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上市银行ESG信息披露主动性提升 绿色金融发展仍有优化空间

【财经分析】上市银行ESG信息披露主动性提升 绿色金融发展仍有优化空间
2024年04月16日 08:53 中国金融信息网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4月16日电(记者 王淑娟)近期,多家上市银行相继披露了2023年ESG报告或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银行把ESG、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放在重要位置,并融入到具体的经营战略中。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将ESG纳入信评。银行在市场上既是资金提供方,又是资金需求方,因此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双碳”背景下,银行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加速ESG转型势必成为重要趋势。

躬身实践,强化自身ESG管理

随着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共识,ESG评价及投资在国际上发展迅速。商业银行是我国推进社会责任与ESG工作较早的行业之一,上市银行的实践是ESG理念持续焕新的重要推动力。从趋势来看,近年来不少上市银行提高了ESG披露的主动性,且披露的信息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

《银行业ESG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上市银行ESG发展已进入优秀阶段,整体的ESG风险机遇管理能力较强,能够较好控制ESG风险敞口,创新开展ESG理财等业务,抓住新发展机遇。

全球最大指数公司明晟(MSCI)公布的ESG评级结果显示,自2022年起,六大国有银行的ESG评级结果均已达到A级。2023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ESG评级更是跃升至AA级,在全球大型商业银行ESG评级中处于领先水平。此外,招商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近3年评级也稳定维持在A级。

作为国内ESG领域先行者,兴业银行持续加强ESG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实现银行经济效益、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发展,走出了一条兼顾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的ESG实践之路。兴业银行在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表示,2023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从公司治理层面积极探索ESG本土化实施路径,将 ESG管理全面融入公司战略、重大决策、日常经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国内首批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先学伙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引领保障。

中信银行则稳步推进“气候友好型银行”建设,成为“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成员,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践行低碳运营理念。此外,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碳足迹识别及管理,启动首家碳中和网点建设,培养全员减碳意识,倡导无纸化办公和绿色出行,推动全行低碳运营进一步走深走实。

作为唯一总部设在上海的国有大行,交通银行明确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长期战略,成立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聚焦重点领域探索业务创新,积极探索将ESG风险管理要求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金融特色机构和“零碳网点”。

招商银行发布的ESG报告显示,2023年起,招行围绕治理架构、节能目标、减碳路径、体系认证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面向全行超过1900家机构全面开展碳盘查,摸清碳家底。2023年,招行共有三家网点获得所在地碳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同时,总行自有办公物业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权威体系认证。

优化配置,以金融活水助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来讲,重要作用体现在资源的配置和引领方面。业界人士指出,金融行业的具体ESG实践和成果,更多是通过借助资源“赋能外部”的形式展开。因此,除了观测银行自身的节能减排、绿色运营外,市场更关注银行有没有为社会经济提供撬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资源。简而言之,银行不仅自身要减少碳排放,也需要赋能助力所服务的企业减少碳排放。

从上市银行陆续披露的2023年ESG相关报告可以看出,在践行ESG理念的过程中,银行也注重服务国家战略,报告中多处体现出对“双碳”“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银行绿色金融规模正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末,浦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超25%,2023年承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碳中和债)23只,积极支持实体企业绿色及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3年末,上海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实现较快增长,较年初增长逾50%,不仅有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更推进全社会节能降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3年,交行围绕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和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加大金融支持,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类,将绿色全面融入授信政策体系,打造绿色金融品牌。绿色贷款余额8220.42亿元,增幅29.37%;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2052.52亿元,增幅47.63%,增幅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

2023年,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1.19%,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1.73亿吨,有力支持国家“双碳”战略落地。参与承销76笔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承销规模409.76亿元,助力发行人实现融资规模2199.78亿元。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0%,位居全球第二;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新兴业务也实现较快发展。

专家指出,通过推行转型金融、绿色信贷等,银行可以更好地引导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指出,银行业构建ESG管理框架,有利于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银行要用足用好金融服务的资源配置和引领作用,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同时对符合ESG理念的客户或者项目实施差异化的授信管理和支持,为其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的资金和金融服务。同时符合ESG理念的客户和项目,未来成长性会更高,风险也相对可控,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最终会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优化升级,多维度持续完善ESG转型发展

ESG理念在上市银行中已经落地生根,但存在标准规范和评估制度不统一、第三方数据和中介不足等问题,整体ESG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绿色金融为例,国内绿色金融标准尚未达成一致,与其他国家的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影响绿色金融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亮眼,但仍存在优化空间。”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指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仍存在不足。例如,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企业主体绿色信息披露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分析识别能力不足,绿色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加剧绿色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气候风险来源广、期限长、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制定完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引导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

刘坚东建议,要建立统一但是具有本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要尊重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文化观念差异,借鉴权威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ESG标准。就中国而言,ESG标准制定应该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考量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等因素。

具体就银行而言,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认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此前存在披露边界和内涵不清晰的问题,最近几年此类标准和方法已经比较明确,接下来需要关注如何更好地提高披露效率。中小银行需要根据《指导意见》的披露要求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披露标准的确立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最终中小银行应该和大银行建立统一的标准。

杜阳建议,银行应提升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质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同行做法,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结合国家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环境效益评估,量化绿色项目的影响,为信息披露提供有力支持。

编辑:刘润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