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集群 强企业 锻造江苏产业竞争新优势

育集群 强企业 锻造江苏产业竞争新优势
2023年01月18日 09:33 江苏经济报

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洪姝翌 张韩虹

实体经济是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2022年,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讲话中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立省之基、强省之要。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3年重点工作中提 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如何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会内会外信心满满。

串珠成链 打造产业新支柱

坚守实体经济,江苏把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举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 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当我从报告中听到,我省去年又新增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到10个、居全国首位,感到 特别振奋。疫情反复,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压力,能取得这样的突破实属不易。”省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总裁助理王郢说。

王郢认为,制造业集群是实体经济的筋骨,串珠成链壮大制造产业集群,决定着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韧性。“在江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引进一家企业,形成一个园区,成就一个集群。这样的发展故事不断上演。”

“江苏是纺织服装业大省,产业基础好,底蕴深厚,连续36年产业总量全国第一。”身处这个行业中,省政协委员、江苏桐昆恒阳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伦备感自豪。“‘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纺织产业要保持全国领先优势,获得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于高端,更加重视苏北与苏南、苏中纺织产业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高端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比如宿迁市纺织产业规模已达600亿元;产业链条愈发齐全,盛虹、桐昆、恒力等大企业持续投资,与本土企业协力发展,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一大批在建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将达数千亿元规模……“苏北纺织产业几乎在‘一夜之间’迅速崛起,但赢得行业和市场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沈建伦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行业引导,比如统筹考虑能耗指标分配,对苏北地区利用效率高、发展较快的高端纺织项目给予倾斜;加快建设苏北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苏北建设大型纺织服装交易市场,打造一批知名产品交易集散地等。同时,为提升苏北纺织产业发展水平,他还希望相关部门对苏北新建的科技 含量高、引领性强的纺织项目或纺织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在苏北高校设立纺织相关专业,支持兴办培养纺织人才的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

精培细育 “小块头”有大能量

5年来,江苏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今年将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3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专精 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让“小块头”释放出大能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对于省人大代表、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歙眉而言,无疑是提振信心的积极信号。

“作为从高校走出来的创业者,我们一直将创新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每年将营收的10%以上投入研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此次省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企业2023年的发展指出了依靠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路径和方向。”如今,科远智慧已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胡歙眉认为,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并非一劳永逸,未来还要充分利用好所处优质赛道,抓住数字经济、 国产化替代和“双碳”绿色发展赋予的机遇,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攻关更多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以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为基础,积极拓深应用领域,为制造业、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提供更多助力。

我省各地紧扣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聚焦细分领域,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2022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望达2600家。虽然我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氛围浓厚,但企业数量排名与江苏创新水平不相符,产业创新发展的空间有待提升。民盟江苏省委会在《关于提升精 准服务能力,引领我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集体提案中提出:“应强化区域协同,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深度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加速推进长三角科技、人才、项目等资源向我省集聚。始终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支持有发展潜力的规模工业企业与行业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发展攻关联盟。”

数实融合 点燃经济新引擎

近年来,江苏大地数字经济风起云涌,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我省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对此,省人大代表、徐州江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臣华表示,“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了!”

“目前许多煤矿井下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矿工劳动强度大,煤矿用人数量多、成本高、用人难。”李臣华表示,煤矿开采的“少人化、无人化”是未来不可逆的趋势,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已是煤炭生产的迫切要求。江煤科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传感器的实体企业,有信心为矿山安全保驾护航,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投入1.3亿元,研发生产煤矿智能化辅助运输单轨吊,去年9月份全面投产,当年实现单轨吊产 品销售收入8000万元,计划3年内超5亿元,使单轨吊产品成为企业下一步转型发展的开始和重要增长点。”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建设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省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唐敦兵建议,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制定“场景应用清单”,提升供给精准性。在制造业领域,可结合“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每年选择或聚焦10个优势产业链,制定各产业链“场景应用清单”和系统化设计方案,从而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在服务业领域,要积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线下场景的线上化建设,不断拓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时空服务边界,打造一批生活性服务业的“线上品牌”,同时以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为核心,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31 阿莱德 301419 --
  • 01-30 裕太微 688515 --
  • 01-30 湖南裕能 301358 --
  • 01-18 格力博 301260 30.85
  • 01-18 凌玮科技 301373 33.7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