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

王忠民:深圳已成中国私募股权资产配置的主要聚集地
王忠民:深圳已成中国私募股权资产配置的主要聚集地

王忠民表示,今天的主题是“财富管理”,如果聚焦到产业背后的资产、聚焦到所有的金融角度的话,我们会发现前端所有的私募股权乃至于天使投资,深圳都是中国空间城市角度发展最早、产生作用最强的区域。[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7日  09:59
刘桂平:资产管理要成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和稳定器
刘桂平:资产管理要成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和稳定器

刘桂平表示,资产管理要逐渐扮演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机构投资者的角色,通过债券、非标、同业、外汇等多类型投资,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稳定器。[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8日  14:01
李剑阁:中国资管行业进入正本清源、规范发展新时代
李剑阁:中国资管行业进入正本清源、规范发展新时代

李剑阁表示,去年以来,随着多项开放措施陆续落地,外资金融机构“走进来”和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均明显加快。金融业开放不仅推动了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对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7日  10:40
促进中国资管行业转型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正式揭牌
促进中国资管行业转型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正式揭牌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等出席成立仪式,共同为论坛成立揭牌。[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30日  17:49

大会一: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李东荣: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
李东荣: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

李东荣表结合论坛主题和自己的观察思考,就积极稳妥推进资产管理行业改革转型谈几点意见,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初心使命;二是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市场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四是扎实做好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风险教育工作。[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8日  15:44
屠光绍:外资内资竞争与合作并行才能做优做强资管业
屠光绍:外资内资竞争与合作并行才能做优做强资管业

屠光绍从开放促进改革角度主要提三个建议:第一,改革和开放需要并举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相应;第二,堵疏并重才能促进资管行业的转型发展,也为开放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三,外资和内资竞争与合作并行才能做大做优做强资管行业。[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8日  14:59
周延礼:引导险资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
周延礼:引导险资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

关于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保险资管方面的工作,周延礼表示,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服务保险业发展;始终坚持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始终坚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7日  16:46

大会二:理财子公司创设与资管行业新征途

建信理财刘兴华: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试验田
建信理财刘兴华: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试验田

对于理财子公司如何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适应国际化趋势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要求,刘兴华给出了6点思考。[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9日  17:47
GIC刘紫薇:把基金委托于世界顶尖资管团队是重要策略
GIC刘紫薇:把基金委托于世界顶尖资管团队是重要策略

刘紫薇表示,GIC作为一个全球大型基金的长期投资者,我们认为把一部分的基金委托于世界各个资产领域的顶尖资管团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9日  17:37

论坛一:资管行业转型与国际资管经验借鉴

王琼慧:独立产品体系和投资能力是资管公司立身之本
王琼慧:独立产品体系和投资能力是资管公司立身之本

王琼慧表示,资产管理公司要有独立的产品体系,要有独立的投资能力,这是立身之本,也有很多资产管理公司会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这也是我们早些年和同业交流、银行资管很大的区别,产品是自己的,销售人员有自己的一套团队和体系。[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7日  15:55
国研财富管理范华:资产配置是非常客户化的过程(图)
国研财富管理范华:资产配置是非常客户化的过程(图)

范华表示,资产配置是非常客户化的过程,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要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客户化的建议,没有最好的配置,只有对投资者最适合的配置。[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7日  16:19

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

国债协会孙晓霞:加强四个联动 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
国债协会孙晓霞:加强四个联动 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

孙晓霞表示,未来仍需加强四个联动,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要进一步坐实四方会议机制,加强四个中心城市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间产学研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金融市场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9日  18:55
深交所杨志华:优势互补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深交所杨志华:优势互补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杨志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国际级金融中心和国内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但是三地还没有实现有效融合,需要推进实现大湾区金融合作和优势互补。[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30日  18:08

论坛三:中国金融业开放与资管机构的全球布局

中国金融业开放与资管机构的全球布局 段国圣等发言
中国金融业开放与资管机构的全球布局 段国圣等发言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7日  12:40

论坛四: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等发言
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等发言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9日  19:15

论坛五: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投资策略

国际视野下中国投资策略 华润信托总经理刘小腊发言
国际视野下中国投资策略 华润信托总经理刘小腊发言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9日  19:45
Neuberger Berman汝平:希望国内信息披露更充分完善
Neuberger Berman汝平:希望国内信息披露更充分完善

关于对国内政策的期望,汝平表示,第一最重要的还是信批,信息披露还要更加充分、更加完善,第二是违法违规处罚,主要是投资人保护的体制建立和完善。[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30日  17:59

论坛六: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

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转型与发展 恒生电子刘曙峰等发言
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转型与发展 恒生电子刘曙峰等发言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9日  19:45

论坛七: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当前形势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花长春等发言
当前形势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花长春等发言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29日  19:45

最新新闻

深圳银保监局陈飞鸿: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深圳银保监局陈飞鸿: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深圳银保监局副局长陈飞鸿出席全体高峰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并发表主题为《大潮起珠江 共创新辉煌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保险业深度合作》的演讲。 陈飞鸿表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面临巨大挑战。与其他湾区不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Three Customs Territory”,在金融领域则突出表现为“三种货币、三个市场、三个法域和三套监管体系”。长期来看,要推动大湾区经济金融全面融合,还应逐步消弭三地金融业在法律适用、机构设立、业务拓展、资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和差异。但这需要时间,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 以下为演讲原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盛夏深圳骄阳似火,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火热的日子里和大家齐聚深圳湾畔,共同探讨交流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这样一个同样火热的主题。今年2月,中央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策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新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对于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没有特区的银行,就没有特区的发展。” 凭着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银行业几乎从零开始,为如火如荼的特区建设输送“货币第一推动力”,以金融活水浇灌了城市茁壮成长,更为特区建设贡献了澎湃金融动能。截至2019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分别达6.08、5.73万亿元,自1979年以来年均增幅超过30%,银行业总资产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保险业总资产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今天的深圳,已跻身国家级和国际金融中心,深港合作更加深入。一是机构互设枝繁叶茂。截至2019年6月末,深圳辖内共有3家港资法人银行, 7家港资法人银行分行,5家港资外国银行分行。在深港资银行资产、存贷款、净利润占全辖外资银行比重均超六成。香港银行还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同时,内地主要银行也都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香港前十大本地注册银行中有6家为中资银行,资产占香港银行业资产约三分之一的份额。二是跨境业务推陈出新。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发挥前海蛇口自贸区政策优势,在跨境投融资服务方面不断创新,服务种类由传统的跨境担保融资、进口信用证、海外代付等,延伸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资金池、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等新业务。港澳居民个人跨境人民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试点也正在稳步推进中。三是特色金融亮点纷呈。服务科技创新方面,今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17012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388亿元,较年初增长13.6%,金额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金融科技合作方面,微众银行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署合作协议,协助澳门特区政府建设智慧城市;招商银行深圳分行与香港永隆银行、永隆银行深圳分行合作,成功实现全国首单区块链跨境人民币汇款。金融服务实体民生方面,今年3月,中国银行试点代理见证开户,目前已经有4.8万港人开设了内地账户;今年4月,深港两地多家银行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手推出“深港通注册易”服务,为有意在深圳开办企业的香港投资者“足不出港”提供一站式工商注册服务,为香港居民和企业往来内地、经商投资提供了便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面临巨大挑战。与其他湾区不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Three Customs Territory”,在金融领域则突出表现为“三种货币、三个市场、三个法域和三套监管体系”。长期来看,要推动大湾区经济金融全面融合,还应逐步消弭三地金融业在法律适用、机构设立、业务拓展、资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和差异。但这需要时间,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现阶段推动粤港澳金融合作,应坚持在《纲要》精神和框架下,从对大湾区建设助益大、居民呼声高的具体跨境业务入手,实现市场互联;从三地共识多、法规限制相对少的跨境金融科技入手,实现平台互通;从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境监管协作入手,从小到大、由点及面、先个案后推开,实现标准互认,逐步推动金融合作走向深入。 首先是从市场所需入手,推动跨境金融业务互联 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创新联动。一是鼓励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粤港澳政府的联系合作,为湾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银团贷款、跨境贷款、跨境融资担保、信用证、设备租赁等融资服务。二是支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动港澳机构,综合运用跨境资金监管、跨境一体化授信、“商行+投行”等多元化产品为深港澳企业提供包括跨境融资、IPO、发债、并购、股权直投等在内的全周期跨境金融服务。三是发挥内地和港澳银行熟悉各自地区商事登记、税收法务的优势,为港澳企业来深经营和深圳企业赴港澳经营提供代理商事登记、跨境结算、财务顾问等一站式综合服务,降低深港澳企业的跨境营商成本。四是根据深港澳居民跨境消费和财富管理需求,推进深港澳双向理财通等跨境个人业务试点,扩大深港澳居民跨境见证开户范围,创新各种便利服务。 另一方面要加快深圳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纲要》中涉及保险领域的内容多达17处,其中特别提到了“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这也是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提出建设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目前我们对于试验区建设的初步设想包括七项具体工作,其中深港保险业合作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争取在深圳试点探索建立港澳保险大湾区服务平台,为大湾区内已购买港澳跨境医疗、重疾等保障型保险产品的客户提供便利化续保、保全、理赔等服务。二是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前提下,探索深圳保险机构为港澳跨境车辆开发短期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研究跨境机动车辆保险承保、查勘、理赔行为规范,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服务。三是引导保险资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包括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在内的保险资金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其次是从金融科技入手,促进三地金融平台互通 一方面要推动基础数据的共享。探索授权深港澳征信组织、行业协会或其他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建立跨境数据交换合作机制,在符合内地《网络安全法》、香港《个人资料(私隐)条例》、澳门《个人资料保护法》和客户数据隐私相关法规的前提下,按照“最小授权”和“客户自愿”等原则交换数据信息,进一步满足三地跨境金融科技创新的KYC(了解客户)审核需求,共同打造深港澳金融科技高地,增强大湾区金融科技整体实力。 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深圳金融科技的引擎作用。一是借鉴香港与其他地区经验,争取中央支持在深圳探索以“监管沙盒”方式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以创新型、规范化、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推进《纲要》所要求的“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二是将“金融科技”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点方向,吸引包括港澳金融机构在内的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和科技研发中心,加强基础和前瞻研究。三是积极推动腾讯、平安科技等深圳科技企业到港澳开展金融科技服务,协助建设相关基础设施,提升港澳金融业的金融科技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深圳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到港澳设立虚拟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使港澳居民能够共享内地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 再次是从监管协作入手,逐步实现湾区金融监管互认 一方面要完善顶层机制设计。一是在CEPA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框架下,补充订立专门的大湾区金融监管协作方面的协议,并辅之以相应的操作细则,使三地的金融监管协作制度化。二是以巴塞尔协议、有效核心监管原则等国际监管标准为基础,梳理内地与港澳在国际标准适用方面存在的差异,评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可以消弭的因素。三是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对自贸区业务的监管要求,逐步推进深港澳对同类机构、同类产品、同类服务的金融监管标准趋于统一。 另一方面要加强跨境监管协作。一是加强对大湾区内新金融业态和新金融模式的共同研究,推动完善创新领域金融监管规则,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推动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分步骤推进大湾区金融监管信息数据互换和系统互联。三是探索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跨境保护机制,推动深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搭建金融消费者权益跨境保护平台,切实维护三地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刚刚结束的第九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深圳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城市范例。7月20日,金融委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提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回望过去40年砥砺奋进,深圳银行业保险业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创造了行业发展的金色辉煌。站在新的起点,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将继续勇当尖兵、再创新局,以“走在最前列”标准,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绘制大湾区发展的美好蓝图!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8月01日 22:00
深交所杨志华:优势互补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深交所杨志华:优势互补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深圳证券交易所监事长杨志华出席全体高峰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并发表演讲。 杨志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国际级金融中心和国内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但是三地还没有实现有效融合,需要推进实现大湾区金融合作和优势互补。 第一,在大湾区进行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探索。第二,发挥粤港澳各自金融领域的优势,形成互补。第三、降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的准入门槛。第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 以下为发言原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我代表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个论坛题目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我想就发挥交易所核心枢纽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谈几点看法。 一、努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湾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从纽约湾区到东京湾区,从旧金山湾区到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级,引领技术创新的领头羊。 金融在湾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湾区的经济发展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血脉通,增长才有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和金融基础设施规模,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基础,是进行全球金融合作与竞争的基础,也是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发展的基础。 交易所具有促进资本形成、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重要功能。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有这样的共同特征,拥有一个以交易所为核心的强大资本市场,通过市场供需决定资源配置、合理分配生产要素、提升价值创造的有效性。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港交所,两个交易所隔海相望,“深港通”一桥通南北,汇聚了一批金融证券服务机构和上市公司,成为湾区资本形成、金融合作的重要枢纽。深交所从以下方面努力推进粤港澳金融合作: 第一,在“连通”上做文章,不断探索跨境资产交易与服务新途径。深交所积极依托特区优势,秉承创新理念,在对外开放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一是与香港金融局、中国结算和深证通合作,共同打造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基金互认服务平台,为内地和香港基金的跨境销售提供服务。到今年5月底,这个平台服务49家境内金融机构,16家境外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双向申购基金金额累计272亿人民币。二是启动深港通,2018年5月实现每日额度扩容。到今年5月底,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6.6万亿人民币,跨境资金整体净流入1141亿人民币,这对于证券市场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在开放上下工夫,助力提升湾区金融业开放水平。一方面,主动参股达卡交易所、巴基斯坦交易所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易所,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战略支持这些交易所开发和完善金融系统,探索全方位技术、市场和设施的连通与共享。另一方面,不断丰富跨境产品种类,启动“一带一路”债券业务试点,推出首支中欧两地同步发布行情的绿色债券指数。积极推动跟踪境外指数的基金产品在深交所挂牌,满足境内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国际化需求。深圳A股相继纳入明晟和富时罗素等国际知名指数。深交所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 第三,在创新上发力,稳步推进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建设。通过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在湾区聚集,打造立足湾区、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大湾区创新资本形成体系。到今年5月份,这个平台跨境服务项目476个,项目来源覆盖39个国家,有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跨境合作,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融对接。     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需要关注的问题 与世界上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格局可以归纳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税区、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优势,也是问题挑战。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流通着三种货币,人民币、港币、澳币,分别受制于不同的货币和银行体系。目前人民币和其他两种货币之间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流动性障碍增加了粤港澳金融和产业合作的成本。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金融融合不断推进,三种货币自由流通需求日益迫切。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三地的税政策、资金流通制度、对外经济政策、金融体制等方面有实质性差别,对于三地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以及推动跨区域金融合作有一定影响。 第三,实现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深度合作,有必要解决金融产品跨境运行和跨境监管等问题。现在三地跨境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沟通机制还有很大空间,跨境业务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不利于三地金融合作,也不利于跨境金融风险集中防控。 第四,粤港澳三地尚未实现差异化、互补性发展,各城市之间有一定的同质化竞争,都致力于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对金融资源存在一定的竞争,可能导致金融合作过程中整体效率损失。 三、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国际级金融中心和国内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但是三地还没有实现有效融合,需要推进实现大湾区金融合作和优势互补。 第一,在大湾区进行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探索。借助香港、深圳、广州、澳门渐趋同城化的优势,在有效防范风险的情况下,在湾区内部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实现资本项下资金自由进出,探索符合湾区企业需求的外汇改革措施。 第二,发挥粤港澳各自金融领域的优势,形成互补。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融资中心,全球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发挥着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广东九城形成了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三个经济圈,优势在于制造业和技术创新引领的科技行业,深交所身处科创腹地,了解创新企业需求,致力于打造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只有发挥粤港澳三地、深港两交易所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打造新的增长级。 第三、降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的准入门槛。以先行先试、循序渐进为原则,依托前海自贸区、落马洲河套地区等新兴合作平台,深化内地对港澳银行、保险、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服务的开放水平,实现港澳企业和内地企业平等经营,在这个基础上推动三地金融机构信息互通、客户互荐、人员互动,形成紧密的业务合作,让企业享受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第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市场管理和微观市场监管体系,强化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严格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总之,深交所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将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证监会的领导下,依托大湾区发展的蓬勃动力,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主动配合湾区各地方政府,促进大湾区金融合作。努力成为基础产品的重要提供者,成为交易平台的重要建设者,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服务者。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30日 18:08
促进中国资管行业转型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正式揭牌
促进中国资管行业转型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成立及揭牌仪式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上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桂平,中国债券协会会长、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深圳市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秘书长刘喜元等出席成立仪式,共同为论坛成立揭牌。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为顺应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需求,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与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发起的一个国际性交流平台组织,论坛旨在构建一个汇聚全球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监管部门和市场代表的长期对话沟通平台,为国内外资产管理机构搭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在成立仪式上致辞,他指出,“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孙冶方基金会战略顺应时代潮流与市场发展要求,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未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将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论坛活动,开展扁平化的务实交流,并提供常态化的沟通渠道。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 中国金融业近年来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重要开放措施加速落地。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行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需要通过自身的转型和和开放来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近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也推出了旨在重点加快资产管理行业开放的十一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措施(简称“国11条”)。 在此背景下,“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发起和设立凸显出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论坛的设立与运营不仅有利于落实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顺利转型和健康发展,也将对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论坛一方面将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搭建金融与财富管理行业沟通平台,推动对话交流,实现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将为国内、国际顶尖资产管理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在当前全球资产管理行业与国内财富管理行业需要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论坛的设立有利于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加强向全球财富管理行业领军机构的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资产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同时,论坛也为我国监管部门提供了解海外市场和借鉴国际经验的窗口,方便监管部门对标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同行经验,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沟通技巧。此外,论坛也将为国际机构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丰富国际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已有包括东方汇理(Amundi)、黑石另类投资(BAAM)、法巴银行(BNP Paribas)、纽约梅隆(BNY Mellon)、桥水中国(Bridgewater China)、EJF、富达(Fidelity)、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景顺(Invesco)、摩根大通资管(JPMAM)、拉扎德(Lazard)、路博迈(Neuberger Berman)、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GCM (Grosvenor)、柏瑞(PineBridge)、施罗德(Schroder)、先锋领航(Vanguard)、元盛(Winton)等数十家国际金融机构表达了加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意愿。[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30日 17:49
当前形势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花长春等发言
当前形势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花长春等发言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HS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董事韩槟、Morgan Stanley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Barclays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Macquarie Group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出席高峰论坛七“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以下为以下为对话原文: 主持人-韩槟: 大家下午好!今天这个题目是当前形势下的全球经济发展市场与金融市场策略,目前全球贸易局势也比较紧张,逆全球化思潮也在抬头,地缘政治也有很多噪音,对金融市场也造成了很多的波动,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邀请到了来自于国内和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各位首席经济学家参与讨论这个话题。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我叫韩,我是来自于汇丰银行资产管理香港的同事,我接下来就请在座的各位嘉宾先介绍一下自己,女士优先,常总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所在的机构,让观众有一个了解。 常健: 谢谢主持人,我叫常健,我2005—2009年在香港经管局工作,过去十年都在Barclays负责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谢谢大家。 颜色: 各位好,我的名字叫颜色,颜色的颜,颜色的色,我现在是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因为方正证券是北大方正的子公司,所以我现在也担任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和经济历史,谢谢大家! 花长春: 谢谢,我叫花长春,来自国泰君安,我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宏观首席,之前2013年-2016年在香港野村证券工作,也是看中国经济,在这之前,2008年—2013年在香港,跟常总做的也是一个尝试。 胡伟俊: 大家好!我是胡伟俊,我在Macquarie Group,Macquarie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银行,我过去七年在Macquarie负责中国经济。 邢自强: 我叫邢自强,早前的一些工作经历,我曾经参与过另外一家投行的TAA战术资产配置这方面的研究。 主持人-韩槟: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目前全球的经济也有很多的变数,有一些机构也预测有经济下行的风险,想首先请在座的五位大咖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国际经济形式下半年的走势会怎么样?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的主要风险会集中在哪方面?请大家简短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控制一下时间,大概一两分钟,还是从邢总那边开始。 邢自强: 谢谢韩总,一句话总结,我们对全球经济下半年、明年是不看好的,首当其冲是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复苏周期即将结束,原本一般从经济规律上每次复苏6-8年,但是由于他的总统在周期尾部采取了一些刺激性的减税,火上浇油强心针的效果逐步消失,目前要面临下行压力。同时也面临全球贸易摩擦,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企业新型投资,全球经济下半年明年也有放缓的风险,今年上半年全球还是增长3.2左右,到明年2.7,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一句话总结,还是比较严峻的。 常健: 我们巴克莱也是看明年的美国经济是1.6%,从今年的2.2%进一步的回落,我觉得接下来下半年可能有几个看点,一是全球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第一、第二大经济体,我看经济动能在未来几个月会持续走弱。二是主要的央行正式进入减息周期,美联储美国经济学家看今年减息三次,7月、9月、12月,每次25个点,欧洲央行我们也是在未来三个季度,每个季季度要减10个点,中国这边,我觉得跟全球的央行可能略微有点不同,之后再讲。三是贸易摩擦,这一点上基本上是相对偏乐观,达不达成一个协议,我觉得我们可以接下来再讨论。四是英国银行,约翰逊刚刚成为英国的首相,我觉得这里面的看点最主要是他对华的政策,他在刚刚成为首相之后接触凤凰卫视采访就讲到他是“Pro China”的,这一点还是感觉到比较欣慰。 胡伟俊: 现在看中国要看世界,但是看世界要看中国,因为全世界金融微机未来1/3的经济增长是看中国,但是还有2/3的增长是中国之外的,所以看中国之外也离不开世界.我们看到在2012年、2014年、2015年还有这两年都是一样的,中国政策相对比较紧,在中国政策收紧的时候,通常中国政策会选择在全世界经济OK的时候,2014年世界经济也很OK,去年全球经济也很好,去年美联储加了四次息,但是在每次政策收紧,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下行压力的时候,其实六个月之后欧洲就有问题,十二个月之后美国友问题,你就看到这个关系,中国去影响世界,世界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看,前面两位讲的观点我很认同,现在政策性下行还没有到底,我们看2012年、2015年,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到底,取决于政策什么时候进一步宽松。 所以简单的说,我觉得现在还是在下行的过程中,政策也会不断地加码,等加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国经济会见底,之后全球经济可能也会见底,我倾向于认为如果一定要说现在在周期里面是什么位置的话,我认为我们是在过去十年里面第三个经济放缓,但是我不觉得会衰退,只是在放缓,这个放缓什么时候倒逼政策升级,我是这样的观点。 花长春: 我的看法比前面三位同事更加乐观一些,不能一点差别都没有,我的想法是下半年还会放缓,但是明年没有起稳的迹象,刚才其实几位同事都说了,说得都对,但是问题是目前全球PMI已经回落到美国三年的底部,如果说没有大危机发生发生的话,今年下半年还会有一些压力,但是明年我相信中国经济也会起稳,美国经济可能会有下行压力,但是欧洲经济、中国经济和其他经济体都有起稳的迹象,所以我比较乐观一些。 颜色: 大的观点没有什么差别,时间上稍微有一些出入,我的观点是如果讲明年的话,西方不亮东方亮,但是现在大家都是一个下行的周期之内,全球来说讲两个数据,工业生产1-5月份全球只有2.1,去年同时期是4.2。另外一是绝对贸易,现在数额在下滑,6.9,上半年,这种情况2016年的时候出现过,贸易萎缩,昨天还是前天刚刚出的全球经济展望里面,再一次小幅下降全球增长预期,所以我觉得如果以发达的经济体来说,非常明显的是在下行。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大家刚才主要是在谈经济,全球风险里面还有一个风险是地缘政治的风险,2015年-2016年有很多“黑天鹅”,“黑天鹅”处罚的因素是选举危机,欧洲右翼的增长其实力量比四年之前更强大,另外是伊朗的事情,可能美国国内的评估风险比中国国内的评估风险更大一点。我说东方亮的原因主要是指明年,刚才也提到一点,东方不仅是中国,其他EM的国家,在贸易摩擦当中是受益比较多的,我们看周边一些国家,不管是越南还是马来西亚,甚至包括印度,连韩国、台湾这样的经济体或多或少都受到一些益处。大家刚才说政治的,今年一定会宽松加码,明年我觉得会触底,明年会逐步的慢慢往上走,所以我觉得不用太悲观,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主持人-韩槟: 谢谢各位嘉宾的观点,刚刚胡总有一个观点,全球看中国,中国看全球。我们先请花总以一个中国本土机构的视角谈一下现在全球市场投资策略和未来您看好哪些投资机会? 花长春: 谢谢,刚才在休息室的时候,国际三位大咖“欺负”我们国内的,让我们分析国际的情况,刚才三位国际大咖都是偏悲观一些,我在路演的过程中遇到三种情况,一种是悲观的,全球经济复苏到现在,尤其是美国,有可能会衰退,大家的风险偏好在下降,比如说现在美国的裁员,美国的长期资金正在往无风险区配置,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大家的风险偏好在下降,前几天我在香港碰到一个,也有一小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刚才颜总也说过,明年,或者说接下来一年时间新兴市场里面有一波投资机会,这个实际上跟前面一个观点是相反的,相对来说你看全球经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资金会向新兴市场跑。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2018年和现在,2018年虽然美国货币在下降,美国货币政策在收紧,那时候全球流动性实际上是收缩的过程,同时中国一方面是金融去杠杆,另一方面经济出现明显的放缓,而且给投资者的感觉是蔓延性下行,那是非常糟糕的时候。但是现在往下看,这个时候美国有没有大的失衡,如果没有大的失衡,会不会有大的危机,如果说没有大的危机,就是技术的衰退,就是两三个季度的事情。这时候美国货币政策放松,全球货币宽松,实际上对于整体的宽动性还是偏宽松的,以中国为代表,今年下半年经济还在放缓一些,但是政策不像四季度,我觉得作用会比较强一些,甚至到明年可能还会有一些支持,中国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增速的1/3,欧洲现在看中国,所以说中国如果说真的起稳,全球流动性宽松,中国起稳,结果就是资金会往新兴市场走。这里面有风险,风险点在什么地方?风险就在于贸易谈判是不是能够像大家预期的一样,或者说能不能进展的更加顺利一些,这是我想大家关心的事情。 我的看法相对比较乐观一些,刚才我说全球经济我没有那么悲观,我举几个例子,刚才颜色也说过全球工业增加值已经回落了很多,大家可以翻一翻数据,把全球PMI和全球工业增加值拎出来,它几乎每隔三年有一个回落,2012年底、2013年年初是一波,2015年年底、2016年年初是一波,现在又是一波,这一波全球PMI已经到上一轮的底部,前两轮的底部都是差不多,都在49左右,所以换句话说全球经济动能的衰落,如果说没有危机发生,它已经正常的到了底部的阶段,后面有没有动力恢复,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下行空间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有限的,这是一个。 我再举两个事情,一个事情是尽管2017年下半年以来全球PMI和工业生产都在放缓,但是全球产能利用率都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这意味着过去几年当中我们投入比较少,企业压力不是特别大,如果说需求能够起稳,能够带动的话,后面的投资需求能不能起来,还需要看很多条件,金融放松一下,财政能不能起作用。 第二是欧洲经济实际上在这一次回落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目前PMI已经到了43点多,如果没记错的话,43.5,欧洲整个PMI落地起稳的迹象表明,有三个点在这里,欧洲衰落的三个点,一个是中国放缓;二是英国脱欧的事情,使得整个贸易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三是欧洲在2018年年中到2019年的时候,使得它的汽车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个作用一直到现在,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作用正有迹象表明,负面作用正在缓解,明年这个作用减缓的情况下,对于全球经济起稳也是一个贡献。我们虽然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点找到维持经济增长的需求。接下来有几个关键点在于谈判以及英国脱欧这个事情,英国脱欧能不能变成软脱欧,我个人对这两个是相对偏乐观一点。 我主要说这些。 主持人-韩槟: 不如这样,我们正在中国的视角来看全球,接下来请外资的经济学家站在全球来看中国,胡总,我跟您提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在目前这个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刚才花总也有提到目前有宏观上的挑战,你能不能站在外资的角度来阐述一下? 胡伟俊: 其实我挺同意他们的看法,我刚刚说了现在就是2012年、2014、2015年,你现在去理解历史,我们现在这个位置,你在一个长的周期里面,中间会弹起来,我相信只要政策不断地加码,中国逐渐会见底,中国逐渐见底以后,全球经济也会见底,这是短期的周期性看法。我觉得现在全球经济处于一个非常特别的环境,其实也很难讲乐观或者悲观,比如说过去十几年全球利率就是很低,而且越来越低,所以最后美联预测的通道,都是错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环境,过去十年全球央行做的政策说白了就是摧毁大家的储蓄,让大家买资产升值,让有钱人越来越有钱,那就导致了刚才颜色说的民粹主义,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反映到金融市场上,它就摧毁我们所谓的价值投资,你看过去十年是价值投资最黑暗的时候,我不知道在中国,在海外价值投表现非常非常差,为什么呢?就是原来的投资跑不赢成长股,成长股非常贵,但是越来越好,这是另外一个环境。 你看中国市场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中国市场很好,大家虽然对中国市场很悲观,在中国你是跑得赢大势的,在美国你跑不赢的,这跟我们的政策有关系,我们的政策过几年会停下,紧了之后可能又会放松,放松又有一个过程,如果你聪明的话,就给你很多机会。像去年下半年大家都很悲观,去年下半年我看大家茅台都不敢买,因为去年真的很紧,今年上半年政策慢慢开始放松,大家就开始去买那些必需品、白马,但是大家还是不敢跟周期,其实以前都是这样,政策放松大家就会买更加高β的东西。 像那些民营企业、白马股就会跑的很好,所以中国市场投主动管理,它就可以跑赢,因为他们买很少的银行,买很少的国企,他们去买那些白马。所以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你很难说我悲观或者我乐观一根筋这样,而是说你要去适应这个环境,你要看清楚我处在什么大的周期下面,我处在什么小的周期下面,根据这个调整你自己,我觉得这是是比较好的办法。 主持人-韩槟: 看常总好像有不同的意见,有没有什么补充? 常健: 最近在各种场合各种主题,无论是见大学同学还是朋友,都会互相怼,刚才提到要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我觉得听不下去,因为这个节的问题,主持人提到说是在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讲一下观点,我觉得不应该一味的通过各种刺激、各种放松,或者是加大放水的力度,加大系统性风险,保持稳定,找到一个短期的结论。如果我们看过去这半年或者过去一年,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我们政府来讲还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虽然我们经常在官媒上看到,好像是一些官方的宣传,但实际上我个人觉得这个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看过去2018-2020年政府的目标,我们政府的目标就是所谓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我觉得就不是一个形式上的说法,因为它确实很有必要 第一是重大金融风险,为了避免系统性的风险,因为我们攘外必先安内,我们在跟美国从中长期来看这种相互大国的博弈和一定程度上的对峙会维持很长时间,我们首先肯定要避免系统性风险,这个跟我们不断地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其实是矛盾的。 第二讲的是脱贫。 第三讲的是蓝天保卫战。我们看香港的事情,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香港就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的贫富差距扩大,非常典型的例子,脱贫攻坚也是减少贫富悬殊,蓝天保卫战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所以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做好自己的事,保持战略定力,这是确确实实应该做的。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而不是只是喊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切实做到这一点。去年的时候为什么金融市场、股市包括民间的情绪那么悲观?一个因为当时对大的方向和政策有不确定性,还有一个是民间对国进民退的担忧,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大保持开放的力度,大家都知道改革从自己壮士断腕是很难的,一定程度上通过外界的倒逼改革,外界来讲一定情况下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这也是下一步我们应该坚持和保持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金融市场和理论上应该是最有活力的民营经济能够到有信心能够留得住。 胡伟俊: 我补充一下,我说的不是政策应该不断加码,我说的是政策会不断加码,这是不一样的,我相信政策制订者也不会听我说的,所以我们只是在判断政策制订者会怎么做,我们过去十年看到了现实,政策被市场,包括美联储,他们被市场、被经济所绑架,我们普通人被政策所绑架,我觉得这就是现实。 主持人-韩槟: 我们也看到了其实今年以来有很多新的政策出来,刚才常总也讲到了应该加大开放的力度,你觉得现在开放的力度怎么样呢?或者说下半年会不会有其他的政策继续推出来,很明显胡总认为会有,我们可不可以探讨一下到底会不会有,或者说应不应该有,还需要什么,可不可以在这个角度再挖掘一下? 胡伟俊: 我觉得是两方面,你说两个方面,你说开放的政策,也会有,但是我觉得我们讨论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我觉得这一轮经济周期下来,跟开不开放、跟贸易关系不大,但是这一轮经济下来,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在收紧政策,我刚才说去年中国出口10个点增速,今年0增长,你看2014年中国出口业和2015年的差距,所以我说现在是一个非常周期的因素。但是你说开放,我觉得这个还是会往前走,但是你说已经足够高,我觉得肯定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地方。 常健: 因为今天这个主题,大的北京也是进一步的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无论从央行最近公布的一些政策,都已经讲的比较多,但是肯定前途是开放的,过程是曲折的,从政策当局,尤其是目前监管当局的意愿来看,因为市场和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也是非常密切的在关注政府当局在改革开放上的态度和有没有真正实质的政策能够出台落地,并且得到比较好的政策和执行,真正最后的发展我觉得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主持人-韩槟: 回到中国经济的前景,下一阶段我们中国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者说风险?我们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讲,请邢总来阐述一下你这边对下一步主要的困难或者是风险的应对,能不能稍微阐述一下? 邢自强: 谢谢主持人,主持人昨天已经提前跟我们沟通话题以及大家担心的这些焦点,所以我也带来了我们研究的简短结论。长期的挑战和风险可能比短期要更为严峻,短期的目标大家都很清楚,到了2020年我们想实现小康社会,经济总量比明年翻一番,根据刚才几位分析的空间、储备,应该有希望应对这种下行风险实现,这个我比较有信心。但是长期的一些下行风险,主要是来自于跨过了2020年小康这个坎之后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实现2025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现在我们确实是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说分析长期经济增长,我们不会看财政或货币政策以及刚才各位说到的周期性因素,更多的是从它的三个原动力的因素分析它的潜力,第一是原动力,第二是资本形成,第三是生产要素,换句话说,就是人、钱、动力,这三块恰恰都在面临一定的风险,逐渐的下滑带来的成本上升,我们对一些制造业竞争力的理解。从钱的角度,过去20年中国不缺钱,因为过去人口劳动力比较缺的时候我们储蓄率比较高,那时候储蓄大于投资,表现在账户有顺差,表现在社保的角度,过去多少年社保养老基本上是有赢余的,但是这个现象,随着现在人口逐渐老化,上一代人逐渐退休不存钱了,下一代人不存钱,消费很高,月光族,在这种情况下经常账户就出现了逆差,我们从资本输出国要变为资本输入国,这是钱的角度。 第三是效率,基本上每年对GDP的贡献大概3%左右,这是由于我们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以及国内城市化如火如荼,他的产出必然是提高的,同时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的产业链进入中国,也帮助我们在制造业的效率继续提升。但是现在面临刚才各位提到的贸易摩擦全球化,以及我们自己的劳动力提升,是否使这些都受到影响,这是三个最主要的挑战。 所以回答,可能我们还是要进一步的盘活人民币资产,吸引外资进来,弥补我们在经常账户的逆差,弥补储蓄率不足的问题,同时要盘活国内国企的资产,弥补面临的养老账户入不敷出的问题,怎么把它的收益做高,市场化手段盘活它。 另外一个,在国内实体经济层面进一步改革,刚才各位提到的改革开放,对于外商之间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的跨越制造业的升级。最后在城市的角度,虽然我们没有大干快上做建设,比如房屋的市场化,基础设施的做强,代表物理性质的城市化接近尾声,但是户籍制度以及智能城市化带动城市群的发展,这一块潜力还非常大,有助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尽管面临这三个方向,我觉得我们应对手段也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现在大家担心的贸易摩擦之后有些企业是不是考虑搬迁不在中国投,如果不在这里投,是不是产业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们的外溢效应就消失了,但事实上我们针对大概75家国外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由于短期的贸易摩擦如果要搬,其实是耗时长、难度高、成本大的一件事,如果它搬去越南、东南亚这些经济体,通常初期成本会提高10%左右,因为跟这些经济体比较起来,我们的基础建设比较成熟,同时营商环境也比较成熟,所以它要搬,面临成本上升的问题,当然我们确实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的成本因素的上升,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成本对于中低端的影响是比较渐进的,不会对就业以及产能建设有很大的冲击。中国过去十年在这些品牌中的市场份额是在逐步的降低,产自中国的衣服从39%降到了今天的34%,像越南的份额在提升,但是它的体量比较小,没有办法替代中国巨大的贸易量,所以我想讲的是如果我们在开放领域真的把这种负面清单缩短,减少股权限制,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做到位,过去30年每次大规模之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南巡之后,对我国的劳动力有3-8年左右的黄金增长阶段。 同时人口老化带来的储蓄下降,从正储蓄者变成负债者,这个跟前几个环节大家讨论的息息相关,如果说中国储蓄率不断地下降,大概今年可能是下半年第一次会逐渐出现经常账户的利差,也就是说,过去我们不求人,现在要把用好外资提到非常重要的事项。但是我们的潜力很大,目前外资持有中国的债市和股市不足3%,如果说把现在监管层提出的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做到位,我们估算未来十年每年股市和债市分别流入量会达到1000亿左右,股权基金、养老基金会逐步的配置人民币资产,这部分从去年开始已经有很明显的迹象。 到今年为止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股权基金的配置中,刚刚才高于澳元,这个和即将逐步实施的金融改革、金融开放不匹配,这个可以弥补我们的钱不够用,储蓄率低的问题。去年一年流入中国的债市特别是国债市场就有将近800亿美元,今年又有接近2000亿美元,这方面有很大的进展。 最后想讲一下对于国内的资产,地方的债务危机问题,但是中国跟其他经济体的比较,我们有一个机遇,国企的资产,你从一些研究机构推出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来,它的体量肯定是接近100万亿以上的净资产,混合所有制,提升激励机制、管理体制,进一步释放国企的能力,在地方国企采取混合所有制,给更多的激励,再把国企股权部分划分给社保,我们计算它完全可以抵消未来社保入不敷出亏空的情况。如果我们把外资用到位,把国企资产用到位,怎么实现下一阶段生产效率的提升呢?我觉得城市化道路往往完全没有到头,很多人担心是不是人口转移,农村没有人了,城市化有两种,一种是过去简单式的以住房、工业和基建,还有是制度式的、科技应用式的,智能城市群的城市化,比如说五大城市群,中国现在超过1000万人口的就只有两个大都市,现在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它是互联互通的,以及5G网络增加的车联网、物联网以及工业智能化的应用上一个台阶,有人担心人口过500万,有很多大城市病,交通拥堵、污染甚至是一些社会问题,但是现在可以通过智能城市的方式去解决,有效的避免这一点。大家去出差可以感觉到,不管是城际铁路还是共享汽车,甚至由于智能城市化以后,你可能在别的地方对扒手的担心都变少了。城市群,中国要做的城市群,不管是广东大湾区还是在珠三角的一体化,在其他城市是比较罕见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真的互联互通、户籍制度都做到位,产生集聚效应,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大都市的城市化。 这些做到位,我相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尽管短期来讲各位刚刚提到的这些压力我也完全都看到了,但是依然是比较有希望2025年左右实现所谓高经济收入体,谢谢。 主持人-韩槟: 我的感觉虽然说有风险,有挑战,但是还是会迈出那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一些政策或者是上面的应对,我的理解,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增速在放缓,我们从一个高速发展向一个高质量发展转变,那么这个转变的过程其实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下面这个问题想问一下颜总,颜教授,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怎么来看待消费和新动能在推动新发展中作用,我们的政策怎么给予足够的支持,请您阐述一下,谢谢。 颜色: 谢谢主持人,消费这个问题,显然是我们因为一个情况在说经济转型、投资汇报驱动的,我们要转变的变化消费驱动,因为如果说是消费驱动,它就是一个内伸的,实现可持续增长,中等收入陷井。 刚才讲了很多,学术界对于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存在,还是有一定的争议,但是我不管存不存在,我觉得消费在可持续增长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短期来讲,消费不是特别乐观,大家都知道6月份的数据,消费有一个反弹,但是这主要是因为汽车的新政,还有包括一些季节性的因素导致的。但是目前我们短期之内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居民的杠杆率过高,央行也经常明确的说出来这个问题,居民杠杆率过高,所以在居民的贷款率方面有一些稍微的控制一下。 另外,我们看到股市,除了今年一季度以外,其他股市总体而言不是特别好,影响消费、零用和房地产,我以前写过一篇学术的文章,房地产对消费的影响,它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房价过高,会把我们变成房奴;第二方面,房价过高会有财富效应,如果房价居高不下,往上也没有空间,房奴还是房奴,财富效应也发挥不出来,所以短期我对消费并不是特别乐观,但是我对中长期消费非常非常乐观。 其实我之前也跟很多实体企业谈过这个问题,我记得以前大家都很担心短期的问题,但是我跟一些实体投资方,比如说奔驰、宝马这些大的机构,我以前参加过宜家的全球董事会,他把全球董事会放到上海了。我觉得最重要一个长期让我们感觉到积极的因素,就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就是未来大学生的消费,我们现在大学生1999年的时候,我们进行的一轮扩招,我们有14亿的人口,有9亿的劳动力,可是20年以前,我们一年只培养100万大学生,我现在还在大学里面做老师,我们现在大学培养多少,我经常开玩笑中国这一代是婆媳矛盾最严重的一代,代与代之间的矛盾是最大的一代,这是因为上一代这些人和上一代成长差别太大了,他们经历了80年代、70年代,现在这些80后、90后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新一代的大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像宝马、奔驰这样的企业提供了无尽的市场机会,新一代的大学生可能需要经常换工作,经常搬迁,他关心价格可以接受的,方便使用的。他认为金融可能不仅仅是买买理财,他需要多方面的金融,他甚至需要国际化的配置,他需要的理由可能不是以前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样的,他很喜欢户外,他喜欢各种背包客,他需要的不是在家里看看电视,甚至现在不仅是看电影,他可能是要看那种小众电影,我们这一代人都无法理解的电影,当时有人说股票的问题,五年前还是六年前,这就意味着新一代的年轻人需求是很不一样的,而且体量在逐渐变大,这870万是什么概念呢?这些人给我们带来消费的持续贡献我觉得是不可估量的。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说老年人的积极因素,感谢我们的科技,也感谢我们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老年人越活越长,现在的平均寿命其实基本上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寿命,我们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比人均GDP的平均寿命是要高一截的,老年人催生了很多新的消费需求,比如说我看最近国家的政策里面其实反复强调医疗、养老,而且特别强调医疗PLUS养老,养老和医疗相结合,随着老龄化,我们催生了很多需求。有这样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甚至还有更加年轻的,因为我们现在确实也在逐步的放开人口政策,虽然起效比较慢,但是我看逐渐的,特别是在城市、在中高端的收入人口里面,有更多的婴幼儿,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都会给我们带来非常持续的消费动力,月度的社会零售消费,光看这个数字是有压力的,但是中长期以来我对消费充满乐观的情绪。假如说我们有中等收入陷阱,也是我们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保证,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谢谢。 主持人-韩槟: 我看常总好像有补充。 常健: 刚才颜教授讲的很好,新生代更关注体验型的,而不是奢侈品的消费,我们也谈到,不光是对中长期的消费我们一直是比较乐观的,其实我觉得过去这些年的消费我们一直是比较乐观的,虽然短期社会零售的数字,包括汽车销售的数字显得好像零售很差,过去一年多在这个问题上有非常多的误区,过去流行一时的消费降级,我觉得在宏观上、数据上是不成立的,当然在一定的收入阶层、一定的行业过去两年受到金融去杠杆的影响,尤其是金融行业,包括一些P2P治理整顿的影响,它可能有一些消费降级的现象存在,在一些个体里面,但是我觉得从整个社会,宏观数据上来看,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消费升级。刚才颜教授提到宝马,我其实三个星期前在北京参加了全球美国、欧洲、中国汽车行业活动,我们参观了奔驰的生产车间,宝马整个的资本市场日,还有大众给我们的介绍,这里面很明显是中国今年以来汽车总体的销售降低大概10%的市场,宝马的销售是正的17%,保时捷的销售也是在8-10的区间。我觉得这个特别好的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消费升级是不断地在发生,这个还是在一个所谓奢侈品或者是高端消费品的领域,如果真正的看中国的宏观数据,我觉得大家也有一个误区,看GDP里面的消费分项,产品的消费增速在过去6年确实从之前的10%降到了目前的3%左右,这是对应的社会零售总额持续不断地放缓,但是如果我们看GDP消费里面服务业的消费,它在过去6年维持10%的增速,我们在医疗、教育,包括孩子教育、成人再教育,包括娱乐和健身、休闲这些方面的消费支出,不论是主动支出还是被支出,都是不断在增加的。 所以我就觉得一个是消费降级,这是不成立的,宏观上,还有我觉得中国的消费其实远远没有零售数据显示的那么差。 主持人-韩槟: 谢谢常总的补充,刚刚几位大咖就不同的话题都进行了阐述,有一些意见上面还有一点点分歧,也产生了自己思想上面碰撞的火花。可不可以请各位,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能不能重新再来过一次,你们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观点,对全球经济,包括中国,也不局限在短期,下半年,可以再放长远一点,再展望一下,从邢总开始。 邢自强: 我觉得总体而言,短期要实现明年所谓的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要翻一番,政策空间、储备都是足够的,并不是非常的担心。但是中长期而言,怎么平衡,主持人刚才讲到的,有一些政策可能是逆周期操作的,需要政府主动去加杠杆,但是又需要抑制金融风险以及杠杆率,所以我觉得突破口可能还是要靠改革开放,这个大家都在讲,但是其中具体针对刚才讲到的在人、钱、效率这三个长期增长极的效率应对的挑战,比较容易破局的可能还是怎么盘活人民币资产,吸引外资进来,这里面有金融改革、金融资产透明化,同时盘活国有资产,把它的收益提升,市场化的手段来应对人口老化之后的债务陷阱,同时在国内,虽然大家觉得普遍意义上这种传统的城市建设、高铁建设是不是逐渐接近尾声或者是放缓期,但是你运用科技手段和制度改革进行这一轮城市化和城市群的发展,还往往没有走到头。根据正常的人口在集聚的经验,中国不可能只有北上广这三个大城市,按照正常的经济和人口流动的规律,我们国家可以支持二三十个。对一些大城市病等等社会问题的考量,我们并不是非常考虑,由于城市化的进程,这个过程中带来的效益提升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这是我觉得长期为什么我们觉得还比较看好的原因,谢谢。 常健: 邢总讲了中长期的,我再补充讲一点短期的,我觉得理解宏观政策,确实政府是希望能够在一个追求高质量增长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是一个有约束的放松,如果我们比较,这一轮周期和上三轮周期,无论是财政政策刺激,大家报纸上宣传的很火,还是汇率周期,其实都是远远低于过去政策刺激的力度,从降准的力度到降息,这次还没有发生,到财政赤字的增加也是远远弱于,无论是官方的财政赤字还是说准财政的,比过去都弱了很多,这个约束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个是地方政府的债务,政府确实是很关注,还有一个是房地产,现在不流行讲泡沫,但是这个房价在不断地上升,从政府分析的角度对于贫富的影响,还有房住不炒,老大在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的,我觉得这些都是短期政策放松的制肘。在这个情况下,随着经济的不断放缓,不可避免的政策力度放松都会比较大,全球央行所谓预防性的放松,中国的放松更多的是一个见招拆招的过程,而不是说一下子就把手里的弹药都用尽了,看明年应该比今年的经济还要更差,无论是从中长期潜在增速的放缓,还是从周期性的需求因素,还是从内需外需的角度来看,尤其我们现在一直在加紧房地产领域,开发融资、买地,都是在断崖式的下滑,肯定对下半年的经济会有更大的负面冲击,对明年肯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保持战略定力,让子弹再飞一下,在明年保持相对平稳,主要是就业方面政府能够托底稳住,我觉得这是一些托底政策,谢谢。 胡伟俊: 我觉得从长期来说,看中国经济,这么说,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深圳是中国经济最好的地方,为什么?很简单,深圳有中国最牛的好公司,所以说中国经济未来能走到什么样,一个最最关键的指标就是中国经济未来有好的公司,我跟他们说韩国6000万人口有三星就搞定了,中国人口是韩国的20倍,中国要有20个三星才能搞定,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做出20个三星,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就算做出20个三星,你抢了多少人的饭碗,别人会不会让你做20个三星,我觉得这个是值得观察的。 另外,讲到消费,我大概也同意,我觉得中国确实是占经济里面的比重比较低,我相信中国确实是越年轻的人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越大,消费主义就是让你觉得你的人生价值是由消费来决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说你的人生价值是由你的子女来决定的,这都是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我觉得一方面当然消费上升是好事,但是这个也需要中国经济在别的地方进一步调整,我觉得中国经济最本质的问题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主要是在政府和民间的收入分配,如果这个收入分配有变化,越年轻越要消费,你就加杠杆,借钱去消费,但是你要想清楚政府加杠杆和消费者加杠杆是不一样的。而且另一方面,消费者加杠杆你的储蓄就少了,像中国这么大的顺差以后,以后老年人、年轻人消费的多,整个外部风险变大,整个东西你要把它放在一块看。 时间关系,我觉得看中国经济,你要有经济学家的眼光,你要看这个系统是怎么做的,你要有政治学家的眼光,知道这个经济是怎么分配的,你还要有历史学家的眼光,知道这个是怎么沿革过来的。 花长春: 对全球经济我们就不再说了,我就说三点,关于中国经济这一块,中国经济面临三座大山,第一个大山是现在出现逆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其实成本上生产要下降,这是一个现象。第二是人口,人口老龄化已经说了很多,我再补充一个现象,2019年-2026年这七年当中20到50岁人群会下降,一年下降1000万人口,这个对整个经济形式有影响。第三是高杠杆,这个大家很清楚,尤其是最近的居民杠杆,有些城市居民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居然达到96%,这一系列都制约了政策空间。 所以这是三座大山,在这三座大山下中国怎么来做,这是我说的第二点,刚才几位都说了很多,我觉得可以学习一下日本当年的经验,对内自主产业升级,对外布局全球产业链,我觉得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对内我们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各种政策来引导来改革开放,引导技术可控升级。第二要布局产业链,美国压力来了,如果说你有全球产业链,这个压力全球分担。日本在60年代是把核心的技术留在国内,有一些产业相对偏劳动密集型的转移到东南亚,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产业转移到中国,所以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的两个翅膀,这样的话美国压力来了,整体上东南亚是承担者,所以中国未来也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我相信这个现象已经在发生。 据此我们推导一下,推导资源配置的问题,如果对内自主可控产业升级,对外布局全球产业链,新增产能很有可能在海外,中国更多的是技术更新这一块,所以说制造业投资,人口所带来的地产投资逐步放缓,我们的信用传导机制也会比较弱,所以利率中枢一定会往下降,资产化一定会出现,货币增速快于信用增速,所以资产荒可能会出现。资金配置大体上方向应该是哑铃型的,一头是国开债、国债这些无风险资产,另外一头是向核心资产、消费以及新兴资产去配置,中间是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我相信这是未来的一个格局,谢谢。 颜色: 很简单,短期之内我还是想说两句,刚才伟俊和常总有一些交锋,其实他们并不矛盾,伟俊讲的是“会不会”和“该不该”这两个词,但是我其实想一个问题,大家刚才都说有很多政策储备,还有很多宽松,怎么样刺激。但是我其实想跟大家分享一个问题,你说这些政策储备到底是什么政策呢?是遇到萧条的时候我们在降息,钱又流向房地产,还是说我们做地方债,还是把赤字提到3,提到4,提到5?这些政策花了很大的代价,导致杠杆率非常高,刚才花总也说了,但是到底起效有多大呢?从去年年底这一轮政策的宽松,其实我们应该得出一个启示,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的是政府再拿多少钱来宽松,我们应该发现一个规律,如果说有政策储备,我们应该是不花钱的政策比花钱的政策更有效,去年年底我们是怎么样逆转预期的呢?是主席跟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跟民营企业表态,我们跟阿根廷会务改变了我们的预期,我们有一整套改变我们预期指明方向的政策,这些政策其实是不怎么花钱的,或者花钱很少的,如果说这些能够做到位,再稍微辅以一些花一点钱的传统刺激政策,我觉得可以改变我们的预期。所以短期之内我更加期望的是领导者能够更加明确的有一些改变我们预期的政策,能指定我们未来方向的经济政策,经济上怎么走,这个方面改变预期会更加有效。 从中长期而言,其实很简单,中国未来会怎么样,我们有先例而言,中国并不是中国契机,我们其实是东亚奇迹,之前是东亚的模式,日本、韩国、台湾这些经济体,再是中国大陆,我觉得从日本、韩国、台湾这些经济体之前的表现,我们其实应该得出一个最最重要的结论,他们是怎么样走向高端的,怎么样在价值链往上走的,我觉得一定要抓住产业革命的宝贵机会,日本怎么样实现金钱的逾越成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在70年代也有贸易摩擦,石油危机导致大家对石油的需求,所以日本的消费行业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日本在上游很强,日本的车是它的一个支柱,韩国和台湾两个经济体怎么样实现经济逾越的?就是半导体,韩国有一个三星,台湾有一个台积电,我觉得我们未来如果能抓住这个产业革命的机会,就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在深圳,深圳为什么今天成为深圳?也就是抓住了这些产业革命宝贵的机会,我相信中国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去年有一个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排名,在这里面中国排的最高的是市场规模,我在想市场规模我们为什么能排到100名呢?并不是我们的人口数量是最多的,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口居住非常集中,居住集中是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刚才邢总也提到了城市化,我们的城市化跟美国的城市化还不一样,而且他还不做小区,我们这边小区,那么多小电动、三轮车,到小区门口快递一下子就送过来了,中国人还不太重视隐私保护,我们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八卦,其实在大数据时代其实这个还是挺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年轻人有他的需求,有他的供给,我们有这么多的程序员,他们还有新的需求,他们还能互相交换他们的信息,大数据未来能不能往上走,很重要的是能不能弯道超车,像日本、韩国、台湾一样,能抓住这个产业机会,我们是有这个优势的,关键是能不能把它转化为现实,我觉得这个特别特别重要。 主持人-韩槟: 谢谢颜老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到这儿为止了,也再次感谢五位首席经济学家的精彩观点,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想给观众思想上也有一些火花。感谢大家今天下午一直陪伴我们,再次用热烈掌声感谢五位大咖。[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9日 19:45
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转型与发展 恒生电子刘曙峰等发言
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转型与发展 恒生电子刘曙峰等发言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Aspetuck Capital首席投资官陆飙、百行征信总裁郑先炳、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张旭阳、恒生电子总裁刘曙峰 、建信金科副总经理陈东、腾讯理财通首席投资官陈乐天、Accentur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滕涛出席高峰论坛六“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 以下为对话原文: 主持人-陆飙: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最后一个论坛是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尤其是金融科技范围非常之广,非常好的是主办方请了嘉宾明星阵容,基本涵盖了主要领域。 首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位嘉宾的背景和情况,再请各位嘉宾根据自己行业和公司的情况谈一谈金融科技在公司和行业内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展望。 第一位嘉宾是广大银行首席业务总裁张旭阳,张总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金融科技的行业,熟悉他的都知道,他有非常深刻的跨界背景。张总曾经在广大银行担任零售业务总经理、财务中心总经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全面负责广大银行金融、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平台推广和建设,后来又去百度担任副总裁,负责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下资产管理理财、保险经济、第三方支付等业务,在这个领域具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和经验。 张总最近又回到光大银行组建理财子公司,拭目以待张总把光大理财子公司打造为强科技属性的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助推整个银行资管行业向科技化方向发展。 第二位是腾讯理财通首席投资官陈乐天,陈总也有非常跨界的经验,之前在证券行业做过很多年,是中银国际证券兼首席策略分析师,之前在国家信息中心湘财证券、中信证券从事研究市场和资产配置,在腾讯理财通陈总全面负责产品研发工作,在座的有好的想法可以和陈总进行交流。 第三位是建信金科副总经理陈总,建信金科有限责任公司是建行旗下从事金融科技行业的全资子公司,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首家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主要关注未来重塑金融业务模式的颠覆性核心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所有方面的创新性业务研究,着力打造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贝尔实验室。 今天下午交流时陈总也提到建行已经在北京设立无人银行,采用最先进的5G技术,计划年底在全国建成十家这样的无人银行,非常前沿的一个尝试。 第四位嘉宾是恒生电子的CEO和联合创始人刘曙峰先生。大家知道恒生电子是业内最早的一家公司,上交所主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行业应用转变以及解决方案研发,如国内著名的证券、基金、银行、期货、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服务遍布全国,在日本和香港都设有分公司。 第五位嘉宾是百行征信总裁郑先炳,百行征信是中国第一家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家市场化的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公司,在中国银行指导下,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共同发展组建,郑总本人有非常深厚的银行工作经验,在招商银行总行历任要职,曾任总行管理部总经理、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商业银行部总经理,宁波分行行长、总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监事会办公室主任,又兼战略发展总经理等要职。 郑总本人也有非常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曾经担任中南财经大学金融系副主任兼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体系是行业的基础,非常期待听到郑总的发言,如何完善中国的信用体系。 第六位嘉宾是埃森哲大中华区的董事总经理滕涛,滕先生拥有十八年的企业咨询经验,他主要的行业在金融行业,曾经为国内和国外多家领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交易所提供战略规划、运营模型设计、大型系统实施及项目管理,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对公银行业务、个人金融业务领域,埃森哲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影响力,全球员工超过40万人。 在中国也具有超过1.5万人的员工队伍。所以,这六位嘉宾基本上涵盖了传统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行业的应用,非常荣幸听到他们的讨论和发言。 我自己主要工作领域在对冲基金投资、量化投资、自动交易系统,主要工作经验是为机构管理资产,包括在美国一家金融机构做基金经理,后来为负责海外对冲基金的投资。2013年底自己在美国创办了基金,去年和美国另外一家大型基金合作,创建了一家智能投顾公司,主要是致力于金融科技,将好的机构理财方法投资策略普惠化,为个人理财提供选择和收益来源。我关注点最新一代互联网券商,交易科技进步非常快。 这个论坛的嘉宾基本上涵盖了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最主要的领域,话题范围比较广,对金融科技都有非常深的理解,但是具体应用方面和本身行业的未来方面,可能会有不少独特的观点。 下面请每个嘉宾先谈一下他们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尤其是中国在发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和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过程中他们看到最大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有多少主要是结合中国的特色,走中国一条独特的道路,又有多少可以借鉴海外的金融科技方面的经验。我们主要是谈这两大问题,哪个嘉宾都可以自由发挥,希望他们能够结合所在公司实际发展经验和思考进行分享,最好给大家讲一些实际案例。 首先有请张总! 张旭阳: 谢谢主持人。确刚才介绍我过去二十多年跨来跨去,广大十九年,百度三年,确实把百度三年看成一场留学,传统的金融从业者在高科技技术公司确实一方面对技术认知,一方面是国内感悟帮助很大。谈到技术金融科技的影响,包括马上开业的广大理财子公司,还是有很多可以去说的事情。 刚才一个芝加哥大学学生问的问题挺好,二十年以后应该怎么做。可能对于一个个人而言,二十年太长,确实可能三年四年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但是对于一个行业、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二十年并不是太长的时间段。对正在处在起点的银行理财公司或者中国新的资产管理行业,我觉得应该“以终为始”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要看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中国或者国际的资管行业是什么样子,现在去做布局,这个布局是尽早做的。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是技术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改变,我觉得科技为终去承担我们应该做的责任。技术对资产管理行业第一改变是投向的变化,随着新的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场工业革命到来,产业组合方式、产业聚合、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模式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会看到每次通用技术带来工业革命都会带来行业产生分化。国家在变化,很多经济的下行压力很大,但是有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在蓬勃而出。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工业革命中可以看到,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不仅是金融科技的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层把线下世界实施数字化,从而使得线上线下更加融通、更加立体,在这个背景下有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产生,这些新的行业、企业是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把握的,这是第一影响。 第二个影响,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未来细分类的金融科技,都是以数据为核心,数据是新的这个时代的能源。我也看到了计算方法、算法、算力过去十年发生很大的变化,确实算法算力的红利正在消失,下个阶段是鲜活数据对我们的影响。2007年一篇演讲,新的科学方式提出了第四泛式,最近中国一个AI公司以第四泛式命名。第一泛式是实验泛式,第二是数据理论泛式,第三计算仿真泛式,第四是数据密集。确实新的时代以数据为核心,人工智能本质也是人类利用系统分析数据、掌握知识,获得商业价值的过程,我相信因为金融机构掌握着鲜活的数据,现在监管要求金融机构持牌。下一个金融科技的发展爆发中的传统持牌机构走在前面,金融机构和高科技公司相向而行,打造金融科技生态,提高效率。 资产管理方面金融科技有几个方面帮助资产管理改变面貌: 第一,资产管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过从风险收益模型到跟投资者相近的机构投资者模型再到风险因子,下一步做数据和人工智能做更好的资产配置。 第二,帮助我们提升在某一类别的资产类别的投资能力和风险评价。比如说量化投资经历过从统计、套利、高频交易、宏观对冲等方法。现在又是一种数据推动的新的量化交易方式。 包括债券方面对信用风险的新的评估。以往对信用风险往往借助传统的财务数据,会滞后甚至造假,新的大数据背景下,无论通过电商、地图、卫星灯光等可以作为佐证为辅助因子更好的判断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可能发展空间。 第三,拓展投资类别方面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区块链当中的ABS,消费金融的ABS,现在看到报道消费金融供应链上电商数据造假,很多时候通过算法、分布式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追踪溯源。 例如我们把一个世界画成一个三角形,发现金融连接了当前的物理世界和未来。因为金融的本质是跨期的资源配置和价值交换。一个年轻人有很多的才能,通过所谓股权投资、PE、VC获得了金融支持,把自己的能力变现。一个中年人通过储蓄、理财把财富放到未来做养老保障需求。金融连接了当前和未来。 刚才提到了“人工智能”,包括物联网、生物科技等有感知能力,连接了当前的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我相信未来在下一步怎么去连接当前的数字世界和未来?可能是我们需要的一些新的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技术诞生。 我们发现传统投资之外有一个数字投资,这是未来资产管理很重要的投资领域,实施数字资产化、资产数字化。 另外,技术提升中后台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现在投资资产管理往往是一个估值,我们认购一个基金可能需要第二天才能确定份额,随着5G技术可以做到实时估值,现在在互联网交易、购买产品是7×24小时,如果通过实时估值未来投资理财的活动也是会随时随地的。 与投资者的关系,智能投顾的方面希望未来理财公司承担历史责任,其中责任之一是理财子公司绝不是慈善管理机构,而是财富管理机构。通过移动互联网打通,通过对客户的理解从一个卖方变成买方,从销售方变成投顾方,目的是帮助投资者把握机会,或者更好的投资资产配比,从而使我们能够实现零售资金的相对机构化。 我们看到海外有很多的所谓的机构投资者,中国短期新形势下怎么使得资产管理支持科创发展,形成长期资本积累,通过账户的设计、个人投资账户的推出,通过产品组合方式的嫁接。从销售向投资顾问咨询能力转化,背后是相对快的道路,零售资金相对机构化,有中长期约束的资金支持前端、科创的资金发展。 背后需要用技术手段,相信互联网上的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如何提出、提供,基于AI的画像能力使得我们更好地去为某类人、某些人提供随人随需的理财服务。 最后,整体的资产管理行业全貌也会被科技所改变。 您第二个问题我们也看到有不足、有差距。金融机构应该按照科技公司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有几个方面的感触: 第一,科技能力和前台是吻合的。机构往往是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大家论证变成所谓开发文本、QA质量检测上线,半年、一年过去了,当时背景发生变化,怎么使得IT部门也往前走,也是你的整个金融机构组织架构的变化。 第二,金融机构对开发的时间成本,时间成本可能是最大的成本。我们在互联网机构往往是模型的不断迭代,背后包括开发以及失误BUG承担风险的能力。 第三,对数据的认知需要更重要的角度。 我们坚持对技术的思维方式,风险意识和对客户黏性。 主持人-陆飙: 接下来有请腾讯理财通首席投资官陈总。 陈乐天: 主持人问的问题是比较宏大的问题,谈一谈个人对科技的理解以及腾讯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怎么做金融科技的业务。 金融科技我的理解在传统的金融行业中是一个产业链条,不同的链条上做不同的业务。比如说放一笔贷款给个人,首先要理解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收入支出能力,评估可以放贷然后跟踪还款能力。这个链条在金融机构变化下面临很多冲击。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我理解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企业怎么利用自身的技术重新分解或者重构金融业的链条。二是金融企业如何利用科技提升自己的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出来上世纪到现在整个金融科技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金融企业提升技术提升效率成本,利用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了自己的后台系统到中台系统。中后台系统之后效率是提升的。 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进步之后,很多科技企业开始利用自己的一些优势把传统的金融业务链条做分解,比如说中后台的系统上科技企业可以外包,这是一种方式。 第三阶段,不仅把业务链条重构,而且现在要做一些新的融合。在技术开发中的API比较多一点。 第四阶段,如何针对未来出现大家讨论火热的物联网,把它形成一个新的生态。 在这个发展中金融企业和科技企业不一样,比如说张总在光大银行,对银行行业理解比科技企业深刻,但是对于科技企业来讲优势集中在于自己对技术的理解、用户体验的理解、系统开发上的变化,这是它的优势,不同企业优势不一样,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路径不同。科技企业更多的是怎么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金融业,金融企业更多的是财和物的优势,利用科技提升自己变化上。 在资管行业方面,腾讯理财通是一个资产的销售平台,这个平台利用过程中核心优势有几点: 第一,基于微信有很大的客户量。 第二,腾讯在过去发展中积累了很多数据资源。 第三,本身是科技互联网企业出身,对用户体验、用户迭代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资产管理行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有自己的一点优势。 我们要做的业务很多在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作为行业的迭代者或者挑战者、颠覆者,从我们来讲,腾讯理财通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生态的构建者。理财通本身作为一个销售管理平台和传统的渠道有相互竞争的关系,由于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我们十三亿人口中,互联网有高效触达优势。产业链条上我们一端对接在To B,一端到To C,产业过程中既和C端交流也和B端交流,这个情况下可以更好的理解客户,首发或者设计适合针对整个行业的产品,这是大的情况。 在这个情况下,面对一些挑战或者经验,在中国环境下首先要有牌照,监管要求比较高,没有牌照做了金融业务大部分不是合理的或者不是合法的。 第二,如何去改变自己的理念,这是最重要的。科技企业最终无法替代金融企业,只在某个链条上能够和金融企业进行合作。理念变化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要称生态构建者而不是行业的颠覆者。 第三,科技企业最大优势是技术上、对客户理解上,而不是金融上,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提升科技企业对金融的理解,这是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主持人—陆飙: 非常感谢陈总精彩发言。下面有请建信金科副总经理陈东陈总谈一谈建信金科对前沿金融科技的研究。 陈东: 我长期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从传统金融行业到现在最前沿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对于传统银行带来的改变这两年感触颇多。这两年国家也在讲数字化经济,打造数字中国。从政府做智能政务方面都已经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另外,这两年大量的新科技在银行、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使得传统银行在提供服务的能力上、范围上都有核大的改变。 很多人都说到底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其实我觉得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生态化。刚才前面一场嘉宾也讲到,实际上我们是在一个生态当中进行发展。 如果在整个金融和科技融合过程中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是银行,还包括新成立的理财公司,包括原来的信托、基金公司,带来的最大变化我认为趋势上是普惠化。 我们知道原来的金融高高在上,嫌贫爱富,为什么?因为它的资源有限、它的成本很高。由于科技带来的改变使传统金融机构服务铺落大众的过程中有了能力成本大量下降,使得金融向普惠方面发展。 举一个例子,建设银行2017年底开始全面投入普惠金融,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战略,同时提出了金融科技战略。2018年当年建设银行普惠金融的贷款余额新增2175亿,这是其他四大行的总和。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数字化金融科技手段带来的变化。现在建设银行普惠金融的户均小企业贷款只有56万,当年新增超过20万户的小企业贷款,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建设银行自从商业化转型之后,当时在2017年以前全行的对公信贷客户也就十万级,这是金融科技带来的手段。接下来金融科技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变化是场景化。国立董事长讲的糖水理论,金融和服务是把糖融于水中,让普罗大众、企业经营过程中、消费过程中不知不觉享受到金融服务,这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也是金融可以为生产、生活、消费带来的变化。我们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依托的是建设银行拥有的广大客户,拥有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数据,金融科技公司之所以从建设银行的母体中脱离出来,其实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挑战和困难。 比如说在母体当中的一些人才引进的机制、市场化的机制不如像腾讯、恒生电子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公司,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成立一家市场化单独运作的子公司来解决人才引入问题、生态合作问题,来解决新技术和我们业务充分融合的问题,这是我们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一个非常大的目标。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建信金科公司是为他们打造端到端从直销、代销、TA管理、估值风控、监管报控等全套IT系统,这套IT系统不是单独打造,是和业界更多社会上好的一些专业能力上非常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 在以前如果没有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这个事情,建设银行只能通过咨询的方式来做,这是金融科技公司成立最大的感受,金融公司今后的成立过程中,我相信随着5G的推出,随着物联网的新技术使用,银行、理财公司、其他各类型的金融机构,他们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多融入感、场景化,最终使得所有的企业社会成员公民们都能够得到一个普惠的金融产品服务。 主持人—陆飙: 非常感谢陈总的发言,下一位是恒生电子总裁的CEO刘曙峰先生,恒生电子是非常悠久的一家专门服务金融行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刘总对金融科技赋能、金融科技企业一定有深刻独到的理解,欢迎刘总分享! 刘曙峰: 刚才几位嘉宾都讲的特别好,关于金融科技怎么赋能金融。首先,谈一个问题是今天特别有必要需要去澄清一下什么是金融科技这个概念,金融科技有理解是金融科技,有理解科技金融。其实金融和科技两个概念,金融科技着眼点落在技术上、落在科技上,它就是技术。这个概念是比较清晰的,技术的进步当然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大的周期来看任何一次大的周期变化都是技术推动的,今天技术进步特别大,这是一个技术的概念。 第二,金融的概念。金融的本质最核心的是风险管理,它是一个金融的业务。这两年有一点混淆这个概念。当我们讲金融科技时,金融科技百强一拉出来一看全是做金融业务的公司,当然这些公司都采取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金融业务。金融业务的核心是风险管理,而风险本身具有相当强的滞后效应。所以,当我们热闹过一阵子以后开始有风险暴露的时候,一会儿这个踩坑,那个踩坑,这时特别需要澄清这个概念。当我们看科技的手段去发展金融业务时,不能忘记金融的本质问题。 所以,它要持牌,要有风险管理,要尊重金融业务本身对风险要有敬畏,这是发展金融业务特别要注意的。而金融科技如果落在技术上要特别鼓励创新、鼓励新的发展。在技术上的一些创新是需要保护、需要鼓励的。有必要理清两个概念时,有可能对产生的一些风险状况、产生的一些现象可以有一定的区别对待。有助于技术推动金融业务长期发展,怎么样推动金融业务的发展,从四个方面来梳理这样的脉络: 第一,技术的进步会推动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升。回到十年前银行做一笔支付大概两毛钱,今天做支付远远低于1分钱,这是过去技术进步对效率的提升。我们看到今天股票交易市场经常是全球交易量最大。如果是笔数来看已经远远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市场。但我们不到万三的平均佣金率又是全球最低的,如果笔数上毫无疑问是全球所有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成本最低的市场,这也是败我们过去金融科技发展对效率提升上面的一个特别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发展还在进一步的向各个方面发展,这是第一。 第二,在技术的进步会推动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刚才建行也谈到了普惠发展在建行的例子。我们看到包括在中国对居民理财,原来理财是高净值人群的事情,至少是财富人群的事情。但今天理财可以从十块钱开始,甚至从一块钱开始。聊天的时候陆总也提到,要把一些原来服务于机构投资人、服务于高净值人群基于对冲策略可以用一个智能投资的方式把它的方法应用于普通的投资者。 我想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金融服务的普惠提高。同样也看到像非洲不够发达的一些地方,手机银行的服务先进去了,原来没有网络,但是无线网络有了,手机银行开始有了自己的金融服务账户,可能不是银行账户,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普惠性,资产管理领域也是同样如此。 第三,在效率、在普惠方面还在继续发展的状况下,又看到了因为产业的数字化带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随着算法算力的增强,能力变得更强,又开始对风险管理能力、对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上进入了一个可用的阶段,我们可以试试看,可不可以用算法来做一个交易实际选择甚至交易策略的选择。在算法交易上得到应用,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在交易有效性选择方面是不是可以用机器学习去做。当然,在配置上面、多类资产风险收益特征的学习和配置上,我想这些方面包括对风险本身的识别,用大数据了解一个企业各方面经营状况,了解基础资产,进而了解股权、债权的风险识别,更有效、更快速包括语义识别,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能力提升,可以去更好的识别市场的情绪。这些在资管领域看到原来基本上是由核心的投资团队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学习具备的能力,今天运用科技的办法能够更有效率的掌握它。 资产管理尤其是投资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是一个你的行为和市场行为不断的反馈交流过程,所谓二阶混沌的状态下贸然做一些交易选择时比较危险的。毫无疑问,我们在资产管理能力,在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上面已经看到了技术进步能够带来的一种可能性。这是第三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第四,从监管的视角来看怎么昂有一个基于宏观审慎的市场风险识别来避免一些系统性的风险、避免一些局部的风险让整个市场能够在合规方面做的更好,这些方面是所谓监管科技的发展,这也是技术应用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效率、普惠、能力、监管这几个方面都是技术进步为金融市场、为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发展的脉络,谢谢大家! 主持人—陆飙: 我非常同意金融本质是控制风险,经常讲金融科技的好处,实际上金融科技的应用会不会放大这些风险或者让大家过分自信非常值得研究。监管不仅是中国的,美国在金融科技上的监管也是不停地追赶市场的变化,最新刚出了产品第二天证监会就出来了解更多的情况,监管并不是十分清楚出了什么产品。监管的风险确实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涉及到为个人投资人服务,与机构投资人完全不一样的要求。 接下来有请百行征信总裁郑总发言!信用体系是所有金融市场的基础,非常期待郑总这方面的发言。 郑先炳:谢谢主持人!今天坐在这里坦率说很紧张,因为我不是IT出身,也不直接做资管,但是我是IT用户,有一点闲钱被资管,金融科技资管怎么发展从用户角度有一点想法。这个大会本身是邀请我的老板百行征信的董事长参加,一开始也答应了,后来因为有其他的事情冲突分不开身,让我过来代替他一下。本来不太想来,对这个题目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总裁在董事长领导下,董事长让你干什么活必须听,所以跑过来了。用几分钟时间跟大家简单的讲一下征信行业的一些事。 资管你们听了很多,金融科技也说了很多年,天天在用、天天在想,可能征信的事情大家未必想的多、接触的多。征信行业属于金融行业的子行业、小分支,如果说金融行业很古老,金融行业跟经济时间一样长,历史很悠久的话,征信在其中显得非常的年轻。 大的金融中几个主要板块:银行、证券、保险,你可以说它有一千年的发展历史,如果短说有五百年,说到征信从最源头开始说起,1830年在伦敦金融有一个征信公司,到现在190年还差一年,相对来说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正因为行业很年轻,运作过程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在不断探索当中,无论是从业人员怎么去做征信,商业模式怎么界定,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怎么去界定,包括监管部门怎么监管这个行业,坦率说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更不要说中国都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试错、不断的修整过程中,这个行业后面的发展很大,不在于前面做了什么事。 第二,征信行业本身跟金融其他行业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不属于资本驱动,属于技术驱动,属于智慧驱动,跟金融科技下大的帽子紧密相关的。很长的时间我在商业银行打工,知道商业银行有资本限制、杠杆限制,商业银行还有承载比率的限制。但是我征信行业这些指标限制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有,这样有一个好处,作为一个可以投资的行业投资征信行业的ROE、ROA相对于其他行业高很多。现在可以看得到说美国几大公司的ROE、ROA远远高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高于证券内的投资银行。如果哪一天百行征信的股票上市,建议大家趁早买,不要等,后面想象空间非常大,现在还不到上市的时间,需要一段时间。 第三,关于征信究竟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其实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很重要的基础性一环,就是围着企业为每个人画一个像,你的信用程度怎么样、可靠性怎么样。每个人有身份证,拿着身份证可以上飞机、坐高铁,但是如果要做经济活动,比如说找银行贷款、买保险或者要去租一套房子,跟你交易的另外一分对你的情况大部分不了解,怎么放心在你不是及时付款的情况下把这个东西给你呢?看你的信用报告可信不可信,看你过往历史记录,正面记录、负面记录有一个判断,该不该隔离、该隔离多少?以什么样的代价隔离?通过这个报告出来了。这些年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给每个企业、每个个人画像,看信用分多少,看可靠程度是多少,就这么一件事。要做这件事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需要掌握大家的一些信息,一些什么样的信心呢?征信行业有行规,国家也法律的约,个人也好、企业也好,除了个人征信,有一些个人信息公司不能采集。比如说信息数据库里面大家是不是基督教徒、是不是佛教徒?不需要。你的血型、指纹、犯罪记录、病历这些信息一律不要,要大家的信用信息,就是你曾经在哪个银行借款,曾经在哪个公司事情过信用卡,曾经付款有没有延时记录,有没有拖钱、赖账,通过数据库放进来,放进来之后做一个计算,技术专家用很多的模型算出数据再打一个信用分。其他用户一看就知道,这是画像掌握的东西。 从将近190年的征信行业发展趋势来讲,各类信用报告中反应出来的信息最初一开始比较局限,只是负债的负面信息,个人有资产负债表,但是征信只管你负债方的一小部分信息,最早负债方有违约记录肯定记录下来。再扩大一点负债正面信息,什么时候借钱什么时候还钱也反应出来,还反应出来一部分基础信息,包括公用信息。有一些信息不碰,包括今年发多少奖金,包括大家第三渠道赚多少钱,你的收入我也不碰。 以后各类信用报告,包括企业信用报告使用范围更广,包括以后你的出行要去哪个国家旅游要去签证,那个使馆也会调用记录看一看,使用范围很广。 另外,百行公司是一个很新的公司才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在做一件事尽可能把个人在银行有借贷行为的信息放到库里面,同时也追加一些公用的信息。除了法律规定不能碰除了生活信息不能碰,尽可能多的把大家的信息放进来。这里有很大的问题,作为单个的个人包括我个人有一些信息不希望第三方人知道,不希望公司记录下去。问题来了,我要给你准确的画像、准确的打分,把你画像精确度达到了99.99%,需要信息多一点,但是个人又不希望更多的信息给第三方知道怎么办。 所以,在中间找一个平衡,有几条: 第一,凡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民用禁止采用的信息,凡是作为征信从业人员从良心道德角度出发,不应该防的信息碰。 第二,收录的信息通过你同意的,贷款方签协议,在我这里借款这些信息要给这些公司,在上面签字。 第三,你知道信息在我的库你,你有权看,看了之后觉得哪个信息不准可以纠正,你提出来作为证券信息提供收据的贷方机构有义务修整这个信息。 第四,立法。政协管理条例,隐私保护法都会有建议约束。 最后,一个征信公司作为一个市场化的公司干不好的时候,无数双眼睛盯着。今天在场的有媒体朋友,有监管部门管着、主管部门管着,尤其还有那么多媒体时刻盯着,有些是善意的盯着,有些是唯恐你不出问题,要时时刻刻小心,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最后,回到主题,既然是讲金融行业、金融科技的事情,征信公司现在做征信一定是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来做金融征信。一百年前的做法,把大家的信息一笔笔写下来再去防盗库里需要用的时候再翻档案,这套信息完全作废,现在没有档案库,就几个电脑、几个主机,服务器存储着信息。用的都是现代金融科技,从用户的角度来讲,ABCD非常熟,前几天去到阿里看到阿里对ABCD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 在征信行业其实现在用的最多的是D,用第二多的是A,用的第三多的是C,到现在位置没有用的也看不清以后究竟怎么用是所谓的B,区块链。现在很多人说区块链产品开发多少、使用有多少,作为一个用户我没有看明白,我的技术专家,这个公司现在不大有一百多号人,50%以上是技术专家,这些技术专家根本没有看透所谓的区块链商用价值,除了有些炒比特币赚了钱,有些亏了以外没有看到价值在什么地方。 现在的D,就是大数据,过往做征信报告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完备的。数据收集不全,数据的解读和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作为全书的阅读。大数据以后可以非常短的范围内读一遍,数据之间逻辑转化再画像,大数据在5G行业用的非常广的。 现在人工智能AI,有身份验证、证券验证,用知识图谱把相关的信息串联出来,看一看哪些信息真的哪些信息假的,反欺诈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通过知识沉淀解决智能客户服务问题,快速响应这个市场、快速响应需求。云计算一定在海量的数据在所有的资料用现在所有的传统物理机存储和使用时有很多的局限,当然征信公司一定是私有云。还有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征信行业包括其他金融行业非常重要的问题,刚才有专家说金融行业是管理风险的行业,管理风险很重要的一条是安全问题,尤其是现在做金融、做征信。 五天前,美国第二大征信公司Equifax跟着美国消费金融保护局和五十州总检察长一起达成和解协议。两年前这个公司个人社保信息和有关个人信息被黑客攻击了,现在找这家公司索赔,初步达成协议8亿美元解决这个问题,是这个公司三年净利润的总和。百行征信安全上绝对是放在第一位的。我简单讲这些。 主持人-陆飙: 非常感谢郑总对征信企业全面的阐述,给我们举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例子。滕涛先生在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经验,谈一谈国内外对比方面。 滕涛: 之前各位嘉宾发言非常精彩、非常全面,我尽可能精简一点,补充一些额外的观点。我非常同意陆总的说法,这场圆桌会议充分代表了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最主要的领域,有传统的金融行业领导,也有金融行业转到互联网公司的领导。说到埃森哲大家想到首先是咨询公司,过去几年中除了自己本身构建平台,帮助传统的领先客户金融科技合作之外,本身埃森哲也进行了很多的战略投资收购以及本身位于一些初创企业的关注,包括金融创新大赛、全球的股权投资内容。 对于埃森哲来讲,对于中国业务来讲,大多数给本地领先金融机构提供很多服务,同时也有一部分全球化的业务,包括全球领先的机构进入中国,或者一些同事参与到全球化项目中等,下面重点从国外和国内金融科技领域观察到的一些观分享给大家。 我们看到从全球角度来讲金融科技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从最开始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领先的金融机构花很多的钱做科技力量的投入,有些金融机构甚至称自己是华尔街的Google,华尔街的Facebook,以内生方式扩展自己的科技力量.但是最近几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除了发展自己内生科技力量之外,通过一些非有机增长的方式,通过投资和合作进行相应的金融科技力量的增强。例如,国际某投资银行通过与Fintech快速推出零售银行业务,还有就是上一场主持人纪总所在的BlackRock,,阿拉丁平台进行行业赋能,为企业创造利润,是全球金融行业中比较明显的金融科技的案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十年前国内的领先金融机构,,客户会希望多看一下国外领先机构他们怎么做业务。最近两年,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海外的客户对国内的金融科技企业非常有兴趣。比如说上个月埃森哲一个海外的代表团拜访国内四到五家企业,包括独角兽的领先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企业。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的金融科技领域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模式,而是转向内生或者非有机增长的方式拓展业务。根据CBInsight的统计,2018年全球对金融科技投融资总金额为553亿美元,其中大概约46%的投融资发生在中国。换句话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市场已经成为最大的金融科技市场。这个过程中很明显的看到,大家有竞争有合作。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甚至第三方服务企业来讲要做什么事情,挑战在哪里?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现在跟客户服务过程中以及市场趋势的预判来看基本有三个方向: 第一,客户角度。落实到本身财富管理、理财子公司领域来讲,客户层面影响最大。本身国内的市场客户竞争非常激烈,可能不同理财、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的标的不一样,抛开后端的产品业务之外,去看前端的客户获取、客户转换,大家面对的客户都是同一群客户。有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传统的私人银行业务,对券商来讲,从传统的经纪业务转向财富管理业务,甚至信托公司从传统的通道业务,转到普惠金融业务。面对所有的客户来讲,每个机构的这群客户都是一样,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 埃森哲全球金融消费者调研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现在金融消费者来讲希望提供的服务跟他相关,换句话说,卖一个产品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客户体验。银行懂产品,可以把产品销售给客户,客户在购买过程中完成了一笔交易的过程中,很多新生代、互联网生长的原生态的客户成长起来之后,不仅仅把购买产品的过程跟其他金融机构比,可能还跟其他的一些行业例如外卖、出行服务进行相比,这时客户体验希望在愉悦过程中完成产品过程。这对未来财富管理机构是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运营领域。之前有一个客户讲过去很多年做了很多流程优化工作,也做了职位调整、岗位优化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看内部运营流程,看协作过程中有一个视角转变的问题,传统大部分从内部管理、绩效指标、考核角度看,但是放大到业务来看客户流程、客户触点,全程金融科技贯穿会是更好的方式,同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投研、运营的效率提升,这本身也是现在的一些领先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 第三,未来行业赋能。从行内服务走向行业赋能领域。通常行业赋能首先可以完成一个服务使能者的角色,在这个领域,目前较多是是支付领域,一到双十一,关键的购物狂欢节时很多面临巨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大部分来自于第三方机构,银行作为最后的支付机构。 另外,把生态和服务商聚合在一起,比如说供应链金融,三流合一是一个平台,银行提供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整合。对于消费者来讲很明确服务资金来自银行,物流来自物流公司,还有其他的供应商明确每个参与者的角色,这时银行扮演的还是一个传统的在业务上的投融资或者是产品销售的角色。 最后一个角色是平台建议者。到这个层级对于客户来讲,虽然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平台,但是感受不到这些推荐的产品是银行提供还是第三方提供。 换句话说,数据已经作为一个新的能源,对于一个金融机构来讲,最核心的一点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洞察信息、喜好信息,能够推荐除了金融产品之外的其他非金融服务方的一些建议。 刚才讲了具体的挑战和应对的措施,对于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除了以上的几个点之外,还有两点基础工作非常关键: 第一,数据问题,包括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发布了银行科技数据治理指引。和证券期货行业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指引,都是很快落地进行一些合规要求。这本身也是另外一个机会,虽然出现监管倒逼的场面,但也可以让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在数据质量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数据价值。 第二,上一场的嘉宾提到人才问题,除了招聘吸纳新的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是现在从业者理念提升,根据埃森哲的活力银行的趋势分析,在整个金融机构推行柔性文化、柔性组织的概念,强调跨部门的协同,业务融合,形成一些小的组织,无论是对于业务模型也好,新产品研发也好,包括系统平台构建,通过敏捷化的方式快速一些业务产品迭代推出。 以上是我全部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9日 19:45
国际视野中国投资策略 华润信托总经理刘小腊等发言
国际视野中国投资策略 华润信托总经理刘小腊等发言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Grosvenor董事总经理幸詠恩 、Blackstone董事总经理辜延 、Neuberger Berman中国区首席投资官汝平、EJF合伙人王进 、Winton大中华区总监田野 、天风国际董事长翟晨曦、华润信托总经理刘小腊出席高峰论坛五“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投资策略”。 以下为对话原文: 主持人-幸詠恩: 谢谢所有的来宾,也谢谢主办单位邀请我来主持这个讨论,这个讨论今天的主题是“中国投资策略”,其实在现在这个环境,我们看到特别是在开放市场方面,其实各种各样的资产类别估值都不便宜,我们觉得现在做投资、做资产配置是很大的挑战,我们看到国外资产机构性投资者做很多资产配置的时候会考虑到的是组合的方向性,也希望回避风险。我们公司也是做FOF公司,也是很大的另类投资平台,我们主要投的是股权基金、私募基金或者是房地产,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机构性客户,当初我们跟他们讨论的时候,其实最近我们也发现我们大部分的客户,包括养老金,或者是美国一些大的机构,他们对新兴市场,特别是对中国,他们的兴趣也慢慢提高了不少。其中的原因也肯定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驱动的,他们觉得这个市场有的机会越来越多,而相对来说布局比较便宜。 同时我们知道这几年其实机构性的投资者对中国还是在低配的位置,原因很多时候是他们对中国宏观的一些忧虑,或者是他们对中国一些投资机会不了解,当中他们会跟我们分享他们过来中国投资的一些问题,以上种种。我今天很荣幸能请到在国外和国内这方面的专家跟大家讨论以上的课题,先让嘉宾介绍一下他们的公司,刘总您先开始。 刘小腊: 非常荣幸在最远的地方第一个发言,我是来自于华润信托的刘小腊,介绍一下我的公司,华润信托的前身叫深圳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成立于1982年,30多年了,在2006年的时候被央企华润收购了,大家都知道华润是央企,是一个红色的央企,它有80年,最近大家看到出炉的世界500强,比较巧,正好成立了80年,现在在500强排名是80位,还有40%的股份在国资委为名下,我们这个公司跟其他兄弟公司不同,有人开玩笑说68家信托公司可能长了69个样子,因为他号称是万国的金融牌照。这次资管新规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信托也可以做资管,也是资管行业的一员,原来大家都不知道信托是做什么的,就知道它什么都能做。 华润这个信托,因为时间久,在行业内成立的第一批,同时它的特色,华润是大股东,它的特色上跟其他兄弟公司不太一样,我们是比较早的在行业里面为资管服务,所以我们公司目前的定位跟其他的兄弟公司不一样,都是在资管行业,但是我们坚定的是为其他资管公司服务,刚才梅陇的国际大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信托公司反正不一样。梅陇是国际上著名的金融机构,规模说起来挺吓人的,你们的规模应该是30多万亿美金,当然它主要是受托管理,我们现在最高的规模才1万亿人民币,现在9000万人民币,可以做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坚守在这个行业做证券服务做了十几年,我们是中国第一个为阳光私募服务的,阳光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的高端客户之间的桥梁,到目前为止银行高端私人客户要买阳光私募,这是我们的一个制度红利,我们坚守了十几年,所以这个规模做得比较大。刚才我们跟林总也谈了一下,他们现在从国外进军国内,需要平台,我们一拍即合,他们营销的时候感觉到需要,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其他的业务后面有机会再跟大家交流,谢谢。 翟晨曦: 谢谢主持人,我是天风证券的翟晨曦,兼任天风海外子公司的董事长,我简单一点,天风是国内证券公司里面算是小个头,我自己也是五年前才加入,五年前加入的时候大概在行业里面排在七八十位,这家公司还是比较努力,大家也比较支持。昨天刚刚得到一条喜讯,拿到了今年的监管2A,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评级,目前国内只有10家。监管最近有一个大新闻,刚刚收购了原来的一家券商,也在A股上市。天风在去年A股上市的时候资产排名大概30多位,今年年内如果完成收购,我们行业规模应该能达到行业前20的水平。国际是天风目前又一个新的领域,在过去五六年天风做资产管理,重造研究所,重新建了ABS团队等等,每一个业务都是新的。两年前我们刚刚开始在香港成立海外子公司,也是目前中国证监会允许在海外成立海外子公司的最后一家,第28位,也是蛮不容易的。 我今天听了前面很多嘉宾的分享,我觉得挺激动的,为什么很激动呢?其实我们在投行的时代,虽然最近这几年对于金融、对于房地产有很多声音,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今天在讨论资管这个行业,资管这个行业没什么好说的,一定是未来中国金融行业里面最大的板块,在全球来说,也有可能是未来增速最快的,所以无论是来自中资的机构还是来自外资的机构,只要是从事这个领域的,如果还是跟中国市场有一些关系的,我相信未来的机会非常大。 汝平: 各位来宾好,我们公司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华尔街公司,2008年以后员工组织出资把自己独立出来,成为一家100%员工持股的合伙人公司,我们公司的特点是只做主动管理,基本不做指数类的被动管理,产品基本上在固收、股票和另类投资。我们公司从2008年开始就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展业务,我们也是第一批拿到私募基金管理牌照的一家外资公司,也拿到了QDLP的牌照可以开展海外投资业务,今年也是第一家拿到投顾资格的外资公司,可以跟国内一些重要机构如银行、保险等开展投资合作,基本上是这样,我们公司对中国的业务非常投入、重视,刚才别的嘉宾也提到过,全球资产管理的增量在哪?是在亚洲,在中国。我们公司对这个观点也非常认同。 主持人-幸詠恩: 谢谢各位嘉宾的背景介绍,听完之后知道他们是业内龙头,同时也是在行业内做的很优秀的。我想问一下汝总,Neuberger  Berman也是管很多RQFII和NQFII的钱,投同样的股票或者国内的债,当两方面的客户对回报的要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等有什么样的分别呢?你们在组合构件方面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汝平: 我们这个团队负责中国投资策略,只要是投向中国的策略,不管是海外产品还是国内产品,都归我们负责。我们投资策略最大一个特性是在控制回撤风险下追求绝对回报。为什么呢?一方面,刚才各位专家说的国内投资人追涨杀跌行为非常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产品比较适合国内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我们认为还是绝对回报。另一方面,对国外来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外投资者进来,他们看重中国的是什么,我在海外路演了很多,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对他们来说像个桃花源,第一这个市场很大很吸引人,第二对这个市场又不了解,必须投但又要谨慎投,所以绝对回报理念对他们有说服力。另外,投资中国做α跟海外那些全球策略相关度非常低,所以中国市场非常重要。 同时,海外投资者跟国内的投资者相比有个很大优势。国内要找到相对长一点投资期限的投资人比较难,愿意锁定一年的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三年以上,而海外的投资人的投资期限很少是短于三年的。因此国内追涨杀跌的情况对具有长期投资期限的海外投资人来说就是机会。我觉得国内投资机构不用特别担心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倒是国内以短期投资为主的投资者反而需要担心,因为海外长期投资者跟国内短期投资者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在市场流动性最困难的时候“长钱”能够进来,取得相对更好的收益是一定的。 主持人-幸詠恩: 刚才几位嘉宾都从外资的角度谈这个问题,我想请问翟总,你们在国内也成立了公司,应该也想看国外的投资者进来投资中国的渠道,从你的这方面,在开发国外投资者市场的经验是怎么样。另外,我也想从你的经验里头,我们在国外的一些机构性投资者其实对中国也不完全了解,也有挺多的误区,可能他们会对宏观过分的打击等等,你有什么建议,如果进中国来投资,你可以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呢? 翟晨曦: 谢谢主持人,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对于海外投资人的建议。的确我觉得自己身份比较特殊,经常有人说你base在哪里?我base海外和香港,今天在座的,我们虽然来自于不同的中资和外资机构,但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讲中文,最前沿的这一帮讲中文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还听得懂中文,对外资的建议是什么?以券商为例,券商往外走,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我们现在在香港是12459,把我们国内最好的研究报告送给外部投资机构来看,今天我们在座所有人都认同中国是未来资产管理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为什么?前面很多美资机构做的很好,为什么过去很多大的机构都是美资,中国成为一个很大的经济体,很大的一个市场,这个没有人有争论,现在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占比,国债大概10%,但是美国金融市场上,包括投资人占比,现在50%左右,我打个折,未来十年左右中国市场上来自外资投资机构的占比30%,可是这里面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呢?一桥之隔有多大?大到互相的讲不懂在做什么,昨天香港机场也被封闭了,我提了一个很大的建议给投资人,至少在研究服务上可以多跟投资人合作,无论是做量化的,你要拿到数据也好,还是你做基本面投资的,无论是股还是债,你要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几千家,或者非公司发债主体几千家、上万家,靠外资机构认识人肯定是不够的,中国本土券商都有自己的研究,至少他在本土的A股市场上研究覆盖有足够的深度。所以我觉得提第一个建议,在外资机构进入到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一点就是你得了解他,你得充分的去了解本土的情况,而这个里面可能靠自己比较困难,中国本土的机构跟他们合作,是比较现实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不管是在海外工作的华人,还是完全是外籍员工,我觉得对中国的理解,更深层次的理解,昨天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我觉得挺有感触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人格,我经常跟我们母公司董事长聊天,他会推荐我看中国本土的历史书籍,我比较喜欢西方一些金融市场的东西,一些比较偏工具类的东西,所以这是不同的文化,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偏灰度,偏不那么亮化,西方的文化偏亮化、偏工具。举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中资美元债这个市场,去年中资美元债这个市场在海外表现非常差,其实全球去年仍然在收缩,在加息,甚至欧日也在考虑停止货币L等等,突然今年开始转割。这个背后是什么呢?我们在中国本土工作的人员要更加了解西方的工作体系,但是西方从业机构的人员,可能你要更加去了解中国金融市场和中国背后整个体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看中国市场的很多投资品类,如果仅仅只站在西方角度,你可能很难了解,由于去年美国加息,再加上中国去年资本市场波动比较大,资管新规的冲击比较多,两个因素的叠加,让美元债受到重创,所以不管去年年底、年初,我对我们这家海外子公司提了一个要求,别的策略我不管,我们基本面看得很清楚,我们对中国哪个企业大概是什么灰度,我不能保证什么问题,灰度哪一类,是什么样的风险状态,暴露水平是可以有一个判断的,你可以判断,我们大部分在香港发行的城投、地产,我不能说所有,大部分能够公开的,仍然是整个中资发行比较比较好的一类。 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人可能认为,美国在加息等等,但是中国去年走了一轮加息的过程,但是美元债加息的项目比较多,这是一个点,我用这个例子想来说明一个道理,其实中西方思考文化的不同,这一点可能是外资机构真正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一个困难点。比如你们跟你老板汇报的时候要说服他,这是刚刚说到的第二个问题。 主持人-幸詠恩: 你们可能去找国外的投资人,想引进他进中国,你们当中的经验是怎么样? 翟晨曦: 我觉得我们去年还做了一项工作,中国有大量非常好的管理人,比如说刚刚陈总说的,我们中资的公募基金在香港子公司加在一起,可能没有一家大,海外也一样,我们在座很多非常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代表,有一些是管钱的,有一些是负责把钱给出去的,FOF或者MOM,但是由于过去金融体系的差异度很大,其实大家真正的了解程度我觉得挺有限的,所以我们在去年启动了一个项目,纯老外,做什么呢?我们告诉他中国的金融机构做资产管理的都有什么,因为没有一个市场像中国市场这么大、这么复杂。每一类风格都不同,每一类主打的产品都不同,所以让一个大的海外在中国找管理人,宛如大海捞针,特别困难,但是你在市场要做这个工作。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中国的基金,包括一些大的Found基金,他们的委托人就是要海外配置,但是中国的机构有很强的海外配置能力,这也不可能。所以这里面非常大的一个机会在这里,我们也在慢慢的梳理,来匹配,给他提供这样的信息,希望能够帮中国好的机构走出去,找到好的产品,海外好的,无论大的、小的、有特色的,中国一些大的found要采他们,也要建立这种关系。过去中国这样大的一个门户逐步开放的过程中,没有人来做这件事,大家都是进来直接找,一个大的市场找很难。 再补充一点,我们也要求同存异,认识不同市场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说?补充一点,我们中国市场的一个特点,海外市场的现代金融体系有几百年历史,300年历史,才会有这么多成熟的策略,这么多不同的Level体系,很完善,你什么都有找到对应的机构,但是中国不同,中国过去20年到现在的金融体制,是一个以银行存贷为主导的体系。过去实际上是银行存贷体系表外的延伸,无论是我们大量银行的资产管理,还是我们的信托,包括很多非标等等,绝大部分原来的机构和资产类别是这一类。所以为什么说从去年到今年特别重要?就是因为资管新规打开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真正走资产管理这样一个国际标准的门路。所以这里面其实认知差是蛮大的,中西方的认知差和我们整个阶段的差距是会非常大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可能都找差异化发展,今天上午的嘉宾也提到了,中国的银行很强、很大,但是打开我们国内所有大型金融机构,不光是银行,他们的产品清单列表,真正标准化的清单列表极少,所以在这个里面我相信中外资更多是一种合作。 主持人-幸詠恩: 我也学习了很多,最后提到资管新规,也提到信托,现在一定要请刘总帮我们讲一下说,自从资管新规出来,你们肯定也做了很多工作去准备,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说,你们下一步的计划会是怎么样?特别是在中国产品的布局,你们现在是什么样的想法? 刘小腊: 谢谢主持人,资管新规是一个大事,自从出来之后,对整个行业影响比较大,尤其我们信托,一提到多嵌套,一提到绕监管,20多万亿确实存在多层嵌套,好在我们对资管新规还是持欢迎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已经明确了华润信托信托行业是资管里面不可或缺的成员,资管应该说是一个生态,谁是在里面做监管,资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关系都不明确,现在明确了,就是信托关系,只不过有些需要信托公司来做,有些本身就自带信托关系,所以首先把信托行业纳入进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消息。另外,我倒觉得新规之后让这个行业变大,我之前就在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之前这个会也很巧,招行的三任资管部老总都到齐了,我是第一任,当时我做第一任老总的时候很忐忑,经常有人问我问题,其实我心里也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这两个东西能打多久,毕竟我们是悄悄的在表外做了资产管理,这个资产管理做的小的时候监管也没当回事,反正你解决了一个问题,表内的无论贷款,当年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它的存款和贷款都是都受管制,现在存款受一定管制,贷款放开。我们觉得做这个事,从这个角度找到了业务的根据地,但是心里还是觉得星星之火,能否燎原?能不能从井冈山走向全中国?会不会经历一个长征?现在正在经理长征,包括这些新规的整治,这些都是必然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新规至少对这个行业来说,明确了你这个孩子生出来,我给你上户口,以前的孩子是黑户。你所以说对整个资管行业,几十万亿的行业,给出了一个证明,做大做强了,对整个资管行业,尤其是对银行资管是一个重大的利好,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这次资管新规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个公平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监管,不管怎么说,新规前后,一开始是三会,现在至少是变成两会,这两会你别小看,应该说这一合并,让很多监管打通了很多,尤其是高层的领导职务,不要小看,这也应该是中央的智慧,郭主席同时是央行的首席,这个对我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一方面。 这另一方面,其实资管行业很多竞争,有人说你们信托,尤其是像我们这个公司在信托行业是比较另类的,我刚才介绍了的时候说了,信托公司不一样,我们实际上是为资管公司服务,这是我们目前的战略定位,如果把资管行业比喻成是挖金矿的话,你们前面都是挖矿的老师。但是我们是干什么呢?为你们提供服务,买矿比卖工具也好,盒饭也卖,保管服务也做,这就是我们要干的,但是我们也做一部分主观管理的服务,但主要还是为资管提供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这一次资管新规之后,至少让我们感觉到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感觉到监管的流动性,我们为资管服务的时候,只要提供这个服务平台,在我们看来是信托账户,我享受的待遇跟翟总不一样,翟总能做正回扣,我就做不了,她当年出台这个办法的时候,帮助信托自有资金做,其他的资管都可以,包括银行的资管都可以,基金也行,我们根本就不能做。 还有一个,我们的信托要交信托保障基金,最近争议比较大,你们可以看一下最新的《财新杂志》,我们是几个行业,保险、证券、银行、信托,我们是做的最多的,我们目前的余额达到了1500亿,比保险还多,保险我印象中是1000亿还是多少亿,其实我们只有68家,并且68家真正营业的只有50几家,有些基本是歇业状态,我们50多家交这么多,并且我们交给他的存款,我们需要流动性支持的时候从他那儿借钱,这个利差成本是多大知道了吧?他不一定借给你,你说这公平不公平,所以说信托行业表面上看,你开展业务的时候,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信托公司开展业务的时候,遇到了监管不公平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资管新规我觉得带来的是开放,正是因为有了资管新规,国内国外的一起,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交流,跟李总产生了火花,跟钱总也有合作,今后开放以后,一方面很多国外的机构进来,为国内的投资者服务,只要有这个头部的需求,我们就加强投方和资金方的桥梁。所以说资管新规一个重要的战略定位和转型,就是由原来的头部资管变成资管行业支持服务机构。 除了刚才讲的证券二级市场,在于其他地方也在做,同时最近我们还在做一个业务,发挥我们公司、信托行业的优势,特别是银行资管,增加先规之后,他要发挥一个优势,就是把它非标的额度用足,这是非标的额度怎么用,他必须找到一个额度发放贷款,他自己没有贷款,但是我们却有。他们要利用大数据,把一些消费客流进来,我们给他提供放款,放款以后做一个要么证券化,要么非标,然后形成他的产品。如果非标可以形成产品,收益率可能高一大截,也是我们信托公司的机会所在,这是我们下一步华润信托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谢谢。 主持人-幸詠恩: 因为时间关系,我现在讲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讲资管新规,今天很多领导也讲到不停的开放,想问一下有哪位嘉宾做?如果说现在有领导问你们意见说,现在金融改革你们想更多的往哪个方向,或者是有哪些你们想提议的,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汝平: 第一最重要的还是信批,信息披露还要更加充分、更加完善,第二是违法违规处罚,主要是投资人保护的体制建立和完善。在中国目前违规成本比较低,投资人是相对弱势群体,如何建立有效地集体法律诉讼追偿机制,从而对整个违规链条上的所有利益主体形成威慑。 翟晨曦: 我也补充两点,我们发现整个本土金融市场的交易体系跟国外有些差距,中国是先做电子化,其实海外是先纸质化,后电子化,中国市场反倒是一个所有产品和机构直联的市场体系,这个现实问题会是做外资机构圈很困难的,举个例子,在中国如果是同一个产品,你就晕菜了,你管理的规模越大,你就越痛苦,因为你肯定有产品今天要卖明天要买。我们一些看似先进的电子化交易体系,但是由于没有做分层的交易模式,其实会让一些产品类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现在真的要入市会变得困难重重,这是开放的过程当中本土的监管者要去改造它的。 刘小腊: 我还是坚持一条,希望这个监管越来越公平,除了业务资格的公平,还要牌照的公平,比如说像我们信托天然就可以做托管业务,但是我们要去申请托管牌照,包括公募基金的外包服务,没门,根本不受理,他也不问你什么原因,就是不受理,我们跟监管部门申请了很多次,像小银行做托管好多。我们现在其实为私募父母,规模最多的时候到了5000亿,有系统,有流程,并且十几年来得到了私募户非常好的评价。但是去申请的时候他也不说什么原因,就是不受理,所以我也希望外资的机构、资管公司,同时我们服务完了,这些整个售后服务,其中有一个环节我们也做了托管,不要把这个牌照给了,再到另外一方去,非要托管,其实就是浪费了成本。 主持人-幸詠恩: 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我希望会后你们可以直接跟他们讨论,谢谢你们。[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9日 19:45
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等发言
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等发言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BlackRock董事总经理纪冰、Schroder中国业务总裁郭 炜 、Vanguard中国区总经理赵曌、平安银行首席资金官王伟、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出席高峰论坛四“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以下为对话原文: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下面是我们的论坛环节,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如何布局中国市场”,有请我们的嘉宾一起上台,掌声欢迎。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嘉宾,今天参与我们论坛的有我们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还有我们的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包括还有我们的平安银行首席资金官王伟,还有两位也是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一个是被动投资领域里面和我们一直是竞争的Vanguard,今天是他们中国区的总经理赵曌参与我们论坛,但是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参与者Schroder,今天参与我们论坛的是中国业务总裁郭总,郭总也是行业资深的元老了,他们公司的特点是做主动的欧洲的多资产的业务。在很多的项目上我们都会有合作。 我简单介绍完了之后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窦总,今天大会有政府官员的支持,也有改革的锐意举措,我们也看到那么多的同事放弃周末的休息热情的参与,所以你分享一下你上午听完了演讲的感受,还有我们说金融市场开放为什么这段时间那么多密集的开放,这个开放的目的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还是我们某种压力下不得不做的权益之举? 窦玉明: 谈不上专业和资深,比如王总都是我们非常尊重的专业人士,不像我们做公募要天天暴露在公众面前,纪总说到整个上午的会议我是受益良多,我们现在感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动作比较多,出于外部的压力还有我们自身改革的要求,我认为两个因素都有压力,相对来讲自身的要求力度更大一点。因为中国走到今天我们内部的一些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包括我们自己的金融机构形成的一切固有的做法,还有投资者的习惯还有监管机构的方法,都面临怎么学习全球经验往前走。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感觉遇到的一些困局,尤其是打破刚兑这个问题,我们说到刚兑是整个资产行业往前必须过的一个门坎,这些东西可以通过国外投资者给我们制造一些压力加快改革进程的话,我想对于我们的帮助会很大,说得再远一点金融业当中资产管理行业其实是制造商。说到制造商比如汽车的制造商宝马和奔驰还有家电制造商的海尔和目的,他们是可以全球化布局的时候比渠道商容易,因为他们是制造端,但是渠道服务这块类似于银行和更多的贴近渠道的,要求的是对本地客户的亲密度和了解。所以说到开放制造商的压力比银行大,因为制造商的产品是全球通用的,一个奔驰全球可以卖全球可以用,一些产品直接放到渠道销售就可以。所以对于制造商改革开放的压力要把渠道商大,所以这次对外开放我认为我们制造商要做好准备,好好学习,迎接挑战。 主持人: 谢谢,我相信是你的肺腑之言,我们今天的发言就是对话,我们可以插话,甚至你打断别人也可以,我们不生气,我们今天就是同行大家聊聊天,最好有一些火花出来,因此这个是我们今天对话的规则。 下面是我和我们的两个同行交流一下,因为我们都是外资的代表,说到开放我们看到了我们从2016年到目前大概已经出台了8—10项新的开放的措施,有元首会晤之后宣布的,有博鳌论坛宣布的,所以每次宣布了之后我们的内部都像打了鸡血,都是上下去问什么情况。从美国那边其实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的,郭总说一下对于你们来说蕴含的机遇是什么? 郭炜: 我们是盼星星盼月亮才盼到了这些开放性的措施,说到我们今年进入中国市场正好是25周年,94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代表处,后来我们一直走的是合资的基金管理方式,所以我们和交通银行12年下来风雨同舟,和他们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合作的形态,国内资管行业的模式从营销到投资管理和全球的体系是不一样的,前两年我们是自己主导,在公募基金的总经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任命,后面是交通银行作为一个主导。 交通银行他们的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机制都有所设置,但是我们本身是搭建了一个投资的平台给他们做风险管控。长话短说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开放本身这样的一个事态也让我们感觉到像刚才几个老总提到的刚兑这些市场机制的转换的确给我们外资带来的一定的机遇。所以我们这边也是进一步的增加人员,保证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我们也是看到了市场,希望多开展一些业务,之前我们和纪总是全球海外投资展开竞争,我们也希望我们外资可以一起和中资的机构大家携起手来打造一个比较好的国内的资管市场的良好的生态。 主持人: 你们在中国整个的公司和董事会的整个战略是什么?开放里你们想进来,机会在什么地方,你们准备怎么做? 郭炜: 今年4月我们全球的董事会在上海开,会议上会制定中国的战略和规划,我们有一个特点,在座的两位是美资机构,喜欢独立的风格,我们英资的机构有一个特点,在一些大的市场,我们愿意找一些战略合作伙伴。所以交通银行十几年之前我们就找了,在印度我们也是找了当地最大的一家银行,和他们成立了资管公司,我们也是小股东。这些年无论是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发生什么变化,但是我们一直是在这个市场。 因此我们觉得这么大的市场有足够的空间,我们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发展,到现在是不是可以独立的发展,我们也是静观其变,这个是我们的想法。 主持人: 赵总你们认为机遇在什么地方? 赵曌: 其实我这边主要是负责我们中国的业务,说到纪总和郭总说的问我什么想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外资公司我当然很兴奋,因为我有自己施展的空间和机会,另外一个方面是同时也看到了国内的机会,就像我们每一天和美国总部汇报的时候,我们讲整个的中国故事的时候,都是从上往下,首先中国的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的贡献已经是全球第二。我们觉得未来差不多10年之后可能中国会成为最大的体量,另外资本市场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基本上中国都是全球排名第二第三。对于全球的投资者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一定要有中国的这部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重要建立一个本土扎根的机构。 还有一个我们讲的中国个人财富的增加,配合您提到的不管是开放的新十一条还是北京又有的新的十条,开放的金融环境下面也是从政府和尽管的机构鼓励外资机构参与。这些角度来讲,我是非常兴奋的,补充一点还有国内的养老金的改革和发展,海外其实很多的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其他的一些机构,我们过去几年资产规模之所以增加这么多,其实也和美国市场的养老金的市场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个也是我们看到的机遇,说到兴起的话是比较复杂的,说很激动的话,那么前面提到的这些是我的一个兴奋点。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会比较担心。 主持人: 这个是我们下面谈的,你讲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赵曌: 我们也是看到整个的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和海外市场运作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也有一些担心,也看到了一些挑战,我说两个点。 一个是对于海外的机构真的希望要在国内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人才的问题,海外的机构希望在国内可以找到一个“十项全能”的人才,就是既可以懂得外资公司的文化,又懂他的语言,又对国内的市场非常的了解,在美国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在国内和大家交流的时候也可以交流的非常好。我觉得这方面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这个是一方面。 另外一个是比如说今天早上大家都说到海外的机构到了国内一定要适应本地的环境,你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经验也是存在血液里面的DNA,但是对于投资者和市场一定是好的,从你的系统到风控还有合规以及网络安全各个方面都要适应本地的要求。这个对于海外的机构还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研究,同时要找到一个既满足总部那边对于我全球的统一,还有一个我也有符合本地化的要求。 主持人: 在中国的困难应该会很多,所以我想给其他人说一下。郭总在最近的采访用了毛泽东的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就是说以前的红军的经历非常的艰难,那么你说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艰难? 郭炜: 其实你说得有很多的道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挑战是人才的竞争。说到我们的特点就是很多的公司和投研的领军人物大家在一起工作了十几年,有不同的周期,很多公司的高管包括现在的CEO我们都是管培生培养出来的,所以人才是有一个沉淀的过程的。一方面我们想沉住气,但是面临这么一个市场环境的竞争,本地的很多的优秀的投资产品都是本土化的理念,我们怎么做起来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现在想了一个办法,明天开始我们在国内的高校开始招收我们的管培生,我们尽量让资源扩大一些,增加学生的规模,哪怕最后流到市场当中起码也可以培养一些理念。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说是不是还是可以在市场当中找到一些投资理念发展长期稳健的基金经理,这个是非常有挑战的。比如赵总说的我们在上海要招收研究员的话,现在就要权衡英语是不是讲得好,或者是对本地的市场非常的了解,这个人才非常难找,现实的问题我们要再看。另外一个投资流程上外资机构都是非常精简的,我们的成本核算都是非常严格的。在全球也有很多的产品,也有非常多的股票,按照公募基金和国内的专户理财这样的模式其实是没有办法发展下去的,也没有办法产生规模性的效应,所以涉及监管的格局和行业的要求,我们也是和监管方多做沟通。我们希望这个理念从分类的行业的监管过度到行为式的监管,我们管理一个公募基金其实就是有一个模型的投资组合,其中有私募和帐户理财都是同一个模型的组合。但是风险控制和交易的公平性和平均分配交易量我们都会做一个前中后台的控制,这个方面我们也希望把我们的一些做法可以带到国内,这个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和短期的现状做取舍的情况,谢谢。 主持人: 你讲的这些都是制约我们发展的原因,开放的信息接连不断得出来,一方面我们的机构非常的兴奋,市场上也有反对和不看好的声音,他们认为中国现在在贸易向下已经开始没有这种顺差了,基本上已经是打平的,资本上也可能出现逆差的可能。我们现在推出这样一个吸引外资进入只是一个权宜的手段,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郭炜: 我们的分析就是现在正是因为现在中国的资本向下,可能会发生一个转向,所以中国市场对于外资的需求是很强的,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集团也增大了对于中国投入的资源,一方面大家可以看到管理层证监会还有外资从英镑从境外投资到境内是非常的扶持,我们自己本身也是想在北京上海打造一个投研服务全球的英镑投资,我们的半段是需要的。 赵曌: 我觉得就一句话,自从中国2001年进入WTO之后发展了十几年,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金融市场,到了一个时候,中国需要一些外资的经验和技术和一些比较好的理念,外资其实也需要中国这样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主持人: 行业有一个问题让我一定要问你的,过去我们看到外资在中国金融行业占领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未来10年你觉得外资机构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做资产管理行业成为头部的管理,我说的是人民币对人民币,不是外部,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你过去没有成功,今后10年外资还是本土不服,还是不懂中国的规则。以前每次问我我都说很有信心,但是其实问的是整个的外资爱没有可能成为头部公司。 赵曌: 我觉得其实想国内每一次大家在评什么前十大基金公司还有什么最有品牌价值的公司,你会发现在海外大家基本上不以规模为最终的目的,或者是大家在发展自己的投资能力和拓展新的客户以及发展新的业务的时候,很多的人特别是以我们为例,我们没有一定说要追求我到了一个什么业绩,比如我到十年之后一定要上到什么数据,没有这样的要求,也不追求排名。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特别是资产管理公司一定要回归到一个投资管理的本源,一定是要看提升自己的投资管理的能力给投资者带来财富增加的效应,如果可以把握这个初心把这一点做好,投资者认可我们做的这一点,增加对于海外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能力和整个布局信心,我相信这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主持人: 下面我们到内资的伙伴这里,我们刚刚听了外资开放看到的机遇和挑战,内资你们这里看到的机遇是大于挑战是挑战大于机遇,你们怎么应对,江总作为国内优秀的代表应该可以分享。 江晖: 我们其实欢迎外资和我们一起做大,基金行业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中国的市场要进一步发展,外资机构开放进来了之后,我觉得也会把这个价值投资理念进行一个推广,这样内资和外资一起是把这个市场做大。十几年前基金行业只有5岁的时候,当时先进的经验来了,大家都觉得非常的恐慌。内资的机构通过经营人才和经营好投资理念也是站稳了脚跟,后面觉得外资也不那么可怕了。现在外资企业也可以独资进来了,比如在座的都是独立经营,合资的时候可能有制约,现在是独资,我们说现在是老虎来了,但是我们也做了20年了,我觉得我们是欢迎他们的。因为资产管理行业最主要的是经营好人才,刚才几位外资的同行也说了,他们就是经营好人才,我们也是如此。我们不是“搅局者”,我们是一个经营好人才的机制,这个机制下从一个小公司变成一个大公司,昨天窦总说他们已经是第六名了,这个是非常了不得的,我们也是如此。我们怎么把最优秀的毕业生招过来,第二个是怎么培养好,第三个是他们做好了之后让他们成为合伙人留在公司一起做。 把人才经营好了,我想我们就也不用担心有多少对手来了,我们和所有的对手一起把市场做好。 主持人: 窦总讲过他过去20年其实是在练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开放了,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你们怎么应对,大家说你是“搅局者”,其实是羡慕你的,你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窦玉明: 现在外资进来的时机也是我们需要升级的时候,公募已经发展了20年学了很多的东西,我们在思考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同事经常的出去学习,整个来讲还是就像段总说的差距还是不小,具体就是一些细节和流程的落实。比如中欧基金我们做的是吉利汽车,我们能不能做成丰田和奔驰宝马,其实我们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差距就是在细节上。 我们的团队最近去学习,觉得差距就是细节。看着都相似,但是看一个晨会就看到了人家的专业化,我们需要把这些细节落实,把我们过去“散兵游勇”都整合起来变成正规军,所以我觉得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平安,整个的平安体系是我们金融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怎么按照国际标准把我们的东西认真一丝不苟的落实,我还是有信心的,我们勤奋,有意愿学习,面对外资的竞争我们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主持人: 谢谢,下一个问题请我们的王总给大家解答一下,段总分析了中国的资产管理状况,唯一没有弄明白的是中国的银行财富管理公司是中国资产管理最大一个变量,可能就是说到这样那样的影响,平安就是创新的代表,王总的想法是什么? 王伟: 说到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自打新规实施以来,只要有论坛都要讨论理财子公司,觉得这个是一个庞然大物和未来的超级牌照,这个其实是一个过高的期望和解读,理财公司的成立的初衷我个人理解并不是为了监管要放出一个超级大物过来,而是要解决我们现在这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杜总他们都提到过去的银行理财是资金池运作,又和母行没有隔离,所以母行是有风险的,现在最主要的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老产品按照规定的时效压价,这个是我认为它的初衷。 第二个我们为什么说这个是一个变数?第一个我们理财子公司现在还有非常大的困扰,未来的老产品全部下架我们的新产品还有30万吗?这个是对我们现在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的子公司也就几家几个月,现在看推广的过程其实并不是一些同行解读的一马平川完全碾压,这个过程要我们的投资者接受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个我们说到人才和投资系统我们要向市场上先进的机构的发展历程当中学到相关的一些经验,这个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我们想平安一直在讲小胜靠人才,中胜靠平台,大胜靠生态,理财子公司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和市场上的机构共同合作,形成一种生态化的服务,今天一个证券和一个著名的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达成了一个协议,这个证券公司可以给这个理财公司来做产品的设计部分的咨询和投顾,这个其实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模式。 未来的银行理财还是想为我们的客户服务起到一个让客户尽可能的减少波动的恐惧,这个非常的难,我们也尝试多种产品设计,今天我来之前我们也有很多的同事和客户告诉我,说我们长期投一些波动比较大的公募基金,其实在定投的模式当中,一看回报大家是8%、9%,我个人也容易退出。客户都接受了这样的理念,这个是要做的一个过程,银行确实要为这个事情设计更多的产品。客户觉得我以前刚兑的产品也一样,现在我拿一个波动的产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找到好的投资的选手,比如我们江总这样的选手,你长期持有的回报图表都可以算到的。所以我觉得刚你讲的理财的变数这里我想我们要走的路还很多,我认为不是给市场增加不稳定因素,我认为还是比较稳定的,以前的银行理财发展30个亿的过程也是和我们平台紧密的合作,没有打破。 主持人: 就是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打破刚性兑付其实对我们好一点,我最后问一个问题,关于我们内资公司国际化的战略,外资现在已经进来了,那么内资有没有国际化的想法和愿望,可能就是说我读了江总的一个报告,他说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省略一些字,我们不仅要把海外的品牌赶出全球市场,印度现在最大的是小米,俄罗斯最大的是华为,说我们各行各业正在超越国际巨头,那么顺着这个逻辑,有一天国内的资管行业也会把外资赶出中国,你们冲到海外,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什么时候来?这个路径是什么? 江晖: 华为现在是我们的偶像,我们不希望和偶像比,我觉得我们还是一步一步先把国内的市场做好,吸引一些投资者,并且走出国门的很多公司开始做港股里面的中国股和美股里面的中国股,因此我觉得需要20年时间。 窦玉明: 中国的金融业距离全球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水平,全球的分工中国还是低端制造业有优势,我们和美国欧洲的差距是比较大,现阶段和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国际化的过程还是把海外的一些东西学过来,武装自己,服务好国内的老百姓,并且国外的投资来了之后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们还没有想到在美国、欧洲市场上可以打败他们。 主持人: 其实我的想法是我们退休之前是不是还可以为窦总做一点工作,我之前在一个会场看到段总说你们十年做的事情中国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会非常勤奋的工作,我们一定会超越你们。 主持人: 这个环节我们就到这里了,今天在深圳,所以还是引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为人民创造财富的时候不分外资中资,可以为老百姓创造财富就是好公司,感谢我们嘉宾的精彩演讲,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9日 19:15
国债协会孙晓霞:加强四个联动 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
国债协会孙晓霞:加强四个联动 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国债协会会长、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出席高峰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并发表主题为《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促进大湾区金融业发展》演讲。 孙晓霞表示,未来仍需加强四个联动,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要进一步坐实四方会议机制,加强四个中心城市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间产学研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金融市场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下为发言原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一体化发展,要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就必须加强金融业发展,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发展质量。 首先,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金融业为大湾区一体联动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主要体现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推动基建互联互通,带来了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和配套服务需求;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推动贸易、资本和人员流动,催生了大量的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了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形成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等新金融业态。 当然,“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个中心城市”的特点,决定了大湾区建设面临着体制融通、一体联动、协调发展的难点,这些难点进而对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也形成一定挑战。 其次,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已具备一定基础,为金融业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大湾区存在着三套法律体系难以改变、三个独立关税区无法建立关税同盟的现实问题,但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财会、审计、税收、基建融资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促进粤港澳金融业协同发展。     从财会方面来看,大湾区内财会标准趋同,有利于提高企业债券融资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降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的预期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内地与香港、澳门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财务报告差异微小,主要是由安全生产费及维简费、股权分置流通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产生。以A+H股公司财务报告分析为例,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净资产差异的绝对值比例很低,2013-2017年,这一比例整体上小于0.5%;产生差异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矿、电力、房地产等行业,金融业、批发零售和文化娱乐行业则无差异。 从审计方面来看,不断加强审计监管合作,促进金融市场融合。2019年7月,财政部、证监会、香港证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对香港证监会调取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内地在港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底稿作出了安排,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两地监管合作机制,推动两地会计行业健康发展和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保障金融市场繁荣稳定。 从税收方面来看,税收标准进一步协调,加快人员和货物流通。 在关税上, 根据2018年12月签署的CEPA框架最新补充协议,符合特定原产地原则、享受零关税的商品,香港由1900余项增加至7900多项,澳门由1500多项增加至8000多项;自2019年起,除部分木材、纸制品外,内地对原产香港、澳门的进口货物全面实施零关税。 在通关上, CEPA框架补充协议新增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通关便利化内容,珠三角九市也创新了通关模式,2019年初的数据显示,深圳、珠海拱北口岸的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15.37小时和15.98小时,远低于全国48.86小时的平均水平。此外,2018年,内地与港澳海关就开展“三互”合作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了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促进了内地与港澳的人员、货物通关便利。 在个人所得税上,放宽境外(含港澳台)人士在境内工作的免税条件,将免税条件由构成居民纳税人不满五年,放宽到连续不满六年;在任一年度中,只要有一次离境超过30天的,就重新计算连续居住年限;在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境内居住天数。同时,对于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缴纳个税超过15%的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贴,这一政策下,境外人才在湾区工作的个税税率与港澳基本持平。 从基建融资方面来看,创新投融资模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例如,港珠澳大桥建设采取的“政府全额出资本金+银团贷款”模式,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专项债券融资模式。2018年起,广东省开始发行粤港澳大湾区专项债券,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共发行341.9亿元,占当年新增专项债限额的37.41%;2019年1-7月,发行规模已达到500.85亿元,占年度新增专项债限额的比例也已超过50%,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债券资金近200亿元。 最后,未来仍需加强四个联动,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 要进一步坐实四方会议机制,加强四个中心城市联动。一是要将每年定期召开的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四方会议机制进一步坐实,推动编制和落实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二是要强化四个中心城市的联动,树立平等合作、全局发展的意识,增强港澳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实现四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间产学研联动。一是要加强三地科研合作共享,发挥财政作用,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集中科研力量开展重大领域科技项目攻关,提高科研效率,落实成果转化。二是要依托香港金融服务、深圳科技创新、广州人才教育的各自优势,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科技创新与金融的联动。 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金融市场联动。研究探索去香港、澳门市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香港、澳门债券市场发展,丰富大湾区投资者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和提升了地方财政信息透明度。在投资地方债的税收方面,鉴于目前内地是免征利息收入所得税,如在港澳发行,税收标准也应与内地相统一,给予免征。 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要加大广东省、深圳市发行大湾区建设专项债力度,用于机场群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水资源配置建设等项目。二是探索推动专项债作为符合条件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公益性项目资本金,以此撬动金融机构提供更大规模的市场化配套融资,支持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9日 18:55
建信理财刘兴华: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试验田
建信理财刘兴华: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试验田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建信理财董事长刘兴华出席全体大会二“理财子公司创设与资管行业新征途 ”,并发表演讲。 对于理财子公司如何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适应国际化趋势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要求,刘兴华给出了6点思考:一、要遵循金融规律办好理财公司;二、牢记理财初心,坚守资管使命;三、理财公司资产配置的两大方向;四、资产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大方向;五、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的试验田;六、积极应对金融改革开放大势。 以下为演讲原文: 欢迎诸位来到深圳,建信理财公司是深圳的新客,在深圳举办这样一次财富论坛非常荣幸。下面根据会议的主题讲几点想法。 2019年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的元年,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将以新型金融机构的业态,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理财业务即将迈向“内部治理规范、外部监管统一、盈利模式明确、市场激励充分”的新时代。 对于理财子公司如何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适应国际化趋势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要求,在此谈几点思考。 一、要遵循金融规律办好理财公司 理财公司是持牌的金融机构,要遵守金融法律法规、金融运作规律,理财公司的资管属性更要求其必须要按照资管行业规范和资管规律办事,作为新兴的金融机构,理财公司的自身特点及使命始终要求我们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尊重规律,绝不能主观片面违反规律。 第一,坚持规模至上的原则。资产规模决定了资产管理机构的品牌价值,资产管理机构的品牌价值促进了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增长。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前十大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呈现寡头化的趋势。对标海外优秀资产管理机构,理财公司远未达到规模效应拐点。产品净值化推动理财业务盈利模式由赚取信用利差变为赚取服务费和表现费,在此趋势下必须做大资产规模,利用好资金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实现经营业绩的增长。 第二,坚持价值创造的思想,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保持适度的盈利水平,这是理财公司化运作的必然要求;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要综合金融、技术、管理的手段,提供涵盖资产、股权、债权、咨询等内容的资产管理服务;要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理财公司要在管制机制、经营理念、激励约束、投资运作、人才储备等方面培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新能力。 第三,立足于两端发力。从资管产业链来看,在资产端理财公司要建立健全覆盖宏观、策略、行业、企业的投研体系,提高标准资产配置比例,拓展权益、衍生品、另类资产等高附加值资产,提高对海外市场资产的覆盖度;在资金端,要依托母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互联网引流等多种获客渠道,围绕客户现金管理、风险对冲、育儿养老等需求,用优质的理财产品供给激活引导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 第四,敬畏法律规章。金融天生是逐利的,且极易突破道德边界,必须加以约束。理财公司要顺应监管,主动合规,站在防范化解风险的高度规范好业务,为资本市场带来稳健审慎的资产管理文化。要善于自我管理,摒弃金融固有的毛病,树立建信理财公司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 二、牢记理财初心,坚守资管使命 理财公司的初心是为中国的老百姓、中国企业财富保值增值做专业的贡献,不仅更加全面覆盖广大的城乡客户,覆盖更多资产类别和市场;也要更加精确细分客户类型和资金运用,满足各类别客户对不同产品、策略、服务的要求。要坚持稳健经营、创新发展的理念,做最值得信赖的财富管理人,用稳健、良好的业绩让社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资管的使命是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创造价值的领域,促进社会进步。金融具有配置资源、管理风险、提供服务三大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配置资源,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过去商业银行体内运行的理财业务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未来理财公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直接融资的功能。理财公司要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手段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持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及重点产业发展、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理财公司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建设资管生态。 三、理财公司资产配置的两大方向 1、围绕实体经济设计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本质上是金融向实体经济均值回归的过程,理财公司的业务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展开。支持中国的实体经济,首要是通过金融手段培育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巩固中国工业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理财产品联通货币、资本、外汇、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理财公司与信托、基金、证券、保险等各类资管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银行系理财子公司能够发挥端口作用,可以成为银行体系金融产能分配的枢纽,辐射带动各类资管机构发挥优势,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未来理财公司的资产配置结构将进一步向标准资产倾斜,为股市、债市带来增量资金,支持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资产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大方向 在商业银行成熟且主导金融的年代,在未来中国,会否做资管、能否做资管是衡量银行成功与否的标志、现代性与否的分水岭,是银行能够做大做强的决定方面。从国际资管行业来看,银行系资管占据半壁江山,世界著名的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的思想认知、管理机制、技术能力等方面都有建树,可以这样说,未来不会做资管的银行不是好银行。 建设银行已经是资产管理的大行,去年末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行业第一,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赋能。建设银行总行已经设立了资产管理业务委员会,将原来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更名为“集团资产管理部”,统筹全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加强母子协同、资管板块内部协同、资管行业生态协同,不断提升集约化水平,实施体系性协同发展,做大做优做强资产管理业务。 银行理财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规模大、专业化强。资管新规允许理财子公司成为独立化、专业化的新型金融机构,是监管对理财业务在促进国民财富保值增值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方面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对理财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治理、培育市场竞争力的充分信任。理财业务脱离母行的重要价值在于将投资人的多元风险偏好从银行以存贷为主的单元风险偏好中解放出来。银行可以回归自己的本源,理财公司亦可在合规的前提下、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更充分的满足客户各类资产管理需要。从母体脱离的理财公司与银行绝非替代关系,而是专业化分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新体系,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五、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的试验田 资管新规为资管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检验、实践资管新规仍然在路上,理财公司要承担起探索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道路的责任,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经验。 当前,主要有以下课题值得思考: 第一,如何做一个好的资产管理人。资产管理是一门基于信任的学问,优秀的管理人能够为投资人创造安全可靠的价值,只有不好的管理人才不能保障投资者收益,打破刚性兑付问题是考验理财公司的敏感课题。 第二,如何突破资产拓展瓶颈。理财公司致力于支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但当前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与理财产品投资人稳健的风险偏好不完全匹配,亟待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理财公司希望支持实体经济,由“明股实债”过渡到“真股真债”,但理财产品的法律主体地位等配套机制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及时跟进,同时目前权益类资产募资困难的状况短期难以得到解决,需要共同探索。 第三,管理规模如何增长。规模增长决定了资产管理机构的成败。在市场上仍有老产品存续的情况下如何让投资者接纳新产品,如何完善渠道销售、收益分配的机制,实现公司管理规模增长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第四,投研能力如何提升,理财公司的投资研究与银行一脉相承,以信用分析、行业分析见长,市场分析能力不足,市场敏感性不强,人才储备是薄弱环节,要建立起以价值为导向的薪酬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第五,市场机制如何建立。理财公司脱胎于母行,具有浓厚的银行特征,要尽快形成能够适应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的相机决策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实现与能力匹配的价值贡献。 第六,国际化的路如何走。如何把握与外资的竞合关系,学习先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降低外部冲击,提高竞争能力。 第七,过渡期如何度过。过渡期临近是悬在理财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存量资产退出、老产品整改因过渡期的临近而变得急促,需要尽快评估时间进度,确定解决方案,坚持“一行一策”,实现平稳过渡。 六、积极应对金融改革开放大势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十一条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或与中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资设立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这令我们充满压力。外资金融机构在投研、投资、市场化机制、风险管控、企业文化建设、信息科技投入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领域,对于抵御经济周期性波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唯有修炼内功,提升品牌影响力,学习国际一流管理机构的技术与方法,尽快在标准制订和产品定价等领域掌握话语权,争取主动。 资产管理代表了金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理财子公司要勇立时代潮头,牢记初心使命,在对外开放中提升竞争实力,为服务实体经济探索更多路径,为资本市场稳定展现更多担当,共同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9日 17:47
GIC刘紫薇:把基金委托于世界顶尖资管团队是重要策略
GIC刘紫薇:把基金委托于世界顶尖资管团队是重要策略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GIC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刘紫薇出席全体大会二“理财子公司创设与资管行业新征途 ”,并发表演讲。 刘紫薇表示,GIC作为一个全球大型基金的长期投资者,我们认为把一部分的基金委托于世界各个资产领域的顶尖资管团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这是因为我们内部的投资团队不可能在每一个市场,每一个领域都能做到世界最优,而我们最主要的信托职责是在于保障我们客户的利益,而并不是GIC公司的单一利益, 因此能善用委外基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互惠互利,双赢的策略。 以下为演讲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被邀请参与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的活动,并在这里跟大家分享GIC和国际资产管理机构的一些经验。我今天的演讲会分两个部分。 首先,我会和大家分享GIC在聘用外部资管机构的各方面考量。之后,我也会跟大家谈一谈我们看到国际上成功的资管团队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 GIC外聘基金经理 GIC作为一个全球大型基金的长期投资者,我们认为把一部分的基金委托于世界各个资产领域的顶尖资管团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这是因为我们内部的投资团队不可能在每一个市场,每一个领域都能做到世界最优,而我们最主要的信托职责是在于保障我们客户的利益,而并不是GIC公司的单一利益, 因此能善用委外基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互惠互利,双赢的策略。 GIC合作的资管机构是多元化的,而且考量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就拿固定收益这一块来说,一般上,我们聘用外部基金经理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优秀的投资业绩。显然,我们委托的基金经理或资管公司必须为我们的基金增值,为我们提供可观的风险调整及净成本后的长期回报。但从短期来说,我们评估的准则并不仅仅是投资的直接成果,更注重的是投资过程质量与框架的性能优势。最终,我们希望得到一个可持续的,长期增值的委外回报。 二,分散风险。一个优质的投资策略如果和我们内部的直投策略相关性很高,那即使它的回报率很可观,我们聘用该团队的意向也不会很高。相反的,如果一个优秀基金公司的投资回报表现和内部团队相辅相成,那它对我们的集合投资组合就能提供分散风险的价值。 三,技术分享。除了对长期基金回报率的要求,我们也希望能向外聘基金经理学习。例如他们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对风险管理的执行,对科技的运用,甚至是对人力资源栽培的政策推行等等。当然,作为客户的我们也很乐意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分享我们在各方面的经验与心得。 四,专业产品市场的准入。有一些投资机会或市场对于我们内部团队来说并不具备规模经济和效率,因为这些机会可能投机性较高而不具备战略性,或是市场相对太小,又或是市场准入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委托在这方面有权威性的特别资管团队帮我们投资。例如,边境市场,美国的中型公司贷款 (middle market loans)和住宅抵押债权的服务权利(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等等。 五,合作投资的机会。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外聘基金经理能为我们带来共同合作投资的项目和机会,互惠互利。 总的来说,无论这个理财或资管公司的背景如何,是银行,是保险,是对冲基金,还是实际资本多头基金等等, 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长期业绩,性能优势以及我提到的以上几点。 3Ps 接下来,我再说说从我们多年来与世界各国多个资管机构的交流和认识,看到成功的资管团队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我会用一个简单易记的框架来阐述这些条件。那就是英文中所谓的3个“P” – “People”:人才,“Process”:结构流程,以及“Product”:产品。 People – 人才理念化。没有people, 就没有process和product可言。多数成功的国际公司都有很强的公司文化和信念。对于资管公司来说,这个文化理念更多反映的是投资信仰,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世的态度,而并不是国籍,文化背景和学历。所以,好的人力资源,要求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投资敏锐度与业绩经历,更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这位人才是否能融入公司和团队的文化生态系统。只有这样,公司和员工才能有共同的语言,一致的利益,并把效率最大化。举一个例子:GIC是一个注重团队精神的机构,如果我们要成为世界级优质的长期投资者,就必须依靠整个团队的合作力量,这不是个别“明星”投资者的单一力量所能做到的。因此,我们往往发觉有许多来自对冲基金背景的同事,如果不能改变个人主义的心态,往往对我们投资组合的影响是有限的。 Process – 优势最大化。优秀的投资团队必须要有稳健,一贯, 可重复的投资框架。这不仅仅涵盖了鲜明的投资理念和信仰,还包括对集团,公司和团队先天条件的认知以及一套能灵活应对整个经济和市场周期的投资流程与策略。对于不同的机构来说,如何找到自身的优势,然后制定相对应的投资流程把这个优势最大化,我们觉得是重中之重。例如,GIC有以下的先天条件:我们的基金很庞大,因此短期快速的震荡型策略性交易,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与比我们更灵活的对冲基金在这个领域竞争,参与短期交易的游戏。相反的,我们的优势是在于长期的投资视野,以及对价值投资的纪律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会对短期的投资回撤做非理性的强制止损。与其相应的,我们团队的投资表现也是根据整个市场中长周期去评估,而不是一味简单的年度评估。在这个框架的支持下,我们有条件采取比较逆周期的投资操作策略,在市场股值过高的时候保持谨慎,而在市场恐慌的时候加仓购入。 最后,Product – 产品差异化。我们都知道,资管行业面临残酷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境外的国际金融机构也会加入到这个竞争行列中。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怎么推陈出新给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差异化产品会显得更重要。产品差异化能最直接的为客户提供了选择某间资管公司而不是其他公司的理由。它也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帮助资管公司捍卫较高的盈利空间。 当然,要建立一个成功的资管公司和团队还有更多其他的因素。但是,如果我们致力于3P,people, process, product – 有优秀的团队,周全与合理的投资框架,产品创设的与众不同,这将会提高我们在市场上竞争的胜算。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改革,对中国的金融机构从业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在这危机并存的行业转折点,我们对中国资管行业的韧性和未来充满信心。我们非常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参与并见证这个令人兴奋的旅程。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9日 17:37
深圳银保监局陈飞鸿: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深圳银保监局陈飞鸿: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深圳银保监局副局长陈飞鸿出席全体高峰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并发表主题为《大潮起珠江 共创新辉煌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保险业深度合作》的演讲。 陈飞鸿表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面临巨大挑战。与其他湾区不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Three Customs Territory”,在金融领域则突出表现为“三种货币、三个市场、三个法域和三套监管体系”。长期来看,要推动大湾区经济金融全面融合,还应逐步消弭三地金融业在法律适用、机构设立、业务拓展、资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和差异。但这需要时间,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 以下为演讲原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盛夏深圳骄阳似火,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火热的日子里和大家齐聚深圳湾畔,共同探讨交流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这样一个同样火热的主题。今年2月,中央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策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新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对于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没有特区的银行,就没有特区的发展。” 凭着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银行业几乎从零开始,为如火如荼的特区建设输送“货币第一推动力”,以金融活水浇灌了城市茁壮成长,更为特区建设贡献了澎湃金融动能。截至2019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分别达6.08、5.73万亿元,自1979年以来年均增幅超过30%,银行业总资产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保险业总资产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今天的深圳,已跻身国家级和国际金融中心,深港合作更加深入。一是机构互设枝繁叶茂。截至2019年6月末,深圳辖内共有3家港资法人银行, 7家港资法人银行分行,5家港资外国银行分行。在深港资银行资产、存贷款、净利润占全辖外资银行比重均超六成。香港银行还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同时,内地主要银行也都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香港前十大本地注册银行中有6家为中资银行,资产占香港银行业资产约三分之一的份额。二是跨境业务推陈出新。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发挥前海蛇口自贸区政策优势,在跨境投融资服务方面不断创新,服务种类由传统的跨境担保融资、进口信用证、海外代付等,延伸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资金池、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等新业务。港澳居民个人跨境人民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试点也正在稳步推进中。三是特色金融亮点纷呈。服务科技创新方面,今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17012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388亿元,较年初增长13.6%,金额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金融科技合作方面,微众银行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署合作协议,协助澳门特区政府建设智慧城市;招商银行深圳分行与香港永隆银行、永隆银行深圳分行合作,成功实现全国首单区块链跨境人民币汇款。金融服务实体民生方面,今年3月,中国银行试点代理见证开户,目前已经有4.8万港人开设了内地账户;今年4月,深港两地多家银行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手推出“深港通注册易”服务,为有意在深圳开办企业的香港投资者“足不出港”提供一站式工商注册服务,为香港居民和企业往来内地、经商投资提供了便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面临巨大挑战。与其他湾区不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Three Customs Territory”,在金融领域则突出表现为“三种货币、三个市场、三个法域和三套监管体系”。长期来看,要推动大湾区经济金融全面融合,还应逐步消弭三地金融业在法律适用、机构设立、业务拓展、资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和差异。但这需要时间,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现阶段推动粤港澳金融合作,应坚持在《纲要》精神和框架下,从对大湾区建设助益大、居民呼声高的具体跨境业务入手,实现市场互联;从三地共识多、法规限制相对少的跨境金融科技入手,实现平台互通;从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境监管协作入手,从小到大、由点及面、先个案后推开,实现标准互认,逐步推动金融合作走向深入。 首先是从市场所需入手,推动跨境金融业务互联 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创新联动。一是鼓励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粤港澳政府的联系合作,为湾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银团贷款、跨境贷款、跨境融资担保、信用证、设备租赁等融资服务。二是支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动港澳机构,综合运用跨境资金监管、跨境一体化授信、“商行+投行”等多元化产品为深港澳企业提供包括跨境融资、IPO、发债、并购、股权直投等在内的全周期跨境金融服务。三是发挥内地和港澳银行熟悉各自地区商事登记、税收法务的优势,为港澳企业来深经营和深圳企业赴港澳经营提供代理商事登记、跨境结算、财务顾问等一站式综合服务,降低深港澳企业的跨境营商成本。四是根据深港澳居民跨境消费和财富管理需求,推进深港澳双向理财通等跨境个人业务试点,扩大深港澳居民跨境见证开户范围,创新各种便利服务。 另一方面要加快深圳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纲要》中涉及保险领域的内容多达17处,其中特别提到了“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这也是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提出建设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目前我们对于试验区建设的初步设想包括七项具体工作,其中深港保险业合作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争取在深圳试点探索建立港澳保险大湾区服务平台,为大湾区内已购买港澳跨境医疗、重疾等保障型保险产品的客户提供便利化续保、保全、理赔等服务。二是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前提下,探索深圳保险机构为港澳跨境车辆开发短期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研究跨境机动车辆保险承保、查勘、理赔行为规范,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服务。三是引导保险资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包括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在内的保险资金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其次是从金融科技入手,促进三地金融平台互通 一方面要推动基础数据的共享。探索授权深港澳征信组织、行业协会或其他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建立跨境数据交换合作机制,在符合内地《网络安全法》、香港《个人资料(私隐)条例》、澳门《个人资料保护法》和客户数据隐私相关法规的前提下,按照“最小授权”和“客户自愿”等原则交换数据信息,进一步满足三地跨境金融科技创新的KYC(了解客户)审核需求,共同打造深港澳金融科技高地,增强大湾区金融科技整体实力。 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深圳金融科技的引擎作用。一是借鉴香港与其他地区经验,争取中央支持在深圳探索以“监管沙盒”方式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以创新型、规范化、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推进《纲要》所要求的“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二是将“金融科技”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点方向,吸引包括港澳金融机构在内的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和科技研发中心,加强基础和前瞻研究。三是积极推动腾讯、平安科技等深圳科技企业到港澳开展金融科技服务,协助建设相关基础设施,提升港澳金融业的金融科技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深圳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到港澳设立虚拟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使港澳居民能够共享内地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 再次是从监管协作入手,逐步实现湾区金融监管互认 一方面要完善顶层机制设计。一是在CEPA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框架下,补充订立专门的大湾区金融监管协作方面的协议,并辅之以相应的操作细则,使三地的金融监管协作制度化。二是以巴塞尔协议、有效核心监管原则等国际监管标准为基础,梳理内地与港澳在国际标准适用方面存在的差异,评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可以消弭的因素。三是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对自贸区业务的监管要求,逐步推进深港澳对同类机构、同类产品、同类服务的金融监管标准趋于统一。 另一方面要加强跨境监管协作。一是加强对大湾区内新金融业态和新金融模式的共同研究,推动完善创新领域金融监管规则,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推动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分步骤推进大湾区金融监管信息数据互换和系统互联。三是探索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跨境保护机制,推动深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搭建金融消费者权益跨境保护平台,切实维护三地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刚刚结束的第九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深圳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城市范例。7月20日,金融委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提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回望过去40年砥砺奋进,深圳银行业保险业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创造了行业发展的金色辉煌。站在新的起点,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将继续勇当尖兵、再创新局,以“走在最前列”标准,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绘制大湾区发展的美好蓝图!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深交所杨志华:优势互补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深交所杨志华:优势互补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深圳证券交易所监事长杨志华出席全体高峰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并发表演讲。 杨志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国际级金融中心和国内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但是三地还没有实现有效融合,需要推进实现大湾区金融合作和优势互补。 第一,在大湾区进行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探索。第二,发挥粤港澳各自金融领域的优势,形成互补。第三、降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的准入门槛。第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 以下为发言原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我代表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个论坛题目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我想就发挥交易所核心枢纽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谈几点看法。 一、努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湾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从纽约湾区到东京湾区,从旧金山湾区到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级,引领技术创新的领头羊。 金融在湾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湾区的经济发展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血脉通,增长才有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和金融基础设施规模,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基础,是进行全球金融合作与竞争的基础,也是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发展的基础。 交易所具有促进资本形成、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重要功能。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有这样的共同特征,拥有一个以交易所为核心的强大资本市场,通过市场供需决定资源配置、合理分配生产要素、提升价值创造的有效性。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港交所,两个交易所隔海相望,“深港通”一桥通南北,汇聚了一批金融证券服务机构和上市公司,成为湾区资本形成、金融合作的重要枢纽。深交所从以下方面努力推进粤港澳金融合作: 第一,在“连通”上做文章,不断探索跨境资产交易与服务新途径。深交所积极依托特区优势,秉承创新理念,在对外开放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一是与香港金融局、中国结算和深证通合作,共同打造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基金互认服务平台,为内地和香港基金的跨境销售提供服务。到今年5月底,这个平台服务49家境内金融机构,16家境外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双向申购基金金额累计272亿人民币。二是启动深港通,2018年5月实现每日额度扩容。到今年5月底,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6.6万亿人民币,跨境资金整体净流入1141亿人民币,这对于证券市场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在开放上下工夫,助力提升湾区金融业开放水平。一方面,主动参股达卡交易所、巴基斯坦交易所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易所,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战略支持这些交易所开发和完善金融系统,探索全方位技术、市场和设施的连通与共享。另一方面,不断丰富跨境产品种类,启动“一带一路”债券业务试点,推出首支中欧两地同步发布行情的绿色债券指数。积极推动跟踪境外指数的基金产品在深交所挂牌,满足境内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国际化需求。深圳A股相继纳入明晟和富时罗素等国际知名指数。深交所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 第三,在创新上发力,稳步推进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建设。通过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在湾区聚集,打造立足湾区、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大湾区创新资本形成体系。到今年5月份,这个平台跨境服务项目476个,项目来源覆盖39个国家,有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跨境合作,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融对接。     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需要关注的问题 与世界上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格局可以归纳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税区、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优势,也是问题挑战。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流通着三种货币,人民币、港币、澳币,分别受制于不同的货币和银行体系。目前人民币和其他两种货币之间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流动性障碍增加了粤港澳金融和产业合作的成本。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金融融合不断推进,三种货币自由流通需求日益迫切。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三地的税政策、资金流通制度、对外经济政策、金融体制等方面有实质性差别,对于三地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以及推动跨区域金融合作有一定影响。 第三,实现粤港澳三地金融市场深度合作,有必要解决金融产品跨境运行和跨境监管等问题。现在三地跨境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沟通机制还有很大空间,跨境业务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不利于三地金融合作,也不利于跨境金融风险集中防控。 第四,粤港澳三地尚未实现差异化、互补性发展,各城市之间有一定的同质化竞争,都致力于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对金融资源存在一定的竞争,可能导致金融合作过程中整体效率损失。 三、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国际级金融中心和国内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但是三地还没有实现有效融合,需要推进实现大湾区金融合作和优势互补。 第一,在大湾区进行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探索。借助香港、深圳、广州、澳门渐趋同城化的优势,在有效防范风险的情况下,在湾区内部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实现资本项下资金自由进出,探索符合湾区企业需求的外汇改革措施。 第二,发挥粤港澳各自金融领域的优势,形成互补。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融资中心,全球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发挥着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广东九城形成了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三个经济圈,优势在于制造业和技术创新引领的科技行业,深交所身处科创腹地,了解创新企业需求,致力于打造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只有发挥粤港澳三地、深港两交易所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打造新的增长级。 第三、降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的准入门槛。以先行先试、循序渐进为原则,依托前海自贸区、落马洲河套地区等新兴合作平台,深化内地对港澳银行、保险、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服务的开放水平,实现港澳企业和内地企业平等经营,在这个基础上推动三地金融机构信息互通、客户互荐、人员互动,形成紧密的业务合作,让企业享受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第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市场管理和微观市场监管体系,强化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严格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总之,深交所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将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证监会的领导下,依托大湾区发展的蓬勃动力,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主动配合湾区各地方政府,促进大湾区金融合作。努力成为基础产品的重要提供者,成为交易平台的重要建设者,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服务者。 谢谢大家![详情]

促进中国资管行业转型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正式揭牌
促进中国资管行业转型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成立及揭牌仪式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上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桂平,中国债券协会会长、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深圳市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秘书长刘喜元等出席成立仪式,共同为论坛成立揭牌。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为顺应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需求,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与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发起的一个国际性交流平台组织,论坛旨在构建一个汇聚全球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监管部门和市场代表的长期对话沟通平台,为国内外资产管理机构搭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在成立仪式上致辞,他指出,“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孙冶方基金会战略顺应时代潮流与市场发展要求,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未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将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论坛活动,开展扁平化的务实交流,并提供常态化的沟通渠道。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 中国金融业近年来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重要开放措施加速落地。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行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需要通过自身的转型和和开放来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近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也推出了旨在重点加快资产管理行业开放的十一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措施(简称“国11条”)。 在此背景下,“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发起和设立凸显出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论坛的设立与运营不仅有利于落实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顺利转型和健康发展,也将对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论坛一方面将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搭建金融与财富管理行业沟通平台,推动对话交流,实现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将为国内、国际顶尖资产管理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在当前全球资产管理行业与国内财富管理行业需要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论坛的设立有利于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加强向全球财富管理行业领军机构的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资产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同时,论坛也为我国监管部门提供了解海外市场和借鉴国际经验的窗口,方便监管部门对标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同行经验,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沟通技巧。此外,论坛也将为国际机构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丰富国际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已有包括东方汇理(Amundi)、黑石另类投资(BAAM)、法巴银行(BNP Paribas)、纽约梅隆(BNY Mellon)、桥水中国(Bridgewater China)、EJF、富达(Fidelity)、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景顺(Invesco)、摩根大通资管(JPMAM)、拉扎德(Lazard)、路博迈(Neuberger Berman)、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GCM (Grosvenor)、柏瑞(PineBridge)、施罗德(Schroder)、先锋领航(Vanguard)、元盛(Winton)等数十家国际金融机构表达了加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意愿。[详情]

当前形势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花长春等发言
当前形势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花长春等发言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HS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董事韩槟、Morgan Stanley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Barclays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Macquarie Group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出席高峰论坛七“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 以下为以下为对话原文: 主持人-韩槟: 大家下午好!今天这个题目是当前形势下的全球经济发展市场与金融市场策略,目前全球贸易局势也比较紧张,逆全球化思潮也在抬头,地缘政治也有很多噪音,对金融市场也造成了很多的波动,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邀请到了来自于国内和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各位首席经济学家参与讨论这个话题。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我叫韩,我是来自于汇丰银行资产管理香港的同事,我接下来就请在座的各位嘉宾先介绍一下自己,女士优先,常总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所在的机构,让观众有一个了解。 常健: 谢谢主持人,我叫常健,我2005—2009年在香港经管局工作,过去十年都在Barclays负责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谢谢大家。 颜色: 各位好,我的名字叫颜色,颜色的颜,颜色的色,我现在是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因为方正证券是北大方正的子公司,所以我现在也担任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和经济历史,谢谢大家! 花长春: 谢谢,我叫花长春,来自国泰君安,我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宏观首席,之前2013年-2016年在香港野村证券工作,也是看中国经济,在这之前,2008年—2013年在香港,跟常总做的也是一个尝试。 胡伟俊: 大家好!我是胡伟俊,我在Macquarie Group,Macquarie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银行,我过去七年在Macquarie负责中国经济。 邢自强: 我叫邢自强,早前的一些工作经历,我曾经参与过另外一家投行的TAA战术资产配置这方面的研究。 主持人-韩槟: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目前全球的经济也有很多的变数,有一些机构也预测有经济下行的风险,想首先请在座的五位大咖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国际经济形式下半年的走势会怎么样?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的主要风险会集中在哪方面?请大家简短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控制一下时间,大概一两分钟,还是从邢总那边开始。 邢自强: 谢谢韩总,一句话总结,我们对全球经济下半年、明年是不看好的,首当其冲是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复苏周期即将结束,原本一般从经济规律上每次复苏6-8年,但是由于他的总统在周期尾部采取了一些刺激性的减税,火上浇油强心针的效果逐步消失,目前要面临下行压力。同时也面临全球贸易摩擦,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企业新型投资,全球经济下半年明年也有放缓的风险,今年上半年全球还是增长3.2左右,到明年2.7,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一句话总结,还是比较严峻的。 常健: 我们巴克莱也是看明年的美国经济是1.6%,从今年的2.2%进一步的回落,我觉得接下来下半年可能有几个看点,一是全球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第一、第二大经济体,我看经济动能在未来几个月会持续走弱。二是主要的央行正式进入减息周期,美联储美国经济学家看今年减息三次,7月、9月、12月,每次25个点,欧洲央行我们也是在未来三个季度,每个季季度要减10个点,中国这边,我觉得跟全球的央行可能略微有点不同,之后再讲。三是贸易摩擦,这一点上基本上是相对偏乐观,达不达成一个协议,我觉得我们可以接下来再讨论。四是英国银行,约翰逊刚刚成为英国的首相,我觉得这里面的看点最主要是他对华的政策,他在刚刚成为首相之后接触凤凰卫视采访就讲到他是“Pro China”的,这一点还是感觉到比较欣慰。 胡伟俊: 现在看中国要看世界,但是看世界要看中国,因为全世界金融微机未来1/3的经济增长是看中国,但是还有2/3的增长是中国之外的,所以看中国之外也离不开世界.我们看到在2012年、2014年、2015年还有这两年都是一样的,中国政策相对比较紧,在中国政策收紧的时候,通常中国政策会选择在全世界经济OK的时候,2014年世界经济也很OK,去年全球经济也很好,去年美联储加了四次息,但是在每次政策收紧,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下行压力的时候,其实六个月之后欧洲就有问题,十二个月之后美国友问题,你就看到这个关系,中国去影响世界,世界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看,前面两位讲的观点我很认同,现在政策性下行还没有到底,我们看2012年、2015年,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到底,取决于政策什么时候进一步宽松。 所以简单的说,我觉得现在还是在下行的过程中,政策也会不断地加码,等加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国经济会见底,之后全球经济可能也会见底,我倾向于认为如果一定要说现在在周期里面是什么位置的话,我认为我们是在过去十年里面第三个经济放缓,但是我不觉得会衰退,只是在放缓,这个放缓什么时候倒逼政策升级,我是这样的观点。 花长春: 我的看法比前面三位同事更加乐观一些,不能一点差别都没有,我的想法是下半年还会放缓,但是明年没有起稳的迹象,刚才其实几位同事都说了,说得都对,但是问题是目前全球PMI已经回落到美国三年的底部,如果说没有大危机发生发生的话,今年下半年还会有一些压力,但是明年我相信中国经济也会起稳,美国经济可能会有下行压力,但是欧洲经济、中国经济和其他经济体都有起稳的迹象,所以我比较乐观一些。 颜色: 大的观点没有什么差别,时间上稍微有一些出入,我的观点是如果讲明年的话,西方不亮东方亮,但是现在大家都是一个下行的周期之内,全球来说讲两个数据,工业生产1-5月份全球只有2.1,去年同时期是4.2。另外一是绝对贸易,现在数额在下滑,6.9,上半年,这种情况2016年的时候出现过,贸易萎缩,昨天还是前天刚刚出的全球经济展望里面,再一次小幅下降全球增长预期,所以我觉得如果以发达的经济体来说,非常明显的是在下行。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大家刚才主要是在谈经济,全球风险里面还有一个风险是地缘政治的风险,2015年-2016年有很多“黑天鹅”,“黑天鹅”处罚的因素是选举危机,欧洲右翼的增长其实力量比四年之前更强大,另外是伊朗的事情,可能美国国内的评估风险比中国国内的评估风险更大一点。我说东方亮的原因主要是指明年,刚才也提到一点,东方不仅是中国,其他EM的国家,在贸易摩擦当中是受益比较多的,我们看周边一些国家,不管是越南还是马来西亚,甚至包括印度,连韩国、台湾这样的经济体或多或少都受到一些益处。大家刚才说政治的,今年一定会宽松加码,明年我觉得会触底,明年会逐步的慢慢往上走,所以我觉得不用太悲观,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主持人-韩槟: 谢谢各位嘉宾的观点,刚刚胡总有一个观点,全球看中国,中国看全球。我们先请花总以一个中国本土机构的视角谈一下现在全球市场投资策略和未来您看好哪些投资机会? 花长春: 谢谢,刚才在休息室的时候,国际三位大咖“欺负”我们国内的,让我们分析国际的情况,刚才三位国际大咖都是偏悲观一些,我在路演的过程中遇到三种情况,一种是悲观的,全球经济复苏到现在,尤其是美国,有可能会衰退,大家的风险偏好在下降,比如说现在美国的裁员,美国的长期资金正在往无风险区配置,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大家的风险偏好在下降,前几天我在香港碰到一个,也有一小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刚才颜总也说过,明年,或者说接下来一年时间新兴市场里面有一波投资机会,这个实际上跟前面一个观点是相反的,相对来说你看全球经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资金会向新兴市场跑。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2018年和现在,2018年虽然美国货币在下降,美国货币政策在收紧,那时候全球流动性实际上是收缩的过程,同时中国一方面是金融去杠杆,另一方面经济出现明显的放缓,而且给投资者的感觉是蔓延性下行,那是非常糟糕的时候。但是现在往下看,这个时候美国有没有大的失衡,如果没有大的失衡,会不会有大的危机,如果说没有大的危机,就是技术的衰退,就是两三个季度的事情。这时候美国货币政策放松,全球货币宽松,实际上对于整体的宽动性还是偏宽松的,以中国为代表,今年下半年经济还在放缓一些,但是政策不像四季度,我觉得作用会比较强一些,甚至到明年可能还会有一些支持,中国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增速的1/3,欧洲现在看中国,所以说中国如果说真的起稳,全球流动性宽松,中国起稳,结果就是资金会往新兴市场走。这里面有风险,风险点在什么地方?风险就在于贸易谈判是不是能够像大家预期的一样,或者说能不能进展的更加顺利一些,这是我想大家关心的事情。 我的看法相对比较乐观一些,刚才我说全球经济我没有那么悲观,我举几个例子,刚才颜色也说过全球工业增加值已经回落了很多,大家可以翻一翻数据,把全球PMI和全球工业增加值拎出来,它几乎每隔三年有一个回落,2012年底、2013年年初是一波,2015年年底、2016年年初是一波,现在又是一波,这一波全球PMI已经到上一轮的底部,前两轮的底部都是差不多,都在49左右,所以换句话说全球经济动能的衰落,如果说没有危机发生,它已经正常的到了底部的阶段,后面有没有动力恢复,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下行空间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有限的,这是一个。 我再举两个事情,一个事情是尽管2017年下半年以来全球PMI和工业生产都在放缓,但是全球产能利用率都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这意味着过去几年当中我们投入比较少,企业压力不是特别大,如果说需求能够起稳,能够带动的话,后面的投资需求能不能起来,还需要看很多条件,金融放松一下,财政能不能起作用。 第二是欧洲经济实际上在这一次回落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目前PMI已经到了43点多,如果没记错的话,43.5,欧洲整个PMI落地起稳的迹象表明,有三个点在这里,欧洲衰落的三个点,一个是中国放缓;二是英国脱欧的事情,使得整个贸易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三是欧洲在2018年年中到2019年的时候,使得它的汽车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个作用一直到现在,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作用正有迹象表明,负面作用正在缓解,明年这个作用减缓的情况下,对于全球经济起稳也是一个贡献。我们虽然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点找到维持经济增长的需求。接下来有几个关键点在于谈判以及英国脱欧这个事情,英国脱欧能不能变成软脱欧,我个人对这两个是相对偏乐观一点。 我主要说这些。 主持人-韩槟: 不如这样,我们正在中国的视角来看全球,接下来请外资的经济学家站在全球来看中国,胡总,我跟您提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在目前这个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刚才花总也有提到目前有宏观上的挑战,你能不能站在外资的角度来阐述一下? 胡伟俊: 其实我挺同意他们的看法,我刚刚说了现在就是2012年、2014、2015年,你现在去理解历史,我们现在这个位置,你在一个长的周期里面,中间会弹起来,我相信只要政策不断地加码,中国逐渐会见底,中国逐渐见底以后,全球经济也会见底,这是短期的周期性看法。我觉得现在全球经济处于一个非常特别的环境,其实也很难讲乐观或者悲观,比如说过去十几年全球利率就是很低,而且越来越低,所以最后美联预测的通道,都是错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环境,过去十年全球央行做的政策说白了就是摧毁大家的储蓄,让大家买资产升值,让有钱人越来越有钱,那就导致了刚才颜色说的民粹主义,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反映到金融市场上,它就摧毁我们所谓的价值投资,你看过去十年是价值投资最黑暗的时候,我不知道在中国,在海外价值投表现非常非常差,为什么呢?就是原来的投资跑不赢成长股,成长股非常贵,但是越来越好,这是另外一个环境。 你看中国市场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中国市场很好,大家虽然对中国市场很悲观,在中国你是跑得赢大势的,在美国你跑不赢的,这跟我们的政策有关系,我们的政策过几年会停下,紧了之后可能又会放松,放松又有一个过程,如果你聪明的话,就给你很多机会。像去年下半年大家都很悲观,去年下半年我看大家茅台都不敢买,因为去年真的很紧,今年上半年政策慢慢开始放松,大家就开始去买那些必需品、白马,但是大家还是不敢跟周期,其实以前都是这样,政策放松大家就会买更加高β的东西。 像那些民营企业、白马股就会跑的很好,所以中国市场投主动管理,它就可以跑赢,因为他们买很少的银行,买很少的国企,他们去买那些白马。所以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你很难说我悲观或者我乐观一根筋这样,而是说你要去适应这个环境,你要看清楚我处在什么大的周期下面,我处在什么小的周期下面,根据这个调整你自己,我觉得这是是比较好的办法。 主持人-韩槟: 看常总好像有不同的意见,有没有什么补充? 常健: 最近在各种场合各种主题,无论是见大学同学还是朋友,都会互相怼,刚才提到要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我觉得听不下去,因为这个节的问题,主持人提到说是在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讲一下观点,我觉得不应该一味的通过各种刺激、各种放松,或者是加大放水的力度,加大系统性风险,保持稳定,找到一个短期的结论。如果我们看过去这半年或者过去一年,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我们政府来讲还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虽然我们经常在官媒上看到,好像是一些官方的宣传,但实际上我个人觉得这个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看过去2018-2020年政府的目标,我们政府的目标就是所谓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我觉得就不是一个形式上的说法,因为它确实很有必要 第一是重大金融风险,为了避免系统性的风险,因为我们攘外必先安内,我们在跟美国从中长期来看这种相互大国的博弈和一定程度上的对峙会维持很长时间,我们首先肯定要避免系统性风险,这个跟我们不断地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其实是矛盾的。 第二讲的是脱贫。 第三讲的是蓝天保卫战。我们看香港的事情,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香港就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的贫富差距扩大,非常典型的例子,脱贫攻坚也是减少贫富悬殊,蓝天保卫战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所以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做好自己的事,保持战略定力,这是确确实实应该做的。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而不是只是喊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切实做到这一点。去年的时候为什么金融市场、股市包括民间的情绪那么悲观?一个因为当时对大的方向和政策有不确定性,还有一个是民间对国进民退的担忧,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大保持开放的力度,大家都知道改革从自己壮士断腕是很难的,一定程度上通过外界的倒逼改革,外界来讲一定情况下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这也是下一步我们应该坚持和保持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金融市场和理论上应该是最有活力的民营经济能够到有信心能够留得住。 胡伟俊: 我补充一下,我说的不是政策应该不断加码,我说的是政策会不断加码,这是不一样的,我相信政策制订者也不会听我说的,所以我们只是在判断政策制订者会怎么做,我们过去十年看到了现实,政策被市场,包括美联储,他们被市场、被经济所绑架,我们普通人被政策所绑架,我觉得这就是现实。 主持人-韩槟: 我们也看到了其实今年以来有很多新的政策出来,刚才常总也讲到了应该加大开放的力度,你觉得现在开放的力度怎么样呢?或者说下半年会不会有其他的政策继续推出来,很明显胡总认为会有,我们可不可以探讨一下到底会不会有,或者说应不应该有,还需要什么,可不可以在这个角度再挖掘一下? 胡伟俊: 我觉得是两方面,你说两个方面,你说开放的政策,也会有,但是我觉得我们讨论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我觉得这一轮经济周期下来,跟开不开放、跟贸易关系不大,但是这一轮经济下来,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在收紧政策,我刚才说去年中国出口10个点增速,今年0增长,你看2014年中国出口业和2015年的差距,所以我说现在是一个非常周期的因素。但是你说开放,我觉得这个还是会往前走,但是你说已经足够高,我觉得肯定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地方。 常健: 因为今天这个主题,大的北京也是进一步的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无论从央行最近公布的一些政策,都已经讲的比较多,但是肯定前途是开放的,过程是曲折的,从政策当局,尤其是目前监管当局的意愿来看,因为市场和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也是非常密切的在关注政府当局在改革开放上的态度和有没有真正实质的政策能够出台落地,并且得到比较好的政策和执行,真正最后的发展我觉得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主持人-韩槟: 回到中国经济的前景,下一阶段我们中国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者说风险?我们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讲,请邢总来阐述一下你这边对下一步主要的困难或者是风险的应对,能不能稍微阐述一下? 邢自强: 谢谢主持人,主持人昨天已经提前跟我们沟通话题以及大家担心的这些焦点,所以我也带来了我们研究的简短结论。长期的挑战和风险可能比短期要更为严峻,短期的目标大家都很清楚,到了2020年我们想实现小康社会,经济总量比明年翻一番,根据刚才几位分析的空间、储备,应该有希望应对这种下行风险实现,这个我比较有信心。但是长期的一些下行风险,主要是来自于跨过了2020年小康这个坎之后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实现2025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现在我们确实是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说分析长期经济增长,我们不会看财政或货币政策以及刚才各位说到的周期性因素,更多的是从它的三个原动力的因素分析它的潜力,第一是原动力,第二是资本形成,第三是生产要素,换句话说,就是人、钱、动力,这三块恰恰都在面临一定的风险,逐渐的下滑带来的成本上升,我们对一些制造业竞争力的理解。从钱的角度,过去20年中国不缺钱,因为过去人口劳动力比较缺的时候我们储蓄率比较高,那时候储蓄大于投资,表现在账户有顺差,表现在社保的角度,过去多少年社保养老基本上是有赢余的,但是这个现象,随着现在人口逐渐老化,上一代人逐渐退休不存钱了,下一代人不存钱,消费很高,月光族,在这种情况下经常账户就出现了逆差,我们从资本输出国要变为资本输入国,这是钱的角度。 第三是效率,基本上每年对GDP的贡献大概3%左右,这是由于我们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以及国内城市化如火如荼,他的产出必然是提高的,同时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的产业链进入中国,也帮助我们在制造业的效率继续提升。但是现在面临刚才各位提到的贸易摩擦全球化,以及我们自己的劳动力提升,是否使这些都受到影响,这是三个最主要的挑战。 所以回答,可能我们还是要进一步的盘活人民币资产,吸引外资进来,弥补我们在经常账户的逆差,弥补储蓄率不足的问题,同时要盘活国内国企的资产,弥补面临的养老账户入不敷出的问题,怎么把它的收益做高,市场化手段盘活它。 另外一个,在国内实体经济层面进一步改革,刚才各位提到的改革开放,对于外商之间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的跨越制造业的升级。最后在城市的角度,虽然我们没有大干快上做建设,比如房屋的市场化,基础设施的做强,代表物理性质的城市化接近尾声,但是户籍制度以及智能城市化带动城市群的发展,这一块潜力还非常大,有助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尽管面临这三个方向,我觉得我们应对手段也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现在大家担心的贸易摩擦之后有些企业是不是考虑搬迁不在中国投,如果不在这里投,是不是产业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们的外溢效应就消失了,但事实上我们针对大概75家国外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由于短期的贸易摩擦如果要搬,其实是耗时长、难度高、成本大的一件事,如果它搬去越南、东南亚这些经济体,通常初期成本会提高10%左右,因为跟这些经济体比较起来,我们的基础建设比较成熟,同时营商环境也比较成熟,所以它要搬,面临成本上升的问题,当然我们确实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的成本因素的上升,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成本对于中低端的影响是比较渐进的,不会对就业以及产能建设有很大的冲击。中国过去十年在这些品牌中的市场份额是在逐步的降低,产自中国的衣服从39%降到了今天的34%,像越南的份额在提升,但是它的体量比较小,没有办法替代中国巨大的贸易量,所以我想讲的是如果我们在开放领域真的把这种负面清单缩短,减少股权限制,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做到位,过去30年每次大规模之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南巡之后,对我国的劳动力有3-8年左右的黄金增长阶段。 同时人口老化带来的储蓄下降,从正储蓄者变成负债者,这个跟前几个环节大家讨论的息息相关,如果说中国储蓄率不断地下降,大概今年可能是下半年第一次会逐渐出现经常账户的利差,也就是说,过去我们不求人,现在要把用好外资提到非常重要的事项。但是我们的潜力很大,目前外资持有中国的债市和股市不足3%,如果说把现在监管层提出的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做到位,我们估算未来十年每年股市和债市分别流入量会达到1000亿左右,股权基金、养老基金会逐步的配置人民币资产,这部分从去年开始已经有很明显的迹象。 到今年为止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股权基金的配置中,刚刚才高于澳元,这个和即将逐步实施的金融改革、金融开放不匹配,这个可以弥补我们的钱不够用,储蓄率低的问题。去年一年流入中国的债市特别是国债市场就有将近800亿美元,今年又有接近2000亿美元,这方面有很大的进展。 最后想讲一下对于国内的资产,地方的债务危机问题,但是中国跟其他经济体的比较,我们有一个机遇,国企的资产,你从一些研究机构推出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来,它的体量肯定是接近100万亿以上的净资产,混合所有制,提升激励机制、管理体制,进一步释放国企的能力,在地方国企采取混合所有制,给更多的激励,再把国企股权部分划分给社保,我们计算它完全可以抵消未来社保入不敷出亏空的情况。如果我们把外资用到位,把国企资产用到位,怎么实现下一阶段生产效率的提升呢?我觉得城市化道路往往完全没有到头,很多人担心是不是人口转移,农村没有人了,城市化有两种,一种是过去简单式的以住房、工业和基建,还有是制度式的、科技应用式的,智能城市群的城市化,比如说五大城市群,中国现在超过1000万人口的就只有两个大都市,现在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它是互联互通的,以及5G网络增加的车联网、物联网以及工业智能化的应用上一个台阶,有人担心人口过500万,有很多大城市病,交通拥堵、污染甚至是一些社会问题,但是现在可以通过智能城市的方式去解决,有效的避免这一点。大家去出差可以感觉到,不管是城际铁路还是共享汽车,甚至由于智能城市化以后,你可能在别的地方对扒手的担心都变少了。城市群,中国要做的城市群,不管是广东大湾区还是在珠三角的一体化,在其他城市是比较罕见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真的互联互通、户籍制度都做到位,产生集聚效应,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大都市的城市化。 这些做到位,我相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尽管短期来讲各位刚刚提到的这些压力我也完全都看到了,但是依然是比较有希望2025年左右实现所谓高经济收入体,谢谢。 主持人-韩槟: 我的感觉虽然说有风险,有挑战,但是还是会迈出那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一些政策或者是上面的应对,我的理解,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增速在放缓,我们从一个高速发展向一个高质量发展转变,那么这个转变的过程其实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下面这个问题想问一下颜总,颜教授,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怎么来看待消费和新动能在推动新发展中作用,我们的政策怎么给予足够的支持,请您阐述一下,谢谢。 颜色: 谢谢主持人,消费这个问题,显然是我们因为一个情况在说经济转型、投资汇报驱动的,我们要转变的变化消费驱动,因为如果说是消费驱动,它就是一个内伸的,实现可持续增长,中等收入陷井。 刚才讲了很多,学术界对于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存在,还是有一定的争议,但是我不管存不存在,我觉得消费在可持续增长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短期来讲,消费不是特别乐观,大家都知道6月份的数据,消费有一个反弹,但是这主要是因为汽车的新政,还有包括一些季节性的因素导致的。但是目前我们短期之内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居民的杠杆率过高,央行也经常明确的说出来这个问题,居民杠杆率过高,所以在居民的贷款率方面有一些稍微的控制一下。 另外,我们看到股市,除了今年一季度以外,其他股市总体而言不是特别好,影响消费、零用和房地产,我以前写过一篇学术的文章,房地产对消费的影响,它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房价过高,会把我们变成房奴;第二方面,房价过高会有财富效应,如果房价居高不下,往上也没有空间,房奴还是房奴,财富效应也发挥不出来,所以短期我对消费并不是特别乐观,但是我对中长期消费非常非常乐观。 其实我之前也跟很多实体企业谈过这个问题,我记得以前大家都很担心短期的问题,但是我跟一些实体投资方,比如说奔驰、宝马这些大的机构,我以前参加过宜家的全球董事会,他把全球董事会放到上海了。我觉得最重要一个长期让我们感觉到积极的因素,就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就是未来大学生的消费,我们现在大学生1999年的时候,我们进行的一轮扩招,我们有14亿的人口,有9亿的劳动力,可是20年以前,我们一年只培养100万大学生,我现在还在大学里面做老师,我们现在大学培养多少,我经常开玩笑中国这一代是婆媳矛盾最严重的一代,代与代之间的矛盾是最大的一代,这是因为上一代这些人和上一代成长差别太大了,他们经历了80年代、70年代,现在这些80后、90后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新一代的大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像宝马、奔驰这样的企业提供了无尽的市场机会,新一代的大学生可能需要经常换工作,经常搬迁,他关心价格可以接受的,方便使用的。他认为金融可能不仅仅是买买理财,他需要多方面的金融,他甚至需要国际化的配置,他需要的理由可能不是以前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样的,他很喜欢户外,他喜欢各种背包客,他需要的不是在家里看看电视,甚至现在不仅是看电影,他可能是要看那种小众电影,我们这一代人都无法理解的电影,当时有人说股票的问题,五年前还是六年前,这就意味着新一代的年轻人需求是很不一样的,而且体量在逐渐变大,这870万是什么概念呢?这些人给我们带来消费的持续贡献我觉得是不可估量的。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说老年人的积极因素,感谢我们的科技,也感谢我们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老年人越活越长,现在的平均寿命其实基本上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寿命,我们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比人均GDP的平均寿命是要高一截的,老年人催生了很多新的消费需求,比如说我看最近国家的政策里面其实反复强调医疗、养老,而且特别强调医疗PLUS养老,养老和医疗相结合,随着老龄化,我们催生了很多需求。有这样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甚至还有更加年轻的,因为我们现在确实也在逐步的放开人口政策,虽然起效比较慢,但是我看逐渐的,特别是在城市、在中高端的收入人口里面,有更多的婴幼儿,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都会给我们带来非常持续的消费动力,月度的社会零售消费,光看这个数字是有压力的,但是中长期以来我对消费充满乐观的情绪。假如说我们有中等收入陷阱,也是我们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保证,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谢谢。 主持人-韩槟: 我看常总好像有补充。 常健: 刚才颜教授讲的很好,新生代更关注体验型的,而不是奢侈品的消费,我们也谈到,不光是对中长期的消费我们一直是比较乐观的,其实我觉得过去这些年的消费我们一直是比较乐观的,虽然短期社会零售的数字,包括汽车销售的数字显得好像零售很差,过去一年多在这个问题上有非常多的误区,过去流行一时的消费降级,我觉得在宏观上、数据上是不成立的,当然在一定的收入阶层、一定的行业过去两年受到金融去杠杆的影响,尤其是金融行业,包括一些P2P治理整顿的影响,它可能有一些消费降级的现象存在,在一些个体里面,但是我觉得从整个社会,宏观数据上来看,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消费升级。刚才颜教授提到宝马,我其实三个星期前在北京参加了全球美国、欧洲、中国汽车行业活动,我们参观了奔驰的生产车间,宝马整个的资本市场日,还有大众给我们的介绍,这里面很明显是中国今年以来汽车总体的销售降低大概10%的市场,宝马的销售是正的17%,保时捷的销售也是在8-10的区间。我觉得这个特别好的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消费升级是不断地在发生,这个还是在一个所谓奢侈品或者是高端消费品的领域,如果真正的看中国的宏观数据,我觉得大家也有一个误区,看GDP里面的消费分项,产品的消费增速在过去6年确实从之前的10%降到了目前的3%左右,这是对应的社会零售总额持续不断地放缓,但是如果我们看GDP消费里面服务业的消费,它在过去6年维持10%的增速,我们在医疗、教育,包括孩子教育、成人再教育,包括娱乐和健身、休闲这些方面的消费支出,不论是主动支出还是被支出,都是不断在增加的。 所以我就觉得一个是消费降级,这是不成立的,宏观上,还有我觉得中国的消费其实远远没有零售数据显示的那么差。 主持人-韩槟: 谢谢常总的补充,刚刚几位大咖就不同的话题都进行了阐述,有一些意见上面还有一点点分歧,也产生了自己思想上面碰撞的火花。可不可以请各位,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能不能重新再来过一次,你们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观点,对全球经济,包括中国,也不局限在短期,下半年,可以再放长远一点,再展望一下,从邢总开始。 邢自强: 我觉得总体而言,短期要实现明年所谓的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要翻一番,政策空间、储备都是足够的,并不是非常的担心。但是中长期而言,怎么平衡,主持人刚才讲到的,有一些政策可能是逆周期操作的,需要政府主动去加杠杆,但是又需要抑制金融风险以及杠杆率,所以我觉得突破口可能还是要靠改革开放,这个大家都在讲,但是其中具体针对刚才讲到的在人、钱、效率这三个长期增长极的效率应对的挑战,比较容易破局的可能还是怎么盘活人民币资产,吸引外资进来,这里面有金融改革、金融资产透明化,同时盘活国有资产,把它的收益提升,市场化的手段来应对人口老化之后的债务陷阱,同时在国内,虽然大家觉得普遍意义上这种传统的城市建设、高铁建设是不是逐渐接近尾声或者是放缓期,但是你运用科技手段和制度改革进行这一轮城市化和城市群的发展,还往往没有走到头。根据正常的人口在集聚的经验,中国不可能只有北上广这三个大城市,按照正常的经济和人口流动的规律,我们国家可以支持二三十个。对一些大城市病等等社会问题的考量,我们并不是非常考虑,由于城市化的进程,这个过程中带来的效益提升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这是我觉得长期为什么我们觉得还比较看好的原因,谢谢。 常健: 邢总讲了中长期的,我再补充讲一点短期的,我觉得理解宏观政策,确实政府是希望能够在一个追求高质量增长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是一个有约束的放松,如果我们比较,这一轮周期和上三轮周期,无论是财政政策刺激,大家报纸上宣传的很火,还是汇率周期,其实都是远远低于过去政策刺激的力度,从降准的力度到降息,这次还没有发生,到财政赤字的增加也是远远弱于,无论是官方的财政赤字还是说准财政的,比过去都弱了很多,这个约束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个是地方政府的债务,政府确实是很关注,还有一个是房地产,现在不流行讲泡沫,但是这个房价在不断地上升,从政府分析的角度对于贫富的影响,还有房住不炒,老大在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的,我觉得这些都是短期政策放松的制肘。在这个情况下,随着经济的不断放缓,不可避免的政策力度放松都会比较大,全球央行所谓预防性的放松,中国的放松更多的是一个见招拆招的过程,而不是说一下子就把手里的弹药都用尽了,看明年应该比今年的经济还要更差,无论是从中长期潜在增速的放缓,还是从周期性的需求因素,还是从内需外需的角度来看,尤其我们现在一直在加紧房地产领域,开发融资、买地,都是在断崖式的下滑,肯定对下半年的经济会有更大的负面冲击,对明年肯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保持战略定力,让子弹再飞一下,在明年保持相对平稳,主要是就业方面政府能够托底稳住,我觉得这是一些托底政策,谢谢。 胡伟俊: 我觉得从长期来说,看中国经济,这么说,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深圳是中国经济最好的地方,为什么?很简单,深圳有中国最牛的好公司,所以说中国经济未来能走到什么样,一个最最关键的指标就是中国经济未来有好的公司,我跟他们说韩国6000万人口有三星就搞定了,中国人口是韩国的20倍,中国要有20个三星才能搞定,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做出20个三星,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就算做出20个三星,你抢了多少人的饭碗,别人会不会让你做20个三星,我觉得这个是值得观察的。 另外,讲到消费,我大概也同意,我觉得中国确实是占经济里面的比重比较低,我相信中国确实是越年轻的人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越大,消费主义就是让你觉得你的人生价值是由消费来决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说你的人生价值是由你的子女来决定的,这都是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我觉得一方面当然消费上升是好事,但是这个也需要中国经济在别的地方进一步调整,我觉得中国经济最本质的问题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主要是在政府和民间的收入分配,如果这个收入分配有变化,越年轻越要消费,你就加杠杆,借钱去消费,但是你要想清楚政府加杠杆和消费者加杠杆是不一样的。而且另一方面,消费者加杠杆你的储蓄就少了,像中国这么大的顺差以后,以后老年人、年轻人消费的多,整个外部风险变大,整个东西你要把它放在一块看。 时间关系,我觉得看中国经济,你要有经济学家的眼光,你要看这个系统是怎么做的,你要有政治学家的眼光,知道这个经济是怎么分配的,你还要有历史学家的眼光,知道这个是怎么沿革过来的。 花长春: 对全球经济我们就不再说了,我就说三点,关于中国经济这一块,中国经济面临三座大山,第一个大山是现在出现逆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其实成本上生产要下降,这是一个现象。第二是人口,人口老龄化已经说了很多,我再补充一个现象,2019年-2026年这七年当中20到50岁人群会下降,一年下降1000万人口,这个对整个经济形式有影响。第三是高杠杆,这个大家很清楚,尤其是最近的居民杠杆,有些城市居民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居然达到96%,这一系列都制约了政策空间。 所以这是三座大山,在这三座大山下中国怎么来做,这是我说的第二点,刚才几位都说了很多,我觉得可以学习一下日本当年的经验,对内自主产业升级,对外布局全球产业链,我觉得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对内我们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各种政策来引导来改革开放,引导技术可控升级。第二要布局产业链,美国压力来了,如果说你有全球产业链,这个压力全球分担。日本在60年代是把核心的技术留在国内,有一些产业相对偏劳动密集型的转移到东南亚,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产业转移到中国,所以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的两个翅膀,这样的话美国压力来了,整体上东南亚是承担者,所以中国未来也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我相信这个现象已经在发生。 据此我们推导一下,推导资源配置的问题,如果对内自主可控产业升级,对外布局全球产业链,新增产能很有可能在海外,中国更多的是技术更新这一块,所以说制造业投资,人口所带来的地产投资逐步放缓,我们的信用传导机制也会比较弱,所以利率中枢一定会往下降,资产化一定会出现,货币增速快于信用增速,所以资产荒可能会出现。资金配置大体上方向应该是哑铃型的,一头是国开债、国债这些无风险资产,另外一头是向核心资产、消费以及新兴资产去配置,中间是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我相信这是未来的一个格局,谢谢。 颜色: 很简单,短期之内我还是想说两句,刚才伟俊和常总有一些交锋,其实他们并不矛盾,伟俊讲的是“会不会”和“该不该”这两个词,但是我其实想一个问题,大家刚才都说有很多政策储备,还有很多宽松,怎么样刺激。但是我其实想跟大家分享一个问题,你说这些政策储备到底是什么政策呢?是遇到萧条的时候我们在降息,钱又流向房地产,还是说我们做地方债,还是把赤字提到3,提到4,提到5?这些政策花了很大的代价,导致杠杆率非常高,刚才花总也说了,但是到底起效有多大呢?从去年年底这一轮政策的宽松,其实我们应该得出一个启示,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的是政府再拿多少钱来宽松,我们应该发现一个规律,如果说有政策储备,我们应该是不花钱的政策比花钱的政策更有效,去年年底我们是怎么样逆转预期的呢?是主席跟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跟民营企业表态,我们跟阿根廷会务改变了我们的预期,我们有一整套改变我们预期指明方向的政策,这些政策其实是不怎么花钱的,或者花钱很少的,如果说这些能够做到位,再稍微辅以一些花一点钱的传统刺激政策,我觉得可以改变我们的预期。所以短期之内我更加期望的是领导者能够更加明确的有一些改变我们预期的政策,能指定我们未来方向的经济政策,经济上怎么走,这个方面改变预期会更加有效。 从中长期而言,其实很简单,中国未来会怎么样,我们有先例而言,中国并不是中国契机,我们其实是东亚奇迹,之前是东亚的模式,日本、韩国、台湾这些经济体,再是中国大陆,我觉得从日本、韩国、台湾这些经济体之前的表现,我们其实应该得出一个最最重要的结论,他们是怎么样走向高端的,怎么样在价值链往上走的,我觉得一定要抓住产业革命的宝贵机会,日本怎么样实现金钱的逾越成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在70年代也有贸易摩擦,石油危机导致大家对石油的需求,所以日本的消费行业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日本在上游很强,日本的车是它的一个支柱,韩国和台湾两个经济体怎么样实现经济逾越的?就是半导体,韩国有一个三星,台湾有一个台积电,我觉得我们未来如果能抓住这个产业革命的机会,就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在深圳,深圳为什么今天成为深圳?也就是抓住了这些产业革命宝贵的机会,我相信中国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去年有一个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排名,在这里面中国排的最高的是市场规模,我在想市场规模我们为什么能排到100名呢?并不是我们的人口数量是最多的,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口居住非常集中,居住集中是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刚才邢总也提到了城市化,我们的城市化跟美国的城市化还不一样,而且他还不做小区,我们这边小区,那么多小电动、三轮车,到小区门口快递一下子就送过来了,中国人还不太重视隐私保护,我们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八卦,其实在大数据时代其实这个还是挺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年轻人有他的需求,有他的供给,我们有这么多的程序员,他们还有新的需求,他们还能互相交换他们的信息,大数据未来能不能往上走,很重要的是能不能弯道超车,像日本、韩国、台湾一样,能抓住这个产业机会,我们是有这个优势的,关键是能不能把它转化为现实,我觉得这个特别特别重要。 主持人-韩槟: 谢谢颜老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到这儿为止了,也再次感谢五位首席经济学家的精彩观点,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想给观众思想上也有一些火花。感谢大家今天下午一直陪伴我们,再次用热烈掌声感谢五位大咖。[详情]

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转型与发展 恒生电子刘曙峰等发言
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转型与发展 恒生电子刘曙峰等发言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Aspetuck Capital首席投资官陆飙、百行征信总裁郑先炳、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张旭阳、恒生电子总裁刘曙峰 、建信金科副总经理陈东、腾讯理财通首席投资官陈乐天、Accentur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滕涛出席高峰论坛六“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 以下为对话原文: 主持人-陆飙: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最后一个论坛是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尤其是金融科技范围非常之广,非常好的是主办方请了嘉宾明星阵容,基本涵盖了主要领域。 首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位嘉宾的背景和情况,再请各位嘉宾根据自己行业和公司的情况谈一谈金融科技在公司和行业内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展望。 第一位嘉宾是广大银行首席业务总裁张旭阳,张总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金融科技的行业,熟悉他的都知道,他有非常深刻的跨界背景。张总曾经在广大银行担任零售业务总经理、财务中心总经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全面负责广大银行金融、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平台推广和建设,后来又去百度担任副总裁,负责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下资产管理理财、保险经济、第三方支付等业务,在这个领域具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和经验。 张总最近又回到光大银行组建理财子公司,拭目以待张总把光大理财子公司打造为强科技属性的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助推整个银行资管行业向科技化方向发展。 第二位是腾讯理财通首席投资官陈乐天,陈总也有非常跨界的经验,之前在证券行业做过很多年,是中银国际证券兼首席策略分析师,之前在国家信息中心湘财证券、中信证券从事研究市场和资产配置,在腾讯理财通陈总全面负责产品研发工作,在座的有好的想法可以和陈总进行交流。 第三位是建信金科副总经理陈总,建信金科有限责任公司是建行旗下从事金融科技行业的全资子公司,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首家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主要关注未来重塑金融业务模式的颠覆性核心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所有方面的创新性业务研究,着力打造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贝尔实验室。 今天下午交流时陈总也提到建行已经在北京设立无人银行,采用最先进的5G技术,计划年底在全国建成十家这样的无人银行,非常前沿的一个尝试。 第四位嘉宾是恒生电子的CEO和联合创始人刘曙峰先生。大家知道恒生电子是业内最早的一家公司,上交所主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行业应用转变以及解决方案研发,如国内著名的证券、基金、银行、期货、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服务遍布全国,在日本和香港都设有分公司。 第五位嘉宾是百行征信总裁郑先炳,百行征信是中国第一家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家市场化的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公司,在中国银行指导下,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共同发展组建,郑总本人有非常深厚的银行工作经验,在招商银行总行历任要职,曾任总行管理部总经理、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商业银行部总经理,宁波分行行长、总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监事会办公室主任,又兼战略发展总经理等要职。 郑总本人也有非常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曾经担任中南财经大学金融系副主任兼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体系是行业的基础,非常期待听到郑总的发言,如何完善中国的信用体系。 第六位嘉宾是埃森哲大中华区的董事总经理滕涛,滕先生拥有十八年的企业咨询经验,他主要的行业在金融行业,曾经为国内和国外多家领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交易所提供战略规划、运营模型设计、大型系统实施及项目管理,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对公银行业务、个人金融业务领域,埃森哲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影响力,全球员工超过40万人。 在中国也具有超过1.5万人的员工队伍。所以,这六位嘉宾基本上涵盖了传统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行业的应用,非常荣幸听到他们的讨论和发言。 我自己主要工作领域在对冲基金投资、量化投资、自动交易系统,主要工作经验是为机构管理资产,包括在美国一家金融机构做基金经理,后来为负责海外对冲基金的投资。2013年底自己在美国创办了基金,去年和美国另外一家大型基金合作,创建了一家智能投顾公司,主要是致力于金融科技,将好的机构理财方法投资策略普惠化,为个人理财提供选择和收益来源。我关注点最新一代互联网券商,交易科技进步非常快。 这个论坛的嘉宾基本上涵盖了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最主要的领域,话题范围比较广,对金融科技都有非常深的理解,但是具体应用方面和本身行业的未来方面,可能会有不少独特的观点。 下面请每个嘉宾先谈一下他们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尤其是中国在发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和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过程中他们看到最大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有多少主要是结合中国的特色,走中国一条独特的道路,又有多少可以借鉴海外的金融科技方面的经验。我们主要是谈这两大问题,哪个嘉宾都可以自由发挥,希望他们能够结合所在公司实际发展经验和思考进行分享,最好给大家讲一些实际案例。 首先有请张总! 张旭阳: 谢谢主持人。确刚才介绍我过去二十多年跨来跨去,广大十九年,百度三年,确实把百度三年看成一场留学,传统的金融从业者在高科技技术公司确实一方面对技术认知,一方面是国内感悟帮助很大。谈到技术金融科技的影响,包括马上开业的广大理财子公司,还是有很多可以去说的事情。 刚才一个芝加哥大学学生问的问题挺好,二十年以后应该怎么做。可能对于一个个人而言,二十年太长,确实可能三年四年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但是对于一个行业、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二十年并不是太长的时间段。对正在处在起点的银行理财公司或者中国新的资产管理行业,我觉得应该“以终为始”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要看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中国或者国际的资管行业是什么样子,现在去做布局,这个布局是尽早做的。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是技术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改变,我觉得科技为终去承担我们应该做的责任。技术对资产管理行业第一改变是投向的变化,随着新的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场工业革命到来,产业组合方式、产业聚合、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模式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会看到每次通用技术带来工业革命都会带来行业产生分化。国家在变化,很多经济的下行压力很大,但是有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在蓬勃而出。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工业革命中可以看到,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不仅是金融科技的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层把线下世界实施数字化,从而使得线上线下更加融通、更加立体,在这个背景下有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产生,这些新的行业、企业是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把握的,这是第一影响。 第二个影响,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未来细分类的金融科技,都是以数据为核心,数据是新的这个时代的能源。我也看到了计算方法、算法、算力过去十年发生很大的变化,确实算法算力的红利正在消失,下个阶段是鲜活数据对我们的影响。2007年一篇演讲,新的科学方式提出了第四泛式,最近中国一个AI公司以第四泛式命名。第一泛式是实验泛式,第二是数据理论泛式,第三计算仿真泛式,第四是数据密集。确实新的时代以数据为核心,人工智能本质也是人类利用系统分析数据、掌握知识,获得商业价值的过程,我相信因为金融机构掌握着鲜活的数据,现在监管要求金融机构持牌。下一个金融科技的发展爆发中的传统持牌机构走在前面,金融机构和高科技公司相向而行,打造金融科技生态,提高效率。 资产管理方面金融科技有几个方面帮助资产管理改变面貌: 第一,资产管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过从风险收益模型到跟投资者相近的机构投资者模型再到风险因子,下一步做数据和人工智能做更好的资产配置。 第二,帮助我们提升在某一类别的资产类别的投资能力和风险评价。比如说量化投资经历过从统计、套利、高频交易、宏观对冲等方法。现在又是一种数据推动的新的量化交易方式。 包括债券方面对信用风险的新的评估。以往对信用风险往往借助传统的财务数据,会滞后甚至造假,新的大数据背景下,无论通过电商、地图、卫星灯光等可以作为佐证为辅助因子更好的判断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可能发展空间。 第三,拓展投资类别方面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区块链当中的ABS,消费金融的ABS,现在看到报道消费金融供应链上电商数据造假,很多时候通过算法、分布式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追踪溯源。 例如我们把一个世界画成一个三角形,发现金融连接了当前的物理世界和未来。因为金融的本质是跨期的资源配置和价值交换。一个年轻人有很多的才能,通过所谓股权投资、PE、VC获得了金融支持,把自己的能力变现。一个中年人通过储蓄、理财把财富放到未来做养老保障需求。金融连接了当前和未来。 刚才提到了“人工智能”,包括物联网、生物科技等有感知能力,连接了当前的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我相信未来在下一步怎么去连接当前的数字世界和未来?可能是我们需要的一些新的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技术诞生。 我们发现传统投资之外有一个数字投资,这是未来资产管理很重要的投资领域,实施数字资产化、资产数字化。 另外,技术提升中后台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现在投资资产管理往往是一个估值,我们认购一个基金可能需要第二天才能确定份额,随着5G技术可以做到实时估值,现在在互联网交易、购买产品是7×24小时,如果通过实时估值未来投资理财的活动也是会随时随地的。 与投资者的关系,智能投顾的方面希望未来理财公司承担历史责任,其中责任之一是理财子公司绝不是慈善管理机构,而是财富管理机构。通过移动互联网打通,通过对客户的理解从一个卖方变成买方,从销售方变成投顾方,目的是帮助投资者把握机会,或者更好的投资资产配比,从而使我们能够实现零售资金的相对机构化。 我们看到海外有很多的所谓的机构投资者,中国短期新形势下怎么使得资产管理支持科创发展,形成长期资本积累,通过账户的设计、个人投资账户的推出,通过产品组合方式的嫁接。从销售向投资顾问咨询能力转化,背后是相对快的道路,零售资金相对机构化,有中长期约束的资金支持前端、科创的资金发展。 背后需要用技术手段,相信互联网上的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如何提出、提供,基于AI的画像能力使得我们更好地去为某类人、某些人提供随人随需的理财服务。 最后,整体的资产管理行业全貌也会被科技所改变。 您第二个问题我们也看到有不足、有差距。金融机构应该按照科技公司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有几个方面的感触: 第一,科技能力和前台是吻合的。机构往往是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大家论证变成所谓开发文本、QA质量检测上线,半年、一年过去了,当时背景发生变化,怎么使得IT部门也往前走,也是你的整个金融机构组织架构的变化。 第二,金融机构对开发的时间成本,时间成本可能是最大的成本。我们在互联网机构往往是模型的不断迭代,背后包括开发以及失误BUG承担风险的能力。 第三,对数据的认知需要更重要的角度。 我们坚持对技术的思维方式,风险意识和对客户黏性。 主持人-陆飙: 接下来有请腾讯理财通首席投资官陈总。 陈乐天: 主持人问的问题是比较宏大的问题,谈一谈个人对科技的理解以及腾讯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怎么做金融科技的业务。 金融科技我的理解在传统的金融行业中是一个产业链条,不同的链条上做不同的业务。比如说放一笔贷款给个人,首先要理解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收入支出能力,评估可以放贷然后跟踪还款能力。这个链条在金融机构变化下面临很多冲击。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我理解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企业怎么利用自身的技术重新分解或者重构金融业的链条。二是金融企业如何利用科技提升自己的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出来上世纪到现在整个金融科技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金融企业提升技术提升效率成本,利用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了自己的后台系统到中台系统。中后台系统之后效率是提升的。 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进步之后,很多科技企业开始利用自己的一些优势把传统的金融业务链条做分解,比如说中后台的系统上科技企业可以外包,这是一种方式。 第三阶段,不仅把业务链条重构,而且现在要做一些新的融合。在技术开发中的API比较多一点。 第四阶段,如何针对未来出现大家讨论火热的物联网,把它形成一个新的生态。 在这个发展中金融企业和科技企业不一样,比如说张总在光大银行,对银行行业理解比科技企业深刻,但是对于科技企业来讲优势集中在于自己对技术的理解、用户体验的理解、系统开发上的变化,这是它的优势,不同企业优势不一样,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路径不同。科技企业更多的是怎么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金融业,金融企业更多的是财和物的优势,利用科技提升自己变化上。 在资管行业方面,腾讯理财通是一个资产的销售平台,这个平台利用过程中核心优势有几点: 第一,基于微信有很大的客户量。 第二,腾讯在过去发展中积累了很多数据资源。 第三,本身是科技互联网企业出身,对用户体验、用户迭代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资产管理行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有自己的一点优势。 我们要做的业务很多在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作为行业的迭代者或者挑战者、颠覆者,从我们来讲,腾讯理财通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生态的构建者。理财通本身作为一个销售管理平台和传统的渠道有相互竞争的关系,由于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我们十三亿人口中,互联网有高效触达优势。产业链条上我们一端对接在To B,一端到To C,产业过程中既和C端交流也和B端交流,这个情况下可以更好的理解客户,首发或者设计适合针对整个行业的产品,这是大的情况。 在这个情况下,面对一些挑战或者经验,在中国环境下首先要有牌照,监管要求比较高,没有牌照做了金融业务大部分不是合理的或者不是合法的。 第二,如何去改变自己的理念,这是最重要的。科技企业最终无法替代金融企业,只在某个链条上能够和金融企业进行合作。理念变化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要称生态构建者而不是行业的颠覆者。 第三,科技企业最大优势是技术上、对客户理解上,而不是金融上,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提升科技企业对金融的理解,这是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主持人—陆飙: 非常感谢陈总精彩发言。下面有请建信金科副总经理陈东陈总谈一谈建信金科对前沿金融科技的研究。 陈东: 我长期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从传统金融行业到现在最前沿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对于传统银行带来的改变这两年感触颇多。这两年国家也在讲数字化经济,打造数字中国。从政府做智能政务方面都已经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另外,这两年大量的新科技在银行、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使得传统银行在提供服务的能力上、范围上都有核大的改变。 很多人都说到底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其实我觉得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生态化。刚才前面一场嘉宾也讲到,实际上我们是在一个生态当中进行发展。 如果在整个金融和科技融合过程中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是银行,还包括新成立的理财公司,包括原来的信托、基金公司,带来的最大变化我认为趋势上是普惠化。 我们知道原来的金融高高在上,嫌贫爱富,为什么?因为它的资源有限、它的成本很高。由于科技带来的改变使传统金融机构服务铺落大众的过程中有了能力成本大量下降,使得金融向普惠方面发展。 举一个例子,建设银行2017年底开始全面投入普惠金融,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战略,同时提出了金融科技战略。2018年当年建设银行普惠金融的贷款余额新增2175亿,这是其他四大行的总和。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数字化金融科技手段带来的变化。现在建设银行普惠金融的户均小企业贷款只有56万,当年新增超过20万户的小企业贷款,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建设银行自从商业化转型之后,当时在2017年以前全行的对公信贷客户也就十万级,这是金融科技带来的手段。接下来金融科技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变化是场景化。国立董事长讲的糖水理论,金融和服务是把糖融于水中,让普罗大众、企业经营过程中、消费过程中不知不觉享受到金融服务,这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也是金融可以为生产、生活、消费带来的变化。我们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依托的是建设银行拥有的广大客户,拥有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数据,金融科技公司之所以从建设银行的母体中脱离出来,其实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挑战和困难。 比如说在母体当中的一些人才引进的机制、市场化的机制不如像腾讯、恒生电子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公司,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成立一家市场化单独运作的子公司来解决人才引入问题、生态合作问题,来解决新技术和我们业务充分融合的问题,这是我们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一个非常大的目标。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建信金科公司是为他们打造端到端从直销、代销、TA管理、估值风控、监管报控等全套IT系统,这套IT系统不是单独打造,是和业界更多社会上好的一些专业能力上非常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 在以前如果没有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这个事情,建设银行只能通过咨询的方式来做,这是金融科技公司成立最大的感受,金融公司今后的成立过程中,我相信随着5G的推出,随着物联网的新技术使用,银行、理财公司、其他各类型的金融机构,他们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多融入感、场景化,最终使得所有的企业社会成员公民们都能够得到一个普惠的金融产品服务。 主持人—陆飙: 非常感谢陈总的发言,下一位是恒生电子总裁的CEO刘曙峰先生,恒生电子是非常悠久的一家专门服务金融行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刘总对金融科技赋能、金融科技企业一定有深刻独到的理解,欢迎刘总分享! 刘曙峰: 刚才几位嘉宾都讲的特别好,关于金融科技怎么赋能金融。首先,谈一个问题是今天特别有必要需要去澄清一下什么是金融科技这个概念,金融科技有理解是金融科技,有理解科技金融。其实金融和科技两个概念,金融科技着眼点落在技术上、落在科技上,它就是技术。这个概念是比较清晰的,技术的进步当然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大的周期来看任何一次大的周期变化都是技术推动的,今天技术进步特别大,这是一个技术的概念。 第二,金融的概念。金融的本质最核心的是风险管理,它是一个金融的业务。这两年有一点混淆这个概念。当我们讲金融科技时,金融科技百强一拉出来一看全是做金融业务的公司,当然这些公司都采取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金融业务。金融业务的核心是风险管理,而风险本身具有相当强的滞后效应。所以,当我们热闹过一阵子以后开始有风险暴露的时候,一会儿这个踩坑,那个踩坑,这时特别需要澄清这个概念。当我们看科技的手段去发展金融业务时,不能忘记金融的本质问题。 所以,它要持牌,要有风险管理,要尊重金融业务本身对风险要有敬畏,这是发展金融业务特别要注意的。而金融科技如果落在技术上要特别鼓励创新、鼓励新的发展。在技术上的一些创新是需要保护、需要鼓励的。有必要理清两个概念时,有可能对产生的一些风险状况、产生的一些现象可以有一定的区别对待。有助于技术推动金融业务长期发展,怎么样推动金融业务的发展,从四个方面来梳理这样的脉络: 第一,技术的进步会推动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升。回到十年前银行做一笔支付大概两毛钱,今天做支付远远低于1分钱,这是过去技术进步对效率的提升。我们看到今天股票交易市场经常是全球交易量最大。如果是笔数来看已经远远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市场。但我们不到万三的平均佣金率又是全球最低的,如果笔数上毫无疑问是全球所有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成本最低的市场,这也是败我们过去金融科技发展对效率提升上面的一个特别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发展还在进一步的向各个方面发展,这是第一。 第二,在技术的进步会推动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刚才建行也谈到了普惠发展在建行的例子。我们看到包括在中国对居民理财,原来理财是高净值人群的事情,至少是财富人群的事情。但今天理财可以从十块钱开始,甚至从一块钱开始。聊天的时候陆总也提到,要把一些原来服务于机构投资人、服务于高净值人群基于对冲策略可以用一个智能投资的方式把它的方法应用于普通的投资者。 我想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金融服务的普惠提高。同样也看到像非洲不够发达的一些地方,手机银行的服务先进去了,原来没有网络,但是无线网络有了,手机银行开始有了自己的金融服务账户,可能不是银行账户,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普惠性,资产管理领域也是同样如此。 第三,在效率、在普惠方面还在继续发展的状况下,又看到了因为产业的数字化带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随着算法算力的增强,能力变得更强,又开始对风险管理能力、对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上进入了一个可用的阶段,我们可以试试看,可不可以用算法来做一个交易实际选择甚至交易策略的选择。在算法交易上得到应用,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在交易有效性选择方面是不是可以用机器学习去做。当然,在配置上面、多类资产风险收益特征的学习和配置上,我想这些方面包括对风险本身的识别,用大数据了解一个企业各方面经营状况,了解基础资产,进而了解股权、债权的风险识别,更有效、更快速包括语义识别,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能力提升,可以去更好的识别市场的情绪。这些在资管领域看到原来基本上是由核心的投资团队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学习具备的能力,今天运用科技的办法能够更有效率的掌握它。 资产管理尤其是投资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是一个你的行为和市场行为不断的反馈交流过程,所谓二阶混沌的状态下贸然做一些交易选择时比较危险的。毫无疑问,我们在资产管理能力,在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上面已经看到了技术进步能够带来的一种可能性。这是第三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第四,从监管的视角来看怎么昂有一个基于宏观审慎的市场风险识别来避免一些系统性的风险、避免一些局部的风险让整个市场能够在合规方面做的更好,这些方面是所谓监管科技的发展,这也是技术应用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效率、普惠、能力、监管这几个方面都是技术进步为金融市场、为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发展的脉络,谢谢大家! 主持人—陆飙: 我非常同意金融本质是控制风险,经常讲金融科技的好处,实际上金融科技的应用会不会放大这些风险或者让大家过分自信非常值得研究。监管不仅是中国的,美国在金融科技上的监管也是不停地追赶市场的变化,最新刚出了产品第二天证监会就出来了解更多的情况,监管并不是十分清楚出了什么产品。监管的风险确实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涉及到为个人投资人服务,与机构投资人完全不一样的要求。 接下来有请百行征信总裁郑总发言!信用体系是所有金融市场的基础,非常期待郑总这方面的发言。 郑先炳:谢谢主持人!今天坐在这里坦率说很紧张,因为我不是IT出身,也不直接做资管,但是我是IT用户,有一点闲钱被资管,金融科技资管怎么发展从用户角度有一点想法。这个大会本身是邀请我的老板百行征信的董事长参加,一开始也答应了,后来因为有其他的事情冲突分不开身,让我过来代替他一下。本来不太想来,对这个题目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总裁在董事长领导下,董事长让你干什么活必须听,所以跑过来了。用几分钟时间跟大家简单的讲一下征信行业的一些事。 资管你们听了很多,金融科技也说了很多年,天天在用、天天在想,可能征信的事情大家未必想的多、接触的多。征信行业属于金融行业的子行业、小分支,如果说金融行业很古老,金融行业跟经济时间一样长,历史很悠久的话,征信在其中显得非常的年轻。 大的金融中几个主要板块:银行、证券、保险,你可以说它有一千年的发展历史,如果短说有五百年,说到征信从最源头开始说起,1830年在伦敦金融有一个征信公司,到现在190年还差一年,相对来说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正因为行业很年轻,运作过程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在不断探索当中,无论是从业人员怎么去做征信,商业模式怎么界定,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怎么去界定,包括监管部门怎么监管这个行业,坦率说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更不要说中国都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试错、不断的修整过程中,这个行业后面的发展很大,不在于前面做了什么事。 第二,征信行业本身跟金融其他行业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不属于资本驱动,属于技术驱动,属于智慧驱动,跟金融科技下大的帽子紧密相关的。很长的时间我在商业银行打工,知道商业银行有资本限制、杠杆限制,商业银行还有承载比率的限制。但是我征信行业这些指标限制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有,这样有一个好处,作为一个可以投资的行业投资征信行业的ROE、ROA相对于其他行业高很多。现在可以看得到说美国几大公司的ROE、ROA远远高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高于证券内的投资银行。如果哪一天百行征信的股票上市,建议大家趁早买,不要等,后面想象空间非常大,现在还不到上市的时间,需要一段时间。 第三,关于征信究竟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其实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很重要的基础性一环,就是围着企业为每个人画一个像,你的信用程度怎么样、可靠性怎么样。每个人有身份证,拿着身份证可以上飞机、坐高铁,但是如果要做经济活动,比如说找银行贷款、买保险或者要去租一套房子,跟你交易的另外一分对你的情况大部分不了解,怎么放心在你不是及时付款的情况下把这个东西给你呢?看你的信用报告可信不可信,看你过往历史记录,正面记录、负面记录有一个判断,该不该隔离、该隔离多少?以什么样的代价隔离?通过这个报告出来了。这些年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给每个企业、每个个人画像,看信用分多少,看可靠程度是多少,就这么一件事。要做这件事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需要掌握大家的一些信息,一些什么样的信心呢?征信行业有行规,国家也法律的约,个人也好、企业也好,除了个人征信,有一些个人信息公司不能采集。比如说信息数据库里面大家是不是基督教徒、是不是佛教徒?不需要。你的血型、指纹、犯罪记录、病历这些信息一律不要,要大家的信用信息,就是你曾经在哪个银行借款,曾经在哪个公司事情过信用卡,曾经付款有没有延时记录,有没有拖钱、赖账,通过数据库放进来,放进来之后做一个计算,技术专家用很多的模型算出数据再打一个信用分。其他用户一看就知道,这是画像掌握的东西。 从将近190年的征信行业发展趋势来讲,各类信用报告中反应出来的信息最初一开始比较局限,只是负债的负面信息,个人有资产负债表,但是征信只管你负债方的一小部分信息,最早负债方有违约记录肯定记录下来。再扩大一点负债正面信息,什么时候借钱什么时候还钱也反应出来,还反应出来一部分基础信息,包括公用信息。有一些信息不碰,包括今年发多少奖金,包括大家第三渠道赚多少钱,你的收入我也不碰。 以后各类信用报告,包括企业信用报告使用范围更广,包括以后你的出行要去哪个国家旅游要去签证,那个使馆也会调用记录看一看,使用范围很广。 另外,百行公司是一个很新的公司才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在做一件事尽可能把个人在银行有借贷行为的信息放到库里面,同时也追加一些公用的信息。除了法律规定不能碰除了生活信息不能碰,尽可能多的把大家的信息放进来。这里有很大的问题,作为单个的个人包括我个人有一些信息不希望第三方人知道,不希望公司记录下去。问题来了,我要给你准确的画像、准确的打分,把你画像精确度达到了99.99%,需要信息多一点,但是个人又不希望更多的信息给第三方知道怎么办。 所以,在中间找一个平衡,有几条: 第一,凡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民用禁止采用的信息,凡是作为征信从业人员从良心道德角度出发,不应该防的信息碰。 第二,收录的信息通过你同意的,贷款方签协议,在我这里借款这些信息要给这些公司,在上面签字。 第三,你知道信息在我的库你,你有权看,看了之后觉得哪个信息不准可以纠正,你提出来作为证券信息提供收据的贷方机构有义务修整这个信息。 第四,立法。政协管理条例,隐私保护法都会有建议约束。 最后,一个征信公司作为一个市场化的公司干不好的时候,无数双眼睛盯着。今天在场的有媒体朋友,有监管部门管着、主管部门管着,尤其还有那么多媒体时刻盯着,有些是善意的盯着,有些是唯恐你不出问题,要时时刻刻小心,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最后,回到主题,既然是讲金融行业、金融科技的事情,征信公司现在做征信一定是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来做金融征信。一百年前的做法,把大家的信息一笔笔写下来再去防盗库里需要用的时候再翻档案,这套信息完全作废,现在没有档案库,就几个电脑、几个主机,服务器存储着信息。用的都是现代金融科技,从用户的角度来讲,ABCD非常熟,前几天去到阿里看到阿里对ABCD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 在征信行业其实现在用的最多的是D,用第二多的是A,用的第三多的是C,到现在位置没有用的也看不清以后究竟怎么用是所谓的B,区块链。现在很多人说区块链产品开发多少、使用有多少,作为一个用户我没有看明白,我的技术专家,这个公司现在不大有一百多号人,50%以上是技术专家,这些技术专家根本没有看透所谓的区块链商用价值,除了有些炒比特币赚了钱,有些亏了以外没有看到价值在什么地方。 现在的D,就是大数据,过往做征信报告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完备的。数据收集不全,数据的解读和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作为全书的阅读。大数据以后可以非常短的范围内读一遍,数据之间逻辑转化再画像,大数据在5G行业用的非常广的。 现在人工智能AI,有身份验证、证券验证,用知识图谱把相关的信息串联出来,看一看哪些信息真的哪些信息假的,反欺诈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通过知识沉淀解决智能客户服务问题,快速响应这个市场、快速响应需求。云计算一定在海量的数据在所有的资料用现在所有的传统物理机存储和使用时有很多的局限,当然征信公司一定是私有云。还有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征信行业包括其他金融行业非常重要的问题,刚才有专家说金融行业是管理风险的行业,管理风险很重要的一条是安全问题,尤其是现在做金融、做征信。 五天前,美国第二大征信公司Equifax跟着美国消费金融保护局和五十州总检察长一起达成和解协议。两年前这个公司个人社保信息和有关个人信息被黑客攻击了,现在找这家公司索赔,初步达成协议8亿美元解决这个问题,是这个公司三年净利润的总和。百行征信安全上绝对是放在第一位的。我简单讲这些。 主持人-陆飙: 非常感谢郑总对征信企业全面的阐述,给我们举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例子。滕涛先生在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经验,谈一谈国内外对比方面。 滕涛: 之前各位嘉宾发言非常精彩、非常全面,我尽可能精简一点,补充一些额外的观点。我非常同意陆总的说法,这场圆桌会议充分代表了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最主要的领域,有传统的金融行业领导,也有金融行业转到互联网公司的领导。说到埃森哲大家想到首先是咨询公司,过去几年中除了自己本身构建平台,帮助传统的领先客户金融科技合作之外,本身埃森哲也进行了很多的战略投资收购以及本身位于一些初创企业的关注,包括金融创新大赛、全球的股权投资内容。 对于埃森哲来讲,对于中国业务来讲,大多数给本地领先金融机构提供很多服务,同时也有一部分全球化的业务,包括全球领先的机构进入中国,或者一些同事参与到全球化项目中等,下面重点从国外和国内金融科技领域观察到的一些观分享给大家。 我们看到从全球角度来讲金融科技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从最开始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领先的金融机构花很多的钱做科技力量的投入,有些金融机构甚至称自己是华尔街的Google,华尔街的Facebook,以内生方式扩展自己的科技力量.但是最近几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除了发展自己内生科技力量之外,通过一些非有机增长的方式,通过投资和合作进行相应的金融科技力量的增强。例如,国际某投资银行通过与Fintech快速推出零售银行业务,还有就是上一场主持人纪总所在的BlackRock,,阿拉丁平台进行行业赋能,为企业创造利润,是全球金融行业中比较明显的金融科技的案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十年前国内的领先金融机构,,客户会希望多看一下国外领先机构他们怎么做业务。最近两年,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海外的客户对国内的金融科技企业非常有兴趣。比如说上个月埃森哲一个海外的代表团拜访国内四到五家企业,包括独角兽的领先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企业。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的金融科技领域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模式,而是转向内生或者非有机增长的方式拓展业务。根据CBInsight的统计,2018年全球对金融科技投融资总金额为553亿美元,其中大概约46%的投融资发生在中国。换句话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市场已经成为最大的金融科技市场。这个过程中很明显的看到,大家有竞争有合作。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甚至第三方服务企业来讲要做什么事情,挑战在哪里?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现在跟客户服务过程中以及市场趋势的预判来看基本有三个方向: 第一,客户角度。落实到本身财富管理、理财子公司领域来讲,客户层面影响最大。本身国内的市场客户竞争非常激烈,可能不同理财、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的标的不一样,抛开后端的产品业务之外,去看前端的客户获取、客户转换,大家面对的客户都是同一群客户。有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传统的私人银行业务,对券商来讲,从传统的经纪业务转向财富管理业务,甚至信托公司从传统的通道业务,转到普惠金融业务。面对所有的客户来讲,每个机构的这群客户都是一样,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 埃森哲全球金融消费者调研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现在金融消费者来讲希望提供的服务跟他相关,换句话说,卖一个产品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客户体验。银行懂产品,可以把产品销售给客户,客户在购买过程中完成了一笔交易的过程中,很多新生代、互联网生长的原生态的客户成长起来之后,不仅仅把购买产品的过程跟其他金融机构比,可能还跟其他的一些行业例如外卖、出行服务进行相比,这时客户体验希望在愉悦过程中完成产品过程。这对未来财富管理机构是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运营领域。之前有一个客户讲过去很多年做了很多流程优化工作,也做了职位调整、岗位优化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看内部运营流程,看协作过程中有一个视角转变的问题,传统大部分从内部管理、绩效指标、考核角度看,但是放大到业务来看客户流程、客户触点,全程金融科技贯穿会是更好的方式,同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投研、运营的效率提升,这本身也是现在的一些领先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 第三,未来行业赋能。从行内服务走向行业赋能领域。通常行业赋能首先可以完成一个服务使能者的角色,在这个领域,目前较多是是支付领域,一到双十一,关键的购物狂欢节时很多面临巨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大部分来自于第三方机构,银行作为最后的支付机构。 另外,把生态和服务商聚合在一起,比如说供应链金融,三流合一是一个平台,银行提供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整合。对于消费者来讲很明确服务资金来自银行,物流来自物流公司,还有其他的供应商明确每个参与者的角色,这时银行扮演的还是一个传统的在业务上的投融资或者是产品销售的角色。 最后一个角色是平台建议者。到这个层级对于客户来讲,虽然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平台,但是感受不到这些推荐的产品是银行提供还是第三方提供。 换句话说,数据已经作为一个新的能源,对于一个金融机构来讲,最核心的一点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洞察信息、喜好信息,能够推荐除了金融产品之外的其他非金融服务方的一些建议。 刚才讲了具体的挑战和应对的措施,对于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除了以上的几个点之外,还有两点基础工作非常关键: 第一,数据问题,包括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发布了银行科技数据治理指引。和证券期货行业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指引,都是很快落地进行一些合规要求。这本身也是另外一个机会,虽然出现监管倒逼的场面,但也可以让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在数据质量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数据价值。 第二,上一场的嘉宾提到人才问题,除了招聘吸纳新的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是现在从业者理念提升,根据埃森哲的活力银行的趋势分析,在整个金融机构推行柔性文化、柔性组织的概念,强调跨部门的协同,业务融合,形成一些小的组织,无论是对于业务模型也好,新产品研发也好,包括系统平台构建,通过敏捷化的方式快速一些业务产品迭代推出。 以上是我全部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详情]

国际视野中国投资策略 华润信托总经理刘小腊等发言
国际视野中国投资策略 华润信托总经理刘小腊等发言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Grosvenor董事总经理幸詠恩 、Blackstone董事总经理辜延 、Neuberger Berman中国区首席投资官汝平、EJF合伙人王进 、Winton大中华区总监田野 、天风国际董事长翟晨曦、华润信托总经理刘小腊出席高峰论坛五“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投资策略”。 以下为对话原文: 主持人-幸詠恩: 谢谢所有的来宾,也谢谢主办单位邀请我来主持这个讨论,这个讨论今天的主题是“中国投资策略”,其实在现在这个环境,我们看到特别是在开放市场方面,其实各种各样的资产类别估值都不便宜,我们觉得现在做投资、做资产配置是很大的挑战,我们看到国外资产机构性投资者做很多资产配置的时候会考虑到的是组合的方向性,也希望回避风险。我们公司也是做FOF公司,也是很大的另类投资平台,我们主要投的是股权基金、私募基金或者是房地产,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机构性客户,当初我们跟他们讨论的时候,其实最近我们也发现我们大部分的客户,包括养老金,或者是美国一些大的机构,他们对新兴市场,特别是对中国,他们的兴趣也慢慢提高了不少。其中的原因也肯定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驱动的,他们觉得这个市场有的机会越来越多,而相对来说布局比较便宜。 同时我们知道这几年其实机构性的投资者对中国还是在低配的位置,原因很多时候是他们对中国宏观的一些忧虑,或者是他们对中国一些投资机会不了解,当中他们会跟我们分享他们过来中国投资的一些问题,以上种种。我今天很荣幸能请到在国外和国内这方面的专家跟大家讨论以上的课题,先让嘉宾介绍一下他们的公司,刘总您先开始。 刘小腊: 非常荣幸在最远的地方第一个发言,我是来自于华润信托的刘小腊,介绍一下我的公司,华润信托的前身叫深圳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成立于1982年,30多年了,在2006年的时候被央企华润收购了,大家都知道华润是央企,是一个红色的央企,它有80年,最近大家看到出炉的世界500强,比较巧,正好成立了80年,现在在500强排名是80位,还有40%的股份在国资委为名下,我们这个公司跟其他兄弟公司不同,有人开玩笑说68家信托公司可能长了69个样子,因为他号称是万国的金融牌照。这次资管新规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信托也可以做资管,也是资管行业的一员,原来大家都不知道信托是做什么的,就知道它什么都能做。 华润这个信托,因为时间久,在行业内成立的第一批,同时它的特色,华润是大股东,它的特色上跟其他兄弟公司不太一样,我们是比较早的在行业里面为资管服务,所以我们公司目前的定位跟其他的兄弟公司不一样,都是在资管行业,但是我们坚定的是为其他资管公司服务,刚才梅陇的国际大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信托公司反正不一样。梅陇是国际上著名的金融机构,规模说起来挺吓人的,你们的规模应该是30多万亿美金,当然它主要是受托管理,我们现在最高的规模才1万亿人民币,现在9000万人民币,可以做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坚守在这个行业做证券服务做了十几年,我们是中国第一个为阳光私募服务的,阳光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的高端客户之间的桥梁,到目前为止银行高端私人客户要买阳光私募,这是我们的一个制度红利,我们坚守了十几年,所以这个规模做得比较大。刚才我们跟林总也谈了一下,他们现在从国外进军国内,需要平台,我们一拍即合,他们营销的时候感觉到需要,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其他的业务后面有机会再跟大家交流,谢谢。 翟晨曦: 谢谢主持人,我是天风证券的翟晨曦,兼任天风海外子公司的董事长,我简单一点,天风是国内证券公司里面算是小个头,我自己也是五年前才加入,五年前加入的时候大概在行业里面排在七八十位,这家公司还是比较努力,大家也比较支持。昨天刚刚得到一条喜讯,拿到了今年的监管2A,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评级,目前国内只有10家。监管最近有一个大新闻,刚刚收购了原来的一家券商,也在A股上市。天风在去年A股上市的时候资产排名大概30多位,今年年内如果完成收购,我们行业规模应该能达到行业前20的水平。国际是天风目前又一个新的领域,在过去五六年天风做资产管理,重造研究所,重新建了ABS团队等等,每一个业务都是新的。两年前我们刚刚开始在香港成立海外子公司,也是目前中国证监会允许在海外成立海外子公司的最后一家,第28位,也是蛮不容易的。 我今天听了前面很多嘉宾的分享,我觉得挺激动的,为什么很激动呢?其实我们在投行的时代,虽然最近这几年对于金融、对于房地产有很多声音,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今天在讨论资管这个行业,资管这个行业没什么好说的,一定是未来中国金融行业里面最大的板块,在全球来说,也有可能是未来增速最快的,所以无论是来自中资的机构还是来自外资的机构,只要是从事这个领域的,如果还是跟中国市场有一些关系的,我相信未来的机会非常大。 汝平: 各位来宾好,我们公司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华尔街公司,2008年以后员工组织出资把自己独立出来,成为一家100%员工持股的合伙人公司,我们公司的特点是只做主动管理,基本不做指数类的被动管理,产品基本上在固收、股票和另类投资。我们公司从2008年开始就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展业务,我们也是第一批拿到私募基金管理牌照的一家外资公司,也拿到了QDLP的牌照可以开展海外投资业务,今年也是第一家拿到投顾资格的外资公司,可以跟国内一些重要机构如银行、保险等开展投资合作,基本上是这样,我们公司对中国的业务非常投入、重视,刚才别的嘉宾也提到过,全球资产管理的增量在哪?是在亚洲,在中国。我们公司对这个观点也非常认同。 主持人-幸詠恩: 谢谢各位嘉宾的背景介绍,听完之后知道他们是业内龙头,同时也是在行业内做的很优秀的。我想问一下汝总,Neuberger  Berman也是管很多RQFII和NQFII的钱,投同样的股票或者国内的债,当两方面的客户对回报的要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等有什么样的分别呢?你们在组合构件方面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汝平: 我们这个团队负责中国投资策略,只要是投向中国的策略,不管是海外产品还是国内产品,都归我们负责。我们投资策略最大一个特性是在控制回撤风险下追求绝对回报。为什么呢?一方面,刚才各位专家说的国内投资人追涨杀跌行为非常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产品比较适合国内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我们认为还是绝对回报。另一方面,对国外来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外投资者进来,他们看重中国的是什么,我在海外路演了很多,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对他们来说像个桃花源,第一这个市场很大很吸引人,第二对这个市场又不了解,必须投但又要谨慎投,所以绝对回报理念对他们有说服力。另外,投资中国做α跟海外那些全球策略相关度非常低,所以中国市场非常重要。 同时,海外投资者跟国内的投资者相比有个很大优势。国内要找到相对长一点投资期限的投资人比较难,愿意锁定一年的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三年以上,而海外的投资人的投资期限很少是短于三年的。因此国内追涨杀跌的情况对具有长期投资期限的海外投资人来说就是机会。我觉得国内投资机构不用特别担心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倒是国内以短期投资为主的投资者反而需要担心,因为海外长期投资者跟国内短期投资者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在市场流动性最困难的时候“长钱”能够进来,取得相对更好的收益是一定的。 主持人-幸詠恩: 刚才几位嘉宾都从外资的角度谈这个问题,我想请问翟总,你们在国内也成立了公司,应该也想看国外的投资者进来投资中国的渠道,从你的这方面,在开发国外投资者市场的经验是怎么样。另外,我也想从你的经验里头,我们在国外的一些机构性投资者其实对中国也不完全了解,也有挺多的误区,可能他们会对宏观过分的打击等等,你有什么建议,如果进中国来投资,你可以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呢? 翟晨曦: 谢谢主持人,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对于海外投资人的建议。的确我觉得自己身份比较特殊,经常有人说你base在哪里?我base海外和香港,今天在座的,我们虽然来自于不同的中资和外资机构,但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讲中文,最前沿的这一帮讲中文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还听得懂中文,对外资的建议是什么?以券商为例,券商往外走,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我们现在在香港是12459,把我们国内最好的研究报告送给外部投资机构来看,今天我们在座所有人都认同中国是未来资产管理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为什么?前面很多美资机构做的很好,为什么过去很多大的机构都是美资,中国成为一个很大的经济体,很大的一个市场,这个没有人有争论,现在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占比,国债大概10%,但是美国金融市场上,包括投资人占比,现在50%左右,我打个折,未来十年左右中国市场上来自外资投资机构的占比30%,可是这里面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呢?一桥之隔有多大?大到互相的讲不懂在做什么,昨天香港机场也被封闭了,我提了一个很大的建议给投资人,至少在研究服务上可以多跟投资人合作,无论是做量化的,你要拿到数据也好,还是你做基本面投资的,无论是股还是债,你要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几千家,或者非公司发债主体几千家、上万家,靠外资机构认识人肯定是不够的,中国本土券商都有自己的研究,至少他在本土的A股市场上研究覆盖有足够的深度。所以我觉得提第一个建议,在外资机构进入到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一点就是你得了解他,你得充分的去了解本土的情况,而这个里面可能靠自己比较困难,中国本土的机构跟他们合作,是比较现实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不管是在海外工作的华人,还是完全是外籍员工,我觉得对中国的理解,更深层次的理解,昨天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我觉得挺有感触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人格,我经常跟我们母公司董事长聊天,他会推荐我看中国本土的历史书籍,我比较喜欢西方一些金融市场的东西,一些比较偏工具类的东西,所以这是不同的文化,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偏灰度,偏不那么亮化,西方的文化偏亮化、偏工具。举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中资美元债这个市场,去年中资美元债这个市场在海外表现非常差,其实全球去年仍然在收缩,在加息,甚至欧日也在考虑停止货币L等等,突然今年开始转割。这个背后是什么呢?我们在中国本土工作的人员要更加了解西方的工作体系,但是西方从业机构的人员,可能你要更加去了解中国金融市场和中国背后整个体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看中国市场的很多投资品类,如果仅仅只站在西方角度,你可能很难了解,由于去年美国加息,再加上中国去年资本市场波动比较大,资管新规的冲击比较多,两个因素的叠加,让美元债受到重创,所以不管去年年底、年初,我对我们这家海外子公司提了一个要求,别的策略我不管,我们基本面看得很清楚,我们对中国哪个企业大概是什么灰度,我不能保证什么问题,灰度哪一类,是什么样的风险状态,暴露水平是可以有一个判断的,你可以判断,我们大部分在香港发行的城投、地产,我不能说所有,大部分能够公开的,仍然是整个中资发行比较比较好的一类。 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人可能认为,美国在加息等等,但是中国去年走了一轮加息的过程,但是美元债加息的项目比较多,这是一个点,我用这个例子想来说明一个道理,其实中西方思考文化的不同,这一点可能是外资机构真正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一个困难点。比如你们跟你老板汇报的时候要说服他,这是刚刚说到的第二个问题。 主持人-幸詠恩: 你们可能去找国外的投资人,想引进他进中国,你们当中的经验是怎么样? 翟晨曦: 我觉得我们去年还做了一项工作,中国有大量非常好的管理人,比如说刚刚陈总说的,我们中资的公募基金在香港子公司加在一起,可能没有一家大,海外也一样,我们在座很多非常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代表,有一些是管钱的,有一些是负责把钱给出去的,FOF或者MOM,但是由于过去金融体系的差异度很大,其实大家真正的了解程度我觉得挺有限的,所以我们在去年启动了一个项目,纯老外,做什么呢?我们告诉他中国的金融机构做资产管理的都有什么,因为没有一个市场像中国市场这么大、这么复杂。每一类风格都不同,每一类主打的产品都不同,所以让一个大的海外在中国找管理人,宛如大海捞针,特别困难,但是你在市场要做这个工作。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中国的基金,包括一些大的Found基金,他们的委托人就是要海外配置,但是中国的机构有很强的海外配置能力,这也不可能。所以这里面非常大的一个机会在这里,我们也在慢慢的梳理,来匹配,给他提供这样的信息,希望能够帮中国好的机构走出去,找到好的产品,海外好的,无论大的、小的、有特色的,中国一些大的found要采他们,也要建立这种关系。过去中国这样大的一个门户逐步开放的过程中,没有人来做这件事,大家都是进来直接找,一个大的市场找很难。 再补充一点,我们也要求同存异,认识不同市场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说?补充一点,我们中国市场的一个特点,海外市场的现代金融体系有几百年历史,300年历史,才会有这么多成熟的策略,这么多不同的Level体系,很完善,你什么都有找到对应的机构,但是中国不同,中国过去20年到现在的金融体制,是一个以银行存贷为主导的体系。过去实际上是银行存贷体系表外的延伸,无论是我们大量银行的资产管理,还是我们的信托,包括很多非标等等,绝大部分原来的机构和资产类别是这一类。所以为什么说从去年到今年特别重要?就是因为资管新规打开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真正走资产管理这样一个国际标准的门路。所以这里面其实认知差是蛮大的,中西方的认知差和我们整个阶段的差距是会非常大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可能都找差异化发展,今天上午的嘉宾也提到了,中国的银行很强、很大,但是打开我们国内所有大型金融机构,不光是银行,他们的产品清单列表,真正标准化的清单列表极少,所以在这个里面我相信中外资更多是一种合作。 主持人-幸詠恩: 我也学习了很多,最后提到资管新规,也提到信托,现在一定要请刘总帮我们讲一下说,自从资管新规出来,你们肯定也做了很多工作去准备,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说,你们下一步的计划会是怎么样?特别是在中国产品的布局,你们现在是什么样的想法? 刘小腊: 谢谢主持人,资管新规是一个大事,自从出来之后,对整个行业影响比较大,尤其我们信托,一提到多嵌套,一提到绕监管,20多万亿确实存在多层嵌套,好在我们对资管新规还是持欢迎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已经明确了华润信托信托行业是资管里面不可或缺的成员,资管应该说是一个生态,谁是在里面做监管,资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关系都不明确,现在明确了,就是信托关系,只不过有些需要信托公司来做,有些本身就自带信托关系,所以首先把信托行业纳入进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消息。另外,我倒觉得新规之后让这个行业变大,我之前就在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之前这个会也很巧,招行的三任资管部老总都到齐了,我是第一任,当时我做第一任老总的时候很忐忑,经常有人问我问题,其实我心里也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这两个东西能打多久,毕竟我们是悄悄的在表外做了资产管理,这个资产管理做的小的时候监管也没当回事,反正你解决了一个问题,表内的无论贷款,当年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它的存款和贷款都是都受管制,现在存款受一定管制,贷款放开。我们觉得做这个事,从这个角度找到了业务的根据地,但是心里还是觉得星星之火,能否燎原?能不能从井冈山走向全中国?会不会经历一个长征?现在正在经理长征,包括这些新规的整治,这些都是必然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新规至少对这个行业来说,明确了你这个孩子生出来,我给你上户口,以前的孩子是黑户。你所以说对整个资管行业,几十万亿的行业,给出了一个证明,做大做强了,对整个资管行业,尤其是对银行资管是一个重大的利好,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这次资管新规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个公平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监管,不管怎么说,新规前后,一开始是三会,现在至少是变成两会,这两会你别小看,应该说这一合并,让很多监管打通了很多,尤其是高层的领导职务,不要小看,这也应该是中央的智慧,郭主席同时是央行的首席,这个对我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一方面。 这另一方面,其实资管行业很多竞争,有人说你们信托,尤其是像我们这个公司在信托行业是比较另类的,我刚才介绍了的时候说了,信托公司不一样,我们实际上是为资管公司服务,这是我们目前的战略定位,如果把资管行业比喻成是挖金矿的话,你们前面都是挖矿的老师。但是我们是干什么呢?为你们提供服务,买矿比卖工具也好,盒饭也卖,保管服务也做,这就是我们要干的,但是我们也做一部分主观管理的服务,但主要还是为资管提供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 这一次资管新规之后,至少让我们感觉到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感觉到监管的流动性,我们为资管服务的时候,只要提供这个服务平台,在我们看来是信托账户,我享受的待遇跟翟总不一样,翟总能做正回扣,我就做不了,她当年出台这个办法的时候,帮助信托自有资金做,其他的资管都可以,包括银行的资管都可以,基金也行,我们根本就不能做。 还有一个,我们的信托要交信托保障基金,最近争议比较大,你们可以看一下最新的《财新杂志》,我们是几个行业,保险、证券、银行、信托,我们是做的最多的,我们目前的余额达到了1500亿,比保险还多,保险我印象中是1000亿还是多少亿,其实我们只有68家,并且68家真正营业的只有50几家,有些基本是歇业状态,我们50多家交这么多,并且我们交给他的存款,我们需要流动性支持的时候从他那儿借钱,这个利差成本是多大知道了吧?他不一定借给你,你说这公平不公平,所以说信托行业表面上看,你开展业务的时候,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信托公司开展业务的时候,遇到了监管不公平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资管新规我觉得带来的是开放,正是因为有了资管新规,国内国外的一起,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交流,跟李总产生了火花,跟钱总也有合作,今后开放以后,一方面很多国外的机构进来,为国内的投资者服务,只要有这个头部的需求,我们就加强投方和资金方的桥梁。所以说资管新规一个重要的战略定位和转型,就是由原来的头部资管变成资管行业支持服务机构。 除了刚才讲的证券二级市场,在于其他地方也在做,同时最近我们还在做一个业务,发挥我们公司、信托行业的优势,特别是银行资管,增加先规之后,他要发挥一个优势,就是把它非标的额度用足,这是非标的额度怎么用,他必须找到一个额度发放贷款,他自己没有贷款,但是我们却有。他们要利用大数据,把一些消费客流进来,我们给他提供放款,放款以后做一个要么证券化,要么非标,然后形成他的产品。如果非标可以形成产品,收益率可能高一大截,也是我们信托公司的机会所在,这是我们下一步华润信托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谢谢。 主持人-幸詠恩: 因为时间关系,我现在讲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讲资管新规,今天很多领导也讲到不停的开放,想问一下有哪位嘉宾做?如果说现在有领导问你们意见说,现在金融改革你们想更多的往哪个方向,或者是有哪些你们想提议的,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汝平: 第一最重要的还是信批,信息披露还要更加充分、更加完善,第二是违法违规处罚,主要是投资人保护的体制建立和完善。在中国目前违规成本比较低,投资人是相对弱势群体,如何建立有效地集体法律诉讼追偿机制,从而对整个违规链条上的所有利益主体形成威慑。 翟晨曦: 我也补充两点,我们发现整个本土金融市场的交易体系跟国外有些差距,中国是先做电子化,其实海外是先纸质化,后电子化,中国市场反倒是一个所有产品和机构直联的市场体系,这个现实问题会是做外资机构圈很困难的,举个例子,在中国如果是同一个产品,你就晕菜了,你管理的规模越大,你就越痛苦,因为你肯定有产品今天要卖明天要买。我们一些看似先进的电子化交易体系,但是由于没有做分层的交易模式,其实会让一些产品类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现在真的要入市会变得困难重重,这是开放的过程当中本土的监管者要去改造它的。 刘小腊: 我还是坚持一条,希望这个监管越来越公平,除了业务资格的公平,还要牌照的公平,比如说像我们信托天然就可以做托管业务,但是我们要去申请托管牌照,包括公募基金的外包服务,没门,根本不受理,他也不问你什么原因,就是不受理,我们跟监管部门申请了很多次,像小银行做托管好多。我们现在其实为私募父母,规模最多的时候到了5000亿,有系统,有流程,并且十几年来得到了私募户非常好的评价。但是去申请的时候他也不说什么原因,就是不受理,所以我也希望外资的机构、资管公司,同时我们服务完了,这些整个售后服务,其中有一个环节我们也做了托管,不要把这个牌照给了,再到另外一方去,非要托管,其实就是浪费了成本。 主持人-幸詠恩: 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我希望会后你们可以直接跟他们讨论,谢谢你们。[详情]

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等发言
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等发言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BlackRock董事总经理纪冰、Schroder中国业务总裁郭 炜 、Vanguard中国区总经理赵曌、平安银行首席资金官王伟、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出席高峰论坛四“国际视野下的投资策略”。 以下为对话原文: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下面是我们的论坛环节,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如何布局中国市场”,有请我们的嘉宾一起上台,掌声欢迎。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嘉宾,今天参与我们论坛的有我们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还有我们的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包括还有我们的平安银行首席资金官王伟,还有两位也是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一个是被动投资领域里面和我们一直是竞争的Vanguard,今天是他们中国区的总经理赵曌参与我们论坛,但是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参与者Schroder,今天参与我们论坛的是中国业务总裁郭总,郭总也是行业资深的元老了,他们公司的特点是做主动的欧洲的多资产的业务。在很多的项目上我们都会有合作。 我简单介绍完了之后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窦总,今天大会有政府官员的支持,也有改革的锐意举措,我们也看到那么多的同事放弃周末的休息热情的参与,所以你分享一下你上午听完了演讲的感受,还有我们说金融市场开放为什么这段时间那么多密集的开放,这个开放的目的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还是我们某种压力下不得不做的权益之举? 窦玉明: 谈不上专业和资深,比如王总都是我们非常尊重的专业人士,不像我们做公募要天天暴露在公众面前,纪总说到整个上午的会议我是受益良多,我们现在感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动作比较多,出于外部的压力还有我们自身改革的要求,我认为两个因素都有压力,相对来讲自身的要求力度更大一点。因为中国走到今天我们内部的一些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包括我们自己的金融机构形成的一切固有的做法,还有投资者的习惯还有监管机构的方法,都面临怎么学习全球经验往前走。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感觉遇到的一些困局,尤其是打破刚兑这个问题,我们说到刚兑是整个资产行业往前必须过的一个门坎,这些东西可以通过国外投资者给我们制造一些压力加快改革进程的话,我想对于我们的帮助会很大,说得再远一点金融业当中资产管理行业其实是制造商。说到制造商比如汽车的制造商宝马和奔驰还有家电制造商的海尔和目的,他们是可以全球化布局的时候比渠道商容易,因为他们是制造端,但是渠道服务这块类似于银行和更多的贴近渠道的,要求的是对本地客户的亲密度和了解。所以说到开放制造商的压力比银行大,因为制造商的产品是全球通用的,一个奔驰全球可以卖全球可以用,一些产品直接放到渠道销售就可以。所以对于制造商改革开放的压力要把渠道商大,所以这次对外开放我认为我们制造商要做好准备,好好学习,迎接挑战。 主持人: 谢谢,我相信是你的肺腑之言,我们今天的发言就是对话,我们可以插话,甚至你打断别人也可以,我们不生气,我们今天就是同行大家聊聊天,最好有一些火花出来,因此这个是我们今天对话的规则。 下面是我和我们的两个同行交流一下,因为我们都是外资的代表,说到开放我们看到了我们从2016年到目前大概已经出台了8—10项新的开放的措施,有元首会晤之后宣布的,有博鳌论坛宣布的,所以每次宣布了之后我们的内部都像打了鸡血,都是上下去问什么情况。从美国那边其实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的,郭总说一下对于你们来说蕴含的机遇是什么? 郭炜: 我们是盼星星盼月亮才盼到了这些开放性的措施,说到我们今年进入中国市场正好是25周年,94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代表处,后来我们一直走的是合资的基金管理方式,所以我们和交通银行12年下来风雨同舟,和他们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合作的形态,国内资管行业的模式从营销到投资管理和全球的体系是不一样的,前两年我们是自己主导,在公募基金的总经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任命,后面是交通银行作为一个主导。 交通银行他们的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机制都有所设置,但是我们本身是搭建了一个投资的平台给他们做风险管控。长话短说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开放本身这样的一个事态也让我们感觉到像刚才几个老总提到的刚兑这些市场机制的转换的确给我们外资带来的一定的机遇。所以我们这边也是进一步的增加人员,保证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我们也是看到了市场,希望多开展一些业务,之前我们和纪总是全球海外投资展开竞争,我们也希望我们外资可以一起和中资的机构大家携起手来打造一个比较好的国内的资管市场的良好的生态。 主持人: 你们在中国整个的公司和董事会的整个战略是什么?开放里你们想进来,机会在什么地方,你们准备怎么做? 郭炜: 今年4月我们全球的董事会在上海开,会议上会制定中国的战略和规划,我们有一个特点,在座的两位是美资机构,喜欢独立的风格,我们英资的机构有一个特点,在一些大的市场,我们愿意找一些战略合作伙伴。所以交通银行十几年之前我们就找了,在印度我们也是找了当地最大的一家银行,和他们成立了资管公司,我们也是小股东。这些年无论是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发生什么变化,但是我们一直是在这个市场。 因此我们觉得这么大的市场有足够的空间,我们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发展,到现在是不是可以独立的发展,我们也是静观其变,这个是我们的想法。 主持人: 赵总你们认为机遇在什么地方? 赵曌: 其实我这边主要是负责我们中国的业务,说到纪总和郭总说的问我什么想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外资公司我当然很兴奋,因为我有自己施展的空间和机会,另外一个方面是同时也看到了国内的机会,就像我们每一天和美国总部汇报的时候,我们讲整个的中国故事的时候,都是从上往下,首先中国的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的贡献已经是全球第二。我们觉得未来差不多10年之后可能中国会成为最大的体量,另外资本市场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基本上中国都是全球排名第二第三。对于全球的投资者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一定要有中国的这部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重要建立一个本土扎根的机构。 还有一个我们讲的中国个人财富的增加,配合您提到的不管是开放的新十一条还是北京又有的新的十条,开放的金融环境下面也是从政府和尽管的机构鼓励外资机构参与。这些角度来讲,我是非常兴奋的,补充一点还有国内的养老金的改革和发展,海外其实很多的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其他的一些机构,我们过去几年资产规模之所以增加这么多,其实也和美国市场的养老金的市场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个也是我们看到的机遇,说到兴起的话是比较复杂的,说很激动的话,那么前面提到的这些是我的一个兴奋点。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会比较担心。 主持人: 这个是我们下面谈的,你讲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赵曌: 我们也是看到整个的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和海外市场运作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也有一些担心,也看到了一些挑战,我说两个点。 一个是对于海外的机构真的希望要在国内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人才的问题,海外的机构希望在国内可以找到一个“十项全能”的人才,就是既可以懂得外资公司的文化,又懂他的语言,又对国内的市场非常的了解,在美国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在国内和大家交流的时候也可以交流的非常好。我觉得这方面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这个是一方面。 另外一个是比如说今天早上大家都说到海外的机构到了国内一定要适应本地的环境,你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经验也是存在血液里面的DNA,但是对于投资者和市场一定是好的,从你的系统到风控还有合规以及网络安全各个方面都要适应本地的要求。这个对于海外的机构还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研究,同时要找到一个既满足总部那边对于我全球的统一,还有一个我也有符合本地化的要求。 主持人: 在中国的困难应该会很多,所以我想给其他人说一下。郭总在最近的采访用了毛泽东的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就是说以前的红军的经历非常的艰难,那么你说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艰难? 郭炜: 其实你说得有很多的道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挑战是人才的竞争。说到我们的特点就是很多的公司和投研的领军人物大家在一起工作了十几年,有不同的周期,很多公司的高管包括现在的CEO我们都是管培生培养出来的,所以人才是有一个沉淀的过程的。一方面我们想沉住气,但是面临这么一个市场环境的竞争,本地的很多的优秀的投资产品都是本土化的理念,我们怎么做起来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现在想了一个办法,明天开始我们在国内的高校开始招收我们的管培生,我们尽量让资源扩大一些,增加学生的规模,哪怕最后流到市场当中起码也可以培养一些理念。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说是不是还是可以在市场当中找到一些投资理念发展长期稳健的基金经理,这个是非常有挑战的。比如赵总说的我们在上海要招收研究员的话,现在就要权衡英语是不是讲得好,或者是对本地的市场非常的了解,这个人才非常难找,现实的问题我们要再看。另外一个投资流程上外资机构都是非常精简的,我们的成本核算都是非常严格的。在全球也有很多的产品,也有非常多的股票,按照公募基金和国内的专户理财这样的模式其实是没有办法发展下去的,也没有办法产生规模性的效应,所以涉及监管的格局和行业的要求,我们也是和监管方多做沟通。我们希望这个理念从分类的行业的监管过度到行为式的监管,我们管理一个公募基金其实就是有一个模型的投资组合,其中有私募和帐户理财都是同一个模型的组合。但是风险控制和交易的公平性和平均分配交易量我们都会做一个前中后台的控制,这个方面我们也希望把我们的一些做法可以带到国内,这个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和短期的现状做取舍的情况,谢谢。 主持人: 你讲的这些都是制约我们发展的原因,开放的信息接连不断得出来,一方面我们的机构非常的兴奋,市场上也有反对和不看好的声音,他们认为中国现在在贸易向下已经开始没有这种顺差了,基本上已经是打平的,资本上也可能出现逆差的可能。我们现在推出这样一个吸引外资进入只是一个权宜的手段,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郭炜: 我们的分析就是现在正是因为现在中国的资本向下,可能会发生一个转向,所以中国市场对于外资的需求是很强的,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集团也增大了对于中国投入的资源,一方面大家可以看到管理层证监会还有外资从英镑从境外投资到境内是非常的扶持,我们自己本身也是想在北京上海打造一个投研服务全球的英镑投资,我们的半段是需要的。 赵曌: 我觉得就一句话,自从中国2001年进入WTO之后发展了十几年,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金融市场,到了一个时候,中国需要一些外资的经验和技术和一些比较好的理念,外资其实也需要中国这样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主持人: 行业有一个问题让我一定要问你的,过去我们看到外资在中国金融行业占领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未来10年你觉得外资机构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做资产管理行业成为头部的管理,我说的是人民币对人民币,不是外部,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你过去没有成功,今后10年外资还是本土不服,还是不懂中国的规则。以前每次问我我都说很有信心,但是其实问的是整个的外资爱没有可能成为头部公司。 赵曌: 我觉得其实想国内每一次大家在评什么前十大基金公司还有什么最有品牌价值的公司,你会发现在海外大家基本上不以规模为最终的目的,或者是大家在发展自己的投资能力和拓展新的客户以及发展新的业务的时候,很多的人特别是以我们为例,我们没有一定说要追求我到了一个什么业绩,比如我到十年之后一定要上到什么数据,没有这样的要求,也不追求排名。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特别是资产管理公司一定要回归到一个投资管理的本源,一定是要看提升自己的投资管理的能力给投资者带来财富增加的效应,如果可以把握这个初心把这一点做好,投资者认可我们做的这一点,增加对于海外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能力和整个布局信心,我相信这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主持人: 下面我们到内资的伙伴这里,我们刚刚听了外资开放看到的机遇和挑战,内资你们这里看到的机遇是大于挑战是挑战大于机遇,你们怎么应对,江总作为国内优秀的代表应该可以分享。 江晖: 我们其实欢迎外资和我们一起做大,基金行业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中国的市场要进一步发展,外资机构开放进来了之后,我觉得也会把这个价值投资理念进行一个推广,这样内资和外资一起是把这个市场做大。十几年前基金行业只有5岁的时候,当时先进的经验来了,大家都觉得非常的恐慌。内资的机构通过经营人才和经营好投资理念也是站稳了脚跟,后面觉得外资也不那么可怕了。现在外资企业也可以独资进来了,比如在座的都是独立经营,合资的时候可能有制约,现在是独资,我们说现在是老虎来了,但是我们也做了20年了,我觉得我们是欢迎他们的。因为资产管理行业最主要的是经营好人才,刚才几位外资的同行也说了,他们就是经营好人才,我们也是如此。我们不是“搅局者”,我们是一个经营好人才的机制,这个机制下从一个小公司变成一个大公司,昨天窦总说他们已经是第六名了,这个是非常了不得的,我们也是如此。我们怎么把最优秀的毕业生招过来,第二个是怎么培养好,第三个是他们做好了之后让他们成为合伙人留在公司一起做。 把人才经营好了,我想我们就也不用担心有多少对手来了,我们和所有的对手一起把市场做好。 主持人: 窦总讲过他过去20年其实是在练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开放了,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你们怎么应对,大家说你是“搅局者”,其实是羡慕你的,你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窦玉明: 现在外资进来的时机也是我们需要升级的时候,公募已经发展了20年学了很多的东西,我们在思考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同事经常的出去学习,整个来讲还是就像段总说的差距还是不小,具体就是一些细节和流程的落实。比如中欧基金我们做的是吉利汽车,我们能不能做成丰田和奔驰宝马,其实我们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差距就是在细节上。 我们的团队最近去学习,觉得差距就是细节。看着都相似,但是看一个晨会就看到了人家的专业化,我们需要把这些细节落实,把我们过去“散兵游勇”都整合起来变成正规军,所以我觉得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平安,整个的平安体系是我们金融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怎么按照国际标准把我们的东西认真一丝不苟的落实,我还是有信心的,我们勤奋,有意愿学习,面对外资的竞争我们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主持人: 谢谢,下一个问题请我们的王总给大家解答一下,段总分析了中国的资产管理状况,唯一没有弄明白的是中国的银行财富管理公司是中国资产管理最大一个变量,可能就是说到这样那样的影响,平安就是创新的代表,王总的想法是什么? 王伟: 说到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自打新规实施以来,只要有论坛都要讨论理财子公司,觉得这个是一个庞然大物和未来的超级牌照,这个其实是一个过高的期望和解读,理财公司的成立的初衷我个人理解并不是为了监管要放出一个超级大物过来,而是要解决我们现在这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杜总他们都提到过去的银行理财是资金池运作,又和母行没有隔离,所以母行是有风险的,现在最主要的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老产品按照规定的时效压价,这个是我认为它的初衷。 第二个我们为什么说这个是一个变数?第一个我们理财子公司现在还有非常大的困扰,未来的老产品全部下架我们的新产品还有30万吗?这个是对我们现在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的子公司也就几家几个月,现在看推广的过程其实并不是一些同行解读的一马平川完全碾压,这个过程要我们的投资者接受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个我们说到人才和投资系统我们要向市场上先进的机构的发展历程当中学到相关的一些经验,这个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我们想平安一直在讲小胜靠人才,中胜靠平台,大胜靠生态,理财子公司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和市场上的机构共同合作,形成一种生态化的服务,今天一个证券和一个著名的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达成了一个协议,这个证券公司可以给这个理财公司来做产品的设计部分的咨询和投顾,这个其实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模式。 未来的银行理财还是想为我们的客户服务起到一个让客户尽可能的减少波动的恐惧,这个非常的难,我们也尝试多种产品设计,今天我来之前我们也有很多的同事和客户告诉我,说我们长期投一些波动比较大的公募基金,其实在定投的模式当中,一看回报大家是8%、9%,我个人也容易退出。客户都接受了这样的理念,这个是要做的一个过程,银行确实要为这个事情设计更多的产品。客户觉得我以前刚兑的产品也一样,现在我拿一个波动的产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找到好的投资的选手,比如我们江总这样的选手,你长期持有的回报图表都可以算到的。所以我觉得刚你讲的理财的变数这里我想我们要走的路还很多,我认为不是给市场增加不稳定因素,我认为还是比较稳定的,以前的银行理财发展30个亿的过程也是和我们平台紧密的合作,没有打破。 主持人: 就是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打破刚性兑付其实对我们好一点,我最后问一个问题,关于我们内资公司国际化的战略,外资现在已经进来了,那么内资有没有国际化的想法和愿望,可能就是说我读了江总的一个报告,他说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省略一些字,我们不仅要把海外的品牌赶出全球市场,印度现在最大的是小米,俄罗斯最大的是华为,说我们各行各业正在超越国际巨头,那么顺着这个逻辑,有一天国内的资管行业也会把外资赶出中国,你们冲到海外,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什么时候来?这个路径是什么? 江晖: 华为现在是我们的偶像,我们不希望和偶像比,我觉得我们还是一步一步先把国内的市场做好,吸引一些投资者,并且走出国门的很多公司开始做港股里面的中国股和美股里面的中国股,因此我觉得需要20年时间。 窦玉明: 中国的金融业距离全球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水平,全球的分工中国还是低端制造业有优势,我们和美国欧洲的差距是比较大,现阶段和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国际化的过程还是把海外的一些东西学过来,武装自己,服务好国内的老百姓,并且国外的投资来了之后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们还没有想到在美国、欧洲市场上可以打败他们。 主持人: 其实我的想法是我们退休之前是不是还可以为窦总做一点工作,我之前在一个会场看到段总说你们十年做的事情中国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会非常勤奋的工作,我们一定会超越你们。 主持人: 这个环节我们就到这里了,今天在深圳,所以还是引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为人民创造财富的时候不分外资中资,可以为老百姓创造财富就是好公司,感谢我们嘉宾的精彩演讲,谢谢。[详情]

国债协会孙晓霞:加强四个联动 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
国债协会孙晓霞:加强四个联动 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国债协会会长、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出席高峰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并发表主题为《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促进大湾区金融业发展》演讲。 孙晓霞表示,未来仍需加强四个联动,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要进一步坐实四方会议机制,加强四个中心城市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间产学研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金融市场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下为发言原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一体化发展,要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就必须加强金融业发展,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发展质量。 首先,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金融业为大湾区一体联动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主要体现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推动基建互联互通,带来了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和配套服务需求;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推动贸易、资本和人员流动,催生了大量的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了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形成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等新金融业态。 当然,“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个中心城市”的特点,决定了大湾区建设面临着体制融通、一体联动、协调发展的难点,这些难点进而对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也形成一定挑战。 其次,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已具备一定基础,为金融业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大湾区存在着三套法律体系难以改变、三个独立关税区无法建立关税同盟的现实问题,但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财会、审计、税收、基建融资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促进粤港澳金融业协同发展。     从财会方面来看,大湾区内财会标准趋同,有利于提高企业债券融资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降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的预期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内地与香港、澳门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财务报告差异微小,主要是由安全生产费及维简费、股权分置流通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产生。以A+H股公司财务报告分析为例,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净资产差异的绝对值比例很低,2013-2017年,这一比例整体上小于0.5%;产生差异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矿、电力、房地产等行业,金融业、批发零售和文化娱乐行业则无差异。 从审计方面来看,不断加强审计监管合作,促进金融市场融合。2019年7月,财政部、证监会、香港证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对香港证监会调取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内地在港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底稿作出了安排,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两地监管合作机制,推动两地会计行业健康发展和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保障金融市场繁荣稳定。 从税收方面来看,税收标准进一步协调,加快人员和货物流通。 在关税上, 根据2018年12月签署的CEPA框架最新补充协议,符合特定原产地原则、享受零关税的商品,香港由1900余项增加至7900多项,澳门由1500多项增加至8000多项;自2019年起,除部分木材、纸制品外,内地对原产香港、澳门的进口货物全面实施零关税。 在通关上, CEPA框架补充协议新增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通关便利化内容,珠三角九市也创新了通关模式,2019年初的数据显示,深圳、珠海拱北口岸的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15.37小时和15.98小时,远低于全国48.86小时的平均水平。此外,2018年,内地与港澳海关就开展“三互”合作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了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促进了内地与港澳的人员、货物通关便利。 在个人所得税上,放宽境外(含港澳台)人士在境内工作的免税条件,将免税条件由构成居民纳税人不满五年,放宽到连续不满六年;在任一年度中,只要有一次离境超过30天的,就重新计算连续居住年限;在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境内居住天数。同时,对于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缴纳个税超过15%的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贴,这一政策下,境外人才在湾区工作的个税税率与港澳基本持平。 从基建融资方面来看,创新投融资模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例如,港珠澳大桥建设采取的“政府全额出资本金+银团贷款”模式,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专项债券融资模式。2018年起,广东省开始发行粤港澳大湾区专项债券,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共发行341.9亿元,占当年新增专项债限额的37.41%;2019年1-7月,发行规模已达到500.85亿元,占年度新增专项债限额的比例也已超过50%,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债券资金近200亿元。 最后,未来仍需加强四个联动,促进金融业协同发展。 要进一步坐实四方会议机制,加强四个中心城市联动。一是要将每年定期召开的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四方会议机制进一步坐实,推动编制和落实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二是要强化四个中心城市的联动,树立平等合作、全局发展的意识,增强港澳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实现四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间产学研联动。一是要加强三地科研合作共享,发挥财政作用,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集中科研力量开展重大领域科技项目攻关,提高科研效率,落实成果转化。二是要依托香港金融服务、深圳科技创新、广州人才教育的各自优势,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科技创新与金融的联动。 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金融市场联动。研究探索去香港、澳门市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香港、澳门债券市场发展,丰富大湾区投资者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和提升了地方财政信息透明度。在投资地方债的税收方面,鉴于目前内地是免征利息收入所得税,如在港澳发行,税收标准也应与内地相统一,给予免征。 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要加大广东省、深圳市发行大湾区建设专项债力度,用于机场群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水资源配置建设等项目。二是探索推动专项债作为符合条件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公益性项目资本金,以此撬动金融机构提供更大规模的市场化配套融资,支持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详情]

建信理财刘兴华: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试验田
建信理财刘兴华: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试验田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建信理财董事长刘兴华出席全体大会二“理财子公司创设与资管行业新征途 ”,并发表演讲。 对于理财子公司如何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适应国际化趋势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要求,刘兴华给出了6点思考:一、要遵循金融规律办好理财公司;二、牢记理财初心,坚守资管使命;三、理财公司资产配置的两大方向;四、资产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大方向;五、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的试验田;六、积极应对金融改革开放大势。 以下为演讲原文: 欢迎诸位来到深圳,建信理财公司是深圳的新客,在深圳举办这样一次财富论坛非常荣幸。下面根据会议的主题讲几点想法。 2019年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的元年,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将以新型金融机构的业态,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理财业务即将迈向“内部治理规范、外部监管统一、盈利模式明确、市场激励充分”的新时代。 对于理财子公司如何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适应国际化趋势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要求,在此谈几点思考。 一、要遵循金融规律办好理财公司 理财公司是持牌的金融机构,要遵守金融法律法规、金融运作规律,理财公司的资管属性更要求其必须要按照资管行业规范和资管规律办事,作为新兴的金融机构,理财公司的自身特点及使命始终要求我们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尊重规律,绝不能主观片面违反规律。 第一,坚持规模至上的原则。资产规模决定了资产管理机构的品牌价值,资产管理机构的品牌价值促进了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增长。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前十大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呈现寡头化的趋势。对标海外优秀资产管理机构,理财公司远未达到规模效应拐点。产品净值化推动理财业务盈利模式由赚取信用利差变为赚取服务费和表现费,在此趋势下必须做大资产规模,利用好资金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实现经营业绩的增长。 第二,坚持价值创造的思想,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保持适度的盈利水平,这是理财公司化运作的必然要求;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要综合金融、技术、管理的手段,提供涵盖资产、股权、债权、咨询等内容的资产管理服务;要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理财公司要在管制机制、经营理念、激励约束、投资运作、人才储备等方面培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新能力。 第三,立足于两端发力。从资管产业链来看,在资产端理财公司要建立健全覆盖宏观、策略、行业、企业的投研体系,提高标准资产配置比例,拓展权益、衍生品、另类资产等高附加值资产,提高对海外市场资产的覆盖度;在资金端,要依托母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互联网引流等多种获客渠道,围绕客户现金管理、风险对冲、育儿养老等需求,用优质的理财产品供给激活引导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 第四,敬畏法律规章。金融天生是逐利的,且极易突破道德边界,必须加以约束。理财公司要顺应监管,主动合规,站在防范化解风险的高度规范好业务,为资本市场带来稳健审慎的资产管理文化。要善于自我管理,摒弃金融固有的毛病,树立建信理财公司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 二、牢记理财初心,坚守资管使命 理财公司的初心是为中国的老百姓、中国企业财富保值增值做专业的贡献,不仅更加全面覆盖广大的城乡客户,覆盖更多资产类别和市场;也要更加精确细分客户类型和资金运用,满足各类别客户对不同产品、策略、服务的要求。要坚持稳健经营、创新发展的理念,做最值得信赖的财富管理人,用稳健、良好的业绩让社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资管的使命是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创造价值的领域,促进社会进步。金融具有配置资源、管理风险、提供服务三大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配置资源,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过去商业银行体内运行的理财业务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未来理财公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直接融资的功能。理财公司要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手段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持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及重点产业发展、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理财公司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建设资管生态。 三、理财公司资产配置的两大方向 1、围绕实体经济设计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本质上是金融向实体经济均值回归的过程,理财公司的业务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展开。支持中国的实体经济,首要是通过金融手段培育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巩固中国工业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理财产品联通货币、资本、外汇、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理财公司与信托、基金、证券、保险等各类资管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银行系理财子公司能够发挥端口作用,可以成为银行体系金融产能分配的枢纽,辐射带动各类资管机构发挥优势,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未来理财公司的资产配置结构将进一步向标准资产倾斜,为股市、债市带来增量资金,支持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资产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大方向 在商业银行成熟且主导金融的年代,在未来中国,会否做资管、能否做资管是衡量银行成功与否的标志、现代性与否的分水岭,是银行能够做大做强的决定方面。从国际资管行业来看,银行系资管占据半壁江山,世界著名的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的思想认知、管理机制、技术能力等方面都有建树,可以这样说,未来不会做资管的银行不是好银行。 建设银行已经是资产管理的大行,去年末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行业第一,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赋能。建设银行总行已经设立了资产管理业务委员会,将原来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更名为“集团资产管理部”,统筹全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加强母子协同、资管板块内部协同、资管行业生态协同,不断提升集约化水平,实施体系性协同发展,做大做优做强资产管理业务。 银行理财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规模大、专业化强。资管新规允许理财子公司成为独立化、专业化的新型金融机构,是监管对理财业务在促进国民财富保值增值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方面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对理财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治理、培育市场竞争力的充分信任。理财业务脱离母行的重要价值在于将投资人的多元风险偏好从银行以存贷为主的单元风险偏好中解放出来。银行可以回归自己的本源,理财公司亦可在合规的前提下、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更充分的满足客户各类资产管理需要。从母体脱离的理财公司与银行绝非替代关系,而是专业化分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新体系,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五、理财公司要成为资管新规落地的试验田 资管新规为资管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检验、实践资管新规仍然在路上,理财公司要承担起探索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道路的责任,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经验。 当前,主要有以下课题值得思考: 第一,如何做一个好的资产管理人。资产管理是一门基于信任的学问,优秀的管理人能够为投资人创造安全可靠的价值,只有不好的管理人才不能保障投资者收益,打破刚性兑付问题是考验理财公司的敏感课题。 第二,如何突破资产拓展瓶颈。理财公司致力于支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但当前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与理财产品投资人稳健的风险偏好不完全匹配,亟待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理财公司希望支持实体经济,由“明股实债”过渡到“真股真债”,但理财产品的法律主体地位等配套机制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及时跟进,同时目前权益类资产募资困难的状况短期难以得到解决,需要共同探索。 第三,管理规模如何增长。规模增长决定了资产管理机构的成败。在市场上仍有老产品存续的情况下如何让投资者接纳新产品,如何完善渠道销售、收益分配的机制,实现公司管理规模增长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第四,投研能力如何提升,理财公司的投资研究与银行一脉相承,以信用分析、行业分析见长,市场分析能力不足,市场敏感性不强,人才储备是薄弱环节,要建立起以价值为导向的薪酬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第五,市场机制如何建立。理财公司脱胎于母行,具有浓厚的银行特征,要尽快形成能够适应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的相机决策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实现与能力匹配的价值贡献。 第六,国际化的路如何走。如何把握与外资的竞合关系,学习先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降低外部冲击,提高竞争能力。 第七,过渡期如何度过。过渡期临近是悬在理财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存量资产退出、老产品整改因过渡期的临近而变得急促,需要尽快评估时间进度,确定解决方案,坚持“一行一策”,实现平稳过渡。 六、积极应对金融改革开放大势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十一条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或与中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资设立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这令我们充满压力。外资金融机构在投研、投资、市场化机制、风险管控、企业文化建设、信息科技投入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领域,对于抵御经济周期性波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唯有修炼内功,提升品牌影响力,学习国际一流管理机构的技术与方法,尽快在标准制订和产品定价等领域掌握话语权,争取主动。 资产管理代表了金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理财子公司要勇立时代潮头,牢记初心使命,在对外开放中提升竞争实力,为服务实体经济探索更多路径,为资本市场稳定展现更多担当,共同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谢谢大家![详情]

GIC刘紫薇:把基金委托于世界顶尖资管团队是重要策略
GIC刘紫薇:把基金委托于世界顶尖资管团队是重要策略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GIC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刘紫薇出席全体大会二“理财子公司创设与资管行业新征途 ”,并发表演讲。 刘紫薇表示,GIC作为一个全球大型基金的长期投资者,我们认为把一部分的基金委托于世界各个资产领域的顶尖资管团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这是因为我们内部的投资团队不可能在每一个市场,每一个领域都能做到世界最优,而我们最主要的信托职责是在于保障我们客户的利益,而并不是GIC公司的单一利益, 因此能善用委外基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互惠互利,双赢的策略。 以下为演讲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被邀请参与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的活动,并在这里跟大家分享GIC和国际资产管理机构的一些经验。我今天的演讲会分两个部分。 首先,我会和大家分享GIC在聘用外部资管机构的各方面考量。之后,我也会跟大家谈一谈我们看到国际上成功的资管团队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 GIC外聘基金经理 GIC作为一个全球大型基金的长期投资者,我们认为把一部分的基金委托于世界各个资产领域的顶尖资管团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这是因为我们内部的投资团队不可能在每一个市场,每一个领域都能做到世界最优,而我们最主要的信托职责是在于保障我们客户的利益,而并不是GIC公司的单一利益, 因此能善用委外基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互惠互利,双赢的策略。 GIC合作的资管机构是多元化的,而且考量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就拿固定收益这一块来说,一般上,我们聘用外部基金经理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优秀的投资业绩。显然,我们委托的基金经理或资管公司必须为我们的基金增值,为我们提供可观的风险调整及净成本后的长期回报。但从短期来说,我们评估的准则并不仅仅是投资的直接成果,更注重的是投资过程质量与框架的性能优势。最终,我们希望得到一个可持续的,长期增值的委外回报。 二,分散风险。一个优质的投资策略如果和我们内部的直投策略相关性很高,那即使它的回报率很可观,我们聘用该团队的意向也不会很高。相反的,如果一个优秀基金公司的投资回报表现和内部团队相辅相成,那它对我们的集合投资组合就能提供分散风险的价值。 三,技术分享。除了对长期基金回报率的要求,我们也希望能向外聘基金经理学习。例如他们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对风险管理的执行,对科技的运用,甚至是对人力资源栽培的政策推行等等。当然,作为客户的我们也很乐意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分享我们在各方面的经验与心得。 四,专业产品市场的准入。有一些投资机会或市场对于我们内部团队来说并不具备规模经济和效率,因为这些机会可能投机性较高而不具备战略性,或是市场相对太小,又或是市场准入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委托在这方面有权威性的特别资管团队帮我们投资。例如,边境市场,美国的中型公司贷款 (middle market loans)和住宅抵押债权的服务权利(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等等。 五,合作投资的机会。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外聘基金经理能为我们带来共同合作投资的项目和机会,互惠互利。 总的来说,无论这个理财或资管公司的背景如何,是银行,是保险,是对冲基金,还是实际资本多头基金等等, 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长期业绩,性能优势以及我提到的以上几点。 3Ps 接下来,我再说说从我们多年来与世界各国多个资管机构的交流和认识,看到成功的资管团队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我会用一个简单易记的框架来阐述这些条件。那就是英文中所谓的3个“P” – “People”:人才,“Process”:结构流程,以及“Product”:产品。 People – 人才理念化。没有people, 就没有process和product可言。多数成功的国际公司都有很强的公司文化和信念。对于资管公司来说,这个文化理念更多反映的是投资信仰,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世的态度,而并不是国籍,文化背景和学历。所以,好的人力资源,要求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投资敏锐度与业绩经历,更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这位人才是否能融入公司和团队的文化生态系统。只有这样,公司和员工才能有共同的语言,一致的利益,并把效率最大化。举一个例子:GIC是一个注重团队精神的机构,如果我们要成为世界级优质的长期投资者,就必须依靠整个团队的合作力量,这不是个别“明星”投资者的单一力量所能做到的。因此,我们往往发觉有许多来自对冲基金背景的同事,如果不能改变个人主义的心态,往往对我们投资组合的影响是有限的。 Process – 优势最大化。优秀的投资团队必须要有稳健,一贯, 可重复的投资框架。这不仅仅涵盖了鲜明的投资理念和信仰,还包括对集团,公司和团队先天条件的认知以及一套能灵活应对整个经济和市场周期的投资流程与策略。对于不同的机构来说,如何找到自身的优势,然后制定相对应的投资流程把这个优势最大化,我们觉得是重中之重。例如,GIC有以下的先天条件:我们的基金很庞大,因此短期快速的震荡型策略性交易,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与比我们更灵活的对冲基金在这个领域竞争,参与短期交易的游戏。相反的,我们的优势是在于长期的投资视野,以及对价值投资的纪律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会对短期的投资回撤做非理性的强制止损。与其相应的,我们团队的投资表现也是根据整个市场中长周期去评估,而不是一味简单的年度评估。在这个框架的支持下,我们有条件采取比较逆周期的投资操作策略,在市场股值过高的时候保持谨慎,而在市场恐慌的时候加仓购入。 最后,Product – 产品差异化。我们都知道,资管行业面临残酷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境外的国际金融机构也会加入到这个竞争行列中。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怎么推陈出新给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差异化产品会显得更重要。产品差异化能最直接的为客户提供了选择某间资管公司而不是其他公司的理由。它也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帮助资管公司捍卫较高的盈利空间。 当然,要建立一个成功的资管公司和团队还有更多其他的因素。但是,如果我们致力于3P,people, process, product – 有优秀的团队,周全与合理的投资框架,产品创设的与众不同,这将会提高我们在市场上竞争的胜算。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改革,对中国的金融机构从业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在这危机并存的行业转折点,我们对中国资管行业的韧性和未来充满信心。我们非常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参与并见证这个令人兴奋的旅程。谢谢![详情]

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圆满闭幕
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圆满闭幕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市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国研财富管理研究院与建信理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CWM50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忠民、深圳市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在会上分别致辞;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桂平,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建信理财董事长刘兴华等在会上先后发表主题演讲。论坛还举行了“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成立揭牌仪式,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CWM50常务理事李剑阁在成立仪式上做重要讲话。来自中央及深圳地方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代表、国际与国内金融机构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共计四百余人出席了本次盛会。大会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秘书长、国研财富管理研究院院长刘喜元主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为会议提供学术支持。 论坛开幕式上,CWM50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致开幕词。他赞扬了深圳所代表的创新精神,从城市、产业、财富配置等角度回顾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他期待与会嘉宾各抒己见,汇聚可落地可操作的金融行业实施建议。 接着,深圳市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致欢迎词。 深圳市常委、常务副市长  刘庆生 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桂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资管新规”,第一次系统、全面、清晰地界定了中国的资管行业,建立了资管标准、统一了监管规制,开启了中国资管行业回归本源、规范发展、深度竞合的2.0时代,也为商业银行统筹推进资管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他强调,商业银行直接经营资管业务已超过十年,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收获过成功的经验,也累积了不少风险,灰犀牛虽远,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推动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转型发展,刘桂平认为需要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二是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三是强大的投资应变能力,四是强大的渠道销售能力,五是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六是强大的金融科技应用能力。 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  刘桂平 在全体大会一“金融开放背景下的资管机遇与挑战”环节上,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首先发表演讲。他指出,当前我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改革发展正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经济转型攻关期、金融开放深化期、科技驱动加速期、行业改革关键期。面对“四期叠加”效应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变化,李东荣强调,资产管理行业应将强研究规划,作出妥善安排,,以更好地抢抓机遇、化解挑战、应对变化。就积极稳妥推进资产管理行业改革转型,他提出以下四点意见: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初心使命;二是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市场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四是扎实做好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风险教育工作。 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CWM50顾问屠光绍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对外开放已经进了新阶段,金融开放逐步加速,金融服务业开放成为重点,资产管理行业开放势在必行。他从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行业、资产管理的法治和监管,以及资管行业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效应等四个层次针对开放对资产管理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可能性分析,并从开放促进改革角度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改革和开放并举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相应;二是堵与疏并重才能促进资管行业的转型发展,也为开放提供良好的保障;三是外资和内资竞争与合作并行才能做大做优做强资管行业。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CWM50顾问周延礼认为,当前保险资金运用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行业实力显著增强,在新形势下,保险资管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资管发展选择何种道路;二是保险资金来源复杂多样,如何管理好负债,用资产驱动负债,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三是资管市场竞争加剧,如何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在国家经济金融体系中的价值与作用,在未来大资管市场生态中找准自身定位。在监管方面,他指出,要强化监管,引导保险资金全面服务实体经济,具体表现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服务保险业发展、始终坚持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始终坚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在全体大会二“理财子公司创设与资管行业新征途”环节,建信理财董事长、CWM50专业成员刘兴华就理财子公司如何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适应国际化趋势和金融对外开放要求作出思考。他表示,理财公司要承担起探索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道路的责任,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经验。他提出以下七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一是如何做一个好的资产管理人,二是如何突破资产拓展瓶颈,三是管理规模如何增长,四是投研能力如何提升,五是市场机制如何建立,六是国际化的路如何走,七是过渡期如何度过。 招商局集团总会计师周松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角度,探讨了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格局与发展。他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银行的信任与信赖,有利于持续把储蓄资金转化成资产管理资金,从而推动资产管理市场乃至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壮大。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CWM50学术成员纪敏回顾了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了资管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变化。结合个人的观察,他建议资产管理行业转型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回归信托本源,其次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第三要服务资本市场长期发展。 在高峰论坛一“资管行业转型与国际资管经验借鉴”环节,国研财富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范华、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资管部总经理刘辉、摩根资管中国区总裁王琼慧、GIC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刘紫薇分别做主题发言。 在高峰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环节,中国国债协会会长孙晓霞、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深圳银保监局副局长陈飞鸿、深圳证券交易所监事长杨志华、深圳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杰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此外,论坛还围绕“中国金融业开放与资管机构的全球布局”、“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投资策略”、“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当前形势下的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等等议题举办了多个高峰论坛。 本次论坛还举办了“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成立及揭牌仪式。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为顺应资产管理发展形势以及监管部门与全球资产管理市场机构需求,中由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与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发起设立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旨在为监管部门和全球资管机构、资产所有者搭建沟通与对话的平台;为国内外顶尖资产管理机构构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并作为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互理解的窗口,为促进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CWM50常务理事李剑阁在成立仪式上致辞。他指出,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孙冶方基金会战略顺应时代潮流与市场管理发展要求,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未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将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论坛活动,开展扁平化的务实交流,并提供常态化的沟通渠道。 刘庆生、刘桂平、李东荣、屠光绍,周延礼,李剑阁,王忠民,孙晓霞、刘喜元共同为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揭牌。 目前,已有包括东方汇理(Amundi)、黑石另类投资(BAAM)、法巴银行(BNP Paribas)、纽约梅隆(BNY Mellon)、桥水中国(Bridgewater China)、EJF、富达(Fidelity)、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景顺(Invesco)、摩根大通资管(JPMAM)、拉扎德(Lazard)、路博迈(Neuberger Berman)、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GCM (Grosvenor)、柏瑞(PineBridge)、施罗德(Schroder)、先锋领航(Vanguard)、元盛(Winton)等数十家国际金融机构表达了加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意愿。[详情]

李东荣: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
李东荣: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全体大会一“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发表题为《“四期叠加”效应下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演讲。 李东荣表结合论坛主题和自己的观察思考,就积极稳妥推进资产管理行业改革转型谈几点意见,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初心使命;二是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市场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四是扎实做好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风险教育工作。 以下为演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受邀出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金融开放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机遇与挑战这一重要议题。资产管理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金融市场供给、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满足居民和企业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因此,去年以来,以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资管新规为标志,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一个以“抓规范、防风险、促转型、归本源”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正本清源,规范发展,与此同时,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科技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资产管理行业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将会不可避免地对行业改革转型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我认为,这一时期所带来的各种综合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转型攻关期。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保持韧性,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输入性风险有所上升,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突出矛盾,消费稳定增长面临困难,有效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的诸多举措,这为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需求,也对资产配置方向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金融开放深化期。金融业是提供风险管理、资金融通、资产配置等经济功能的竞争性服务业,扩大金融开放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市场供给、增强金融业整体竞争力。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要加大开放力度,特别强调政策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一年多以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按既定步骤安排,推出了一系列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就在前几天人民银行又宣布了对外金融开放的十一项举措,其中很多措施直接涉及资产管理行业。比如,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等等。对此,资产管理行业应该敏锐地把握这一时机,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工作要求,积极稳妥应对金融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 三是科技驱动加速期。当前,全球正迎来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金融科技的蓬勃兴起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客观上讲,相比于支付、借贷等领域,资产管理行业在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资产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思维有待进一步培育。如何发挥科技驱动优势,科学高效地设计出既符合监管合规要求、又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产品,是值得资产管理行业深入思考的紧迫课题。 四是行业改革关键期。当前,在资管新规的总体框架下,银行理财新规、证券私募资管新规等政策文件陆续发布,资产管理行业统一规制有序推进,资产管理业务综合统计体系已经建立,资产管理产品多层嵌套、资金脱实向虚、刚性兑付等行为持续减少,杠杆不清、期限错配、监管套利等风险逐步缓释。但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资产管理行业目前在存量资产处置、增量业务开发、资产结构调整、新设机构定位、服务流程优化等方面还面临很多复杂严峻的挑战,客观要求资产管理机构切实担负起业务转型的主体责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改革方向,落实监管规定,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工作。 面对上述“四期叠加”效应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变化,资产管理行业应加强研究规划、作出妥善安排,以更好地抢抓机遇、化解挑战、应对变化。下面,我结合论坛主题和自己的观察思考,就积极稳妥推进资产管理行业改革转型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初心使命。资产管理行业在融资端连接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在投资端连接着实体经济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具有很强的资金撬动效应和资源配置作用。资产管理行业应站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高度,把自身发展放到经济金融发展全局中统筹考量,发挥贴近市场、机制灵活、专业细分程度高等优势,科学合理把握资产配置和资金投向,为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坚决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有效防止因产品过于复杂嵌套而加剧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二是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市场供给质量和水平。应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强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消除制度性洼地,推动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实现有序竞争和差异化定位,以市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的产品服务体系。应建立完善资产管理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考核评价和问责制度,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为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应以扩大金融开放为契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熟悉国际规则、借鉴国际经验、融入全球市场、对接全球资源,不断提升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应鼓励支持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积极稳妥推动金融科技手段在客服营销、投顾投研、估值定价、风险管理、产品净值化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探索应用,不断提升资产管理业务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应支持资产管理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深入合作,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从而有效提升客户体验、拓宽产品供给渠道、提升金融生态圈和产业链合作水平。同时,应加强监管科技建设,夯实数据统计和风险监测基础设施,对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销售、投资、兑付等环节进行全面动态监测和穿透式监管。 四是扎实做好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风险教育工作。资产管理机构应严格执行信息披露、产品登记、风险提示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和自律标准,优化产品风险评级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体系,有效落实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强调“卖者有责”。应针对高净值客户、长尾客户等不同客群,分类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引导投资者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正确理念,打破刚性兑付的不合理预期。同时,持续严厉打击各类以普惠金融、互联网理财为名,实施非法集资、违规营销、商业欺诈等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更加诚信健康的市场环境。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展望未来,资产管理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相信,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政策指导下,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一定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一定能够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屠光绍:外资内资竞争与合作并行才能做优做强资管业
屠光绍:外资内资竞争与合作并行才能做优做强资管业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CWM50顾问屠光绍出席全体大会一“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发表演讲。 开放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但并不是一开放就自动而来了,这既需要一定的开放力度,从而激发外资机构的积极性,更需要国内的配套,开放的积极效用需要国内的环境、体制去对接和转换并放大,这就需要改革。 开放和改革需要对接,如果只有开放没有改革,开放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大家知道“南橘北枳”,在南方是橘,在北方就是枳,如果没有这样的土壤,开放正面的作用不会得到提升,反而会劣币驱逐良币,对行业发展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要避免开放之后先进的东西落地后变得不那么先进。 开放以后资产管理行业怎么发展?如何适应资管新规的要求?有很多的讨论,屠光绍从开放促进改革角度主要提三个建议:第一,改革和开放需要并举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相应;第二,堵疏并重才能促进资管行业的转型发展,也为开放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三,外资和内资竞争与合作并行才能做大做优做强资管行业。 以下为演讲原文: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论坛的主办单位邀请我来参加这样的盛会。 在金融开放加快和资管新规颁布一年后的大背景下,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和建设银行主办这个论坛意义重要。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是一个聚焦财富管理有影响力的开放的论坛,建行是金融行业也是资产管理市场中的重要力量,在深圳这样一个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资产管理的重镇,行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共同讨论金融开放背景下的资管行业发展,将有利于推动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我想结合这次会议的主题,即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由于时间关系,我谈三点: 第一,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 第二,对外开放对资产管理行业有四个层面的影响。 第三,应该关注如何让对外开放成为资管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为什么说进入新阶段?现在的开放跟过去商品贸易时候的初步开放阶段,和后来的要素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阶段都不一样,现在开放进入到制度开放这样一个新的阶段。 一,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有几个重点: 1、金融是对外开放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金融的开放既积极又非常慎重,因为金融的外溢性非常强,如有失误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因此各国对金融的开放都有一些管理的措施。但现在中国的金融开放在加速,这也是构筑开放新格局,形成开放新体制的需要。 2、在金融开放中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一个重点。我们知道金融开放主要两个方面: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即资本项下兑换。相对于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服务业上应该有更大力度的开放,而金融市场的开放则应稳步推进,因为资本项下可兑换需要具备更充分的条件。金融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对于整个经济、整个金融体系来讲,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具有很强的正面效应。 当然,资本项下特别是金融市场开放也在逐步推进,但目前的重点是金融服务业开放。 3、金融服务业开放中资产管理行业又是金融服务业的一个开放重点。资产管理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要通过开放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因此, 大家看到前几天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对外开放十一条,跟资产管理行业有关的大概有七八条。这就是我们目前在开放方面的三个重点。资产管理行业开放已经是势在必行,而且资产管理开放已经在逐步推进了,这必将对资产管理行业以及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二,开放对资产管理影响的四个层次。首先说明一下这样的分析是可能性分析。为什么说是可能性的分析?开放的影响多大影响如何既与开放的力度有关,也与我们配合开放的举措以及自身的环境紧密相连,可能性能不能变为现实取决于很多因素。 1、从资产管理机构的层面分析。资产管理对外开放首先是机构的开放,从资产管理机构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1)在资产管理机构的服务供给上。开放会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理财市场的需求。相对来讲,国外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发达市场的资产管理机构面对市场需求时提供的各种产品、各种工具、各种服务都有一些优势。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正面效应。资产管理行业面对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对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 2)在资产管理机构的业务上。开放会带来很多新的方法和模式,这些方法和模式有利于提升机构的效率。大家知道国外对于资产配置,无论是配置模型还是配置方法都有很多的研究和实践,而且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别和不同管理主体,方法和模式研究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3)在资产管理机构内部管理上。开放会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有一段历史了,但在机构内部管理方面还待完善。外资机构一些新的内部管理方式,包括风险管理等方面对于整个资产管理市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从资产管理行业的层面来分析。从机构延伸到行业来看,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在资管行业竞争上。开放会增加资管行业竞争性。竞争是好的,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的优胜劣汰,没有竞争就没有行业的快速发展,资产管理行业要健康发展,也应该鼓励正当的市场竞争。 资管行业开放以后带来竞争增加,这种竞争会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在市场资源的竞争,开拓客户方面的竞争等。另外还有人才的竞争。现在大家叫“人才荒”,在抢人才。开放以后对资产管理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的争夺也一定会出现,而且现在实际上已经在出现了。当然,还有科技方面的竞争,资产管理行业整个的发展中怎么样更好地运用好金融科技这也将是行业竞争的重点。 2)在资管行业发展格局上。开放会进一步改变整个行业发展格局。例如从国际趋势上来看,一方面头部资产管理机构占市场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细分市场也会为精专机构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外开放也会进一步促进这种格局的形成。 3)在资产管理行业体系健全上。开放也会促使行业体系更加完善丰富,补上一些短板。从体系上看,资产管理行业既需要各类管理主体,也需要其它各类服务提供者,比如企业的定价问题、估值问题,评信问题,这是资产管理行业的短板,需要通过开放引进一些服务机构和方法,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资产管理行业的服务能力。 当然这些影响我是从正面分析的,但正面积极效应是和国内环境相关联的,比如行业竞争,既有正当竞争,它会产生正向市场激励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负面的竞争,过去的资产管理行业就有过,这才有了资管新规,负面竞争会降低整个行业的发展能力,甚至会带来对整个生态的破坏,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3、从资产管理的法制和监管层面分析。    1)在法制建设上。开放会促进资产管理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资产管理的责任和利益要以法制为保障,开放环境下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资管行业法规体系怎么进一步适应资管行业下一步转型发展?资产管理到底适用于什么法律关系?法律规则怎么进一步完善?大家都非常关注。 2)在监管优化上。现在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资管新规的意义在于从总体上明确了行业不同主体的统一规范,但下一步如何体现相关监管要求,监管体制怎么进一步完善,如何真正做好功能监管,开放后如何适应新形势,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在监管体制上有进一步的改进,也是各方讨论的问题。 3)在国际接轨上。 通过开放,也可以促进法制监管体系与国际体系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会更多的从我国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借鉴采用国际化的准则、国际通行的做法,这既有利于引进来,也有利于提升资产管理行业的国际化能力,促进资产管理行业走出去。  4、从资管行业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效应层面分析。资产管理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部分,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能力是金融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资产管理行业的开放也将对金融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 1)有利于机构投资人的进一步增加。积极发展机构投资人,这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通过开放,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的进入,有利于扩大机构投资人队伍。 2)促进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外资资产管理机构或通过与中资机构的合作,发挥在公募和私募市场的业务优势,有利于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            3) 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打好基础。金融市场的开放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也必须逐步推进,但应该不断积累更有利的条件。资产管理行业的开放就是其中之一 。金融服务业包括资产管理行业的更加开放才能为资本市场资本可兑换奠定更好的基础。 开放可能直接和间接带来的影响,从以上四个层面做了一个分享。 三,让开放成为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 开放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但并不是一开放就自动而来了,这既需要一定的开放力度,从而激发外资机构的积极性,更需要国内的配套,开放的积极效用需要国内的环境、体制去对接和转换并放大,这就需要改革。 开放和改革需要对接,如果只有开放没有改革,开放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大家知道“南橘北枳”,在南方是橘,在北方就是枳,如果没有这样的土壤,开放正面的作用不会得到提升,反而会劣币驱逐良币,对行业发展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要避免开放之后先进的东西落地后变得不那么先进。 开放以后资产管理行业怎么发展?如何适应资管新规的要求?有很多的讨论,我就不多讲了,从开放促进改革角度主要提三个建议: 1、改革和开放需要并举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相应。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有了开放有了改革,就产生了中国发展的奇迹。开放和改革谁重要?很难下结论,实际上是相互互动,当然有人说开放的效应更大,开放倒逼改革,改改革放开之后才能有更好的开放。有的先开放后改革,有大量的例子,比如说自贸区的建设,先有开放的“负面清单”后就有有政府的管理体系改革。反过来有的必须有改革了以后才能开放,比如说资本项下可兑换,没有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资本项下的开放就没有基础。开放和改革必须是相互促进的。对于资管行业有了开放的措施,下一步开放的力度可能更大,就必须加快行业的改革,必须在严格监管的同时有更多的放开,资管行业改革也需要与它相呼应、相配合才有更好的效应。资管新规更多是资管规范的要求,下一步怎么深化改革、进一步放开,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堵疏并重才能促进资管行业的转型发展,也为开放提供良好的保障。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在资管新规后制定并继续制定不同的具体细则,这些细则应该朝向一个大方向,就是体现堵“通道”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开一些渠道,为资管行业更好的规范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我觉得堵和疏并重,这是我们要重视的。 3、外资和内资竞争与合作并行才能做大做优做强资管行业。中外可以合资,外资比例可能有更大的提高甚成为主要股东或控股股东,中外资还有更多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和方式,相对而言,中资熟悉国内市场,有很多优势,外资了解国际市场,有国际竞争能力,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竞争当中有合作,在合作当中有竞争,这应该成为开放以后行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所以,我觉得我们开放是好事情、我们要研究所带来的影响,更应该重视怎么让开放真正促进发展的契机,形成开放改革的互动,促进行业发展。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详情]

刘桂平:资产管理要成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和稳定器
刘桂平:资产管理要成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和稳定器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桂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题为《加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新体系》演讲。 刘桂平表示,资产管理要逐渐扮演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机构投资者的角色,通过债券、非标、同业、外汇等多类型投资,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稳定器。通过在资管领域持续精耕细作,实现连接金融机构、拓展金融业务、活跃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产品、引领金融科技的长远目标。这既是资产管理行业的社会责任,更是资管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下为致辞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今年是我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一年,也是我国资管行业疏堵排险、转型发展之年,更是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轫肇基之年,在此背景下探讨资产管理行业的规范发展和对外开放,十分必要和及时。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要始终围绕并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资产管理行业贯穿各类机构、市场、主体、产品,天然成为多层次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金融体系、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资管产品的规模已经突破80多万亿元,其中银行系资管规模超过一半,银行系资管的高质量发展对推动整个资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直接经营资管业务已超过十年,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收获过成功的经验,也累积了不少风险。灰犀牛虽远,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资管新规”,第一次系统、全面、清晰地界定了中国的资管行业,建立了资管标准、统一了监管规制,开启了中国资管行业回归本源、规范发展、深度竞合的2.0时代,也为商业银行统筹推进资管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建设银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发起设立全资子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并于6月3日首家开业,这标志着表外业务在公司治理层面实现彻底风险隔离,银行资管公司化、专业化运营时代正式到来。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决定,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银行将主动履行国有大行的责任与担当,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指导下,促进资管业务全面回归本源,结合本轮资管行业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同业一道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新体系,推动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认真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切实增强“服务国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参与国际竞争”三个能力。这也是商业银行资管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是支持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繁荣、产业生命周期迭代所需的金融服务仅靠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难以满足。资管行业资金具有多样化特征:投资期限可长可短;资金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形式丰富,涵盖债权、股权;风险承受能力有高有低,既可以投资企业初创期,也可以投资企业成熟期,在企业衰落退出阶段还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并购、重组。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将以资管的力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 二是助力金融改革开放。7月20日,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11条,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前景广阔,但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产品设计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相比国际领先同业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尚未经历国际竞争的大风大浪,尚未经历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我们需要也愿意与国外头部资管公司、在专业投资领域有特色的公司加强合作。国外资管公司的进入,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领先的投资研究方法和资产配置手段,更能让我们打开眼界。我们将以开放的姿态,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对标国外先进资管同业,敢比善学,持续提升资管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是繁荣金融市场体系。资产管理要逐渐扮演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机构投资者的角色,通过债券、非标、同业、外汇等多类型投资,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稳定器。通过在资管领域持续精耕细作,实现连接金融机构、拓展金融业务、活跃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产品、引领金融科技的长远目标。这既是资产管理行业的社会责任,更是资管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梳理国内资管业务发展脉络,最早是作为表内融资的转移手段,逐步形成了“影子银行”;之后是与表内信贷相互补充,负责企业生命周期的两头——初创期的风险投资和成熟期的资本市场融资。毋容讳言,中国金融的脱实向虚、层层嵌套问题,曾经是比较严重的。进入资管新时代,国有大行要有责任担当,主动作为,认真落实系统性风险防控责任;要有明确底线,妥善处理好业务创新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关系;要有经营智慧,强化内部制度、流程、系统和文化建设,因时而变,通过筑牢底板,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打铁还需自身硬。推动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转型发展,我们认为需要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们将加强研究能力建设,培养积累对复杂金融资产拆解和定价的能力,形成对可投资资产的内部评级评估,测算各资产大类基本的风险收益特征,理解资产大类之间的相关性,做好大类资产配置。抓住行业板块轮动中的投资机会,做好择时交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赚取稳定的收益,为客户创造价值。 二是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要认真落实存量业务的整改,有序压降老产品、稳步推进存量资产非标转标、回表、风险资产处置等工作,确保在整改过程中不发生新的风险;要严格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规范发展新业务,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提升内控管理水平,严格管理关联交易和内部交易。 三是强大的投资应变能力。现代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居安思危是所有企业都应具有的优秀品质。我们将深入研究,加强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理解,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根据利率、汇率、大类资产价格的变动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用好对冲、套保策略以及各类风险缓释工具。保持对极端事件的警惕性,认真做好压力测试和相应对策安排。 四是强大的渠道销售能力。传统资管业务,主要销售渠道是银行网点的柜面,主要客群是中高收入人群。互联网时代,针对资管业务的销售渠道要关注两个关键词——流量和渠道下沉。有流量的地方就会有现金流,就会有财富管理的需求。我们将研究各类场景,在场景的流量中搭建资管的渠道、布放资管产品。渠道下沉意味着资管的客户从中高收入人群拓展到普通人群,资管的普惠特征将凸显。商业银行发展资管业务要拓展、管理、使用好各种渠道,把合适的产品投放到合适的渠道上,最终销售给合适的客户。 五是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对商业银行集团来说,其资管业务发展要实现三个协同,即集团母子公司协同、板块内部协同、行业生态协同。通过这三个协同,搭建科技共享平台,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三个协同并非易事,需要久久为功。母行与各子公司既要实现风险隔离又要实现业务协同,各子公司之间要实现错位经营、补位发展。这些都需要整体提高银行集团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需要各子公司提高战略站位,不断细分市场,全面提高团队作战能力。 六是强大的金融科技应用能力。当前,现代科技深深嵌入金融发展全过程,其引发的数字化风暴席卷全球,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依托先进、有效的金融科技做好商业银行资管业务,需要充分认知传统金融与互联网行业的基因差异,做好内生开发,加强外部合作。通过科技赋能,既完成资管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及前中后台全流程管理,又实现“千人千面”画像,全方位做好客户管理和关系维护,提高差异化竞争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产管理前景广阔,时不我待,中国建设银行愿与大家共同携手,加快推进中国资管行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之路。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周延礼:引导险资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
周延礼:引导险资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CWM50顾问周延礼出席全体大会一“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发表演讲。 周延礼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保险资管方面的工作,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服务保险业发展;始终坚持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始终坚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以下为演讲原文: 非常高兴参加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特别是新时期财富管理论坛如何给我国的财富管理提供一些真知灼见,促进我国财富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认真思考。理财公司最近成立几家,包括建行的理财公司已批准,刚才和刘董事长交谈时,了解到建行理财子公司现在150多亿资本金,下一步怎么样做好财富管理,至关重要,要发挥好理财公司的作用,通过设计产品、开发销售,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介绍一下保险业的情况,保险业在资管行业起步不晚,早在2004年,就开始研究保险资管如何把握好金融业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原来保监会有一些安排,也有一些管理办法。原来提出,如果没有制度就不要做这件事情,现在有了这个制度,如何推动?要研究在新资管条件下如何做好新时期保险资管方面的工作。 下面我结合这方面讲三点意见,一是保险资金运用发展的机遇。二是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三是监管问题。 第一,保险资金运用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行业实力显著增强。国外发达国家的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具有长期性、规模性、来源稳定的特点,所以有很多长期的基建投资都愿意用保险资金,这是保险资金特点决定的。保险资金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我国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积累和居民财富的增长,促进保险资金、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形成,下一步刘兴发董事长有考虑如何和保险资金合作的问题,促进保险资金和理财事业的发展,这是很重要的课题。 作为财务性、战略性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的配置从传统到另类、从公募到私募、从虚拟到实体、从境内到境外、从长期投资到价值投资,和创新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重要了力量,持续发挥着经济稳定器、助推器的作用。 1、资产配置来看,2004年到2018年,保险资金利用余额,2004年是1.08万亿,现在已经增长到14.41万亿。经过这么多年的增长,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1.47%。截止到2019年4月末,保险总资产19.4万亿,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超过17万亿,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 2、投资收益来看,2004年到2018年,保险业累计实现利润1.62万亿,投资收益5.19万亿,投资收益有效弥补承保的不足,特别是资产驱动负债业务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年均实现增速收益3460亿元,年均收益率5.33%,资产规模、年均增长21%的前提下,实现了长期、稳定、绝对的收益,有效覆盖了成本,保险业实现在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双轮驱动。 3、资产质量来看,截止到2018年末,保险资金的固收类投资,包括国债、金融债超过57%,特别是在债券市场,银行第一、保险第二,这方面发挥的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企业债中AAA级占比超过八成,债券AAA级超过九成,免增信的项目外,其余有大型的企业和银行担保、股票配置以及大盘蓝筹股为主流,流动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充足的。高流动性的资产比例占13%,保险业的整体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 4、投资成效来看,通过直接投资银行的存款、股票、债券等传统方式给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万亿元,通过创设基础设施,有一些投资计划和保险资管的产品,直接、高效的对接重大项目。截止到2019年4月末,累计发起各类债券、股权投资计划1114项,合计备案包括注册的规模超过2.63亿元,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投资项目。比如说160亿元参加京沪高铁项目,550亿元参与南水北调项目,666亿元参加市场化的债转股项目,150亿元参加大飞机的项目,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的认可。 5、保险资管行业发展来看,2003年第一家保险资管公司成立至今,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投资能力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截止到2018年有2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总资产超过13万亿。与此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保险资金的核心管理在长期投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核心能力和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久期的资金管理能力,保险资管方面的效果比较好;二是绝对收益投资能力;三是另类投资和股权投资能力,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是风险管控能力,15年来保险资管的经历来看,取得的成果、时间效果都是不错的。 第二,新形势下保险资管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来看,形势复杂多变,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全球经济各类因素相互交织,刚才听东荣行长和光绍主席介绍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现在我有一种担心,国际接轨能不能接得上、怎么接的问题,我们要不要走自己的管理路线,要不要有自己的制度规范,要不要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形势下资管发展道路。尤其是新型的增长乏力,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摇摆不定,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等交织在一起,大家有不确定性的焦虑感,对我们来讲,如果要解决焦虑感还不如走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 国内市场对外开放来看,我们都采取一些积极的态度,特别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对外开放措施,涉及银保监会的有7条,我们都是非常主动的,现在涉及到双向开放的问题,我们门开得很大,对方门却不进去,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的思考一些问题。 2、保险资金的配置需求来看,资金的来源复杂多样,投资涉及的领域和期限广和长,保险资金保障期限多样,短则一年以内,长则二三十年,保险的险种复杂多样,覆盖一些产险、寿险、健康险、投连险,风险的偏好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怎么样管理好负债,用资产驱动负债,实现良性的循环和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不小。赔偿给付具有不确定性,保险的特点决定保险资金是长期的负债资金,追求安全、审慎,需要多元化、分散化、差异化的投资,满足期限收益风险适度匹配。 3、资产管理市场发展来看,市场竞争加剧,一方面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保险资金的核心管理人,如何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在国家经济、金融体系的价值、作用,如何在未来大资管市场生态中找准自身的定位。东荣行长强调金融生态圈,打造金融的优势,树立行业的形象,提升社会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也担心下一步银行资管出来以后,越来越多的银行资金、高净值客户资金进入到市场之后,市场竞争的环境、生态一定要把握好,不然机会给了大家,结果把大好的形势耽误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强化监管,引导保险资金全面服务实体经济。 1、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不畅、顺周期特点始终没有解决。上述问题是保险资金如何发挥作用,按照精准滴灌、疏堵结合,先立后破的原则,刚才光绍主席也讲了,这个问题如何重要,有很多把握不好,形成负面的效应,不仅对市场、投资者、经营者的心理都会产生焦虑,所以我们要找准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修订完善股权投资、保险私募基金等监管政策,抓紧推进股权投资计划和产品注册制改革,发挥保险资金的优势,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长期的资本金。继续稳步推进和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民营的融资队伍,支持符合的保险机构先设专门实施机构以及通过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形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2、始终坚持服务保险业发展。一定要把握住方向,保险业的发展要靠保费、投资双轮驱动,但是保险资金一定要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需要,在补短板上下功夫,用改革的方式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要明确保险公司的定位和发展趋势,提升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保险机构还要切实在投研上加大力度、下大功夫,现在有保险资产管理协会,还专门成立了保险资产发展、研究的专业委员会,下一步要有针对性的和研发机构加强合作,提高投资能力,这是关键,也加强风险管控,特别是对新形势新风险、新趋势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变有度、措施得力。 3、始终坚持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稳妥、有序处置高风险公司,强化穿透监管,坚持穿透到基础、底层资产,防范监管套利。现在监管套利的管理、监管问题是监管部门非常头疼的一件事,资金自身的,特别是有一些中小银行、中小保险机构都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坚持依法监管、穿透监管、扩大覆盖面,特别是检查的覆盖面,从严整治、从快处理、从重问责。 4、始终坚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对境外的投资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境外投资政策的要求,严格执行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境外投资规定,强化对委托、受托和托管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相关的办法。前几年的确在这方面比较混乱,出去的资金风险都非常大,所以我们要强化对金融产品的投资穿透性监管,严控保险资金绕道信托,特别是还有其他类金融的机构,违规投资动向不明的领域,要加强牌照管理,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防范金融风险。无论是市场开放,还是市场放开,都要高度重视风险,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境的风险,加强对各重点领域的风险预警,落实好风险责任制度,强化责任追究。 我就讲这些,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国研财富管理范华:资产配置是非常客户化的过程(图)
国研财富管理范华:资产配置是非常客户化的过程(图)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国研财富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范华出席高峰论坛一“资管行业转型与国际资管经营借鉴”,并发表演讲。 范华表示,资产配置是非常客户化的过程,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要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客户化的建议,没有最好的配置,只有对投资者最适合的配置。我们看到很多大机构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包括定制化的战术战略资产配置,也包括给投资者提供一些长投管理。我们在中投也做了一定的探索,战略合作伙伴项目,通过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从资产配置、基金管理到研究支持,全方位互相协助,从这个过程中获取收益,同时也得到一些知识转移。 以下为演讲全文: 感谢刘辉总,理念认识和实践上招行都是非常超前的,刘辉行长提到资产配置是理财子公司的核心能力,我接下来尽快把准备的资料过一下。 资产管理行业的现状,按照资产拥有者的视角来分大概110万亿的资产规模,1/3是公募,1/3是养老金,1/4是保险,主权基金和捐赠基金我们提得比较多,量还是比较少的。 投资标的来分,基本上是以上市的股票债券为主,小部分属于非公开市场的资产。 如果我们看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生态圈,我们可以看中心的两块,上面是资产拥有者,包括之前提到的养老金、主权基金、捐赠基金、家族办公室,个人也是资产拥有者,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资产配置,他们基本上是以资产配置出发进行资产管理。这些人多数会委托给资产管理者,包括指数基金、主流基金、对冲基金、另类基金,有的也会做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底下的资产池,包括股权、债券、非上市资产。卖方机构我们常常听到的经纪、投行、银行都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中后台会有业务支持,包括律师事务所、数据服务商、系统服务商,还有第三方的研究机构、评级机构和咨询公司。 资产拥有者的配置状况,这是养老金的,各个国家会有一些区别,他们的监管情况不同,大的趋势是公开市场的比例在逐渐减少,另类的部分在逐步上升。 保险资产的区别比较大,保险资产80%都是配置成债权类的资产。主权财富基金,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他们的配置也有差异,我们说的经济发展和收益最大化会更愿意配置主权资产和另类资产。管储备会配置在现金和固定收益。 捐赠基金的配置大家可以看到,受耶鲁的影响更多会在另类,包括私募基金、房地产、基础设施。 我们把资产配置模式分为几大类:一是按资产类别分,比如常说的60%股、40%债。二是耶鲁为代表的SAA到TAA,战略资产配置,里面配了大量的另类资产,再做一些小的战术调整。三是前面两类结合在一起,通过股债比例决定整个组合的风险水平,加上另类配置实现更好的风险调整保收益。四是风险因子,代表的是丹麦,要求比较高,需要使用杠杆。 对比不同类别的资产配置模式,-适合规模大、自营为主,规模大了以后太多的另类和主动产品;耶鲁基本上是高α、高的另类比例;CPPIB是加拿大的养老金,他把这些进行了结合,并且还会使用一些显性的杠杆。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收益进行对比,横轴的股权配置比例起决定性作用,多配股权的长期收益好一些,少配的像日本的回报率低一些。左右两个图的区别是汇率,汇率是非常重要的风险因素。 如果我们把收益做归因基本上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一是来源于资产的风险溢价,包括股债配比;二是动态资产配置,动态配置是国内说得更多的资产配置,实际上从风险预算来讲,只是占20%的20%最小的那块;三是基金管理的贡献,包括公开管理和另类管理,80%的回报实际上是战略配置决定,多数人会放在超额收益上。 如果看海外资产发展规模的变化,实际上这些年资产配置相关的业务有非常大的增长,另类涨了不少,其实比例还是比较小的,但是资产配置还是比较小的一部分,还是有比较大的发展前景。 具体的资产配置业务,包括直接的产品,比如说传统的平衡基金,像60股、40债的基金,像桥水提供的全天候也是简单的多资产产品,除了这个还会做多资产的积极管理,有传统的战术配置加上一些动态配置。最后一类是绝对收益产品,只做动态配置,但是目标是可以放在传统的配置上做叠加管理。 除了这个以外,资产配置是非常客户化的过程,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要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客户化的建议,没有最好的配置,只有对投资者最适合的配置。我们看到很多大机构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包括定制化的战术战略资产配置,也包括给投资者提供一些长投管理。我们在中投也做了一定的探索,战略合作伙伴项目,通过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从资产配置、基金管理到研究支持,全方位互相协助,从这个过程中获取收益,同时也得到一些知识转移。 最后是外包CIO,有小的机构自己没有能力做资产配置或是做实施,他们会全权把资产配置管理交给一家公司进行实施,大家有兴趣可以看我们的专栏文章。 关于战术资产配置,我们提到风险预算中最小的一部分,海外主要包括几个层面:一是股票、债券、大类资产类别之间的选择,一个是股票内的选择,再就是债券类的选择。大家做国内资产配置,可能没办法做国别的选择,虽然很多的机构会把风格、行业放在里面,确实做这个是比较难的,过去这些年很多机构做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夏普比做得不好,他们做配置的过程中很少给他们太高的风险预算,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风险预算大的盘子中占的比例只有40%左右,有什么办法?拉长投资期限,简单的说法是投资胜率可以随着时间的拉长而拉长,时间越长资产类别的回报不是风险越大而是越小,大类资产还有均值回归的过程。 标普500持有一年的回报分布,持有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持有二十年是一定赚钱的,巴菲特不知道第二天股票是涨是跌,他说持有十年是没问题的,他和海外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打赌赢得了结果。 大家非常关注价格波动,一旦把投资期限拉长以后,价格波动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这中间的假设是把整个投资过程中收到的现金流再投资到资产中,如果资产本身的价格高,投资的价格就比较高,能够买的量比较低,价格低会买一些量,就会平滑价格本身对资产的影响。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相信只要选了好公司,他有现金流,我长期持有是会赚钱的。持有三十年、四十年以上的,价格对投资回报的影响是比10%还要小,如果是在一年左右,基本上百分之百的来源都是价格。 我们对比中国和国际的投资者构成,这个表虽然有一点旧,我觉得国外的还是比较靠谱的,个人客户占40%,机构客户占60%。中国的情况是反过来,这对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怎么适应个人客户? 我们做资产配置怎么做?如果我们是资产拥有者,实际上我们要考虑清楚自己的配置是什么,就需要回答很多问题,包括收益目标是什么,货币是什么,能容忍什么样的风险和回撤,考核周期怎么样,流动性要求有没有,是不是有对标的要求和优势?如果我们是资产管理者,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给客户提供更多的资产配置服务。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王琼慧:独立产品体系和投资能力是资管公司立身之本
王琼慧:独立产品体系和投资能力是资管公司立身之本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中国区总裁兼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王琼慧出席高峰论坛一“资管行业转型与国际资管经营借鉴”,并发表演讲。 王琼慧表示,资产管理公司要有独立的产品体系,要有独立的投资能力,这是立身之本,也有很多资产管理公司会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这也是我们早些年和同业交流、银行资管很大的区别,产品是自己的,销售人员有自己的一套团队和体系。 以下为演讲原文: 前面很多发言嘉宾提到最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陆家嘴论坛到总理在夏季达沃斯的发言,上周六的11条也非常振奋人心,北京市政府要求组织国际资产管理的圆桌论坛,大家如果关注新闻的话,北京昨天发了京10条,有人问我是不是外资的春天来了?外资的春天来没来我还不知道,看到今天的会议,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春天估计来了。 我本人是二十年经验,最早的四年在中资银行,后面十六年在外资资管公司,今天非常荣幸受邀跟大家分享银行系资管的经验。 我的发言分三个部分,跟大家简单过一下国际资管行业情况;不方便用其他的例子,只能用摩根大通自己的例子介绍银行系资管公司的情况;最后抛砖引玉分享一些我本人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看法。 这是2019年一季度末,也就是最新全球最大的二十家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资产管理规模的排名(见PPT),蓝色的部分标出来,这些都是我们说的银行系资管公司,当然这里的银行系我要澄清一下,我们是广义的银行,里面有托管行的银行,投行的银行也有做商业银行的银行,也有摩根大通这种全能型银行、金融集团。这类的资管公司依托银行强大的品牌、客户的资源、完整的体系以及一些协同的能力,我们看到在全球资管行业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简单介绍一下摩根大通的情况,摩根大通在全球分为四大业务板块,早期银行理财的办法出来,跟行业、监管有很多的讨论,很多的同行在问我们到底是事业部、部门、公司、法律实体、法人实体,很多问题我们从来没有特别细致的考虑过。我这里解释一下,摩根大通有四个业务板块:资产和财富管理是很重要的业务板块,其他三个板块有消费者社区银行也是我们俗称的零售银行、商业银行主要服务美国本土的中小型企业、企业和投资银行。四个板块几乎是独立的公司化运作,除了从事相应的业务,有一套完整的职能支持部门体系,每个业务部门内部都有财务、人力、风险、法规、合规、法务、科技、运营等,这些职能支持部门的负责人既向本业务板块的CEO汇报,也向他职能支持部门,全银行、全集团的业务部门汇报,双线汇报的体制。 资产管理内部有我们自己的首席财务官,首席财务官向资产管理CEO汇报,首席财务官也向摩根大通集团首席财务官汇报,每个业务板块是几乎独立的公司化运作体系。有一个概念是很有意思的,很多年前资产管理的全球CEO过来拜见中资银行,国内银行讲究级别对等,我们在讨论是对应哪个级别?一开始不理解业务板块的概念,否相当于我们的部门总经理,后来我们聊了半天,任何一个业务板块独立起来都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摩根资产管理也是一家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说应该跟行领导基本对应。 最后讲一下摩根资产管理,相对于其他的业务板块,今天一直在提资产管理行业,也一直听到大家在说受人委托代客理财、信托、受托业务。资产管理是买方业务,摩根大通集团其他所有业务都是卖方业务,由于业务特性的不同,资产管理在集团是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存在,我们要保证有足够防火墙的措施,确保客户信息、关键信息和其他部门不能共享。这个前提下,作为银行大集团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也会充分发挥和银行其他业务线的协同效应,包括刚才我们提到银行强大的品牌,前面演讲嘉宾反复提到的课题,我等一下也会提到科技投入,要知道一家银行在科技上花的钱远远比任何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投入的体量大很多,包括联动服务,虽然有一定独立性的前提下,受托业务的前提下,我们尽量也会跟银行其他的业务部门联动,不管是个人客户、企业公司客户可以提供一整套的联动服务。 有很多是银行资管,现在演化成最新的理财子公司,有三个特点,我这里有三个特点,是轻资本的业务吗?我说是的,必须是的。在我们来看,相对于其他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收益主要是基于一定的管理规模、管理费用和基于投资业绩的业绩分成费用。资产管理行业和业务的发展,对业务的发展、业务的扩张对资本的依赖度是很低的,用国内的术语讲是以中间业务,中收驱动业务的代表。 刚才很伤心听到招商局的周松说到实体经济ROE股本回报率很低,只有个位数,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说我这段,资产管理业务我们很自豪的是,我们的股本回报率非常高,2018年摩根的财富管理ROE达到31%,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20%,远远高于企业和投行业务的16%,当然高于中国实业的ROE,我们也会一起思考怎么支持实体经济。 资产管理的收入贡献比较稳定,金融行业是有周期性的,去年就说十年之觞,今年第十一年,靴子还没掉下来。投行业务相对交易弱很多,而资管业务收益增长比较平稳,年与年之间的波动性比较小,哪怕是在熊市管理规模还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收益、收入方面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今天听到建行等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提到要建立投研能力产品体系,如果我们说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行业和其他行业有什么区别?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和投资业绩,摩根资产管理包括大多数的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建立的独立的产品体系。我们以摩根为例,摩根是产品全覆盖为特色的资产管理公司,公司的投入非常大,摩根资产管理全球的员工6200名左右,从事投资和研究的人员超过1300名,差不多是员工总数的22%。每年投研、研究的预算3.6亿美金,目前也在不断的增长。 大家也看到我们这边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产品光谱,从固收、股票、另类等,我们的特点是主动管理为主,近些年加强了被动投资产品、Smart-β多因子投资、ETF。面对目前的客户,市场对资产管理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目标驱动型的投资需求,资产配置多元资产解决方案这块也是增长非常快。 说到这里,资产管理公司要有独立的产品体系,要有独立的投资能力,这是立身之本,也有很多资产管理公司会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这也是我们早些年和同业交流、银行资管很大的区别,产品是自己的,销售人员有自己的一套团队和体系。 差不多6200名全球员工,超过1300名从事投研,1800名从事和客户服务相关的工作,包括客户顾问和产品经理,差不多占到员工总数的30%左右。如果看客户来源的渠道,主要是机构和零售,零售里当然也包括普罗大众的零售和高净值客户,也归纳在零售。 接近2万亿美金的资产管理规模,机构超过1万多亿美金,摩根资产管理没有自己的渠道,我们所谓的零售是通过第三方,跟第三方的银行渠道、保险渠道,包括美国大量的IFA渠道合作,向零售终端客户提供我们的产品、共同基金。零售占近2万亿美金的资金来源的6000多亿美金,剩下主要是通过摩根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的2500亿美金,2500亿美金占总管理规模的13%,也就是说当你的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摩根资产管理发展到今天,依赖自己银行销售渠道的资金来源比例也是越来越低的。 独立的产品体系,刚才反复强调,当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时候,作为产品的提供方以后,是提供产品,所以业绩变成竞争的王道。连续十年长期资金的净流入都是正的,背后支撑的主要原因,我们有全球最好的客户销售人员,最主要的支撑是这张图(见PPT),非常强劲的投资表现,这是每一年摩根大通跟投资人、股票投资人沟通时给他们看的图。看五年的平均回报,85%左右的基金打败市场中位数,如果看类别的话,基本上权益类、固收、混合、另类,超过市场中位数。 这里我稍微停顿一下,说了很多资产管理公司要有自己的产品体系、很强的投研能力、打造强劲的业绩,是竞争立足的王道。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因为没有人可以一口气吃成胖子,包括摩根资产管理和很多资产管理公司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功夫才能打造出现在的投研团队。现在我们和很多的业内人士交流,包括大家说,我们会以银行的特色、银行的强势产品、固收出发,通过委外、FOF、MOF延伸到股票和其他的产品领域,这些都是非常清晰、非常好的思路。 客户方面,我们依赖银行自己的渠道,比例这么低也是经过很多年发展过来,大家一开始会依赖母行的销售渠道。 谈了很多摩根的情况,现在我们看到国际资管行业大趋势,这里我们放了八个趋势,我个人觉得有点多,有一些趋势也是互相联动的。比如说大家经常听到近几年被动投资和ETF的演变、发展,近五年来,特别是在美国市场非常显著,投资人非常追求简单的有效的投资甚至资产配置工具,以及对费率的要求非常高、非常廉价、便宜的投资工具,受到了美国投资人的青睐,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被动的投资、进入到ETF。ETF的发展远远不仅限于此,除了被动投资、多因子投资和主动性投资我们放在ETF,这也是一个趋势。 相对应左上角,我们看右下角,对主动的投资管理人提出很大的挑战,对主动投资的管理人要增加、提高和投资人的沟通,提高投资流程的透明度,要让投资者理解和认识到主动投资的价值所在。 也可以看到右上角的费率,这些都是联动的趋势,费率有下降的趋势,一部分来源于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被动投资,被动投资的费率包括ETF费率是非常低的,带动整个行业的费率下降,深入波及到一些主动投资领域。刚才我们也有听到竞争方面的压力,费率的降低也会影响到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率。 ESG和可持续投资在欧洲非常明显,也是因为监管的原因,大量的投资机构、养老机构都有ESG和可持续投资的需求,大量的产品应运而生。中国我们也在紧密的关注,监管一直在提倡ESG。 另类投资,人民银行纪主任也提到另类投资,另类投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类投资已经不那么另类,大家拿到的收益率越来越低,越来越多人转向另类投资寻找新的收益率来源。传统的另类投资的投资机构,他们针对的对象不仅限于机构投资者,他们希望能向个人投资、高净值客户提供另类投资的机会。 金融科技、大数据今天讲了很多,费率降低,大部分科技投入支出在增加,也是驱动行业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 合并与收购,现在改变整个行业生态的合并收购越来越少,我们也是看到一些围绕着通过合并收购迅速补齐某方面的能力,迅速进入一些高增长领域,这一类的合并收购活动偶尔还在持续。 刚才纪主任提到另外一个,另外一个也是我们经常提到,没有在今天的表上,监管日趋强化对资管行业、金融行业都产生很大的变化,也提升了很大的合规成本。 今天很多人已经提到金融科技、数字化,我简单讲一下,我个人看金融科技非常大的课题,包括摩根,我们的董事长也到处说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摩根大通25万员工,5万人从事科技。全公司科技技术方面的预算,2017年95亿,2018年108亿,2019年115亿美元,投资的力度不是任何一家银行体量可以做出来的,大量的技术投资进入到金融科技领域。全公司的网络安全,摩根大通投资了6亿美元,包括在资产、财富管理的平台上我们也是投资了很多,超过3亿美元。 科技我们可以看到应用,主要分三个方面:我们是做投资的,资产管理的角度出发,投资流程或是投资的效果更好,通过科技对大数据、海量数据进行更高效、更精准的分析、研究,找到更多、更有效的α来源,通过科技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也是在科技应用方面考量的主要方面。资产管理行业必须围绕着客户进行,现在客户都在手机、电脑、iPad,我们叫做Digital Eeverything,摩根大通发布了个人在线交易系统,我们给美国大量的理财顾问提供数字化工具,帮助他们跟高净值客户进行财富管理、资产配置的建议,让机构客户可以熟练的使用数字化平台。早些李行长提到,他觉得资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稍微呼应一下。 下面我非常简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讲到2019年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元年,我先讲两个困惑,这两个困惑是我一直听到的。 第一,外资的困惑,银行理财子公司到底是资产管理还是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是什么区别?资产管理可能更偏产品方,你是产品提供方。作为强大的产品提供方可以自产自销,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体系,财富管理更多在客户端,是围绕我的客户提供一连串的金融服务,从存款、贷款到交易、经纪服务,其中可能包括提供资产管理产品、资产管理服务,到了资产管理这块,资产管理公司都是自产自销,只卖自己的产品。财富管理哪怕是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也可以开放的把第三方的产品拿过来。银行理财子公司,所有人基本上是偏资产管理这端,为什么还有这个困惑?银行理财子公司现在翻译成英文,所有的理财都翻译成财富管理,有的时候公司内部一读新闻就转给私人银行部门,认为这个事是私人银行的事,是财富管理的事,这是我们在公司内部不断解释的东西。 第二,几年前的,现在基本上很小了,我可以说它是中资的困惑,当时和行业、监管经常聊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前身,银行资管和银行系资管的前身,摩根是银行系资管,银行系是定语,关键是资管,资管的属性远远大于银行的属性,你把我分出来,我单独也能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我有自己的产品和销售渠道,不是依赖母行的销售网络,虽然有协同的效应。当时的银行资管,银行的属性是远远强于、大于资管的属性,资管新规出台以后理财子公司,理财子公司被要求多一些资管的属性,甚至在保持自己银行属性的前提下要多一些资管的属性。可能又是很大的课题,银行的信贷文化和资管工作公司的资管文化有时是有些矛盾和冲突,也是大家转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提出的两个关系,理财子公司要处理的关系,大部分聊下来,很多的理财子公司现阶段都会依赖母行的销售渠道,理财子公司怎么处理好和母行的关系?其他的资产管理主体的关系,我刚才有介绍到保险资管公司的关系,是大家最后都演化为同质的产品提供商还是我们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会保持自己的一部分银行属性做差异化的竞争,包括到今天的保险资管公司依然有很强的保险属性,我们的理财子公司定义为银行渠道优势的产品提供方,这些都是问题,都没有答案。 我自己看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发挥银行的优势,从摩根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发挥好两个很大的作用,真正能对资管行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一是科技的应用,李行长也说了“无科技部金融”,我觉得这是站在摩根的角度上出发,可以依托于母行强大的资源和科技投入,为资管行业做一些事情,为资管行业的数字化做一些事情。银行的科技投入体量是任何一个独立的资管公司很难媲美的。二是招商局周松总提到,过去的十年,由于客户对银行的信赖,银行养成了客户的理财习惯,慢慢把储蓄基金往理财转,作为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发挥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发挥自己在行业里的作用,大家都知道现实是中国的很多金融资源集中在银行手里,可以进一步把号称30亿的银行理财资金有序、健康、稳步的引向资产管理和投资的领域,这个投资者教育引导,银行应该作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帮助整个行业一起实现。 我们一直说中国资管行业的下一个发展,如果你说资金的增量,庞大的存款、庞大的理财资金往资管行业引导,银行是不是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的发言结束,谢谢, 前面很多发言嘉宾提到最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陆家嘴论坛到总理在夏季达沃斯的发言,上周六的11条也非常振奋人心,北京市政府要求组织国际资产管理的圆桌论坛,大家如果关注新闻的话,北京昨天发了京10条,有人问我是不是外资的春天来了?外资的春天来没来我还不知道,看到今天的会议,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春天估计来了。 我本人是二十年经验,最早的四年在中资银行,后面十六年在外资资管公司,今天非常荣幸受邀跟大家分享银行系资管的经验。 我的发言分三个部分,跟大家简单过一下国际资管行业情况;不方便用其他的例子,只能用摩根大通自己的例子介绍银行系资管公司的情况;最后抛砖引玉分享一些我本人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看法。 这是2019年一季度末,也就是最新全球最大的二十家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资产管理规模的排名(见PPT),蓝色的部分标出来,这些都是我们说的银行系资管公司,当然这里的银行系我要澄清一下,我们是广义的银行,里面有托管行的银行,投行的银行也有做商业银行的银行,也有摩根大通这种全能型银行、金融集团。这类的资管公司依托银行强大的品牌、客户的资源、完整的体系以及一些协同的能力,我们看到在全球资管行业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简单介绍一下摩根大通的情况,摩根大通在全球分为四大业务板块,早期银行理财的办法出来,跟行业、监管有很多的讨论,很多的同行在问我们到底是事业部、部门、公司、法律实体、法人实体,很多问题我们从来没有特别细致的考虑过。我这里解释一下,摩根大通有四个业务板块:资产和财富管理是很重要的业务板块,其他三个板块有消费者社区银行也是我们俗称的零售银行、商业银行主要服务美国本土的中小型企业、企业和投资银行。四个板块几乎是独立的公司化运作,除了从事相应的业务,有一套完整的职能支持部门体系,每个业务部门内部都有财务、人力、风险、法规、合规、法务、科技、运营等,这些职能支持部门的负责人既向本业务板块的CEO汇报,也向他职能支持部门,全银行、全集团的业务部门汇报,双线汇报的体制。 资产管理内部有我们自己的首席财务官,首席财务官向资产管理CEO汇报,首席财务官也向摩根大通集团首席财务官汇报,每个业务板块是几乎独立的公司化运作体系。有一个概念是很有意思的,很多年前资产管理的全球CEO过来拜见中资银行,国内银行讲究级别对等,我们在讨论是对应哪个级别?一开始不理解业务板块的概念,否相当于我们的部门总经理,后来我们聊了半天,任何一个业务板块独立起来都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摩根资产管理也是一家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说应该跟行领导基本对应。 最后讲一下摩根资产管理,相对于其他的业务板块,今天一直在提资产管理行业,也一直听到大家在说受人委托代客理财、信托、受托业务。资产管理是买方业务,摩根大通集团其他所有业务都是卖方业务,由于业务特性的不同,资产管理在集团是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存在,我们要保证有足够防火墙的措施,确保客户信息、关键信息和其他部门不能共享。这个前提下,作为银行大集团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也会充分发挥和银行其他业务线的协同效应,包括刚才我们提到银行强大的品牌,前面演讲嘉宾反复提到的课题,我等一下也会提到科技投入,要知道一家银行在科技上花的钱远远比任何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投入的体量大很多,包括联动服务,虽然有一定独立性的前提下,受托业务的前提下,我们尽量也会跟银行其他的业务部门联动,不管是个人客户、企业公司客户可以提供一整套的联动服务。 有很多是银行资管,现在演化成最新的理财子公司,有三个特点,我这里有三个特点,是轻资本的业务吗?我说是的,必须是的。在我们来看,相对于其他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收益主要是基于一定的管理规模、管理费用和基于投资业绩的业绩分成费用。资产管理行业和业务的发展,对业务的发展、业务的扩张对资本的依赖度是很低的,用国内的术语讲是以中间业务,中收驱动业务的代表。 刚才很伤心听到招商局的周松说到实体经济ROE股本回报率很低,只有个位数,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说我这段,资产管理业务我们很自豪的是,我们的股本回报率非常高,2018年摩根的财富管理ROE达到31%,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20%,远远高于企业和投行业务的16%,当然高于中国实业的ROE,我们也会一起思考怎么支持实体经济。 资产管理的收入贡献比较稳定,金融行业是有周期性的,去年就说十年之觞,今年第十一年,靴子还没掉下来。投行业务相对交易弱很多,而资管业务收益增长比较平稳,年与年之间的波动性比较小,哪怕是在熊市管理规模还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收益、收入方面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今天听到建行等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提到要建立投研能力产品体系,如果我们说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行业和其他行业有什么区别?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和投资业绩,摩根资产管理包括大多数的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建立的独立的产品体系。我们以摩根为例,摩根是产品全覆盖为特色的资产管理公司,公司的投入非常大,摩根资产管理全球的员工6200名左右,从事投资和研究的人员超过1300名,差不多是员工总数的22%。每年投研、研究的预算3.6亿美金,目前也在不断的增长。 大家也看到我们这边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产品光谱,从固收、股票、另类等,我们的特点是主动管理为主,近些年加强了被动投资产品、Smart-β多因子投资、ETF。面对目前的客户,市场对资产管理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目标驱动型的投资需求,资产配置多元资产解决方案这块也是增长非常快。 说到这里,资产管理公司要有独立的产品体系,要有独立的投资能力,这是立身之本,也有很多资产管理公司会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这也是我们早些年和同业交流、银行资管很大的区别,产品是自己的,销售人员有自己的一套团队和体系。 差不多6200名全球员工,超过1300名从事投研,1800名从事和客户服务相关的工作,包括客户顾问和产品经理,差不多占到员工总数的30%左右。如果看客户来源的渠道,主要是机构和零售,零售里当然也包括普罗大众的零售和高净值客户,也归纳在零售。 接近2万亿美金的资产管理规模,机构超过1万多亿美金,摩根资产管理没有自己的渠道,我们所谓的零售是通过第三方,跟第三方的银行渠道、保险渠道,包括美国大量的IFA渠道合作,向零售终端客户提供我们的产品、共同基金。零售占近2万亿美金的资金来源的6000多亿美金,剩下主要是通过摩根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的2500亿美金,2500亿美金占总管理规模的13%,也就是说当你的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摩根资产管理发展到今天,依赖自己银行销售渠道的资金来源比例也是越来越低的。 独立的产品体系,刚才反复强调,当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时候,作为产品的提供方以后,是提供产品,所以业绩变成竞争的王道。连续十年长期资金的净流入都是正的,背后支撑的主要原因,我们有全球最好的客户销售人员,最主要的支撑是这张图(见PPT),非常强劲的投资表现,这是每一年摩根大通跟投资人、股票投资人沟通时给他们看的图。看五年的平均回报,85%左右的基金打败市场中位数,如果看类别的话,基本上权益类、固收、混合、另类,超过市场中位数。 这里我稍微停顿一下,说了很多资产管理公司要有自己的产品体系、很强的投研能力、打造强劲的业绩,是竞争立足的王道。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因为没有人可以一口气吃成胖子,包括摩根资产管理和很多资产管理公司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功夫才能打造出现在的投研团队。现在我们和很多的业内人士交流,包括大家说,我们会以银行的特色、银行的强势产品、固收出发,通过委外、FOF、MOF延伸到股票和其他的产品领域,这些都是非常清晰、非常好的思路。 客户方面,我们依赖银行自己的渠道,比例这么低也是经过很多年发展过来,大家一开始会依赖母行的销售渠道。 谈了很多摩根的情况,现在我们看到国际资管行业大趋势,这里我们放了八个趋势,我个人觉得有点多,有一些趋势也是互相联动的。比如说大家经常听到近几年被动投资和ETF的演变、发展,近五年来,特别是在美国市场非常显著,投资人非常追求简单的有效的投资甚至资产配置工具,以及对费率的要求非常高、非常廉价、便宜的投资工具,受到了美国投资人的青睐,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被动的投资、进入到ETF。ETF的发展远远不仅限于此,除了被动投资、多因子投资和主动性投资我们放在ETF,这也是一个趋势。 相对应左上角,我们看右下角,对主动的投资管理人提出很大的挑战,对主动投资的管理人要增加、提高和投资人的沟通,提高投资流程的透明度,要让投资者理解和认识到主动投资的价值所在。 也可以看到右上角的费率,这些都是联动的趋势,费率有下降的趋势,一部分来源于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被动投资,被动投资的费率包括ETF费率是非常低的,带动整个行业的费率下降,深入波及到一些主动投资领域。刚才我们也有听到竞争方面的压力,费率的降低也会影响到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率。 ESG和可持续投资在欧洲非常明显,也是因为监管的原因,大量的投资机构、养老机构都有ESG和可持续投资的需求,大量的产品应运而生。中国我们也在紧密的关注,监管一直在提倡ESG。 另类投资,人民银行纪主任也提到另类投资,另类投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类投资已经不那么另类,大家拿到的收益率越来越低,越来越多人转向另类投资寻找新的收益率来源。传统的另类投资的投资机构,他们针对的对象不仅限于机构投资者,他们希望能向个人投资、高净值客户提供另类投资的机会。 金融科技、大数据今天讲了很多,费率降低,大部分科技投入支出在增加,也是驱动行业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 合并与收购,现在改变整个行业生态的合并收购越来越少,我们也是看到一些围绕着通过合并收购迅速补齐某方面的能力,迅速进入一些高增长领域,这一类的合并收购活动偶尔还在持续。 刚才纪主任提到另外一个,另外一个也是我们经常提到,没有在今天的表上,监管日趋强化对资管行业、金融行业都产生很大的变化,也提升了很大的合规成本。 今天很多人已经提到金融科技、数字化,我简单讲一下,我个人看金融科技非常大的课题,包括摩根,我们的董事长也到处说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摩根大通25万员工,5万人从事科技。全公司科技技术方面的预算,2017年95亿,2018年108亿,2019年115亿美元,投资的力度不是任何一家银行体量可以做出来的,大量的技术投资进入到金融科技领域。全公司的网络安全,摩根大通投资了6亿美元,包括在资产、财富管理的平台上我们也是投资了很多,超过3亿美元。 科技我们可以看到应用,主要分三个方面:我们是做投资的,资产管理的角度出发,投资流程或是投资的效果更好,通过科技对大数据、海量数据进行更高效、更精准的分析、研究,找到更多、更有效的α来源,通过科技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也是在科技应用方面考量的主要方面。资产管理行业必须围绕着客户进行,现在客户都在手机、电脑、iPad,我们叫做Digital Eeverything,摩根大通发布了个人在线交易系统,我们给美国大量的理财顾问提供数字化工具,帮助他们跟高净值客户进行财富管理、资产配置的建议,让机构客户可以熟练的使用数字化平台。早些李行长提到,他觉得资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稍微呼应一下。 下面我非常简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讲到2019年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元年,我先讲两个困惑,这两个困惑是我一直听到的。 第一,外资的困惑,银行理财子公司到底是资产管理还是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是什么区别?资产管理可能更偏产品方,你是产品提供方。作为强大的产品提供方可以自产自销,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体系,财富管理更多在客户端,是围绕我的客户提供一连串的金融服务,从存款、贷款到交易、经纪服务,其中可能包括提供资产管理产品、资产管理服务,到了资产管理这块,资产管理公司都是自产自销,只卖自己的产品。财富管理哪怕是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也可以开放的把第三方的产品拿过来。银行理财子公司,所有人基本上是偏资产管理这端,为什么还有这个困惑?银行理财子公司现在翻译成英文,所有的理财都翻译成财富管理,有的时候公司内部一读新闻就转给私人银行部门,认为这个事是私人银行的事,是财富管理的事,这是我们在公司内部不断解释的东西。 第二,几年前的,现在基本上很小了,我可以说它是中资的困惑,当时和行业、监管经常聊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前身,银行资管和银行系资管的前身,摩根是银行系资管,银行系是定语,关键是资管,资管的属性远远大于银行的属性,你把我分出来,我单独也能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我有自己的产品和销售渠道,不是依赖母行的销售网络,虽然有协同的效应。当时的银行资管,银行的属性是远远强于、大于资管的属性,资管新规出台以后理财子公司,理财子公司被要求多一些资管的属性,甚至在保持自己银行属性的前提下要多一些资管的属性。可能又是很大的课题,银行的信贷文化和资管工作公司的资管文化有时是有些矛盾和冲突,也是大家转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提出的两个关系,理财子公司要处理的关系,大部分聊下来,很多的理财子公司现阶段都会依赖母行的销售渠道,理财子公司怎么处理好和母行的关系?其他的资产管理主体的关系,我刚才有介绍到保险资管公司的关系,是大家最后都演化为同质的产品提供商还是我们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会保持自己的一部分银行属性做差异化的竞争,包括到今天的保险资管公司依然有很强的保险属性,我们的理财子公司定义为银行渠道优势的产品提供方,这些都是问题,都没有答案。 我自己看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发挥银行的优势,从摩根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发挥好两个很大的作用,真正能对资管行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一是科技的应用,李行长也说了“无科技部金融”,我觉得这是站在摩根的角度上出发,可以依托于母行强大的资源和科技投入,为资管行业做一些事情,为资管行业的数字化做一些事情。银行的科技投入体量是任何一个独立的资管公司很难媲美的。二是招商局周松总提到,过去的十年,由于客户对银行的信赖,银行养成了客户的理财习惯,慢慢把储蓄基金往理财转,作为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发挥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发挥自己在行业里的作用,大家都知道现实是中国的很多金融资源集中在银行手里,可以进一步把号称30亿的银行理财资金有序、健康、稳步的引向资产管理和投资的领域,这个投资者教育引导,银行应该作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帮助整个行业一起实现。 我们一直说中国资管行业的下一个发展,如果你说资金的增量,庞大的存款、庞大的理财资金往资管行业引导,银行是不是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的发言结束,谢谢,[详情]

李剑阁:中国资管行业进入正本清源、规范发展新时代
李剑阁:中国资管行业进入正本清源、规范发展新时代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CWM50 常务理事李剑阁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成立及揭牌仪式”发表致辞。 李剑阁表示,去年以来,随着多项开放措施陆续落地,外资金融机构“走进来”和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均明显加快。金融业开放不仅推动了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对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也进入了正本清源、规范发展的新时代。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创设,正式拉开了资管行业市场格局重塑的大幕。 以下为致辞原文: 感谢全体嘉宾莅临本次盛会,共同见证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成立。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是为纪念孙冶方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杰出贡献而设立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设立的基金会。成立35年来,基金会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孙冶方等老一辈经济学家尊重规律、守护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在经济学学术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学术新人发掘培养方面不断探索,为繁荣我国经济科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致力于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和整个金融领域的经验交流、思想碰撞和理论创新。论坛自2012年成立以来,组织了多场经济、金融领域的专题研讨会,多部专题报告先后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和肯定,对推动金融与财富管理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如今已经走到了第四十一个年头,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作为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金融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在深入研究评估的基础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最近推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 去年以来,随着多项开放措施陆续落地,外资金融机构“走进来”和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均明显加快。金融业开放不仅推动了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对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也进入了正本清源、规范发展的新时代。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创设,正式拉开了资管行业市场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面临深刻转型之际,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发起设立“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旨在为监管部门与全球资管机构和资产所有者构建沟通对话平台,为国内、国际顶尖资产管理机构搭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并作为中国与美欧发达国家互相了解的窗口,为增进国际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成立,不仅是50人论坛与孙冶方基金会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与市场发展要求,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未来论坛将组织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研讨会议,开展扁平化的务实交流,并提供常态化的沟通渠道,欢迎各位专家和同仁积极参与!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也祝愿在场的每一位嘉宾都能从今天会议的讨论中有所收获。 谢谢大家! [详情]

王忠民:深圳已成中国私募股权资产配置的主要聚集地
王忠民:深圳已成中国私募股权资产配置的主要聚集地

  新浪资管讯 7月27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CWM50学术主席王忠民致开幕词。 王忠民表示,今天的主题是“财富管理”,如果聚焦到产业背后的资产、聚焦到所有的金融角度的话,我们会发现前端所有的私募股权乃至于天使投资,深圳都是中国空间城市角度发展最早、产生作用最强的区域。今天她已成长为中国私募股权资产配置中最主要的聚集地和最主要的产业成长地。 以下为致辞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今天我们宾客云集,在这里进行开放环境下的财富管理论坛。我特别感谢各位的出席,特别感谢大家能够在今天集思广益,贡献自己的才智、贡献自己的思想。 如果看今天所在的区域深圳五洲宾馆,我们在四十年前创建深圳改革开放的特区时,这座宾馆象征着开放,“五洲汇集、四海汇流”。深圳是中国城市的代表,代表着创新、代表着财富、代表着产业、代表着全球化,代表着今天会议主题所有聚焦的焦点。 如果把视线缩回到大前天,7月24日,中央中改领导小组给深圳最新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城市”,这样一个先行示范城市,前面没有约束空间、没有约束领域、没有约束一切,而是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想到,深圳犹如当年的设立特区一样,焕发出开放、焕发出中国化、焕发出中国最具创新效应的城市地理样板和动态经济成长的第一样板。 如果把视线拉回到贸易摩擦,突然发现深圳无论产业的头部效应还是产业的先进性,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供给链,或者背后研究、研发、生产所有的链条,都在把深圳的产业格局推向高峰。我们的芯片、手机、互联网,我们的一切在这个领域中、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有产业定位、产业链条、供应链、需求链,特别是还有基于全球产业链条当中的全球生产要素聚合,有资本聚合、投资聚合、劳动聚合、科研研发聚合,所有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表明,这个中国最具开放和创新精神的城市已经在产业视角下生根、开花、结果。 今天的主题是“财富管理”,如果聚焦到产业背后的资产、聚焦到所有的金融角度的话,我们会发现前端所有的私募股权乃至于天使投资,深圳都是中国空间城市角度发展最早、产生作用最强的区域。今天她已成长为中国私募股权资产配置中最主要的聚集地和最主要的产业成长地。 当然,如果看上市的话,一定是中小板、创业板在这儿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是我们配置资产全周期、全闭环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建设。 我们把视角切入近几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今天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会长也亲临会场。我们会看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不仅把全部C端和小额的资金能够汇集起来,还可以让它按照规范有效的方式投资出去,构建起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团队、产品、渠道体系。 如果看深圳GDP、居民家庭的收入组合,如果看到背后基于财富的资产总量,需要在这个地方看全球资产配置到深圳有多少,全国的资产配置到深圳有多少,也需要看深圳人民的财富和资产有没有通过最有效的投资延展到最有效的资产配置当中去。 如果开放是这个城市的真正活力,如果开放是这个城市的资产和全球资产互动的根本渠道。看到中港澳的区域,特别是比邻香港,把开放资产配置中放大到全球资产配置的大市场中去,在深圳将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资产效应。 从城市角度、产业角度、财富配置角度,这些资源聚焦在深圳区域,迎来了最新的城市产业布局。我相信今天大家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配置方案、自己可落地可操作的实施建议汇聚在一起。 希望今天的会议思想迸发、硕果累累,给每个参会的人既提供展现思想的舞台,更提供照亮深圳的思想火花,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感谢大家的思想,谢谢![详情]

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7月27日将在深圳举办
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7月27日将在深圳举办

  新浪资管讯 7月26日消息,中国财富管理50人深圳论坛7月27日将在深圳举办,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CWM50 学术主席王忠民;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桂平;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 ;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CWM50 顾问屠光绍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CWM50 顾问周延礼;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CWM50 常务理事李剑阁 将出席。 附大会议程: 开幕式 08:30-09:15 致开幕辞 王忠民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CWM50 学术主席 致欢迎辞 刘庆生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主旨演讲 刘桂平 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 全体大会一 09:15-10:15 演讲嘉宾 金融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业开放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 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 国坚定推进和不断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资产管理机构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理财 子公司作为资产管理行业新生主体,亟需探索如何在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参与并 融入全球金融市场。 李东荣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屠光绍 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CWM50 顾问 周延礼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CWM50 顾问 揭牌仪式 致辞嘉宾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成立及揭牌仪式 李剑阁 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CWM50 常务理事 全体大会二 10:30-11:15 演讲嘉宾 理财子公司创设与资管行业新征途 随着理财子公司的建立,将使资管业态更加丰富,行业格局更加完整, 资管行业 将走上新的征途。这势必将影响中国整个资管行业的格局,乃至对推动实体经济 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刘兴华 建信理财董事长 周 松 招商局集团总会计师 纪 敏 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www.cwm50.cn 3 / 5 高峰论坛一11:15-12:00 主题发言 资管行业转型与国际资管经验借鉴 当前中国资管行业面临整体转型,这既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是支 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外的资管行业已发展上百年,经验弥足丰富, 应如何借鉴,推动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转型? 刘紫薇 GIC 固定收益部首席投资官 王琼慧 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 中国区总裁兼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 刘 辉 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范 华 国研财富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 会议议程(下午) 高峰论坛二13:30-14:45 主题发言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与建设(A 会场) 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金融业也迎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粤港澳 大湾区金融业在既有的坚实基础之上,通过加快开放创新与互联互通,深化金 融科技渗透,实现自身的不断提升与转型升级,同时也对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完 善和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其面临的监管协调问题、创新 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等挑战也不容忽视。 孙晓霞 中国国债协会会长、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 邢毓静 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长 陈飞鸿 深圳银保监局副局长 杨志华 深圳证券交易所监事长 何 杰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 高峰论坛三13:30-14:45 主持嘉宾 讨论嘉宾 中国金融业开放与资管机构的全球布局(B 会场) 随着中国金融业双向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资管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同时 国内资管机构走出去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国内资管机构海外布局的不断扩大, 不仅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满足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 市场的需求,也有利于机构扩展海外资本市场,提升多元化发展水平。 张 璇 BNY Mell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大中华区主管 孙冬青 Nomura Orient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拟任总经理 www.cwm50.cn 4 / 5 钟小锋 Amundi 北亚区行政总裁 殷海宁 PIMCO 大中华区主管 赵 梅 PineBridge 董事总经理 段国圣 中国保险资管协会会长、泰康集团首席投资官 陈晓升 申万宏源证券总裁助理 高峰论坛四14:45-16:00 主持嘉宾 讨论嘉宾 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如何布局中国市场(A 会场) 当前,我国金融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随着金融领域各项 开放措施陆续落地,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更多外资机构参与中国金融 市场将提升金融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促进中国金融市场成熟与完善,同时推动 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纪 冰 BlackRock 董事总经理 郭 炜 Schroder 中国业务总裁 赵 曌 Vanguard 中国区总经理 王 伟 平安银行首席资金官 窦玉明 中欧基金董事长 江 晖 星石投资董事长 高峰论坛五14:45-16:00 主持嘉宾 讨论嘉宾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投资策略(B 会场) 当前,全球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加大,国际资产管理机构更加注重资产配置的全 球化和多元化。在全球经济增长同步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 在新兴市场中表现相对突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并逐渐融入全球金融 体系,中国资产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加。 幸詠恩 Grosvenor 董事总经理 辜 延 Blackstone 董事总经理 汝 平 Neuberger Berman 中国区首席投资官 王 进 EJF 合伙人 田 野 Winton 大中华区总监 翟晨曦 天风国际董事长 刘小腊 华润信托总经理 www.cwm50.cn 5 / 5 高峰论坛六16:00-17:15 主持嘉宾 讨论嘉宾 金融科技助力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A 会场) 当前,金融科技成为推动资管业务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深刻改变着 资管行业的生态与格局。金融科技从产品销售、前台投资、中台风控、后台运 营等各个业务环节赋能资管转型,其快速发展为资管机构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如何抓住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加速的契机,提升运营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是 所有资管机构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陆 飙 Aspetuck Capital 首席投资官 郑先炳 百行征信总裁 张旭阳 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 刘曙峰 恒生电子总裁 陈 东 建信金科副总经理 陈乐天 腾讯理财通首席投资官 滕 涛 Accenture 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高峰论坛七16:00-17:15 主持嘉宾 讨论嘉宾 当前形势下的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策略(B 会场) 当前,全球贸易局势持续紧张,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 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增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目前,多国央行宣布降 息,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也释放出宽松信号,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面对金融 市场避险情绪积聚、资产价格波动加剧的局面,需深入分析市场走势,及时调 整投资策略,敏锐把握投资机会。 韩 槟 HS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董事 邢自强 Morgan Stanley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常 健 Barclays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胡伟俊 Macquarie Group 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花长春 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颜 色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详情]

会议信息

年会时间:2019年7月27日(周六)
年会地点:深圳五洲宾馆
主办单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联合主办:国研财富管理研究院、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学术支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