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讲座︱贾珺:林徽因与北京古城
农历四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主编贾珺老师在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讲座中,为读者朋友分享了“林徽因与北京古城”的故事。以下是这次分享的内容整理。
讲述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才女林徽因先生的故事,从“林徽因与北京古城”这个角度,可能能够更好地回顾这位杰出女性伟大的一生。
讲到林徽因,我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年轻的朋友都非常喜欢她。可以说,在民国时期所有名人当中,林先生是最具有网红气质的一位,历久弥新,一直是大家特别关注的。我们今天抛开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不说,可以认真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一下这位了不起的学界前辈到底有哪些真正的成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林先生并不很长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三个时段都是在北京这座古城度过的。林先生大部分的学术著作,还有艺术作品,都和北京这座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她晚年为了保护这个古城,用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力量。
林先生一生中最主要的贡献体现在三个领域:建筑、文学、美术,所以我们今天更多是从建筑学家、文学家和美术家的角度来回顾林先生以及她和北京古城之间的因缘。
林徽因先生的祖籍是福建省的福州,但并没有在福建怎么生活过。她出生在浙江杭州,后来纪念她的雕塑作品就放在西湖边上,因为那是她出生地和童年生长的地方。
第一个阶段
林徽因先生在杭州度过童年之后也短暂地随家庭在天津、上海住过。在她十岁左右这一年,因为父亲到北洋政府任职,全家一起迁到了北京,由此开始了她在北京生活三个时段里面的第一个阶段。
1920年,16岁的林徽音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入圣玛丽学院,次年认识徐志摩
1922年,18岁的林徽音开始与梁思成恋爱
1923年,林徽音为《北京晨报》五周年设计的增刊封面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20岁的林徽音参与接待
1924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主演泰戈尔诗剧《齐德拉》,林徽因扮演齐德拉公主,徐志摩饰爱神,林长民饰寿神
1927年,23岁的林徽因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
1928年3月,24岁的林徽音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第二个阶段
到了1931年年初,林先生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她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不再回沈阳。从1931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之间,她在北平度过了生命中第二段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她一生当中学术和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这座四合院的正房被改造成一座中西合并的大客厅,这也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太太的客厅”。因为林徽因先生比较好客,经常用这个地方来接待北平文化界的人士,引起舆论很大的关注。他们原本的好朋友冰心女士写了一篇讽刺的小说,把这个客厅称之为“我们太太的客厅”,似乎这个客厅的女主人是一个特别虚荣无聊的角色。实际情况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跟朋友聚会毕竟是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有一次,更多的时候,这个客厅就是他们全家人生活的一个场所,同时也是梁林两位前辈工作的地方。从照片里面可以看到,里面的陈设是非常具有中西方合璧色彩的。这里面既有西式的沙发和写字台,又有中式的木头椅子和书架。林先生的文学创作,都是在这个客厅里面完成的。这座建筑大约在十几年前被一家房地产公司拆掉了,非常可惜。
接下来,我们要再一次说到协和医学院的那座礼堂。有一次,林徽因约好了要在这个礼堂为驻华的外国友人做一个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讲座。当时徐志摩在南方工作,专门搭乘一个运邮件的飞机匆匆地赶过来听这次讲演。非常不幸,飞机中途失事,遇难了。所以这个建筑可以说是林徽因先生和徐志摩交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者。1932年的时候,林徽因先生的儿子梁从诫出生了。林先生为儿子写了一首《人间四月天》,表达出非常温暖的气息。
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1931年11月19日,林徽音在此用英语为驻华使节举办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讲座,徐志摩搭乘飞机从南京赶来旁听,不幸坠亡
值得一说的是林徽因先生绝对不是一直躲在客厅里面和朋友谈笑风生的太太。她在北平生活期间经常和梁思成先生以及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走出这座古城,去到很多偏远的地方,特别是山西省,寻访、测绘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这个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但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除了山西,他们还去过河北、山东、河南,包括南方的浙江、江苏等地。这里面有很多震惊世界的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同一天,他们这个团队发现了中国唐代木结构的建筑遗物——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
梁、林两位都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的核心成员,林先生的大部分论著都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这本杂志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论文作品是梁林夫妻联合署名的,少数的几篇是林先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每一篇的分量都特别重。
1932年,林徽音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在梁林两位合作的论文当中,最重要的是《平郊建筑杂录》。平就是北平,也就是指北京郊区的古建筑。他们当时寻访北京郊区众多的历史遗迹之后联合署名完成了这篇文章,从文字本身来看应该出自于林先生的手笔。里边特别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建筑意”,这个意是“意识”的“意”。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建筑的全新认识。“建筑意”和我们说的诗意画意相类似,也就是说,当我们去开拓建筑的时候,除了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还会有很多别的联想,特别是会想到这些建筑所经过的那些沧桑的往事,以及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意象,把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就会使得建筑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妻另一篇很重要的学术文章,由北平一座很重要的古建筑、辽代的天宁寺塔谈到了怎么去鉴定建筑年代的问题。当时有画家说天宁寺塔是隋代建筑,梁先生、林先生从建筑科学的角度对这个事情做了澄清,同时又提出了鉴别建筑年代的科学程序。
当时中国营造学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早期的建筑身上,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建筑,而北平的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包括梁林二位在内,前辈们对北平古建筑的考察反而相对比较少,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说,他们夫妻俩就一起参与过天坛还有其他一些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林徽因先生和助手还曾经去测绘研究过北海的一组古建筑。
就在他们发现佛光寺大殿之后不久,北平沦陷了。之后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全家,还有其他一些学者被迫离开了这座古都,南下避难。他们到过很多地方,也去过昆明,辗转反复,在1939年来到了四川宜宾的李庄。
第三个阶段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历史出现新的转折点。1946年,梁思成先生应清华大学的邀请回到当时的北平,为母校重新创办一个建筑系。他们夫妻俩终于离开了四川回到了古都,林徽因先生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三个重要的阶段。
1948年,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制定《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除了国徽之外,梁先生林先生夫妻另外一件在北京留下来的杰作,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梁先生负责整个纪念碑的总体设计,而其中的纹饰部分主要是林徽因先生率领助手完成。
因为身体健康的关系,林先生没有办法像一般的老师那样正规地去课堂上给学生讲课,她更多时候是通过指导研究生和参加讨论的方式来带学生,但是依然通过她个人的努力,给当时新创办的清华建筑系以极大的支持。
1951-1952年,林徽因在《新观察》发表《我们的首都》系列科普文章
1950年,林徽因主持恢复景泰蓝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首都的职能和规划,以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希望能够把北京古城更完整、更好地留存给后人。这从当年梁先生和林先生编全国文物建筑目录就能看出,他们特别强调对北京古城要加强保护,尽量不要破坏,后来又进一步参与编撰全国文物单位的保护条例和相关名单。
1954年,林先生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北京市的人代会,在会上撑着自己的病体慷慨陈词,她为北京古城的保护做最后一次演讲。
最后
八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从北京古城这个地理坐标点来回顾林先生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们会发现林先生的一生其实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客厅里的太太那么简单地度过去的,她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职业女性。她的一生是20世纪女性如何自我实现的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林先生留下这些建筑的研究论述、设计作品,还有文学创作和美术创作,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