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P2P爆雷!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P2P爆雷!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多位小米用户爆料,因在小米的VIP任务系统和小米运动App中看到了管家金服、秋田财富等P2P理财平台而购买的理财产品,如今这些平台却“跑路”,数万元的投资“折了”。[详情]

虎嗅APP|2018年07月24日  14:00
米粉踩雷P2P:通过小米买28家产品 竟有18家出问题
米粉踩雷P2P:通过小米买28家产品 竟有18家出问题

很难想象,这句话出自一个把小米手机1S保存至今、一个月前还是6年资深“米粉”的人之口。而自从6月29日得知投资的小灰熊金服跑路以来,李先生的生活和他对小米公司的态度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07月23日  01:33
小米集团推荐P2P相继爆雷 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
小米集团推荐P2P相继爆雷 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

近日,多家P2P平台出现跑路现象,使得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据悉,几个月以前小米集团旗下的金融产品在小米VIP和小米运动中推广P2P平台,并注明米粉专享和专属返利,6月份相关产品相继爆雷,已经确定的有秋天财富、2025、米袋子、小诸葛、凉钱宝、人爱、小灰熊、管家、捷麦等等。[详情]

蓝鲸TMT|2018年07月22日  08:17
复盘“米粉”P2P爆雷潮:小米在投15家P2P 爆雷11个
复盘“米粉”P2P爆雷潮:小米在投15家P2P 爆雷11个

但这种信任和崇拜在6月底戛然而止。在小米手机“我的小米”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P2P,如今,他在投的15个P2P平台,已经爆雷了11个,“有老板跑路失联的,有警方立案的,还有回款逾期的,活雷死雷都有。”“我现在是米黑了”,年收入五六万的老潘,爆雷的投资本金,已经达到了十八九万。[详情]

钛媒体|2018年07月24日  13:59
米粉踩雷P2P 小米回应全面清查并下线
米粉踩雷P2P 小米回应全面清查并下线

“小米要吸取的教训是,以后做营销背书还是要谨慎,否则用户基于对小米的信任而买了爆雷的理财,起码心里一本账是记在小米身上。”法学博士林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详情]

一财网|2018年07月24日  12:57
小米金融被弱化背后:生态难“化反”又遭互金严监管
小米金融被弱化背后:生态难“化反”又遭互金严监管

在经历了先“破”后“涨”的悲喜跌宕后,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微博感慨道:“这两天像一场梦……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雷军还在微博晒出一张穿破洞裤的照片,纪念小米IPO首日破发。[详情]

中国经营报|2018年07月24日  13:58

最新新闻

平台推荐的P2P平台集体爆雷 小米有是否错?
平台推荐的P2P平台集体爆雷 小米有是否错?

   “若小米在未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居间,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来源:时间财经   作者:陈世爱 “雷军,你怎么这么雷啊!”“我不仅仅是粉转黑,我是深深的仇恨。”近日,因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爆雷而遭受损失的“米粉”,纷纷在维权群里表达了愤怒。 时间财经触到几百位遭受损失的小米用户,他们大多是通过小米运动和VIP活动任务下载的P2P平台而钱财受损。湖北的李先生向时间财经介绍,他通过小米在8个P2P平台累计投入了144.2万元,只有10万元还未确定一定会损失,其它134.2万元“基本没戏了”。 小米公关部对时间财经表示,此次用户投诉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清查的金融类APP 3000多款。 小米对P2P平台有进行严谨地审核,目前已经停掉了所有P2P的合作,后续会协助遭受损失的小米用户维权,也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 手机厂商中也不止小米一家投P2P平台广告。据一位同时兼小米二级广告商的广告人王立(化名)向时间财经介绍,除了华为“财大气粗”对P2P要求特别严格之外,OPPO、VIVO、魅族、联想都有投,更不用说酷派、金立等,投放最多的还是手机应用分发商店。 事先早有征兆。早在1月3日,网友JAX蔡以小米粉丝的身份,在微博上给小米写了封公开信,提醒小米其推荐的几家P2P公司是“宋基”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诈骗平台。如果不及时处理,只要三个月,小米就将面临像“返利网”一样的纠纷,折损名誉。 6月4日,小灰熊金服爆雷。这是炸响在小米推荐中的第一声“雷”,随后小诸葛金服、国恒金服、钱妈妈、管家金服、秋天财富等连连爆雷。李先生说:“我知道P2P平台早就开始爆雷了,非常不安全,但是小米推荐的这些近一年多一个爆雷的都没有,我非常放心。没想到从6月初开始,这一个半月几乎爆完了。” 随着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爆雷的越来越多,遭受损失的小米用户开始形成维权群。据网友估计,6月28号左右成立的群,到7月19号左右,最大维权群除去重复的大概有2000人,而小米声称统计的只有429人。 影响的扩散程度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很多。7月22日下午3点许,JAX蔡把当时1月发的微博截图、链接发到知乎的相关问题下面,随即人们追随这篇“预言帖”转战到微博,转发该微博,并@各种大V。到晚上11点55分,该条微博阅读量达到了47.7万,转发1059,评论500。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小米是国内知名公司,其平台上的P2P公司爆雷所以受关注的人群比较多。不过,作为大平台如何做好监督员相关方面应及早拿出方案来,最大程度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专坑“米粉”? 围绕小米推荐的P2P平台集体爆雷,最关键的争议在小米是否应该担责。有人认为小米只是给P2P平台打广告,“入不入坑”是用户自己决定,P2P产品几乎占领了各个广告平台,小米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而昔日的小米“死忠粉”如今却再难认同小米,他们认为小米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广而告之”,而是专坑自己人且捆绑很深。理由主要集中在4点:一是这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而是通过任务奖励实现P2P软件下载注册;二是小米可能没有严格审查了入驻的P2P平台;三是小米在推广中与P2P平台深度结合;四是小米的广告未显著提示风险。 通过大量维权人提供的信息可知,小米在VIP的每日任务中推荐大量P2P平台。用户点开该任务之后,即可看到具体的投资档次和相应年化、返利等信息,点击去完成即可跳转下载APP。完成注册后方显示任务完成,一般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即可获得200经验值和50个金币。 北京京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越对时间财经表示,从活动形式看,小米在P2P产品推介中充当了两个角色,一是广告经营者,二是居间人,所谓居间人通俗讲就是中介。如果小米仅仅是广告经营者的话,只要不宣传虚假广告、做到风险提示即可免责,但是小米显然“更进了一步”——通过完成任务给予奖励的方式,促成客户下载注册P2P平台,即促成了小米用户与P2P平台的客户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居间人,小米不仅仅是受到《广告法》的约束,还要受到《合同法》的约束。《合同法》规定,居间人必须核实居间双方的身份和居间事项的真实性,即小米需要对居间产品进行必要的调查,若其在未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居间,但居间产品存在虚假或不真实的情况,小米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那么,小米是否对它推介的P2P平台进行必要调查? 小米公关部表示,小米公司对入驻的P2P平台有严格审查。王立表示,他并未接到明确中止与P2P合作的通知,但近期确实合作方案都未通过。该广告人提供给了时间财经一份清单,是入驻小米的P2P平台要准备的材料,其中除了公司注册名称、营业执照和网址等基本信息,还包括ICP备案完整截图、税务登记证、授权委托书、行业推广承诺函等。 王立表示,手机厂商中,小米审核得的严格程度能排上行业第二。如果能在小米平台投放广告,基本在其他手机厂商和应用分发商店都能上。 不过,部分受害者坚持认为小米公司为了更高的广告收益降低了门槛。毕竟,在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爆雷比例高,而且并没有像陆金所等较为正规的P2P公司。此外,一位河南网友向时间财经表示,他6月15日通过小米在“小诸葛”金服平台上投了5万,但实际“小诸葛”6月5日就已经爆雷了。6月13日,网上关于“小诸葛”爆雷的信息就已经很多了。“小米不及时核实信息,导致米粉进入圈套,明显的为这些公司背书。”该网友说。 饱受质疑还有小米在推广中与P2P平台的深度结合。不少用户都是通过VIP 每日任务进入到P2P 平台。据“米粉”介绍,VIP是小米手机设置中的一个版块,进VIP完成每日任何和逛小米论坛、买小米产品、参加米粉节一样,是“米粉”的日常“仪式”。 “不是小米的忠实用户是不会入坑的,我姐也用小米手机,但是她不知道这些,我接触过这么多维权的人,几乎都是小米的死忠粉。”上述通过小米投了8个P2P平台的李先生表示,下载注册一个P2P平台所得的200经验值和50个金币算很高的奖励了,一般的活动只赠送经验值,几乎没有送过如此高额的金币。 另外,推荐的各个理财产品都专门针对“米粉”提供专属返利或奖品。“其实这些P2P平台的年化并不算很高,但是返利很诱人。这些返利只有小米用户才有,去应用商店下载并没有。” 部分遭爆雷的“米粉并未收到现金返利,而是获得了一个兑换码,可以直接去小米商城兑换等额商品,客服回应商品是直接由小米发货的。相关“米粉”还展示了一张截图,是他通过投理财产品所获兑换码换了一辆价值1999元的小米电动滑板车。 “这种奖励性广告太多了,所谓的专属只是一种广告话术而已,其实在各个平台投放都会提供相应福利,只是广告主更愿意表达为专属福利。”广告人王立表示,他对于更细节的兑换方式并不知道详情。 一家P2P平台的谭姓技术人员告诉时间财经,他们平台在小米等几家大公司都有投放广告,针对不同平台进行定制化的广告和赠品是公司活动常用手段,但具体的合作方式只有公司主管运营的经理知道。 小米在承担广告经营者角色时并非毫无漏洞。在“爱家”P2P平台的广告宣传中,小米推荐的广告里有“稳赚计划”四字,虽然也写了有风险需谨慎,但稳赚计划是会让投资人产生误解,并且中国不允许理财机构使用保本保收益等词汇。 广告中的风险提示也让遭受损失的部分“米粉”难以接受。据几个信息源反馈,小米发布的P2P平台广告中确实写了“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非小米官方活动”,但是一般人根本发现不了。因为小米在红色的背景色中用红色字提示的。广告法规定,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广告属于虚假广告。如认定有虚假广告的情况,小米作为广告经营者可能面临行政机构的处罚。 (请读者尝试在上图找到该提示) 变现之道 当然,如今对于这些“米粉”来说,他们更关注什么时候能拿回钱。在维权群里,不时地就有人问,“雷军回应了?” 小米公关部表示,小米公司更愿意用行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出来表态。他们会为遭受损失的用户提供P2P平台的相关信息,提供立案材料清单。至于是否成立专项组,公司倾注多大的资源去提供帮助,有法务人员和广告部人员进行协助。 但截至发稿,时间财经所在的几个小米“维权”群中,还并未有人接受到实质性帮助的信息反馈。部分米粉表示,小米方面只是让他们去报案。对于小米是否将承担受害者的部分损失,小米公关部回应将依法依规行事。 这可能是小米从2010年诞生以来遇到的最大信誉危机。 让利于消费者一直是小米的宗旨。公司董事会曾承诺:“从2018年开始,每年小米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小米都将回馈给用户。” 给消费者以厚道价格,确实能取悦顾客。但正如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薛元奎所疑惑的——不知小米如何同时取悦员工和股东?如果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公司又何以能够保持产品科技的持续领先?如果不能赚取足够的回报,又何以能够满足永不知足的资本家的胃口? 小米一直强调,硬件只是导流,那么导流之后如何变现呢?小米在招股书中也提到,目前公司的互联网变现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重点为互联网广告以及增值服务。从现有的数据分析,广告的变现能力确实可观。 小米的商业模式为铁人三项“智能手机+物联网(l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广告隶属于互联网服务。2017年小米集团营收1146亿元,其中智能手机占比70%、l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20%、互联网服务仅占9%。 从毛利看,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率远远高于其他业务。2017年这一数字为60.2%,与智能手机的8.8%和IoT生活消费产品的8.3%均有很大优势。而其中的广告毛利率更是高达83.54%。 除了高毛利率,小米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惊人。2015年至2017年,小米的广告收入分别高达18.21亿元、38.38亿元以及56.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18年一季度,小米的广告收入更是破天荒地达到18.74亿元,超过了2015年全年广告收入的总和。 对于广告收入的快速增长,招股书中解释道,除了整体市场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司加大与广告代理商的合作,带动广告业务量快速增加。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帮助客户实现广告精准投放,提高客户营销效率,从而吸引更多客户投放广告。 请注意,“不论是广告还是其他,都离不开的就是小米的粉丝群体。”自由评论人瞬雨表示,小米前期一直在培养粉丝、聚集流量,最终谋求变现。从广告的增长势头看,流量变现的效果很好,从营收占比来看,小米选择变现才刚开始,就在这个刚开始不久的当头,小米就因为推广P2P平台“跌跟头”,对小米来说是一个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 高收益和高风险往往相生相伴。兼做小米二级广告代理的广告人王立表示,虽然有各种外界因素促成了P2P平台爆雷,这是小米可怜的地方。但是对于这种高风险的广告,小米就不应该提供给自己的粉丝,这是小米活该的地方。 对于不少“米粉”粉转“黑”,小米公关部表示,相信粉丝们会看到他们的行动。但不少受害人表示,即使钱要不回了,也要去找小米泄愤。 在维权群里,除了受害人和媒体,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人,就是JAX蔡。他凭借对公客户经理的职业嗅觉发现了小米推介的P2P平台的问题所以并未投资,但他一直和维权的人在一起。因为当初一篇微博“预言帖”成为各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他说,一开始他很激动,觉得一个普通人突然就火了,很多人说他是大神,是预言帝,很多媒体要采访,他心里有些得意。“但当我进一步了解到受损失的规模、接触到受害人的细节信息时,我真的对小米绝望了。”JAX蔡对时间财经表示,现在想的只有帮助受损失的人多少挽回一点损失,并让小米付出代价。如果小米不妥善处理此事,最后被迫退市都是罪有应得。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8年07月25日 12:00
小米平台多个P2P项目相继爆雷 涉及金额约4000万
小米平台多个P2P项目相继爆雷 涉及金额约4000万

  小米平台多个P2P项目爆雷 涉及金额约4000万 刘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4000万只是用户涉及的款项,并非是已经确定损失的款项,部分用户反馈已在追索投资款项] 日前,有多名小米用户表示,此前在小米的VIP任务系统和小米运动App中,购买了小米推荐的管家金服、秋田财富等P2P理财平台产品,如今不少平台出现“爆雷”。 小米公司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截至目前,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4000万只是用户涉及的款项,并非是已经确定损失的款项,部分用户反馈已在追索投资款项。 涉及金额4000万元 根据小米用户描述,前述P2P广告主要出现在小米手机的“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的每日任务等渠道。 其中,不少P2P理财平台直接嵌入小米自身服务中,并在广告中标注了专门针对小米“米粉”,如“米粉专享”、“每日福利”等字眼,当小米用户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后,就能获得金币奖励、经验值,甚至获得返还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等小米产品。 但没想到的是爆雷接连而来。不完全统计,在小米中进行投放的秋田财富已经宣布清盘,百荣金服清盘延期兑付,小灰熊金服发布了暂停运营清偿公告,金柚金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受案调查,“吆鸡理财”发布公告暂停运营……有小米用户自称,此前投资的15个平台中,已有11个爆雷。 微博名为JAX蔡的网友在今年元旦前后,在小米6手机的“我的小米”的“未领奖励”模块中看到理财广告,其中包括投资5万三个月可获得小米mix2一部,这让他十分动心。但他认真复盘后发现上述P2P平台并不靠谱,并以资深米粉的身份,在微博上给小米写了封公开信,并私信小米高管,警示P2P理财广告的风险,但这封信并未得到任何官方或者私下的回馈。 目前小米已将这些理财平台下架。 小米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6月底开始,陆续收到用户投诉反馈,在业内P2P平台陆续“爆雷”波及小米平台。接受投诉反馈后,小米第一时间下线了所有P2P推广广告,并与用户沟通统计,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这4000万是这些用户涉及的款项,并不是已经确定损失的。 小米方面称,统计了解用户受损情况的同时,公司也在帮助用户向涉事P2P平台追索维权。此外,小米还在跟手机同业友商积极联系,携手制定P2P平台“爆雷”的行业风险对策,互相传递告知相关“爆雷”平台风险信息,形成行业合力共同帮助用户维护权益、挽回损失。 信用背书成风险 小米在此前发布的IPO招股书中,曾提到其在金融业务的布局:2015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小米还在“理财产品代销”业务中提到,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那么,通过小米推荐购买的P2P产品爆了雷,小米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在法学博士林华看来,小米作为广告渠道,从法律上应该承担的是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即履行对广告主的资质、能力以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的义务。小米需要举证证明审查过基本资料,包括符合注册资本要求以及其他互金基本规则的条件,如果形式审核都没有,那就有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意味着小米需要向受害者赔偿。 从目前小米的回应来看,MIUI(小米旗下基于安卓内核所研发的专有手机操作系统)采取的广告推广审核标准是所有广告主均要求提供资金存管证明+ICP(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ICP截图+运营时间+注册资金的多项证明,并强制要求进行风险提示。“因此,我们得以向用户提供我们所掌握的P2P平台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同时帮助用户报案并提供所需材料的清单。”小米在官方声明中称。 林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照小米所回应的审核标准来看,小米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至于相关理财产品出现了“米粉专享”等说法,这些属于营销手段,小米和理财产品之间是合作而非合伙。 截至记者发稿,小米称其应用商店全面清查并下架金融类应用,不再收录新增的P2P理财类应用,并保留所有P2P产品App的开发者联系信息和营业执照副本信息,当用户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及配合公安机关工商执法所需。 小米还称,今后针对所有第三方广告推广,MIUI商业产品部和MIUI运营团队将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和限制,强制进行更高频、更醒目的风险提示等,避免对用户产生误导。 [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 | 2018年07月25日 08:55
P2P爆雷!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P2P爆雷!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P2P爆雷!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作者:我不叫塞尔达 喊出“感动人心”“和用户交朋友”的小米,辜负了米粉的信任。 最近,P2P“爆雷”事件频发,而小米也卷入其中。 据财经网报道,多位小米用户爆料,因在小米的VIP任务系统和小米运动App中看到了管家金服、秋田财富等P2P理财平台而购买的理财产品,如今这些平台却“跑路”,数万元的投资“折了”。 每日经济新闻也报道,来自上海的小米用户购买了小米推广的100多家P2P平台推出的理财产品,但直到今年7月,还有28个没回款,这里面出问题、提现到不了账的已经有18家,已经确定的有秋田财富、2025、米袋子、小诸葛、靓钱宝、人爱、小灰熊、管家、捷麦等等。 大量米粉的钱被套牢甚至卷跑,除了声讨无良虚假P2P以外,维权者也把矛头对准了提供分发渠道的小米。 那么,小米有没有责任呢? 首先要说的是,这些“野鸡”P2P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人性的贪欲,这些必须要明确。你可能会说,投资有风险,被套进去的人活该,他们是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 但问题不只是这么简单。 如果是像百度、今日头条那样的信息流还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广告,但是,当小米把它们加入自己的“每日任务”中,下载能得积分,甚至将其堂而皇之地称为“每日福利”“米粉专享”时,消费者们的戒心还会那么高吗? 可以看到页面内其实是有“非小米官方活动”的提醒的,但实在是太不明显了,反而是“福利”“专享”等诱导性字眼,吸引了绝大部分注意力。除了积分以外,这些P2P的营销活动也经常会把小米系产品作为奖品。 这种情况下,忠实米粉还会以为这是小米又“发福利”了呢。 知乎网友“POS一下”就在相关问题的回答中提到: “知道有风险吗,知道,余额宝也有风险不是,出门走路都有风险不是。” “为什么还投了呢,小米做了信任背书,并且还是虚假信息的信任背书。” 小米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说得再严重一点,积分体系是在诱导用户购买第三方、没有保障的P2P理财产品。 现在“我的小米”App中,购买理财产品依然能获得小米体系内的积分 当然,这还只是情理上的问题,具体到法律上呢?卷钱跑路的P2P当然违法了,那么小米作为渠道,需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呢? 虎嗅作者、法学博士林华对虎嗅表示,小米作为广告渠道,从法律上应该承担的是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即履行对广告主的资质、能力以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的义务。如果小米没有履行审查义务,就可能承担所谓的“连带”责任。  另外,关于小米“理财得积分”“米粉专享”等设定会不会涉嫌诱导,林华表示不会,“本质上依然是渠道功能”。 但这并不代表小米就高枕无忧了,小米需要举证证明审查过基本资料,包括符合注册资本要求以及其它互金基本规则的条件,如果形式审核都没有,那就有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林华表示,承担连带责任,就意味着小米需要向受害者赔偿。 所以,现在问题就变成了,小米到底有没有尽到审核的义务呢?这个现在还说不好,小米官方也没有有回应。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故事: 花费一些时间和360块钱的会员费,就查到了“国资背景”背后的猫腻。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对于小米来说,审查资质绝非难事,成本也不会太高。 有意思的是,小米IPO招股书中曾提到金融业务的布局: 2015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这显然和事实不符。 如果按照招股书所说,小米的“筛选程序”是没筛出来这些虚假P2P,还是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这些问题只能小米自己来回答了。 这些广告也反映出了小米对于自己盈利能力的焦虑。 众所周知,小米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家单纯的硬件公司,以前雷军总是强调小米是“互联网公司”,现在则更多地以“新物种”自居。硬件、互联网和新零售是当下驱动小米的“三驾马车”。 小米为了讲好自己“铁人三项”的故事,明显有点着急了,甚至可以说是饥不择食。硬件低利润率是小米的一贯作风,也是起家之本,这方面肯定是不能改了,硬件挣不到钱只能从软件上挣。要知道,这些打造庞氏骗局的虚假P2P,在广告投放上是很舍得花钱的,因为他们压根就是为了卷钱跑路,无需计算企业运营成本。为了利润,小米选择了接受这种没有保障的第三方P2P广告。 可即便是接了这种广告,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依然没能铁起来。招股书显示,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占比为8.6%,相较之下,来自硬件的收入则高达70%以上。如此明显的对比,不着急是不可能的。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是小米一直在喊的口号。在小米最近公开的纪录片《一团火》中,雷军也讲了一个拒绝把稻草卖成黄金的面试者的故事。 对于那些血本无归的米粉,小米并没有一份官方的回应,哪怕是单纯的解释与道歉。 反倒是公关的效率非常高。虽然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某件更重大的事,但微博、知乎搜索结果依然被屏蔽,相关文章被删除,此外,也有多个相关维权群群被封,群相册群文件里截图和录音丢失。 小米的粉丝很多是学生,他们由于性价比和口碑而选择了小米,并成为了忠实的米粉。不能否认,小米确实为年轻人提供了不少性价比颇高的产品。 但是,此次“爆雷”事件的出现,则彻底让粉丝们寒心。P2P也许就是瞄准了学生群体涉世未深,容易轻信别人的特点而选择投放,而小米不但没能尽到审查义务,保护米粉的权益,反而将其纳入到“米粉专享福利”的行列中。对于那些失望的米粉来说,屠龙的勇士,最终变成了恶龙。 作为国产手机口碑营销的鼻祖,如果此时处置不当,小米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几个广告主,而是曾经赖以为生的米粉。此次事件不只是“年轻人的第一次破产”,而是“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详情]

虎嗅APP | 2018年07月24日 14:00
复盘“米粉”P2P爆雷潮:小米在投15家P2P 爆雷11个
复盘“米粉”P2P爆雷潮:小米在投15家P2P 爆雷11个

  本文首发钛媒体 但这种信任和崇拜在6月底戛然而止。在小米手机“我的小米”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P2P,如今,他在投的15个P2P平台,已经爆雷了11个,“有老板跑路失联的,有警方立案的,还有回款逾期的,活雷死雷都有。”“我现在是米黑了”,年收入五六万的老潘,爆雷的投资本金,已经达到了十八九万。 更让老潘失望的是,爆雷潮已经快过一个月了,小米官方至今没有任何表态,“是不是该出个公告,哪怕给我们提供点法律援助呢?” 走入深渊 大潘第一次接触小米,是在2011年,小米1是他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在那之后,他又陆续买了小米电视、音箱、摄像头、运动鞋等等,几十件产品,“我的账号等级都挺高了” 而对于雷军个人,他“非常崇拜”。老家襄阳的他,一直单方面把雷军当作“老乡”。2011年,他参加了小米在昌平举办的第一橙色跑,奖牌被珍藏至今,微博上,他自动转发小米产品的广告。 这种多年积累的信任,最终诱他跌入深渊。 去年10月,他第一次在小米手机系统工具“我的小米”中,看到P2P被冠以“米粉专享”等字眼的广告,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后,有金币奖励,能增加经验值,而投资后的返现,也特意标注专门针对小米渠道的“米粉”,或者返还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等小米产品。 “我最开始不放心,打电话给理财平台客服,客服还反问,你还信不过小米吗,那么大的公司?” 这位雷军的老乡自认为谨慎理性,所以把资金分散投资到多个小米推荐的理财平台中,陆续的投资一直持续到6月中上旬。 6月25日,他投资的秋田财富,第一个爆雷。大潘有点发慌,他立刻致电小米客服,建议小米下线P2P广告,“别再害到其他米粉了。” 但此时他还心存侥幸,“投了这么多平台,不可能都雷啊”。 但接下来,他投资的多个平台连续爆雷,如同一场失控的多米诺骨牌。“现在在投的15个平台,雷了11个”,大潘说,“剩下的4个也是小平台,也怕爆雷。” 他加入了多个张皇失措的维权群,群友以资深的小米铁粉为主,“你要是不粉小米,不信小米,敢这么投吗?” 但现在,小米,被他们视为“公敌”。 在微博上,对大潘同情者有之,嘲讽这有之,“骂我贪婪的活该的”,爆雷的损失,是大潘四年的收入,“我儿子今年上大学,我连学费都掏不出来了。” 但有来自金融行业的米粉,虽然具备专业经验,亦有触雷的。 在知乎上,个人标签包含“福州大学”、“mba”、“招商银行信用卡”的用户羽兰说,他在小米平台推送的P2P平台也有投资,爆雷的投资总额,大概是他投资两年的净收益,“我本来没有必要冒着声誉和被打脸的风险,但我一想到有数万的米粉,特别是那些深深信任小米公司而对金融行业不了解的米粉,基于对小米公司的情感和信任,却换来的是遭受巨大损失(很多人几乎是损失半辈子血汗钱),以及我自身刻骨铭心的经历,我觉得我必须站出来发出声音。” 羽兰在帖子中反思了自己的疏忽,“我过分自信,对形势的发展放松了警惕,更重要的是基于对小米6年的深度信任,我竟冒然认为小米的这一波推送,是这些P2P平台和小米达成战略合作的结果,算是给米粉的一个福利。” 而微博名为JIA蔡的网友,算是幸运的例外。他在元旦前后,在小米6手机的“我的小米”的“未领奖励”模块中,看到理财广告,其中一个,投资5万三个月可获得小米mix2一部,让JIA蔡十分动心。但这位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还是去认真复盘了一下,结果发现上述P2P平台并不靠谱。 然后,他以资深米粉的身份,在微博上给小米写了封公开信,并私信小米高管,警示P2P理财广告的风险,但这封信并未得到任何官方或者私下的回馈。 在爆雷潮之后,不少遭遇爆雷的米粉在这条公开信下捶胸顿足,“半年前要是能看到这篇文章能避免多少悲剧。” P2P的饥渴,小米的生意 在6月25日秋田财富等陆续爆雷之后,小米下线了理财产品广告。 这样一家以“厚道”立命的公司,过去曾以高性价比的产品,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的定价策略,广受米粉爱戴,为何出现了理财类产品的爆雷潮? 其答案隐藏在P2P行业的流量饥渴症中——随着流量越来越稀缺,P2P理财平台对能够引流、带来转化的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大方了。 去年年中,一份来自《证券日报》的统计显示,团贷网、ppmoney、人人贷、有利网、网信普惠、微贷网、宜信惠民、点融网8家平台2016年的销售费用都在亿元以上,其中宜信惠民的销售费用更是高达18亿元。 上述统计认为,按照行业平均10%的转化率来算,微贷网彼时的获客成本超过3800元。团贷网同样在千元以上。 P2P平台在互联网平台和渠道的广告付费模式通常有三种:第一,展示广告。第二,按下载量付费。第三,按投资总额提成。 谨慎的P2P平台,会倾向于选择第三种模式,但其提成比例在逐渐升高。某P2P平台市场人士私下告诉《财经故事会》,”我们这边常用的方式,是按照注册用户投资额的2.5%合作,比如带来投资额100万,可以提成2万5”。 一位曾和小米有过广告合作的理财平台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故事会》,他们跟小米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两种: 一是竞价上刊的页面展示广告,按时长和位置付费,“价格不是固定的,每个季度小米会更新报价。”第二种是按效果付费。比如CPM付费,“这个是后台充值,竞价模式,价高者得”。或者下载量付费。 《财经故事会》获取的小米最新一季度的广告报价单显示,APP广告定向加价10%。 “小米的商业化程度还是挺高的,比如红包专区、米盟广告计划、榜单广告竞价、安全中心推荐CPD、搜索下载,首焦图、小米商店首页下载等,都可以拿来卖广告。”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财经故事会》。 上述人士分析说,“我的小米”中推送的P2P广告,应该走的是下载收费模式,在这里,P2P的理财广告被包装为米粉专享福利,尽管上面打着“广告”的字眼,也提示了“投资有风险”,但却被那些对小米极度信赖的米粉们,有意无意忽略了。 当《财经故事会》就此询问小米公关时,后者表示,去了解下细节再回复,不过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复。 就在秋田财富等P2P平台爆雷潮起的同时,小米在7月9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在小米的招股书中,小米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而上述P2P广告的收入,应该会被计入“互联网服务收入”的项目中。招股书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占比为4.9%、9.6%、8.6%。 上述P2P的广告收入,也许对于庞大的小米生态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不少米粉,却几乎all in了大半个身家。 无法律责任,有道德风险? 那些从“米粉”转为“米黑”的投资人们,在维权群、微博上喋喋不休的一个追问就是,“小米应该承担责任吗?” 有投资人反问,“如果一个平台爆雷,是投资人问题,这么多平台陆续爆雷,小米没责任吗?” 但在法学博士林华看来,小米作为广告渠道,从法律上应该承担的是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即履行对广告主的资质、能力以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的义务,审查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如果小米没有履行审查义务,才可能承担所谓的“连带”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小米也算受害者——以“厚道”为本、强调高性价比的小米和雷军,在8年间吸引诸多米粉的忠诚跟随,但这种信赖感,转化为对小米平台广告的极端信任,引发的爆雷潮,最终反噬为小米的道德风险——如果雷军和小米当初预料到这些P2P有爆雷风险,大概率不会铤而走险,去有意伤害米粉。这并非小米的初心,却是小米必须面对的后果。 显示雷军厚道的一个案例是,他曾拒绝了能把“稻草卖成黄金”的面试者,因为小米不需要把稻草卖成黄金,不需要坑人的人,但这些被米粉视为“黄金”的小米推介的P2P平台,恰恰就是“稻草”。 其实,有过小米类似遭遇的公司,并不罕见,比如返利网。 去年九十月份,返利网推介的多个P2P平台爆雷。 随后,返利网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广告主逾期的补助方案,针对金豆包、普天金安、田金所等尚未兑付的返利网用户,提供补助,补助金中,除了来自广告主所缴纳的全部保证金之外,多数来自返利网的自有资金。 在微信群、QQ群、微博等集结起来的米粉投资者,也对小米提出了诉求:第一,小米发布公告,公布爆雷状况。第二,对于已爆雷平台,由于米粉单独维权成本高,不专业,希望小米提供法律援助等。第三,通过推广诈骗平台所得的收入,按比例补偿给受害的米粉投资人。 “最起码的,快一个月了,你应该出个公告吧,不能一言不发吧。”大潘说。 而小米公关告诉《财经故事会》,目前小米的措施包括:第一,下架所有P2P广告;第二,内部正在调查情况,因为情况比较复杂,所以调查进展慢,尚未出结果。第三,正在陆续跟用户沟通,统计了解受损状况,后期设法帮助用户追索投资额。 在1月份的公开信中,微博用户JIA蔡曾提醒小米,“赔钱事小,声誉损失事儿大”,他一语成谵,只是,彼时小米和米粉都没看到这份公开信。 “我以后还会买小米的产品,但永远不会再信小米的广告和情怀了。”这位多年的资深米粉告诉《财经故事会》。 其实,在e租宝、钱宝网等事件之后,不少P2P投资人都提高了警惕,问题平台不太容易套路到用户了。 所以,今年爆雷的多数P2P平台中,尤其是最近两年成立爹新平台,很多通过在大平台打广告、或者和知名公司战略合作等,或者打着“国资背景”,上市公司投资等背景,再辅以高息为诱饵,步步设套,把投资者拖入深渊。 和联璧金融疑为同一实控人的斐讯,在今年618,也曾是京东多个类目的销量冠军,而早前的e租宝,更曾出现在央视频道中。 上述为直接、间接为爆雷P2P平台广告、引流的公司和平台,在法律上或许能够切割得干干净净,但收取的广告费或者提成费,显然无法弥补由此而来的声誉损失。 (本文首发钛媒体) [详情]

钛媒体 | 2018年07月24日 13:59
米粉踩雷P2P 小米回应全面清查并下线
米粉踩雷P2P 小米回应全面清查并下线

  “米粉”踩雷P2P,小米回应全面清查并下线 被称作“年轻人第一台智能手机”的小米,却让年轻人“第一次”踩了P2P的雷。 近日有多名小米用户表示,此前在小米的 VIP 任务系统和小米运动 App 中,购买了所推荐的管家金服、秋田财富等 P2P 理财平台产品,如今不少平台出现“爆雷”。 小米公司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截至目前,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需要注意的是这4000万只是用户涉及的款项,并不是已经确定损失的款项,部分用户反馈已在追索投资款项。 “小米要吸取的教训是,以后做营销背书还是要谨慎,否则用户基于对小米的信任而买了爆雷的理财,起码心里一本账是记在小米身上。”法学博士林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涉及金额4000万元 根据小米用户描述,这些P2P广告主要出现在小米手机的“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的每日任务等渠道。 其中,不少P2P理财平台直接嵌入小米自身服务中,并在广告中标注了专门针对小米“米粉”,如“米粉专享”、“每日福利”等字眼,当小米用户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后,就能获得金币奖励、经验值,甚至获得返还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等小米产品。 但没想到的是,爆雷接连而来。不完全统计,在小米中进行投放的秋田财富已经宣布清盘、百荣金服清盘延期兑付,小灰熊金服发布了暂停运营清偿公告,金柚金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受案调查,“吆鸡理财” 发布公告暂停运营……有小米用户自称,此前投资的15个平台中,已有11个爆雷。 值得一提的司,微博名为JAX蔡的网友在元旦前后,在小米6手机的“我的小米”的“未领奖励”模块中看到理财广告,其中包括投资5万三个月可获得小米mix2一部,这让他十分动心。但他认真复盘结果发现上述P2P平台并不靠谱,并以资深米粉的身份,在微博上给小米写了封公开信,并私信小米高管,警示P2P理财广告的风险,但这封信并未得到任何官方或者私下的回馈。 目前小米已将这些理财平台下架。小米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6月底开始,陆续收到用户投诉反馈,在业内P2P平台陆续“爆雷”波及小米平台。在MIUI中接受这些P2P平台推广的用户可能面临损失。接受投诉反馈后,小米第一时间下线了所有P2P推广广告,并与用户沟通统计,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这4000万是这些用户涉及的款项,并不是已经确定损失掉的,在小米的帮助下,有部分用户反馈已经开始追索投资款了。 小米称,统计了解小米用户受损情况的同时,也在帮助用户向涉事P2P平台追索维权。此外,小米还在跟手机同业友商积极联系,携手制定P2P平台“爆雷”的行业风险对策,互相传递告知相关“爆雷”平台风险信息,形成行业合力共同帮助用户维护权益、挽回损失。 信用背书成风险 小米在此前发布的IPO 招股书中,曾提到其在金融业务的布局:2015 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小米还在“理财产品代销”业务中提到,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现在,通过小米推荐购买的P2P产品爆了雷,小米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在法学博士林华对看来,小米作为广告渠道,从法律上应该承担的是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即履行对广告主的资质、能力以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的义务。小米需要举证证明审查过基本资料,包括符合注册资本要求以及其它互金基本规则的条件,如果形式审核都没有,那就有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意味着小米需要向受害者赔偿。 从目前小米的回应来看,MIUI采取的广告推广审核标准是,所有广告主均要求提供资金存管证明+ICP证或ICP截图+运营时间+注册资金的多项证明,并强制要求进行风险提示。“因此,我们得以向用户提供我们所掌握的P2P平台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同时帮助用户报案并提供所需材料的清单。”小米在官方声明中称。 林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照小米所回应的审核标准来看,小米不需承担连带责任,至于相关理财产品出现了“米粉专享”等说法,这些属于营销手段,小米和理财产品之间是合作而非合伙。 截至记者发稿,小米称其应用商店全面清查并下架金融类应用,不再收录新增的P2P理财类应用,并保留所有P2P产品App的开发者联系信息和营业执照副本信息,当用户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及配合公安机关工商执法所需。 小米还称,今后针对所有第三方广告推广,MIUI商业产品部和MIUI运营团队将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和限制,强制进行更高频、更醒目的风险提示等,避免对用户产生误导。    [详情]

一财网 | 2018年07月24日 12:57
小米回应“推荐P2P企业爆雷”:已清查3千多款金融APP
新浪财经综合 | 2018年07月24日 11:52
米粉踩雷P2P:通过小米买28家产品 竟有18家出问题
米粉踩雷P2P:通过小米买28家产品 竟有18家出问题

  “米粉”踩雷P2P:通过小米买了28家P2P产品,出问题的竟有18家 每经记者 瑞秋(化名) 每经编辑 肖芮冬 来自浙江的李先生(化名)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没有用小米手机是吧?命真好。” 很难想象,这句话出自一个把小米手机1S保存至今、一个月前还是6年资深“米粉”的人之口。而自从6月29日得知投资的小灰熊金服跑路以来,李先生的生活和他对小米公司的态度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资深“米粉”到“黑粉” 不是小米的用户鲜少知道,此前通过“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的每日任务,用户可以下载一些P2P理财平台,并且得到返产品、返现金之类的优惠。根据李先生的介绍,大概从去年7月起,小米开始在其运动App里对相关理财平台进行大力推广,“一开始是返产品,比如小米手机、电视、手环、运动手表、京东卡等。后来,小米VIP任务里也开始出现相关任务”。 根据李先生的回忆,到了2018年1月,返现金的P2P产品推广开始在小米VIP用户的任务中频繁出现。“很多都写着‘米粉专享’,金额也都不错,看起来很诱人。1月份,我买了北京的一个P2P产品,号称投资3万元,半年就返现几百元再加一个小米2S。这家平台今年7月12日跑路了,等于我是3万元买了个手机。”说起这段经历,李先生有点哭笑不得。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公开资料以及一些投资者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小米在VIP用户中做的P2P理财推广力度还是相当大的(您可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详细截图)——动辄就是投资1万元、2万元返现几百元,甚至投资3万元、5万元返现上千元,还只能通过“我的小米”下载,对于李先生这样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也正因为如此,素来只在第三方平台上购买一些货币基金或其他低风险产品的李先生,从2017年打开了P2P投资的“新大门”。经过几次成功试水之后,他开始大量购买小米推荐的P2P平台产品。 “凡是小米推广过的,我基本上全都投了,估计得有100多家。幸运的是,有的之前就回款了。但到今天为止,还有28个没回款,这里面出问题、提现到不了账的已经有18家。号称返现的平台是注册之后打到余额里,有2个平台我刚买了产品没多久,返现都没给就跑了。还有10家的产品没到期,卖也卖不了,只能听天由命。” 李先生粗略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买了数十家平台的产品,但他每家金额都买得不算多,最多的不过5万元,其余3万元、2万元、1万元的都有。“现在跑路的、逾期的、提现困难的就有40多万,剩下的还有20多万没到期,加起来一共60多万元。父母的钱也买进去了,现在还不敢给家里人说。”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事实上,目前像李先生这样通过小米购买了财富平台产品的人还有很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加入了一个维权群,目前群内的投资者人数已经超过千人。据悉,类似的群还有若干个,里面的成员几乎都是通过做VIP任务而购买了P2P产品的小米用户。 正如李先生告诉记者的,自己是一个资深“米粉”,认为既然是小米推的平台,起码得到了小米的背书,应该比普通平台更有保障,“怪自己对小米太信任了,也太贪心了”——这或许代表了很多投资者的心声。 从表格中不难发现,记者统计的这些平台出问题的时间集中在近两个月。事实上,除了这些已经明确公告逾期或暂停运营的平台,还有多家小米用户购买了产品的P2P平台,目前也已经出现了提现困难的局面,面临的风险不可小觑。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根据记者的最新观察,目前小米已将这些理财平台下架。据李先生介绍,6月25日,他还从小米推介的一家P2P平台购买了产品,但在此之后他再想找相关产品,就发现已经全部下架了。“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出事了,等到6月29日我买的小灰熊金服产品提不了现,才知道问题大了。” 心急的李先生曾多次联系小米金融客服,但显然没有得到令他满意的答案,“客服让我们自己去报案,其他的就再没提什么有效措施。难道只能认倒霉了?” 谁来承担责任? 在采访过程中,李先生多次反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小米为什么要给我们推荐这些P2P平台?他们到底有没有把关?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找谁? 我们无法直接回答他的这些问题,但或许从小米近期公布的公开材料中,可以窥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6月7日小米提交给监管机构的公开发行存托凭证招股说明书中,该公司关于“米粉”规模有这样的表述: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拥有5个以上小米互联产品(还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米粉”数量超过140万。 这其中,应该有李先生的位置。而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以为小米做什么呢? 来看看小米的营收构成,或许能找到答案。该文件显示,小米的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智能手机、IoT和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在这其中,“广告推广”又是互联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一季度为小米带来了18.74亿元的收入,占互联网服务业务的58%,甚至超过了2015全年广告收入的总和。而在过去三年,这一业务的收入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米粉”的给力和活跃功不可没。 除了为小米的广告业务出力,“米粉”们的另一大贡献则是在金融领域。按照招股说明书所说,2015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关于理财产品分销,该公司是这么定义的: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既然如此,那通过小米推介购买的P2P产品爆了“雷”,小米应不应该承担责任? 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目前已有大量帖子讨论这一话题。大家将其与“百度、莆田系医院”“联璧金融、斐讯和京东”等话题联系起来,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目前知乎“如何评价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相继暴雷?”话题的关注者已有1161名、被浏览了47万余次。 只是和前面这两个事件相比,小米的情况还有所不同。因为这些P2P平台不仅仅是在小米应用商店做置顶广告或其他形式的展示,而是直接嵌入小米VIP每日任务中,用投资即可返产品、返现等方式吸引“米粉”来完成。换句话来说,小米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 截至发稿,《每日经济新闻》没有收到来自小米方面的回复。而对于大量通过小米投资了P2P产品的“米粉”以及其他投资者,“独角兽”小米或许还欠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  [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8年07月23日 01:33
小米集团推荐P2P相继爆雷 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
小米集团推荐P2P相继爆雷 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

  近日,多家P2P平台出现跑路现象,使得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据悉,几个月以前小米集团旗下的金融产品在小米VIP和小米运动中推广P2P平台,并注明米粉专享和专属返利,6月份相关产品相继爆雷,已经确定的有秋天财富、2025、米袋子、小诸葛、凉钱宝、人爱、小灰熊、管家、捷麦等等。 有网友表示,小米公司作为流量方和广告方应该在严格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经营,在法律模糊地带更需要谨慎严格把控,保证投放的广告是有金融资质,有保证的平台。同时,他表示小米硬件长期的低利润和盈利KPI考核,导致小米一些部门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从基础的法律和道德上没有做过任何风控。 据了解,小米金融涉及供应链融资、互联网小额贷款、支付、理财产品分销、互联网保险等业务,相关牌照比较齐全。根据小米集团招股书披露,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金融的收入及税前净利润占发行人的比例分别为0.90%和0.22%。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金融总资产占发行人的比例为13.55%。证监会在反馈意见17(2)中,向小米公司问询,逐一详细说明公司各项金融、类金融业务和主体具体业务流程、内控情况、风险控制措施及有效性。以及25(9),互联网增值广告是否合规的问题。65中,互联网小贷业务,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规定,是否涉嫌变相资金占用或利益输送情形。小米均未在媒体或者相关文件中给予正面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招股说明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境内子公司受到工商管理、海关、国家税务等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共计20笔,涉及罚款金额合计为109万元,单笔处罚最高金额为69万元。尽管相应罚款金额相对公司当期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占比极小。可以看出,小米集团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律意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截至记者发稿,小米集团相关负责人未对事件做出具体回应。[详情]

蓝鲸TMT | 2018年07月22日 08:17
平台推荐的P2P平台集体爆雷 小米有是否错?
平台推荐的P2P平台集体爆雷 小米有是否错?

   “若小米在未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居间,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来源:时间财经   作者:陈世爱 “雷军,你怎么这么雷啊!”“我不仅仅是粉转黑,我是深深的仇恨。”近日,因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爆雷而遭受损失的“米粉”,纷纷在维权群里表达了愤怒。 时间财经触到几百位遭受损失的小米用户,他们大多是通过小米运动和VIP活动任务下载的P2P平台而钱财受损。湖北的李先生向时间财经介绍,他通过小米在8个P2P平台累计投入了144.2万元,只有10万元还未确定一定会损失,其它134.2万元“基本没戏了”。 小米公关部对时间财经表示,此次用户投诉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清查的金融类APP 3000多款。 小米对P2P平台有进行严谨地审核,目前已经停掉了所有P2P的合作,后续会协助遭受损失的小米用户维权,也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 手机厂商中也不止小米一家投P2P平台广告。据一位同时兼小米二级广告商的广告人王立(化名)向时间财经介绍,除了华为“财大气粗”对P2P要求特别严格之外,OPPO、VIVO、魅族、联想都有投,更不用说酷派、金立等,投放最多的还是手机应用分发商店。 事先早有征兆。早在1月3日,网友JAX蔡以小米粉丝的身份,在微博上给小米写了封公开信,提醒小米其推荐的几家P2P公司是“宋基”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诈骗平台。如果不及时处理,只要三个月,小米就将面临像“返利网”一样的纠纷,折损名誉。 6月4日,小灰熊金服爆雷。这是炸响在小米推荐中的第一声“雷”,随后小诸葛金服、国恒金服、钱妈妈、管家金服、秋天财富等连连爆雷。李先生说:“我知道P2P平台早就开始爆雷了,非常不安全,但是小米推荐的这些近一年多一个爆雷的都没有,我非常放心。没想到从6月初开始,这一个半月几乎爆完了。” 随着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爆雷的越来越多,遭受损失的小米用户开始形成维权群。据网友估计,6月28号左右成立的群,到7月19号左右,最大维权群除去重复的大概有2000人,而小米声称统计的只有429人。 影响的扩散程度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很多。7月22日下午3点许,JAX蔡把当时1月发的微博截图、链接发到知乎的相关问题下面,随即人们追随这篇“预言帖”转战到微博,转发该微博,并@各种大V。到晚上11点55分,该条微博阅读量达到了47.7万,转发1059,评论500。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小米是国内知名公司,其平台上的P2P公司爆雷所以受关注的人群比较多。不过,作为大平台如何做好监督员相关方面应及早拿出方案来,最大程度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专坑“米粉”? 围绕小米推荐的P2P平台集体爆雷,最关键的争议在小米是否应该担责。有人认为小米只是给P2P平台打广告,“入不入坑”是用户自己决定,P2P产品几乎占领了各个广告平台,小米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而昔日的小米“死忠粉”如今却再难认同小米,他们认为小米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广而告之”,而是专坑自己人且捆绑很深。理由主要集中在4点:一是这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而是通过任务奖励实现P2P软件下载注册;二是小米可能没有严格审查了入驻的P2P平台;三是小米在推广中与P2P平台深度结合;四是小米的广告未显著提示风险。 通过大量维权人提供的信息可知,小米在VIP的每日任务中推荐大量P2P平台。用户点开该任务之后,即可看到具体的投资档次和相应年化、返利等信息,点击去完成即可跳转下载APP。完成注册后方显示任务完成,一般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即可获得200经验值和50个金币。 北京京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越对时间财经表示,从活动形式看,小米在P2P产品推介中充当了两个角色,一是广告经营者,二是居间人,所谓居间人通俗讲就是中介。如果小米仅仅是广告经营者的话,只要不宣传虚假广告、做到风险提示即可免责,但是小米显然“更进了一步”——通过完成任务给予奖励的方式,促成客户下载注册P2P平台,即促成了小米用户与P2P平台的客户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居间人,小米不仅仅是受到《广告法》的约束,还要受到《合同法》的约束。《合同法》规定,居间人必须核实居间双方的身份和居间事项的真实性,即小米需要对居间产品进行必要的调查,若其在未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居间,但居间产品存在虚假或不真实的情况,小米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那么,小米是否对它推介的P2P平台进行必要调查? 小米公关部表示,小米公司对入驻的P2P平台有严格审查。王立表示,他并未接到明确中止与P2P合作的通知,但近期确实合作方案都未通过。该广告人提供给了时间财经一份清单,是入驻小米的P2P平台要准备的材料,其中除了公司注册名称、营业执照和网址等基本信息,还包括ICP备案完整截图、税务登记证、授权委托书、行业推广承诺函等。 王立表示,手机厂商中,小米审核得的严格程度能排上行业第二。如果能在小米平台投放广告,基本在其他手机厂商和应用分发商店都能上。 不过,部分受害者坚持认为小米公司为了更高的广告收益降低了门槛。毕竟,在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爆雷比例高,而且并没有像陆金所等较为正规的P2P公司。此外,一位河南网友向时间财经表示,他6月15日通过小米在“小诸葛”金服平台上投了5万,但实际“小诸葛”6月5日就已经爆雷了。6月13日,网上关于“小诸葛”爆雷的信息就已经很多了。“小米不及时核实信息,导致米粉进入圈套,明显的为这些公司背书。”该网友说。 饱受质疑还有小米在推广中与P2P平台的深度结合。不少用户都是通过VIP 每日任务进入到P2P 平台。据“米粉”介绍,VIP是小米手机设置中的一个版块,进VIP完成每日任何和逛小米论坛、买小米产品、参加米粉节一样,是“米粉”的日常“仪式”。 “不是小米的忠实用户是不会入坑的,我姐也用小米手机,但是她不知道这些,我接触过这么多维权的人,几乎都是小米的死忠粉。”上述通过小米投了8个P2P平台的李先生表示,下载注册一个P2P平台所得的200经验值和50个金币算很高的奖励了,一般的活动只赠送经验值,几乎没有送过如此高额的金币。 另外,推荐的各个理财产品都专门针对“米粉”提供专属返利或奖品。“其实这些P2P平台的年化并不算很高,但是返利很诱人。这些返利只有小米用户才有,去应用商店下载并没有。” 部分遭爆雷的“米粉并未收到现金返利,而是获得了一个兑换码,可以直接去小米商城兑换等额商品,客服回应商品是直接由小米发货的。相关“米粉”还展示了一张截图,是他通过投理财产品所获兑换码换了一辆价值1999元的小米电动滑板车。 “这种奖励性广告太多了,所谓的专属只是一种广告话术而已,其实在各个平台投放都会提供相应福利,只是广告主更愿意表达为专属福利。”广告人王立表示,他对于更细节的兑换方式并不知道详情。 一家P2P平台的谭姓技术人员告诉时间财经,他们平台在小米等几家大公司都有投放广告,针对不同平台进行定制化的广告和赠品是公司活动常用手段,但具体的合作方式只有公司主管运营的经理知道。 小米在承担广告经营者角色时并非毫无漏洞。在“爱家”P2P平台的广告宣传中,小米推荐的广告里有“稳赚计划”四字,虽然也写了有风险需谨慎,但稳赚计划是会让投资人产生误解,并且中国不允许理财机构使用保本保收益等词汇。 广告中的风险提示也让遭受损失的部分“米粉”难以接受。据几个信息源反馈,小米发布的P2P平台广告中确实写了“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非小米官方活动”,但是一般人根本发现不了。因为小米在红色的背景色中用红色字提示的。广告法规定,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广告属于虚假广告。如认定有虚假广告的情况,小米作为广告经营者可能面临行政机构的处罚。 (请读者尝试在上图找到该提示) 变现之道 当然,如今对于这些“米粉”来说,他们更关注什么时候能拿回钱。在维权群里,不时地就有人问,“雷军回应了?” 小米公关部表示,小米公司更愿意用行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出来表态。他们会为遭受损失的用户提供P2P平台的相关信息,提供立案材料清单。至于是否成立专项组,公司倾注多大的资源去提供帮助,有法务人员和广告部人员进行协助。 但截至发稿,时间财经所在的几个小米“维权”群中,还并未有人接受到实质性帮助的信息反馈。部分米粉表示,小米方面只是让他们去报案。对于小米是否将承担受害者的部分损失,小米公关部回应将依法依规行事。 这可能是小米从2010年诞生以来遇到的最大信誉危机。 让利于消费者一直是小米的宗旨。公司董事会曾承诺:“从2018年开始,每年小米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小米都将回馈给用户。” 给消费者以厚道价格,确实能取悦顾客。但正如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薛元奎所疑惑的——不知小米如何同时取悦员工和股东?如果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公司又何以能够保持产品科技的持续领先?如果不能赚取足够的回报,又何以能够满足永不知足的资本家的胃口? 小米一直强调,硬件只是导流,那么导流之后如何变现呢?小米在招股书中也提到,目前公司的互联网变现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重点为互联网广告以及增值服务。从现有的数据分析,广告的变现能力确实可观。 小米的商业模式为铁人三项“智能手机+物联网(l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广告隶属于互联网服务。2017年小米集团营收1146亿元,其中智能手机占比70%、l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20%、互联网服务仅占9%。 从毛利看,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率远远高于其他业务。2017年这一数字为60.2%,与智能手机的8.8%和IoT生活消费产品的8.3%均有很大优势。而其中的广告毛利率更是高达83.54%。 除了高毛利率,小米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惊人。2015年至2017年,小米的广告收入分别高达18.21亿元、38.38亿元以及56.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18年一季度,小米的广告收入更是破天荒地达到18.74亿元,超过了2015年全年广告收入的总和。 对于广告收入的快速增长,招股书中解释道,除了整体市场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司加大与广告代理商的合作,带动广告业务量快速增加。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帮助客户实现广告精准投放,提高客户营销效率,从而吸引更多客户投放广告。 请注意,“不论是广告还是其他,都离不开的就是小米的粉丝群体。”自由评论人瞬雨表示,小米前期一直在培养粉丝、聚集流量,最终谋求变现。从广告的增长势头看,流量变现的效果很好,从营收占比来看,小米选择变现才刚开始,就在这个刚开始不久的当头,小米就因为推广P2P平台“跌跟头”,对小米来说是一个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 高收益和高风险往往相生相伴。兼做小米二级广告代理的广告人王立表示,虽然有各种外界因素促成了P2P平台爆雷,这是小米可怜的地方。但是对于这种高风险的广告,小米就不应该提供给自己的粉丝,这是小米活该的地方。 对于不少“米粉”粉转“黑”,小米公关部表示,相信粉丝们会看到他们的行动。但不少受害人表示,即使钱要不回了,也要去找小米泄愤。 在维权群里,除了受害人和媒体,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人,就是JAX蔡。他凭借对公客户经理的职业嗅觉发现了小米推介的P2P平台的问题所以并未投资,但他一直和维权的人在一起。因为当初一篇微博“预言帖”成为各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他说,一开始他很激动,觉得一个普通人突然就火了,很多人说他是大神,是预言帝,很多媒体要采访,他心里有些得意。“但当我进一步了解到受损失的规模、接触到受害人的细节信息时,我真的对小米绝望了。”JAX蔡对时间财经表示,现在想的只有帮助受损失的人多少挽回一点损失,并让小米付出代价。如果小米不妥善处理此事,最后被迫退市都是罪有应得。 [详情]

小米平台多个P2P项目相继爆雷 涉及金额约4000万
小米平台多个P2P项目相继爆雷 涉及金额约4000万

  小米平台多个P2P项目爆雷 涉及金额约4000万 刘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4000万只是用户涉及的款项,并非是已经确定损失的款项,部分用户反馈已在追索投资款项] 日前,有多名小米用户表示,此前在小米的VIP任务系统和小米运动App中,购买了小米推荐的管家金服、秋田财富等P2P理财平台产品,如今不少平台出现“爆雷”。 小米公司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截至目前,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4000万只是用户涉及的款项,并非是已经确定损失的款项,部分用户反馈已在追索投资款项。 涉及金额4000万元 根据小米用户描述,前述P2P广告主要出现在小米手机的“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的每日任务等渠道。 其中,不少P2P理财平台直接嵌入小米自身服务中,并在广告中标注了专门针对小米“米粉”,如“米粉专享”、“每日福利”等字眼,当小米用户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后,就能获得金币奖励、经验值,甚至获得返还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等小米产品。 但没想到的是爆雷接连而来。不完全统计,在小米中进行投放的秋田财富已经宣布清盘,百荣金服清盘延期兑付,小灰熊金服发布了暂停运营清偿公告,金柚金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受案调查,“吆鸡理财”发布公告暂停运营……有小米用户自称,此前投资的15个平台中,已有11个爆雷。 微博名为JAX蔡的网友在今年元旦前后,在小米6手机的“我的小米”的“未领奖励”模块中看到理财广告,其中包括投资5万三个月可获得小米mix2一部,这让他十分动心。但他认真复盘后发现上述P2P平台并不靠谱,并以资深米粉的身份,在微博上给小米写了封公开信,并私信小米高管,警示P2P理财广告的风险,但这封信并未得到任何官方或者私下的回馈。 目前小米已将这些理财平台下架。 小米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6月底开始,陆续收到用户投诉反馈,在业内P2P平台陆续“爆雷”波及小米平台。接受投诉反馈后,小米第一时间下线了所有P2P推广广告,并与用户沟通统计,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这4000万是这些用户涉及的款项,并不是已经确定损失的。 小米方面称,统计了解用户受损情况的同时,公司也在帮助用户向涉事P2P平台追索维权。此外,小米还在跟手机同业友商积极联系,携手制定P2P平台“爆雷”的行业风险对策,互相传递告知相关“爆雷”平台风险信息,形成行业合力共同帮助用户维护权益、挽回损失。 信用背书成风险 小米在此前发布的IPO招股书中,曾提到其在金融业务的布局:2015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小米还在“理财产品代销”业务中提到,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那么,通过小米推荐购买的P2P产品爆了雷,小米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在法学博士林华看来,小米作为广告渠道,从法律上应该承担的是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即履行对广告主的资质、能力以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的义务。小米需要举证证明审查过基本资料,包括符合注册资本要求以及其他互金基本规则的条件,如果形式审核都没有,那就有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意味着小米需要向受害者赔偿。 从目前小米的回应来看,MIUI(小米旗下基于安卓内核所研发的专有手机操作系统)采取的广告推广审核标准是所有广告主均要求提供资金存管证明+ICP(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ICP截图+运营时间+注册资金的多项证明,并强制要求进行风险提示。“因此,我们得以向用户提供我们所掌握的P2P平台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同时帮助用户报案并提供所需材料的清单。”小米在官方声明中称。 林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照小米所回应的审核标准来看,小米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至于相关理财产品出现了“米粉专享”等说法,这些属于营销手段,小米和理财产品之间是合作而非合伙。 截至记者发稿,小米称其应用商店全面清查并下架金融类应用,不再收录新增的P2P理财类应用,并保留所有P2P产品App的开发者联系信息和营业执照副本信息,当用户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及配合公安机关工商执法所需。 小米还称,今后针对所有第三方广告推广,MIUI商业产品部和MIUI运营团队将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和限制,强制进行更高频、更醒目的风险提示等,避免对用户产生误导。 [详情]

P2P爆雷!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P2P爆雷!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P2P爆雷!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作者:我不叫塞尔达 喊出“感动人心”“和用户交朋友”的小米,辜负了米粉的信任。 最近,P2P“爆雷”事件频发,而小米也卷入其中。 据财经网报道,多位小米用户爆料,因在小米的VIP任务系统和小米运动App中看到了管家金服、秋田财富等P2P理财平台而购买的理财产品,如今这些平台却“跑路”,数万元的投资“折了”。 每日经济新闻也报道,来自上海的小米用户购买了小米推广的100多家P2P平台推出的理财产品,但直到今年7月,还有28个没回款,这里面出问题、提现到不了账的已经有18家,已经确定的有秋田财富、2025、米袋子、小诸葛、靓钱宝、人爱、小灰熊、管家、捷麦等等。 大量米粉的钱被套牢甚至卷跑,除了声讨无良虚假P2P以外,维权者也把矛头对准了提供分发渠道的小米。 那么,小米有没有责任呢? 首先要说的是,这些“野鸡”P2P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人性的贪欲,这些必须要明确。你可能会说,投资有风险,被套进去的人活该,他们是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 但问题不只是这么简单。 如果是像百度、今日头条那样的信息流还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广告,但是,当小米把它们加入自己的“每日任务”中,下载能得积分,甚至将其堂而皇之地称为“每日福利”“米粉专享”时,消费者们的戒心还会那么高吗? 可以看到页面内其实是有“非小米官方活动”的提醒的,但实在是太不明显了,反而是“福利”“专享”等诱导性字眼,吸引了绝大部分注意力。除了积分以外,这些P2P的营销活动也经常会把小米系产品作为奖品。 这种情况下,忠实米粉还会以为这是小米又“发福利”了呢。 知乎网友“POS一下”就在相关问题的回答中提到: “知道有风险吗,知道,余额宝也有风险不是,出门走路都有风险不是。” “为什么还投了呢,小米做了信任背书,并且还是虚假信息的信任背书。” 小米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说得再严重一点,积分体系是在诱导用户购买第三方、没有保障的P2P理财产品。 现在“我的小米”App中,购买理财产品依然能获得小米体系内的积分 当然,这还只是情理上的问题,具体到法律上呢?卷钱跑路的P2P当然违法了,那么小米作为渠道,需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呢? 虎嗅作者、法学博士林华对虎嗅表示,小米作为广告渠道,从法律上应该承担的是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即履行对广告主的资质、能力以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的义务。如果小米没有履行审查义务,就可能承担所谓的“连带”责任。  另外,关于小米“理财得积分”“米粉专享”等设定会不会涉嫌诱导,林华表示不会,“本质上依然是渠道功能”。 但这并不代表小米就高枕无忧了,小米需要举证证明审查过基本资料,包括符合注册资本要求以及其它互金基本规则的条件,如果形式审核都没有,那就有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林华表示,承担连带责任,就意味着小米需要向受害者赔偿。 所以,现在问题就变成了,小米到底有没有尽到审核的义务呢?这个现在还说不好,小米官方也没有有回应。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故事: 花费一些时间和360块钱的会员费,就查到了“国资背景”背后的猫腻。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对于小米来说,审查资质绝非难事,成本也不会太高。 有意思的是,小米IPO招股书中曾提到金融业务的布局: 2015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这显然和事实不符。 如果按照招股书所说,小米的“筛选程序”是没筛出来这些虚假P2P,还是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这些问题只能小米自己来回答了。 这些广告也反映出了小米对于自己盈利能力的焦虑。 众所周知,小米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家单纯的硬件公司,以前雷军总是强调小米是“互联网公司”,现在则更多地以“新物种”自居。硬件、互联网和新零售是当下驱动小米的“三驾马车”。 小米为了讲好自己“铁人三项”的故事,明显有点着急了,甚至可以说是饥不择食。硬件低利润率是小米的一贯作风,也是起家之本,这方面肯定是不能改了,硬件挣不到钱只能从软件上挣。要知道,这些打造庞氏骗局的虚假P2P,在广告投放上是很舍得花钱的,因为他们压根就是为了卷钱跑路,无需计算企业运营成本。为了利润,小米选择了接受这种没有保障的第三方P2P广告。 可即便是接了这种广告,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依然没能铁起来。招股书显示,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占比为8.6%,相较之下,来自硬件的收入则高达70%以上。如此明显的对比,不着急是不可能的。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是小米一直在喊的口号。在小米最近公开的纪录片《一团火》中,雷军也讲了一个拒绝把稻草卖成黄金的面试者的故事。 对于那些血本无归的米粉,小米并没有一份官方的回应,哪怕是单纯的解释与道歉。 反倒是公关的效率非常高。虽然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某件更重大的事,但微博、知乎搜索结果依然被屏蔽,相关文章被删除,此外,也有多个相关维权群群被封,群相册群文件里截图和录音丢失。 小米的粉丝很多是学生,他们由于性价比和口碑而选择了小米,并成为了忠实的米粉。不能否认,小米确实为年轻人提供了不少性价比颇高的产品。 但是,此次“爆雷”事件的出现,则彻底让粉丝们寒心。P2P也许就是瞄准了学生群体涉世未深,容易轻信别人的特点而选择投放,而小米不但没能尽到审查义务,保护米粉的权益,反而将其纳入到“米粉专享福利”的行列中。对于那些失望的米粉来说,屠龙的勇士,最终变成了恶龙。 作为国产手机口碑营销的鼻祖,如果此时处置不当,小米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几个广告主,而是曾经赖以为生的米粉。此次事件不只是“年轻人的第一次破产”,而是“小米给年轻人上的最后一堂课”。 [详情]

复盘“米粉”P2P爆雷潮:小米在投15家P2P 爆雷11个
复盘“米粉”P2P爆雷潮:小米在投15家P2P 爆雷11个

  本文首发钛媒体 但这种信任和崇拜在6月底戛然而止。在小米手机“我的小米”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P2P,如今,他在投的15个P2P平台,已经爆雷了11个,“有老板跑路失联的,有警方立案的,还有回款逾期的,活雷死雷都有。”“我现在是米黑了”,年收入五六万的老潘,爆雷的投资本金,已经达到了十八九万。 更让老潘失望的是,爆雷潮已经快过一个月了,小米官方至今没有任何表态,“是不是该出个公告,哪怕给我们提供点法律援助呢?” 走入深渊 大潘第一次接触小米,是在2011年,小米1是他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在那之后,他又陆续买了小米电视、音箱、摄像头、运动鞋等等,几十件产品,“我的账号等级都挺高了” 而对于雷军个人,他“非常崇拜”。老家襄阳的他,一直单方面把雷军当作“老乡”。2011年,他参加了小米在昌平举办的第一橙色跑,奖牌被珍藏至今,微博上,他自动转发小米产品的广告。 这种多年积累的信任,最终诱他跌入深渊。 去年10月,他第一次在小米手机系统工具“我的小米”中,看到P2P被冠以“米粉专享”等字眼的广告,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后,有金币奖励,能增加经验值,而投资后的返现,也特意标注专门针对小米渠道的“米粉”,或者返还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等小米产品。 “我最开始不放心,打电话给理财平台客服,客服还反问,你还信不过小米吗,那么大的公司?” 这位雷军的老乡自认为谨慎理性,所以把资金分散投资到多个小米推荐的理财平台中,陆续的投资一直持续到6月中上旬。 6月25日,他投资的秋田财富,第一个爆雷。大潘有点发慌,他立刻致电小米客服,建议小米下线P2P广告,“别再害到其他米粉了。” 但此时他还心存侥幸,“投了这么多平台,不可能都雷啊”。 但接下来,他投资的多个平台连续爆雷,如同一场失控的多米诺骨牌。“现在在投的15个平台,雷了11个”,大潘说,“剩下的4个也是小平台,也怕爆雷。” 他加入了多个张皇失措的维权群,群友以资深的小米铁粉为主,“你要是不粉小米,不信小米,敢这么投吗?” 但现在,小米,被他们视为“公敌”。 在微博上,对大潘同情者有之,嘲讽这有之,“骂我贪婪的活该的”,爆雷的损失,是大潘四年的收入,“我儿子今年上大学,我连学费都掏不出来了。” 但有来自金融行业的米粉,虽然具备专业经验,亦有触雷的。 在知乎上,个人标签包含“福州大学”、“mba”、“招商银行信用卡”的用户羽兰说,他在小米平台推送的P2P平台也有投资,爆雷的投资总额,大概是他投资两年的净收益,“我本来没有必要冒着声誉和被打脸的风险,但我一想到有数万的米粉,特别是那些深深信任小米公司而对金融行业不了解的米粉,基于对小米公司的情感和信任,却换来的是遭受巨大损失(很多人几乎是损失半辈子血汗钱),以及我自身刻骨铭心的经历,我觉得我必须站出来发出声音。” 羽兰在帖子中反思了自己的疏忽,“我过分自信,对形势的发展放松了警惕,更重要的是基于对小米6年的深度信任,我竟冒然认为小米的这一波推送,是这些P2P平台和小米达成战略合作的结果,算是给米粉的一个福利。” 而微博名为JIA蔡的网友,算是幸运的例外。他在元旦前后,在小米6手机的“我的小米”的“未领奖励”模块中,看到理财广告,其中一个,投资5万三个月可获得小米mix2一部,让JIA蔡十分动心。但这位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还是去认真复盘了一下,结果发现上述P2P平台并不靠谱。 然后,他以资深米粉的身份,在微博上给小米写了封公开信,并私信小米高管,警示P2P理财广告的风险,但这封信并未得到任何官方或者私下的回馈。 在爆雷潮之后,不少遭遇爆雷的米粉在这条公开信下捶胸顿足,“半年前要是能看到这篇文章能避免多少悲剧。” P2P的饥渴,小米的生意 在6月25日秋田财富等陆续爆雷之后,小米下线了理财产品广告。 这样一家以“厚道”立命的公司,过去曾以高性价比的产品,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的定价策略,广受米粉爱戴,为何出现了理财类产品的爆雷潮? 其答案隐藏在P2P行业的流量饥渴症中——随着流量越来越稀缺,P2P理财平台对能够引流、带来转化的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大方了。 去年年中,一份来自《证券日报》的统计显示,团贷网、ppmoney、人人贷、有利网、网信普惠、微贷网、宜信惠民、点融网8家平台2016年的销售费用都在亿元以上,其中宜信惠民的销售费用更是高达18亿元。 上述统计认为,按照行业平均10%的转化率来算,微贷网彼时的获客成本超过3800元。团贷网同样在千元以上。 P2P平台在互联网平台和渠道的广告付费模式通常有三种:第一,展示广告。第二,按下载量付费。第三,按投资总额提成。 谨慎的P2P平台,会倾向于选择第三种模式,但其提成比例在逐渐升高。某P2P平台市场人士私下告诉《财经故事会》,”我们这边常用的方式,是按照注册用户投资额的2.5%合作,比如带来投资额100万,可以提成2万5”。 一位曾和小米有过广告合作的理财平台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故事会》,他们跟小米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两种: 一是竞价上刊的页面展示广告,按时长和位置付费,“价格不是固定的,每个季度小米会更新报价。”第二种是按效果付费。比如CPM付费,“这个是后台充值,竞价模式,价高者得”。或者下载量付费。 《财经故事会》获取的小米最新一季度的广告报价单显示,APP广告定向加价10%。 “小米的商业化程度还是挺高的,比如红包专区、米盟广告计划、榜单广告竞价、安全中心推荐CPD、搜索下载,首焦图、小米商店首页下载等,都可以拿来卖广告。”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财经故事会》。 上述人士分析说,“我的小米”中推送的P2P广告,应该走的是下载收费模式,在这里,P2P的理财广告被包装为米粉专享福利,尽管上面打着“广告”的字眼,也提示了“投资有风险”,但却被那些对小米极度信赖的米粉们,有意无意忽略了。 当《财经故事会》就此询问小米公关时,后者表示,去了解下细节再回复,不过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复。 就在秋田财富等P2P平台爆雷潮起的同时,小米在7月9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在小米的招股书中,小米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而上述P2P广告的收入,应该会被计入“互联网服务收入”的项目中。招股书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占比为4.9%、9.6%、8.6%。 上述P2P的广告收入,也许对于庞大的小米生态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不少米粉,却几乎all in了大半个身家。 无法律责任,有道德风险? 那些从“米粉”转为“米黑”的投资人们,在维权群、微博上喋喋不休的一个追问就是,“小米应该承担责任吗?” 有投资人反问,“如果一个平台爆雷,是投资人问题,这么多平台陆续爆雷,小米没责任吗?” 但在法学博士林华看来,小米作为广告渠道,从法律上应该承担的是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即履行对广告主的资质、能力以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的义务,审查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如果小米没有履行审查义务,才可能承担所谓的“连带”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小米也算受害者——以“厚道”为本、强调高性价比的小米和雷军,在8年间吸引诸多米粉的忠诚跟随,但这种信赖感,转化为对小米平台广告的极端信任,引发的爆雷潮,最终反噬为小米的道德风险——如果雷军和小米当初预料到这些P2P有爆雷风险,大概率不会铤而走险,去有意伤害米粉。这并非小米的初心,却是小米必须面对的后果。 显示雷军厚道的一个案例是,他曾拒绝了能把“稻草卖成黄金”的面试者,因为小米不需要把稻草卖成黄金,不需要坑人的人,但这些被米粉视为“黄金”的小米推介的P2P平台,恰恰就是“稻草”。 其实,有过小米类似遭遇的公司,并不罕见,比如返利网。 去年九十月份,返利网推介的多个P2P平台爆雷。 随后,返利网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广告主逾期的补助方案,针对金豆包、普天金安、田金所等尚未兑付的返利网用户,提供补助,补助金中,除了来自广告主所缴纳的全部保证金之外,多数来自返利网的自有资金。 在微信群、QQ群、微博等集结起来的米粉投资者,也对小米提出了诉求:第一,小米发布公告,公布爆雷状况。第二,对于已爆雷平台,由于米粉单独维权成本高,不专业,希望小米提供法律援助等。第三,通过推广诈骗平台所得的收入,按比例补偿给受害的米粉投资人。 “最起码的,快一个月了,你应该出个公告吧,不能一言不发吧。”大潘说。 而小米公关告诉《财经故事会》,目前小米的措施包括:第一,下架所有P2P广告;第二,内部正在调查情况,因为情况比较复杂,所以调查进展慢,尚未出结果。第三,正在陆续跟用户沟通,统计了解受损状况,后期设法帮助用户追索投资额。 在1月份的公开信中,微博用户JIA蔡曾提醒小米,“赔钱事小,声誉损失事儿大”,他一语成谵,只是,彼时小米和米粉都没看到这份公开信。 “我以后还会买小米的产品,但永远不会再信小米的广告和情怀了。”这位多年的资深米粉告诉《财经故事会》。 其实,在e租宝、钱宝网等事件之后,不少P2P投资人都提高了警惕,问题平台不太容易套路到用户了。 所以,今年爆雷的多数P2P平台中,尤其是最近两年成立爹新平台,很多通过在大平台打广告、或者和知名公司战略合作等,或者打着“国资背景”,上市公司投资等背景,再辅以高息为诱饵,步步设套,把投资者拖入深渊。 和联璧金融疑为同一实控人的斐讯,在今年618,也曾是京东多个类目的销量冠军,而早前的e租宝,更曾出现在央视频道中。 上述为直接、间接为爆雷P2P平台广告、引流的公司和平台,在法律上或许能够切割得干干净净,但收取的广告费或者提成费,显然无法弥补由此而来的声誉损失。 (本文首发钛媒体) [详情]

米粉踩雷P2P 小米回应全面清查并下线
米粉踩雷P2P 小米回应全面清查并下线

  “米粉”踩雷P2P,小米回应全面清查并下线 被称作“年轻人第一台智能手机”的小米,却让年轻人“第一次”踩了P2P的雷。 近日有多名小米用户表示,此前在小米的 VIP 任务系统和小米运动 App 中,购买了所推荐的管家金服、秋田财富等 P2P 理财平台产品,如今不少平台出现“爆雷”。 小米公司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截至目前,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需要注意的是这4000万只是用户涉及的款项,并不是已经确定损失的款项,部分用户反馈已在追索投资款项。 “小米要吸取的教训是,以后做营销背书还是要谨慎,否则用户基于对小米的信任而买了爆雷的理财,起码心里一本账是记在小米身上。”法学博士林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涉及金额4000万元 根据小米用户描述,这些P2P广告主要出现在小米手机的“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的每日任务等渠道。 其中,不少P2P理财平台直接嵌入小米自身服务中,并在广告中标注了专门针对小米“米粉”,如“米粉专享”、“每日福利”等字眼,当小米用户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后,就能获得金币奖励、经验值,甚至获得返还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等小米产品。 但没想到的是,爆雷接连而来。不完全统计,在小米中进行投放的秋田财富已经宣布清盘、百荣金服清盘延期兑付,小灰熊金服发布了暂停运营清偿公告,金柚金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受案调查,“吆鸡理财” 发布公告暂停运营……有小米用户自称,此前投资的15个平台中,已有11个爆雷。 值得一提的司,微博名为JAX蔡的网友在元旦前后,在小米6手机的“我的小米”的“未领奖励”模块中看到理财广告,其中包括投资5万三个月可获得小米mix2一部,这让他十分动心。但他认真复盘结果发现上述P2P平台并不靠谱,并以资深米粉的身份,在微博上给小米写了封公开信,并私信小米高管,警示P2P理财广告的风险,但这封信并未得到任何官方或者私下的回馈。 目前小米已将这些理财平台下架。小米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6月底开始,陆续收到用户投诉反馈,在业内P2P平台陆续“爆雷”波及小米平台。在MIUI中接受这些P2P平台推广的用户可能面临损失。接受投诉反馈后,小米第一时间下线了所有P2P推广广告,并与用户沟通统计,经初步统计,向小米投诉相关P2P平台风险的用户数量累计429人,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这4000万是这些用户涉及的款项,并不是已经确定损失掉的,在小米的帮助下,有部分用户反馈已经开始追索投资款了。 小米称,统计了解小米用户受损情况的同时,也在帮助用户向涉事P2P平台追索维权。此外,小米还在跟手机同业友商积极联系,携手制定P2P平台“爆雷”的行业风险对策,互相传递告知相关“爆雷”平台风险信息,形成行业合力共同帮助用户维护权益、挽回损失。 信用背书成风险 小米在此前发布的IPO 招股书中,曾提到其在金融业务的布局:2015 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小米还在“理财产品代销”业务中提到,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现在,通过小米推荐购买的P2P产品爆了雷,小米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在法学博士林华对看来,小米作为广告渠道,从法律上应该承担的是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即履行对广告主的资质、能力以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的义务。小米需要举证证明审查过基本资料,包括符合注册资本要求以及其它互金基本规则的条件,如果形式审核都没有,那就有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意味着小米需要向受害者赔偿。 从目前小米的回应来看,MIUI采取的广告推广审核标准是,所有广告主均要求提供资金存管证明+ICP证或ICP截图+运营时间+注册资金的多项证明,并强制要求进行风险提示。“因此,我们得以向用户提供我们所掌握的P2P平台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同时帮助用户报案并提供所需材料的清单。”小米在官方声明中称。 林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照小米所回应的审核标准来看,小米不需承担连带责任,至于相关理财产品出现了“米粉专享”等说法,这些属于营销手段,小米和理财产品之间是合作而非合伙。 截至记者发稿,小米称其应用商店全面清查并下架金融类应用,不再收录新增的P2P理财类应用,并保留所有P2P产品App的开发者联系信息和营业执照副本信息,当用户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及配合公安机关工商执法所需。 小米还称,今后针对所有第三方广告推广,MIUI商业产品部和MIUI运营团队将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和限制,强制进行更高频、更醒目的风险提示等,避免对用户产生误导。    [详情]

小米回应“推荐P2P企业爆雷”:已清查3千多款金融APP
小米回应“推荐P2P企业爆雷”:已清查3千多款金融APP

  来源:金融界 据多家媒体爆料,几个月以前小米集团旗下的金融产品在小米VIP和小米运动中推广P2P平台,并注明米粉专享和专属返利,6月份相关产品相继爆雷,已经确定的有秋田财富、2025、米袋子、小诸葛、靓钱宝、人爱、小灰熊、管家、捷麦等等。 小米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早在6月底,小米内部就接到了用户关于P2P平台风险的投诉,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因此,小米已经全面清查和下架了3000多款金融类APP,并且不再上架新的P2P企业。(部分资料来源于网易科技) [详情]

米粉踩雷P2P:通过小米买28家产品 竟有18家出问题
米粉踩雷P2P:通过小米买28家产品 竟有18家出问题

  “米粉”踩雷P2P:通过小米买了28家P2P产品,出问题的竟有18家 每经记者 瑞秋(化名) 每经编辑 肖芮冬 来自浙江的李先生(化名)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没有用小米手机是吧?命真好。” 很难想象,这句话出自一个把小米手机1S保存至今、一个月前还是6年资深“米粉”的人之口。而自从6月29日得知投资的小灰熊金服跑路以来,李先生的生活和他对小米公司的态度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资深“米粉”到“黑粉” 不是小米的用户鲜少知道,此前通过“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的每日任务,用户可以下载一些P2P理财平台,并且得到返产品、返现金之类的优惠。根据李先生的介绍,大概从去年7月起,小米开始在其运动App里对相关理财平台进行大力推广,“一开始是返产品,比如小米手机、电视、手环、运动手表、京东卡等。后来,小米VIP任务里也开始出现相关任务”。 根据李先生的回忆,到了2018年1月,返现金的P2P产品推广开始在小米VIP用户的任务中频繁出现。“很多都写着‘米粉专享’,金额也都不错,看起来很诱人。1月份,我买了北京的一个P2P产品,号称投资3万元,半年就返现几百元再加一个小米2S。这家平台今年7月12日跑路了,等于我是3万元买了个手机。”说起这段经历,李先生有点哭笑不得。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公开资料以及一些投资者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小米在VIP用户中做的P2P理财推广力度还是相当大的(您可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详细截图)——动辄就是投资1万元、2万元返现几百元,甚至投资3万元、5万元返现上千元,还只能通过“我的小米”下载,对于李先生这样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也正因为如此,素来只在第三方平台上购买一些货币基金或其他低风险产品的李先生,从2017年打开了P2P投资的“新大门”。经过几次成功试水之后,他开始大量购买小米推荐的P2P平台产品。 “凡是小米推广过的,我基本上全都投了,估计得有100多家。幸运的是,有的之前就回款了。但到今天为止,还有28个没回款,这里面出问题、提现到不了账的已经有18家。号称返现的平台是注册之后打到余额里,有2个平台我刚买了产品没多久,返现都没给就跑了。还有10家的产品没到期,卖也卖不了,只能听天由命。” 李先生粗略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买了数十家平台的产品,但他每家金额都买得不算多,最多的不过5万元,其余3万元、2万元、1万元的都有。“现在跑路的、逾期的、提现困难的就有40多万,剩下的还有20多万没到期,加起来一共60多万元。父母的钱也买进去了,现在还不敢给家里人说。”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事实上,目前像李先生这样通过小米购买了财富平台产品的人还有很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加入了一个维权群,目前群内的投资者人数已经超过千人。据悉,类似的群还有若干个,里面的成员几乎都是通过做VIP任务而购买了P2P产品的小米用户。 正如李先生告诉记者的,自己是一个资深“米粉”,认为既然是小米推的平台,起码得到了小米的背书,应该比普通平台更有保障,“怪自己对小米太信任了,也太贪心了”——这或许代表了很多投资者的心声。 从表格中不难发现,记者统计的这些平台出问题的时间集中在近两个月。事实上,除了这些已经明确公告逾期或暂停运营的平台,还有多家小米用户购买了产品的P2P平台,目前也已经出现了提现困难的局面,面临的风险不可小觑。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根据记者的最新观察,目前小米已将这些理财平台下架。据李先生介绍,6月25日,他还从小米推介的一家P2P平台购买了产品,但在此之后他再想找相关产品,就发现已经全部下架了。“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出事了,等到6月29日我买的小灰熊金服产品提不了现,才知道问题大了。” 心急的李先生曾多次联系小米金融客服,但显然没有得到令他满意的答案,“客服让我们自己去报案,其他的就再没提什么有效措施。难道只能认倒霉了?” 谁来承担责任? 在采访过程中,李先生多次反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小米为什么要给我们推荐这些P2P平台?他们到底有没有把关?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找谁? 我们无法直接回答他的这些问题,但或许从小米近期公布的公开材料中,可以窥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6月7日小米提交给监管机构的公开发行存托凭证招股说明书中,该公司关于“米粉”规模有这样的表述: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拥有5个以上小米互联产品(还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米粉”数量超过140万。 这其中,应该有李先生的位置。而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以为小米做什么呢? 来看看小米的营收构成,或许能找到答案。该文件显示,小米的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智能手机、IoT和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在这其中,“广告推广”又是互联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一季度为小米带来了18.74亿元的收入,占互联网服务业务的58%,甚至超过了2015全年广告收入的总和。而在过去三年,这一业务的收入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米粉”的给力和活跃功不可没。 除了为小米的广告业务出力,“米粉”们的另一大贡献则是在金融领域。按照招股说明书所说,2015年小米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涵盖供应链融资业务、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支付业务、理财产品分销业务、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关于理财产品分销,该公司是这么定义的:公司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既然如此,那通过小米推介购买的P2P产品爆了“雷”,小米应不应该承担责任? 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目前已有大量帖子讨论这一话题。大家将其与“百度、莆田系医院”“联璧金融、斐讯和京东”等话题联系起来,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目前知乎“如何评价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相继暴雷?”话题的关注者已有1161名、被浏览了47万余次。 只是和前面这两个事件相比,小米的情况还有所不同。因为这些P2P平台不仅仅是在小米应用商店做置顶广告或其他形式的展示,而是直接嵌入小米VIP每日任务中,用投资即可返产品、返现等方式吸引“米粉”来完成。换句话来说,小米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 截至发稿,《每日经济新闻》没有收到来自小米方面的回复。而对于大量通过小米投资了P2P产品的“米粉”以及其他投资者,“独角兽”小米或许还欠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  [详情]

小米集团推荐P2P相继爆雷 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
小米集团推荐P2P相继爆雷 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

  近日,多家P2P平台出现跑路现象,使得大量消费者蒙受巨额损失。据悉,几个月以前小米集团旗下的金融产品在小米VIP和小米运动中推广P2P平台,并注明米粉专享和专属返利,6月份相关产品相继爆雷,已经确定的有秋天财富、2025、米袋子、小诸葛、凉钱宝、人爱、小灰熊、管家、捷麦等等。 有网友表示,小米公司作为流量方和广告方应该在严格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经营,在法律模糊地带更需要谨慎严格把控,保证投放的广告是有金融资质,有保证的平台。同时,他表示小米硬件长期的低利润和盈利KPI考核,导致小米一些部门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从基础的法律和道德上没有做过任何风控。 据了解,小米金融涉及供应链融资、互联网小额贷款、支付、理财产品分销、互联网保险等业务,相关牌照比较齐全。根据小米集团招股书披露,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金融的收入及税前净利润占发行人的比例分别为0.90%和0.22%。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金融总资产占发行人的比例为13.55%。证监会在反馈意见17(2)中,向小米公司问询,逐一详细说明公司各项金融、类金融业务和主体具体业务流程、内控情况、风险控制措施及有效性。以及25(9),互联网增值广告是否合规的问题。65中,互联网小贷业务,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规定,是否涉嫌变相资金占用或利益输送情形。小米均未在媒体或者相关文件中给予正面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招股说明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境内子公司受到工商管理、海关、国家税务等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共计20笔,涉及罚款金额合计为109万元,单笔处罚最高金额为69万元。尽管相应罚款金额相对公司当期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占比极小。可以看出,小米集团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律意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截至记者发稿,小米集团相关负责人未对事件做出具体回应。[详情]

相关专题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