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治水前 古蜀先民如何筑城防洪?

李冰治水前 古蜀先民如何筑城防洪?
2023年11月27日 01:35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李冰治水前 古蜀先民如何筑城防洪?

详解眉山发现第9座宝墩文化城址

璀璨而神秘的古蜀文明,从4000余年前宝墩先民种下的一粒稻谷“启程”。成都平原河流交错,土质疏松肥沃,先民逐水而居,发展农耕,孕育出璀璨的古蜀文明,但同时,治理水患也成为古蜀先民一场长久的博弈。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公布发现被确认为属于宝墩文化城址的登云古城遗址。考古人员通过前期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发现登云古城依河而建,城墙外有环壕,与宝墩文化的其他城址表现出相似的特征。这一独特的城墙筑造形式,为人们展现出在早于李冰治水的2000多年前,一幅古蜀先民与水博弈,顽强向着成都平原腹地迈进的生活图景。

利用地形优势

使城墙与壕沟组成防洪体系

根据古城形制、城墙筑造、遗存面貌可以确定,登云遗址应该是宝墩文化时期,地处成都平原南部的一座古城遗址。在此前发现的八座宝墩文化城址中,高山古城遗址墓地年代约4500年以上。根据城墙内出土木碳测年,登云城址的年代不早于距今4800年,这一新发现的第9座宝墩文化城址,进一步扩大了宝墩文化的分布范围及年代上限。

宝墩古城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城址之一。据了解,宝墩文化城址的特点是建在成都平原河流间的台地上,城墙的长边往往与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长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于防洪,也便于设防。登云古城就处于岷江西岸二级平原上,东距岷江约2千米。城内存在至少1条早期河流,河流可能比城址年代略早,或者与早期建城有一定联系。

在登云古城城墙外,考古人员发现了环壕,而宝墩古城在内城墙以外四个方向也都确认有城墙或壕沟。此外,宝墩城邑中的芒城古城、双河古城以及紫竹古城均有内外城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唐淼曾提道,宝墩古城外城墙外的壕沟宽达20多米,壕沟中曾考古发现了几米厚的淤泥,这说明壕沟里一直有积水。宝墩先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形和河流的天然优势,将高大宽阔的梯形城墙和壕沟组成了一个防御体系。

斜坡堆筑法

体现古蜀人先进的治水理念

在唐淼看来,古蜀先民在宝墩文化时期就已经渐渐萌发出先进的治水理念,这种理念和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弃堵为疏的方式吻合:“河水由西向东、由高向低流经成都平原时,水的流速很高。这种动能强劲的水用堵的方式无异于螳臂挡车,所以古蜀先民在选择聚居地时充分考虑用水避水,把城址建在土台之上,同时用城墙和城壕结合变堵水为疏导。”

另外,宝墩文化时期城墙为梯形,坡度不陡,宝墩文化城址的城墙建造,都是采用就地挖壕取土筑墙的“斜坡堆筑法”。相比中原北方地区采用“版筑法”侧重御敌防守,“斜坡堆筑法”更侧重于利用足够坚实的墙基和厚实的斜坡式墙体,发挥抵挡洪水源头冲击以及利用墙体斜面,削弱水势、顺水引流的导水作用。“这种坡度的城墙人要爬上去比较容易,但梯形的结构面对洪水冲击时却可以更加稳固。”唐淼表示,“所以这时的城墙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抵御西北而来的洪水,同时也可以防止野兽或者外敌的入侵。另外,我们猜测其实宽大的城墙顶面也可以充当一个临时避难所的作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李冰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4 丰茂股份 301459 --
  • 12-04 索宝蛋白 603231 --
  • 11-30 永达股份 001239 --
  • 11-29 中远通 301516 --
  • 11-27 艾森股份 688720 28.0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