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如“热带雨林”般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如“热带雨林”般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4年04月19日 06:15 四川日报
  • 上海张江“科学之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潇 摄上海张江“科学之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潇 摄
      英矽智能自主研发建设的全球首个由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 受访者供图  英矽智能自主研发建设的全球首个由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 受访者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王眉灵 文露敏产业名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  经过30年的创新发展,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1993年的50亿元扩大到2023年的9337亿元,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19年的131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60亿元,实现快速发展。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进入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名单。当前,上海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稳步前行。寻链记  黄浦江畔,明珠闪耀。祖冲之路、李时珍路、牛顿路……十余条以古今中外科学家命名的道路阡陌交错,勾勒出上海张江药谷的轮廓。  这里的面貌,日新月异。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30年增长了近200倍。  这里的创新,分秒必争。2016年以来,上海一类创新药累计数量、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累计注册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7%,全球新药、全国新药频现,全国五分之一的生物医药领域高水平科技人才在此集聚。  这里的生态,异常活跃。2023年底,上海已有3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全球药企和全球医疗器械两大领域前20强企业中,各有18家将中国总部或全球研发中心落户于此……  上海打造如“热带雨林”般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怎么做的?A技术追“新”目前上海已有34家企业涉及AI制药,新药研发耗时从“年”变“月”  在上海浦东新区哈雷路上,全球首台由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模型,装置在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展厅中央。这家AI制药赛道的头部企业,最近成功研发出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小分子候选药物,总研发时间不到18个月,资金投入仅260万美元,时间和投入远低于传统方式。  生物医药行业流传着一个“双十定律”:耗时10年、投资10亿美元才有可能上市一款新药。但英矽智能利用AI技术辅助,让新药研发耗时从“年”变为“月”,降本增效肉眼可见。  AI制药并非近几年才诞生的新概念,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爆发式增长,近年来AI制药行业得到飞速发展。2021年,上海迅速成立“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加速吸引一批药企加入这个创新“试验场”。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有34家企业涉及AI制药,共推进51个临床前研究和14个临床试验项目,在全国占比分别为60%和47%。  为什么现在突然爆发?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认为,这既是形势使然,也是水到渠成。  “制药技术日新月异,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仿制药赛道,如果推出产品的速度没有做到所在领域前十,就意味着失去市场。从技术储备看,上海的AI制药技术多年前就开始萌芽,现在正是收获期。”任峰透露,借助AI,目前企业正同时进行30多条管线的自主研发,已累计实现5亿美元的销售额。  去年,在“2023张江AI智药论坛暨第三届AI研发创新论坛”期间,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再次迎来10家新成员。相关人士透露,上海已开展多次调研,计划建立一个基于AI联盟、具有标准化格式的公共临床数据库,并制定可行的数据分享行业标准,旨在打通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数据通道,更好地服务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拥抱前沿技术,一路追“新”的上海,将更多的跨界融合带进产业生态: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脑机接口……一系列前沿科技领域,正引领上海加速站上新风口。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经历7次迭代,每隔3—5年,就有新形态在这里诞生。追求开放与技术创新,成就现在的局面。”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傅大煦感慨。  过去3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史,如同一部上海版《速度与激情》,用技术打败技术,用速度制胜速度。每一次“提速”,都意味着这个产业即将迎来又一场“进阶之旅”。B生态追“新”30年来持续推进生物医药发展,一个“热带雨林”般的世界级产业生态正加快成型  在上海生物医药界,“莫德纳速度”广为流传。去年7月5日,全球制药巨头企业美国莫德纳公司在中国的首个药厂——美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项目落户上海。该项目从战略签约到拿地开工,仅用时3个多月,再次刷新“上海速度”。“莫德纳速度”体现了上海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但吸引全球制药巨头重金投资的关键因素,更在于看得见的可观市场回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而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正是上海30年来持续推进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培育,一个“热带雨林”般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正在加快成型。  在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数千个生物医药临床前在研项目正同步进行试验。作为上海众多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之一,美迪西主要提供医药临床前新药研究全过程服务。目前该公司建设的研发实验室总面积高达8.46万平方米。  “从2015年至2023年底,平台已为全球超过2000家客户提供药物研发服务,助力421件新药及仿制药项目在国内外获批进入临床。”在美迪西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春麟看来,搭建如此大规模的研发实验室,是基于市场的强大需求。“上游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不再需要斥巨资购买相关实验设备,只需采购性价比更高的合同研发外包服务,就能加速实现新药研发成果的孵化与转化。”  像美迪西这样的大企业开放中心在上海已建成90家。这些具有资源共享特性的平台,将生物医药领域的关联企业串联在一起。  推动创新研发、加速成果转化,这是上海打造“热带雨林”生态体系的一个环节。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直言,2021年上海启动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目标直指破解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的短板。生产制造需要空间,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通过全面推进“工业上楼”,打破土地资源的瓶颈限制,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一个以“研发+临床+制造+应用”构建的闭环产业生态圈在上海加速成型,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在张江药谷,高度密集的大型药企对人才、市场开始产生虹吸效应。C理念追“新”创新药领域迎来“出海元年”,出海由“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就在采访组抵达上海时,得到一个颇感意外的消息:负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政府部门,已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调整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这是为什么?  在当地多位行业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口中得到这样一个观点:生物医药作为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随着新技术、新赛道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更加聚焦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而从产业本身看,生物医药属于短产业链,一个主责部门一抓到底,将更有利于整个产业的高效发展。  理念之变带来的是发展模式、发展格局之变,加速推动创新药研发从“中国新”到“全球新”。  今年2月,在“2024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现场,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宣布:上海成为阿斯利康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并与上海市共同发布“上海医药创新企业2024合作出海计划”。当前,中国已成为阿斯利康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初创企业同样也有瞄准全球化发展的路径。一家致力于新型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的企业——上海易慕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成立3年多时间里,已有两款产品获得中美两国药监部门的临床试验批准。该公司创始人孙敏敏坦言,公司每款新药的研发,一开始就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步,以最快速度实现市场的全球化开拓。  从“中国新”到“全球新”,上海更从制度上强力推进。2021年,上海出台国内首个生物医药地方立法,推动实施包括开展“两头在外”高端医疗设备的保税维修、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制度等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更相适应的内容,以期通过立法条款的具体细化和实施,全面营造全球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营商环境。  2023年,上海创新药领域迎来“出海元年”:出海成功的数量前所未有,从小分子化药到大分子生物药、从欧盟到美国都有里程碑式突破,出海已由“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这个春天,距离张江药谷西南方15公里处的上海迪士尼乐园,来自全球的游客尽情徜徉在“造梦者”的童话世界中。上海有中国内地唯一的迪士尼乐园,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也最有希望率先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在这片土地上,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犹如又一个“造梦者”,朝着世界级目标奔跑而去。记者观察从追“新”之路读懂“何以上海”□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上海用30年时间,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创造了一个奇迹。赞叹之余,也有感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在市场、资源要素等方面占尽了天时地利,有些经验恐怕无法复制。  高起点是上海的优势,但也意味着高门槛和高要求。在生物医药领域同台竞技,上海的竞争对手不仅在国内,更在全球。  走过30年的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一路追“新”,丝毫不显“疲态”。初创企业轻装上阵、国际巨头纷至沓来,围绕生物医药产业,上海聚集了相关从业人员28万名。甚至在这里,还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只要有一支笔、一个想法、一笔资金,就能在上海成立医药公司。我们好奇,这个产业让创新医药“敢研”、资本市场“敢投”的方法论是什么?  调研中,我们发现至少有四个关键抓手——一是一竿子插到底的发展决心。30年间,上海历届政府锚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蓝图绘到底。政策的延续性、环境的稳定性,既让企业看到了可预期的发展前景,又留给了产业不断迭代更新的成长空间。历经7次产业浪潮,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最终站到了“世界级”赛道上。  二是全方位的政策引导。生物医药既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也是资本高度密集型,同时又是政策高度相关性的产业。近年来,上海举全市之力,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构建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多项政策,个个用在“刀刃”上。比如,上海出台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28条”,采取医保对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前三年单列支付、不占用医院医保额度等举措,有力消除医疗机构的顾虑,同时又采取基本医保或商业健康保险对上海“新优药械”产品支付全覆盖的举措,消除参保群众和医药企业顾虑,从供需两侧促进创新药械的临床应用,有效提升各环节积极性。  三是推动全链条加速,形成集群式发展的态势。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涉及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多个环节,上海把研发与临床阶段的生产基地需求相衔接匹配,把生产制药与下一阶段的药品审评审批过程,甚至进入目录等环节高效协同起来,形成一种全链条加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上海在人才、产业、资金等各种创新要素汇聚的优势,打造“产、学、研、医、金”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依托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聚合作用,不断形成“龙头企业+成长型创业孵化器+资金配套”的集群式发展新态势。  四是跨前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上海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关键在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领导直接对口相关重点企业,推行企业“服务包”制度,不仅让企业能够找到政策,更重要的是让企业找到人,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政策、便利获取服务、高效办理需求。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生物医药 上海市 AI 张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