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阁: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银行业总体健康

2014年03月22日 14:53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于3月22日-24日在钓鱼台举行。上图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透视政府债务风险》主题论坛发言。(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于3月22日-24日在钓鱼台举行。上图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透视政府债务风险》主题论坛发言。(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新浪财经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于3月22日-24日在钓鱼台举行。上图为申银万国[微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透视政府债务风险》主题论坛发言。

  以下是李剑阁发言实录:

  李剑阁:谢谢大家。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政府的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审计署去年对中国各级政府的债务做了摸底的调查,到了2013年6月末,全部政府性的债务总额是30.3万亿,其中中央是12.4万亿,地方债务是17.9万亿。

  这个债务水平和年底的GDP相比是占整个GDP的53.2%,刚才提到日本和美国国家的债务水平远远高于我们国家,从百分比来看,中国的债务总体风险是可控的,并不是外界宣扬的那么严重。当然问题也是有的,主要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第一、去年的后半年增长了9%,债务主要是来自于地方政府。

  第二、债务水平我们政府是完全有经验可以证明而且可以借鉴是可以处理好的。回忆一下1999年中国四大专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当时的债务水平非常高,有学者说技术上比较破产。到了2000年中央政府果断了剥离了不良资产14000亿,当年的财政收入才13000亿,也就是说一次性剥离银行的债务超过了当年的财政收入,这个数字当时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是事实证明我们这件事做得非常好。后来随着商业银行的上市四家银行很健康,并且在2008年以后由于别的国家金融危机,我们四大银行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名列前茅的银行,这说明我们是有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来处理好这件事。

  当时14000亿,我们的贷款总规模是10万亿。大家都担心政府的债务最后风险出现在银行,我想说政府的债务能控制,如果波及到银行这个风险也是完全能够控制。当时的贷款规模是10万亿,现在是120万亿左右,所以这个比例对现在的规模来说并不比当年更大,而四大银行经营状况比过去更加稳定。这几年已经对曾经出现的坏帐做了150%到200%的拨备,所以整个银行总体上是健康的。

  第三、政府有能力而且有手段来解决现在存在的债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2012年底中国政府总的净资产达到52万亿的水平。而总资产大概是两倍于GDP,GDP2012年是52万亿,一百亿的总资产,对于总资产的水平来说,债务比例也是比较低的。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通过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角度的转移,甚至于出售国有资产来改善公司的治理,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源来解决它的债务问题。到了2010年国有资产大概是22万多亿,资源性的资产在2011年是67万亿,但是包括土地和矿产等等。这么多的资产去这些债务是完全有能力的。

  最后我想说一点,其实大家在关注政府债务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企业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因为最近出现的支付危机,这些企业是资不抵债的,政府的资产很健康,但是企业却是会有一些企业资不抵债导致市场上的违约。

  《金融时报》最近有一篇文章,如果说中国的金融行业金融企业出现违约出现雷曼的状况还言之过早,我认为企业虽然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打消刚性支付旧的做法,让市场约束更加强,企业的债务也不会带来信托性的风险。谢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我国将出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高考模式
  • 体育杜兰特51分+1.7秒准绝杀 詹皇15分热火胜
  • 娱乐马伊琍微博说漏嘴 松口承认二胎是女儿
  • 财经惠州已成鬼城 政府人士称还得继续卖地
  • 科技四大行下调手机端购买网络金融产品额度
  • 博客实拍:彭丽媛陪同米歇尔夫人参观故宫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三男生晚自习时跳楼 家长称被校方逼死
  • 黄祖斌:唱空中国需要最基本的智慧
  • 王本国:IPO梦魇不改强者恒强的风格
  • 谢百三:优先股谁要呢?多是昙花一现
  • 淘气天尊:优先股试点并非天大利好
  • 徐文明:绝地反击 看多时机仍没到
  • 钮文新:结构调整将导致中国经济脱轨
  • 张化桥:咱们的财富在哪里?
  • 沙黾农:我的10条救市建议
  • 叶檀:以小崩盘扼制大崩溃
  • 徐斌:限制大城市规模的规划注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