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勾勒田园风情

太湖之滨勾勒田园风情
2023年11月17日 05:38 媒体滚动

(吴中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 秦建茹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吴中传统水生蔬菜栽培系统榜上有名。此前,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已被列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吴中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展示和实力验证。

吴中区牢牢把握“农业是‘本体’,农村是‘载体’,农民是‘主体’”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太湖之滨勾勒出一幅如诗的田园画卷。

种养智慧化,农业更“聪明”

沿环太湖1号公路驶向吴中区临湖镇,与太湖一堤之隔,但见一片片高标准、整洁划一的养殖水塘,引人注目。眼下正值太湖大闸蟹销售旺季,这个滨湖小镇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然而,广袤的水塘旁却看不到忙碌的工人身影。

“我们4个人就能轻松打理110亩蟹塘!”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养殖户陈建庆告诉记者,“轻松”的背后离不开整个基地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而他提到的占地面积约450亩的智慧渔业示范基地,建有智慧渔业管理中心和渔业物联网系统,老陈这些养殖户可及时采集塘口放养、投喂、鱼病、用药、销售等信息,提升其对生产过程的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并通过决策系统指导增氧、换水、投饲等农事操作,实现精准化养殖生产。

在临湖,以“一粒米”“一只蟹”“一朵花”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正在加速建设,全镇3.4万亩耕地已统一纳入该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一盘棋”的智慧管理。

“现在全程机械化,20个人便可管理7000多亩农田,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的全程质量可追溯。”该园工作人员李康明介绍,示范园采用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先进设备,并配套建设集粮食仓储、烘干、智能农业集中控制等为一体的水稻生产综合体,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软硬件系统,提高稻米生产作业质效。

为实现“一朵花”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园还重点打造占地面积约200亩的苏州太湖农业高标准蔬菜基地,建立玻璃连栋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及物联网系统,设置智慧园艺系统,利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等实现玻璃温室大棚的智能管理。

从种养殖到销售,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成为吴中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吴中区先后培育建设了临湖、金庭、甪直、光福、东山、胥口、横泾七地八家现代农业园区。此外,于去年9月成立的苏州首个区级特色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吴中区优质农产品直播基地,通过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制作、农产品推广等活动,多元化推广洞庭山碧螺春、东山白沙枇杷、西山青种枇杷、水八仙等吴中特色农产品,以“直播+电商”的形式不断延展智慧农业产业韧性。

治理精细化,乡村更宜居

吴中拥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是全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做好太湖周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工作,不仅是保护太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勾勒太湖之滨田园好风光的必然之举。

坐落于临湖镇中心镇区南侧的牛桥村,拥有村民6180人,但外来人口就超过5100人,社区居民的服务、流动人员的管理、美丽乡村的建设等面临较大压力。如何管理好、治理好乡村,对基层而言是一个重大考验。

“我们因地制宜推动居住出租房屋‘旅店式’管理工作,以‘巧劲’破题。”牛桥村党委书记黄永志介绍,通过参照旅店经营前审批、旅馆入住登记和离店注销的管理模式,把小区内的出租房屋当作“虚拟旅馆”的客房,并设置“旅馆总台”,形成“房东租着放心,租客住得安心,政府管得省心”的良好局面。

牛桥村之所以能管理好如此多的外来人口与当地村民,还依赖于所开发的“智慧乡村 数字牛桥”可视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将外来人口来去信息实时登记,还使每位村民的“村民积分卡”与大数据平台联动,并利用数字平台,挂牌“道德超市”,村民可以凭借积分兑换福利,通过积分考核引导和约束村民共建美丽家园、营造文明乡风。

“乡村的美是内外兼修的,我们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来提升基层治理的动能,立足山水人文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不断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鹏介绍,全区各镇村充分考虑村情民情,积极探索适应地域特点、村民易接受的治理模式。其中,临湖镇灵湖村以7-8户为一个邻,推选一名邻长作为乡村治理的最小单位,构建“村党委+片区党支部+自然村党支部+邻长”的四级治理体系;甪直镇澄湖村定期评选“卫生清洁户”,成立“人居环境奖励超市”,为获评的家庭提供积分兑换日常用品的服务……此外,全区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相促。

业态融合化,百姓更富裕

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随风翻滚,硕大的“林渡暖村”艺术装置伫立在稻田,粉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农人们奔走田间,游客络绎不绝,年轻创客忙着接待……立冬时节,走进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一派江南田园好“丰”景。谁能想象,这个“太湖原乡”曾一度空心化十分严重,几乎被人遗弃。

时间闪回至2019年,上林村抓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机遇,导入产业资源与同程旅游集团达成合作,通过农业、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赋能,一个农文旅融合的“林渡暖村”项目在上林村拔地而起。早在2006 年,该村就成立了全国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而后又成立民房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空闲民房打包出租。上林村党委书记周建萍介绍:“上林村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将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盘活‘土地、劳动力、闲置民房’等资源,成片提升农田面貌。”

“林渡暖村”农旅品牌项目来了,带动了人气,上林村开始“有机生长”。去年,上林村共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带动全村民宿、餐饮等各类消费超350万元。如今,“油菜花节”“开镰节”“水乡摇橹赛”“农田亲子体验”“田间科普教育”等一批依托农时农节的节庆活动渐成品牌,“苏州小乌兰布统”“林渡暖村”“林渡陶庐”“小稻丁农场”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声名鹊起,也带来更多民宿、咖啡店、陶艺手作等项目与之相对应的就业机会,村庄经济得到了质与量的双项提升。

乡村“活”起来,农民有奔头,太湖岸线像是一条“项链”,把周边的一个个宛若“珍珠”的乡村串起,使之散发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越溪街道的旺山村打造“环秀晓筑”养生度假村、“旺山遇见卢浮宫”等多个打卡地和景点;临湖镇灵湖村打造特色森林特色项目、租赁村民的“空关”房屋改造成“旅居养老”“候鸟式养老”等能造血、能富民的村级项目……一个个亮点纷呈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在吴中“生长”,促农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畅。当前,吴中区现有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1327家,今年上半年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共接待游客1030万人次,综合经营收入达15.87亿元。

“农文旅融合是推动吴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有了这个抓手,既可以有效保护太湖沿线的古镇古村与人文生态等资源,又能够将其有机融合起来,让乡村更有活力、更有生机。”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晓春表示,吴中将补短板、强基础、促落实,力争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资产超205亿元,村均集体经济资产总收入超1700万元,不断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吴中样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太湖 农业农村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27 艾森股份 688720 --
  • 11-24 锦江航运 601083 --
  • 11-21 中机认检 301508 --
  • 11-20 京仪装备 688652 31.95
  • 11-17 思泰克 301568 23.2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