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贷”打乱了节奏

“停贷”打乱了节奏
2022年08月03日 10:44 苗头

这是一份“干货满满”的会议纪要。

文件显示,它源自今年1-7月全国销售排名前10的某民营房企,与投资人的一次内部交流活动。

时间是2022年7月21日。

面对投资人各种提问,该房企有关人士坦诚以对。

这样的坦诚,让苗头有些犹豫,因为如果把全部内容公开,我生怕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只摘录涉及市场话题的内容,同时隐去该公司名称和些许敏感内容,做一次基本保持原貌的推送。

该房企人士认为,市场回暖需要时间,而有的已经暴雷的同行以为自己只是短期流动性问题,资产还是好的资产,不愿意“贱卖”。

他有些困惑:现在民生问题给你定性了,道德问题给你定性了,该你低头的为什么还不低头呢?

如果7月份的销售数据不好,他认为会带来进一步释放政策的契机,有的政策可能会变得更加坚定,向前走。

至于还能出什么政策,该人士判断,还可以放松购房资格、首付比例、放开“认贷”。

01市场只剩下国企也撑不起来

不用看国企、民企,看基本盘就行。这个市场只剩下国企也撑不起来。

政府和银行还是希望市场多样化而且民企也不可能只剩下我们一家。现在政府也很着急,出各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大家觉得地方政府的这些动作不是大动作。

这些动作在我们看来都已经分解下去了。比如咸阳推出“一个科室帮扶一家房企”的政策。还有银保监也出来说话了。我觉得最终还是可以解决的。

现在压力在于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大家对数字的解读也都不一样。有的会把一些延期交付的项目直接算到“烂尾楼”里去。其实这两者没有关系,轻微疫情会影响交付,那它就“烂尾”了吗?

并不是这样。我觉得更多的是情绪的释放,包括这一轮的“停贷告知书”,他们是真的不打算交贷款了吗?我觉得也不是,他们的目的还是希望在政府的协助下,开发商将楼赶紧交付。已经没有工作了,投入了那么多,开发商还不交房,那肯定是会闹的。

有投资者问,你们的投资强度什么时候会上来?据说现在只限定在11个城市去做投资,这个范围什么时候会打开?

该头部房企人士回复称,我们没有只限定11个城市,30个城市我们都在看。

今年上半年,我们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买了17块地,在民营房企里算很多的了,但是,国企冲得更猛。我觉得都是有周期的,去年上半年也是国企冲得猛,但下半年它们也不太买了。

不要觉得好像上半年没买的地,下半年就没了,这种认识很危险,我们反正跟着自己的头寸和销售走。以前销售有起势的时候,大家都会出来抢地,但我觉得今年下半年包括明年不会有这种情况了,基本上能玩的人很少,所以土地市场大把机会

而且,今年上半年的土地供应相对来说也是有限的,地方政府也看到能买地的企业比较少,所以它有一些地也没有供出来。供出来的地流拍了,造成负面影响更大。很多地块都是“勾地”,开发商有意愿拿,才拿出来的。

02 这时候别想什么弯道超车了

有投资者问“总部的现金流怎么样”时,该房企回答称,我们都会保持根据现金回流去制定投资策略。

现金回流来自销售和租金,现金流出则有一些固定的支出,如供应商的交付、人员与税金等费用。再去看资金的头寸,然后制定花费和买地的投资量,同时手里也要保存一些资金头寸。

在市场情况没有那么紧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去衡量头寸。现在市场比较多变,我们每个月都会去做压力测试。

上半年能看到,买地特别不景气,基本上成交金额跟去年上半年相比大幅缩减。

这个时候也别想什么弯道超车了,最重要的是公司有安全的头寸和现金来应对波动。当你想提前还款,想去做一些回购动作的时候,手上还有钱,就不会把自己憋死。

有投资者问,现在拿地谨慎是希望以后财务弹性更大吗?是不是也在考虑平衡投资?

该头部房企人士回复称,我们投资给多少钱,就能花多少钱。

两三年前市场收购比较兴盛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在问我们,包括我们内部也有很多声音,让我们多放一点负债率,多放点钱去做投资,甚至也有内部的声音说我买到一块地,也要给期权激励。

我们的CFO说,从来都只听说赚钱给激励,没听说过花钱给激励的。这个端口我们把握得挺严的。

现在确实是资金比较有限,这会倒逼我们内部的团队对于投资的精准闭环,实施得更加严密。

市场好的时候,如果全年买100块地,可能80块能做出利润,另外20块不行的话,全盘也能托起来。但是现在只要是有一块或者是几块不行,投资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我们要求每一块地的投入都要有能够确定的去化率,这也是今年上半年资金很少,但是我们更加聚焦在二线城市如重庆、成都、合肥拿地的原因。

我们在北京也拿地了,但是它周转得很快。现在能拿地的民营企业没几个了,远远赶不上政府想要的供应。政府都是求着你来买,给你这样的支付条件,或者那样的规划条件,希望你来买。

今年下半年,大家可能都想拿地,但想拿的人能不能出来也是个问题。去年也是这样的想法,大家都抢,我们说不着急,没有人听我们的,还在问我们为什么买得那么少。

现在拿地的支付条件放宽到什么程度呢?

以前在一线城市或者是一些强二线城市,要求是一个月支付,现在的话,首付款两个月、三个月都有,保证金的比例也在降低。

要求全款支付的地,原来要求是一个月内,现在都有协商的余地,大概两三个月。

有投资者问,现在市场特别看销售跟拿地,基本股价跟销售反弹和拿地强度成正比。想请教一下,现在除了你们,还有哪些全国性的民营房企还能转得动?

“转得动的上交所已经背书了,就是那5家。“该房企人士称。

“碧桂园是可以转得动的,但是如果出现恶意踩踏,那就没办法了。这一轮就是这样的。这个问题监管部门几个月前就问过。”

有一个周末我们接到上交所通知,说临时可以用CDS 等信用保护工具去发债,其他4家公司(碧桂园、美的置业、新城、旭辉)也接到了这个通知。

在那个周末之前的周五,有关部门就找我们这些民企和国企开会,主要是想听一下公司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所以才有现在比较坚挺的民企名单。

当时有人关注发债量过少的问题,说发债才5个亿,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几家能说明什么问题?

我觉得还是能说明很多问题的。我们刚刚发完债,上交所让我们5家去开一个会,后来发现这个会是很有必要的。上交所的领导也出来说话了。这个会释放的信号要多于发债本身,参加这个会表明你就是一个示范公司,你这个做法是被政府给予允许的。

之前受市场情绪感染,这几家公司的股债等都受到影响,但是政府通过这次会告诉大家,这几家公司没事。我觉得当时是想释放这样一个信号。

03 “停贷”打乱了节奏

他认为,通过这几轮跟政府的沟通,以及政府释放出来的政策,可以感觉到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划。

“当时,政府觉得三四个月之后市场会回暖,我们算了一下,三四个月之后不是要开大会了嘛,可能就是开会之前市场要回暖,所以他们五六月份放了一波政策。三季度如果感觉市场还是淡季的话,也有进一步的空间,比如二线城市的一些落户、积分政策,三四线的棚改、房票等政策,但是没想到‘停贷’(风波)发生了。

“可能是因为经历了疫情,有人丢了工作,没有收入,之前购买的房源不能兑现,也不能变现。原本2019年左右买的房子,应该是2021年交房的,结果到现在也交不了,那他可能就得闹。

“停贷”问题的起源在于地方房管局和银行,也就是说,原本项目封顶后才能下贷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项目没到这个标准就下贷款了,结果,钱都到开发商口袋里了。有的开发商也不规范,干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那钱肯定没了。

但是,有没有必要为原来行业出的这个错,去惩罚那些经营规范的企业呢?

在他看来,正常情况下,只要保持合理的管理逻辑,就可以解决“保交楼”的问题。“按道理来讲,预售监管资金存放的比例,可以覆盖开发周期所有的资金,现金流不断地往监管账户里存,只要超过了金额的钱,就可以往外提取。

如果项目的建设资金有缺口,怎么办?

该人士建议“找银行”,银行出来该担责的担责,大不了政府再组个基金,然后代建公司该上也得上。

“最难受的可能就是一些中小企业,它们以前做得不规范,能提取更多的资金,但现在所有的账,所有卖房子的钱,都趴在账上,动不了。

他希望,不要因为“停贷”这个事情对所有公司“一刀切”,都“特别严格监管”。对于高信用房企,是否可以放松一些?

“其实今年春节后已经在放松,但是我们担心会不会又像去年11月,来一个‘一刀切’式的收紧。

他感觉有的城市比如西安,就有比较明显的收紧。“不同的城市,规则可能不同,比如有的地方规则上可以提取35%在以前,高信誉的房企可以突破到40%,现在要求回归到35%对于我们来说,这5%边际上没有太大影响。

04 要看购房者跟不跟得上

有投资者关心“停贷”风波会不会对新房销售市场造成很大影响。

该房企人士称,主要是情绪比较悲观。“在比较困难的城市,大家还是会观望的,但是强二线城市只是局部受影响。

“现在大部分客源是自住为主,投资很少。所以品牌、保值、交房、后续物业谁来提供,这些都是影响购买的重要因素。

现在市场的问题还是购房者能力能不能跟上,愿不愿意贷款。现在银行全是消费贷,贷款放不出去。“信心的建立需要时间,五六月份时,我们认为市场恢复还需要3-6个月,很多人不相信,市场情绪很高。七八月有周期波动,五六月出台的政策边际效应消退,这些都是正常的。政策效应在慢慢吸收, 本来五六月想购房的,会在七八月出来。

他认为,7月份的销售数据不太好的话,会带来进一步释放政策的契机,有的政策可能会变得更加坚定,向前走。

至于“还能出什么政策”,该人士判断,还可以放松购房资格、首付比例、放开“认贷”。

一线城市如果放开“认贷”,要分城市,“北京稍微放一下,市场就会有很大波动”。

在他看来,局部上,有的市场需求没有问题,一些刚需、刚改的客户还是比较充分的。现在产品线类别在扩,深圳、上海的豪宅最近也起来了,没钱的人没钱,有钱的人照样有钱

改善需求增加的原因,一是因为家庭收入增加,二是受疫情影响,对空间有新的需求。以前70-100平方米的房源比较好卖,现在是120+平方米,二居、三居的房子更好卖。我们也会多配置这一类房子。公司聚焦的是二线及以上城市,基本上刚需和刚改都有。

05 政策放松的前提是“房住不炒”

有投资者问,本来我们预期有十几个城市,比如杭州、成都、深圳等核心城市,市场表现会比较强劲,但实际上这个名单没有扩散,连核心城市表现都很平淡,这是为什么?

该房企人士回应,问题需要一步步解决。城市配套、经济恢复等各个环节都是连环的,尤其四五月份疫情和下阶段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恢复没有那么快。

对比房地产行业,中央有更多的问题要面对和考虑。政策放松的前提都是“房住不炒”,房价稳定,这个观念不会变。

过去几年好不容易把杠杆降下来,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老路。主要矛盾现在就是安定,平稳过渡,对公司来说就是安全。

2020疫情后,我们每个月运营、营销、财务、投资发展部会做两次压力测试,讨论在最差的情况要怎么办,支付怎么做,投资怎么做。

销售金额掉到多少会觉得压力比较大?

“没有这个数。”

所有的支付、开工都会跟着销售走。如果销售差,就保住建安与正常的支付,投资就暂停;如果还是差,即将开工的就暂停。

创立公司时创始人就有这个想法,在极端的情况下,假设一套房都卖不出去,还要正常支付员工工资,给银行还贷,支付供应商款项,这些钱从哪里来?

主要就是从租金来。租金是相对稳定的。即使现在销售市场波动,但是商场可以正常收租,那么我们就过得相对舒服些。

哪些“极端假设”?

“房源确实有价格压力,需要让渡价格,但是集团角度会控制价格损失,顶住地区想降价的压力,可能支付、投资就会暂缓。很多投资人问,集团还是地区的话语权更强?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是集团话语权更强地区有降价的动力,价格下降就可以走流速,就可以去拿地,拿地手上就有钱了。

但是,该房企人士认为,这些动作对集团层面损伤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所有投资融资策略、资金进出,是集团统一去管。

06 碧桂园会不会出问题

有投资者问,市场认为碧桂园这种公司如果销售一直是现在这种情况的话,迟早会出问题,因为他的经营现金流可能转不过来。

该人士回应称,碧桂园的问题是因为城市能级。城市能级的问题,是购买力的问题;购买力的问题,在于经济的恢复。

“碧桂园那么大的体量,具体的问题解决路径我无法给出。”但是,他判断,以碧桂园这么大的体量,政府应该不会允许它成为第二个恒大。

“现在大家都在这样传,我觉得不太可能。”他说。

以前市场也是这样想的,融创体量也很大,但还是债务违约了。

这位人士回应称,违约不防碍卖项目,该还钱还得还钱。

有投资者问,听说现在国企收购打折太厉害,所以民企不愿意卖项目,是这样吗?

该房企人士同意这个说法。他透露,国资委牵线售卖各种项目,结果没有一家国企成功,原因是价格压得太低了。

那些卖家认为现在还没有到底线,认为这是短期问题,资产还是好的资产,为什么要打两折呢?

他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这种事情的一些困惑:“现在民生问题给你定性了,道德问题给你定性了,该你低头的为什么还不低头呢?

(说明:此文标题和小标题均为编者所加,文责自负。)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莫晓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