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提供
10月13日开幕的2023天府书展,今年已经举办到第五届,成长为以书为媒的文化嘉年华、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典。本届书展以“共享书香·互鉴文明”为年度主题,年度主宾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带来了大批宝藏好书及最近出版的新书。
10月14日晚,历史学博士王保顶携其所著的《前四史解读》,来到“屋顶上的樱园”这个成都的文化会客厅,与两位成都本土女作家洁尘、王鹤一起,围绕“经典古籍离我们有多远?”的话题,畅谈前四史出色的历史记述、文学表现和思想价值,并探讨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带领现场观众感受历史典籍的文化魅力。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也是最受后人推崇的四部经典史著。《前四史解读》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了各部史书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过程,每部书的结构体例、内容特点和所体现出的思想价值,以及版本注释情况,在流传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专业的讲解和导读帮助普通读者了解、读懂前四史。
关于经典是如何界定的,前四史又为什么被称为经典,王保顶认为,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经过时间的检验能够传承下来的才可能成为经典。前四史质量最好、地位最重要,最受后人看重乃至广为流传,因此成为史学经典。《前四史解读》分别对这四部书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解读、导读、介绍、评价。每一部伟大的著作,都跟时代紧密相关。前四史各位作者的生活年代,从西汉汉武帝时期一直到南朝刘宋时期,大概400多年的时间,这四部书是这400年间标志性的著作,实际上反映了400年间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并不是孤立的图书。前四史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写的是从中华文明源头到中华文明的奠基再到初步形成这么一个历史阶段。中华文化的一些元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积淀在文化当中,内化在我们的血液当中,赓续在我们的传统当中,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到处都能够见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富有养分的,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典故、成语包括思维方式,以及从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或得到什么益处,都是来自经典,所以经典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恰恰是其价值的最充分的体现。经典要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换,如何来创造、创新,如何能让我们现时代人尤其是青少年从小就能够受到熏染,这需要我们的“浇灌”,多出版一些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解释、让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这是我们出版人的责任之所在、使命之所在。
洁尘赞同作品是否能留存下来成为经典,并不取决于作者的意志,而是完全由时间来筛选,时间如同试金石。有一些经典离我们非常的远,需要一些引路人来做导读的工作,对于有兴趣阅读经典史书的读者来说,《前四史解读》这个桥搭得非常好。她提到自己作为作家,早年更多的是涉猎文学作品,但到一定年龄后就觉得需要一些更扎实的框架,需要从史这个角度去理解、去看待世界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脉络。文学看起来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虚拟中其实有着非常坚实的骨架,这个骨架的根本很多时候是在史学著作里。历史就像一条长河,时代不断变化,我们一代代人在长河中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也好,爱恨情仇也罢,在历史的演变中人性的一些根本东西却一直没变,所以说我们会在历史中读到很多特别熟悉的事情。我们读到的很多文学作品,最后都离不开对历史的一种重新解读。洁尘老师结合切身体会,谈到读史对普通人的意义。认为普通人读史后会变得更达观,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和维度去看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认知个体生命,解决自己生存中的一些困惑。如果把自己面临的困境放在漫漫几千年历史中来看,一下子就会淡化很多。
王鹤将《前四史解读》比喻为搭建古典建筑,有柱、檐、房顶,也有内部装饰比如家具字画,既有大的框架也注重细节。这种细节和大的框架让人对前四史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会成为二十五史当中最好的四本等似是而非的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王鹤也谈到了读史使人达观,她认为人的很多领悟可能是从个体的经验和阅历中来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从阅读中来,从经典中来。像黄庭坚的达观,有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带来的,也有被经典浇灌铸就的。同时,读经典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愉悦自己。王鹤分享了她初中时候读《魏公子列传》的故事,帝王将相、谋士、侠客、伟人,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腥的近距离搏杀,还有小心思微表情小动作,那些精彩的描述给她带来的震撼和快感至今记忆犹新。她认为这种阅读的愉悦感就如同孟子说的:“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个体生命除了需要在感官上愉悦自己,物质上愉悦自己,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一顿精神大餐会让人觉得非常幸福。读经典使我们感受到精神上的快乐,这也是阅读经典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