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的罚单

来源:东莞乐居

文/乐居财经 许淑敏 曾树佳

地产圈内,房企的“罚单”多了起来。

新年至今,又有奥园、佳兆业、恒大、富力、格力地产等房企,收到了来自监管部门的违规警告或处分决定书。

据乐居财经不完全统计,A股上市房企,去年共披露了74份违纪违规公告,而2024年不足两个月,该类型公告也已达10份。

行业周期里,许多上市房企处于流动性逆境,资金腾挪、关联交易等操作,一旦信披缺失,或者财报信披不及时,就会容易被点名。

而监管部门“零容忍”、“长牙带刺”的定调,更将业内的违规操作,推至聚光灯之下。

从眼下看,罚单还在继续飞向房企。原因在于,许多房企于流动性逆境中,在化债中奔忙,核数师、财务团队时有变动,背后一些不合规的操作细节,陆续将被公布。

这或许也是行业深度调整的一部分。

飞来的新罚单

新一轮房企罚单袭来,当中尤以出险房企为代表。

近段时间,奥园、佳兆业、恒大、富力等房企,均收到了来自证券交易所的纪律处分决定书,原因皆为:未按期披露年度报告。

其中,奥园、恒大未按时披露2022年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富力未按时披露2022年中期报告,佳兆业未按时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中期报告。

这些出险房企,曾因疫情影响、核数师更换等原因,延迟发布财报。直到去年,才基本补齐了这些财报。

像是佳兆业,去年初才一口气补齐了2021年财报及2022年中期报告,而奥园直到去年中,才发布了2021年全年、2022年中期及2022年全年业绩报告。

此番交易所的纪律处分,主要便是关于这两年财报逾期发布的处罚。

财报未能按时披露,意味着上市企业信息透明度不够,对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影响颇大。

比如,富力地产作为“16富力04”、“16富力06”和“19富力02”等公司债券的发行人,未能按时披露2022年中期报告,影响债券持有人通过定期报告,获取公司重要信息的合理预期。

深交所、上交所密集下发的纪律处分决定书,一方面是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或许是起到催促作用。2023年全年财报披露在即,不少出险房企,依然面临着财报难产的风险。

不过,财报逾期的处罚基本只是公开谴责负责人,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相较之下,格力地产收到的纪律处分决定书,原因则有所不同。2月20日,上交所对格力地产时任董事长鲁君四予以通报批评,主要关于此前调查公司财务在2018年至2021年存货减值测试中存在信披违规的问题。

上交所表示,该纪律处分将通报至中国证监会,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一年多以来,格力地产多次收到交易所、证监会的监管函、立案告知书、行政处罚书等,基本都指向这一存货减值信批违规问题。

格力地产此前披露,部分存货项目在2018-2021年度未能准确估算预期未来售价,存在前期应计提减值未计提的情形。

去年9月,证监会已下发处罚书,对格力地产、直接负责的两位主管人员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0万元、70万元及50万元罚款,合计420万元。与此同时,两位高管也在当天主动离职。

此番,交易所对鲁君四进行通报批评,或许意味着格力地产信批违规事项接近尾声。

有业内评论称,去年因该信批事件被申请中止的重组珠海免税事项,或许有望再次提上日程。

违规的代价

回到2023年中旬,房企也是密集收到罚单。

彼时,不少房企频繁被执行监督管理措施,包括华侨城、阳光城、融信、云南城投置业、上海陆家嘴等均因为各种问题,而被出具警示函。

云南城投置业,被出具警示函的原因,在于重大诉讼信息披露不及时;上海陆家嘴则是由于原监事张征涉及短线交易而被警示;融信未按规定披露对控股子公司商业票据已逾期未兑付情况,而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原因各不相同。

也有部分房企,与格力地产一样,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诸如首开股份、宋都股份等。

不难看出,包括融信、阳光城、云南城投置业、美好置业等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的房企,大多数都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逆境,甚至有的到了退市关口。

美好置业于去年7月退市之前,收到了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该决定书披露,美好置业存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方面不规范情形。

阳光城于去年8月退市之前,收到了证监会的警示函,内容涉及对外担保披露不规范。更早之前,阳光城实控人被立案调查,最终确认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一切似乎又在重演。

眼下,站在退市关口的泛海控股,也陆续遭遇行政处罚。

今年1月底,泛海控股收到深交所下发的股票终止上市决定,公告明确泛海控股终止上市决定日期为2024年1月26日,摘牌日期为2024年2月7日。

此前,泛海控股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了深交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随之,泛海控股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其中提及,泛海控股存在多项未及时披露相关债务逾期情况的违规事项,还存在未按规定披露“18海控01”、“19泛控01”、“19泛控02”、“20泛控01”、“20泛海01”、“20泛海02”等债券违约情况。

2月5日,泛海控股被证监会立案;在此半个月后,深交所发布监管函,确认泛海控股存在违规行为。

包括2020年4月至2023年11月,多笔重大债务逾期未及时披露的情形,其中2021年5月至11月涉及债务本金26.31亿元,占公司2020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5.84%;2023年6月至11月涉及债务本金8.43亿元,占公司2022年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15.43%。

去年4月、6月两次收到行政监管措施,其违约事项包括未及时披露相关债务逾期情况、受让子公司股份信息披露不准确、股份回购事项违规等。

如今退市,证监会、交易所则对其此前的违规行为,做出反馈。

风声未止

今年1月,证监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强调,其聚焦信息披露违法等重点案件,重拳惩治违法,坚持“零容忍”打击不动摇,切实让行政执法“长牙带刺”。

在这样的定调下,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稽查处罚,维护平稳运行,对于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操作,将无疑被置于聚光灯之下。

近来,许多罚单飞向各个领域的企业。

尤其是深度调整期内,许多上市房企处于流动性逆境,资金腾挪、关联交易等操作,一旦信披缺失,或者财报信披不及时,就会容易被点名,甚至遭到一些处罚。

有些违规操作,并不会立即被揭露,但一段时间之后,经过调查,有可能被追溯,同样会收到罚单。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今年1月,苏宁环球发布公告称,其现任董事长张桂平,在担任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期间,他的配偶两年前买卖古井贡酒股票,导致涉嫌短线交易。

因此,证监会对张桂平上述短线交易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最终给予警告与罚款。

而首开股份于2023年7月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涉及的事项也是两年前,该公司错报了相关财务数据。

具体为,首开股份在2021年存货减值测试中,高估下属子公司存货可变现净值,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05亿元,少计资产减值损失4.05亿元。

上述事项,导致首开股份在年报中存在错报,并导致其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发行的公司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的募集说明书等发行文件,以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披露的 年度报告存在错报。

去年4月,首开股份发布更正公告,主动进行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补提存货跌价准备4.05亿元。但最终它还是被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的罚款;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样也受到了类似的处罚。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公布房企的违规操作,大多聚焦于财报未及时披露。从现状看,这波罚单还在持续。

原因在于,许多房企在化债中奔忙,核数师、财务团队时有变动,在财报层面,未能按时出炉者,仍不少见。

由此可见,地产圈监管的风声,依然未停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04 美新科技 301588 --
  • 03-04 中创股份 688695 --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26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19.43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