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的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相比此前LPR两个期限的报价,1年期的LPR在年内第二次下行,而5年期以上的LPR则维持不变。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商业银行要“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存量房贷利率面临调整之前,央行降息如期而至,但5年期以上的LPR却按兵不动。此次降息对银行息差的负面影响大幅弱化,监管保留了政策空间,其稳定银行息差的意图十分明显。实际上,当前商业银行息差压力较大,导致此次的降息备受市场高度关注。多家机构在解读政策时判断,银行息差已筑底,存款利率则可能加速下行。
息差见底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发布的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一季度上行1.3个百分点。大行、股份行净利润增速均回正;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净息差季度环比持平于1.74%,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然而,银行存量房贷利率的调降政策却“箭在弦上”。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会议,研究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指出“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并强调“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两次表态,央行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考虑到后续会对存量贷款利率进一步的调整,可能进一步压降银行的盈利能力。监管此轮的降息暂不下调5年期的LPR,这也是保护银行息差的表现。”一家股份行人士认为,银行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调整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有限,而银行也会根据实际的情况下调存款利率来对冲负面影响。总体来看,银行净息差下降的空间很小,市场判断是已到底部。
中信建投发布研究报告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述,持续三年的银行让利期已经结束,市场需要尽快适应新时代,摒弃错误的“不牺牲银行利益就是稳经济政策不及预期”的思维定式。
报告称,银行是高杠杆、跨周期经营风险的行业,有严格的资本金约束,今天的利润既是确保持续经营的生产资料(留存利润补充资本金),更是处置未来潜在风险暴露的弹药,而银行能否有效吸收和处置不良暴露,直接决定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报告中明确提及了稳息差迫在眉睫。过去三年银行业息差持续大幅走低,但整体来看依然相对稳定,这是得益于前一轮不良周期出清后,目前仍相对干净的资产质量。但银行经营不能以永远没有不良为前提假设。“审慎预期、未雨绸缪、以丰补歉是银行经营的关键,从现在就开始维稳息差迫在眉睫。”报告称。
记者注意到,银河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机构也纷纷发布了相关研报,一致认为银行业绩在二季度见底,而政策的拐点也已经出现。对于政策拐点和净息差筑底,机构均认为可以扭转悲观预期,看好底部的配置机遇。
净息差拖累营收
随着上市银行的2023年半年报陆续出炉,其净息差表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例如瑞丰银行2023年半年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92亿元,同比增长8.19%。其中,净利息收入15.54亿元,同比增长1.67%。银行上半年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16.66%。同时,该行净息差和净利差为1.86%,与年初的2.24%相比减少了38个基点。
“总体来看,银行的息差压力是银行经营当前最大的挑战。但是,从市场看,银行之间贷款的定价差别已经很小了,不同企业对于贷款的金融需求出现较大差异,这也在考验银行贷款定价能力和市场选择能力。”一家国有大行人士认为,对于现金流充裕的大型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利率的敏感度较高,但是贷款规模较大,相反,一些小微企业则对利率的敏感度要低。
该国有人士认为,除了利率成本之外,企业对于银行金融服务更看重的还有很多方面,如合作的默契度、贷款的效率速度等。“企业与银行合作可能现在会看得更长远,不仅仅是一笔贷款的利率。不少企业都希望银行能懂企业,能主动协助企业解决财务上的一些问题。”
责任编辑:李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