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仅因为静极而思动

不要仅因为静极而思动
2024年03月14日 07:51 逸柳投研笔记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声明:本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作为研究讨论之用,免不了有不少个人偏见,盲目据此决策带来的后果自负。股市有风险,决策需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

这篇文章将要介绍的是《探索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中的另外5条造成误判的心理:尊重理由倾向、先信后疑倾向、记忆力的局限性、盲目行动综合症、表态综合症。

1、尊重理由倾向:也就是对待某个请求,如果对方提供了理由,我们答应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理由给得好,能够化险为夷,反之,可能就会于事无补。

2、先信后疑倾向:面对某个陈述,我们倾向于首先相信,并且相信的程度跟我们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越是心烦意乱,越容易相信虚假的东西。

3、记忆力的局限性:记忆力具有可不可靠性,因为记忆在潜意识中具有选择性,并且有时候会遗忘掉关键信息,此外,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4、盲目行动综合症:无所事事是一件让人焦虑的事情,人们常常静不下来,总是想找点事情做。

5、表态综合症:即便是无话可说,也想要说点啥。或者希望所谓的公众人士对某事件表态等等。

一、尊重理由倾向

芒格说“如果你的思考基于一系列解释原因的模型上进行,得出的答案可能更为清晰。同理,如果向别人阐明原因,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你,也更能了解这样做的重要性,从而执行度更高。即使不能理解,也偏向于认可你。

并且不管理由的内容是什么,阐述理由本身就带有尊重的意思,从而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所要求的事情也更容易被同意。

对于这样一个倾向,积极的作用很多,寻找理由本身是理性的一部分,能够让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便于更好地记忆,并且能够降低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当然,也有消极的影响,在于我们会只重视说出理由这个事情,而忽视理由本身,从而造成某种层面的误判。并且,有时候很多现象的影响因素太多,如果过度追求理由,可能什么都无法判断

另外,就拿说服别人为例,有时候理由再怎么缜密,可能对方也无动于衷,可能如同亚里士多德说的“有理有据的说服意味着教化,而有些人是没法教化的”,并且人是有感情的,过度的理性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对方觉得太过冷漠。

二、先信后疑倾向

这种倾向在于,对于我们听到的或看到的某一陈述,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我们在潜意识中首先会默认相信,然后逐步思考后,才会开始怀疑。

我们不是天生的怀疑论者,怀疑需要思考,还需要取证,是一种费神费力的事情;而相信则更为简单和轻松。大脑会首先选择简单的事情,然后才是困难的事情,除非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此外,研究还表明,当人们处于精力分散或面临精神压力时,更容易轻信别人说的话,从而做出不恰当的决定。股市中,常常没有外部的强制,不会有人用枪指着我们说买或者卖某只股票,精力分散和压力常常是自己给的,有时候是期望落空带来的,有时候是欲望过多带来的,还有的时候是过度自责带来的,等等。保持轻松,是理性决策的基本前提。

三、记忆力的局限性

记忆具有不可靠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可能比较分散,不一定能够注意到重要信息;二是记忆具有选择性,比如只注意到对我们有利的信息,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信息,而遗漏令我们感觉不快的信息;三是记忆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可能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或者是忘了关键信息;四是记忆的内容很容易被暗示,也就是说明明你没有见过某个事情,但是在其他人的暗示下,你觉得记忆力的样子好像就是他描述的那样。

认识到记忆的局限性,对于我们复盘过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用一些工具记录下来,往往比单纯靠人脑的记忆更好一些,即便是当时看起来很清晰的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得越发模糊,最后就只记得一些表面的东西,当时买什么股票,过早的买入或者过早的抛出,但是对于当时买入卖出的逻辑,行为的各种心理动因,都早已忘却。

当然,即便是用工具记录下来,也是会有许多信息失真,比如记笔记,我们记录的都是当时注意到的,几乎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关键点,只是实践中并不要求我们做到完美,能够让自己的注意力更贴近事实就可以(可能刚开始主观性特征很明显)。

四、盲目行动综合症

人们很难忍受无事可做,或许是因为在潜意识里面觉得这是一种明显的浪费时间的行为,或许因为在过去狩猎和采集时代,无事可做意味着降低了生存概率。

古人早就知道这样的一种倾向,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尔说过“没有什么比无事可做更让人难以忍受,这意味着没有激情、工作、娱乐和努力”,因此,有时候人们行动不是因为有利可图或者规避风险,仅仅是因为无事可做,也就是俗语说的没事找事。

放在股票交易中,就尤其体现在人们根本不善于等待,如果整天盯着股市波动,即便是之前想得好好的,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持股和持币规则,依然可能会违背自己之前的计划,不知不觉就频繁操作了,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忍受不了不操作的无聊、枯燥等等,或者希望寻找一些刺激。

而要回避犯这种仅仅因为无事可做就行动的问题,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问自己为什么而忙碌?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话,则是问自己是“get busy living(汲汲于生)”还是“get busy dying(汲汲于死)”,我们做的事情,要么让自己获得快乐,要么让自己获得财富(能带来未来的快乐),要么就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二是为自己行动的目标是什么?方向不对,跑的越快错的越离谱,行动的目标是行动的一个基础,当然这里面有个问题,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知道目标是什么,目标往往需要在每一次行动中逐步的校正。

经过这样的反复询问,或许就能逐步培养出芒格说的那种纪律性“我们不会为了充实自己而去做傻事,这一点,我们有足够的弹性和纪律——即不要因为无法忍受静止状态,而做出愚蠢的事情”。

五、表态综合症

这个倾向跟上面的“盲动综合症”类似,盲动综合症因为无所事事而行动;而表态综合症则是即便无话可说也要强迫自己说。

即便是碰到自己不懂的领域,也不愿意坦诚地说“不知道”,现在的那些公众人物或许尤其如此,即便是自己一窍不通,也害怕承认自己“不知道”,或许害怕“不知道”会损害自己的名声、权威。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承认不知道就会损害,那么这种名声和权威跟没有其实差别不大。

而对于个体而言,表态综合症的问题在于,我们一旦对一件事情表态,不管其他人信还是不信,我们对这个事情都会更加相信。也就是芒格说的“错误的想法......挂在嘴边一直说,每多说一次,你的脑子就多信一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