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与长三角外向型经济

江南文化与长三角外向型经济
2024年04月29日 10:51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精神不仅是一个地区历史和传统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力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上,不断完善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和布局。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持续前进和不断发展的深层内核,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著称,其所蕴含的“开放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更是深刻影响着长三角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

江南东西卧枕长江,南北纵贯运河,南有太湖,东临大海,河网纵横,交通四方,历来是通商惠工和文化交汇之地。从江南出发,溯洄而上,可到湖广巴蜀乃至云贵陕甘;江南内环太湖,可以舟行苏浙沪皖;从江南沿运河北上,则可贯通华北平原;江南向东,濒临黄海东海,海洋事业发达,又可互联中西。江南如此优越的区位资源,为南北文化、中西文明等多元文化的交流交汇、汇聚互融、碰撞新生提供了绝佳的空间。江南文化发轫期的吴越文化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结晶;江南文化的早期分支——瓯越文化,则是中原文明和土著文明相互孕育的成果;近代以来,古典江南面对遥远陌生且强势的西方文明,并未故步自封、裹足排斥,而是主动吸收接纳,派生演化出了焕发奇异光彩的海派文化。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嬗递,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文化的选择和融合,彰显了江南一地“海纳百川”“开放创新”的文化精神。

正因为江南文化的开放与创新,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长三角一直是中国引进外资最多的区域之一,也是全国经济最活跃,创新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征。

实际上,江南之地一直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起点。西方列强进入中国首先是从包括江南在内的沿海地区开始的,所以江南也是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最早也最多的地区。加之江南自宋以来,一直领先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因此,为自强救国,当彼时那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江南之士,率先喊出“工商为先”、“实业兴国”的口号之后,江南地区率先主动学习起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经济知识,率先发展起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20世纪20年代以后,江南地区在棉纺、面粉、缫丝、火柴,卷烟、机器修造等各行各业均出现了集中化程度很高的民族资本集团。比如,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申新纺织公司,穆藕初的恒大纱厂,聂云台的恒丰二厂、中国铁工厂,颜惠庆的江南水泥厂等等。江南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名副其实的摇篮。

在中西文明对冲下,面对内忧外患,外国企业的挤压,怀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社会责任,近代的民族工商业表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著名银行家,被誉为中国摩根的陈光甫,其成功之道就在于大胆创新。为抵制国际经济侵略,1915年,陈光甫筹资10万,迎难直上,在上海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专攻小额储蓄,凭着“一元开户”“整存零取”破局开路,短短数年便声誉鹊起,到1935年,他的银行从区区七八万元资本、仅仅七人的规模,成为拥有500万元资本、40多家支行的中国第一大私人商业银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江南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1984年,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被提高到战略高度,位于长三角的苏南地区率先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率先提出外资、外贸、外经联动并举的经济发展策略;并积极帮助乡镇企业借水行舟。多方举措之下,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序幕就此拉开。

讲到长三角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历程,上海浦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坐标点。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江南地区资本的中心,是近代民族工业的重镇。1933年上海的现代工厂是1186家,占当时中国总量的48.7%。“现代中国的银行金融业、工业制造、商业行号都在上海发迹”。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经济发展体现了一种中央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仅就工业部门占比而言,上海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1951年,上海共有工商企业144246家,工业企业有22034家。但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依靠政府主导供给的国有企业经济发展不升反降,与苏南、温州等地灵活发展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相比,上海头上的经济光环黯然失色。面对这种局面,1990年4月18日,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是长三角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里程碑,也翻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量引进高端外资,倒逼国有企业转型,培育国有企业市场化能力。“浦东模式”的又一重要特点,是走开发公司主导下的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之路。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浦东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上海还率先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运行规则,更加高效、更加透明、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驱动浦东更深一步开发开放。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给整个长三角地区带来强烈的示范效应,拉动了江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苏南率先对浦东模式做出回应,分批大量兴建各种类型的开发园区,先有“昆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有苏州、无锡、常州的国家级开发区,之后,“张家港国家级保税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和“无锡国家级环保园”也相继落成。随着这些集聚高新技术和主导产业的开发园区的成建,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小散乱的局面被彻底改善,苏南外向型经济比重日益加大。据统计,在1986年到1999年的13年间,苏南外贸依存度从0.06%提高到29.4%,外资依存度从0.92%提高到12.2%。进入21世纪,长三角再次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拓展外向型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潜心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经过多年努力,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和研发制造中心都在长三角安营扎寨。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建设,就是其外向型经济全方位纵深发展的过程。在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代表,江南文化所蕴含的“开放创新”精神将继续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区域协同、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精神动能。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