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为什么也开始亏钱了?

银行理财为什么也开始亏钱了?
2022年04月30日 04:10 中国经营报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文 蒋光祥

  今年让很多老百姓感触良多的除了疫情的反复,可能就是自己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居然也开始亏钱。这种以往极少发生的情况,今年似乎成为了普遍现象。Wind数据显示,2022年年初至3月下旬,市场近22000只理财产品中,已有超3500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负,其中185只产品收益亏损在5%以上。在净值浮亏的队伍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领跑”,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和外资理财子公司紧随其后。这显然让过往一直闭着眼睛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通客户措手不及,乱七八糟的山寨金融产品从来骗不了自己,高风险高收益的正规金融产品咱也没那个胆子碰,就买买素来最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比一般存款也高不了一两个百分点。咱也不贪心,怎么就买出问题了呢?这么下去,又不想担太大风险,又想稍微有点比活期存款或者货币基金高一点的收益,是不是只有定期存款一条路了呢?也许有人认为,相对炒股,理财这点浮亏不算什么,但两者客户群体显然不是一类人,感受完全不可等同。

  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出现大面积浮亏,自然也不是产品管理人银行或者银行理财子公司所希望看到的现象,即“天灾”而非“人祸”。今年迄今,股市几大板块指数一直在下探,个股难以幸免,并且还没有看到止跌的迹象。而当今理财产品中最为热销和各大管理人主推的“固收+”类型,按照产品合同,少则20%左右,多则40%左右资金的投向是股市,剩余资金则基本投向债市。这样看来,浮亏是必然,不亏反倒不正常。因为债市资产的那点收益率(4%左右)根本抵不过股市资产动辄10%起的亏损。换言之,买了这种理财产品的客户,现在比的是哪家理财产品的股票仓位低,仓位越高,笃定浮亏越多,几无意外。之所以理财产品当初要这么设计,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想替客户多挣点,管理人也有可能挣点超额业绩提成。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各管理人给出的收益率预期也会让客户不自觉地算起小账:风险相对较小,而盈利空间较大。况且很多客户尤其是老年客户,对于“固收+”并无概念,合同更不可能去看,也看不明白,只是单纯的相信理财经理,买就买了,因为“这闺女老实”或者“以前在他这买的都没问题”。买产品是看人(理财经理)而不是看产品,仍是当前很多客户的习惯。

  那如果不碰股市,譬如只投债券、银行存款存单等资产的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牺牲股市的或有收益,是否就没有风险了呢?很遗憾,也不见得。在债市买了信用债也很有可能“踩雷”,如高评级债券到期不能兑付,并且这些年“雷声”越来越多。即便连信用债都不碰,买国债、国开债这种不存在风险的政策性品种,管理人也有可能买错了时点,从而在交易盘当中出现亏损。正是上述情形另外造成了约3000只理财产品“轻微”浮亏,尽管这些产品大多只投向相对风险较低的债券。时至今日,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人与客户应当直面的问题。同时这也引出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买银行理财就不会亏损?不同银行的理财收益虽有差别,但没听说过谁会亏钱。很简单,自2018年的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两三年间已基本在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大资管机构的理财产品供给端落实到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净值化产品成为资管行业的主旋律。

  过往管理人操作手法“高明”之处,可以从不管投资结果盈利与否,产品到期后都可以按投资者购买产品时承诺的收益率,保本保息给投资者兑付当中看出端倪。当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种手法,一种是在底层资产当中想办法,比如加一些非标资产(信托贷款)以增厚收益,期限错配,新的一期能续上就行。一种是在估值方式上对底层债券资产采用成本法或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将收益先摊到每天,净值一条斜线向上,异常光鲜,即便踩雷,不到兑付那一天都看不出来,给了管理人处理问题资产的时间与空间。但在资管新规落地后,这些手法全然失效,刚兑已经成为历史,理财产品的每日净值基本都是根据底层资产每天的公允市价得来,随市场波动,忽高忽低,亏损自然也就成为可以理解的一部分。这一现状对于管理人,尤其是一些地方小城商行的理财产品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以往用小黑板写个差不多的收益率摆出去,就能有钱进来。现在这个钱进来也烫手,市值法之后,已经不止一次听相关从业人员诉苦理财已经很难做。

  事已至此,生活还得继续。不买理财,去股市搏杀没那个本事,存定期又心有不甘,钱太长时间不能动,丧失流动性也不太现实。好在面对今年市场的困境,包括各家理财产品管理人在内,都在想办法共克时艰。近期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自掏腰包购买旗下产品,证明对后市以及对自己管理能力的信心。也有客户提出自身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既然已经“破净”,应允许提前赎回,管理费也应当返还或不应计提,这些建议相信都会对将来理财产品的发展迭代不无裨益。而对理财产品的管理人来说,在一开始的产品设计与销售环节,可能就需要想清楚,自己的理财究竟是面向高净值人群的高风险产品,还是面向最普通大众的低风险产品,还是能细分到兼而有之。如果是用相对较高风险产品的较高收益来吸引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那无疑是走偏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桐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09 里得电科 001235 --
  • 05-09 阳光乳业 001318 --
  • 05-06 普蕊斯 301257 46.8
  • 05-06 中科江南 301153 --
  • 05-05 大禹生物 871970 10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