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净
月光虽然与《月光奏鸣曲》没什么关系,却能“冠名”作标题,牵强附会给个理由或许不太合适。以月光的美好意象,填补古典音乐方面的认知空隙,拉近古典音乐爱好者与古典钢琴曲的距离——这个理由真的是价值不大。不管怎样说,我初见“月光”真的以为是“月光”。
创作于1801年《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经久不衰。如此有画面感和诗歌意境的标题,即使作为20世纪CD唱片的封面,也会让人们轻而易举地产生共鸣。那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图像,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依然是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波光粼粼的倒影,用“yakamoz”这个土耳其语单词来形容这般月光景象,很是简洁凝练,且形色并茂。有些古典音乐爱好者抵挡不住CD唱片封面的诱惑,当归属感和消费欲望占据理性的制高点,丝毫不会考虑唯美的摄影作品与音乐作品的关联性,但凡有一个契机都能让一些人兴趣盎然,完全忽略作曲家真实的创作意图和演奏家的技术水平。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就让听众脸沉,而且越听脸越沉得厉害。作曲家反复强调自己的失落情绪,每个音符都不高兴,忧伤的情绪挥之不去。朦胧的、内倾化的音乐表情与月光小清新的情调明显不沾边儿,仿佛是贝多芬在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努力寻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答案没有找到,爱而不得的悲剧发生了。
在第二乐中章悲剧情绪淡化,轻快的节奏让听众好似看到“乌云中的一线银光”。作曲家还是抱有一线喜悦和希望,正如诗里写的那样:“明知相思苦,何必苦相思。几番细思后,还是相思好。”这一点点的光亮让音乐在苦涩中有了甜度。但是听到第三乐章就会觉得,这其实是包裹在苦涩药丸外的薄薄糖衣。第三乐章简直是作曲家用钢琴在咆哮,以各式音符进行的咆哮,大量高音区的重音,仿佛怕听众听不见他满腔怒火的愤懑,月光要是如这般表现手法去普照大地,那该是“月光凛冷如刀剑,了断世间红尘事”,怎么还会有维罗纳的阳台对话以及迦太基女王的翘首期盼。如此急速的情感宣泄,30岁的作曲家相思错付了他人,自信心备受打击,真是同情起贝多芬来了——原来大师也是个性情中人,即使失恋也如此充满激情。
《月光奏鸣曲》两百多年了,虽然它与“月光”的关系不大,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但依旧被很多人深深地爱过、默默地爱着。三个乐章所体现的音乐情绪在我们的情感寄托中会不会找到相似之处?练琴时的痛并快乐着:进步时的甜上心头,止步不前时的失落,错误频出时的一腔怒火,这也许就是爱音乐的代价,想必爱亦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