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聚焦健康产业创新与合作
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聚焦健康产业创新与合作

新浪综合|2017年10月19日  12:48
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20日  15:52
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共赢模式
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共赢模式

新浪财经|2017年09月16日  17:20
姜建清:合作共赢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姜建清:合作共赢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新浪财经|2017年09月16日  17:23
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新华网|2017年09月14日  21:34
姜建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
姜建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

新浪财经|2017年09月14日  21:28
中欧论坛走进德国 共享"一带一路"下中德合作新机遇
中欧论坛走进德国 共享"一带一路"下中德合作新机遇

新浪财经|2017年09月14日  08:06
芮博澜:为何 “一带一路”倡议会取得成功
芮博澜:为何 “一带一路”倡议会取得成功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07日  14:52
“一带一路”:中英合作新机遇
“一带一路”:中英合作新机遇

新浪财经|2017年07月07日  16:37
法国安盛:在新科技方面中国绝不输美国硅谷
法国安盛:在新科技方面中国绝不输美国硅谷

新浪财经|2017年07月13日  08:07
科法斯:政治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风险
科法斯:政治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风险

新浪财经|2017年07月13日  08:10

最新新闻

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聚焦健康产业创新与合作
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聚焦健康产业创新与合作

  论坛全景 10月18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瑞银集团共同主办的2017第二届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于苏黎世盛大开幕。本次论坛聚焦医疗创新,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智慧医疗班的40余位中国健康产业的新锐企业家分享了中国在健康领域的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热点,并与瑞士当地的医疗企业家深度互动,共同探讨中瑞健康产业创新合作的基础和前景。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自2015年在苏黎世设立教研基地以来举办的第三次大型论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教授致欢迎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教授和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分别致欢迎辞。雷诺教授指出,医疗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在国家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面对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的质量及整个医疗行业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弗兰克·内德曼先生则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来自中国、瑞士和其他国家医疗行业领袖们汇聚于此,共同探讨技术创新在健康产业中的应用。 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高燕平阁下致开幕词。高燕平总领事表示,中瑞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中瑞各领域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医疗健康产业又是关系民众健康、福祉的重要服务产业。中瑞两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从企业到民众,都有发展关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都有优势互补的领域,更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高燕平阁下致开幕词 她鼓励中瑞两国的精英们在“智慧健康”、“智慧医疗”方面积极创新创业,怀着高度的责任感,通过妥善解决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紧迫和重大问题来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造福于民众。高燕平阁下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携手瑞银集团在苏黎世举办第二届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Dacadoo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奥纳姆斯(Peter Ohnemus)先生 随后,Dacadoo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奥纳姆斯(Peter Ohnemus)先生作了题为《数字健康对医疗行业的影响》的演讲。他表示,移动医疗将奠定未来创新医疗服务的基础,互联网的介入是对传统医疗体系和制度进行的颠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在健康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大展身手。 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 在论坛的第一主题“技术创新:为更好更平价的健康服务”的环节中,前瞻性与战略性研究中心电子健康俱乐部创始人兼主席Patrice Cristofini 博士与中国瑞士中心首席执行官肖振先生分别作了题为“全民时代下的电子医疗”与“中瑞健康产业合作新机遇”的主题演讲。 第一主题讨论 Patrice Cristofini 博士指出,由于医疗数据未来会呈爆炸性增长,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将成为促进相关各方之间无缝联系的基础。他总结归纳为一个单词“BANG”,B代表生化技术,A代表原子纳米技术,N代表新的ICT解决方案,而G代表基因学。医疗产业,尤其是其中涉及生化技 术、原子纳米技术以及基因学的领域,无疑将会生成巨量的数据。我们需要储存、传输并且分析这些数据。ICT解决方案,比如云计算与大数据,必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肖振先生表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健康领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创新的技术和产品,而瑞士拥有领域内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并可以从中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获益,中瑞两国的健康产业优势互补,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随后,中瑞商务独立协调员Markus Herrmann 先生担任主持人与上述进行主题演讲的三位嘉宾进行了主题为“健康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与新格局”的对话。嘉宾们一致表示,医疗大数据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数据,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等多方面数据。然而如何加强医疗大数据背景下的患者隐私的保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彼得·奥纳姆斯先生特别指出,不良的生活习惯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他鼓励大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 第二主题讨论 24Surgery.com创始人,Booking.com联合创始人Alec Behrens先生、阿里云国际有限公司云架构师黄晔博士、Ava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ascal Koenig 先生、The Sin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nis Leontidis 先生、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大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鹏先生就“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变革”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圆桌讨论,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担任主持人。 中国医疗目前存在着许多地方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不平衡等问题,而远程医疗可以作为平衡医疗资源的最佳方式。刘鹏先生表示,在解决基层群众难以享受医疗资源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基层医院的帮扶,提高基层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 第三主题讨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兼职教授兼创业实验室主任张文清教授担任了第二场圆桌讨论的主持人。本场讨论的主题为“商业模式创新合作:挑战与机遇”。 Wonders MedTech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前诺华公司副总裁兼零售集团新兴市场主管António Carvalho 先生,Shire公司“国际价值展示与获取”主管Julie Kim 女士,大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欧淑芳女士与极橙齿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塔尔盖先生参与了本场讨论。 中瑞健康产业合作共赢 在主题为“中国与瑞士:健康产业领域的投资机遇”的高端对话环节中,复星医药副总裁兼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梅璟萍女士,NeuroPro公司首席科学家、Virtually Live公司首席科学家Jamil EI-Imad 先生与BRAINFORCE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rtin Schneider 先生分别发表演讲。随后,三位嘉宾与中瑞商务独立协调员Markus Herrmann 先生展开了对话。 梅璟萍女士表示,由于长期的注册保护机制,以及跨国企业的高定价及不完善的支付体系,中国的患者还不能普遍用上目前国际上的顶尖药物。因此,中国的制药企业在仿制药领域还有很多机会。提供与全球质量标准一致的药品、并能持续推出新品的企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头。 复星医药副总裁兼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梅璟萍女士发表演讲 她希望能够借助公司在中国经营多年积累的并购、整合能力,复制到全球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适合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将之整合到国内的市场中,努力为中国患者带来国际上最好的治疗手段。同时,也会适当地考虑将质优价廉的产品介绍到国际市场上去。因此,梅璟萍女士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论坛最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教授和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分别致闭幕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智慧医疗班学员合影 此次论坛共吸引了250余名观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欧亚时报等十多家中外媒体参与论坛并进行报道。[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10月19日 12:48
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欧洲论坛特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9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德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新机遇。活动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 “一带一路”的起源及由此产生的新机遇。 丁远教授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时代中国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倡议将成功的中国模式带到“一带一路”地区,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使得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同时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丁远教授强调,全球所有的企业都将享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 以下是丁远教授在第三届欧洲论坛慕尼黑站上的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姜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样他也提到了中欧投资基金,包括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分享一些过往。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如果回望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条蓝色的线,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走向了西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老的丝绸之路。1500年后,又一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了印度、肯尼亚。习主席“一带一路”倡议所指的这条路线的起源就来自于郑和下西洋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这两条纽带需要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间更好的联系和合作。 过去几十年,巴基斯坦和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一直有诸多合作,巴基斯坦推动了中国和美国外交关系正常化,这已经是毛主席时代的事情。此外,中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在苏联解体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就已经不断地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早在在江泽民主席的关心下开始,胡锦涛主席通过中非论坛和当时的非洲领导人共同谈论过许多话题。事实上这些都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所以,这其实是不断努力累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欧洲一些媒体把“一带一路”倡议看成是突然出现的,其实并非如此。 除“一带一路”倡议之外,我们必须谈谈两个基石。一个是各国要不断地在经济以及文化上增加往来。另一个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过往历史,并非现代的一种“发明”。 据官方数据,截止去年5月份“一带一路”已经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世界60%的人口,目前总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260亿美元,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更多的来自“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政策上的协调。 另外,还必须要有更多的有形和无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联通,比如海关、银行业、贸易和投资等。同时,我们还会看到各国间金融体系的巨大融合。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比如姜教授所带领的中东欧基金、中国国开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的领导希望能够在全球重复中国所实现的经济发展。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虚拟循环。开发性金融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银行和政府共来创造市场并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有一句话:“道路通,百业兴。”一旦做好了基础设施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商业上的往来,道路修通后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消费。有了更多消费之后会继续推动贸易,从而会对基础设施包括土地带来更多价值。这些土地和基础设施在财务上来说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可行项目,这些更值钱的土地就变成了抵押品,带来资金继续进行建设。中国政府希望将这样的模式推动到中亚、中东欧等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如此,首先是融资。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银行、基金的第一步投资是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起来之后当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消费业会增加,经济会发展,就会创造更多贸易机会。一旦有了贸易之后会拉动当地的房地产市场,这样就会带来更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从而进行下一轮融资,形成良性循环。 纵观全球的媒体,也许我们会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美国媒体、欧洲媒体的一些报道怀疑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不是另一个“马歇尔计划”。但如果动态地去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根据中国过往的经济发展经验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应该用更长远和国际性的眼光去看“一带一路”倡议。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看有形资产,比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空港、医院、电站。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单单有这种有形资产,还有更多的包括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改善、资金融通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所以对于被“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国来讲,中国进行了投资,这些有形和无形资产都会留下来,为这些国家打下发展基础。“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给带来非常多的机会是给所有国家,这和殖民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一个最新的例子:肯尼亚有一条中国承建的新的铁路建成通车。东起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贯穿肯境内8个郡。它将作为东非铁路网的第一段,直插非洲腹地,成为连接沿海与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比较一下铁路建设前后就会发现,这条铁路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已经在非洲开展100多年业务的联邦快递目前也在非洲积极投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一旦东非铁路网一旦建成通车之后当地经济会快速发展。他们非常高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将非洲市场连接在一起。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德国来说,我觉得有两点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德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优越,身处欧洲腹地,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投资将德国打造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 其次,德国同时是高端制造业国家,金融服务业非常强大,可以充分享受到“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很好地促进全球的贸易,将欧亚大陆发展中的经济体和发达国连接在一起,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和交通成本,同时也会激发出新的消费及增长的潜力。[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9月20日 15:52
普罗迪:面对中企对外投资 欧洲需制定互惠投资政策
普罗迪:面对中企对外投资 欧洲需制定互惠投资政策

  【欧洲论坛特辑】普罗迪:面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为此次论坛作开幕主题演讲。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德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他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尽管两国在人口、体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普罗迪指出,近些年,中国的战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并且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逐渐放弃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再在低端行业竞争,而是开始在很多领域与欧美产生竞争,因此中国的很多大公司必须走向全球化,这也是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的原因。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双方进一步融合。 以下内容整编自普罗迪教授在论坛上的致辞: 近年来,中德两国联系日益紧密,行稳致远,业已成为中欧关系中最深、最实、最广的一组双边关系,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德两国政治互信深厚,领导人不断积累扩大共识。两国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惠及人民。中德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两支最可预期、最为稳定的力量。我们相信,两国的友好关系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总体来看,虽然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速有所不同,但中德两国经济增长速度均已呈现各自的最好势头。目前德国经济位居欧洲第一,得益于“两德一体化”,统一后的德国很好地利用了稳定的国际局势,促使德国经济持续发展。德国在机械制造、化学、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再来看看中德的共同点。首先,尽管两国的体制不同,但两国对技术及教育都极为重视。其次,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两国都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近年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的中国战略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在数字技术及科技领域,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创新者,而不是一个效仿者。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你做出选择,那意味着你肯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中国就放弃了一些低附加值的领域,这是非常大的一种变革。 在海外市场,中国的竞争不再来自服装鞋帽等低端加工制造业行业,中国已经参与到一些其他领域直接与欧洲或者美国进行竞争,这是竞争非常不同的阶段,也是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不但在技术上越来越强大,同时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成为全球的领袖,它们必须要变成全球化的公司,这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投资不断地涌向海外的原因。 如果想做全球化的企业,中国企业就必须要去美国、去欧洲。这些年,我们看到美国和欧洲之间对于海外投资的看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美国似乎变得更加“保守”,更加希望保护本国企业。当中国公司去收购一些美国公司时,美国政府说妨碍了本国利益。而欧洲态度的变化来源于库卡这个收购案例。自此之后,整个欧洲对中资企业并购欧洲本土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现在又开始重新讨论,到底应该和中国之间有何种政策,应该如何进行往来。 中欧双方必须要秉持开放的心态,在考虑投资政策的时候,必须要有双向互惠投资政策,这样中国和欧洲能够进一步地融合。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海上丝绸之路,我想强调一下海运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促进双方进一步的融合。[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9月20日 15:50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大使在中国-中东欧论坛上致辞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大使在中国-中东欧论坛上致辞

  徐坚大使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 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9月15日 9:40-9:50,Hotel Bellotto,中英波同传)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活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享誉盛名的国际商学院,此次在华沙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凸显了波兰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本次论坛汇聚了政、学、商等各界代表,相信你们的智慧将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正是在华沙启动了首次16+1领导人会晤,按下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快进键”。作为中欧友好合作的重要创新,“16+1合作”开辟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新格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国家积极响应、参与,双方关系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的双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成果持续涌现。 首先是高层交往密切,引领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快速发展。2016年,习近平主席全年外访五次,其中两次访问中东欧,凸显出这一地区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今年5月,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赴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与会各国领导人一道共商合作大计。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成功结束对拉脱维亚和波兰的访问,成果显著。此外,“16+1合作”实现机制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迄今举行5次,通过了四份合作纲要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等重要合作文件,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蓝图。近年来,中国和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等中东欧等国家的双边关系不断提质升级,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各自外交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其次,经贸等务实合作稳步发展,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要支柱。一是双方贸易稳中有进。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双方贸易额从2010年的439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587亿美元,罗马尼亚猪肉、匈牙利牛肉、波兰苹果等美味陆续摆上中国民众的餐桌。双方贸易在中欧贸易中的份额持续攀升。二是相互投资持续扩大。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超过80亿美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华为、(匈牙利)万华等中资企业在中东欧运营良好;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三是互联互通领域合作卓有成效。中资企业承揽的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项目、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及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等项目顺利竣工,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等重大合作项目继续深入推进。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数量和辐射范围加速拓展。中国航空公司开通赴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直航航线。四是金融合作创新发展。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金融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先后成立。中国成功为波兰、匈牙利发行熊猫债、点心债等人民币计价债券。2013年以来,中国对中东欧地区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新增贷款近30亿美元。 最后,人文交流持续扩大,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民意基础。中东欧旅游在中国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位列中国游客人次增长最快的五大目的地。中国在布达佩斯设立首个驻中东欧地区旅游办事处,波兰、捷克旅游局在华设立办事处。教育合作继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建立了29所孔子学院和33个孔子课堂,学员超过3万7千人。中国与8个中东欧国家签署互认高等学位协议,双向留学生总数达近万人。此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智库、媒体、地方等其他人文领域的交流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2016年和2017年更是分别被确定为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年和媒体交流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传统友好,民意相亲,当前同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通欧亚市场的门户。16国均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愿望强烈,目前已有13国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当前,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关系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再过不久,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即将在匈牙利举行,相信将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希望各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在“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将合作意愿尽早转化成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双方民众,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9月16日 17:28
张伟副会长在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致辞
张伟副会长在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致辞

  张伟副会长在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2017年9月15日,华沙) 尊敬的徐坚大使, 尊敬的霍龙日副部长,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金秋时节来到美丽的华沙,出席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我谨代表中国贸促会,对主办方的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体保持上升势头。据中方统计,2016年,在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整体下滑,尤其是对欧洲贸易总额下降3.3%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总额较2015年逆势增长9.5%,达到586.54亿美元。另一方面,双向投资和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中国公司青睐中东欧市场的独特优势,到中东欧投资兴业。东方电气集团投资建成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中国水利水电集团投资波兰伏罗兹瓦夫城市防洪项目、中国铁路总公司承建匈塞铁路等。中国企业在繁荣当地经济、创造就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发展,取得了合作共赢的成果。 波兰扼守欧洲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突出,区位条件优越,具备铁路、公路、海运“三合一”立体物流网络优势,辐射功能强劲。在过去20年里,波兰经济表现一枝独秀,是欧盟内唯一持续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是中东欧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2016年中波双边贸易额达176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我们相信深化与波兰的投资贸易合作必将为整个16+1合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年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进口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6000亿美元,将有5亿多人次出境访问、旅游、购物。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将为包括中东欧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和投资机会。中国提出的“16+1合作”中的“三海港区合作”与中东欧的“三海倡议”理念契合、内容相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在此我愿提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用好“16+1合作”平台。“16+1合作”平台成立以来,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全面、均衡发展。中欧陆海快线、16+1金融合作等重点合作取得新进展,直航、旅游、卫生等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16+1合作”平台影响不断扩大。中国贸促会期待与包括波兰在内的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携起手来,在上述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16+1合作”框架下中国一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等平台的桥梁作用,为双方企业扩大和深化贸易与投资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支持与保障。 二是深化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普遍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升级的强烈需求,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成熟经验和技术。铁路、电力、港口、化工机械等装备质量上乘,性价比高。中国贸促会愿与中东欧有关机构共同举办洽谈会、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提供更多经贸信息、政策咨询、人员培训、商事法律等服务,积极鼓励和促进国内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参与中东欧国家高速公路网、港口网、电网和互联网等建设,推动双方基础设施投资合作。 三是扩大中东欧优势产品对华出口。中东欧国家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品质上乘、物美价廉,契合中国居民消费加快升级的需求。中东欧国家许多工业行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工业产品技术先进,与当前中国工业转型升级需求相契合。中国企业愿从中东欧进口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改善双边贸易结构,扭转贸易不平衡状况。譬如进口更多奶制品、肉制品、水果、葡萄酒、药品、机电产品、飞机和车辆零部件等优势产品,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中国贸促会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将与中东欧国家工商机构和商协会一道,通过开展政策宣介、组织团组互访、举办展会论坛、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促进双边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加大彼此在市场情况、商品行情、关税、质检、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为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决策参考;了解企业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推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最后,预祝2017年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9月16日 17:26
姜建清:合作共赢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姜建清:合作共赢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金融引领 合作共赢 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姜建清 (2017华沙论坛,2017年9月15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新形势下“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响应,旨在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实现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好金融的引领作用,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的课题。两天前,我在德国慕尼黑的论坛上,提出了以“合”的理念、视角和行动来审视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就是要秉承“开放、合作”的原则,合则两利、通则双赢,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今天,我想针对本次会议主题,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围绕“信”字展开,谈三点看法: 第一,信念是共识,开放、包容、合作是新时期全球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旨是希望通过多边的协商合作,与更多的国家一起,为谋求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这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也不是部分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结盟,更不是谋求一时之利,而是致力于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和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信念,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加强合作,这些年引进了83万左右个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引进资金1.6万多亿美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品牌和国际影响。发展是硬道理,但路途并非一番风顺,开放后众多民族制造业曾因外国先进工业的进入而破产倒闭,大量国有企业员工的分流和下岗,很多传统品牌消亡。但中国没有裹足不前,不惧怕开放,更不惧怕竞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开放竞争中学习、进步和创新,终于改变了中国经济和工业的新面貌。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增长了202倍,稳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开始排名第2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5.1%,比1978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817元,增长了140倍;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了97倍。此外,2016年中国贫困人口数4335万,减少了94.4%;贫困发生率4.5%,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达2.2万公里,超过第2-10位国家的总量;钢铁、汽车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95万亿,占世界贸易份额的11.9%,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2013年就替代美国占据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三大吸引外资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贫困人口也最多的国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非常壮观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成功的经验,归根结底是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合作与共赢,积极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分工,得益于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全球化,中国与包括波兰在内的欧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了跨越发展。波兰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中东欧地区领头羊,经济增速连续约十年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成功渡过了经济危机,在汽车制造、航空业等多个经济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波兰吸引外资规模在中东欧国家也是最高的,这些也正是得益于持续地经济开放和合作政策的效果。当前,我们共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需要齐心协力,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第二,信心是前提,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保持信心,对中国-中东欧未来的合作发展保持信心。 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投资中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未来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中东欧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区域性支点的作用。从地理位置看,中东欧处于欧盟一体化市场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的结合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从经济发展看,中东欧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相比西欧市场,中东欧具有经济活力强、劳动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相比俄罗斯、中亚地区,中东欧受益于欧洲产业升级和资本转移,经济转型早、进展快,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生产要素配置体系,市场发育更成熟,产品竞争力更强。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平稳向好,增速高于西欧国家。2016年,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的GDP增速均高于3%。从产业结构看,中东欧各国产业分布多元化,在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大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的汽车制造业,匈牙利、斯洛伐克的电子产业,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的旅游业,波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农业,均是所在国的支柱产业,也具有较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断深化合作,双边进出口额基本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16年贸易总额达到586.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同期中国与欧洲贸易总额的10.2%,逆势增长明显。投资增长很快,2016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80亿美元。总体来说,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领域也进一步延伸至地方政府和企业,覆盖更广,对接更实,有利于推进中欧关系的整体向好发展。因此,在中东欧“一带一路”倡议也被称为历史性的机会,被视为整个21世纪的项目。 第三,信任是基础,要主动换位,投资合作中要加强政策沟通、求同存异,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跨国投资和资金流动受到了较大影响,2016年全球跨境流动资金几乎只是2007年的三分之一,且存在着结构分布的失衡。当前, 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有待发展:国际股权投资人关注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项目缺乏结构化设计,诸多产业投资机会乏人问津。近年来,中东欧国家的政府、企业对中国投资者十分欢迎,共同发展的诉求强烈,愿意积极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和项目投资机会,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产业和资本的对接。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挑战。如普遍受欢迎的多边开发资金期限长、成本低,但难以满足中东欧国家的总量需要。中东欧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需求量大,但回报较低,期限又长,较难满足商业性资金投资所需的合理回报。另外,对于国家推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政府担保也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如何通过开发性资金与商业性资金的结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有大量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分享。中国也参加了欧洲复兴银行,未来对于商业性投资如何与欧盟现有的多边开发资金合作来从事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是金融合作的一个领域。对如何吸引和运用好数量大、来源广的商业资金从事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提升和发展、促进贸易和消费、推动技术创新更是大有可为。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国家经济衰退、复苏乏力、失业增加,导致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中东欧16国中11个国家为欧盟成员,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律监管体系繁复,无论是开展投资活动,还是提供融资支持,都面临着较高的准入门槛。中东欧多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产业环境也为外部投资者提出了诸多挑战。越是挑战,越要增强信任,加强沟通,寻求合作中的最大公约数。 因此,充分考虑中东欧的区域特征和发展需求,搭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的新桥梁,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发起下,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基金。中国工商银行是全世界最大银行,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首位,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中国-中东欧基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运作,通过全球资本嫁接和中国动力注入,以及领先的“投资+投行+商行”综合解决方案,努力实现跨区域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中国-中东欧基金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中东欧国家,并适当延伸至欧洲及其他相关地区,未来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配套资金500亿欧元,重点投资具备商业开发价值、体现产业合作与升级、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项目。我们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而且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开拓全球市场和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优做强。目前中东欧国家在研究创新投入方面占GDP的1.2%,低于欧盟平均值0.9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可以与中东欧优势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合作,尤其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数字技术和远程医疗领域的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弯道超车,共同开发世界市场。 作为一家商业化运作的机构,我们不仅仅追求经济上的合理回报,更重视劳工关系、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等领域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主张。在投资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尊重社会文化习俗将成为中东欧基金的经营理念。 目前,首期资金募集顺利,储备了一批潜在投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制造和大众消费等领域,正在积极开展尽职调查和评估。同时,很多中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对投资中东欧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借助我们的平台,寻求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共筑海外投资和产业整合的新蓝海。 最后,根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我们欢迎中东欧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政府的引荐下参与中国-中东欧基金,共同推动中国-中东欧互联互通及相关产业合作。目前,部分中东欧国家已就参与基金出资同我们达成一致意见,我们欢迎更多的中东欧国家与我们共建基金,并希望同各国政府与企业就产业政策、投资环境、项目合作、兼并收购等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如何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机遇,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沟通交流与共赢发展,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和基金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产融合作的新桥梁,愿与各方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发挥好引领和助推作用,同心携手,共同推动产融全球化发展。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9月16日 17:23
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共赢模式
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共赢模式

  9月15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波兰科兹明斯基大学共同主办的2017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在波兰华沙开幕,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创新共赢模式探索。论坛以“波兰企业在华投资”、“创新经济”、“传统行业”三个领域为切入点,齐聚政界、商界、学界各领域高层人士,通过专题分享、深入研讨碰撞思想,启迪中国、中东欧创新共荣之路。 此次论坛同时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的第四站。作为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持续推进着国际化的步伐,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化机遇。自2012年起,中欧已连续三次举办欧洲论坛,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 中东欧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都将中东欧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投资热土,中资企业在中东欧的投资也有诸多成功案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合作将全面深化。2017年中欧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波兰华沙,旨在探索出中国、中东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构架和创新共赢合作模式。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先生,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ł Chorąży先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捷克共和国前副总理兼外长、布拉格新丝绸之路研究会主席Jan Kohout先生,科兹明斯基大学大学校长Andrzej K. Koźmiński教授,科兹明斯基大学经济学教授、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Grzegorz W. Kołodko出席了论坛并致辞或作主题演讲。 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面临有利时机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为论坛致开幕辞,徐坚大使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享誉盛名的国际商学院,此次在华沙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凸显了波兰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的双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成果持续涌现。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为论坛致开幕辞 徐坚大使说,当前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关系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希望各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在“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将合作意愿尽早转化成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双方民众,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ł Chorąży先生致辞 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ł Chorąży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的论坛旨在探讨新的模式,帮助实现中国和中东欧的创新共赢。中波关系已经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也意味着双边合作变得更加重要。波兰欢迎中国企业来波进行投资和业务拓展,也希望中国市场能够敞开双臂欢迎波兰投资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发言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体保持上升势头;另一方面,双向投资和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深化与波兰的投资贸易合作必将为整个“16+1合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姜建清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投资中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未来合作发展空间巨大。当前,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有待发展。中国-中东欧基金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也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开拓全球市场和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优做强。 科兹明斯基大学经济学教授、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Grzegorz W. Kołodko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16+1”倡议与国际经济下的中东欧地缘政治和经济整合。 中波合作共赢模式探讨 丁远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丁远教授做了关于“‘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历史的延续,能够为全球带来非常多的机会。“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将中国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等领域成功的发展模式带到海外,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过去几年,中波贸易额增长显著,经济和文化合作日趋增多,“一带一路”倡议将会成为连接中国和欧盟市场的通道,同时为中东欧地区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Jan Kohout先生发表主题演讲 捷克共和国前副总理兼外长、布拉格新丝绸之路研究会主席Jan Kohout先生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产业特征及与中国合作的启示。他说,中国和中东欧十六国在历史和经济上一直都有许多联系和共同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中东欧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启迪。中国在机械、研究、教育和商业方面在中东欧做了不少项目,我们十分欢迎双赢的合作。 波兰企业投资中国的案例探讨 在波兰企业投资中国的案例探讨中,来自波兰家禽肉商会、波兰Sante食品公司、琥珀国际咨询公司、青岛市商务局、LechPol公司的代表做了案例分享并进行了对话。科兹明斯基大学副校长Robert Rządca教授担任对话主持人。 随后,AssecoData Systems公司副总裁AndrzejDopierała先生、华信集团(欧洲)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和ICT部门总经理ZdeněkZajíče先生、同方威视波兰公司总经理边晓浩先生、阿里云德国公司商务发展部总监胡晟先生、NetGuru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Wiktor Schmidt先生以及Legim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kołajMałaczyński先生等嘉宾进行了对话,就创新经济探讨了中国中东欧合作共赢模式。 对话探讨中国与中东欧在创新经济上的合作共赢模式 阿里云德国公司商务发展部总监胡晟先生表示,阿里在海外都是以与本地伙伴合作的方式开发市场,很快将在波兰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阿里在中国有非常好的渠道,因此合作是双向的,阿里不仅能与中东欧本地公司合作,还能帮助希望进入中国的波兰企业与中国市场无缝连接。 论坛最后一个环节,广西柳工集团波兰公司总裁吴荫登先生和光大国际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黄刚先生分别针对柳工集团DRESSTA项目和光大国际收购Novago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经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监RadoslawPyffel先生担任主持。 企业家对话探讨传统行业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共赢 吴荫登先生表示,欧洲是全球工程机械第二大高端市场,市场成熟,需求稳定,但各国政策不一,竞争异常激烈,欧洲市场是柳工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柳工收购的DRESSTA品牌,是全球唯一6家全系列推土机制造商之一,拥有成熟的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和供应链,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与柳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柳工计划投资1亿兹罗提在当地进行研发。 黄刚先生在分享中提到,光大国际在去年八月收购了波兰最大的固废处理公司Novago,原有的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均得以保留, Novago现在已成为波兰最大、最成功的废物处理公司。中国企业和中东欧本土企业之间实现成功合作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理解和尊重,以及拥有共同目标。 Novago公司副总裁BartoszSzalek先生、中捷航空航天协会主席Peter Hyl先生以及玛泽全球治理委员会成员张立文女士也在此环节的对话中发表了精彩见解。 此次论坛共吸引了约300名中东欧企业家、青岛企业家代表团及中国在当地的企业家参会,一天的会议内容丰富而充实,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及华沙当地11家媒体参加了论坛并进行了报道。 [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9月16日 17:20
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13日电 通讯: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朱晟 “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起源,又将带来哪些新机遇?众多中欧专家13日齐聚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给中欧在投资领域带来的合作新机遇。 当天的论坛吸引了近300位欧洲和中国企业高层参与,嘉宾包括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德国中国商会代表段炜等。 普罗迪为此次论坛做开幕主题演讲时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欧洲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两国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对中德两国诸多领域未来合作充满信心。 普罗迪表示,近些年中国的发展战略从效仿转向创新,尤其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在制造业等领域逐渐加大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中国很多大企业走向全球,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 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国家参与其中。他呼吁有关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中欧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促进双方进一步融合。 丁远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与机遇。他说,“一带一路”倡议并非突然出现的事物,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一带一路”倡议将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各方都将从更优惠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带来全新的商业机会。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斯特凡妮·施平纳-柯尼希表示,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巴伐利亚州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建设是一次改善亚欧基础设施的良机,有利于促进贸易与投资,巴伐利亚企业希望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及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与亚洲企业加深合作关系。 当天的论坛还举行了两场主题分别为“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和“当‘互联网+’遇上‘工业4.0’”的圆桌小组讨论,与会嘉宾结合具体案例与现场观众互动分享了经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顶尖的国际化商学院,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并推进两国产业的融合与互补。本届论坛还将于9月15日和10月18日分别在波兰华沙和瑞士苏黎世举办。[详情]

新华网 | 2017年09月14日 21:34
姜建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
姜建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

  发言人:工行前董事长姜建清 (2017慕尼黑论坛,2017年9月13日) 很荣幸能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这次发展论坛,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研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4年多来,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去年11月,在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及其发起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宣布成立,这是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践。我们将致力于以商业化的金融模式撬动全球资本,促进中国与中东欧乃至欧洲整体深化合作。下面,针对本次会议主题,我想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谈三点看法: 第一,以“合”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倡议。 中国文字“合”的意思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实现共赢。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而是致力于合作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不是部分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结盟,而是新形势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优势互补、实现对接、合作共赢的战略智慧;不是谋求一时之利,而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和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排名世界第10位,占世界份额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美元,占比不到全球的1%,外汇储备余额2亿美元;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贫困发生率为97.5%。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增长了202倍,稳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开始排名第2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5.1%,比1978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817元,增长了140倍;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了97倍。此外,2016年中国贫困人口数4335万,减少了94.4%;贫困发生率4.5%,下降了93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95万亿,占世界贸易份额的11.9%,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2013年替代美国占据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贫困人口也最多的国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必经艰难曲折,才见光明前途。回顾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众多民族制造业曾因外国先进工业的进入而破产倒闭,但中国没有裹足不前,相反激发中国直面不足、鼎新革故、奋发图强,仍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了83万左右个中外合资企业,引进资金1.6万多亿美元,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合作和创新,终于改变了中国经济和工业的面貌。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制造业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三大吸引外资国,这就是改革开放的魔力。如果当时中国领导人没有这个政治远见,封闭保护,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中国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合作与共赢,积极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分工,得益于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毋容置疑,今天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又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地缘政治、文化冲突等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国家经济衰退、复苏乏力、失业剧增,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抬头。当然对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正视,但只能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通过加强全球化的治理予以完善。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一起,有更长远的眼光,以合作、共赢发展为目标,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包容和开放的世界经济,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不幸的是,以邻为壑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成为一些国家政治家缓解政治压力、转移社会矛盾、取悦民心的选项。选择性的关税政策、贸易壁垒、行业标准、投资审查及其他直接或隐形民粹主义措施纷纷出台。事实上“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是把“双刃剑”,往往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报复博弈,阻挡别人正常进来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开放发展的大门。在全球经济复苏还十分脆弱的时期,这些短视的错误措施对于全球经济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不幸还难以估量。 今天,中国与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了跨越发展。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中国的全球第六大贸易国;中国是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据中国商务部和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统计,2016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26亿美元,德国出口中国835.1亿美元,增长7%,占德国出口总额6.4%;德国从中国进口总额772.9亿美元,增长0.9%,占德国进口总额的7.3%,德国对中国的顺差是80.2亿美元,增长154.3%。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流量为29.45亿美元,存量达到88.27亿美元;德国对中国新增投资项目392个,累计项目总数达9394个,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存量已达到281.8亿美元,高于中国对德国的存量投资近200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的增速,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并购,引起了一些政治家的紧张,其实从上述数据来看,结论不言而喻,那些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欧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中东欧国家更以开放、包容、合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当前全球和欧洲经济仍在艰难的复苏过程中,而走出困境、迎接新的经济振兴只有依靠全球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和平开放发展是大潮流。 “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以开放为导向,以共赢发展为目标,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一起,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合”的视角来审视“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 中国有句话,叫做“合则两利、通则双赢”。每个国家或企业都有着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比如,欧洲很多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中国则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优势,并且在基础建设、大型装备、工程承包、高铁、核电以及一些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经验和技术都比较丰富。目前,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达2.2万公里,超过第2-10位国家的总量;钢铁、汽车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通过合作,实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从而为各个国家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尤其应该关注的是新兴市场,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市场开始崛起,未来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区域性支点的作用,经济活力强,市场潜力大,与相邻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断深化合作,投资及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双边进出口额基本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16年贸易总额达到586.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同期中国与欧洲贸易总额的10.2%,逆势增长明显。投资增长很快,2016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80亿美元。总体来说,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领域也进一步延伸至地方政府和企业,覆盖更广,对接更实,有利于推进中欧关系的整体向好发展。 冷战结束之后,欧盟国家与中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贸易、文化等领域往来密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并不是要取代谁、排挤谁,而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把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圈紧密相连,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市场联通,从而有助于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弥合贫富差距鸿沟,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东欧“一带一路”倡议也被称为历史性的机会,被视为整个21世纪的项目。 第三,以“合”的行动来创新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 “一带一路”中,资金融通是关键,需要通过多元化、创新型的金融手段,持续助力“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中资银行已在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设立分支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与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开展人民币清算;中国也于今年正式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德国、法国和其他许多欧洲国家也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应该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金融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有16+1政府首脑会晤机制,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和沟通机制,近年来取得了大量合作成果。中东欧基金也是这一机制下的创新成果和合作平台之一。它是以金融创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地方合作的重要尝试。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跨国投资和资金流动受到了较大影响,2016年全球跨境流动资金几乎是2007年的三分之一,且存在着结构分布的失衡。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在发展初期:国际股权投资人关注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项目缺乏结构化设计,诸多产业投资机会乏人问津。因此中东欧国家迫切希望外部资金的投入。充分考虑中东欧的区域特征和发展诉求,我们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发起下,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基金。中国工商银行是全世界最大银行,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首位,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中国-中东欧基金是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基金,通过全球资本嫁接和中国动力注入,以及领先的“投资+投行+商行”综合解决方案,实现跨区域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中国-中东欧基金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中东欧国家,并延伸至与中东欧有业务关联的欧洲及其他相关地区,未来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配套资金500亿欧元,重点投资具备商业开发价值、体现产业合作与升级、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项目。我们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而且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中东欧国家在研究创新投入方面占GDP的1.2%,低于欧盟平均值0.9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可以与中东欧优势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合作,尤其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数字技术和远程医疗领域的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弯道超车,共同开发世界市场。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论,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必须顺应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作为一家商业化运作的机构,我们不仅仅追求经济上的合理回报,更重视劳工关系、产品安全等领域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主张。在投资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尊重社会文化习俗将成为中东欧基金的经营理念。 目前,首期资金募集顺利,储备了一批潜在投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制造和大众消费等领域,正在积极开展尽职调查和评估。同时,很多中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对投资中东欧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借助我们的平台,寻求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共筑海外投资和产业整合的新蓝海。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凝聚多方智慧,需要政府、产业、金融的携手并进。中国-中东欧基金致力于打造中东欧国家的产业与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合作平台。愿与各方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新机遇,发挥好引领和助推作用,同心携手,共同推动产融全球化发展。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9月14日 21:28
中欧论坛走进德国 共享"一带一路"下中德合作新机遇
中欧论坛走进德国 共享

  9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德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新机遇。此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德国中国商会共同举办,多位中德政府高层、专家学者、中国企业家代表及投资人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了中德创新合作的模式与热点,为两国企业投资互动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正在慕尼黑进行中欧欧洲工业4.0游学活动的30位游学团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同时吸引了当地300余位欧洲与中国企业高层参与,数十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作主题演讲 作为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持续推进着国际化的步伐。自2012年起,中欧已连续三次举办欧洲论坛,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继今年7月在伦敦、巴黎成功举办论坛后,中欧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并推进两国产业的融合与互补。9月15日,中欧欧洲论坛还将在波兰华沙举行,10月18日在瑞士苏黎世举办。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Romano Prodi),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与国际商务教授麦克罗(Klaus Meyer),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三一集团欧洲总经理邓海君、支付宝地区负责人胡晓琼,以及来自SAP、索尔维、中国国航等企业的多位高管。 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先生为论坛致欢迎辞 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先生在致辞中指出,2016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和法国,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是中德两国政治互信、经济互补的总体最好时期。今后中国企业如何在德国进行投资以及两国经贸关系如何继续发展,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双方能有所收获。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Stephanie Spinner-König女士致欢迎辞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Stephanie Spinner-König女士在欢迎辞中表示,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巴伐利亚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次改善亚欧基础设施的良机,有利于促进贸易与投资。巴伐利亚企业希望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及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与亚洲加深合作关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作开幕主题演讲 普罗迪教授为此次论坛作开幕主题演讲。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德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他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尽管两国在人口、体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普罗迪指出,近些年,中国的战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并且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逐渐放弃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再在低端行业竞争,而是开始在很多领域与欧美产生竞争,因此中国的很多大公司必须走向全球化,这也是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的原因。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双方进一步融合。 “一带一路”倡议解读 在论坛第一主题“‘一带一路’倡议解读”的环节中,姜建清教授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以“合”的理念、视角和行动来审视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姜建清说,中国文字“合”的意思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实现共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而是致力于合作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中国的全球第六大贸易国;中国是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他同时指出,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一带一路”中,资金融通是关键,需要通过多元化、创新型的金融手段,持续助力“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东欧基金就是以金融创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地方合作的重要尝试。“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凝聚多方智慧,需要政府、产业、金融的携手并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作主题演讲 丁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他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时代中国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 “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倡议将成功的中国模式带到一带一路地区,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同时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丁远教授指出,全球所有的企业都将享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 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 随后,论坛进行了主题为“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的对话并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享,贝塔斯曼基金会“德国与亚洲”项目高级专家Bernhard Bartsch先生担任主持。 复星集团私人银行事业部总经理、法兰克福联席执行首代刘强先生(左二)在论坛作案例分享 在“兼并收购:分享中国市场”的主题对话中,三一欧洲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海君先生分享了“三一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案例。他说,三一保持了在很多行业和产品领域的中国第一,2012年收购普茨迈斯特后,三一成为混凝土行业的全球第一。收购后,普茨迈斯特盈利能力稳定提升,人员结构非常稳定并且增加了职位,同时,三一也从中受益,在人员、品牌和国际化等方面都获得长足发展。 复星集团私人银行事业部总经理、法兰克福联席执行首代刘强先生分享了复星集团并购德国Hauck &Aufhäuser的案例。他表示,复星花费了16个月的时间获得了德方的批准,通过整合资源,加入了中国动力,给双方带来了更多商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 德国 )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玮先生作案例分享 在主题为“绿地投资:创造价值、实现共赢”的对话环节中,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 德国 )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玮先生就宁德新时代德国研发中心的发展做了分享。他表示,宁德时代选择在柏林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因为德国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中国很多企业都把研发中心放到了德国。中国国航欧洲总部总经理田玉岐女士分享了国航通过加盟星空联盟以及与汉莎航空进行合作等举措,与欧洲企业实现了双赢。 论坛最后,来自SAP、支付宝、蔚来汽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代表进行了主题为“当‘互联网+’遇上‘工业4.0’”的圆桌讨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与国际商务教授麦克罗担任主持。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 支付宝德奥瑞及比荷卢地区负责人胡晓琼女士表示,支付宝希望以后能服务全球20亿用户,除中国外,海外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目前,支付宝的合作伙伴paytm在印度的用户已超过2亿,在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也正在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本地版移动支付平台。在欧洲,支付宝则与各国伙伴合作一起,为中国游客提供方便的移动支付服务,也就是说,中国游客到欧洲旅游,不再需要兑换货币,可以用国内熟悉的扫码支付在商场、超市买单。 论坛间歇,中国企业家与德国企业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论坛充实的内容得到了在场嘉宾与听众的高度评价。 论坛间歇,嘉宾与听众进行进一步交流[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9月14日 08:06
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聚焦健康产业创新与合作
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聚焦健康产业创新与合作

  论坛全景 10月18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瑞银集团共同主办的2017第二届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于苏黎世盛大开幕。本次论坛聚焦医疗创新,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智慧医疗班的40余位中国健康产业的新锐企业家分享了中国在健康领域的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热点,并与瑞士当地的医疗企业家深度互动,共同探讨中瑞健康产业创新合作的基础和前景。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自2015年在苏黎世设立教研基地以来举办的第三次大型论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教授致欢迎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教授和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分别致欢迎辞。雷诺教授指出,医疗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在国家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面对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的质量及整个医疗行业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弗兰克·内德曼先生则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来自中国、瑞士和其他国家医疗行业领袖们汇聚于此,共同探讨技术创新在健康产业中的应用。 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高燕平阁下致开幕词。高燕平总领事表示,中瑞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中瑞各领域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医疗健康产业又是关系民众健康、福祉的重要服务产业。中瑞两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从企业到民众,都有发展关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都有优势互补的领域,更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高燕平阁下致开幕词 她鼓励中瑞两国的精英们在“智慧健康”、“智慧医疗”方面积极创新创业,怀着高度的责任感,通过妥善解决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紧迫和重大问题来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造福于民众。高燕平阁下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携手瑞银集团在苏黎世举办第二届中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Dacadoo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奥纳姆斯(Peter Ohnemus)先生 随后,Dacadoo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奥纳姆斯(Peter Ohnemus)先生作了题为《数字健康对医疗行业的影响》的演讲。他表示,移动医疗将奠定未来创新医疗服务的基础,互联网的介入是对传统医疗体系和制度进行的颠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在健康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大展身手。 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 在论坛的第一主题“技术创新:为更好更平价的健康服务”的环节中,前瞻性与战略性研究中心电子健康俱乐部创始人兼主席Patrice Cristofini 博士与中国瑞士中心首席执行官肖振先生分别作了题为“全民时代下的电子医疗”与“中瑞健康产业合作新机遇”的主题演讲。 第一主题讨论 Patrice Cristofini 博士指出,由于医疗数据未来会呈爆炸性增长,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将成为促进相关各方之间无缝联系的基础。他总结归纳为一个单词“BANG”,B代表生化技术,A代表原子纳米技术,N代表新的ICT解决方案,而G代表基因学。医疗产业,尤其是其中涉及生化技 术、原子纳米技术以及基因学的领域,无疑将会生成巨量的数据。我们需要储存、传输并且分析这些数据。ICT解决方案,比如云计算与大数据,必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肖振先生表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健康领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创新的技术和产品,而瑞士拥有领域内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并可以从中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获益,中瑞两国的健康产业优势互补,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随后,中瑞商务独立协调员Markus Herrmann 先生担任主持人与上述进行主题演讲的三位嘉宾进行了主题为“健康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与新格局”的对话。嘉宾们一致表示,医疗大数据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数据,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等多方面数据。然而如何加强医疗大数据背景下的患者隐私的保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彼得·奥纳姆斯先生特别指出,不良的生活习惯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他鼓励大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 第二主题讨论 24Surgery.com创始人,Booking.com联合创始人Alec Behrens先生、阿里云国际有限公司云架构师黄晔博士、Ava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ascal Koenig 先生、The Sin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nis Leontidis 先生、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大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鹏先生就“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变革”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圆桌讨论,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担任主持人。 中国医疗目前存在着许多地方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不平衡等问题,而远程医疗可以作为平衡医疗资源的最佳方式。刘鹏先生表示,在解决基层群众难以享受医疗资源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基层医院的帮扶,提高基层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 第三主题讨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兼职教授兼创业实验室主任张文清教授担任了第二场圆桌讨论的主持人。本场讨论的主题为“商业模式创新合作:挑战与机遇”。 Wonders MedTech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前诺华公司副总裁兼零售集团新兴市场主管António Carvalho 先生,Shire公司“国际价值展示与获取”主管Julie Kim 女士,大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欧淑芳女士与极橙齿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塔尔盖先生参与了本场讨论。 中瑞健康产业合作共赢 在主题为“中国与瑞士:健康产业领域的投资机遇”的高端对话环节中,复星医药副总裁兼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梅璟萍女士,NeuroPro公司首席科学家、Virtually Live公司首席科学家Jamil EI-Imad 先生与BRAINFORCE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rtin Schneider 先生分别发表演讲。随后,三位嘉宾与中瑞商务独立协调员Markus Herrmann 先生展开了对话。 梅璟萍女士表示,由于长期的注册保护机制,以及跨国企业的高定价及不完善的支付体系,中国的患者还不能普遍用上目前国际上的顶尖药物。因此,中国的制药企业在仿制药领域还有很多机会。提供与全球质量标准一致的药品、并能持续推出新品的企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头。 复星医药副总裁兼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梅璟萍女士发表演讲 她希望能够借助公司在中国经营多年积累的并购、整合能力,复制到全球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适合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将之整合到国内的市场中,努力为中国患者带来国际上最好的治疗手段。同时,也会适当地考虑将质优价廉的产品介绍到国际市场上去。因此,梅璟萍女士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论坛最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教授和瑞银集团亚太地区董事总经理兼财富管理部主管弗兰克·内德曼(Frank Niedermann)先生分别致闭幕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智慧医疗班学员合影 此次论坛共吸引了250余名观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欧亚时报等十多家中外媒体参与论坛并进行报道。[详情]

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欧洲论坛特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解读“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 9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德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新机遇。活动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 “一带一路”的起源及由此产生的新机遇。 丁远教授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时代中国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倡议将成功的中国模式带到“一带一路”地区,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使得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同时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丁远教授强调,全球所有的企业都将享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 以下是丁远教授在第三届欧洲论坛慕尼黑站上的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姜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同样他也提到了中欧投资基金,包括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分享一些过往。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如果回望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条蓝色的线,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走向了西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老的丝绸之路。1500年后,又一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了印度、肯尼亚。习主席“一带一路”倡议所指的这条路线的起源就来自于郑和下西洋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这两条纽带需要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间更好的联系和合作。 过去几十年,巴基斯坦和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一直有诸多合作,巴基斯坦推动了中国和美国外交关系正常化,这已经是毛主席时代的事情。此外,中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在苏联解体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就已经不断地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早在在江泽民主席的关心下开始,胡锦涛主席通过中非论坛和当时的非洲领导人共同谈论过许多话题。事实上这些都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所以,这其实是不断努力累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欧洲一些媒体把“一带一路”倡议看成是突然出现的,其实并非如此。 除“一带一路”倡议之外,我们必须谈谈两个基石。一个是各国要不断地在经济以及文化上增加往来。另一个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过往历史,并非现代的一种“发明”。 据官方数据,截止去年5月份“一带一路”已经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世界60%的人口,目前总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260亿美元,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更多的来自“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政策上的协调。 另外,还必须要有更多的有形和无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联通,比如海关、银行业、贸易和投资等。同时,我们还会看到各国间金融体系的巨大融合。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比如姜教授所带领的中东欧基金、中国国开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的领导希望能够在全球重复中国所实现的经济发展。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虚拟循环。开发性金融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银行和政府共来创造市场并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有一句话:“道路通,百业兴。”一旦做好了基础设施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商业上的往来,道路修通后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消费。有了更多消费之后会继续推动贸易,从而会对基础设施包括土地带来更多价值。这些土地和基础设施在财务上来说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可行项目,这些更值钱的土地就变成了抵押品,带来资金继续进行建设。中国政府希望将这样的模式推动到中亚、中东欧等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如此,首先是融资。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银行、基金的第一步投资是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起来之后当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消费业会增加,经济会发展,就会创造更多贸易机会。一旦有了贸易之后会拉动当地的房地产市场,这样就会带来更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从而进行下一轮融资,形成良性循环。 纵观全球的媒体,也许我们会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美国媒体、欧洲媒体的一些报道怀疑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不是另一个“马歇尔计划”。但如果动态地去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根据中国过往的经济发展经验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应该用更长远和国际性的眼光去看“一带一路”倡议。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看有形资产,比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空港、医院、电站。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单单有这种有形资产,还有更多的包括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改善、资金融通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所以对于被“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国来讲,中国进行了投资,这些有形和无形资产都会留下来,为这些国家打下发展基础。“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给带来非常多的机会是给所有国家,这和殖民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一个最新的例子:肯尼亚有一条中国承建的新的铁路建成通车。东起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贯穿肯境内8个郡。它将作为东非铁路网的第一段,直插非洲腹地,成为连接沿海与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比较一下铁路建设前后就会发现,这条铁路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已经在非洲开展100多年业务的联邦快递目前也在非洲积极投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一旦东非铁路网一旦建成通车之后当地经济会快速发展。他们非常高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将非洲市场连接在一起。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德国来说,我觉得有两点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德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优越,身处欧洲腹地,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投资将德国打造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 其次,德国同时是高端制造业国家,金融服务业非常强大,可以充分享受到“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很好地促进全球的贸易,将欧亚大陆发展中的经济体和发达国连接在一起,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和交通成本,同时也会激发出新的消费及增长的潜力。[详情]

普罗迪:面对中企对外投资 欧洲需制定互惠投资政策
普罗迪:面对中企对外投资 欧洲需制定互惠投资政策

  【欧洲论坛特辑】普罗迪:面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为此次论坛作开幕主题演讲。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德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他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尽管两国在人口、体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普罗迪指出,近些年,中国的战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并且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逐渐放弃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再在低端行业竞争,而是开始在很多领域与欧美产生竞争,因此中国的很多大公司必须走向全球化,这也是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的原因。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双方进一步融合。 以下内容整编自普罗迪教授在论坛上的致辞: 近年来,中德两国联系日益紧密,行稳致远,业已成为中欧关系中最深、最实、最广的一组双边关系,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德两国政治互信深厚,领导人不断积累扩大共识。两国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惠及人民。中德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两支最可预期、最为稳定的力量。我们相信,两国的友好关系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总体来看,虽然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速有所不同,但中德两国经济增长速度均已呈现各自的最好势头。目前德国经济位居欧洲第一,得益于“两德一体化”,统一后的德国很好地利用了稳定的国际局势,促使德国经济持续发展。德国在机械制造、化学、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再来看看中德的共同点。首先,尽管两国的体制不同,但两国对技术及教育都极为重视。其次,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两国都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近年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的中国战略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在数字技术及科技领域,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创新者,而不是一个效仿者。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你做出选择,那意味着你肯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中国就放弃了一些低附加值的领域,这是非常大的一种变革。 在海外市场,中国的竞争不再来自服装鞋帽等低端加工制造业行业,中国已经参与到一些其他领域直接与欧洲或者美国进行竞争,这是竞争非常不同的阶段,也是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不但在技术上越来越强大,同时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成为全球的领袖,它们必须要变成全球化的公司,这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投资不断地涌向海外的原因。 如果想做全球化的企业,中国企业就必须要去美国、去欧洲。这些年,我们看到美国和欧洲之间对于海外投资的看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美国似乎变得更加“保守”,更加希望保护本国企业。当中国公司去收购一些美国公司时,美国政府说妨碍了本国利益。而欧洲态度的变化来源于库卡这个收购案例。自此之后,整个欧洲对中资企业并购欧洲本土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现在又开始重新讨论,到底应该和中国之间有何种政策,应该如何进行往来。 中欧双方必须要秉持开放的心态,在考虑投资政策的时候,必须要有双向互惠投资政策,这样中国和欧洲能够进一步地融合。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海上丝绸之路,我想强调一下海运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促进双方进一步的融合。[详情]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大使在中国-中东欧论坛上致辞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大使在中国-中东欧论坛上致辞

  徐坚大使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 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9月15日 9:40-9:50,Hotel Bellotto,中英波同传)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活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享誉盛名的国际商学院,此次在华沙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凸显了波兰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本次论坛汇聚了政、学、商等各界代表,相信你们的智慧将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正是在华沙启动了首次16+1领导人会晤,按下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快进键”。作为中欧友好合作的重要创新,“16+1合作”开辟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新格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国家积极响应、参与,双方关系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的双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成果持续涌现。 首先是高层交往密切,引领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快速发展。2016年,习近平主席全年外访五次,其中两次访问中东欧,凸显出这一地区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今年5月,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赴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与会各国领导人一道共商合作大计。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成功结束对拉脱维亚和波兰的访问,成果显著。此外,“16+1合作”实现机制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迄今举行5次,通过了四份合作纲要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等重要合作文件,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蓝图。近年来,中国和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等中东欧等国家的双边关系不断提质升级,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各自外交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其次,经贸等务实合作稳步发展,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要支柱。一是双方贸易稳中有进。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双方贸易额从2010年的439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587亿美元,罗马尼亚猪肉、匈牙利牛肉、波兰苹果等美味陆续摆上中国民众的餐桌。双方贸易在中欧贸易中的份额持续攀升。二是相互投资持续扩大。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超过80亿美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华为、(匈牙利)万华等中资企业在中东欧运营良好;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三是互联互通领域合作卓有成效。中资企业承揽的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项目、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及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等项目顺利竣工,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等重大合作项目继续深入推进。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数量和辐射范围加速拓展。中国航空公司开通赴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直航航线。四是金融合作创新发展。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金融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先后成立。中国成功为波兰、匈牙利发行熊猫债、点心债等人民币计价债券。2013年以来,中国对中东欧地区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新增贷款近30亿美元。 最后,人文交流持续扩大,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民意基础。中东欧旅游在中国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位列中国游客人次增长最快的五大目的地。中国在布达佩斯设立首个驻中东欧地区旅游办事处,波兰、捷克旅游局在华设立办事处。教育合作继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建立了29所孔子学院和33个孔子课堂,学员超过3万7千人。中国与8个中东欧国家签署互认高等学位协议,双向留学生总数达近万人。此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智库、媒体、地方等其他人文领域的交流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2016年和2017年更是分别被确定为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年和媒体交流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传统友好,民意相亲,当前同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通欧亚市场的门户。16国均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愿望强烈,目前已有13国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当前,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关系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再过不久,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即将在匈牙利举行,相信将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希望各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在“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将合作意愿尽早转化成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双方民众,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详情]

张伟副会长在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致辞
张伟副会长在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致辞

  张伟副会长在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2017年9月15日,华沙) 尊敬的徐坚大使, 尊敬的霍龙日副部长,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金秋时节来到美丽的华沙,出席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我谨代表中国贸促会,对主办方的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体保持上升势头。据中方统计,2016年,在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整体下滑,尤其是对欧洲贸易总额下降3.3%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总额较2015年逆势增长9.5%,达到586.54亿美元。另一方面,双向投资和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中国公司青睐中东欧市场的独特优势,到中东欧投资兴业。东方电气集团投资建成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中国水利水电集团投资波兰伏罗兹瓦夫城市防洪项目、中国铁路总公司承建匈塞铁路等。中国企业在繁荣当地经济、创造就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发展,取得了合作共赢的成果。 波兰扼守欧洲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突出,区位条件优越,具备铁路、公路、海运“三合一”立体物流网络优势,辐射功能强劲。在过去20年里,波兰经济表现一枝独秀,是欧盟内唯一持续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是中东欧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2016年中波双边贸易额达176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我们相信深化与波兰的投资贸易合作必将为整个16+1合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年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进口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6000亿美元,将有5亿多人次出境访问、旅游、购物。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将为包括中东欧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和投资机会。中国提出的“16+1合作”中的“三海港区合作”与中东欧的“三海倡议”理念契合、内容相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在此我愿提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用好“16+1合作”平台。“16+1合作”平台成立以来,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全面、均衡发展。中欧陆海快线、16+1金融合作等重点合作取得新进展,直航、旅游、卫生等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16+1合作”平台影响不断扩大。中国贸促会期待与包括波兰在内的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携起手来,在上述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16+1合作”框架下中国一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等平台的桥梁作用,为双方企业扩大和深化贸易与投资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支持与保障。 二是深化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普遍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升级的强烈需求,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成熟经验和技术。铁路、电力、港口、化工机械等装备质量上乘,性价比高。中国贸促会愿与中东欧有关机构共同举办洽谈会、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提供更多经贸信息、政策咨询、人员培训、商事法律等服务,积极鼓励和促进国内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参与中东欧国家高速公路网、港口网、电网和互联网等建设,推动双方基础设施投资合作。 三是扩大中东欧优势产品对华出口。中东欧国家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品质上乘、物美价廉,契合中国居民消费加快升级的需求。中东欧国家许多工业行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工业产品技术先进,与当前中国工业转型升级需求相契合。中国企业愿从中东欧进口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改善双边贸易结构,扭转贸易不平衡状况。譬如进口更多奶制品、肉制品、水果、葡萄酒、药品、机电产品、飞机和车辆零部件等优势产品,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中国贸促会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将与中东欧国家工商机构和商协会一道,通过开展政策宣介、组织团组互访、举办展会论坛、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促进双边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加大彼此在市场情况、商品行情、关税、质检、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为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决策参考;了解企业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推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最后,预祝2017年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姜建清:合作共赢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姜建清:合作共赢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金融引领 合作共赢 推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再上新台阶 姜建清 (2017华沙论坛,2017年9月15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新形势下“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响应,旨在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实现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好金融的引领作用,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的课题。两天前,我在德国慕尼黑的论坛上,提出了以“合”的理念、视角和行动来审视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就是要秉承“开放、合作”的原则,合则两利、通则双赢,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今天,我想针对本次会议主题,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围绕“信”字展开,谈三点看法: 第一,信念是共识,开放、包容、合作是新时期全球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旨是希望通过多边的协商合作,与更多的国家一起,为谋求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这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也不是部分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结盟,更不是谋求一时之利,而是致力于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和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信念,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加强合作,这些年引进了83万左右个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引进资金1.6万多亿美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品牌和国际影响。发展是硬道理,但路途并非一番风顺,开放后众多民族制造业曾因外国先进工业的进入而破产倒闭,大量国有企业员工的分流和下岗,很多传统品牌消亡。但中国没有裹足不前,不惧怕开放,更不惧怕竞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开放竞争中学习、进步和创新,终于改变了中国经济和工业的新面貌。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增长了202倍,稳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开始排名第2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5.1%,比1978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817元,增长了140倍;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了97倍。此外,2016年中国贫困人口数4335万,减少了94.4%;贫困发生率4.5%,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达2.2万公里,超过第2-10位国家的总量;钢铁、汽车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95万亿,占世界贸易份额的11.9%,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2013年就替代美国占据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三大吸引外资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贫困人口也最多的国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非常壮观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成功的经验,归根结底是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合作与共赢,积极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分工,得益于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全球化,中国与包括波兰在内的欧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了跨越发展。波兰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中东欧地区领头羊,经济增速连续约十年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成功渡过了经济危机,在汽车制造、航空业等多个经济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波兰吸引外资规模在中东欧国家也是最高的,这些也正是得益于持续地经济开放和合作政策的效果。当前,我们共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需要齐心协力,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第二,信心是前提,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保持信心,对中国-中东欧未来的合作发展保持信心。 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投资中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未来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中东欧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区域性支点的作用。从地理位置看,中东欧处于欧盟一体化市场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的结合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从经济发展看,中东欧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相比西欧市场,中东欧具有经济活力强、劳动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相比俄罗斯、中亚地区,中东欧受益于欧洲产业升级和资本转移,经济转型早、进展快,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生产要素配置体系,市场发育更成熟,产品竞争力更强。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平稳向好,增速高于西欧国家。2016年,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的GDP增速均高于3%。从产业结构看,中东欧各国产业分布多元化,在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大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的汽车制造业,匈牙利、斯洛伐克的电子产业,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的旅游业,波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农业,均是所在国的支柱产业,也具有较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断深化合作,双边进出口额基本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16年贸易总额达到586.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同期中国与欧洲贸易总额的10.2%,逆势增长明显。投资增长很快,2016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80亿美元。总体来说,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领域也进一步延伸至地方政府和企业,覆盖更广,对接更实,有利于推进中欧关系的整体向好发展。因此,在中东欧“一带一路”倡议也被称为历史性的机会,被视为整个21世纪的项目。 第三,信任是基础,要主动换位,投资合作中要加强政策沟通、求同存异,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跨国投资和资金流动受到了较大影响,2016年全球跨境流动资金几乎只是2007年的三分之一,且存在着结构分布的失衡。当前, 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有待发展:国际股权投资人关注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项目缺乏结构化设计,诸多产业投资机会乏人问津。近年来,中东欧国家的政府、企业对中国投资者十分欢迎,共同发展的诉求强烈,愿意积极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和项目投资机会,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产业和资本的对接。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挑战。如普遍受欢迎的多边开发资金期限长、成本低,但难以满足中东欧国家的总量需要。中东欧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需求量大,但回报较低,期限又长,较难满足商业性资金投资所需的合理回报。另外,对于国家推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政府担保也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如何通过开发性资金与商业性资金的结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有大量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分享。中国也参加了欧洲复兴银行,未来对于商业性投资如何与欧盟现有的多边开发资金合作来从事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是金融合作的一个领域。对如何吸引和运用好数量大、来源广的商业资金从事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提升和发展、促进贸易和消费、推动技术创新更是大有可为。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国家经济衰退、复苏乏力、失业增加,导致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中东欧16国中11个国家为欧盟成员,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律监管体系繁复,无论是开展投资活动,还是提供融资支持,都面临着较高的准入门槛。中东欧多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产业环境也为外部投资者提出了诸多挑战。越是挑战,越要增强信任,加强沟通,寻求合作中的最大公约数。 因此,充分考虑中东欧的区域特征和发展需求,搭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的新桥梁,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发起下,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基金。中国工商银行是全世界最大银行,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首位,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中国-中东欧基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运作,通过全球资本嫁接和中国动力注入,以及领先的“投资+投行+商行”综合解决方案,努力实现跨区域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中国-中东欧基金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中东欧国家,并适当延伸至欧洲及其他相关地区,未来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配套资金500亿欧元,重点投资具备商业开发价值、体现产业合作与升级、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项目。我们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而且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开拓全球市场和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优做强。目前中东欧国家在研究创新投入方面占GDP的1.2%,低于欧盟平均值0.9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可以与中东欧优势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合作,尤其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数字技术和远程医疗领域的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弯道超车,共同开发世界市场。 作为一家商业化运作的机构,我们不仅仅追求经济上的合理回报,更重视劳工关系、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等领域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主张。在投资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尊重社会文化习俗将成为中东欧基金的经营理念。 目前,首期资金募集顺利,储备了一批潜在投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制造和大众消费等领域,正在积极开展尽职调查和评估。同时,很多中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对投资中东欧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借助我们的平台,寻求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共筑海外投资和产业整合的新蓝海。 最后,根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我们欢迎中东欧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政府的引荐下参与中国-中东欧基金,共同推动中国-中东欧互联互通及相关产业合作。目前,部分中东欧国家已就参与基金出资同我们达成一致意见,我们欢迎更多的中东欧国家与我们共建基金,并希望同各国政府与企业就产业政策、投资环境、项目合作、兼并收购等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如何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机遇,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沟通交流与共赢发展,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和基金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产融合作的新桥梁,愿与各方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发挥好引领和助推作用,同心携手,共同推动产融全球化发展。 谢谢大家![详情]

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共赢模式
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共赢模式

  9月15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波兰科兹明斯基大学共同主办的2017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在波兰华沙开幕,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创新共赢模式探索。论坛以“波兰企业在华投资”、“创新经济”、“传统行业”三个领域为切入点,齐聚政界、商界、学界各领域高层人士,通过专题分享、深入研讨碰撞思想,启迪中国、中东欧创新共荣之路。 此次论坛同时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的第四站。作为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持续推进着国际化的步伐,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化机遇。自2012年起,中欧已连续三次举办欧洲论坛,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 中东欧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都将中东欧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投资热土,中资企业在中东欧的投资也有诸多成功案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东欧合作将全面深化。2017年中欧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波兰华沙,旨在探索出中国、中东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构架和创新共赢合作模式。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先生,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ł Chorąży先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捷克共和国前副总理兼外长、布拉格新丝绸之路研究会主席Jan Kohout先生,科兹明斯基大学大学校长Andrzej K. Koźmiński教授,科兹明斯基大学经济学教授、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Grzegorz W. Kołodko出席了论坛并致辞或作主题演讲。 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面临有利时机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为论坛致开幕辞,徐坚大使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享誉盛名的国际商学院,此次在华沙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凸显了波兰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的双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成果持续涌现。 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为论坛致开幕辞 徐坚大使说,当前中国与中东欧进一步发展关系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希望各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在“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领域交流合作,将合作意愿尽早转化成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惠及双方民众,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ł Chorąży先生致辞 波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Paweł Chorąży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的论坛旨在探讨新的模式,帮助实现中国和中东欧的创新共赢。中波关系已经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也意味着双边合作变得更加重要。波兰欢迎中国企业来波进行投资和业务拓展,也希望中国市场能够敞开双臂欢迎波兰投资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发言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先生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体保持上升势头;另一方面,双向投资和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深化与波兰的投资贸易合作必将为整个“16+1合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姜建清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投资中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未来合作发展空间巨大。当前,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有待发展。中国-中东欧基金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也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开拓全球市场和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优做强。 科兹明斯基大学经济学教授、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Grzegorz W. Kołodko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16+1”倡议与国际经济下的中东欧地缘政治和经济整合。 中波合作共赢模式探讨 丁远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丁远教授做了关于“‘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历史的延续,能够为全球带来非常多的机会。“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将中国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等领域成功的发展模式带到海外,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过去几年,中波贸易额增长显著,经济和文化合作日趋增多,“一带一路”倡议将会成为连接中国和欧盟市场的通道,同时为中东欧地区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Jan Kohout先生发表主题演讲 捷克共和国前副总理兼外长、布拉格新丝绸之路研究会主席Jan Kohout先生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产业特征及与中国合作的启示。他说,中国和中东欧十六国在历史和经济上一直都有许多联系和共同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中东欧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启迪。中国在机械、研究、教育和商业方面在中东欧做了不少项目,我们十分欢迎双赢的合作。 波兰企业投资中国的案例探讨 在波兰企业投资中国的案例探讨中,来自波兰家禽肉商会、波兰Sante食品公司、琥珀国际咨询公司、青岛市商务局、LechPol公司的代表做了案例分享并进行了对话。科兹明斯基大学副校长Robert Rządca教授担任对话主持人。 随后,AssecoData Systems公司副总裁AndrzejDopierała先生、华信集团(欧洲)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和ICT部门总经理ZdeněkZajíče先生、同方威视波兰公司总经理边晓浩先生、阿里云德国公司商务发展部总监胡晟先生、NetGuru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Wiktor Schmidt先生以及Legim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kołajMałaczyński先生等嘉宾进行了对话,就创新经济探讨了中国中东欧合作共赢模式。 对话探讨中国与中东欧在创新经济上的合作共赢模式 阿里云德国公司商务发展部总监胡晟先生表示,阿里在海外都是以与本地伙伴合作的方式开发市场,很快将在波兰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阿里在中国有非常好的渠道,因此合作是双向的,阿里不仅能与中东欧本地公司合作,还能帮助希望进入中国的波兰企业与中国市场无缝连接。 论坛最后一个环节,广西柳工集团波兰公司总裁吴荫登先生和光大国际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黄刚先生分别针对柳工集团DRESSTA项目和光大国际收购Novago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经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监RadoslawPyffel先生担任主持。 企业家对话探讨传统行业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共赢 吴荫登先生表示,欧洲是全球工程机械第二大高端市场,市场成熟,需求稳定,但各国政策不一,竞争异常激烈,欧洲市场是柳工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柳工收购的DRESSTA品牌,是全球唯一6家全系列推土机制造商之一,拥有成熟的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和供应链,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与柳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柳工计划投资1亿兹罗提在当地进行研发。 黄刚先生在分享中提到,光大国际在去年八月收购了波兰最大的固废处理公司Novago,原有的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均得以保留, Novago现在已成为波兰最大、最成功的废物处理公司。中国企业和中东欧本土企业之间实现成功合作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理解和尊重,以及拥有共同目标。 Novago公司副总裁BartoszSzalek先生、中捷航空航天协会主席Peter Hyl先生以及玛泽全球治理委员会成员张立文女士也在此环节的对话中发表了精彩见解。 此次论坛共吸引了约300名中东欧企业家、青岛企业家代表团及中国在当地的企业家参会,一天的会议内容丰富而充实,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及华沙当地11家媒体参加了论坛并进行了报道。 [详情]

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13日电 通讯:中欧专家研讨“一带一路”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朱晟 “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起源,又将带来哪些新机遇?众多中欧专家13日齐聚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给中欧在投资领域带来的合作新机遇。 当天的论坛吸引了近300位欧洲和中国企业高层参与,嘉宾包括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德国中国商会代表段炜等。 普罗迪为此次论坛做开幕主题演讲时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欧洲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两国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对中德两国诸多领域未来合作充满信心。 普罗迪表示,近些年中国的发展战略从效仿转向创新,尤其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在制造业等领域逐渐加大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中国很多大企业走向全球,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 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国家参与其中。他呼吁有关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中欧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促进双方进一步融合。 丁远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与机遇。他说,“一带一路”倡议并非突然出现的事物,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一带一路”倡议将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各方都将从更优惠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带来全新的商业机会。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斯特凡妮·施平纳-柯尼希表示,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巴伐利亚州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建设是一次改善亚欧基础设施的良机,有利于促进贸易与投资,巴伐利亚企业希望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及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与亚洲企业加深合作关系。 当天的论坛还举行了两场主题分别为“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和“当‘互联网+’遇上‘工业4.0’”的圆桌小组讨论,与会嘉宾结合具体案例与现场观众互动分享了经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顶尖的国际化商学院,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并推进两国产业的融合与互补。本届论坛还将于9月15日和10月18日分别在波兰华沙和瑞士苏黎世举办。[详情]

姜建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
姜建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

  发言人:工行前董事长姜建清 (2017慕尼黑论坛,2017年9月13日) 很荣幸能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这次发展论坛,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研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4年多来,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去年11月,在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及其发起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宣布成立,这是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践。我们将致力于以商业化的金融模式撬动全球资本,促进中国与中东欧乃至欧洲整体深化合作。下面,针对本次会议主题,我想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谈三点看法: 第一,以“合”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倡议。 中国文字“合”的意思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实现共赢。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而是致力于合作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不是部分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结盟,而是新形势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优势互补、实现对接、合作共赢的战略智慧;不是谋求一时之利,而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和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排名世界第10位,占世界份额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美元,占比不到全球的1%,外汇储备余额2亿美元;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贫困发生率为97.5%。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增长了202倍,稳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开始排名第2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5.1%,比1978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817元,增长了140倍;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了97倍。此外,2016年中国贫困人口数4335万,减少了94.4%;贫困发生率4.5%,下降了93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95万亿,占世界贸易份额的11.9%,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2013年替代美国占据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贫困人口也最多的国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必经艰难曲折,才见光明前途。回顾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众多民族制造业曾因外国先进工业的进入而破产倒闭,但中国没有裹足不前,相反激发中国直面不足、鼎新革故、奋发图强,仍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了83万左右个中外合资企业,引进资金1.6万多亿美元,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合作和创新,终于改变了中国经济和工业的面貌。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制造业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三大吸引外资国,这就是改革开放的魔力。如果当时中国领导人没有这个政治远见,封闭保护,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中国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合作与共赢,积极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分工,得益于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毋容置疑,今天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又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地缘政治、文化冲突等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国家经济衰退、复苏乏力、失业剧增,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抬头。当然对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正视,但只能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通过加强全球化的治理予以完善。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一起,有更长远的眼光,以合作、共赢发展为目标,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包容和开放的世界经济,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不幸的是,以邻为壑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成为一些国家政治家缓解政治压力、转移社会矛盾、取悦民心的选项。选择性的关税政策、贸易壁垒、行业标准、投资审查及其他直接或隐形民粹主义措施纷纷出台。事实上“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是把“双刃剑”,往往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报复博弈,阻挡别人正常进来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开放发展的大门。在全球经济复苏还十分脆弱的时期,这些短视的错误措施对于全球经济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不幸还难以估量。 今天,中国与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了跨越发展。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中国的全球第六大贸易国;中国是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据中国商务部和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统计,2016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26亿美元,德国出口中国835.1亿美元,增长7%,占德国出口总额6.4%;德国从中国进口总额772.9亿美元,增长0.9%,占德国进口总额的7.3%,德国对中国的顺差是80.2亿美元,增长154.3%。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流量为29.45亿美元,存量达到88.27亿美元;德国对中国新增投资项目392个,累计项目总数达9394个,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存量已达到281.8亿美元,高于中国对德国的存量投资近200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的增速,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并购,引起了一些政治家的紧张,其实从上述数据来看,结论不言而喻,那些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欧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中东欧国家更以开放、包容、合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当前全球和欧洲经济仍在艰难的复苏过程中,而走出困境、迎接新的经济振兴只有依靠全球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和平开放发展是大潮流。 “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以开放为导向,以共赢发展为目标,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一起,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合”的视角来审视“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 中国有句话,叫做“合则两利、通则双赢”。每个国家或企业都有着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比如,欧洲很多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中国则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优势,并且在基础建设、大型装备、工程承包、高铁、核电以及一些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经验和技术都比较丰富。目前,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达2.2万公里,超过第2-10位国家的总量;钢铁、汽车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通过合作,实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从而为各个国家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尤其应该关注的是新兴市场,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市场开始崛起,未来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要特别关注的新兴市场,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区域性支点的作用,经济活力强,市场潜力大,与相邻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断深化合作,投资及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双边进出口额基本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16年贸易总额达到586.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同期中国与欧洲贸易总额的10.2%,逆势增长明显。投资增长很快,2016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80亿美元。总体来说,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领域也进一步延伸至地方政府和企业,覆盖更广,对接更实,有利于推进中欧关系的整体向好发展。 冷战结束之后,欧盟国家与中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贸易、文化等领域往来密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并不是要取代谁、排挤谁,而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把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圈紧密相连,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市场联通,从而有助于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弥合贫富差距鸿沟,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东欧“一带一路”倡议也被称为历史性的机会,被视为整个21世纪的项目。 第三,以“合”的行动来创新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 “一带一路”中,资金融通是关键,需要通过多元化、创新型的金融手段,持续助力“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中资银行已在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设立分支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与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开展人民币清算;中国也于今年正式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德国、法国和其他许多欧洲国家也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应该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金融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有16+1政府首脑会晤机制,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和沟通机制,近年来取得了大量合作成果。中东欧基金也是这一机制下的创新成果和合作平台之一。它是以金融创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地方合作的重要尝试。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跨国投资和资金流动受到了较大影响,2016年全球跨境流动资金几乎是2007年的三分之一,且存在着结构分布的失衡。中东欧各国政治及政策环境稳定,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但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还在发展初期:国际股权投资人关注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项目缺乏结构化设计,诸多产业投资机会乏人问津。因此中东欧国家迫切希望外部资金的投入。充分考虑中东欧的区域特征和发展诉求,我们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发起下,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基金。中国工商银行是全世界最大银行,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首位,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中国-中东欧基金是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基金,通过全球资本嫁接和中国动力注入,以及领先的“投资+投行+商行”综合解决方案,实现跨区域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中国-中东欧基金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中东欧国家,并延伸至与中东欧有业务关联的欧洲及其他相关地区,未来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配套资金500亿欧元,重点投资具备商业开发价值、体现产业合作与升级、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项目。我们为中东欧地区不仅带来资本,而且带来中国合作伙伴,帮助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支持中东欧地区的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中东欧国家在研究创新投入方面占GDP的1.2%,低于欧盟平均值0.9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可以与中东欧优势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合作,尤其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数字技术和远程医疗领域的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弯道超车,共同开发世界市场。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论,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必须顺应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作为一家商业化运作的机构,我们不仅仅追求经济上的合理回报,更重视劳工关系、产品安全等领域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主张。在投资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尊重社会文化习俗将成为中东欧基金的经营理念。 目前,首期资金募集顺利,储备了一批潜在投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制造和大众消费等领域,正在积极开展尽职调查和评估。同时,很多中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对投资中东欧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借助我们的平台,寻求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共筑海外投资和产业整合的新蓝海。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凝聚多方智慧,需要政府、产业、金融的携手并进。中国-中东欧基金致力于打造中东欧国家的产业与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合作平台。愿与各方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新机遇,发挥好引领和助推作用,同心携手,共同推动产融全球化发展。 谢谢大家![详情]

中欧论坛走进德国 共享"一带一路"下中德合作新机遇
中欧论坛走进德国 共享

  9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德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新机遇。此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德国中国商会共同举办,多位中德政府高层、专家学者、中国企业家代表及投资人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了中德创新合作的模式与热点,为两国企业投资互动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正在慕尼黑进行中欧欧洲工业4.0游学活动的30位游学团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同时吸引了当地300余位欧洲与中国企业高层参与,数十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作主题演讲 作为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持续推进着国际化的步伐。自2012年起,中欧已连续三次举办欧洲论坛,助力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继今年7月在伦敦、巴黎成功举办论坛后,中欧欧洲论坛走进德国慕尼黑,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并推进两国产业的融合与互补。9月15日,中欧欧洲论坛还将在波兰华沙举行,10月18日在瑞士苏黎世举办。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Romano Prodi),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与国际商务教授麦克罗(Klaus Meyer),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三一集团欧洲总经理邓海君、支付宝地区负责人胡晓琼,以及来自SAP、索尔维、中国国航等企业的多位高管。 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先生为论坛致欢迎辞 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先生在致辞中指出,2016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和法国,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是中德两国政治互信、经济互补的总体最好时期。今后中国企业如何在德国进行投资以及两国经贸关系如何继续发展,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双方能有所收获。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Stephanie Spinner-König女士致欢迎辞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副主席Stephanie Spinner-König女士在欢迎辞中表示,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亚工商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巴伐利亚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次改善亚欧基础设施的良机,有利于促进贸易与投资。巴伐利亚企业希望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及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与亚洲加深合作关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教席教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普罗迪作开幕主题演讲 普罗迪教授为此次论坛作开幕主题演讲。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德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他指出,德国在化学、农业、食品等领域在整个欧洲都首屈一指,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全球领先。尽管两国在人口、体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技术、教育和贸易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普罗迪指出,近些年,中国的战略从效仿开始转向创新,并且在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创新的佼佼者。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逐渐放弃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再在低端行业竞争,而是开始在很多领域与欧美产生竞争,因此中国的很多大公司必须走向全球化,这也是中国投资不断涌向海外的原因。他同时指出,面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欧洲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制定互惠的投资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运也变得更加重要,会有很多的国家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能够顺畅地连接,双方进一步融合。 “一带一路”倡议解读 在论坛第一主题“‘一带一路’倡议解读”的环节中,姜建清教授结合中国-中东欧基金的情况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模式创新”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以“合”的理念、视角和行动来审视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姜建清说,中国文字“合”的意思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实现共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基于中国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而是致力于合作共赢发展的全球化价值主张。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中国的全球第六大贸易国;中国是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他同时指出,中东欧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要选择,合作发展空间巨大。“一带一路”中,资金融通是关键,需要通过多元化、创新型的金融手段,持续助力“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东欧基金就是以金融创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地方合作的重要尝试。“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凝聚多方智慧,需要政府、产业、金融的携手并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作主题演讲 丁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嘉宾分享了“一带一路”的起源与机遇。他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时代中国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中国有句俗语叫做 “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倡议将成功的中国模式带到一带一路地区,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同时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丁远教授指出,全球所有的企业都将享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 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 随后,论坛进行了主题为“中德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格局”的对话并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享,贝塔斯曼基金会“德国与亚洲”项目高级专家Bernhard Bartsch先生担任主持。 复星集团私人银行事业部总经理、法兰克福联席执行首代刘强先生(左二)在论坛作案例分享 在“兼并收购:分享中国市场”的主题对话中,三一欧洲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海君先生分享了“三一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案例。他说,三一保持了在很多行业和产品领域的中国第一,2012年收购普茨迈斯特后,三一成为混凝土行业的全球第一。收购后,普茨迈斯特盈利能力稳定提升,人员结构非常稳定并且增加了职位,同时,三一也从中受益,在人员、品牌和国际化等方面都获得长足发展。 复星集团私人银行事业部总经理、法兰克福联席执行首代刘强先生分享了复星集团并购德国Hauck &Aufhäuser的案例。他表示,复星花费了16个月的时间获得了德方的批准,通过整合资源,加入了中国动力,给双方带来了更多商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 德国 )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玮先生作案例分享 在主题为“绿地投资:创造价值、实现共赢”的对话环节中,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 德国 )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玮先生就宁德新时代德国研发中心的发展做了分享。他表示,宁德时代选择在柏林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因为德国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中国很多企业都把研发中心放到了德国。中国国航欧洲总部总经理田玉岐女士分享了国航通过加盟星空联盟以及与汉莎航空进行合作等举措,与欧洲企业实现了双赢。 论坛最后,来自SAP、支付宝、蔚来汽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代表进行了主题为“当‘互联网+’遇上‘工业4.0’”的圆桌讨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与国际商务教授麦克罗担任主持。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 支付宝德奥瑞及比荷卢地区负责人胡晓琼女士表示,支付宝希望以后能服务全球20亿用户,除中国外,海外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目前,支付宝的合作伙伴paytm在印度的用户已超过2亿,在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也正在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本地版移动支付平台。在欧洲,支付宝则与各国伙伴合作一起,为中国游客提供方便的移动支付服务,也就是说,中国游客到欧洲旅游,不再需要兑换货币,可以用国内熟悉的扫码支付在商场、超市买单。 论坛间歇,中国企业家与德国企业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论坛充实的内容得到了在场嘉宾与听众的高度评价。 论坛间歇,嘉宾与听众进行进一步交流[详情]

芮博澜:为何 “一带一路”倡议会取得成功
芮博澜:为何 “一带一路”倡议会取得成功

  芮博澜:三大原因告诉你,为什么 “一带一路”倡议会取得成功 作者:芮博澜 如果有人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会成功,那一定是不明智的。作为亚洲大国,中国拥有足够的资源、财力和产业来贯彻实施这一倡议。“一带一路”通过五条横跨六大海陆经济走廊的路线连接着三大洲,辐射范围将超过60个国家。 资源 早有证据表明,中国绝对有实力落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历史悠久的长城,以及20世纪修建的连接西藏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青藏铁路。中国的工程师们克服了地形复杂和高海拔等困难,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也增强了信心。这些技能对“一带一路”建设是非常有益的。此外,中国大型建材行业的过剩产能也能使“一带一路”从中受益。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饱和,“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将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 据国家发改委(NDRC)透露,“一带一路”倡议的四大原则是:开放、包容、市场化以及互利。所以,任何国家都可以参与进来,包括不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的国家。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模式参考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做法,所以其主要目标是借助欧亚大陆、印度洋和太平洋将亚洲、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 “一带一路”分为五条路线:第一条通过中亚和俄罗斯连接中国和欧洲;第二条通过中亚、伊朗和土耳其的陆路连接中国和中东;第三条通过陆路连接中国和南亚以及东南亚;第四和第五条是海路,第四条通过南海、印度洋和地中海连接中国和欧洲,并一直延伸到非洲东海岸;第五条从南海绕到南太平洋。 这些海陆路线分为六个经济走廊: 1. 连接中国和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其主干道是中国江苏省与荷兰鹿特丹之间的国际铁路。出新疆后,该铁路线穿越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连接了欧洲的铁路网络。 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第一亚欧大陆桥将重新翻修,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将得以发展。 3.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贯通了新疆、中亚、西亚、阿拉伯半岛及地中海的铁路网络,连接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和土耳其。 4.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连接着中国和东南亚半岛的五个国家,并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 5. 中巴经济走廊连接着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 6.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主要涉及这四个邻国的合作。 尽管香港贸易发展局列举出了60多个将受益于“一带一路”的国家,但如果严格遵循上述六大经济走廊,我们认为有21个国家(除中国外)将直接受益。这些国家是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和土耳其。其中,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缅甸是多个经济走廊覆盖区。 财力 中国的总储蓄率占GDP的比重达50%,外汇储备达3万亿美元,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由中国牵头的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以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实际上,在2017年5月于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就承诺,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新增投资1130亿美元。 产业 中国的制造业实力也不可小觑,制造企业对于“走出国门”都跃跃欲试。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中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预备搬迁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这并非是中国“专属”的现象,日本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综上所述,中国有能力、资金和劳动力以保障“一带一路”的成功。除此之外,中国还意识到,这一规模宏大的项目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来完成。习近平在2013年9月访问中亚时,就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想法。一个月后,在访问东南亚时,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想法。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这或许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举措。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5月在北京主持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国家的28位首脑及诸多国家高层领导人均参加了此次论坛。他们似乎也明白“一带一路”已超越了国界,它的成功将取决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本文最初发表于财新国际,由中欧经济学教授芮博澜与香港公开大学市场营销学副教授杨志熙(Mathew Yeung)共同撰写。 —————————————————————————————————— 9月13日、15日,中欧第三届欧洲论坛将走进德国慕尼黑和波兰华沙,聚焦“一带一路”下中欧合作新机遇,实现创新共赢。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姜建清将会出席两场论坛并做主题演讲。 在今年5月份接受波兰商业脉动报(Puls Biznesu)采访时,姜建清曾谈到中国-中东欧基金关注的投资领域: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东欧连接欧亚市场,枢纽功能显著,通过交通基建的改造升级和互联互通,可充分挖掘该地区作为欧亚大陆物流通道的发展潜力。 二是国际产能合作。中东欧具有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而中国具备大量优质产能的输出动力及广阔市场,工程建设和综合配套能力很强,产能合作前景广阔。 三是高新技术制造、大众消费等产业投资。中东欧国家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正在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制造业和消费业投资领域呈现增量市场特征,有利于产业和资本的双向多元流动。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中欧欧洲论坛![详情]

中法投资对话热议共享中国经济增长新机遇
中法投资对话热议共享中国经济增长新机遇

  中青在线巴黎7月1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驻法国记者 孟小珂) 当地时间7月11日,第三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洲论坛巴黎站开幕。近400位来自中法两国政商界、学术界及投资界代表热议“一带一路”下的中法合作,深入解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下的投资热点,开展中法投资对话。 法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理事会成员让-皮埃尔•拉法兰,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主席柯灵,中国驻法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高元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方院长李铭俊,欧方院长佩德罗·雷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以及来自地中海俱乐部、复星集团、法国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中法企业家代表出席论坛。 高元元公参指出,中法建交53年来,两国友谊不断加深,双边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法国各界对“一带一路”下的中法合作表示出强烈兴趣。中法经贸合作前景远大,中国是法国在亚洲最大的合作伙伴,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第四大贸易伙伴,相信中法合作的未来将翻开新的篇章,发挥示范效应,在扩大中欧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实现高水平的互利共赢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拉法兰在致辞中表示,今年5月,他作为总统马克龙的特别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他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在多边合作中发挥作用,这对于世界力量的平衡和实现多极化世界的愿景都非常重要。他强调,法国各界重视法中关系,将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银行巴黎分行总经理,法国中国工商会会长潘诺先生表示,他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中法之间的贸易投资逐年增加,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投资模式越来越多,地理范围越来越广。   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第一副会长先生维尔纳表示,他多年以来亲眼见证了中国企业的崛起与蓬勃发展。中国投资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已经越来越多,但中法经贸合作发展仍然空间巨大,法国企业应该更多从中国企业家的想法和角度考虑,更好地打造双赢局势。 法国科法斯集团总经理马克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被证明可以在亚洲产生影响,并且为全球带来交易增长,同时,这是一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倡议。 杨洁勉教授就“一带一路”倡议对中法合作的战略内涵做了解读。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逐步显示出在世界经济和区域合作中的特殊魅力和重要贡献。对于法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内涵使两国的站位更高、视野更远和效应更大,为中法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中法如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也将造福国际社会。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就中西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动机和路径、中法投资成功案例、双方合作中的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还签署了合作协议。法国总理外交顾问勒南等闭幕演讲嘉宾,纷纷鼓励双方商业领袖抓住时代机遇,共建双赢合作桥梁。 此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和法国中国工商会联合主办。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将于7月至10月间先后登陆英国、法国、德国、波兰、瑞士等欧洲五国,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国际部编辑)[详情]

聚焦中欧论坛:中法投资机遇不断
聚焦中欧论坛:中法投资机遇不断

  [详情]

中国学者:英国经济地位面临欧陆挑战
中国学者:英国经济地位面临欧陆挑战

  [详情]

中欧第三届欧洲论坛中法投资对话成功举办
中欧第三届欧洲论坛中法投资对话成功举办

  [详情]

中法投资对话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新机遇
中法投资对话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新机遇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出席对话会并致辞。王远 摄 文章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巴黎7月12日电(记者王远)当地时间11日,作为欧洲论坛的第二站,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法中交流委员会和法国中国工商会联合主办的2017第三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洲论坛于法国巴黎召开。 法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前总理拉法兰,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主席迪迪埃·克林,中国驻法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高元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方院长李铭俊、欧方院长佩德罗·雷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等政学界代表及来自地中海俱乐部、复星集团、法国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中法企业家代表逾300人出席,就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下的投资热点展开对话。 围绕着中法投资,与会嘉宾分别就“‘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对外投资”“中法投资合作成功案例”“法国的技术创新——投资的关键”三个主题进行讨论。与会嘉宾普遍认可,伴随着“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联结全球经济的黄金航路,中法在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善营商环境、扩大资金融通等许方面实现了战略对接和优势互补,两国经贸合作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和前景。 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第一副会长弗雷德里克·韦尔纳指出,目前中国对法直接投资只占外国对法直接投资的2%,中法经贸合作发展空间巨大,法国企业应该多换位思考,更好地打造双赢局势。 高元元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以开放为导向,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法国也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所以中法两国可以共同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她表示,中法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前景远大,中国是法国在亚洲最大贸易合作伙伴,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第四大贸易伙伴,相信中法合作的未来将翻开新的篇章,也希望中法两国的合作可以发挥示范效应,为扩大中欧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实现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以来,正逐步显示出其在世界经济和区域合作中的特殊魅力和重要贡献,这也吸引了中法企业家的关注。杨洁勉表示,对于欧洲和法国而言,需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内涵:首先,经济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首要目标,“一带一路”努力为中国和有关国家寻找新的经济动力,这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重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尚难实现之时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一带一路”需要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和民意的支持;第三,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一带一路”倡议内涵日益丰富,催生了新的合作机制;第四,“一带一路”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合作使两国的站位更高、视野更远和效应更大,为中法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他强调,中法如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也将造福国际社会。 拉法兰表示,当今国际形势需要各国加强交流沟通,和中国一起以共同的眼光和愿景建设和平、和谐的世界,发展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着眼长远,动员世界各国,是非常有力的战略构想,不仅对国家重要,对企业也很重要。他表示,法国和欧洲都应参与从“一带一路”战略中,抓住机遇发展欧亚非三者的战略关系,以更好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据悉,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还将赴德国、波兰、瑞士等欧洲国家展开交流,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详情]

丁远:若改革言出即行 法国有望成为第二个德国
丁远:若改革言出即行 法国有望成为第二个德国

  新浪财经讯 巴黎时间7月12日(北京时间7月13日)消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在中法投资对话论坛上接受新浪财经专访表示,眼下法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尽快推行税制和劳工法改革。若改革实施到位,不仅有望与伦敦抢夺金融中心的位置,还有可能再度实现经济腾飞。 丁远对新浪财经坦言:在一年前英国公投脱欧之前,中国投资人对英国的投资热情远胜于法国。当时以李嘉诚对英国大笔投资为首,泰晤士河两岸大兴土木,多少中资项目都投进去了。现在再来核算一两年前的很多投资,都是亏钱的:第一,货币贬值;第二,之前所做的很多投资分析,预测都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差池。例如很多地产项目的出租率和预售率都在下滑。 丁远认为,现在在英国的外资投资人开始各种怀疑和担忧。例如物流行业的投资人就会担心接下来英国在欧盟还有没有航空业的通行证;银行界担心还能否在欧盟内继续进行金融服务;英国硕果仅存的制造业更是在供应链上和欧洲大陆有扯不开的关系。 “法国的情况则是相反的。之前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刚就任时有两个观点给海外投资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首先是他最大的敌人就是银行家;第二就是对富人征收重税。这两件事其实最后并没有一样取得了真正成效,但是对全球市场的震撼很大。在之后的三年,奥朗德政府做了很多的修正和补救,但都没有效果,投资人的热情已经被浇灭,变得异常谨慎。”丁远对新浪财经分析说。 但在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后,欧洲市场最担心的危机化解,接下来三到五年政坛都会相对稳定,甚至连德法对于欧洲的政策将进行的改革方向都是可预知的。在法国这样一个保守的反资本主义的国家居然选出了一个有银行家背景的总统,这是市场没有想到的,也很兴奋。相比于今年前,最近小有涨幅的欧元总体来说还处在一个历史低点。这些因素都会刺激中国企业的投资兴趣。 “法国有实业,也有全球顶尖的国际银行和金融机构。伦敦不会因为英国脱欧失去金融中心的位置,但巴黎完全有希望分一杯羹。”丁远坦言。现实的情况是,今年上半年,巴黎的房价同比去年上涨了10%,法国的一些市政基建大项目也吸引了很多中国投资,例如巴黎大区的铁路翻修就让很多中国金融机构兴趣很浓。 巴黎大区工商会会长科灵(Didier Klin)也认为中国资本对法国的投资兴趣正浓。他在中法投资对话论坛上称: 1998年的时候,当时巴黎工商会(之后更名为“巴黎大区工商会”)就针对在法国的中国企业举行了第一次研讨会,当然中国企业只有20多家,很多都只不过是代表处而已。而20多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2001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法国投资了超过110亿欧元,其中仅仅在2016年投资额就是223亿欧元,是2013年的两倍。 “几个月来发展发生了很重要的事情,在法国在发生变化,大家的思想在发生变化,对政府信任的气氛也在发生变化,但是都在行动,以具体的方式在采取行动。法国政府将会采取的措施,增加法国的吸引力,来增加法国的吸引力,包括社会领域,包括税务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计划正在诞生,包括大巴黎计划,是1千亿欧元的计划,已经拿出了这个资金,希望能够改造大巴黎地区,剩下的700亿欧元是为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 科灵认为假如法国政府真能按照他们所承诺的做出改革,那接下来法国的投资机会很多。 但吸引投资的前提依然是困难重重的劳工法和税制改革。 “现在中国企业家最担心的就是法国的劳工法,人力资源流通的不确定性。这是他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税负系统的复杂性。如果这两件事情上可以有所建树,一定会深得人心。”丁远坦言。 从他个人的体验而言,丁远认为法国改革可能遇到的壁垒非常之大。1995年5月到1997年6月期间曾任法国总理的阿兰-朱佩曾在就任期间开展过很多改革,从医疗保险,退休制度到法国国营铁路公司的改革,但这些劳动力市场的改革非但没有成功,反倒成了法国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政客之一。丁远还记得1995年刚到法国时,当时法国高铁系统瘫痪了一个月,最后恢复运营时,又花了两三天才除去铁轨上的锈迹,恢复通车。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法国明显是错过了一次像德国一样实现经济腾飞的机会。后来左派上台,30个小时的周工作时制度确定,让法国的劳工制度更加僵化,劳动力成本更高,劳动力更低。”丁远对新浪财经坦言。 现在法国民众对于工会的态度也越来越淡,工会的参与比例也一直在下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域。丁远比喻说:如果这一届法国政府要破冰,前提有二:第一,冰不能太厚;第二破冰的人要有足够的魄力。当下法国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一个“反建制”的总统上台,说不定他会有机会。在从这一届政府来看,陆续上任的新部长都是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不是专业政客,而是拥有专业素养的各行业的精英人士。 而现任总理爱德华-菲利普正是阿兰-朱佩的弟子,丁远认为这就让社会对于马克龙政府的改革将进展如何更加浮想联翩。(郝倩 发自法国巴黎)[详情]

科法斯:政治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风险
科法斯:政治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风险

  新浪财经讯 巴黎时间7月12日(北京时间7月13日)消息,科法斯集团(Coface)首席经济学家Julien Marcilly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表示:全球经济都在上升通道中,但政治冲突增加,与恐怖主义相加,给世界经济带来诸多风险。 谈及世界经济,这家法国信用保险公司有两个重要参考指标:分析所有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风险;以及通过监测涵盖4千万企业的数据库,观察他们是不是有呆账和坏账的情形。通过上面两个指标综合分析,科法斯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已经出现好转。 “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做季度分析,但最近是第一次看到行为良好的企业比以前多。我们把西班牙、俄罗斯和葡萄牙的企业平均分向上拉,但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企业的表现依然有所下滑。” Julien Marcilly对新浪财经表示。 在Julien Marcilly看来,全球各地的企业信心都有所恢复,投资也在恢复通道中。政府的利率低,原料的价格尤其是石油和能源的价格也相对较低。欧洲经济出现复苏,美国的经济也维持在1.7%、1.8%的增长水平。虽然这一水平并没达到美国大选时所做的承诺,可美国经济持续九年的增长依然有提振市场信心之效。 “新兴国家的经济也是继续让人看好。2010年到2015年情形不是那么让人乐观,现在俄罗斯、巴西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经济体,经济好转并不表示贷款就没有风险,我们信用保险仍然是有风险的,首先就是全球的负债,尤其是企业的负债,2004年到2014年世界私人企业的风险负债的风险增加了4倍——尤其是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在中国、泰国,我们做的研究让我们看到这些坏账、(呆账)的情形还在上升。” Julien Marcilly对新浪财经坦言。 Julien Marcilly认为,目前全球经济还面临一个重大风险就是政治风险。2007年到2015年间,世界各地的冲突增加了一倍,是恐怖主义带来风险的3倍。几年以来我们看到了政治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还有一些运动的重新抬头,都让我们看到了很多让人惊讶的情形。之前该集团曾发布了一份有关政治风险的总体指数,覆盖了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该指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与全球政治冲突和恐怖主义相关的安全风险,以及政治社会风险。当时该报告指出,金融市场对政治风险已经变得不再敏感。 “我们很难预测一些政治风险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现在全球经济既是全面向好,又是富有风险。这些风险和世界各地的信用、保险增加,或者是因为政治风险所带来的一些(呆账)和负债的问题都有关系。我们很难准确预估未来,只能想象一些可能出现的场景,以期可以快速应对。(郝倩 发自法国巴黎)[详情]

法国安盛:在新科技方面中国绝不输美国硅谷
法国安盛:在新科技方面中国绝不输美国硅谷

  新浪财经讯 巴黎时间7月12日(北京时间7月13日)消息,法国AXA安盛集团CEO布柏尔(Thomas BUBERL)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表示:在新科技方面,中国绝对不输于美国硅谷。很多人只锁定美国的硅谷,认为新技术就在那里,其实中国有很多非常好的新兴技术。 法国安盛集团很早进入中国市场:1997年,该公司在中国有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后,与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都成立合资公司。最新的一次与中资企业的合作是2014年买下了天平保险公司。 “现在安盛是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人寿保险领域的第一名,合作方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的网络非常大,这就保证了公司可以很快的在中国发展:不仅仅可以通过工商银行的各个窗口来在中国提供我们的保险产品,又能够在中国有很广的代理人网络。此外就是和天平保险公司的合作,天平在中国是最具有创新的一个公司,它是一个数字化公司,同时又拥有分支机构网络,这是很少见的。” Thomas BUBERL在论坛上明确表示。 “放眼未来20年,中国对我们来说绝对是在我们的增长战略的核心位置。中国的市场规模很大,在新技术方面进展的很快,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Thomas BUBERL坦言:“我们和中方的伙伴们的合作就是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这个大的有潜力的市场服务,我们无论是在人数方面,还是数字的创新方面,中国的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 Thomas BUBERL明确表示:在新技术方面,中国绝对不输美国的硅谷。很多人只锁定美国的硅谷,认为新技术就在那里,其实不然,中国有很多非常好的新兴技术。我们现在全球有107万客户,到2030年可能达到1亿客户,其中中国的客户将占大部分。这意味着和我们的伙伴有非常潜力的发展。中国的消费者非常喜欢数字的服务,比如说微信。微信在金融服务方面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潜力非常大。现在公司六成的交易通过数字技术,有时候是混合窗口、柜台和数字技术,所以我们能够比现在实现更快的增长。 “我们要将数字和传统的服务结合在一起,这是未来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客户有新的需要,我们就可以满足这些需要。既然客户越来越钟爱数字技术,我们也要响应,要加强远程的服务、远程市场销售。” Thomas BUBERL称。 因为重视数字服务,安盛现在与阿里巴巴也有合作关系。“为什么选择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一个规模极大的电商平台,而且向其他的国家出口,所以我们就想到我们怎么能够保证付款,怎么能够让这些付款是安全可靠的,我们也要让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的时候能够有保险,我们要找到很多创新的方法来满足种种的需要。中国到国外旅游的人数是6亿5千万,这些人是我们潜在的要保险的对象。” Thomas BUBERL解释说。(郝倩 发自法国巴黎)[详情]

第二届欧洲论坛聚焦中英产业合作与投资
第二届欧洲论坛聚焦中英产业合作与投资

  [详情]

刘晓明:“一带一路”不会重走地缘博弈的老路
刘晓明:“一带一路”不会重走地缘博弈的老路

  [详情]

丁远:政府查信贷敞口的目的是敲山震虎
丁远:政府查信贷敞口的目的是敲山震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日前接受新浪财经专访表示:目前的政策转向是外汇外流的速度放缓,这是出于投资理性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考虑。 中国作为资产输出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政府查信贷敞口的目的是敲山震虎,并没有把几家企业怎么样,因为过度监管,把脓包挤破了,反而泛滥,但是首先这几家企业不会进一步扩张,那些试图模仿这几家企业融资借贷模式的企业也会停止。”丁远对新浪财经表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 相比对外投资前两年高歌猛进,眼下是要经过大浪淘沙的过程。虽然中国资本海外投资现在有所放缓,但是比起过去还是处在历史高位。将来可能交易次数更多,平均交易规模缩小, 这样更可持续发展。但中资往外走,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趋势不会改变,未来可能每年在1000亿人民币的规模, 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核心就是不能掐死,尽量通过理念更新、培养跨境投资管理的人才, 帮助企业把成功率提高。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1700亿美元,在过去的几个月,对外投资的速度放缓,丁远认为原因在于“有很多中国政策性的限制,但整体潮流不会改变。在未来的10到20年,中国起码每年会有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会投资到海外。过去一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700亿,已经是非常高的数字,但这也只是整个全球这种跨境交易的11%到13%而已,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潜力可以再发展。” “目前的政策转向是外汇外流的速度放缓,这也是出于投资理性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考虑。 去年九月以后踩了两轮刹车。 第一轮是到今年一月,核心原因是外汇储备掉得太快,第二轮从今年二月到现在,主要考虑是考虑财务风险。企业杠杆太高, 短借长投, 比如借入利息高周期短的理财产品(保险或者信投产品),投入的是块头大、流动性差的项目,要很多年才能产生受益。那样风险就很大了。 丁远指出,中国企业全球化要经过寻找资源,运用资源到国内市场、规模升级到向外扩展这四步,但很少有企业能够真正走完这个周期 。 “比如说美的收购了库卡,然后中化去收购先正达,都是获得了全球顶尖的技术,期望可以更好地在中国国内市场竞争,重新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一旦成功—当然希望能够获得成功—就有望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就会成为真正全球化的公司”。丁远指出目前还没有几家公司真正实现了全球化,而全球化之后还会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来说,还没有很多中国公司这几个阶段都走过了。可能只有一个公司,就是联想,它的个人电脑业务。联想的PC业务这四个阶段都走过了,在这个行业是最大的,但是PC业务在往下滑,所以它得找到新的增长点”。 丁远认为,中国企业向全球化进军绝大多数是失败的,原因在于为了全球化而全球化。 “有一些公司他们是希望能够响应政府的号召,觉得它的使命就是全球化。但是作为商界人士来说,这种想法很危险,如果你说公司的使命就是全球化,这是非常危险的。并购其实并不是一个战略,而是执行战略的一种方式。” “有很多的公司出海并没有一个成熟的战略,就是突然之间有钱了,钱太多了,必须得花。甚至有一些过高估值的A股公司一下子扑到国际市场当中去花钱,因为他必须得花钱才能够去挣钱,能够显出这个公司有利润,才能够撑的住这个估值”。丁远认为,因为流动性驱动而去并购就是机会主义,只会给管理和融资带来双重考验。(新浪财经特约记者慕兰亭 发自伦敦)[详情]

中资海外并购 把烧饼变成奶油蛋糕要做到这三点
中资海外并购 把烧饼变成奶油蛋糕要做到这三点

  文/新浪财经伦敦特约记者慕兰亭 如果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比喻为买了块烧饼,那兼并后是摊薄了这张饼,还是把它变厚变美味,这就是一个技术活了。 “你花钱买了一个烧饼,三倒两倒之后,最差的可能就是连饼都没了,也就是说你把收购的企业价值毁掉了。但中国人总有很大的梦想,希望到手的烧饼可以变成美味的蛋糕,上面有奶油,也有水果。这些点缀从哪里来呢?肯定不是在母国。而是应该是来自于中国,也就是说,需要中国的钱、以及中国的市场来完成这一神奇的转变。” 这就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教授提出的“烧饼理论”。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将烧饼变没的,或是将烧饼变蛋糕的案例都不少见。 经验一:多做加法少做减法 先说吉利对于伦敦出租汽车公司的收购案例。第一辆伦敦黑色出租车69年前在英国下线上路,成为伦敦乃至英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传统象征。但其生产商伦敦出租车公司(LTC,原名LTI,伦敦出租车国际)却因为常年亏损在2012年濒临破产。总部位于中国杭州的吉利次年收购了LTC,2015年又宣布以 2.5亿英镑投资在考文垂市郊设厂,用于生产一款被董事长书福称为“有史以来技术最先进的出租车”的电动汽车,同时进行软件研发,以应对优步等叫车应用的冲击。 这一投资的意义有多大呢?这是英国近十多年来第一家开张的全新的汽车生产线,是英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的工厂,也是中国资本在英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一笔重大投资。“环保版”全电动的伦敦黑色出租车将于今年年底下线,在伦敦首次公开发售,售价约4万英镑。LTC 还宣布将生产轻型商用电动小货车。这家工厂提供了1000多个新增工作岗位,当地工会负责人对吉利的大手笔投资令这家标志性企业重获新生表示赞赏。考文垂的电动出租车工厂得到英国政府的6400万英镑拨款。 “我认为吉利很有远见,收购了15年无人问津的汽车品牌,开发了零排放的商用车型,“我们从并购前 100个左右的员工扩展到现在的740位员工,全新的供应链,全新的商业体系,全球平台,互联互通。” 伦敦出租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Philipp Lee赞赏地说。 然而企业在海外投资未必是一帆风顺,此前《纽约时报》关于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赴美投资设厂受挫的报道颇为引人关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教授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水土不服很正常,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在海外投资中考虑利益相关群体,这正是很多企业家经常忽视的。中国企业要学会激励当地团队,请教专业人士,不要自己跳进去弄。建议考虑更多的是做加法,做增量,而不是做减法,比如裁员、清算,因为做减法阻力大风险高。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变成政治事件。” 经验二:融入中国元素才能烧饼变蛋糕 2014年,中国三胞集团斥资4.5亿英镑收购了英国老牌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House of Fraser)89%的股份,成为第一家进入英国百货业的内地买家。 三胞集团高级副总裁、House of Fraser董事长Frank Slevin向新浪财经介绍说,House of Fraser过去15-20年曾经创造过辉煌,但是在最近的十年缺乏投资,直到三胞集团介入。去年12月,该百货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新开了新商场,今年将在俄罗斯新开商场,并预计在未来十年在英国再开一家商场。 在这一并购案中,中方的投资并没有从House of Fraser拿分红,而是将现金流投资到业务发展当中,这样高端品牌可以继续合作。另外,“他们能够把我们带到中国市场,从一线到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所以我们马上要开第二个店,今年9月份在苏州开,我希望第三个店能够在2018年时开在重庆。中国投资者能够给予我们非常多的帮助和支持,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共生式的关系”。 对于企业整合,Frank Slevin认为“要赋予当地管理者权力,让他们能够去管理业务,并且你愿意对他们进行投资,这是非常重要的。” 丁远教授点评三胞案例称:“因为有了中国的并购,所以才能做出蛋糕来”。 “三胞收购给被收购方带来了,首先就是稳定,中国投资者过来之后,新的股东过来之后,做了非常好的长远的财务规划,并不是用一个很短视的方式去做。第二个就是你说到的市场。 英国人口老龄化,虽然有很好的品牌,但是市场需求不够, 为了能够让饼变成一个蛋糕,你得融入中国的元素。中国投资者股东给到很多的支持,能够把你们更好的带入中国市场”。 另一个案例是复星集团与旅游度假企业法国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的合作。2010年开始,复星集团开始寻找海外并购的机会,包括欧美和亚太,可以算是中国最活跃的大型投资公司之一。复星投资地中海俱乐部后,协助Club Med的中国团队:通过宣传让中国人到全球Club Med旅游;在中国开度假村。 2011年中国区的收入同比增长了40%,带动其全球销售增长6.25%,剔除非经常性事项后的全球净利润则增加了312.5%。 复星集团伦敦首席代表徐凌江对新浪财经解释说:“可以说一开始作为小股东进入他们的业务你可以花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做法、模式,之后你自己也渐渐更明白了,市场潜力也发展得越来越大了,你可以改变你的投资策略。也就是说你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业务当中去,尤其是在你兼并收购之后。 经验三:兼并收购应注重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复星集团伦敦首席代表徐凌江对新浪财经解释说:“我们当然会做尽职调查,如果调查下来这个管理层非常能干的话,我们就会把他们留下来。在我们投资之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让这些留下来的人了解我们复星,要了解我们的集团,了解我们的架构,了解我们的人员、高管”。 对于雷士照明董事长Henry Sun而言,在英国发展之初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这并不是说是不是说英文这门外语,因为“当我越来越多地去发展业务的时候,我发现人们的思维方式,包括整个人的想法可能是开展业务真正的障碍”。 伦敦出租车公司则是完全由英国本地团队来管理公司。该公司首席财务官Philipp Lee说:“在英国,如果英国的一个公司提出目标,然后员工要去遵守,这个过程可能比和中国合作还要慢。目前中国母公司要求高,目标明确,英国公司倒反而是适应得挺好。中国人更加喜欢一种基于个人关系的业务关系,也就是说他们在做生意的时候更加想人对人这样沟通,不是说经常要依赖于邮件或者打电话。” 支付宝中东、欧洲、非洲地区负责人刘宇坦言:“马云说了一句话非常具有远见—中国人要到海外去投资的话,中国的员工一定要理解世界,同时也要让世界去理解中国,这点也非常重要。这是为什么我们做了一个阿里巴巴全球领导力项目, 我们在全球招不同的人才,把他们送到杭州去培训,大概培训三个月,这种培训是岗位培训,让他们去做不同的岗位,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我们阿里巴巴总部的文化。” 中国英国商会副会长耿金海认为一个好的并购,应该是三管齐下的:“首先就是人,我们必须要能够去找到中国,还有当地最佳的人才,能够用他们所长,并且能够有效的管理他们。第二点,资源。我们应该要融合不同的资源,包括来自于中国的,还有来自于当地市场的。第三点,文化。我们要了解在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国际业务就是有关于文化的业务,我们要相互尊重。”[详情]

英国脱欧了 怎么中国资本还愿意去投资?
英国脱欧了 怎么中国资本还愿意去投资?

  文/新浪财经伦敦特约记者慕兰亭 从一年前英国公投退欧到今年提前大选、议会一度悬浮直至开启退欧谈判,中英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不确定性的考验。 如今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是否依旧? 中国企业对投资英国是否仍有信心? 在日前伦敦举行的中欧国际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上,德勤副主席Angus Knowles-Cutler透露该事务所最近作的一项调查,2000位受访者表示虽然有脱欧和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是现在还是愿意来伦敦投资和工作。 Angus Knowles-Cutler认为中英存在的互补性,比如“英国人擅长做科研,中国人比较擅长于把这些科研商业化”。从这一点分析来看,英国有很好的产品,中国则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投资人对中英投资“谨慎乐观”。 没有实质影响,但需要对冲汇率风险 雷士照明董事长Henry Sun在该论坛分析说,由于公司与欧洲的直接联系,贸易并不依赖英国而直接从中国出口欧洲,因此不会受到脱欧的影响。但由于该公司90%的销售收入是用英镑来结算,受英镑贬值影响较大。 中国工商银行伦敦分行总经理韩瑞祥介绍,工行欧洲总部设在卢森堡,通过卢森堡分行对接其他地区业务,而伦敦分行重点是英国和爱尔兰业务,二者一开始就是分开的,脱欧从业务上对工行影响不大,相反工行目前在英国的投资规模还在扩大。 “我们和其他一些行业投资者可能还不太一样。我们要在海外进行投资,因为我们是要跟随我们客户的脚步,我们有现在的客户,也有潜在的客户,我们都要照顾好他们,他们到哪里我们就要投到哪里。我们对英的绿地投资也是发展得很好,2005年我们收购了渣打银行的一个业务部门,所以在伦敦分行的工作人员有超过1000名,也是很大的规模。” 韩瑞祥认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在英国加入欧盟以前就已形成,就算退出,依然是重要的金融中心。 伦敦出租车公司首席财务官Philip Lee介绍说,英国退欧以后吉利又对该公司进行了投资,显然并没有受到脱欧的影响,“有着持续不断的热情”。而且英国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让该公司拿到3000万的投资。Philip Lee认为“政府支持+创新平台+良好的市场”是吸引中国投资者持续不断前来投资的重要因素。但也承认需要寻求办法对冲汇率风险。 驻英大使刘晓明: 中英各领域合作态势良好 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论坛中肯定说中英“一带一路”合作势头良好,这为中英合作带来一颗定心丸。 刘大使称: 2016年第八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进一步明确了英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方的定位。今年5月,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作为梅首相特使赴华出席“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强调英国是“一带一路”天然合作伙伴。这些政治共识为中英“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 英国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也是继中国之后第二个向亚投行专门基金注资的国家。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英国率先共同核准并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今年3月,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进行了核岛廊道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这一旗舰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开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来比喻英国在在参与“一带一路”的战略远见和务实态度,他认为英国虽然有脱欧的不确定性,但为英国争取了先机。 据统计,今年1-5月两国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6.5%。中国对英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达180亿美元,高居欧洲之首。两国友好省市关系增至60对,每年人员互访达150多万人次。今年上半年,义乌—伦敦班列首次往返,不仅实现中英贸易物流全陆地运输,而且标志着中欧班列开通“最后一公里”,使“一带一路”延伸到欧洲最西端。这些都为中英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Catherine McGuinness依然坚信认为伦敦有世界最好的金融服务业,伦敦和英国能够在咨询方面、建筑设计、项目管理、保险业务、中介业务、金融业务方面能够提供资本,并且能够提供很好的风险管理,能够完成非常复杂的交易,特别是为亚洲基础建设提供融资服务。金融城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深广,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广泛支持。 脱欧不容过度乐观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教授则没有那么乐观,他对新浪财经坦言“过度乐观的人是投机分子”。他认为:如果只看到投资成本短期内因汇率下跌而感到高兴,这对长期投资者来说要命的判断方式。 “关键是要想明白所投资的项目是否和脱欧有关系,如果基于英国本土的需求,不会因脱欧受到重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如果发生重大的变动,敢于放弃比敢于继续还要伟大。所以我经常说每天谈判都是一个独立事件,过去的都是沉没成本。” 丁远认为脱欧对于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70年代、八十年代经济衰退时,经济自由化激发了伦敦乃至英国经济的活力,但不要想当然认为伦敦的优势地位不会撼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丁远说。 当记者问及欧洲大陆不稳定的地缘政治因素包括右翼势力抬头是否会对欧洲经济产生影响,丁远认为,“ 这取决于未来五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能不能让全球化的得益阳光普照到各个阶层,因为西方国家推动把大门关上的人,是那些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全球化阳光空气的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如果想深入人心,就必须把这部分人的人心赢回来”。[详情]

中英专家聚焦探讨“一带一路”合作新机遇
中英专家聚焦探讨“一带一路”合作新机遇

  新华社伦敦7月6日电(记者温希强)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6日在英国伦敦拉开帷幕,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英合作新机遇,200多名中英各界人士参加活动。 与会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中英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也将为脱欧后英国企业打开一扇新的市场大门。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说,英国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下,英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与认知不断深入。一段时期以来,英国工商界、智库、大学、科研机构等纷纷发表“一带一路”专题报告,积极为促进中英“一带一路”合作建言献策。 刘晓明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英国的经验、智慧、创意与中国技术、市场化能力等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英国在金融、法律、咨询、人文等领域有独特优势,中英双方可共同与沿线国家在上述领域开展第三方合作。 英国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负责人凯瑟琳·麦吉尼斯说,伦敦金融城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和合作经验,伦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贸易和服务的双重角色。她表示,金融城非常高兴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希望能从中获益。伦敦将与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金融和专业服务工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称,“一带一路”倡议自4年前第一次提出以来,正在逐步显示出其在世界经济和区域合作中的特殊魅力和重要贡献。中英合作会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同时也造福于整个国际社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认为,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得益于自身丰厚历史积淀、得天独厚的投资条件及贸易优势,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英国已经成为广大中国企业青睐的投资目的地。 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将先后登陆英国、法国、德国、波兰、瑞士等欧洲五国,搭建中欧企业间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详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在伦敦开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在伦敦开幕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论坛上致辞。李应齐摄 文章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伦敦7月7日电(记者李应齐)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在伦敦开幕。本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英国中国商会联合主办,来自中英两国官员、学者、企业人士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论坛围绕“一带一路:中英合作新机遇”展开了探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李铭俊院长表示,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指引下,得益于自身丰厚历史积淀、得天独厚的投资条件及贸易优势,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英国已经成为广大中国企业青睐的投资标的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致力于培养拥有全球化视野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业人才,致力于为中英两国特别是中英企业之间搭建双赢合作的桥梁。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表示,本届欧洲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英合作新机遇,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英国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在国际和地区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下,英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与认知不断深入。中英“一带一路”合作势头良好、前景广阔,正面临宝贵的合作机遇。 与会嘉宾还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机遇与挑战、绿地投资、共建第三方市场、跨国收购及兼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据悉,第三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洲论坛今年还将赴法国、德国、波兰及瑞士举办活动。 与会嘉宾围绕中英投资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李应齐摄[详情]

“一带一路”:中英合作新机遇
“一带一路”:中英合作新机遇

   “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的今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商学院,国际化是中欧与生俱来的办学特色。7月—10月,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将先后登陆英国、法国、德国、波兰、瑞士等欧洲五国,跨越五城,创想共赢,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 7月6日,首场论坛在英国伦敦拉开帷幕。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英国中国商会联合主办,遍邀中英两国政要、专家学者及由中国投资人、中资银行高层等,以投资为切入点,结合生动案例,共议中英创新合作的新热点与新起点。据悉,由中欧校友组成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众多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会英国分会的校友们以及来自英国中国商会会员企业等200位嘉宾出席了活动,十余家英国当地和驻英主流媒体参与并报道了本次活动。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先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李铭俊,英国中国商会副会长耿金海先生,德勤英国副主席及中国服务组领导人Angus Knowles-Cutler先生等致欢迎辞。该环节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管理学教授忻榕主持。 李铭俊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指引下,得益于自身丰厚历史积淀、得天独厚的投资条件及贸易优势,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英国已经成为广大中国企业青睐的投资标的地。中欧作为一所以致力于培养拥有全球化视野和富有社会责任感商业人才的商学院,为中英两国特别是中英企业之间搭建双赢合作的桥梁,这也是我们选择伦敦这座世界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作为中欧2017欧洲论坛的第一站的初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致辞 他指出,中欧的目标是通过连接东西方的教学、研究、商业实践及推进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影响力的学术创造和传播,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商学院。“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为中英提供一个完整的商业资源平台,帮助中英两国、中英企业和民间交流等方面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和合作。”李铭俊院长最后表示。 英国中国商会副会长耿金海先生(如下图)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英黄金时代”的深入发展为在英中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中资企业应将自身特点和本地市场需求相结合,探索未来商业合作模式,明确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尤其要注重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优势,以及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通。 德勤英国副主席及中国服务组领导人Angus Knowles-Cutler先生(如下图)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常态’下,中英之间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令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密,祝愿中英合作和友谊取得更加深远的进步。” 刘晓明大使发表致辞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2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优秀经济管理人才,为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中国与欧洲及世界的经济贸易合作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晓明大使(如上图)指出,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也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深入发展之年。在这样一个回顾与展望之年,中英两国更应结伴成行,相互借力,把握机遇,打造亮点,共同推动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行稳致远,更好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投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如下图)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内涵。他指出, “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时期,“一带一路”努力为沿线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动力。其次,“一带一路”需要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和民意的支持。第三,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一带一路”倡议内涵日益丰富,催生了新的合作机制。第四,“一带一路”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合作使两国的站位更高、视野更远和效应更大,为中英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他强调,中英如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能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同时也造福于整个国际社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法国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丁远教授在演讲中阐释了中国企业全球化为欧洲商业带来的启示。他表示,根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与西方企业进军海外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不同,中国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海外并购,寻求资源、获取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在国内市场。 丁远教授表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追求短期利益、过于机会主义。在观念上把跨国并购当成战略目标而非通向全球化的手段和路径;在行动上过于乐观自负。他强调,中国企业全球化想要成功,需要通过全球资源整合,将中国市场和资金的竞争优势与全球资源诸如自然资源、品牌形象、技术及管理能力等优势相结合,获得一种全球双赢的商业模式。 中英投资:如何打造合作共赢? 论坛第二主题深入探讨了中英绿地投资与共建第三方市场中如何创造价值、实现共赢。支付宝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地区负责人刘宇女士,雷士照明英国董事长Henry Sun先生;中国工商银行伦敦分行总经理韩瑞祥先生,伦敦出租车公司首席财务官飞利浦·李(Philipp Lee)先生等中英企业家参与讨论。该环节由第一财经国际版主编周鑫先生主持。(如下图) 中国工商银行伦敦分行总经理韩瑞祥先生表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对欧开展绿地投资的主要壁垒。向外部机构寻求建议并从前辈的投资经验中汲取教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在初期可能招致一些额外费用,但这将大大节约投资者的时间。 韩瑞祥进一步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贸易公司、金融机构等赴英开展直接投资主要受如下几点的吸引:伦敦作为EMEA(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的金融中心,英语在国际商务间普遍使用,英国的法律被广泛接受,英国是全球人才的聚集地,拥有众多如环保、智能、先进机械制造业等方面的高科技行业。 随后,复星集团伦敦首席代表徐凌江先生,三胞集团高级副总裁、 House of Fraser百货公司董事长Frank Slevin先生与中欧副院长丁远教授等围绕“兼并收购:来自中国市场的丰厚回馈”话题开展讨论。(如下图) Frank Slevin表示,跨国并购的关键因素都围绕人展开。他举例说,House of Fraser百货和三胞集团都相信属地管理的哲学,这一理念使得本国的企业能够由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专业人士来管理。他强调,在英并购中,保持英国和中国管理团队之间的定期沟通、培训和信息共享能够帮助双方相互获得更多经验和市场洞察力。 论坛最后,英国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Catherine McGuinness 女士做了题为“一带一路”——中英全新合作机遇的主题演讲。她表示,伦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贸易和服务的双重角色。伦敦金融城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和合作经验。她代表伦敦金融城,非常高兴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不只因为“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而是因为我们本身也能从中获益。伦敦将与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合作,通过举办金融和专业服务方面的全球性业务,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详情]

伦敦也在寻求“一带一路”上的角色
伦敦也在寻求“一带一路”上的角色

  面对处于退欧谈判前景不确定性的英国市场,中国企业应该规避风险还是趁势追击?英国该如何抓紧“一带一路”机遇,为经济创造新的增长动力? “英国退欧谈判结果十分关键,现阶段企业赴英投资确实面临不确定性,但商业投资向来无法彻底规避风险。同时,英国在金融领域的优势不会轻易发生根本性的转变。”7月6日,在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英国中国商会联合主办,Yicai Gobal协办的第三届欧洲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道。 此外,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凯瑟琳·麦吉尼斯盖尔在论坛上表示,伦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贸易和服务的双重角色。“我们非常高兴能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不只因为它是这个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也因为我们本身能从中获益。” “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中国和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此次欧洲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不仅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共识。“‘一带一路’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有力支撑;是鼓励多元创新的广阔舞台;是中国倡导合作共赢的大国担当。” 关于“一带一路”的具体内涵,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认为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时期,“一带一路”努力为沿线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动力。其次,“一带一路”需要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和民意的支持。第三,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一带一路”倡议内涵日益丰富,催生了新的合作机制。最后,“一带一路”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合作,使各国的站位更高、视野更远和效应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重视和关注“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和合作前景。尤其在英国各界看来,“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中英双边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也将为退欧后的英国企业打开一扇新的市场大门。 “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英国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青睐的投资标的地。”李铭俊说道。 中英投资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对英投资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强势产业,从传统的房地产投资,到新能源、金融、顶级品牌、体育、生活服务。 近年来,中英两国在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加深合作,并携手开发第三方市场,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 然而,自去年英国公投脱欧,与欧盟两年的谈判之路显得异常艰难。雪上加霜的是,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意外宣布提前大选,而大选结果却使得英国政局更加不稳定。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中企赴英投资或拓展在英业务是否会受到影响? 支付宝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地区负责人刘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道:“英国退欧谈判不确定性,是会给我们项目拓展带来一定复杂性。但我们还是会乐观面对这个挑战和不确定性。我相信,经过这么一段缓冲期,在英国开展业务的各个企业,都已有所准备。如果谈判情况不乐观,会有备选方案,这才是当前需要做的。” 此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与西方企业进军海外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不同,中国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海外并购,寻求资源、获取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在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国际化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资源和能力;第二步,将这些资源应用到中国市场提高竞争优势,希望成为中国市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第三步,将并购所得的资源和能力在全球范围铺开,获得更多价值提升。” 但他同时强调,根据以往并购案例,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大部分中国企业仍停留在前两个步骤。“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追求短期利益、过于机会主义。”丁远认为,在观念上把跨国并购当成战略目标而非通向全球化的手段和路径,同时又在行动上过于乐观自负。“要想把购买的松饼做成蛋糕,需要通过全球资源整合,将中国市场和资金的竞争优势与全球资源诸如自然资源、品牌形象、技术及管理能力等优势相结合,获得一种全球双赢的商业模式。” 与会嘉宾认为,正处于“动荡”时期的英国市场,可能更好地满足中企海外并购的需求。同时,退欧也使英国更有动力进一步加强与全球间的合作。以资金、制造能力、互联网商业见长的中国企业,与具备技术、人才优势的英国企业,可以发挥互补优势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同时以金融作为双边合作中的重要工具,可以进一步助力两国间的商业合作。 李铭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涉及到“一带一路”的项目,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进行融资时,需要与优秀的金融机构合作。这时,英国的金融机构就是很好的选择。“或在尽职调查、项目分析等高端的金融咨询类服务,英国所具备的传统优势,不会因退欧或政局不稳定而轻易改变。”[详情]

中法投资对话:法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中法投资对话:法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2017中法投资对话 中国投资:法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主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法中交流委员会;法国中国工商会 7月11日(星期二),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Potocki会议厅 Potocki Meeting Hall, CCI Paris Ile-de-France 27 avenue de Friedland, Paris, France 背景介绍 近年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外投资步子明显加快,中国企业对法投资也不例外,涉及能源、设备制造、旅游、电信与农业等多个法国优势行业。这些投资在深化两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引来不少法方业内人士的担忧。法国企业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企业对法投资的目的何在?哪些行业会激发中国投资者的兴趣?被投资的法国企业能否适应“中国式管理”?要理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特征和趋势,需首先关注对中国投资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国家战略即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将在本次论坛中将首先为您解读该战略的意义、内涵,以及在此战略影响下中国投资者的投资举措。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中法企业因“联姻”而获得共赢的案例不胜枚举:在吸收了海南航空集团的资金之后,Pierre & Vacance集团正准备将中心公园项目落户中国;在复星集团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Club Med全球第二大市场,让这个有着60年历史的欧洲度假品牌焕发新的活力;而卢浮集团也正借由中国锦江集团的收购而打开更加广泛的市场。可以看出,重返中国市场、抓住中国消费者始终是中国投资者的主要目标。中国投资者对法国专业技术和品牌实力的关注,将帮助那些能够抓住机遇的法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 从法国的角度来说,法国如何从其他欧洲国家脱颖而出,借力“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携手共创合作共赢格局?以资金、制造能力、互联网商业见长的中国企业与具备技术、人才及地缘、文化优势的法国企业,如何发挥互补优势携手开发第三方市场?为更好地瞄准中国市场,中法企业在创新领域如何开展互利投资? 作为亚洲第一商学院和中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经济智库和精英摇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携手欧洲最大的工商会组织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以及法国中国工商会,共同举办2017年度《中法投资对话论坛》,邀请中法两国政府高层、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中国投资人、中资银行高层等,以投资为切入点,结合生动案例,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法共赢合作,并为两国企业投资互动提供卓越的社交平台。 [详情]

第三届欧洲论坛伦敦站议程:英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第三届欧洲论坛伦敦站议程:英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2017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 中国投资:英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主办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英国中国商会 7月6日(星期四),伦敦 地点:Auditorium, 1st floor, 2 New Street Square, London 背景介绍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积极响应经济全球化,在三年多前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犹如海陆双翼,将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有何内涵,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携手创造合作共赢格局,成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共同课题。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中,跨境直接投资是一个关键和核心的方式。从投资领域来说,从传统的能源、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到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融资模式来说,中国设立了主权投资基金丝路基金,倡议设立亚投行、中国中东欧基金以鼓励各国资本积极参与,同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一步创新融资机制。论坛中,我们将首先邀请权威专家,解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模式和趋势。 基于英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两国经济优势的互补性,英国一直是中国企业青睐的对外投资青睐的目的地。2016年作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开局之年,中英关系克服了英国公投脱欧和政府更迭的影响,实现了平稳过渡和持续发展,产业合作和相互投资层面呈现一片繁荣:中国企业对英投资全面开花,从传统的房地产投资,到新能源、金融、顶级品牌、体育、生活服务……中国企业对英投资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强势产业;中英两国在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加深合作,并携手开发第三方市场,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的远景规划下,具有两好合作基础的中英两国企业界如何巩固合作成果,并发现下一个合作机遇?如何推动基于双赢的中国企业对英投资,并推进产业的融合和互补?以资金、制造能力、互联网商业见长的中国企业与具备技术、人才优势的英国企业,如何发挥互补优势携手开发第三方市场?金融作为双边合作中的重要工具,将如何助力两国商业合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合作创办的高等管理教育机构,学院以“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为定位,在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和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通共荣。此次论坛,中欧邀中英两国政府高层、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中国投资人、中资银行高层等,以投资为切入点,结合生动案例,与您共同探讨中英创新合作的新热点与新起点,并为两国企业投资互动提供卓越的社交平台。 [详情]

中欧第三届欧洲论坛即将启航 政商大咖共话中法投资新机遇
中欧第三届欧洲论坛即将启航 政商大咖共话中法投资新机遇

  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正成为联结全球经济的黄金航路,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法在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善营商环境、扩大资金融通等许多方面实现了战略对接和优势互补,为两国经贸合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和前景。 在“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的今天,作为一所中国政府与欧盟的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持续推进着国际化的步伐。2015年,中欧确立了在亚、欧、非三个大陆,上海、北京、深圳、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五地办学的格局;2016年5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二届欧洲论坛先后登陆德国、瑞士、英国和法国欧洲四国的四座中心城市,聚焦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商业合作共赢。去年的法国论坛,邀请到巴黎大区工商会名誉主席Pierre-Antoine GAILLY先生,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公使衔参赞高元元女士,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中欧学院桑坦德银行经济学与金融学教席教授许小年,巴黎第九大学校长劳伦特·巴特什(Laurent Batsch) 教授等政界和学术界大咖及众多中法企业家代表等悉数出席。 今年7月—10月,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将再次深入欧洲腹地,先后登陆英国、法国、德国、波兰、瑞士等欧洲五国,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跨越五城,创想共赢。 7月11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法中交流委员会和法国中国工商会联合主办的2017第三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洲论坛即将于法国巴黎盛大开幕。届时,350余位来自中法两国政商界、学术界及投资界的领军人物将齐聚一堂,深入解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下的投资热点,开展中法投资对话,共享全球机遇。 本次论坛大咖云集,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主席凯意礼(Didier Klin)先生,法国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理事会成员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先生,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先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方院长、管理学教授李铭俊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等政要和学术大拿将悉数登场。 论坛还将邀请来自地中海俱乐部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Henri Giscard d’Estaing 先生,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钱建农先生,法国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董事长、中欧校友蔡明泼先生,中国银行巴黎分行总经理,法国中国工商会主席潘诺先生等中法企业家代表出席论坛。此外,还将有3支由中欧校友组成的中国企业代表团也参与本场活动。 论坛中,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将就“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战略意义为在座听众做详尽解读;来自科法斯集团首席经济学家Julien Marcilly先生将在演讲中分析法国及整个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对投资的影响。在中法投资合作成功案例环节,众多企业家讲究中法投资案例、法国技术创新等话题开展讨论,探讨中法企业合作共赢新路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李铭俊教授表示,人才是企业全球化的“生命线”。国际化的视野的和全球化的经营能力是商界领袖必备的两个素质。培养和引进优秀的海外经营人才对于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都至关重要。今年9月,中欧将开设全新的“全球化中国企业核心人才”课程,通过中欧的国际化平台和教授资源优势,帮助企业全方位培养全球化人才。 在教学研究方面,中欧一直深耕于全球化主题。早在2013年初,中欧就成立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作为首个由多学科顶尖师资组建的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全球战略、收购兼并、治理架构、人力资源、公司财务、市场营销、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研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为即将或者已经踏上全球化征程的中国企业指点迷津。 2017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融合东西方智慧精华,将引导中国和欧洲企业家探索海外市场,抓住时代机遇。学界大咖,业界大牛悉数登场,问道解惑,巅峰对话,助你做成跨国大生意!更多干货,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7月11日,论坛现场报道。 关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www.ceibs.edu)是亚洲顶尖的国际化商学院,在上海、北京、深圳、加纳阿克拉和瑞士苏黎世5地设有校区或教研基地。中欧开设的课程包括MBA、EMBA、Global EMBA、金融MBA和高层经理培训课程,是亚洲唯一一所MBA、EMBA和高层经理培训三大课程全面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排行榜30强的商学院。中欧拥有一支融汇中西、博学善教、知行合一的世界级教授队伍。迄今,中欧已有遍布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19,000余人,并累计为逾13万人次的海内外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培训。 关于巴黎大区工商会: 巴黎大区工商会是全法国的163个工商会之一。是由选举产生的98名企业家实施领导的公法团体,每届领导任期五年。巴黎大区工商会代表了84.4万家企业的利益,占法国企业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巴黎大区作法国和整个欧洲一个主要的经济核心,巴黎大区工商会积极参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大职能开展: 代表企业与本地、法国和欧盟决策机构进行对话;竭力支持企业在法国和国际的业务发展;网罗全球顶尖人才: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年轻人和继续教育学员;有效确保首都地区的吸引力。[详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伦敦即将盛大启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伦敦即将盛大启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伦敦即将盛大启幕 ——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英合作新机遇 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国和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正成为联结全球经济的黄金航路,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重视和关注其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和合作前景,在英国各界看来,“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中英双边伙伴关系的重要内核,也将为脱欧后英国企业打开一扇新的市场大门。 “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的今天,作为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合作创办的亚洲领军商A学院,国际化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生俱来的办学特色。早在2015年,中欧确立了在亚、欧、非三个大陆,上海、北京、深圳、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五地办学的格局;2016年5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二届欧洲论坛先后登陆德国、瑞士、英国和法国欧洲四国的四座中心城市,聚焦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商业合作共赢。去年的英国论坛邀请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金旭、中国人民银行驻欧洲代表处首席代表金玫、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谷澍等嘉宾出席,共话中英金融创新的对接机遇和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今年7月—10月,2017中欧国际第三届欧洲论坛将再次深入欧洲腹地,先后登陆英国、法国、德国、波兰、瑞士等欧洲五国,跨越五城,创想共赢,搭建中欧企业间经贸往来的交流平台,为欧洲企业发现和捕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商业机遇提供新思路。 首场论坛将于7月6日在英国伦敦拉开帷幕,大咖云集。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英国中国商会联合主办,遍邀中英两国政要、专家学者及由中国投资人、中资银行高层等,以投资为切入点,结合生动案例,共议中英创新合作的新热点与新起点。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先生,英国中国商会副会长张慧娟女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李铭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法国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丁远等政要和学界大咖将受邀出席。德勤英国副主席及中国服务组领导人Angus Knowles-Cutler先生,支付宝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地区负责人刘宇女士,雷士照明英国董事长Henry Sun先生,中国工商银行伦敦分行总经理韩瑞祥先生及复星集团、三胞集团、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驻英高管等企业家代表也将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投资、中英绿地投资与共建第三方市场、“兼并收购:来自中国市场的丰厚回馈”等议题开展讨论,带来智慧的思考和务实的探索。此外,由中欧校友组成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及众多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会英国分会的众多校友们也将参与本次活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李铭俊教授表示,人才是企业全球化的“生命线”。国际化的视野的和全球化的经营能力是商界领袖必备的两个素质。培养和引进优秀的海外经营人才对于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都至关重要。今年9月,中欧将开设全新的“全球化中国企业核心人才”课程,通过中欧的国际化平台和教授资源优势,帮助企业全方位培养全球化人才。 在教学研究方面,中欧一直深耕于全球化主题。早在2013年初,中欧就成立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作为首个由多学科顶尖师资组建的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全球战略、收购兼并、治理架构、人力资源、公司财务、市场营销、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研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为即将或者已经踏上全球化征程的中国企业指点迷津。 2017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届欧洲论坛融合东西方智慧精华,将引导中国和欧洲企业家探索海外市场,抓住时代机遇。学界大咖,业界大牛悉数登场,问道解惑,巅峰对话,助你做成跨国大生意!更多干货,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7月6日,英国论坛现场报道。 关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www.ceibs.edu)是亚洲顶尖的国际化商学院,在上海、北京、深圳、加纳阿克拉和瑞士苏黎世5地设有校区或教研基地。中欧开设的课程包括MBA、EMBA、Global EMBA、金融MBA和高层经理培训课程,是亚洲唯一一所MBA、EMBA和高层经理培训三大课程全面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排行榜30强的商学院。中欧拥有一支融汇中西、博学善教、知行合一的世界级教授队伍。迄今,中欧已有遍布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19,000余人,并累计为逾13万人次的海内外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培训。[详情]

中欧论坛宣传视频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