2023年报称,氢燃料电池汽车海马7X-H已正式启动示范运营推广,今年将逐步开展海南岛内示范运营;首款B款新能源汽车海马EX00争取年底实现量产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该车是海马和丰田汽车合作共同打造的首款氢能车型。
10年磨剑,战略定力、实操韧性可嘉可敬。可最终能泛起多少市场水花,仍需时间来作答。
公开研究显示,氢气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实现能源在时间空间转移的载体,且完全清洁无污染。不过氢能汽车的发展瓶颈也不少,如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缺乏基础补能设施,
应用场景主要在工业,更广阔的家用“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其无法成为新能源车市的主流。
同时还有安全性挑战。中国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执行秘书长李洪波表示,相比电动汽车,氢能汽车拥有补能方便、行驶里程长等优点,但也存在大规模高质量氢气供应的安全储存和运输问题,需要更明确的使用场景。
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前8月,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为0.3万辆。
简言之,氢燃料汽车依然小众,海马汽车短期想靠此提振销量业绩,难度几何呢?
根据协议,海马与丰田力争2023年投入小批量(200台)开展示范运营,并于2025年规划2000台运营规模。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丰田汽车纯电动领域发展并不理想,与海马汽车的上述合作属于“小步慢走”,这也让外界对海马押宝氢能的战略存在疑虑。放眼市场,涉足氢能乘用车的车企不多,且已出现打退堂鼓者。赛道还在襁褓,抛开有无“赌一把”成分,想靠此提振窘迫业绩似乎有些“远水难解近渴”,氢能故事并不太好讲。
4、回归专业专注 等待浴火重生
当然,有梦想总是幸福的。
3月11日,海马汽车公告称,拟将旗下全资子公司,简称海马新能源及全部资产,委托郑州航空港公司管理,托管期限5年,托管保证金1.99亿元。
截至2024年1月底,海马新能源资产总额3280.22万元,负债总额655.86万元,净资产2624.36万元。
国资入局,对企业盘活脱困应是一大利好。海马汽车公告中表示,将海马新能源委托郑州航空港公司管理,是公司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的具体举措。托管后,经营方面对公司相关业务无不利影响;同时一方面获得托管保证金,可提高资产流动性并取得相应资金收益;一方面可节约相关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益、有利聚焦资源做好主业。
能否点石成金,拭目以待。起码从2023年,房地产开发业务大降89.51%,汽车制造收入增长27.51%看,海马汽车回归主业、精进主业之心是决绝的。当年,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70亿元,同比大增204.31%。
叠加上述近2亿元的托管保证金,都为海马汽车的主业聚焦、资源盘活市场反攻增添几分底气。
1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专业专注是迈向成功的开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经多年阵痛、种种磨难,海马汽车正在努力回到正确航道,离浴火重生、否极泰来还差几把火呢?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