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及国家稳定发展。近年来,我省瞄准提升产业安全和产业链韧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攀高逐新,已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毋庸讳言,江苏打造出一批产业“长板”,也存在不少“短板”。作为经济大省、全国经济发展“压舱石”,江苏如何取长补短守牢“安全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产业升级与转移,成为眼下的重中之重。
□ 本报记者 付奇 陈澄 王梦然
[ 隐患 ]
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
部分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过高
“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过高,一些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可能被“卡脖子”,是当前从全国到江苏,产业发展存在的最大“隐患”。面临极端情况时,我省在产业链备份、运行能力方面还有薄弱环节,亟待有针对性的“补短”“堵漏”。
工业母机,即高端机床,是世界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也是强化产业链韧性和提高供应链安全的基础性产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和消费市场,机床产值约占全球三成,但我国机床也面临“低端困境”。
“江苏是国内工业母机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但跟全国情况一致,中高端产品在结构、技术、研发等方面较制造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智能化成套加工设备开发能力不足,产业高端化亟需‘补强’。”苏州市副市长张桥表示。
产业链“全而不精”,就容易“受制于人”。科学仪器被称作“窥视世界原始信息数据源头的眼睛”,也恰是这双“眼睛”,卡住很多产业链的“脖子”。省人大财经委此前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总体上,我省高端芯片和高端检测仪器还主要依赖进口。
“高端检测仪器是一个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极高的行业。”无锡日联科技董事长刘骏介绍,公司花了整整20年,才攻克微焦X射线源“卡脖子”技术,为上千家国内客户提供了检测技术和高端仪器装备,并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但要在精密X射线智能检测的细分赛道上持续突破,仍然任重而道远。”他坦言。
一些产业链对外依存度究竟有多高?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部分细分领域已从“跟跑”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但在产业链上游,从研发到生产所使用的培养基、酶制剂等重要原材料,传感器、光电倍增管等关键零部件大多还需进口。
再看集成电路产业,从设计到材料,再到装备和制造,每个环节都高度依赖国外技术,特别是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几乎完全被国外垄断。
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子睿认为,既要“直面差距、奋起直追”,也要“讲究方法”,优先突破最紧急、最紧迫的难题。比如,以解决产业基础技术原理为目标,采取“一产业一政策”支持方式,加强重点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具有实战能力的集成攻关“战斗群”,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和产业链“保卫战”。
[ 升级 ]
“补”“延”“升”“建”,
分类强化产业链条竞争力
面对安全隐患和升级需求,如何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全省上下正围绕不同产业类型,分类探索提升。
短板产业补链——前文提到的工业母机产业,是扬州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产业链关联企业已达百家,国内金属成形机床制造10强企业中,有4家在扬州。
“立足产业高端化,我市发展工业母机产业坚持‘四链深度融合’——突出龙头骨干企业做强产业链,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做精创新链,加强要素支撑保障做优生态链,最后,建成高效能的政策链、服务链。”扬州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该市以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加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母机开票销售突破160亿元。
优势产业延链——作为医药产业大省,去年,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数达1493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尽管江苏药企已占据国内“第一梯队”,但出海依旧面临产品、临床试验、商业化等挑战。
“放眼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终究取决于两方面:创新与成本。”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钱红认为,江苏药企需与更多国内设备商、平台方合作,在全产业链上尤其是被“卡脖子”的上游区域,实现自主研发。
“要有效延长生物医药产业链,降低生物医药成本。”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建议,可参考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当国家补贴政策取消后,经过10多年韬光养晦——完善产业链条,国产化关键设备和耗材,实现技术迭代,大幅降低光伏产品成本,最终为产业争得创新和成本优势。
传统产业升链——一季度,受国际市场需求趋弱、订单转移以及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前3个月我省服装出口同比下降19.7%。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把眼光投向新兴市场,借助国内外跨境电商平台,加快在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和深耕。进入二季度,促消费政策措施进一步显效,江苏作为拥有完备产业链和高效供应链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的优势显现。“企业4月出口量约180万件,同比增长20%。”常熟一家外贸纺织企业负责人振奋地说,随着原材料价格稳定和开工率提高,订单已排到9月。
“服装行业尽管有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和逐步回暖的内销市场支撑,但必须持续推进行业‘智改数转’、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升级、价值链攀高、供应链优化,不断夯实产业稳定回升基础和发展韧性。”省服装协会相关人士分析说。
新兴产业建链——眼下,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上半场”——电动化已取得很大成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但芯片之痛、操作系统之痛、产业生态之痛依然存在,决定胜负的还是在“下半场”——汽车智能网联化。
有着中国一汽等三大央企背景的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已落户南京3年,“我们围绕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业务领域已攻克100多项核心技术。”来自东北的中汽创智CEO李丰军,见证了江苏大力培育车联网产业的决心,仅在江宁开发区,当地就引入福特新能源汽车总部、T3出行等研发平台和智能网联龙头企业,还引进140多家零部件“卫星”企业,逐步形成集总部、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 协作 ]
优化生产力布局,
推动重点产业有序转移、协同发展
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必须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特别是,从优化生产力布局的角度,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协同发展,坚持“以我为主”,为“双循环”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记者走进苏州的一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厂区里的数控机床正在加工金属零部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批零部件将会应用在下游的光伏产业上,客户是一家浙江的企业。“此前,生产这一类高精度零部件时,通常会采用国外高端数控机床,不过近几年,随着国内厂商技术提升,公司开始大批量采购国产设备。”该工作人员透露,这台设备就来自扬州企业亚威股份。
扬州企业生产的机床,在苏州加工出高精度零部件,再卖给浙江的光伏企业,后者生产的光伏产品,则面向全球销售。高端数控机床的产业升级,不仅依靠一家企业的突破,更得益于整个链条的高效运转。
“我们致力于满足中高端客户对高端金属成形机床日益增长的需求。去年,公司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营收同比增长22.68%。”亚威股份深耕金属板材加工领域多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新品的研发,正来自下游客户的信任与合作。
构建以国内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江苏有能力把产业门类多、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优势,凭“以我为主”的决心,转化为服务全国的效能。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去年年底,南京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链集聚提升项目新建工程正式开工,并配套建设研发中心,旨在推动数控机床技术的革新、普及与推广,助力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以我为主”并非搞内部小循环,过分强调本地全产业链完整性。近年来,江苏积极参与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并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避免产业重复建设与资源过度竞争。
早在2020年,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作为发起方之一,江苏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布局,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筑牢“底座”。去年5月,长三角首个国产技术算力中心——南京鲲鹏·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户南京江北新区,目前,这个“超级大脑”已服务对接超百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工智能企业和创新团队,为电磁仿真、生命健康、智慧育种等研究提供算力支持。
强化产业协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还需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升金融、人力等各要素支撑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比如,产业链将产品研发到生产和服务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资金链则能将不同环节的资金要素连接起来,形成彼此关联的“毛细血管”,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近日,国内无血清培养基领军企业上海倍谙基生物完成超3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来自江苏的毅达资本。一家上海的创新型企业,获得来自江苏的资本支持,毅达资本看中的,正是倍谙基打造国内领先的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无血清培养基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中心,这一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共同推动无血清培养基产品和技术的本土创新。
[ 竞合 ]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
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势在必行。
“当前,正处于全球‘生产力’加速重新布局的关键期,流动、转移是大势所趋。”江苏海阳锦纶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处负责人薛峰扎根外贸领域几十年,他以德国化工领域的“巨头”巴斯夫举例,去年巴斯夫投资100亿欧元,在广东湛江建厂,还要扩大与中石化共同运营的中国南京一体化基地,“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国内能源供应不会‘卡脖子’,这种稳定性正是国际‘巨头’最看重的要素之一。”
“放眼全球做生意”,是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的“硬道理”,跨国公司“走进来”,中国企业也要“走出去”。薛峰告诉记者,该公司产品位于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市场供给尼龙切片这种纺织业原材料。据他了解,与其公司合作的国内多家下游纺织企业,都有计划将工厂转移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原因有几点:相比国内,当前东南亚更具人力成本优势;企业想开拓版图进军欧美市场,工厂或企业分中心贴近消费市场,不仅能降低关税成本,还能及时洞悉客户需求。
布局海外不代表“产业流失”。江苏友富薄板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金属制品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生产食品罐、饮料罐等金属包装,去年出口值超1.8亿美元。公司外贸总监聂大信说,眼下公司高管已开启“全球飞”模式,计划在中东、东南亚、中南美等地区建设工厂,“客户越来越看重产地,我们希望产品能在‘出口地’实现制成、交付,一方面降低交付、运输等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争取更多合作。”他强调,国内工厂依然是企业“主阵地”,比如产品制成需9道工序,前8道都放在国内制造,最后一道工序转移至国外工厂生产。
“外贸企业需要用更大的视野、更广阔的布局,来应对当前的风险与挑战。”聂大信坦言,出口企业面临着全球“需求减弱”这一共性挑战,之前“不够卖”的产品如今“很难卖”,因此争取合作、降本增效已非企业“发展题”,而是“生存题”,这就需要主动布局全球市场,以更灵活的“腾挪”争取利润。同时,为更好地应对挑战,还需寻找新增长点,该企业今年将投入上亿元,建设一条汽车滤油器产线。
提升外贸企业竞争力,不仅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还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专家建议,外贸企业既可将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转向内销,有条件的外贸企业也可针对国际市场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瞄准本地化,培育新品牌。
“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不能坐在家里‘等订单’,必须主动、善于利用全球资源。”作为一名“外贸老兵”,在好孩子集团创始人宋郑还看来,真正站稳国际市场有两大关键:研发和设计。“好孩子”加大研发投入,在中国、德国和美国建立三大母市场,并在全球设立8个研发中心。公司还建立了面向全球的开放式“设计平台”,如今平台上活跃着120多位各国设计师,年均40—50件作品能落地为产品,赢得当地消费者青睐。
“在当前国际产业‘两头挤压’的态势下,江苏制造业更应加快在国际竞争中突围,构建以国内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韩剑认为,我省需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度参与新一轮数字化、绿色化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升和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稳定。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