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已成云烟

过往已成云烟
2022年07月24日 22:11 苗头

昨(7月23)日,深圳有两个楼盘开盘,据说当天销售过半或接近过半。

开发商发了喜报。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一位媒体朋友对此评论称,套均800-1000万的房子,开发商一天收金十几二十亿,说明“市场的购买力还是澎湃的”。

他认为,开盘卖5成左右,这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前段时间媒体渲染的“救市”、“卖惨”,压根是不存在的。他说。

“供需双方的力量大致均衡,房地产至少还可以做10年,至少深圳市场是这样。”

当然,这位媒体朋友强调,这一切的结论,建立在数据“绝对真实”的基础上。

怎么看?

开发商的销售数据一般都要加工的。

如果狠点,销售额打个6折,可能接近真实。

也不排除这两个项目的开发商属于老实型,那么,开盘走了一半左右的货,好像成绩还不错。

但是,也得要看开发商对项目销售目标的设定,以及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是否提前做了“以价换量”的安排。

这很关键。

脱离开发商的销售目标,去评价一个项目开盘的成色。

那是“耍流氓”。

我们看到,这两个项目的开发商都不是民资,而是当红的国资——

中信城开正在扮演佳兆业的一名“白衣骑士”;而中海曾经拿到过中信地产的资产包。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假设它们的销售数据“绝对真实”,那又怎样?

道理跟国资大踏步进场拿地或“托底”,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我们的土地市场已经真正回暖了一样。

市场真正的回暖,要看有多少民资还能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钱来买门票进场,真金白银地拿地,以及拿了多少地,占所有拿地的房企多大的比例。

整个舞台上如果只是国资的独角戏,这样的舞台,有意思吗?

正值深圳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两周年,以及直接把楼市打趴下的“二手房参考价”机制实行差不多一年半之际,我们要做的,难道不是大力呼吁调整那些不利于行业“良性循环”的政策?

根据国盛宏观数据,7月上旬,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同比降至约-39%(6月为-6.4%)。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在“停贷”风波发酵后,如果我们不出大招实招,估计整个7月份甚至一整年的楼市销售数据,会无比的难看。

不能只看到200多个城市放松了房地产调控,而没有看到那些捆手捆脚的“核心约束”,硬硬的还在。

影响购房者信心和预期的基本面,相比以往,也是发生巨大变化了的。

这种变化,我们每天都在感同身受。

刚好是“双减”落地一周年。

去年此时,教培行业被紧急叫停。

“双减”新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推行。

教培机构被压减、关停,校内外教育生态深度洗牌。

5个月内,全国学科类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了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84.1%。

这是教育部2021年12月21日披露的数据。

都觉得不可思议,都觉得“怎么可以”。

却都是事实。

教培行业能够“急转弯”,那么,房地产行业为什么不可以?

我一直想给“不可以”找依据,找理由。

很遗憾,从它被定义为国计民生开始,民资的“退场”,便注定不可逆转。

未来已经发生。

无论是今年上半年的销售表现,还是参与拿地的房企面孔,抑或金融机构的风控偏好,以及境内债、美元债投资人的情绪感知,民资都遭遇了空前的大滑坡、大撤退、大围剿

硕果仅存的几朵金花如龙湖集团、滨江集团、旭辉控股、美的置业、新城发展等,作为行业最后的颜面与倔强,我想应会被加倍呵护。

它们是幸运的。

它们用自律,捍卫了今日的自由。

只是当它们独上高楼,远眺岸上那些无法救回的民营房企的“尸横遍野”,举目血染的辽阔大海,我不知道,它们将会是怎样的心情。

这一切,将发生在“保交楼”任务完成,或者在建项目的“复工复产”上了正轨之后。

那些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又身无长物的民资,将被“动态清零”。

家底厚实,而且有一技之长的民营房企,如果愿意付出代价,将有机会扛过去。

这个时候,不要去奢谈什么情怀。

也别轻言转型。

千方百计先活下去吧。

活下来后,睁开眼,再仔细看这个行业长啥样再说。

现在所谓的研判,趋势啊方向啊模式啊赛道啊,都是基于过往的经验。

而过往,已成云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