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曾经说过:“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讲,最难做到的不是你骂政府、骂企业家,而是你敢不敢站在大众舆论的对立面,坚持自己的观点。”按照这个标准,我们遴选出“2005年度十大敢言经济学家”。[评论]
林毅夫:贫富差距关键是穷人太穷

    在“十一五”规划审议通过后,林毅夫是第一位撰文解读的学者。此次的“十一五”规划对于贫富分化有重要论述。对此,林毅夫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中到“穷人致富”上。[全文][评论]

吴敬琏:既得利益集团和贫困群体可能反对改革

    “什么人可能反对改革?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贫困群体。他们可能在反市场体制上结成联盟。打着弥补市场缺陷的口号,大众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会就此改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今天在《财经》杂志2006年年会上,出人意料地用这一段话来结束自己的主题演讲。一向以理性著称的经济学家因何动了感情?吴敬琏言语间隐含着深深的担忧。[全文][评论]
张五常:中国穷人的生活不是报道说得那么差

    二十年前邓小平说要让一小撮人先富起来,是对的。今天国家是建造起来了,还远为不及,但有看头,个别地区看头了不起。贫富悬殊的情况无可避免地出现。没有像印度等地区来得严重,而我自己的调查,中国穷人的生活不是某些夸张的报道说得那么差。不管怎样,协助劳苦大众——尤其是协助他们自力更生——是重要的工作。[全文][评论]

左小蕾:中国经济学家是有历史使命感的群体

    应该说,当今中国“经济学家”是一个非常有历史使命感的群体。他们理想化色彩很浓的行为,使许多局外人难免不易理解。当然,不排除他们中间也有纯粹追求“功名”和“利禄”之辈。这里应该区别一下,只要“取之有道”“名至实归”,也是社会对他们市场价值的肯定。“经济学家”们也要先解决“衣食住行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全文][评论]
李剑阁:经济学家不能鼓吹涨工资

    李剑阁用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学界要谨防在关注低收入者状况的同时唤起平均主义的诉求。“我们确实要关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全文][评论]

张维迎:学者不是民意代表

    一个学者,应该在学科规范、思维逻辑、学术思想上讲独立性。学者只代表知识本身,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就说什么话,这才是真正的学者。学者不应该迎合任何人,包括大众。学者不是民意代表,不能用公众投票的办法评价谁是真正的学者。那些号称自己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学者,实际上是最不独立的学者,是典型的投机分子,是被学术界所不齿的。[全文][评论]
茅于轼:我不赞成抵制日货

    “根据这个道理,我就不赞成抵制日货。”茅于轼认为,因为我们买日货,对自己也有好处,没有好处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做的。不买了,好处就没有了。用损害自己的办法来损害别人,何苦呢?我不是说日本人不该批评。他们在中国造了那么多孽,我们要让老百姓明白二战是怎么回事。但不是抵制日货。那是很愚蠢的办法。[全文][评论]

刘吉:经济学家绝不能靠民意调查和外行人认定

    无论如何,评定经济学家或优秀经济学家或大经济学家,是以他们的学术成果、由经济学同行认定的,而绝不是靠什么民意调查;更不是一个另外专业的学者可以指手画脚的。因为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隔行如隔山,不懂经济学的人应尊重经济学家,正如尊重科学家、作家一样,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全文][评论]
高小勇:坏富人并不多

    对潜在市场供求敏感的企业家劳动稀缺,这种劳动就定价高,就成了富人。富人就那么可恨?我在浙江发现,绝大部分高收入者还是因为自己拥有企业家劳动这种资源而成为富有者的。转型中的中国肯定有靠不义之财的富人,但如果中国这种富人很多,那么今天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就不好理解。[全文][评论]

夏业良:忍辱负重的中国经济学家

    如果把经济工作乃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失误都归因为经济学家的胡言乱语,那真是高抬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知道一点内情的人都知道,经济学家们曾经不止一次地受到各级领导的严厉批评和斥责。他们受到赏识的程度和得到提拔的机会,甚至远不如那些哲学、中文和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全文][评论]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82628888转5370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投稿 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胡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