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沟,江津的红旗渠

清溪沟,江津的红旗渠
2023年07月26日 00:35 重庆晨报
抢进度 抢进度
即将竣工的大坝,经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验。

工程竣工剪彩 工程竣工剪彩

□罗安会

在20世纪的特殊年代,江津为修建一处水利工程,用了20多年时间、调动民工4万多人,前赴后继,在偏僻的南部山区清溪沟村,建成了集环保、灌溉、发电、防洪、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水利工程。在当年的竣工大会上,工程指挥长说得掷地有声:“北有红旗渠,南有清溪沟。”

红旗渠已走入历史深处,而清溪沟的今天足以让人自豪。

(一)

干了3年,工程被迫搁浅

清溪沟海拔600多米,四周有茂密的森林、宽阔的湖面、清澈的湖水,丰富的水资源发源于贵州大娄山支脉的群山峻岭中,潺潺流水不断流入沟内,经綦河注入长江……这山清水秀之地,加持了“重庆市绿色示范村”“国家森林村”“国家水利风景区”,它的蝶变,源于清溪沟水库。

1958年底,当时的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成立指挥部,决定在清溪沟筑坝拦河、引水修渠,灌溉南部山区的良田沃土。于是,离清溪沟较近的几个乡镇蔡家、月沱、太平、紫云、李市,便成为试点地。

在计划经济年代,生活困难,民工们每天自带口粮6.2两,政府补贴3.8两,每天的生活标准是三角钱、一斤粮;每月配肉一斤、油半斤;出工算10个工分,拿回生产队同工同酬。当年的工分价格,均不到二角钱一天。

政府动员的力度很大,几个乡镇动员了上千民工,包括石匠、木匠、篾匠、泥水匠、铁匠……大家带着锄头、钢钎、大锤、箩篼等原始工具,扛着铺盖卷、谷草和生活用品,来到清溪沟安营扎寨,准备大干一场。

工程匆忙上马,住宿便成了问题。于是指挥部动员村民们腾出一部分房子,让给民工暂时居住。

老村支书戴智华回忆说,他家离清溪沟不到300米,那年他15岁,家里有5间瓦房,父母主动将堂屋腾出,让给紫云乡的20多个民工住。父亲将宽敞的堂屋分成两排地铺,铺上谷草垫上席子,就成了民工们的家。当年戴智华的家,一间屋子是母亲和俩姐姐住,另一间是父亲、弟弟和他住,厨房自家用,茅房成了公厕,20多个人在一起生活,极其不便。戴智华说:“特别是夏天,洗澡、用水、吃饭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时间一久,社员们意见很大。”

为缓解矛盾,指挥部后来搭建了工棚,逐步将民工搬出社员家。棚顶盖上牛毛毡,四周用木板或竹篾隔断,睡大通铺——冬冷夏热。

工程是重体力劳动,一斤粮吃一天,肚皮自然饿得快,哪来的力气修水库?接着又是三年自然灾害,人人饥肠辘辘,加上种种因素,干了3年后,工程被迫搁浅了。

(二)

工程再上马,实行军事化管理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清溪沟经四川省地县级水利和电力专家勘测后,决定重新修建一座国家级水库。

县委决定,由县里的二把手为指挥长,抽调一百多位精兵强将,实行军事化民兵建制管理:营长由区公所及镇领导担任,连长由公社(现乡镇)或大队民兵连长担任,排长则在民工中选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县里决定,对经费、粮食、副食品等民生问题统筹解决:参加工程建设的民工,每年轮换一批,每天自带口粮6.2两,由生产队划出全年的粮食,县里补6.8两,每天吃1斤半粮;肉、油按城镇标准供应,生活费提高一角钱,出勤工分回生产队统筹解决。

事隔19年后的1977年10月,清溪沟水利工程再一次拉开了帷幕。

(三)

场面壮观,4500人开进山沟

很快,江津县的7个中心区包括蔡家、永兴、龙门、李市、贾嗣、柏林、先锋,以及50多个公社(村)共调集4500位民工奔赴清溪沟,场面十分壮观。

清溪沟村面积50多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人。开山、采石、运输、修渠、筑坝……小山村顿时变得热火朝天。

天刚蒙蒙亮,军号声划破沉睡的清溪沟,钟声、哨声此起彼伏。“开饭啰!”大家蜂拥进食堂,一碗稀饭、两个馒头、几夹菜,风卷残云般吞下肚,民工们便带上工具向各自的工地走去……

现场的工种分得很细,包括石工、运输、采石、爆破、安装、技术组……由班排连落实具体任务:有修筑堤坝的,修水渠的,打穿洞的,架桥梁的,后勤物资保障的……任务十分繁重。

做工程,自然离不开水泥河沙。汽车不断从江津跑50多公里运到蔡家与复兴,再由人力从蔡家或复兴起运,每人搬运100斤物资,计工10分。

为活跃工地气氛,指挥部还办起了广播站和《清溪战报》,发动大家写稿。当时的先锋三连文书王术丰,写出稿件近百篇,至今他还收藏有《清溪战报》200余期,并引以为傲。

夏天的山沟里很热,夜晚万籁俱静,二三十人睡在大通铺上,不少人打着光胴胴,蚊子多睡不好觉,汗味、烟味在屋内弥漫开来,鼾声、梦呓声此起彼伏;冬天,天寒地冻,不少民工衣着单薄,有的还打着光脚板出工。为解决赤脚问题,指挥部要求连队学编草鞋、麻鞋,为没有鞋穿的民工解决了大问题。

民工们不光物质缺乏,精神生活也贫乏,能看上一场电影或一场宣传队演出,就算是打了一顿扎扎实实的精神“牙祭”。演出时人山人海,现场热闹状况堪比过年,当地的农民也纷纷跑来凑热闹,不过只能在广场四周观看。

坝坝电影和宣传队的演出很难得,不过好在工地广播站的大喇叭,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播着新闻和革命歌曲鼓舞士气。

(四)

山洪暴发,工地半夜惊魂

工程在顺利推进,但先锋区民兵营党组书记李德良发现,营里也存在不少问题,于是他向指挥部汇报,要求整顿营连班子;施工搞承包责任制;采取工分套饭票,当日兑现;开荒种菜,喂猪喂羊养鸡,改善民工生活。

指挥部很支持李德良的建议,很快在工地推广应用。回到营里,李德良大刀阔斧实行改革,并买回草帽、毛巾、胶鞋和牙膏牙刷等物品当奖品,将没在工地工作的民工饭票,分发给超产的民工吃,该办法果然很有效,民工们干劲由此倍增。

龙门营党委书记苏治才讲述了一件半夜惊魂的故事。一天凌晨3点,民工们正在梦中,指挥部的大喇叭突然呼喊:“下暴雨了,山洪暴发了!”室外,倾盆大雨裹挟着杂物从四面八方涌向清溪沟,苏治才披上雨衣冲出寝室高喊:“快,快!大家随我来,抢救基坑的搅拌机。”风雨交加中,营、连部的党员民工冲出寝室,消失在暴风雨中……苏治才等人跑到基坑时,见一群人正在基坑忙碌,在手电光映照下,发现原来是先锋营的李德良听到广播带着工友们跑来抢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宝贝疙瘩终被运到安全地带。

(五)

岩层塌方,工友倒在竣工前夕

不过,意外还是发生了。

永兴二连一排在沟渠隧洞内施工时,突发岩层塌方,班长高吼“快跑,塌方了”,听到吼声的民工夺路而逃,有跳崖摔伤的、有滚石砸伤的、也有被泥土掩埋的……不一会儿,指挥长来了,先锋、永兴、蔡家的救援人员赶到了,医疗人员也来了。隧洞内,被掩埋的有七八个人,大家紧急动手冒险刨人,有两个民工伤势严重,需要献血,民工们排队献血,最终挽救了两个工友的生命。

遗憾的是,还是有工友因故倒在了工程竣工前夕:当时,春节已快到了,李市连队决定让大家加班完成任务,好回家过年。当天夜里寒风凛冽,李市两岔村的周祥忠主动到桥体边缘刷灰浆,灯光忽明忽暗,他在搭建的支架上操作。快完工了,当他用砖刀挑起最后一铲灰浆涂抹时,突然脚下一空,“哎哟”一声,他从20多米高的地方掉进了水库里。工友们闻讯马上举着电筒和火把赶来找寻,连片的呼喊,却没有一点动静。第二天,大家才在水库里找到了这位为工程献出宝贵生命的27岁小伙子。

一天,龙门工地正在召开基坑回填现场会,一位老农挤进现场寻找指挥长。指挥长问啥事?老农握着他的手说:“我的大儿子在清溪沟上班生重病,送回龙门医院当天就死了,现安葬好了。我考虑再三,决定送二儿子来顶替他哥哥,继续他未完成的任务。”闻此,大家流泪了:“多么了不起的父亲!”

1984年5月,清溪沟水利工程正式竣工,水库总库容1638万立方米、配套设施渠道总长52公里、设计灌溉面积5.3万亩,灌区惠及现在的柏林、蔡家、嘉平、西湖镇,渠水为津南大地孕育了丰收的田野。

(作者系重庆江津区作协副主席 图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

英雄飘带

献给11位牺牲民工

今年入夏,我再次来到清溪沟村。

走在路上,阳光洒满山野,举目望去,村社水泥路直通到户,二层三层的洋房比比皆是,山前山后一片绿,难怪清溪沟村会成为“重庆市绿色示范村”。跨上大坝,只见“国家水利风景区”的金字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最让人感慨的,是大坝青石护栏上的“英雄飘带”浮雕,“飘带”是献给11位为修建水利工程而牺牲的民工的。

因为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与奉献,才有了清溪沟人如今的美好生活,也才有了清溪沟这颗熠熠生辉的津南明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水库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8 华勤技术 603296 --
  • 07-28 蓝箭电子 301348 --
  • 07-28 盟固利 301487 --
  • 07-25 民爆光电 301362 51.05
  • 07-25 华虹公司 688347 5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