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周来
《“十四五”中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研究报告》杨志刚 徐策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在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五年一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牵引指导国家坚定不移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按照既定方略,对规划开展监测研究并进行中期评估,是促进规划进一步落地落实及规划目标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这项重要工作的一项成果,《“十四五”中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研究报告》(下称《监测报告》)及时回应了决策者、社会及公众关切,更是为下一步规划如何适应形势变化进行适度调整和修订,以及未来更好推进规划目标完成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提供了重要参考。
《监测报告》显示,规划发布实施近三年来,主要目标和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重大举措、重大任务进展顺利,重大工程项目扎实推进。重大指标方面,规划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的20项主要指标中,有16项基本符合预期或快于预期,仅4项有些许滞后。在重大任务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成效初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根基巩固壮大;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国际国内双循环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整体布局;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此外,在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进展也都基本如规划预期。重大工程方面,规划中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目前其进展均符合预期或基本符合预期。
读完《监测报告》,尤其是其中提供的详尽数据与事实支撑,欣慰之余,我就在想,在如此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下,“十四五”规划前半期仍然能如期推进,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靠的是什么,还是以创新驱动为关键抓手所推动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前溯到党的十九大。当时,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就已经越来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规划编制之时,中央进一步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规划最大的特色就是围绕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力。与改革开放以来几部中长期规划相比较,这部规划首次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总论后第一重要的重大任务,就是贯彻推进高质量发展精神的具体体现。
也正因此,从党的十九大以来,到“十四五”前半期,推动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说,这一时期,亦是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的时期。这也为我们战胜诸多困难、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如期推进规划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提供了最有力支撑。以疫情三年为例,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各项疫情防控政策客观上的确对劳动力流动、物资流通以及产业链贯通,都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但由于“十三五”时期以来,国家一直在坚定不移下大力气推进“互联网+”工程,使得信息技术在我国各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的泛在与流畅,再加上利用线上技术来对线下进行精准调节,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疫情防控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十四五”前半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亮点,仍然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带来的成果。正如《监测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至2023年底,“数字中国”加快布局,科研投入规模迈上新台阶,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重大科研创新平台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如期推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育种、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等领域,一大批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被攻克并实现产业化;包括新能源汽车、先进船舶制造、智能家电等新兴产业发展更是迅猛并快速扩大在国际市场份额。上述亮点,不仅促进了历经三年多疫情冲击的经济系统更快修复,同时也为更快恢复全社会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然,《监测报告》也实事求是指出了“十四五”前半期规划进展面临的矛盾问题。择其要主要表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外循环发展动力将承受更大压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将可能面临更大考验;我国经济结构中内生动力不足,动能转换面临诸多困难,市场主体生存发展挑战增多,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与地方债务风险隐患仍然较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为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全部目标任务,《监测报告》给出了实际可行的政策建议。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推进高质量发展。而最主要的措施还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解决《监测报告》中关于“十四五”规划推进中面临的矛盾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新质生产力。因为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使原创性与颠覆性技术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将这些成果及时应用于产业发展与产业链,以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既能在纷繁的国际局势下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强度,保证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又能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更快更平稳转换,实现经济更稳定更可持续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化解各种风险,更好保障民生。当然,也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因此,“十四五”规划的前期进展及后续推进,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实践逻辑。
(作者为国家创新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