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让人根据我悲痛的程度,来猜测你的伟大 | 一周新书推荐

仅让人根据我悲痛的程度,来猜测你的伟大 | 一周新书推荐
2021年11月15日 11:00 界面新闻
图片来源:图虫图片来源:图虫

《悼念集》

[英]丁尼生 著  张定浩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10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其诗作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形式完美。这部《悼念集》是他的代表作,由131首诗组成,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悼念集》出版后大获好评,丁尼生也因此成为国民诗人,并接替华兹华斯继任桂冠诗人。T.S.艾略特评价《悼念集》是“一部日记式的整体,一部由一个男人的自白浓缩而成的日记”。

《悼念集》哀悼的对象是丁尼生在大学时期的好友,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勒姆。两人不仅在写作上互相欣赏,志同道合,哈勒姆还与丁尼生的妹妹订立了婚约。遗憾的是,哈勒姆因突发脑溢血英年早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未再出版作品。《悼念集》中的诗歌陆续写于哈勒姆去世后的十余年间,“在我用来自我安慰的诗行里,我不表达对你的赞美,仅让人根据我悲痛的程度,来猜测你的伟大。”《悼念集》不仅是对逝者的伤怀,也记录了作家本人从自我怀疑到坚定信念的心境变化。

《唯一的故事》

[英]朱利安·巴恩斯 著  郭国良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10

《唯一的故事》是布克奖得主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新作,故事雏形来源于他的另一部小说《终结的感觉》。《终结的感觉》主要的感情线是在年轻男性和年长女性之间展开,但是巴恩斯并没有告知读者这段感情是如何发生的。《唯一的故事》中的爱情正是当年《终结的感觉》里没有详细描绘、留给读者揣测的故事。在这份情感纪实中,巴恩斯打破了线性叙事的惯例,时而充满激情地回忆,时而抽离冷漠地思考,构建起了时间、记忆与真相之间的张力。

本书也是全新装帧打造的“巴恩斯作品”系列之一,同时推出的还有《终结的感觉》《福楼拜的鹦鹉》《10 1/2章世界史》等。人物传记《穿红外套的男子》及文学评论集《透过窗子》也将于随后推出。

《那间街角的茶铺》

王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10

在一个城市中,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和城市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就是一个城市性格的展示。在历史学者王笛看来,茶铺就是成都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舞台,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从交易市场到娱乐舞台等几乎所有的街头空间的功能。《那间街角的茶铺》讲述的是1900-1950年近代成都和茶铺的故事,王笛跳出了一般非虚构历史读物书写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将焦点放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上,诠释出“成都是个大茶铺,茶铺是个小成都”。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William Rowe)曾在《汉口》一书中将中国的茶馆与早期近代欧洲城市的咖啡馆类比,认为人们去这些地方并不是寻求保持隐私,而是享受无拘束的闲聊。但本书让我们看到,成都茶铺所扮演的社会、文化角色比西方类似的空间更为复杂。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工作的场所和地方政治的舞台。书中还讨论了公共生活中的性别问题,从茶铺看戏的女客以及女招待等的故事里,读者也可以看到近代女性所遭受的歧视以及她们的抗争。

《留守者:美国乡村的衰落与愤怒》

[美]罗伯特·伍斯诺 著  卢屹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1-11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乡村地区的投票出人意料地对选举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62%的选票投给了特朗普。相比之下,特朗普在城郊得到的票数是50%,而在城市得到的票数只有35%。本书作者、美国社会学学者罗伯特·伍斯诺认为,美国城乡分裂正在日益加深。正如诸多媒体看到的,乡村居民“对人口庞大的大城市里的大机构、大政府抱有怀疑态度”。事实上,乡村地区在种族上、文化上是孤立的,而城市则是国际化、多元化的。

是什么引燃了美国乡村人对联邦政府的怒火?伍斯诺历时十年,深入数百个乡村调研后发现,美国乡村人的内心愤慨是忧虑和愤怒的结合体。忧虑在于小镇生活方式正在消失,愤怒在于它们已经深陷重围。不了解美国乡村人对于其社区的忠诚,就无法理解这种愤慨。他们愤怒的根源更多不是经济上的顾虑,而是不满华盛顿政府远离乡村社会结构却对之横加干涉。正如美国其他地区一样,乡村生活也是复杂的,只有努力通过当地人的视角看世界,才能对乡村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做出审慎评价。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袁一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10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袁一丹注意到,鲁迅在《热风·题记》中认为:“五四”以后,之前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叫“新文化运动”,后来又把这个名目“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按鲁迅的说法,《新青年》与当时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不是一回事。

《新青年》提出的“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什么关系?“五四”与“新文化”又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袁一丹通过考察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态发现,至少在1920年代前期,《新青年》同人普遍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在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之外“另起”的事业。“新文化运动”一词出现在“五四”以后,即1919年下半年。本书试图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作者通过对历史概念的词源学考辨,对经典文献的拆解与重构,以及对个人前史的打捞与修复,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进而重估新文化的价值内核。

《色:彩书一种——1993年6月》

[英] 德里克·贾曼 著  江文宇 译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0

英国电影导演德里克·贾曼一生拍有多部艺术影片,他的辞世之作《蓝》在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完成制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片没有活动的影像,没有剪辑,从头到尾银幕上只有一片蓝色,与诗性的背景音乐和贾曼深沉的自白融合在一起。蓝色或许表达了贾曼对于死亡的感受,他曾说:“蓝,一扇开往灵魂的门,一种无尽的可能性成为有形。”除拍摄电影外,他还是一名画家、作家以及园丁,色彩可以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本《色》是贾曼在身患重病期间写下的艺术随笔。他穿梭于牛顿、达·芬奇、维特根斯坦等古今艺术家、哲人的梦境,追溯了关于色彩的文化史,又将每种颜色的意涵与个人记忆串联起来,字句间充满诗意与想象力。尽管这是一本讨论色彩的书,书中却没有一张彩色照片,因为贾曼担心“那将沦为禁锢色彩的徒劳”——“我如何才能确信打印机能再现我想要的浓淡?我更喜欢色彩飘起来,在你们头脑中飞行。”

《他人的自私:论自恋恐慌》

[美]克里斯汀·邓贝克 著  金玲 译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21-09

坏男友、杀人犯、千禧一代……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本书作者注意到,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有自恋的倾向,有些则被确诊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和言论,执迷于关注量、粉丝量的增加等,甚至巴不得泄露自己的隐私来获取他人的注目。相关研究显示,这种现象在千禧年代出生的人群中十分普遍,它本质上反映了现代人的自恋主义倾向。

在书中,作者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实例以及大众文化中的流行现象,探讨自恋主义如何危害了人们的爱情、友谊和家庭关系。书中不仅含有大量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专业性评论,还回顾了文化史上自恋这一概念的发展,以及自恋主义和其他异常心理与大众亚文化的关系,如同性恋、恋物癖、偷窥欲、哥特文化、伤情文化等。

《外科的诞生:从文艺复兴到移植手术革命》

[美] 大卫·施耐德 著  张宁 译

新思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 2021-09

全世界每年的植入手术数以百万计,这在一个世纪前是不可想象的。虽然人们在19世纪中叶就发现了首个麻醉药,但手术在当时仍然极其危险。后来,医学家和科学家证明了微生物是患者感染的原因,这一知识引发了外科医学的变革,同时还有一系列的发明出现,如聚合物、晶体管、现代合金技术、抗生素……私人医疗保险和医保制度也得以建立,共同促使现代外科医学达到现在的水平。

如今,人们对关节置换、心脏支架、晶状体手术和神经外科分流术等植入手术已经不再陌生,但从业多年的专家大卫·施耐德看到,很多人包括一些外科医生在内,对外科医学的发展史并不了解。他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寻找一种叙事,将那些为外科医学的诞生打下基础的重大突破编织在一起,解释“我们如何走到今天”。21世纪的外科医生不仅可以用奇迹般的手段修复、重建生命,甚至还在重新构想人类。未来的手术将如何利用“新零件”重塑我们的身体,改造我们的功能,也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17 永安期货 600927 --
  • 11-17 金钟股份 301133 --
  • 11-17 华塑股份 600935 --
  • 11-16 云路股份 688190 46.63
  • 11-15 海力风电 301155 60.6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