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勇敢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资治通鉴》:勇敢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2024年09月02日 07:54 逸柳投研笔记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读《资治通鉴》之四十八

秦王政在十三岁继承王位之后,由于年纪尚小,一直未获得全部的王权,权力大部分时间被吕不韦把持,而在后期嫪毐也具有了很大的权力。

吕不韦由于是嬴政母亲赵太后的老情人,因此在秦庄襄王去世之后,经常跟太后私通,但是随着嬴政逐渐长大,吕不韦害怕惹祸上身,于是就让嫪毐假扮成太监入宫,做了赵太后的男宠。嫪毐深得赵太后的宠幸,两人还生下两个儿子,并封嫪毐为长信侯。由于太后的宠爱,以及吕不韦的包庇,嫪毐逐步掌控了朝政,依附于嫪毐的门客众多。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秦王政知道了这个事情,嫪毐增长的权势也不可避免跟秦王的权力发生了冲突。于是秦始皇派人给嫪毐治罪。嫪毐慌了,起兵造反,也就是“蕲年宫之变”。这年嬴政二十二岁。

初,王即位,年少,太后时时与文信侯私通。王益壮,文信侯恐事觉,祸及己,乃诈以舍人嫪毐为宦者,进于太后。太后幸之,生二子,封毐为长信侯,以太原为毐国,政事皆决于毐;客求为毐舍人者甚众。

王左右有与毐争言者,告毐实非宦者,王下吏治毐。毐惧,矫王御玺发兵,欲攻蕲年宫为乱。王使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毐败走,获之。秋,九月,夷毐三族;党与皆车裂灭宗;舍人罪轻者徙蜀,凡四千馀家。

迁太后于雍萯阳宫,杀其二子。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支,积之阙下!”死者二十七人。

齐客茅焦上谒请谏。王使谓之曰:“若不见夫积阙下者邪?”对曰:“臣闻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二十七人,臣之来固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者也!”

使者走入白之。茅焦邑子同食者,尽负其衣物而逃王。王大怒曰:“是人也,故来犯吾,趣召镬烹之,是安得积阙下哉!”王按剑怒而坐,口正沫出。

使者召之入,茅焦徐行至前,再拜谒起,称曰:“臣闻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陛下欲闻之乎?”王曰:“何谓也?”茅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

乃解衣伏质。王下殿,手自接之曰:“先生起就衣,今愿受事!”乃爵之上卿。王自驾,虚左方,往迎太后,归于咸阳,复为母子如初。

——《资治通鉴·秦纪一·秦始皇九年》

在平定“嫪毐之乱”后,秦始皇彻底掌控了秦国朝政,同时借机清理了朝堂上吕不韦和嫪毐的势力。对于嫪毐集团,嬴政没有丝毫手软,嫪毐及其亲信被车裂,夷三族,集团的次要人物被流放到蜀地。此外,还杀了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儿子,并且将赵太后软禁在雍城的萯(bèi)阳宫。

因为他知道群臣有许多不满,于是下令“如果敢为太后的事情进行劝谏的人,一律处死,并且砍下四肢扔到宫墙下方。”接连处死了二十七名臣子。

这个时候,来自齐国的客卿茅焦上折子说要劝谏,嬴政派人去问他:“你小子没看到宫墙下的那些人的尸体吗,还敢过来劝谏?”茅焦回答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只有二十七个人劝谏,自己想要凑齐这个数字。

嬴政听后非常生气,拿着剑坐在座位上,大骂茅焦,觉得这个家伙是故意来给自己找不快,说“把这家伙直接扔在宫墙下是便宜他了”,于是架起了一个油锅,然后叫人把茅焦叫过来。

茅焦到殿堂上来了之后,先是从容地尽了礼节,然后对秦王政说:“我听说想要活下去的人不忌讳谈论死亡,能够保有国家的人也不害怕关于国家灭亡的话题。忌讳死的人常常无法维持生命,忌讳国家灭亡的人也不能保证国家存在。因此,事关生死存亡的事情,是圣明的君主急于要了解的,陛下想不想听我说一说呢?”

嬴政听了之后,气已经消了许多,让他继续将话说下去。

于是茅焦开始当下的事情:“陛下有狂悖行为,难道您没有意识到吗?车裂母亲的情人,把两个异父弟弟摔死,并软禁母亲,残杀敢于进行规劝的臣子,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也不到这个地步。只要天下的人听说了这些暴行,人心很容易全都涣散瓦解,再也不会有人向往秦国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难度势必会加大。我为此私下里替陛下担忧!”

茅焦说完之后,就把上衣脱下来,伏跪在地上,准备受刑。

始皇帝赶紧走下殿堂,亲自将茅焦扶起来,对他说:“请先生穿好衣服,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于是封茅焦为上卿,并亲自驾车到雍城,把赵太后接回了咸阳,跟郑庄公之前一样,母子两人的关系有所缓和。

关于这个故事。嫪毐可以说败在自己的野心上,在那个时候,做太后的男宠并不是什么不能容忍的事情,宣太后就有义渠王这个情人,还有魏丑夫这个男宠,前者因为想要叛乱,被宣太后亲自处理了,而魏丑夫过得还算不错。所以问题就在于嫪毐不甘心只是做太后的男宠,他还想要更多的东西,然后就造成了自己悲惨结局。当然,野心都是养出来的,嫪毐刚开始估计也就想轻松地混口饭吃。

但是嫪毐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而只是背景。这个故事的关键人物是茅焦、秦始皇嬴政以及那二十七个被杀的臣子。

那二十七个人到底说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录下来,但是肯定不是茅焦的这套说辞,可能性比较高的是,他们都在就事论事,或者以孝道等对秦王政劝说,甚至有些人还会言辞激烈。至少可以推断出,他们在劝谏之前没有做好功课,没有抓住秦王的关切点,反而是触碰到了秦王的愤怒点。

而茅焦没有从秦王对待太后的态度上出发,而在很大程度上绕过了这个话题,围绕统一天下理想展开,因为他清楚统一天下是历代秦王的理想和责任,也是嬴政的毕生梦想。从天下归心的角度出发,是最容易让嬴政动容的。

其中有三点可以拿出来,一是在说话和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找准着力点,不同的出发点,即便是想要达成的目标是相同的,最后的效果往往也是天壤之别。

第二点就是,勇敢的人都懂得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茅焦是个勇敢的人,一般人碰到当时的情况,或许早就默不作声了,但是茅焦没有,他无疑是一个勇敢的人(也或许是他心里清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的勇敢不仅体现在敢于直面常人所认为的风险,在危险中泰然自若,更重要的是他的头脑,懂得什么话对秦始皇管用,并敢于去尝试。

在具体劝谏的过程中,他的时机把握得很好,在秦始皇杀了二十七个人之后才站出来,可以说是充分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同样,他也摸清楚了秦始皇的性情和理想,知道什么话能够起到劝谏的效果。

最后,对于一个有志青年而言,不管他显得多么不可接近,总有说服他做正确选择的机会。对于嬴政而言,“动之以情”这种做法是不管用的,他是一个内心坚强到有些冷漠的人,不会允许自己被各类情感所限制;但嬴政是一个极端理性的人,所以“晓之以理”对他非常有效果。当然,嬴政的判断力比较强,如果不充分的理由,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说出这种理由的人没有什么价值。

而从秦始皇嬴政的角度,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一个胸怀梦想的年轻王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他似乎有点“残暴”。有理想的人常常会很懂得克制,一听到有助于实现理想的事情,他立马放下身段,真诚地听从了茅焦的建议。

当然,我们看到史书上对于秦始皇往往都是各种黑,毕竟笔掌握在文人手中,而作为秦国的继承者的汉朝,官方的教育不可避免要对前朝进行抹黑,以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文章配图来自电视剧《大秦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