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杨靖宇当年啃着草根树皮抗日,如今这块东北的桦树皮成为他们家的传家宝!近日,抗日名将杨靖宇(原名马尚德)的孙子马继民途经南京,专程赶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遇难同胞献花。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从小就听岳飞的故事,
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
马继民告诉记者:“爷爷5岁的时候,我的太爷爷就去世了。太奶奶给他讲了很多岳飞的故事,例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等,这些故事在爷爷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从小就乐于助人,嫉恶如仇,上学的时候,遇到有的同学家里交不起学费,他就请求太奶奶帮助同学交学费,遇到地主家的小孩欺负人,他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记者了解到,1923年,杨靖宇考上了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学习纺织印染专业,希望能实业救国。上大学以后他看到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招学员就积极报名,是当时开封唯一的一个会员,也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第八十八名会员。在那期间他阅读了很多《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一步一步确立了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青团,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次入狱从不服软
改名“杨靖宇”是因为一位“杨政委”
马继民说,1927年,爷爷杨靖宇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后来被组织安排到开封、信阳、洛阳等地开展地下工作,这中间先后三次被捕,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党的秘密。1928年春夏之交他从家里出去之后,家里人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家里也被军阀政府给抄了,烧的烧,砸的砸,什么也没留下。
在东北抗日期间,爷爷也是两次入狱,受尽酷刑,从来没有服软。1932年末,爷爷(当时化名张贯一)被派到长白山地区开展工作。后来为什么会改名杨靖宇呢?这背后有一段故事。当时部队里有一个政委叫杨佐青,杨政委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回哈尔滨养伤。战士们跟杨政委感情非常好,他们很多是朝鲜族人,方言喊杨政委,听起来就像叫杨靖宇,于是爷爷就改成了“杨靖宇”这个名字。靖宇这个名字既寄托了战士们对政委的感情,同时又有“驱逐外敌,平定天下”的意思。
牺牲前100天打了47仗
牺牲时他的胃里只有棉絮,稻草和树皮
马继民感慨地说,从1932年到1940年牺牲,爷爷杨靖宇都没有离开长白山。抗日队伍通过游击队的形式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最后在党的领导下就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是总司令兼政委。
“1934年到1938年是抗日联军最辉煌的时候。东北抗联的意义不在于歼灭多少敌人,而是牵制几十万日本关东军不能入关作战,日本关东军是日本的精锐部队。”
“杨靖宇这个名字,当时是关东军的一个噩梦。敌人就说杨靖宇是‘满洲治安之癌’。爷爷1米91到1米93的大高个,听说他打仗跑起来就像鸵鸟一样。爷爷能文能武,会唱歌会吹口琴,每每在队伍休息时,都会拿出口琴,吹曲子给抗联的战士们听。这是战士们的精神寄托。”谈起爷爷的英雄事迹,马继民心里满满的自豪。
马继民说,根据吉林省档案馆公布的资料显示,杨靖宇牺牲前100天打了47仗,平均每两天打一仗。1940年2月18日,距离牺牲前5天,杨靖宇的身边只有两名警卫员,外出筹粮的时候,两名警卫员也牺牲了,只剩下他孤身1人。他一个人度过了5天5夜,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很久没吃没喝了。
杨靖宇牺牲的时候,日本人很好奇是什么支撑着杨靖宇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存活这么久?他们剖开了杨靖宇的胃,里面只有三样东西:棉絮,稻草和树皮。
马继民说:“其实当时也有生的希望,但是他没有走。别的同志说:‘不行,咱们都撤到苏联。’他说:‘我不能走,党领导的抗日大旗不能倒,如果倒了,老百姓感觉东北更没有希望了。’”
传宝家是一块“桦树皮”
好家风“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代代传
有人好奇,杨靖宇去世后给家里留下了什么?马继民说:“爷爷留给家里的只有一张照片和一件传家宝——桦树皮。1958年,我父母和姑姑前往东北参加杨靖宇公祭大会,抗联老战友送给我父母一块桦树皮,希望他们告诉一代一代的孩子们:东北抗联部队就是吃草根树皮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
红色家风代代相传。“不给国家添麻烦”是马继民母亲的原则。马继民的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个人拉扯兄弟姊妹5个长大很不容易。“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给组织添麻烦。当时组织上经常去家里看我们,问家里有啥困难没有,母亲就说没有困难,其实有困难也不说。她总说,跟奶奶那时候比,她的情况好太多了。”
马继民告诉记者,兄弟姊妹5个人都是普通的铁路职工。马家有一个9个字的好家风: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马继民也经常走进机关、部队、学校,讲述爷爷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更富生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摄影 罗皞 摄像 张华纬
校对 盛媛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