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江苏海安新型工业化“逆袭”样本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江苏海安新型工业化“逆袭”样本
2024年03月02日 03:15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郭阳琛 张家振 南通报道

2月19日下午,在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经开区的北材南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载有超1000吨不锈钢卷板的30余辆货车组队出发,经过数小时车程后交付至无锡客户手中。海安经开区这一刚刚投产的年产60万吨冷轧精品不锈钢项目,年新增开票销售有望超100亿元。

这正是海安市近年来“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缩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海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6.27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3亿元,同比增长11.9%。

据了解,海安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2024年1月,在海安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海安市委书记谭真表示,海安市必须坚定不移强工业、兴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业绩。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

与此同时,借助南通市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契机,海安市也正加快打造上海卫星城,成为上海市跨江北上布局的首选之地和海安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增速最快、发展质态最优的地区之一,海安市应把建设上海卫星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龙头——上海市,积极承接上海市的产业转移、开展技术协作,构建起南北循环、跨江融合的互动发展新格局。

“农业大县”跃升“工业强市”

位居南通市最北端的县级海安市,是江海文明的源头,也曾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由于交通处于末梢、工业基础薄弱,彼时的海安县一度被外界称为南通市的“小六子”。不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海安市快速走上了工业化发展之路。

何建华告诉记者,一方面,海安市积极大胆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工业化道路,主要通过发展建筑业、纺织业创造并积累了财富;另一方面,海安市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就是把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把民营企业的事当“自家事”,给经济社会注入更多发展活力。

201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海安县正式撤县设市,也标志着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市”的蜕变。何建华指出,海安市的工业化是从无到有、由小而大发展起来的,在产业格局上由传统产业起步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发性、中低端、粗放型、同质化、集群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

正因如此,产业如何加快升级转型,成为海安市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的“必答题”。在海安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内,现代化厂房已拔地而起,大型挖掘机、压路机正加班加点赶工期,总投资10亿元的高端变压器智慧工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据海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世界500强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顿公司”)和江苏瑞恩电气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设,计划于2024年4月部分投产运行,“将为海安市电工电气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转型注入新的内涵”。

“要聚焦‘大抓工业’导向,不断提升政策、资源、要素的集聚度和支撑力。”谭真表示,海安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着力打造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四大产业集群和功能膜材料、环保装备等八大重点产业链,构建海安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

科技创新是“最大增量”

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海安市产业转型升级?在谭真看来,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二是更大力度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三是注重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做好本地企业的深度嫁接、相互赋能。

短短几年,位于海安经开区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研发平台,已发展成为一个商机无限、潜力巨大的新蓝海。海安经开区负责人表示,客户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先行生产试验,达到设计要求后,再提交给客户或进一步孵化与量产,共有8家研究院在此实现了研发生产一体化。

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仅我们研究院就孵化了交睿机器人、佳格智能、贺颖智能、海疆智能等多家科技公司,助推机器人智能产业发展。目前,海安市已成为机器人产业集聚地。”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超感慨道。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海安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7%;而放眼整个海安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51家,招引认定科创项目188个。

何建华分析认为,与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县域经济一样,海安市若想“凤凰涅槃”实现产业结构与运行模式的“蝶变”,实现路径就是“智改数转网联”。

谭真表示,海安市将加快推进数实融合,统筹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大力推动“两业融合”,努力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对此,何建华建议,一是应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进行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二是应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三是应以标准化建设对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

承接上海优质资源“北溢”

不久前,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这意味着南通市再被江苏省级层面委以重任。南通市也提出,将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作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这一倡议,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被视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是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良性互动、有效对接、融合发展的主动棋。”在何建华看来,如能落地实施,进一步聚焦关键、把握重点,在产创协同、园区共建、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努力推动破解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必将助力塑造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而在海安市层面,当地早在2023年5月便提出打造上海卫星城,并专门编制了篇幅近万字的《海安建设上海卫星城实施方案》,首要目标的便是要成为上海产业跨江布局的“大工厂”。

上述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卫星城建设全面起势,成为上海市跨江北上布局的首选之地和海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到2030年,上海卫星城建设全面见效,海安市成为苏中苏北对接融入上海市的桥头堡。

海安市在承接上海市优质资源“北溢”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记者了解到,随着上海港ICT海安项目在2022年开航,集装箱进入海安ICT场站就视同进入上海港,让海安凤山港和上海港实现了“同港化”运作,为苏中、苏北的制造业和外贸企业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基于海安市的产业基础与发展态势,应与上海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深度对接融合,全方位揳入以上海市为龙头的产业链之中。”何建华建议,有基础有条件的海安市四大产业集群与八大产业链均可与上海市对接,发挥海安市在产业、空间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承接上海市的制造业资源“外溢”,构建“总部在上海、基地在海安”的产业分工格局,努力把海安市打造成上海市对外开放辐射地、产业转移首选地、创新转化集聚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海安 江苏省 经开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11 骏鼎达 301538 --
  • 03-11 星德胜 603344 --
  • 03-04 美新科技 301588 14.5
  • 03-04 中创股份 688695 22.43
  • 02-28 铁拓机械 873706 6.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