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可以下行 “躺平”不是宿命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谋“突围”

周期可以下行 “躺平”不是宿命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谋“突围”
2022年11月29日 10:13 金融时报

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为顺周期行业,银行的业绩真能穿透经济周期吗?

  近日,一项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的策略,正在由浙商银行顶层着手设计布局,用以对抗行业周期困境,引发业界关注。

  根据这一策略,浙商银行提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一流经营体系,未来几年弱敏感资产营收在其总营收的占比将提升到40%至50%。

  事实上,为保持银行经营节奏,推动自身发展与社会效益协调增长,驾驭周期一直是中外银行家们追求的目标。而了解浙商银行经营模式蝶变的市场分析人士评价称,这不仅将为银行提升前所未有的风险抵御能力,还将进一步转变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实际上,自依赖息差实现增长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就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的顺周期思维模式,根据自身禀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而这正在帮助它们穿透周期迷雾、走出困局。

  冲破“螺旋”路在何方

  众所周知,作为顺周期性行业,银行经营业绩往往与经济周期同频变动。尤其在疫情冲击下,近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盈利增速随之下探也在情理之中。据统计,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已由疫情前2019年末的10.96%降至9.32%的历史低点。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低迷导致银行风险加大、盈利下降,而畏险情绪又令银行信贷收缩加剧实体企业困境……这种螺旋式下行的规律,真的无法打破吗?

  “对银行盈利能力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要全面辩证看待。”谈及经济周期对银行业绩的影响,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认为,一方面,尽管在实体企业盈利增速下行背景下,银行机构盈利增速似乎没有理由“逆向而行”,但另一方面,与其他行业不同,银行机构盈利增速越保持稳定,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在‘金融加速器’‘乘数效应’等作用下,金融机构经营不善甚至出现倒闭时将放大经济周期冲击。特别是一些资本补充主要依赖盈利留存的中小金融机构,如果盈利增速过快下滑甚至为负,这些机构不仅难以继续扩大信贷规模,而且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李佩珈说。

  此前,农行董事长谷澍曾直言:“如果经济下行时,银行简单地收缩贷款,宏观经济最后没搞好,银行自身的微观审慎实际上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2019年9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召开会议,要求金融机构克服顺周期思维,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而成果也有目共睹:为稳住经济大盘,银行一方面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帮助企业延续资金链条。2020年至2022年的3年间,每年新增信贷规模接近20万亿元,远超疫情前3年水平。另一方面,银行大幅降低贷款利率,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今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4.34%的历史最低水平。

  不过,毋庸置疑,作为顺周期行业,银行业资产质量、信贷需求、存款吸收等资产负债业务面临着经济形势转变的直接冲击。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盈利能力仍将持续承压。

  那么,作为经济运行的血脉,银行真的能对抗周期、穿越周期吗?

  记者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随着同质化经营日益被差异化经营所取代,处在激烈竞争中的各家银行,纷纷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价值发展”,以谋求破解之法。

  “弱敏感资产”策略的启示

  事实上,在经济运行中,作为分配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银行虽然不可能真正意义上从周期中抽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去顺从“宿命”。

  浙商银行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所谓“弱敏感资产”策略,简单说,就是适当降低强周期、低景气度行业的授信资产配置,提升弱周期、高景气度行业的授信资产占比,择优支持强周期、高景气度行业,审慎介入弱周期、低景气度行业。

  对此,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表示,“这一转变的初衷,是想在经济好的时候,银行经营也很好,但不追求最好;在经济较差时,经营状况不至于很差。浙商银行要追求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平稳发展。”

  据悉,浙商银行依据客户基础和风险、资本、收益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标准,将银行资产划分为不敏感资产、强敏感资产、弱敏感资产三大部分。其中,弱敏感资产包含小额分散资产、弱周期行业资产和客户服务总量。

  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额、分散资产包括供应链金融、单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贷款以及信用卡、个人住房按揭、个人消费贷等,服务于零售、私行、小微等客户。弱周期行业资产则是指与经济周期相关性较弱的行业资产,如农林牧渔业、公用设施、信息传输、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资产。

  在上述策略引导下,今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符合“小额、分散”特征的业务势头良好。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为2674.31亿元,较年初增加308.78亿元,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供应链融资业务余额为726.96亿元,增幅171.34%。

  通过布局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浙商银行一方面加快实现内生式增长,从而打开了多元化营收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调整资产布局、抵御市场风险,平滑周期对业绩的影响。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15.37亿元,同比增长9.07%,较前两季度有明显提升。

  “在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布局完成后,银行将更容易获取低息稳定的负债,与客户的互惠关系也将更长久稳定。”在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看来,从客户结构、负债结构上改变,这正是“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的意义所在。

  “慢增长≠低估值”重塑服务方式

  不难看出,“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实际上与国家部署推动绿色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等方向不谋而合。市场人士分析,这些行业基本面及新增长点正在蓬勃发展,未来估值水平还将显著提升。

  事实表明,慢增长并不等于低估值。有规模护城河支撑的慢增长,才更有可能完成跨越周期的使命,获得滚雪球一般的复利效应。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今年以来,各家银行加快提升业务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的契合度,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航道作为金融服务的主战场。

  权威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业贷款投放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制造业贷款新增4.2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3.8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

  更重要的是,做好每一份“小额、分散”业务,聚沙成塔,形成更可持续、更少受经济周期影响的服务模式,不仅能缓解末端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和不够优质的问题,而且当“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不断占据主流,将不仅为银行提升前所未有的风险抵御能力,还将进一步转变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

  多家受访银行机构告诉记者,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无可替代的手段。各行通过提高数字化供给能力、生态化链接能力,一方面实现服务实体经济路径和方式的不断拓展;另一方面也助力银行自身在经济下行周期突出重围。

  今年4月,浙商银行在浙江杭州临平综合金融服务示范区上线“金服宝·小微”,以数字化手段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财税、人力、法务、融资等整合服务工具,深化金融顾问制度建设,服务客户数超2.9万户。

  依托大数据,兴业银行创新推出“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实现对科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精准画像,累计审批金额超过1万亿元;此外,加快构建数字兴业,该行前三季度成本收入比较去年同期增加近4个百分点。

  数字化转型作为科技与业务融合的催化剂,助力各家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了提质、增效、降本与创新。而正如中国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史晨阳所说,“如果我们的数字化可以为业务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并提升业务价值和科技创新能力,那迎接我们的一定是机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9 绿亨科技 870866 8
  • 11-29 欧普泰 836414 24.98
  • 11-29 长盈通 688143 35.67
  • 11-29 美腾科技 688420 48.96
  • 11-29 晶品特装 688084 60.9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