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的文学故乡

青岛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的文学故乡
2024年05月08日 05:14 齐鲁晚报

  青岛市观海二路49号,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安静院落,现在为王统照文学馆。从1927年起,著名作家、诗人王统照断断续续地在这里生活了近三十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会聚了一大批中国文坛响当当的人物,如老舍、沈从文、梁实秋、臧克家等,其中只有王统照把青岛当作自己的家。

  □纪习尚

  王统照的早期经历和青岛没有多少交集。

  1897年,王统照出生于诸城相州镇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5岁入家塾,后进入县城高小学习新课程;16岁进入济南的山左公学(次年改称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此期间,他开始文学创作。

  王统照21岁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孙中山创办,1913年开学,1949年停办)英国文学系。在北京读书期间,他投身新文学创作,和郭绍虞、郑振铎等12人发起了“文学研究会”,并曾主编《晨报》的《文学旬刊》。1922年7月王统照毕业后留在中国大学任教。这一时期,王统照出版了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诗文集《童心》等。

  王统照是家中独子,他7岁时父亲去世,之后的生活与学业几乎全靠母亲支撑。1926年春天母亲病重,王统照返回诸城悉心照料,至7月,母亲的病一直未见好转。病榻前,母亲表达了希望他回乡继承打理家产的意愿,王统照也认为有必要就近照顾母亲,于是他辞去了中国大学的教职,为返乡做准备。

  返回山东后,安家何处呢?王统照仍要继续从事与教育和文学相关的职业,留在诸城显然不合适。这时,一个海滨城市浮现在他的脑海,这就是青岛。在王统照看来,青岛有四大优点:一是距离诸城较近,仅100多公里,探望母亲或是打理家中田产都很方便;二是有胶济铁路及海港通往国内外重要城市,文化教育很有发展潜力;三是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个适合生活的城市;四是妻子的娘家在青岛有产业,搬过去也有照应。于是,1926年下半年,王统照托人在青岛市区观海二路19号(后改为49号)购置了一亩多土地,开始建房。之所以选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向西望去,青岛市区错落的楼房和港口进出的舰船一览无遗。

  1927年3月,王统照母亲病逝,他从北京返回诸城料理后事。之后,青岛观海二路49号宅院的十几间平房陆续建好,王统照携妻子和两个儿子举家搬到青岛,这一年正是他的而立之年。

  王统照在青岛观海二路的住宅位于观海山山腰,路面铺满黄沙,王统照的小院就从路边向山上延伸。从大门口爬上十几级台阶,就到了第一层,是会客室兼书房;再拾级而上,是三组共十四间房屋,包括卧室、仓库、厨房等。

  王统照的书房是两间打通了的房间,面积不大,陈设简单,“一张大写字桌,一个藤编的圆几,几张硬木椅子而已”。书房内触目所及都是书,几个书橱已经装不下了,书籍只好随意堆在椅子上,或装到地上的木箱里。书房虽然临街,但听不到车辆的喧嚣,院子里遍植花木,有松、柏、海棠、桃、李、杏、梨、石榴、无花果、樱花、晚香玉、紫藤萝、榆树等,绿树成荫、花香扑面。王统照有时就在树荫下摆上几把椅子,与朋友们座谈。打开窗户,胶州湾的波涛和帆樯就映入眼帘,令人心情舒畅。王统照因此称自己的书房为“望海楼”。

  白天,王统照在青岛铁路中学、青岛市立中学等学校教书,晚上和休息日就在书房伏案改稿、写稿。1927年11月,他拿出5年前写好初稿的长篇小说《黄昏》,在漫长的冬夜修改。完成后寄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于1929年4月出版,这可算是他在“望海楼”的第一个成果。

  1927年秋冬,王统照在小院写了六个短篇故事,又加上三篇旧作,合编为《号声》,于1928年12月由复旦书店出版,其中有多篇写的是他在青岛的生活,如1927年10月的《买木柴之一日》,生活困顿,几乎付不起木柴钱的青岛市民“一云”,其实就是王统照的化身。完成于1931年的《霜痕》,1932年的《这时代》和《北国之春》,1936年的《青纱帐》《春花》《山东民间故事》等著作,主要也是在青岛观海二路49号完成的。

  小小的“望海楼”还是当时青岛文学界人士相聚的地方。不管是知名作家,还是文学新人,如老舍、闻一多、朱自清、洪深、王亚平、臧克家、吴伯箫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客,他们谈论文学创作、副刊编辑、文集出版,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学的繁荣,生动地体现在这个小院里。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王统照的三子王立诚还是孩童,他清楚地记得老舍的一次来访。两位大作家谈了一阵后,已是饭点,王统照请老舍留下来吃饭。菜是从饭馆叫的,其中有一盘冰块拌海鲜,王立诚要吃里面的冰块,家人劝阻不住,老舍见状,站起身来,“一只脚踏在椅子上,摆了个骑马式,把一根筷子高高举了起来,大喝一声:‘看!’”王立诚被吸引,视线再回到桌面时,那盘菜已被悄悄撤下了。

  臧克家当时在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读书,也是“望海楼”的常客。他曾回忆起王统照迎接客人的场景:“我一到,老工友上楼通报一声,一会儿看到主人扶着陡直的栏杆,滑梯似的飞跃而下。”热情的王统照留臧克家便餐,由于两人是诸城同乡,王统照特意端出了家乡风味煎饼、豆腐,简单却不失温暖。

  另一位山东籍作家吴伯箫在青岛时也常来拜访王统照,他说:“青岛观海二路你的书斋里,我们不知道一同送走过多少度无限好的夕阳,迎接过多少回山上山下的万家灯火。”在这里,王统照将新写成的《山雨》给吴伯箫看,吴伯箫大为赞赏。

  有意思的是,对臧克家和吴伯箫,王统照都奖掖有加,曾帮他们出版过处女作。1933年,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共印400册,花费60元,有20元是王统照支持的。臧克家曾说:“我的第一本诗集,他是鉴定者、资助者,又做了它的出版人。没有剑三(王统照的字)就不大可能有这本小书问世。”《羽书》是吴伯箫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他把剪贴好的旧作交给王统照,请王统照帮忙印行。之后两人各奔东西,吴伯箫去了延安,王统照去了上海,两人在战火中失去联系,吴伯箫也渐渐忘了这回事。没想到1941年《羽书》在上海出版,吴伯箫事后才得知,是王统照将书稿交给巴金,并写了序,巴金将其列入“文学丛刊”出版。

  王统照与青岛观海二路49号院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时间最长的是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8月,青岛危急,王统照和家人忍痛离开,搬到上海,青岛沦陷后,观海二路49号小院被日伪军侵占。抗战胜利前夕,王统照一家人陆续返回青岛,暂时租住在齐东路亲戚的空房中。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回到阔别8年的家中,发现已是家徒四壁,值钱的物品,包括他最珍爱的书籍已被抢掠一空了。

  王统照在修整房舍之余,继续投入到教育和文学工作中。新中国成立后,他陆续担任了很多职务,1951年当选山东省文联主席,1952年就任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虽然工作重心转移到济南,但他没有离开青岛的家。  据同事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期,王统照平时仍住在青岛,只有开会和有重要工作时赶往济南。1957年,王统照因病去世,之后的一段时期,青岛的家中仍留有人看管。

  2005年,观海二路49号的“王统照故居”,被公布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0月28日经修缮保护后,以“王统照文学馆”的崭新身份正式开放,如今馆内陈列着王统照的生平事迹展板和复原后的王统照当年的居住环境。

  (本文作者为山东即墨人,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青岛市 王统照 文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